1. 水滸後傳中提到部分好漢到了暹邏國是史實嗎
這位知道好友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暹羅是中國人對古代泰國的稱呼。宋元時代,中國人知道泰國的土地上有「暹國」和「羅斛國」兩個國家,1296年,周達觀作為中國元朝使團的一員前往真臘(柬埔寨),寫了《真臘風土記》一書,書中把真臘西邊的鄰邦素可泰王國稱為「暹羅」,稱那裡的人為「暹人」。這是中國史籍中首次用「暹羅」來稱呼泰國地區的國家。元末明初,南方的「羅斛國」(即阿瑜陀耶(大城)王國)征服了「暹國」(素可泰王國),由於兩國已合並,中國遂以「暹羅斛」來稱之(見《明史·暹羅傳》)。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冊封阿瑜陀耶國王為「暹羅國王」,於是「暹羅」這一名稱正式固定下來,稱為中文語境下對泰國的稱呼(漢字文化圈其他諸國如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也採用「暹羅」之稱)。
而當時泰人的自稱並非是「暹羅」,他們自稱本族為「泰」,據考證「泰」是「自由」之意,即該族群擺脫了高棉人的控制獲得自由,故自稱為「泰」即「自由民」,這大約是公元10—12世紀的事。[1] 而對於泰人的來源,向來眾說紛紜,有一派學者(泰國和西方居多)認為泰人是從今中國腹地南遷的(更有甚者認為南詔國為泰人建立,雲南為泰人故土,後來受蒙古壓迫才南遷的,此說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被泰國官方接受並寫入教科書);還有一派學者(中國居多)認為泰人「自古以來」就居於中南半島,不存在南遷之說。
泰人的第一個國家是興起於1238年的素可泰王國,也就是中國史籍中所稱的「暹國」。但這不是該國自定的國號,那為什麼叫「暹」呢?Sayam或Siam最初是印度人對泰國地區乃至中南半島的稱呼,系梵語,有兩種意思:黑色或黝黑皮膚;黃金或金黃色。早在1050年的占婆碑文中,就有暹人奴隸的說法,12世紀柬埔寨吳哥窟石刻中也提到了暹人士兵。可見「暹」(Siam或Sayam)是外界對泰人地域的稱呼(如今緬甸稱境內的泰人為「撣人」也是這個道理)。而泰人自己的國號觀念則很弱,他們一般以都城來稱呼本國,如都城在素可泰時,就自稱為「阿那札素可泰」(อาณาจักรสุโขทัย),阿瑜陀耶、吞武里、曼谷等時代亦然。除此之外,泰人對自己國家還有一個共通的稱呼,就是「勐泰」(เมืองไทย),意為「泰人之地」。近代泰國打開國門以後,亟需制定正式的國號,在1826年與英國簽訂的第一個條約《伯尼條約》及1855年正式開放通商的《鮑林條約》中,曼谷王朝都以「勐泰」作為自己的國號,但1856年批准《鮑林條約》時,曼谷王朝出於適應國際習慣的目的,採用外界的稱呼Siam(中文通稱「暹羅」,直譯為「暹」),「暹羅」這才成為正式國號。
20世紀30年代以後,暹羅興起了泛泰主義的思潮,秉持這種思想的暹羅軍人鑾披汶·頌堪粉墨登場,並在1938年成為總理。他的「軍師」、泛泰主義理論家鑾威集極力鼓吹以族名「泰」來取代「暹羅」(Siam或Sayam)國名,強調泰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之一,在暹羅國內不僅有1300萬人,在中國南部、法屬印度支那和英屬緬甸還有2300萬人散居。為了聯合他們和集中全體泰人的效忠,這個國家應該改名。[2] 1939年5月23日,暹羅政府通過決議 ,擬改國號為「泰國」,並徵求民意,當局的解釋有三:(一)「暹羅」(Siam或Sayam)一詞系由外國語音譯而來,並非泰語;(二)泰族人是由泰族人繁衍而來,為紀念泰族起見,所以應將暹羅改為「泰國」; (三)現在政府發給人民之各種文件常常寫作「泰族」統治於「暹羅」,甚易被人誤為泰族系為另一個名叫暹羅的民族。[3] 1939年6月24日,鑾披汶政府在立憲革命(泰國1932年政變)7周年之際,正式發布《改國號告人民書》。就泰語而言,國名從巴特賽亞姆(ประเทศสยาม)改成巴特泰(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就英語而言,是從Siam變成Thailand;就中文而言,則是從「暹羅」變成「泰國」。
鑾披汶政府在二戰期間採取親日政策,日本漸落盟軍下風時,鑾披汶政府於1944年倒台,泰國又投向反法西斯陣營。由於「泰國」國號是泛泰主義的產物,被質疑為覬覦英、法、中治下的泰人土地,故在1945年2月又恢復了「暹羅」舊稱。1948年,鑾披汶·頌堪卷土重來,再登首相寶座,1949年5月11日第二次改國號為「泰國」,此後再也沒有變動,延續至今。
望採納,謝謝!
2. 曼谷王朝的簡介
曼谷王朝Bangkok Dynasty
自1782年起統治泰國的王朝,又稱卻克里王朝。
曼谷王朝的開國君主為昭丕耶卻克里。他原為達信部將,1782年殺達信自立為王,史稱拉瑪一世 (1782~1809在位),即位後遷都曼谷。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擴大國家版圖。1785年後數次擊敗緬甸的進攻,並征服馬來半島的吉打、北大年、丁加奴和吉蘭丹等地。1851年拉瑪四世 (又稱馬古大帝 ,1851~1868在位)繼位,主張效仿歐洲,在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實行改革。1855年被迫與英國訂立《鮑林條約》。1856年先後與美法等9國訂立不平等條約 ,使暹羅淪為半殖民地。1868 年拉瑪五世 (即朱拉隆功大帝)繼位,當時他年僅15歲,由王族攝政5年 。執政後實行一系列重要改革,加速了泰國近代化的進程。1893年被迫簽訂《法暹曼谷條約》;1900 年3月與英國訂立《英暹曼谷條約》,泰國成為英法在中南半島競爭中形式上獨立的「緩沖國」。
拉瑪六世 (1910~1925在位) 繼續推行維新政策,在文化教育方面尤多創建。1917年建立第一所大學 (朱拉隆功大學),1921 年頒布初級教育條例 ,逐步在全國推行強制小學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暹羅參加協約國一方對德宣戰。戰後暹羅與美法英等締約國修訂新約,收回領事裁判權和關稅自主權,並獲得國際聯盟成員國的資格。1925年拉瑪七世 (1925~1935在位) 繼位。泰國1932年政變是重大的歷史轉折,這次政變導致君主立憲政體的建立。1938年12月鑾披汶·頌堪出任總理,他獨攬國防、外交和內政大權。1939年改名為泰國,1945年又改回暹羅,1949年再次改為泰國。
1946年普密蓬·阿杜德 (拉瑪九世)繼位國王 。國王擔任武裝部隊統帥,並根據憲法,通過國會、內閣和法院行使權力。政府每年撥一億泰銖(泰幣)供王室開支。
3. 鮑林條約的條約內容
條約共12款,主要內容是:
①英國設領事館於曼谷;此後,在泰國的英國公回民只受英國領事管轄,在答泰國境內犯罪的英國公民只能由英國領事根據英國法律加以審判。
②英國公民可以在泰國任何港口從事自由貿易,可以在泰國各地自由旅行、自由勘探與開采礦藏,可以在泰國永久居留及購置、租賃房地產,並與泰國人直接貿易,泰國政府不得加以干涉。
③英國輸入泰國的商品只繳納商品價格3%的進口稅 ;同時, 泰國向英國出口貨物則分別固定稅額,一次完稅。此外,允許英國商人免稅輸入鴉片與金銀塊。
④英國軍艦可以自由進入湄南河口,停泊於北欖要塞。鮑林條約為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打開了大門。
4. 緬甸歷史(分裂的時候有幾個境內著名的國家)寮國歷史(分裂要著名的),還有越南,柬埔寨,泰國
緬甸第一分裂時期境內的主要國家有邑盧沒、夫甘都盧、敦忍乙、撣國、驃版國等,驃國被南詔國滅亡權,驃國居民逃入蒲甘,和緬人融合建立蒲甘王朝,並最終統一緬甸大部;緬甸第二分裂時期境內的國家有阿拉干、東吁、阿瓦、白古等,後由東吁國統一緬甸全境,建立東吁王朝。
寮國於公元1353年建立瀾滄王國,1707—1713年逐步分裂為琅勃拉邦王國、萬象王國和占巴塞王國,後均被暹羅征服。
越南分裂時期為十二使君之亂。這是越南北部經過中國一千餘年統治正式脫離中國的開始。吳朝國君吳昌文死後。群雄競起,各據郡邑自守。吳昌熾據平橋、矯公罕據峰州、阮寬據三帶、吳日慶據唐林、杜景碩據杜洞江、李圭據超類、阮守捷據仙游、呂唐據細江、阮超據西扶烈、矯順據回湖、范白虎據藤州、陳覽據布海口,號十二使君。後由丁部領統一越南,建立丁氏王朝。
柬埔寨和泰國沒有史料記載很明顯的分裂時期,朝代更迭一般較為完整。
5. 暹羅的國號詳情
暹羅是中國人對古代泰國的稱呼。宋元時代,中國人知道泰國的土地上有「暹國」和「羅斛國」兩個國家,1296年,周達觀作為中國元朝使團的一員前往真臘(柬埔寨),寫了《真臘風土記》一書,書中把真臘西邊的鄰邦素可泰王國稱為「暹羅」,稱那裡的人為「暹人」。這是中國史籍中首次用「暹羅」來稱呼泰國地區的國家。元末明初,南方的「羅斛國」(即阿瑜陀耶(大城)王國)征服了「暹國」(素可泰王國),由於兩國已合並,中國遂以「暹羅斛」來稱之(見《明史·暹羅傳》)。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冊封阿瑜陀耶國王為「暹羅國王」,於是「暹羅」這一名稱正式固定下來,稱為中文語境下對泰國的稱呼(漢字文化圈其他諸國如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也採用「暹羅」之稱)。
而當時泰人的自稱並非是「暹羅」,他們自稱本族為「泰」,據考證「泰」是「自由」之意,即該族群擺脫了高棉人的控制獲得自由,故自稱為「泰」即「自由民」,這大約是公元10~12世紀的事。 而對於泰人的來源,向來眾說紛紜,有一派學者(泰國和西方居多)認為泰人是從今中國腹地南遷的(更有甚者認為南詔國為泰人建立,雲南為泰人故土,後來受蒙古壓迫才南遷的,此說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被泰國官方接受並寫入教科書);還有一派學者(中國居多)認為泰人「自古以來」就居於中南半島,不存在南遷之說。
泰人的第一個國家是興起於1238年的素可泰王國,也就是中國史籍中所稱的「暹國」。但這不是該國自定的國號,那為什麼叫「暹」呢?Sayam或Siam最初是印度人對泰國地區乃至中南半島的稱呼,系梵語,有兩種意思:黑色或黝黑皮膚;黃金或金黃色。早在1050年的占婆碑文中,就有暹人奴隸的說法,12世紀柬埔寨吳哥窟石刻中也提到了暹人士兵。可見「暹」(Siam或Sayam)是外界對泰人地域的稱呼(如今緬甸稱境內的泰人為「撣人」也是這個道理)。而泰人自己的國號觀念則很弱,他們一般以都城來稱呼本國,如都城在素可泰時,就自稱為「阿那札素可泰」(อาณาจักรสุโขทัย),阿瑜陀耶、吞武里、曼谷等時代亦然。除此之外,泰人對自己國家還有一個共通的稱呼,就是「勐泰」(เมืองไทย),意為「泰人之地」。近代泰國打開國門以後,亟需制定正式的國號,在1826年與英國簽訂的第一個條約《伯尼條約》及1855年正式開放通商的《鮑林條約》中,曼谷王朝都以「勐泰」作為自己的國號,但1856年批准《鮑林條約》時,曼谷王朝出於適應國際習慣的目的,採用外界的稱呼Siam(中文通稱「暹羅」,直譯為「暹」),「暹羅」這才成為正式國號。
20世紀30年代以後,暹羅興起了泛泰主義的思潮,秉持這種思想的暹羅軍人鑾披汶·頌堪粉墨登場,並在1938年成為總理。他的「軍師」、泛泰主義理論家鑾威集極力鼓吹以族名「泰」來取代「暹羅」(Siam或Sayam)國名,強調泰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之一,在暹羅國內不僅有1300萬人,在中國南部、法屬印度支那和英屬緬甸還有2300萬人散居。為了聯合他們和集中全體泰人的效忠,這個國家應該改名。 1939年5月23日,暹羅政府通過決議 ,擬改國號為「泰國」,並徵求民意,當局的解釋有三:(一)「暹羅」(Siam或Sayam)一詞系由外國語音譯而來,並非泰語;(二)泰族人是由泰族人繁衍而來,為紀念泰族起見,所以應將暹羅改為「泰國」; (三)現在政府發給人民之各種文件常常寫作「泰族」統治於「暹羅」,甚易被人誤為泰族系為另一個名叫暹羅的民族。 1939年6月24日,鑾披汶政府在立憲革命(泰國1932年政變)7周年之際,正式發布《改國號告人民書》。就泰語而言,國名從巴特賽亞姆(ประเทศสยาม)改成巴特泰(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就英語而言,是從Siam變成Thailand;就中文而言,則是從「暹羅」變成「泰國」。
鑾披汶政府在二戰期間採取親日政策,日本漸落盟軍下風時,鑾披汶政府於1944年倒台,泰國又投向反法西斯陣營。由於「泰國」國號是泛泰主義的產物,被質疑為覬覦英、法、中治下的泰人土地,故在1945年2月又恢復了「暹羅」舊稱。1948年,鑾披汶·頌堪卷土重來,再登首相寶座,1949年5月11日第二次改國號為「泰國」,此後再也沒有變動,延續至今。
6. 暹羅的歷史沿革
公元年,素可泰王國建立。
公元14世紀中葉,泰人首領烏通王吞並了素可泰王國疆域,建立了阿瑜陀耶王朝(大城王朝)。
為了適應領土不斷擴大的形勢,國王把全國劃分為畿內省和畿外省進行管理,京都及其附近地區為畿內省,邊遠地區屬畿外省,此外還有附屬國。至18世紀中葉,其國土東部伸張到呵叻、尖竹汶,南至北大年,西抵丹那沙林、土瓦等地,北部蘭那泰也為它所臣服。
公元15世紀中葉,戴萊洛迦納王推行行政制度改革,開始實行軍務與民政分治此外還制定了薩克迪納制,國王按全體皇族、各地方領主和大小官吏社會地位的尊卑授予不同等級的爵位;同時,又按爵位的高低分別賜予不等數量的食田,社會地位低下的平民百姓也可獲得5萊土地。阿瑜陀耶時代生產發展,物產豐富,對外貿易不斷擴大。國王擁有一支龐大的船隊,專門運載土產到鄰國交換貨物。中國史書記載,在公元1370年~1643年之間,其使節來到中國訪問和貿易達102次,中國明朝使者回訪也有19次之多。清朝乾隆年間在廣州設立「本港行」,專門辦理對暹羅的貿易、稅務等事項。阿瑜陀耶與西方國家尤其是荷蘭葡萄牙等國商務交往也很頻繁,它以「夏利腦」(新市的意思)這個名稱聞名於西方世界。
公元16世紀中葉以後,曾經盛極一時的阿瑜陀耶與緬甸發生曠日持久的戰爭,邊境常陷於戰亂之中,北部屬國蘭那泰有時也不得不向緬甸稱臣。內憂外患交錯,國勢暫衰,公元1767年4月京都被緬軍攻陷,財物被搶劫,人口被擄掠,皇室、寺院、民房和典籍文物全部焚毀殆盡,也是在這時候,西方列強開始侵入暹羅地區。
公元18世紀,時值緬甸入侵,在華裔民族英雄披耶達信的領導下,暹羅人民英勇反抗外族入侵,取得了復國斗爭的勝利。隨後遷都於吞武里,建立了吞武里王朝,達信被擁為王。他繼續領導擊退緬軍的頻頻進攻,把四分五裂的國家重新統一起來。
公元18世紀中後葉,吞武里王朝部將昭披耶節基即後來的拉瑪一世,逐漸掌握政權,至公元1782年,拉瑪一世正式登基,建都曼谷,建立卻克里王朝(曼谷王朝),吞武里王朝滅亡。 卻克里王朝(曼谷王朝)稱謂 姓名 在位年份 拉瑪一世 卻克里 1782~1809 拉瑪二世 依剎羅頌吞1809~1824 拉瑪三世 帕難高昭 1824~1851 拉瑪四世 瑪哈·蒙固 1851~1868 拉瑪五世 朱拉隆功 1868~1910 拉瑪六世 瓦棲拉瓦 1910~1925 拉瑪七世 巴差提勃 1925~1935 拉瑪八世 阿南多·瑪希倫 1935~1946 拉瑪九世 普密蓬·阿杜德 1946~今 曼谷王朝初期,君主繼續實行等級森嚴的「薩克迪納」制,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同時也對舊的徭役制度和稅收制度進行改革。主要措施是減少服徭役時間和增加實物稅的項目,因此人身依附得以減輕由於吞武里、曼谷及其附近地區的開發,湄南河三角洲肥沃平原被開拓為新的農業耕作區,水稻耕植面積逐漸擴大,甘蔗、胡椒的種植也發展起來,製糖、制鹽和金屬加工工業也隨之興起,航海、造船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木材開采加工工業也隨著對外貿易的發達而發展起來。貿易和生產的發展吸引了中國南方尤其是廣東沿海居民前來謀生,這些中國僑民受到當地居民和政府的歡迎。
近現代,曼谷王朝傳至第四代君王,蒙固王,或稱馬古大帝(即拉瑪四世,1851~1868在位)時代,亞洲兩個文明古國印度和中國已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蒙固王屈從於英國的壓力,於1855年與英國政府代表J.鮑林簽訂了英暹通商條約。條約破壞了暹羅傳統的司法獨立、關稅自主和宮廷壟斷對外貿易的政策。其他西方列強也紛紛效法前來訂約,從此暹羅淪為半殖民地(見鮑林條約),同時因為西方國家的紛紛入侵,曼谷王朝也不得不開始了國家開放政策。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英法兩國已經分別在暹羅東西兩邊建立英屬印度和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1896年英法簽訂〈關於暹羅等地的宣言〉,將暹羅列為兩個殖民地之間的「緩沖國」,其後英法於1904年劃定勢力范圍:湄南河以東為法國勢力范圍,以西為英國勢力范圍。暹羅雖然沒有成為列強殖民地,例外地成為東南亞地區中唯一在政治上保持獨立的國家,但是它已處在西方勢力的團團包圍之中,仍然受到英法的諸多壓制。
第五代君王拉瑪五世即朱拉隆功大帝(1868年~1910年在位)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借鑒西方國家經驗,領導了一場近代化改革運動,引進西方的行政、稅收、教育和軍事制度,傳統的「薩克迪納」制為薪俸制所代替,廢除奴隸制,國王聘請了外國顧問在政府各部門任職,又選送青年到西方留學,外交活動重心也傾向西方。暹羅走上了向西方學習的道路(見朱拉隆功改革)。西方政治思想的影響和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對暹羅的打擊,導致了1932年 6月24日政變的爆發,公元1932年6月,在一次不流血革命後,暹羅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從此暹羅制定了憲法,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1938年上台的鑾披汶政府推行「大泰族主義政策」。對內造成民族壓迫,對外被日本帝國主義所利用,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鑾披汶·頌堪政府在日本威脅利誘下簽訂了攻守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又向英美宣戰,正式參加軸心國一方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時,日本曾將部分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北部佔領地割讓給暹羅,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暹羅隨即在翌日宣布:「暹羅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暹羅的「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
7. 世界進現代史上亞洲革命風暴的一節」印度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9世紀
資本主義全球化和無產階級運動
1847~1848年 ·歐洲經濟危機
1847~1859年 ·海地總統和皇帝 F.-É.蘇魯克統治時期
1848~1852年 ·歐洲1848年革命;·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伊朗巴布教徒起義
1848年 ·1月西西里起義、法國二月起義;3月柏林起義、維也納起義、米蘭起義、布達佩斯起義;·5月維也納起義;·6月布拉格人民起義、巴黎起義;·10月維也納起義
·2月《共產黨宣言》發表
美國強迫墨西哥簽訂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
·4月英國憲章運動第三階段;·11月法國頒布《1848年憲法》
1848~1849年 ·英國-錫克戰爭
·法蘭克福國民議會
1848~1876年 ·保加利亞詩人Χ.波特夫在世
1848~1894年 ·英國在中美洲的保護國莫斯基托王國
1849年 德國通過帝國憲法
·英國廢除《航海條例》;·印度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
·羅馬共和國成立
1849~1859年 ·J.R.莫拉·波拉斯任哥斯大黎加總統
1849~1940年 ·日本政治家西園寺公望在世
1850年 ·美英兩國簽訂克萊頓-布爾沃條約
·世界革命共產主義者協會成立
·美國1850年妥協案
1850~1922年 ·德國社會民主黨領導人之一G.H.福爾馬爾在世
1850~1932年 ·第二國際修正主義代表人物E.伯恩施坦在世
1851年 ·法國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政變
·首屆世界博覽會在倫敦舉行
1851~1852年 ·普魯士政府策劃科隆共產黨人審判案
1851~1929年 ·法國元帥F.福煦在世
1852年 ·英緬戰爭
·哈吉·奧馬爾創建西非圖庫洛爾王國
1852~1870年 ·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在位
1852~1873年 ·英國地理考察家D.利文斯敦深入非洲中南部進行探險
1852~1905年 ·法國殖民者、探險家P.-P.-F.-C.S.de布拉柴在世
1852~1931年 ·法國元帥J.-J.-C.霞飛在世
1853年 ·美國加茲登購地,結果使墨西哥喪失12萬平方公里土地
1853~1856年 ·克里木戰爭
1854年 ·日美和好條約簽訂;·加美互惠條約簽訂
·英法土三國簽訂倫敦條約
·美國頒布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美國共和黨成立
·澳大利亞尤里卡柵欄事件
·加拿大進步保守黨成立
1854~1856年 ·美國堪薩斯內戰
·西班牙革命
1854~1902年 ·敘利亞文化復興運動倡導人之一阿卜杜勒·拉赫曼·卡瓦基比在世
1854~1938年 ·第二國際機會主義領導人K.J.考茨基在世
1855年 ·英國與泰國簽訂鮑林條約
1855~1865年 ·H.J.帕默斯頓勛爵任英國首相
1855~1868年 ·衣索比亞皇帝提奧多爾二世在位
1855~1881年 ·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位
1856年 ·結束克里木戰爭的《巴黎和約》簽訂
1856~1857年 ·英國-伊朗戰爭
1856~1889年 ·波蘭革命家L.T.瓦倫斯基在世
1856~1920年 ·印度民族革命運動奠基人之一B.G.蒂拉克在世
1856~1924年 ·保加利亞共產黨創始人Д.布拉戈耶夫在世
1856~1950年 ·英國劇作家、費邊社領導人蕭伯納在世
1857年 ·美國斯科特判決案
·緬甸開始敏東改革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大起義
1857~1888年 ·H.K.B.von 毛奇任普魯士總參長
1857~1933年 ·國際婦女運動領袖C.蔡特金在世
1858年 ·愛爾蘭芬尼運動開端
·日本分別與英荷俄美法簽訂總稱為安政條約的通商條約,·日本尊王攘夷運動(1858~1865)
[·2月美西戰爭爆發]
1858~1872年 ·B.P.胡亞雷斯任墨西哥總統
1859年 ·美國約翰·布朗起義
1859~1920年 ·墨西哥革命領導人V.卡蘭薩在世
1859~1933年 ·日本共產黨創始人片山潛在世
19世紀中葉 ·泛日耳曼主義出現
1860年 ·日本「櫻田門外之變」
·義大利西西里起義
·奧地利帝國頒布十月文告
19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 ·英國推行「光輝孤立」政策
1860~1870年 ·越南張定抗法斗爭
1860~1872年 ·紐西蘭毛利人起義
約1860~1913年 ·越南農民起義領袖黃花探在世
1860~1925年 ·美國政治家W.J.布賴恩在世
1861年 ·美國南部同盟成立,·A.林肯任美國第16任總統,美國內戰(1861~1865)
·俄國1861年改革開始
·義大利王國成立,C.B.加富爾任王國首相
1861~1867年 ·墨西哥反英法西戰爭
1861~1888年 ·普魯士國王、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一世在位
1861~1896年 ·菲律賓民族英雄J.P.黎剎在世
1861~1931年 ·印度國大黨活動家P.M.尼赫魯在世
1861~1941年 ·印度大詩人R.泰戈爾在世
1862年 ·美國頒布宅地法和解放宣言
1862~1890年 ·O.von俾斯麥任普魯士王國、德意志帝國宰相
1862~1932年 ·法國政治家A.白里安在世
1862~1934年 ·法國政治家 J.-L.巴爾都在世
1863年 ·波蘭1863年起義
·柬埔寨淪為法國殖民地
1863~1897年 ·菲律賓革命家A.博尼法西奧在世
1864年 ·第一國際成立
·英屬北美殖民地魁北克會議
1864~1870年 ·巴拉圭戰爭
1864~1895年 ·賴尼萊亞里沃尼任馬達加斯加王國首相
1864~1920年 ·索馬里民族英雄哈桑在世
1865~1877年 ·美國重建時期
1865~1909年 ·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在位
1865~1913年 ·紹阿公國國王和衣索比亞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在位
1865~1933年 ·阿富汗政治家馬赫邁德·塔爾齊在世
1866年 ·普奧戰爭
·列支敦斯登獨立
1866~1915年 ·印度國大黨領導人之一G.K.戈卡爾在世
1866~1925年 ·波蘭工人運動活動家J.B.馬爾赫列夫斯基在世
1866~1952年 ·義大利哲學家B.克羅齊在世
1867年 ·美國向俄國購買阿拉斯加
·英國第二次議會改革
·英國議會通過英屬北美法,加拿大自治領成立
1867~1868年 ·衣索比亞反英斗爭
1867~1871年 ·北德意志聯邦
1867~1912年 ·明治天皇在位
1867~1918年 ·奧匈帝國
1867~1940年 ·越南愛國志士潘佩珠在世
1868年 ·日本王政復古;·日本明治政府成立,·日本戊辰戰爭(1868~1869)
1868~1874年 ·西班牙革命
1868~1878年 ·古巴第一次獨立戰爭
1868~1932年 ·蘇聯史學家 М.Н.波克羅夫斯基在世
1868~1943年 ·朝鮮反日義兵將領洪範圖在世
1868~1963年 ·美國黑人運動領袖W.E.B.杜波依斯在世
1869~1870年 ·加拿大第一次里埃爾起義
1869~1872年 ·菲律賓教會菲化運動
1869~1948年 ·印度「聖雄」M.K.甘地在世
1869~1958年 ·法國共產黨領導人M.加香在世
1870年 ·普法戰爭爆發,8月底色當戰役,法敗,拿破崙三世投降;·巴黎革命,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1940)國防政府成立;
·義大利完成統一
1870~1894年 ·辛巴威馬塔貝勒國王洛本古拉在位
1870~1924年 ·В.И.列寧在世
1870~1933年 ·日本早期社會主義運動活動家堺利彥在世
1871年 ·1月法國國防政府向德國投降;·3月18日巴黎無產階級起義;28日巴黎公社成立;·5月10日結束普法戰爭的法蘭克福條約簽訂;28日巴黎公社失敗
·5月30日第一國際總委員會批准《法蘭西內戰》定稿文本
1871~1919年 ·德意志帝國
1871~1968年 ·比利時工人黨活動家C.胡斯曼在世
1872年 ·第一國際海牙代表大會
·菲律賓甲米地起義
·三皇同盟形成
1872~1950年 ·法國社會黨領導人L.布魯姆在世
1872~1957年 ·法國政治家É.赫里歐在世
1873~1876年 ·西班牙第二次卡洛斯戰爭
1873~1879年 ·M.-E.-P.-M.de 麥克-馬洪任法國總統
1873~1903年 ·荷蘭入侵亞齊國,觸發亞齊戰爭
1874年 ·英國強迫霹靂王室簽訂邦咯條約
·巴拉圭紅黨成立
1874~1889年 ·日本自由民權運動
1874~1965年 ·英國首相W.L.S.丘吉爾在世
1875年 ·德國社會民主黨成立
·日本軍艦侵襲朝鮮製造江華島事件
1875~1876年 ·埃及-衣索比亞戰爭
·馬來半島霹靂人民起義
1875~1878年 ·南斯拉夫黑塞哥維那起義
1875~1946年 ·蘇維埃國家領導人 М.И.加里寧在世
1876年 ·俄國民粹派組織的土地與自由社成立;·俄國吞並浩罕汗國
·土耳其立憲運動
·日本「神風連之亂」和「秋月之亂」;·日本強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
·俄、德、奧匈帝國發表柏林備忘錄
·保加利亞1876年起義
1876~1877年 ·為解決巴爾干問題而召開的君士坦丁堡會議;·奧斯曼帝國宰相米德哈特帕夏在任
1876~1909年 ·奧斯曼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位
1876~1911年 ·墨西哥獨裁者P.迪亞斯統治時期
1877~1878年 ·俄土戰爭
1877~1879年 ·G.格雷任紐西蘭總理
1877~1926年 ·蘇聯黨和國家早期領導人Ф.Э.捷爾任斯基在世
1878年 ·俄國、土耳其簽訂《聖斯特凡諾條約》;·歐洲大國為修改《聖斯特凡諾條約》召開柏林會議
·英國佔領塞普勒斯
·德國通過社會黨人法
·古巴起義軍與西班牙簽訂《桑洪和約》
·羅馬尼亞獨立
1878~1880年 ·第二次阿富汗抗英戰爭
1878~1891年 ·J.A.麥克唐納第二次任加拿大總理
1878~1923年 ·墨西哥農民運動領袖P.比利亞在世
1879年 ·蘇黎世三人團形成
·南非祖魯人與英國軍隊進行伊桑德爾瓦納戰役
·德奧同盟形成
·法國工人黨成立
1879~1883年 ·南美太平洋戰爭
1879~1953年 ·И.В.斯大林在世
1880年 ·歐洲列強簽訂關於摩洛哥的馬德里公約
1880~1895年 ·菲律賓宣傳運動
1880~1901年 ·阿富汗國王阿卜杜·拉赫曼汗在位
1881年 ·法國強迫突尼西亞簽訂巴爾杜條約;[·中俄簽訂《伊犁條約》]
·蘇丹馬赫迪起義爆發
·英國殖民者開始推行白澳政策
1881~1951年 ·英國政治家E.貝文在世
1881~1961年 ·美國共產黨主席W.Z.福斯特在世
1882年 ·5月德奧意三國同盟形成
·《朝美修好通商條約》簽訂;7月朝鮮發生壬午兵變;8月日本強迫朝鮮簽訂濟物浦條約
·日本明治政府鎮壓自由民權運動的福島事件
·英國佔領埃及
·波蘭無產階級黨成立
1882~1949年 ·保加利亞革命家Г.季米特洛夫在世
1883年 ·越法順化條約簽訂
1883~1885年 ·法馬(達加斯加)戰爭
1883~1903年 ·Г.В.普列漢諾夫創建的俄國勞動解放社
1883~1936年 ·蘇聯共產黨早期領導人Л.Б.加米涅夫在世
1883~1941年 ·羅馬尼亞外交家N.蒂圖列斯庫世
1883~1945年 ·法國民族叛徒P.賴伐爾在世
1883~1959年 ·蘇聯共產黨活動家Д.З.曼努伊爾斯基在世
1884年 ·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
·朝鮮甲申政變
·英國社會民主聯盟成立;·英國改良主義團體費邊社成立
·加拿大第二次里埃爾起義
1884~1885年 ·歐洲列強瓜分非洲的柏林會議
1884~1939年 ·印度小資產階級革命家哈爾·達亞爾在世
1884~1958年 ·羅馬尼亞政治家P.格羅查在世
1884~1970年 ·法國政治家É.達拉第在世
1885年 ·印度國民大會黨成立;·比利時社會黨成立
1885~1887年 ·保加利亞危機
1885~1896年 ·越南勤王運動
1885~1900年 ·蘇丹馬赫迪國家
1885~1964年 ·日本實業家高碕達之助在世
1886年 ·美國芝加哥秣市慘案
·英國占緬甸
1886~1889年 ·法國沙文主義者製造的布朗熱事件
1886~1939年 ·匈牙利革命家庫恩·貝拉在世
1886~1959年 ·蘇聯史學家Е.А.科斯明斯基在世
1887年 ·印度支那聯邦成立
·俄德兩國簽訂《再保險條約》
·《地中海協定》簽訂
·挪威工黨成立
·加里曼丹島渤泥淪為英國的保國
1887~1913年 ·越南安世農民起義
1887~1954年 ·印度共產主義運動創始人M.N.易在世
1887~1976年 ·英國元帥B.L.蒙哥馬利在世
1888年 ·瑞士社會民主黨成立
·德國小亞細亞公司籌建巴格達鐵路
1888~1918年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在位
1888~1936年 ·蘇聯共產黨早期領導人Г.Е.季諾維也夫在世
1888~1938年 ·蘇聯共產黨早期領導人Н.И.布哈林在世
1889年 ·日本頒布明治憲法
·第二國際成立;·瑞典社會民主工人黨成立;·德國魯爾礦工罷工
·巴西共和運動結束,共和國成立
1889~1890年 ·日本第一次米騷動
1889~1891年 ·山縣有朋任日本總理大臣
1889~1894年 ·達荷美王國國王貝漢津在位
1890年 ·美洲國家組織成立
1890~1895年 ·C.J.羅得斯任英國南非開普殖民地總理
1890~1939年 ·加拿大國際主義戰士H.N.白求恩在世
1890~1948年 ·荷蘭女王威廉明娜在位
1890~1960年 ·英國工人運動活動家H.波立特在世
1890~1969年 ·越南革命家胡志明在世
1891年 ·2~11月,M.D.da豐塞卡任巴西聯邦共和國總統
·德國社會民主黨通過愛爾福特綱領
·澳大利亞工黨成立
·美國國會通過謝爾曼反托拉斯法
1891~1895年 ·馬來半島彭亨人民起義
1891~1937年 ·義大利共產黨創始人之一A.葛蘭西在世
1892年 ·義大利社會黨成立,·義大利社會黨領袖P.S.南尼在世(1891~1980);·波蘭社會黨成立,·波蘭工人運動活動家B.貝魯特在世(1892~1956)
·法俄同盟形成
1892~1894年 ·英國W.E.格萊斯頓第四次組閣
1892~1896年 ·伊藤博文再次出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
1892~1897年 ·菲律賓秘密革命組織卡蒂普南
1892~1975年 ·西班牙軍人獨裁者F.佛朗哥在世
1892~1980年 ·南斯拉夫總統J.B.鐵托在世
1893年 ·英國獨立工黨成立;·波蘭王國和立陶宛社會民主黨立
·法國大貪污賄賂案巴拿馬丑聞
1893~1897年 ·巴西卡努杜斯農民起義
1893~1900年 ·查德拉巴赫國王拉巴赫·祖拜爾在位
1894年 ·法國軍事當局製造德雷福斯案件
1894~1895年 ·朝鮮甲午農民起義
1894~1896年 ·法馬(達加斯加)戰爭
1894~1953年 ·日本共產黨創始人德田球一在世
1895~1896年 ·衣索比亞第一次抗意戰爭
1895~1898年 ·古巴第一次獨立戰爭,·1895年古巴獨立戰爭領袖J.J.馬蒂犧牲
1896年 ·古巴獨立戰爭領導人A.馬塞奧·伊·格拉哈萊斯犧牲
·英國殖民者拼湊馬來聯邦;·《英法協議》簽訂,劃分東南亞勢力范圍
1896~1898年 ·菲律賓獨立戰爭
1896~1910年 ·朝鮮愛國文化啟蒙運動
1896~1911年 ·W.洛里埃任加拿大總理
1896~1942年 ·西班牙共產黨總書記J.R.迪亞斯在世
1896~1953年 ·捷克斯洛伐克國務活動家K.哥特瓦爾德在世
1897年 ·希土戰爭
·波蘭國家民主黨建立
1898年 ·美西戰爭
·《英法協議》簽訂,劃分西非勢力范圍;·為爭奪非洲殖民地,英法在蘇丹發生法紹達沖突
·菲律賓獨立宣言發表;·幾內亞民族英雄薩摩里·杜爾領導抗法斗爭
·中非隆達王國被西方殖民者瓜分
1898~1967年 ·南非黑人運動領袖A.J.M.盧圖利在世
1898~1968年 ·匈牙利獨立小農黨主席道比·伊斯特萬在世
1898~1980年 ·匈牙利勞動人民黨領導人格羅·艾爾諾在世
1899年 ·《英法協議》簽訂,劃分中非和東非的勢力范圍
·美國「門戶開放」政策
·海牙和平會議
·美國聯合果品公司成立
·保加利亞農民聯盟成立
·俄國頒布沙皇敕令
1899~1900年 ·查德抗法斗爭
1899~1901年 ·菲律賓第一共和國
1899~1902年 ·英布戰爭
1899~1903年 ·哥倫比亞三年內戰——千日戰爭
1899~1906年 ·美菲戰爭
8. 鮑林條約與伯尼條約異同點
《鮑林條約》Bowring Treaty
1855年英國駐香港總督J.鮑林代表英國政府與暹羅(今泰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又稱《英暹條約》。主要內容是:
①英國設領事館於曼谷;此後,在泰國的英國公民只受英國領事管轄,在泰國境內犯罪的英國公民只能由英國領事根據英國法律加以審判。
②英國公民可以在泰國任何港口從事自由貿易,可以在泰國各地自由旅行、自由勘探與開采礦藏,可以在泰國永久居留及購置、租賃房地產,並與泰國人直接貿易,泰國政府不得加以干涉。
③英國輸入泰國的商品只繳納商品價格3%的進口稅 ;同時, 泰國向英國出口貨物則分別固定稅額,一次完稅。此外,允許英國商人免稅輸入鴉片與金銀塊。
④英國軍艦可以自由進入湄南河口,停泊於北欖要塞。鮑林條約為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打開了大門。
《伯尼條約》
1824年,第一次英緬戰爭爆發,暹羅一向把緬甸視為僅次於中國的大帝國,英國向緬甸的宣戰,給暹羅上下帶來極大的影響。1826年6月20日,雙方就簽訂了正式的《暹英條約》(即《伯尼條約》)。條約規定,兩國相互和平友好,互不幹擾國界領土;除非允許,拒絕租借土地或建立商館,;禁止鴉片輸入暹羅,英國商船停靠曼谷須交納關稅等;暹羅也允許英國商人經商更多的自由。
共同點:1,都是英國和泰國簽訂的條約
2,都是不平等的條約
不同點是:《伯尼條約》當時條約內容還比較公正,英國以結盟為借口簽訂的
《鮑林條約》直接是英政府當局逼迫泰國簽訂的,條件相當苛刻.並占據泰國為殖民地.
9. 曼谷王朝的詳細
(1851~1932) 1851年拉瑪四世(又稱馬古大帝,~1868在位)繼位,主張效仿歐洲,在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實行改革。1855年被迫與英國訂立鮑林條約。1856年先後與美法等 9國訂立不平等條約,使暹羅淪為半殖民地。1868年拉瑪五世(即朱拉隆功大帝)繼位,當時他年僅15歲,由王族攝政 5年。執政後實行一系列重要改革(見朱拉隆功改革),加速了泰國近代化的進程。1893年被迫簽訂《法暹曼谷條約》;1909年 3月與英國訂立《英暹曼谷條約》,泰國成為英法在中南半島競爭中形式上獨立的「緩沖國」。
拉瑪六世(1910~1925在位)繼續推行維新政策,在文化教育方面尤多創建。1917年建立第一所大學(朱拉隆功大學),1921年頒布初級教育條例,逐步在全國推行強制小學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暹羅參加協約國一方對德宣戰。戰後暹羅與美法英等締約國修訂新約,收回領事裁判權和關稅自主權,並獲得國際聯盟成員國的資格。1925年拉瑪七世(1925~1935在位)繼位。他曾在法國和英國學習軍事與文學,深受西方影響。1935年3月2日由於政見上的分歧,宣布退位。 (1932~ ) 泰國1932年政變是重大的歷史轉折,這次政變導致君主立憲政體的建立,一批受西方教育的非皇室貴族新人參與國家管理,在政變中嶄露頭角的一些軍官逐漸掌握權柄。新的統治集團對內宣傳狹隘的民族意識,推行泰化運動,對外接受法西斯思潮的影響,推行軍人專政和親日外交。1938年12月鑾披汶·頌堪出任總理,他獨攬國防、外交和內政大權,在政治上,國王已居於次要地位。拉瑪八世於1941年從瑞士返國加冕,後因槍傷身死。
1946年普密蓬·阿杜德(拉瑪九世)繼位,王子哇棲拉隆功於1972年被封為儲君。詩琳通公主於1972年被封為「瑪哈卻克里公主」。王位由王子世襲。依照1924年王位繼承條例規定和國會的認可,如果沒有王子繼承,國會可同意由公主繼位。
國王擔任武裝部隊統帥,並根據憲法,通過國會、內閣和法院行使權力。政府每年撥一億泰銖(泰幣)供王室開支。
10. 曼谷王朝戰爭那一年
曼谷王朝
曼谷王朝大皇宮
Bangkok Dynasty
自1782年起統治泰國的王朝,又稱卻克里王朝。
曼谷王朝的開國君主為昭丕耶卻克里。他原為達信部將,1782年殺達信自立為王,史稱拉瑪一世(1782~1809在位),即位後遷都曼谷。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擴大國家版圖。1785年後數次擊敗緬甸的進攻,並征服馬來半島的吉打、北大年、丁加奴和吉蘭丹等地。1851年拉瑪四世 (又稱馬古大帝 ,1851~1868在位)繼位,主張效仿歐洲,在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實行改革。1855年被迫與英國訂立《鮑林條約》。1856年先後與美法等9國訂立不平等條約 ,使暹羅淪為半殖民地。1868 年拉瑪五世 (即朱拉隆功大帝)繼位,當時他年僅15歲,由王族攝政5年 。執政後實行一系列重要改革,加速了泰國近代化的進程。1893年被迫簽訂《法暹曼谷條約》;1900 年3月與英國訂立《英暹曼谷條約》,泰國成為英法在中南半島競爭中形式上獨立的「緩沖國」。
拉瑪六世 (1910~1925在位) 繼續推行維新政策,在文化教育方面尤多創建。1917年建立第一所大學 (朱拉隆功大學),1921 年頒布初級教育條例 ,逐步在全國推行強制小學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暹羅參加協約國一方對德宣戰。戰後暹羅與美法英等締約國修訂新約,收回領事裁判權和關稅自主權,並獲得國際聯盟成員國的資格。1925年拉瑪七世 (1925~1935在位) 繼位。泰國1932年政變是重大的歷史轉折,這次政變導致君主立憲政體的建立。1938年12月鑾披汶·頌堪出任總理,他獨攬國防、外交和內政大權。1939年改名為泰國,1945年又改回暹羅,1949年再次改為泰國。
1946年普密蓬·阿杜德 (拉瑪九世)繼位國王 。國王擔任武裝部隊統帥,並根據憲法,通過國會、內閣和法院行使權力。政府每年撥一億銖 (泰幣)供王室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