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中國文明史只有3500年為什麼說夏朝是一個傳說的時代
一個文明的判定最重要的證據就是是否有文字的記錄,或者形成明顯的國家專制度,比如律法,暴屬力機構等等,進而還有城市的建立,而世界考古學確認的中國文明只到商代,比如大量出土的青銅器(上有銘文記載),而中國的文字被發現的具有象形等共用的文字也是殷商出土的甲骨文,而我們所熟知的所謂結繩記事,或者黃帝之臣,倉擷造字這些都沒有明確的證據指明,更不用說,蜀地更早的蠶叢、魚鳧這兩個王,所以說國際上並不承認有這段歷史,即使存在炎黃,夏禹等也屬於原始部落,而不作為一個文明。世界考古界所公認的,只有公元前16世紀,商代,迄今3500年。
而世界上文明考證比中國久遠的古文明,比如故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大概在四千多年前就用記錄了世界上第一部史詩《吉爾伽美什》,即使是印度,也有《羅摩衍那》跟《摩訶婆羅多》這么兩部,而在這點上,中國只有故老相傳,而並沒有正式付諸文字。
⑵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夏朝,為什麼存在爭議
有。
在「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考古資料中,考古學家安金槐先生在河南五渡河與潁河相交的三角地,找到了一個城——王城崗,是禹都陽城所在地。安先生考察後認為,這是一個龍山時期的城,於是推斷:「我們尊敬的大禹,當年很可能曾經在這里走來走去,而且住在這里。」不久,安先生又在河南禹州瓦店村發現了一個夏代初期遺址,也具有都城規模。學者們用碳14測年法,得到了這兩個遺址始建范圍:公元前2120—公元前2040年,也就是說,夏的初年應該是在公元前兩千年左右,夏確切開始於何年,仍不知道。從考古推測,王城崗和禹州店遺址始建於公元前2120—公元前2040年間,而公元前2070年正好在這個范圍之內,這些考古發現推斷了夏朝建立的時間。有城池難道不是一個王朝存在的證據么?
禹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就是夏。你能說大禹不存在,只是神話,難道大禹陵是座空墳嗎?
夏朝之說動搖的原因:
在中國傳統史學體系中,夏朝是第一個具有明確的列王世系和興亡有緒的歷史朝代。古人不僅從未懷疑過它的存在,而且給予它同商周秦漢王朝一樣的信史地位。晚清以來。今文經學大盛,滋生一種「上古茫昧無稽」(康有為)的說法。繼之在西風歐雨影響下,疑古思潮勃然興起,「對古史材料重新估價的口號高唱入雲」,從而導致夏朝信史地位的動搖。
但是近年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實施,已經較為成功地確立了夏代的基本年代框架,雖無法徹底抹去人們心頭對夏史信疑參半的陰影——而這些多數是外國人心理不平衡、是嫉妒!!
⑶ 中國歷史為什麼在夏朝開始有文字記載
夏朝沒有文字直接流傳下來,所以有關夏代社會發展的情況,古代文獻記載既少,又多模糊不清。
夏朝,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王朝。一般認為夏朝是一個部落聯盟形式的國家,而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將夏朝定性為一個奴隸制國家。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就是從夏朝的建立開始的。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依據史書記載,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分封建藩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此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所以其文化及文明程度高於新石器晚期文化。
⑷ 中國歷史上真的存在一個夏朝嗎
這個在初中歷史書上已經有明確答案了,夏商周合稱上古三代,而夏王朝又是和堯舜禹接軌的,堯舜禹的政治傳承皆是禪讓型的,就是立賢,讓有德的人統治萬民,而大禹治水,將天下分為九州,並且納九州之金鑄成九鼎之後,在晚年沒有禪讓,而是將自己的位置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夏啟,在歷史書上,把他定義成這是一次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轉移,而這也代表著夏這個王朝的成立。
而且在左傳、史記中都有記載楚王問鼎的事,據說當時王使王孫滿接待了楚王,楚王問鼎有多重,王孫滿說天下有多重鼎就有多重,然後楚王說把將士的矛戟折下一樣可以鑄九鼎,王孫滿說治天下不在鼎在德,夏無德就到了商,商無德就到了周,所以至少春秋戰國是相信夏的。
盡管那時候夏已經離他們有一千多年了,可是我們一千多年前大概是宋,我們為什麼相信宋那?因為史書,當然夏最讓人詬病的就是證據不足,其實商代目前也就只有甲骨文和殷墟才能在國際上被承認有這個朝代,而夏只出土過可憐的極少的玉器和青銅器,古城牆倒有,但也沒辦法證明這個國的存在,但是我覺得這也是那種信則有不信則無的東西,所以我們何必去管那些洋人那,我們相信就好了,如果因為沒有所謂的證據。
那軒轅皇帝不也是沒證據,他是乘龍飛升的,骨骸都不會留下,留下五千年也早就沒了,他現在也只有衣冠冢,那我們能懷疑軒轅皇帝、炎帝神農氏的存在嗎?可如果他們從沒存在過,那我們都是生而知之的嗎?我們的文明也是上天傳授的嗎?所以我堅信夏王朝的存在。
⑸ 為什麼國際上不承認中國夏朝的歷史
聲明以下內容為轉載:是關於考古為何不承認夏朝存在的,但是我本人表示不是很願意相信。
隨著二里頭等「先商」遺址的出土,有關《史記》所載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的爭論也日益熱烈。盡管這種爭論已經持續了將近半個世紀,但就爭論水平來說,這些年來並無大的提高。除了某些技術環節之外,正方和反方仍然是各說各話,全無任何思想交流可言,更不用說能夠說服對方了。這實在是有點悲哀的。
我一直是堅定的「二里頭=夏」理論的支持者。最近一段時期來,我因為工作的原因,去了幾趟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趁工作之餘前往幾個博物館和研究機構,有幸和當地的研究人員就這一問題略作交流,結果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固有思想。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有了什麼驚人的新發現,獲得了什麼關鍵證據,而是方法問題。
這場爭論的根源不在證據,而在方法,在思維模式。夏朝有無爭論的正反兩方都不應該為此承擔責任。
絕大多數人(包括不久前的我)都把夏的問題和百年前商的問題簡單地等同起來了。在甲骨文尚未被學術界「發現」之前,國際上也曾經懷疑過商朝的存在。結果我們發現了甲骨文,發現了殷墟,商朝的存在就成了無人可以懷疑的事實。夏朝的證明應該也是這樣:發現文物——發現城市遺址——破譯文字——證實並完善古籍的記載。夏朝的證實過程難道會與此有什麼不同嗎?
絕大多數人(包括不久前的我)都會回答:沒有什麼不同。
絕大多數人(包括不久前的我)可能錯了。
因為夏朝和商朝完全不同,夏朝和商朝之間的區別,遠遠大於商朝和周朝之間的區別。
而且,國際和國內學界對夏朝的質疑,與他們的前輩對商朝的質疑貌似相同,性質卻很不一樣。
質疑夏朝存在最有力的證據(雖然極少被提起),正是來自殷墟甲骨文本身。
殷墟甲骨文根本就不承認夏朝的存在!
甲骨文已經被破譯了一千餘字,其中沒有一個字可以被確定為「夏」。有些學者懷疑某些未被破譯的甲骨文是「夏」,但是未受廣泛支持。就目前已經基本確定的甲骨文來說,不僅沒有「夏」字,也沒有「冬」字。只有「春」和「秋」兩字。這就很好地解釋了先秦中國編年史書為什麼經常叫《春秋》——甲骨文里沒有「夏」和 「冬」兩個字,說明商朝人只有「春」和「秋」兩個季節,每個季節6個月,兩個季節就是一年。不僅商朝人如此,和他們同時期、同緯度的蘇美爾人也是如此:在此緯度區間內,氣溫要麼熱,要麼冷,一年兩個季度足夠了。不熱不冷的過渡期很短,沒必要為1個月專門設季度。
⑹ 中國歷史中是否有夏朝這個朝代為什麼世界上的歷史學家只承認,中國有商朝(距今3500年前),卻不承
無真正可以斷代的器物與文字
⑺ 問 中國歷史上有夏朝嗎 為什麼國際上都不承認有夏
有沒有夏朝,夏朝國都在哪?看看「五子之歌"的產生,就可以明白,夏都在河洛地區的鞏偃一帶。
五子之歌
出自《尚書》中的《夏書》,《尚書》原有一百篇,有些篇都已散失了,但《五子之歌》還在,是其一篇,
《五子之歌》是對中國最早的帝王亡國的嘆息,體現了中國最早、最原始的政治思想,即「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神為本,唐人同穀子據典故也曾改編過《五子之歌》
《史記.夏本紀》;《尚書》典故
大禹的兒子啟作為夏朝君主開啟了「父傳子,家天下」的世襲君主制時代。然而繼承王位的兒子太康,就因為沒有德行,導致老百姓反感。太康貪圖享樂,在外打獵長期不歸,國都被後羿侵佔。太康的五個弟弟和母親被趕到洛河邊,追述大禹的告誡而作《五子之歌》,表達了五個人的悔意。
夏後太康失國,五位公子作五子之歌以示哀悼。
原文
太康屍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咸貳,乃盤游無度,畋於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窮後羿因民弗忍,距於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従,徯於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厎滅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關石和鈞,王府則有。荒墜厥緒,覆宗絕祀!」
其五曰:「嗚乎曷歸?予懷之悲。萬姓仇予,予將疇依?鬱陶乎予心,顏厚有忸怩。弗慎厥德,雖悔可追?」
大概意思
一、大禹說過,老百姓可以親近,而不可輕視。人民為國家之本,本固了國家才能安寧。
二、大禹說過,不要貪圖女色,打獵玩樂,嗜酒,豪華的住宅。只要有此一項,就會導致亡國。
三、陶唐氏部落本來有很廣大的土地,因為失德,敗壞綱常,導致滅亡.
四、大禹為後世楷模,治定了法典,因為太康廢棄了典法,導致宗廟祭祀滅絕。
五、我們被後羿逼到洛河對岸,沒有歸宿,嘆息不謹慎的行為,追悔莫及。
譯文
太康處在尊位而不理事,又喜好安樂,喪失君德,眾民都懷著二心;竟至盤樂游獵沒有節制,到洛水的南面打獵,百天還不回來。有窮國的君主羿,因人民不能忍受,在河北抵禦太康,不讓他回國。太康的弟弟五人,侍奉他們的母親跟隨太康,在洛水灣等待他。這時五人都埋怨太康,因此敘述大禹的教導而寫了歌。
其中一首說:「偉大的祖先曾有明訓,人民可以親近而不可看輕;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國家就安寧。我看天下的人,愚夫愚婦都能對我取勝。一人多次失誤,考察民怨難道要等它顯明?應當考察它還未形成之時。我治理兆民,恐懼得像用壞索子駕著六匹馬;做君主的人怎麼能不敬不怕?」
其中第二首說:「禹王的教誨這樣昭彰,可你在內迷戀女色,在外游獵翱翔;喜歡喝酒和愛聽音樂,高高建築大殿又雕飾宮牆。這些事只要有一樁,就沒有人不滅亡。」
其中第三首說:「那陶唐氏的堯皇帝,曾經據有冀州這地方。現在廢棄他的治道,紊亂他的政綱。就是自己導致滅亡!」
其中第四首說:「我的輝煌的祖父,是萬國的大君。有典章有法度,傳給他的子孫。征賦和計量平均,王家府庫豐殷。現在廢棄他的傳統,就斷絕祭祀又危及宗親!」
其中第五首說:「唉!哪裡可以回歸?我的心情傷悲!萬姓都仇恨我們,我們將依靠誰?我的心思郁悶,我的顏面慚愧。不願慎行祖德,即使改悔又豈可挽回?」
五子之歌中的五位王子所居的地方為今河南鞏義市花地嘴遺址。[1]
⑻ 中國古代有個夏朝,為什麼現在中國沒有夏朝的都城難道是還沒找到夏朝嗎
夏朝的都城並不是不變的,他經歷過多次遷都。因為在夏朝時並沒有明確的都城概念,當他們耗盡了一個地方的資源後就遷居他地。這樣,夏朝的都城主要有:
1、大夏:今山西運城市夏縣;
2、崇:今
河南洛陽市嵩縣;
3、高密:今河南洛陽新安縣境內;
4、陽城:今河南登封市告城鎮;
5、陽翟:今河南許昌市禹州;
6、平陽:今山西臨汾市南;
7、斟尋:今河南洛陽市老城區東18公里二里頭遺址;
8、帝丘:今河南濮陽西南;
9、鉏:今河南滑縣;
10、窮石:今河南洛陽南;
11、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縣
11、老丘:今河南開封陳留鎮;
12、西河:今河南安陽東南;
夏朝的歷史,一般來說在國際上是存疑的,他們一般把商朝當作中國第一個王朝。而國內有些學者附和國際上的觀點亦不承認中國曾有過夏朝,但這不是國內的主流學術觀點。實際上在殷墟甲骨發現之前,國際上亦不承認商朝的存在,他們懷疑中國歷史文獻記錄的准確性。但是殷墟甲骨文的發現,給這種觀點一記響亮的耳光。
由於考古發現基本上印證了司馬遷關於商朝記載的准確性,因此夏朝雖然沒有有力的考古證明其存在,但是人們一般認為《史記》中關於夏朝的記載也是有相當准確性的。一般來說,古人認為伊洛流域是夏朝洛動的中心區域,即現在洛陽及其周邊。
夏的後裔主要有杞(今河南杞縣)和繒(今
山東蒼山縣西尚岩鄉)。這兩個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屬於夏的後裔,這點是沒任何疑義的。還有人認為,周人就是夏人,所以周人一般往往稱自己為「夏」或「諸夏」。
⑼ 為什麼國際上不承認中國的夏朝歷史
從理論上,也就是從文獻記載看,存在夏朝。但從嚴謹的考古學的角度,實事求是來內說,容夏朝的真實存在性依然在科學家的努力探求中。因為我們還是沒有拿到最直接有力的文物證據(如商朝的存在有安陽殷墟等甲骨文證明),所以西方歷史學家不予承認。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瑋璋教授所說,由於流傳至今有關夏朝的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朝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
《史記•夏本紀》中確實有夏代世系的明確記載,多數學者認為是可信的。但是即便如此依然需要考古學家用考古手段去找到、並判斷哪些是夏代的物質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
1959年開始「夏墟」調查,拉開了夏商斷代工程和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來一系列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標逐漸縮小,學術界現今基本認定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它為最終解決夏朝存在問題創造了條件。我們期待著科學工作者最終的好消息。
⑽ 中國古代第一個王朝為什麼叫夏朝
為什麼叫夏朝?
因為夏原為黃河流域一個部落的名稱,傳說是黃帝的後代,禹和他的父回親鯀都是答這個部落的首領。
近年來,在河南登封發現兩座東西並列的古城址,用卵古夯成,據考古學家論證,這就是夏初的都城陽城。夏朝至今已有4000年以上的時間,我國是和埃及、巴比倫(今伊拉克的位置)、印度並列而進入階級社會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以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古代文化,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夏朝是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什麼是國家?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它不是為整個社會成員服務的機構,而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