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助中國古代史大神解答
CCCCA CCDDD DADDB AA錯 對 對
⑵ 中國古代史 文獻介紹(七)作業 求助!!
C B C D C
D D C C C
A B B C D
B C C D A
僅供參考
⑶ 科學史的意義是什麼以下不屬於外史的是哪一項
科學史的意義:
為什麼要學習科學史,科學史有什麼用處?這是我們實用主義的文化傳統帶給我們的一種思維方式。學習一門新課,學生通常會問為什麼要學,教師通常感覺有必要解釋這個問題,於是,教材也會在開篇部分講講這門課的意義(其實就是用處)。不獨科學史如此,不獨科學史的教學如此,在我們中國,大凡實用性不強的學科都在時時申辯自己學科的意義和存在的理由,以便能夠獲取足夠的資源以維持學科的生存和發展。這里我們討論科學史四種可能的意義和用處,以及它們的限度。
為科學服務
前面講過,最早的科學史實踐者通常都是科學家,對他們來說,科學史的意義就在於為科學本身服務。要麼,它有助於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盡快掌握已有的科學理論;要麼,它從歷史記錄中為當代科學前沿問題尋找可資借鑒的解決方案。這是我們經常在科學史著作中見到的理由。
歷史故事提高理科學習的趣味性,起著把科學知識包上「糖衣」的作用。對某一學科、某一理論之歷史來源的追述,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門學科和這個理論。正是基於這個事實,科學史經常被作為普及科學知識的一個重要的手段(當科普受到高度重視的時候,科學史可以申明自己最能發揮著科普的功能),科學史也經常被置於理科教科書的開頭章節。邁爾在寫《生物學思想發展的歷史》時,目的正是為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學的當代問題。他說:「認為學習一門學科的歷史是理解其概念的最佳途徑。只有仔細研究這些概念產生的艱難歷程——即研究清楚早期的、必須逐個加以否定的一切錯誤假定,也就是說弄清楚過去的一切失誤——才有可能希望真正徹底而又正確的理解這些概念」。
從歷史研究中為現實的科學難題找答案,這曾經是近代早期科學界的一種習慣做法。現代科學史家們發現,近代早期的不少科學家居然有一種通過研究過去來發現科學真理的傾向:「只是在最近我們才剛剛開始意識到在近代科學的先驅者們當中一種十分奇怪的歷史主義的重要性,這種歷史主義使他們如此深地陷入到赫爾墨斯傳統之中,以致於他們把他們的科學想像為對古代真理的一種重新發現,以前這些真理曾經被那些有天賦的、純朴的哲學的創立者們所清楚地領悟。因此,牛頓認為,諸如像阿那克薩哥拉和盧克萊修這樣的古人,不僅知道原子,而且認為它們具有慣性;此外,首先是埃及人,而後是畢達哥拉斯學派,他們除了講授過哥白尼體系之外,還懂得在《原理》的數學科學中的萬有引力原理及其應用。」當然,這個在今天看來奇怪的傾向到18世紀就逐漸消失了。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學科特別是偏博物學性質的學科,某些問題與學科的歷史演變有關,因而在這些學科里,歷史研究還被認為是現實的科學研究的一部分。在中國,天文學史家席澤宗目前是職業科學史家中唯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他關於中國古代新星和超新星記錄的考訂,對於現代天體物理學關於射電源的研究有重要的參考作用,因此他的天文學史研究本來就屬於天文學的一個部分。
這種為科學本身服務的科學史往往被稱做「科學家的科學史」,通常是專科史,而且通常是極端的輝格史。相反,現代科學史家普遍意識到,自己反輝格的「科學史家的科學史」對科學研究基本上沒有直接的用處,雖然在科學教育方面並非沒有間接的用處。
為現實服務
我們經常聽說的科學史的第二個方面的功用是為現實服務。過去,為現實服務主要體現在將科學史賦予意識形態的功能。比如,它可以幫助學習者更好地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而更好的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更自覺地投身於「科教興國」偉大戰略的實施中去;再比如,它可以幫助學習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方法論;還有,可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可以肯定,具有意識形態功能的科學史必定是某種極端的輝格史。隨著反極端輝格傾向成為共識、隨著科學史學科自主性的加強,它的意識形態功能將會弱化,雖然不可能完全沒有,正像完全的反輝格也是不可能的一樣。
以愛國主義為例。這曾經是研究中國科技史的一個主要的動機。科學史研究何以能夠具有激發愛國主義的功能?愛國主義通常是在國家落後、國力不振、國運危難之際的一種特別強烈的時代要求。20世紀的中國基本上是一個經濟上落後的發展中國家。與先進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許多方面是不行的。但是,如果能夠有證據表明我們的祖先在許多可比的方面曾經領先於世界,那就可以激發一些民族自豪感,抵銷一些消極悲觀的情緒。為了可比,就必須立足於現代科學。所以,愛國主義的科學史通常立足於現代科學的框架,在中國古代的典籍里尋找相應的資料,以證明中國在該方面是曾經領先的。李約瑟的工作使西方人了解了中國人的諸多「領先」,因此一直受到中國人民的歡迎,被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但是完全服務於「愛國主義」的邏輯,科學史有可能受到歪曲,歷史上的有些成就有可能被片面的拔高。再說,這種「領先」的邏輯如果走過了頭,反倒會令國人產生洋洋自得的感覺,而意識不到眼下的落後,起不到「知恥而後勇」的激勵作用。最近十多年,這種邏輯在中國科學史界有不少反省。席澤宗先生在一篇序言中說:「研究中國科學史的老一輩科學家多是從科學開始。他們本來有一定的國學基礎,在他們學習了近代科學以後,發覺有些東西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能找到類似的或原始的形式,於是他們就用考證的方法,以編年史的形式,尋找中國古代的科學發現和發明。這種作法對於振奮民族自尊心和宣傳愛國主義很有作用,對於科學史這門學科的發展也起了促進作用,但也有它的局限性。他們對於先人的發現、發明的社會背景以及與其他文化分支的關系所作的分析很少。同時,由於宣揚愛國主義這樣一個目的,對於明末傳教士東來以後的科技史注意不夠。」
為現實服務還有第二個方面,即為現實的科技政策服務。隨著科學史意識形態功能的弱化,它作為科技政策之「思想庫」的功能浮現出來。過去的二十年來,我們的社會由「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發展成了壓倒一切的任務,而科學史據說可以揭示科學技術的發展規律,特別揭示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相關關系,從而能夠指導科技發展戰略的制定,指導經濟建設主戰場的戰略和戰術決策。
這種看法某種意義上是對的,而且就高層決策要求助於科學史這種專門的學術研究而言,表現了我們社會的一種進步,也確實為科學史學科服務於社會提供了一個渠道。但是,能夠為決策服務的只是科學史學科的社會史、外史研究部分,而思想史、內史研究並不能直接地起這樣的作用。即使是科學社會史研究,也與具體的、當下的科技政策研究不完全相同。如果過份的強調科學史的社會服務功能,就會使科學史家都跑去搞科學社會史,甚至專門研究一些短期項目,久而久之,會喪失這門學科應有的歷史眼光,此外,沒有內史相制衡的科學社會史也慢慢會變成了一種「科學缺席」的科學史,這將對科學史學科的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為素質教育服務
科學史作為一門歷史學科,其天然的功能似乎還在教化領域,這就是目前越來越為大家認可的科學史的教育功能。今天中國的教育界越來越認識到,過去那種英才教育、專才教育的教育思想既不符合教育的真正目標,也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需要,因而提出了素質教育、通識教育的概念。應該說,科學史學科在推進素質教育方面,有著特殊的作用。
科學史的基本功能是打破文理隔閡,讓理科學生懂得一些歷史,讓文科對自然科學有一個基本的概覽。對目前嚴格分科的教育體制來說,這個基本功能格外的突出。隨著嚴格分科體制的弱化,淡化專業的通識教育逐步體制化,大學低年級文理界限不再那麼突出和分明,科學史的這一基本功能也會不再那麼突出,但依舊是有特色的,是其它文科或理科課程所無法取代的。
科學史可以幫助培養學生的歷史感和批判精神。羅馬作家西塞羅說:「一個人不了解他出生之前的事情,那他始終只是一個孩子」。歷史意識是一個人、一個民族成熟的標志。弗蘭西斯·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因為歷史感之中包含著一種清醒的判斷能力,即根據背景和情境來對事物進行判定的能力,而避免失之片面和武斷。現代只通過教科書來了解科學的青年學生,往往對科學持有一種非歷史的眼光,以為科學的理論與生俱來的正確、是萬古不變的永恆真理,以為科學是從一些天才的頭腦里蹦出來的,一旦問世就永駐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而從科學發展史上,我們看到的是真理與謬誤相交織的過程,科學理論的演變就像是積木拼圖游戲一樣,先是在黑暗中摸索,繼而漸漸地浮現出來;我們看到的是,科學像其它的人類文化一樣,實際上植根於特定的文化土壤,是由特定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傳統的人推動的,並依賴特定的歷史條件而產生出來。
科學史可以幫助樹立全面而准確的科學形象和科學家形象,領悟科學精神和科學的人文性,從而溝通文理,加深對科學本身的理解。某種極端的專業科學訓練,有可能把學生培養成不關心社會、不關心他人,對道德和藝術不感興趣,而只在某一專門領域有著熟練的技巧的人。我們知道,這不是科學和科學家的真相。在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都不僅增長人類的自然知識,也傳承獨立思考、追求自由的科學精神,傳播在人類生活中相當寶貴的協作、友愛、同情和寬容精神。科學史最有利於恢復這樣的科學家形象,而單純通過理科教科書的學習,並不能知道創造這些科學理論的科學家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此外,科學史還揭示科學與人類其他文化比如哲學、宗教、政治、文學等的關系,以及科學的文化背景,從而讓人領悟到人類文化的統一性,領悟到科學其實也是人類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盡管科學史對於素養教育的好處十分明顯,但在科學教育界也存在著另外一種聲音,就是認為科學史對於習常的觀念太具有顛覆性,因此不宜讓年輕而易受影響的大學生知道得太多。美國物理學史家布拉什1974年發表的一篇文章題目就叫做「科學史是否應被定為X級?」文中討論了,由於科學史越來越揭示出與理科教科書不太一樣的科學形象,是不是應該像電影分級那樣在科學教育中將科學史定為「少兒不宜」的X級。的確,20世紀下半葉的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極大的瓦解了傳統的科學形象。科學不再被僅僅看成是對客觀事實的發現,「客觀性」不再是科學發展中的唯一主題;傳統教科書給出的「假說-演繹」方法論(理論應該與實驗事實相符合),也被許多偉大的科學家親口否認;對實驗證據的屈從或者至少是尊重,被證明並不是科學史的事實。愛因斯坦強調,科學是人類精神的自由創造和自由發明,狄拉克則說:「一個理論家寧可要一個美的方程,也不要一個丑的但結果與實驗數據更相近的方程。」普朗克更是有一條在科學界傳誦的「普朗克原理」:「新的理論很少由於理性地說服了對手而得到認可,人們只需等待,直到對手死去。」無疑,現代科學史在培養學生懷疑的態度和批判的精神方面,在反對教條主義的科學形象方面,能夠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科學的發展過程中還有另一面,那就是庫恩所說的「常規時期」。在這一時期,觀念革命已經完成,成熟的概念框架已經成型,科學家的主要任務是在「範式」的支配下「解難題」。因此,在這種常規時期,需要讓學生學到「規范」的方法論,學到一點一滴地積累科學知識的基本程序。而且,科學史上的大部分時期都是常規時期,大部分科學家都是「常規科學家」,革命性的科學家只是少數。對「常規時期」的科學教育來說,也許輝格史是受到歡迎的,而今天的職業科學史家的作品反倒應該謹慎使用。
提出「範式」概念的庫恩本人,其實是想揭示在科學發展過程中實際存在的常規與革命、傳統與變革之間的那種基本的(必要的)張力。同樣,在科學史為素質教育服務這個問題上,同樣存在著這樣的張力。在這里,輝格史與反輝格史應該因著不同的情境而達成不同的平衡。對我們中國目前的情況而言,反對教條主義、恢復科學的歷史形象似乎還是主要任務。反輝格的科學史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
為學術而學術
除了為科學、為現實、為教育服務外,科學史作為一門學術事業還有它獨特的意義。一個學科如果完全作為附庸而存在,那它將不具備長久的生命力,它對於科學、現實和教育事業的支持也將是短暫和無足輕重的。「為科學而科學」、「為學術而學術」是希臘自由學問的基本動機,也是現今一切學術事業健康發展的真正秘密。捍衛學科的自主性,捍衛學術獨立的尊嚴和價值,是一切學問發展的前提。這一點對於我們中國這個有著強大的實用傳統而又缺乏學術自由傳統的國度來說,是特別難以深入人心的,有待中國的科學家和學者自身持久的努力。
捍衛科學史學科的自主性,並不是說科學史就不與其它學科發生關聯,恰恰相反,科學史是在與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等學科的交叉、滲透的過程中發展自己的,並進而成為這些科學人文類學科的基礎平台。早在科學史學科的脫穎而出之日,英國歷史學家巴特菲爾德就建議說:「如果科學史僅僅是從屬於進行實際工作的科學家,這種自主性就永遠不會達到它自己的目標。作為一個策略,那些在這一學術分支中從事工作的人物應建立與歷史學家的聯系,而不是建立與科學家的聯系」。他的意思是說科學史應該屬於歷史學,而不屬於自然科學。事實上,科學史的首先任務還不在於成為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等科學人文類學科的基礎平台,而是構造一部特殊類型的人類文明史,一部以科學和技術作為主要的歷史解釋要素的歷史,這樣的歷史同哲學史、宗教史、藝術史一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
⑷ 超星中國古代史答案在歷史學中辭章是指什麼
1
在歷史學中,辭章是指(),義理是指()。
A、對原來面貌的追求,表達的形式
B、對原來面貌的追求,闡發的理論
C、表達的形式,闡發的理論
D、對原來面貌的追求,情感色彩
我的答案:C
⑸ 求一份七年級下歷史期末試卷 含答案
南陽地區2011年春期七年級歷史中華書局版期終質量評估試題
一、選擇題:(把正確答案填在相應線上 每題2分 共40分)
1—5題 6—10題
11—15題 16—20題
1、古人評論說「隋煬帝此舉,為其國促數年之祚(國運),而為後世開萬世之利,可謂不仁而有功。」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是
A 大運河大大促進南北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 B大運河解決了北方缺水問題C 大運河鞏固了隋朝的統一 D 大運河方便了帝王的遊玩
2、電視劇《貞觀長歌》深受觀眾喜愛,創下了很高的收視率,你認為不可能在該劇中出現的畫面是
A 唐太宗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 B 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強中央集權C 文成公主入藏 D 唐太宗鼓勵魏徵直言皇帝過錯
3、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人們基本肯定她的統治,主要是因為
A她有卓越的政治才能 B她繼續推行唐太宗時期的各項政策 C 她十分重視農業生產 D 在她統治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繼續發展
4、某歷史興趣小組同學在探究「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的相同點時提出了以下意見,其中正確的是
① 都是在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時出現的 ② 統治者都注意調整統治政策 ③ 都重視農業的發展 ④ 都出現了經濟繁榮發展的景象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5、唐朝時與亞非歐各國的友好交往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盛況,其根本原因是
A對外交通非常便利 B經濟繁榮,文化昌盛 C採取鼓勵交往的政策 D 胸懷博大,疆域廣闊
6、郵政部門曾發行一套郵票,將唐詩微縮在3枚小郵票上,全新塑造了郵票圖書的概念,你認為在此郵票上不會出現的詩人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蘇軾
7、書法是一門有著超時代意義的精深高妙的特殊藝術。右圖所示書法作品筋力豐滿,氣派雍容,成為後世取法的典範之一,其作者是 A 顏真卿 B 柳公權 C 趙孟頫 D 黃庭堅
8、澶淵之盟之後,宋遼邊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識干戈(戰爭)」。這說明
A.北宋的軍事力量遭到極大的削弱 B.宋遼之間維持了長久的和平局面
C.北方社會經濟出現了繁榮的局面 D.宋遼雙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關系
9、下列四幅反映兩宋與遼西夏金並立的示意圖,你認為錯誤的一幅是
10、西子湖畔的岳王廟里有一幅對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他表達了人們對精忠報國的哪位人物的崇敬 A 李綱 B 岳飛 C 宗澤 D 寇準
11、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宋代王安石描繪的一個節日的喜慶景象,這個節日是今天的
A 中秋節 B 元旦 C元宵節 D 春節
12、上海世博園中國館的鎮館之寶是「活」的《清明上河圖》,高科技讓畫上的人物全部活動起來,12世紀中國的城市畫卷唄生動的演繹出來,請問《清明上河圖》描繪了中國古代哪一城市市民活動的場景
A 唐都長安 B 北宋開封 C 南宋臨安 D 清朝北京
13、《資治通鑒》與《史記》都是千古史學名著,就體例而言,兩者的共同之處在於他們都屬於 A 斷代史 B 通史 C 紀傳體 D 編年體
14、「起朔漠,並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這一史書記載反映的是下列哪個王朝的興起? A 宋 B 元 C 明 D 清
15、為今天我國省級行政區奠定基礎的是
A 西周的分封制 B 秦朝的郡縣制 C 元朝的行省制 D 明朝的三司
16、明朝時中央集權得到加強,明成祖加強軍權的措施有
① 廢除宰相 ② 執行削藩政策 ③ 設立內閣 ④ 設立東廠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17、乾隆皇帝時,莫西蒙古的一支擺脫俄羅斯軍隊的圍追堵截,歷盡千辛萬苦回歸祖國,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譜寫了光輝篇章。「莫西蒙古的一支」指的是 A 准葛爾部 B 瓦剌部 C 喀爾喀蒙古 D 土爾扈特部
18、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下列哪一項不是清政府加強對西藏管理的措施
A設置伊犁將軍 B冊封達賴五世為達賴喇嘛 C在拉薩設置住藏大臣 D 創立金瓶摰簽制度
19、長城是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象徵,明代長城的東西起止點是
A 遼東、臨洮 B 鴨綠江、嘉峪關 C 遼東、嘉峪關 D 鴨綠江、臨洮
20、中國古代文化源遠流長,小明在假期將中國歷史教材中涉及的書籍進行分類,如果按學科領域分類,請問分類錯誤的是
A 《天工開物》《金剛經》 B 《千金方》《本草綱目》 C 《竇娥冤》《牡丹亭》D 《西遊記》《三國演義》
二、非選擇題:(共60分)
21、科學技術推動了生產發展、社會進步。在古代,我國有許多科技發明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本題6分 各2分)
(1)它曾被美國土木工程學會評定為最悠久的「國際歷史上土木工程的里程碑」,它的設計原理和修建技術在現代鋼筋混凝土橋梁的建造中依然應用,它是修建於什麼時候的哪一工程?
(2)它的發明是印刷史上的重大事件,對文明的傳播、交流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是十一世紀中期誰發明的什麼?
(3)它在航海上的廣泛應用,為航海家們的遠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這項發明是什麼?它是什麼時候通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
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共10分)
兩宋時期,人們普遍稱贊江南的富庶,南宋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手工業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商業繁榮,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海外貿易興盛。
(1)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4分)
(2)宋代手工業取得了巨大進步,請你舉出手工業發展的領域有哪些?(2分)
(3)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出現在什麼地方?宋代專門負責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是什麼?(2分)
(4)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宋代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日趨繁榮,大城市中出現的娛樂活動與商業活動同時進行的場所是什麼?(2分)
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共12分)
材料一:我國的科舉制度從宋元以後逐漸外傳,越南、日本、韓國、朝鮮等在其國內都較長時間仿照中國推行過科舉制度。中國科舉制度也對法國、美國、英國等國家選拔官吏的政治制度產生過影響。因此,孫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世界各國所用的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將中國的科舉制度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它無疑對中華民族、對全人類都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
材料二:明朝規定:科舉考試專取四書五經命題,不能隨意發表自己的見解,要「代聖賢立言,」行文格式有嚴格規定,文章有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其中起股、中股、後股、束股要用排比、對偶而相對成文的兩股文字組成,共八股,所以稱之為八股文。
(1)我國的科舉制度誕生於什麼時期?(2分)
(2)唐朝時科舉製得到進一步發展,為發展科舉製做出貢獻的皇帝有哪些?(2)
(3)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孫中山以及西方人都推崇科舉制度的原因是什麼?(5分)
(4)清朝末年,科舉制度被取消,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科舉制度被取消的原因是什麼?(2分)
24、某班歷史興趣小組計劃舉辦一期題為「古代中外交往風雨歷程」的展覽,搜集到一下材料:
圖一鑒真 圖二玄奘 圖三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請回答:(共11分)
(1)鑒真東渡促進了唐朝對日本文化的影響,請再舉出事例說明隋唐時期中日關系往來密切。(2分)
(2)圖二人物西行的目的地是哪裡?回國後他寫成了一部什麼書,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的重要典籍?(2分)
(3)圖三反映的事實發生在什麼時期?(1分)他的遠洋航行有何影響?(4)
(4)三幅圖反映的歷史事件所起的共同作用是什麼?(2分)
25、七年級 8班的同學計劃以《感動我們的歷史人物——明清反抗外來侵略篇章》為主題出一期歷史板報,請你和他們一起來搜集資料:(共7分)
大事名人填空:
(1)明朝;倭寇之患—— 抗擊倭寇 (1分)
(2)清朝: 侵佔台灣—— 收復台灣 (2分)
(3)清朝: 入侵黑龍江流域—— 組織反擊(2分)
感悟精神:( 2分 )
(4)在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一種什麼樣的精神?
26、閱讀材料:(共12分)
清朝前期的統治者對世界的發展變化毫無認識,對內不斷加強君主集權制度,使君主集權達到頂峰,對外自以為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不需要外洋貨物以通有無,人為的隔絕於世並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註定最後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
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清朝前期君主集權達到頂峰的標志是什麼?(2分)
(2)清朝統治者實行的「人為的隔絕於世」的政策是什麼政策?這種政策對中國有什麼影響?(各2分 共4分)
(3)中國封建社會走向沒落的歷史命運在清朝的哪一部小說中集中的體現出來了?這部小說的作者是誰?(各2分 共4分)
(4)請你聯系當今我國對外開放的現實,說出清朝統治者實行的對外政策及產生的後果給予我們以什麼啟示?(4分)
2011年春期七年級期終質量評估歷史試題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40分)
1——5 AADCB 6——10 DABCB
11——15 DBBBC 16——20 BDABA
二、非選擇題: (共60分)
21、(1)隋朝 趙州橋 (2分)
(2)畢升 活字印刷術 (2分)
(3)指南針 南宋 (2分)
22、(1)南方社會相對安定;北方人南遷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工具;北方人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遷都臨安等。(答出任意兩點即可)(4分)
(2)紡織業發達;制瓷業繁榮;造船業非常發達。(答出任意兩點即可)(2分)
(3)四川;市舶司。(2分)
(4)瓦子或瓦肆、瓦市 (2分)
23、(1)隋 朝 (2分)
(2)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答出任意兩人即可)(2分)
(3)科舉制度基本上貫徹了自由報考,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原則,擴大了選拔人才的范圍,是一種比較合理的選拔制度。它提高了政府各級官員的整體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對中華民族、亞洲乃至世界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為現代選拔制度提供借鑒。(5分)
(4) 八股文形式僵化,內容呆板,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防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難以滿足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3分)
24、(1)遣唐使來華(2分)
(2)天竺或古印度;《大唐西域記》 (2分)
(3)明成祖時或明初。(1分) 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加強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聯系,開闊了中國人的視野。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偉大的航海家。(4分)
(4)都加強中國與外國的聯系,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2分)
25、(1)戚繼光 (1分)
(2)荷蘭人或荷蘭殖民者;鄭成功(2分)
(3)沙俄 康熙帝(2分)
(4)不屈不撓反抗外來侵略的精神;為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而戰的愛國精神;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英勇斗爭的精神。(答出任意一點即可)(2分)
26、(1) 軍機處的設立(2分)
(2)閉關政策。(1分)中國與世隔絕,科學技術的進步受到阻礙,嚴重損害了中國自身經濟的發展,禁錮了中國人的思想,從而使中國拉開了同西方的差距。中國在世界上落伍了。(3分)
(3 )《紅樓夢》 曹雪芹(4分)
(4)國家要發展,繁榮強大,開放政策是不可或缺的或者一個國家不開放,關閉國門,與世隔絕,是不能發展進步的。(4分)
註:非選擇題答案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題意要求即可得分。
⑹ 在中國歷史上最不重視教育的是哪一個朝代
貌似是元朝吧。
⑺ 研究古人和歷史除了借鑒,還有其它的意義嗎
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迴旋詩。」
也因此,歷史學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
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以史為鑒」,「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
當一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那將是整個地球,乃至宇宙之福。
補充回答: 學習歷史、從歷史中取得借鑒,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課題。自進入人類社會以來,人類就知道向歷史學習了。梁啟超20世紀20年代講中國歷史研究法,在講到史學的起源時,對史學的最初形式作了想像的描述:「當人類之漸進而形成一族或一部落也,其族部之長老,每當游獵之隙暇,或值佳辰令節,輒聚其子姓,三三五五,圍爐藉草,縱談己身或其先代所經之恐怖所演之武勇等等。聽者則娓娓忘倦。」也就是說,最初的歷史形式是傳說故事。人們通過這些傳說故事,就能夠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史」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的大事。一般動物也有記憶和模仿的本能,但它沒有知識,它不能將第一代所積累的經驗傳至二代、三代,這是因為動物沒有「史」。人類則不然,先代的生活經驗,能以記誦或記錄的形式,留傳後世,歷數百年數千年而不失墜。人類文明之所以不斷進化,「史」的作用可謂大矣。完全可以說,歷史意識的產生和歷史記載的出現,是人類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的一個重要標志。
「中國『歷史作家』的層出不窮、繼續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黑格爾在他的《歷史哲學》中,通過與其他國家的橫向比較,得出這樣一個認識。的確,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治史、學史、用史的傳統。西周時期的周公就提出「殷鑒」思想,司馬遷作史,意在「述往事,思來者」。歷史學家大都懷著匡世救俗的責任感,來研究和寫作歷史著作。對於歷史的價值,唐代的史學評論家劉知幾講的十分精彩,他說:「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有國有家者,其可缺之哉?」
史之有用,大概誰都否認不了。至於為什麼有用,中國傳統的史學理論很少上升到科學理性的高度,回答這個問題。20世紀20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奠基人李大釗,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講述史學理論,指出:「橫著看人類,便是社會;縱著去看人類,便是歷史。歷史就是社會的變動。」從而指出了歷史與社會的關系。西方生機主義哲學提出,歷史為進化而存在,為生機開展而存在,歷史具有生命性,認為歷史、現實、未來都是一線下來、有機聯系的。這一點與唯物史觀的認識有相通之處。據此,我們可以認為,「歷史」具有二重性的特點:一方面,歷史是過去的事情,過去的事情就一去不復返了;另一方面,過去的事情雖然形式上過去了,但它的精神,它的影響有很多遺留下來,對現實、對未來產生這樣或那樣的作用。所以,如何認識歷史,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是純粹的認識論或知識論的問題,而是關系著如何處理現實和開辟未來的問題。同時,由於歷史與現實、未來有這種割不斷的聯系,所以,探索過去,對了解現在、預測未來是有幫助的。《易傳》中說「彰往而知來」,道理就在這里。
認識歷史,必須通過歷史學才能實現。歷史學是人文社會科學當中的一門基礎學科,也是關乎人的素質修養的學問。無論從事科學研究,還是了解社會現實、制定各項政策、提高個體人文修養,離開了歷史學,都是沒有根基的。80年前,李大釗說過:「研究歷史的趣味的盛行,是一個時代正在生長成熟、正在尋求聰明而且感奮的對於人生的大觀的徵兆。這種智力的老成,並於奮勇冒險的精神,不但未有以消阻,而且反有以增進。」他認為,「立在過去的世界上,尋出來的新世界,是真的,實的,腳踏實地可以達到的」。他把歷史比作「時」在人生世界上建築起來的一座高樓,登之愈高,無限的未來世界,才能看得愈加清楚。史學對於人生修養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史學能夠陶煉人們科學的態度。所謂科學的態度,一是尊疑,一是重據,而史學即以此二者作為寶貴的信條。史學這種求真的態度,「熏陶漸漬,深入於人的心性,則可造成一種認真的習性」,以這種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這種態度作事,則功業可就。「這種科學的態度,造成我們腳踏實地的人生觀」。李大釗這些話,雖很朴實,卻意味深長,值得重溫。
由此可見,一個國民,不能沒有一定的歷史知識;一個領導幹部,更不能忽視歷史學的修養。一個民族,只有重視歷史,她才具有高度的自我發展意識,才能胸懷寬廣,視野開闊,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補充回答: 什麼要學習歷史,這似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而且對於它,人們也能夠給出多種答案,如歷史知識能夠增長人的智慧,學習歷史能夠提高治國安邦的本領,學習歷史有益於個人的修養等等。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學習歷史還會有不同的作用。所以,肯定性的答案能夠給出很多。然而,在西方,受後現代思 潮的影響,出現了所謂的後現代史學。後現代史學具有否認歷史的客觀性、真實性的傾向,對歷史學的功用和價值也提出了質疑。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對為什麼學習歷史這樣一向勿容置疑的問題也感到困惑了。
其實,後現代史學對歷史客觀性的否定,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一百多年來,西方的相對主義史學思潮一直都說,歷史有歷史學家的主觀因素在裡面,歷史學不是科學;還有的史學家甚至用挑釁似的語言說:「歷史是歷史學家製造出來的」。在中國,近代以來,也有歷史相對主義思潮出現,這當然與西方的思潮有聯系,但是在整個史學界,它始終沒有占據主導地位。學習歷史的意義,已經受到千百萬人民群眾個人經驗的證實,受到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實踐的證實。
黨的幾代領導集體都非常重視歷史,號召全體黨員學習歷史,指出黨的高級領導幹部尤其要重視學習歷史。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深感歷史知識的重要性,並把它提到關系革命事業能否成功的高度。他說:「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於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品。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鄧小平把歷史經驗比作「寶貴財富」,他的政治智慧與深邃的歷史意識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在他的講話和文章中,處處閃耀著歷史總結的光芒。他在論述撰寫《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時,指出歷史認識對統一思想、團結一致向前看具有重大意義。在與戈 爾巴喬 夫的會談中,他談到近百年來的中國史,談到了近幾十年來,中國人感到對中國的威脅從何而來。鄧小 平為什麼要講這個歷史?他說「講清這個問題可能對解決遺留下來的問題,對弄清『開辟未來』的某些概念有好處,所以值得講一講」。這是說,國家之間的交往重點是向前看,朝友好的方向發展,但必須尊重歷史。只有對歷史有正確而清醒的認識,未來的友好關系才有可靠的基礎。江澤 民同志、胡錦 濤同志也多次講到歷史學習的重大意義。
⑻ 中國古人在研究歷史時不重視下列哪一項A義理B理論C辭章D考究
選擇b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