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古代軍事經歷了幾個歷史

中國古代軍事經歷了幾個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2 15:53:15

1. 論述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發展過程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發展過程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指中國古代各階級、民族、政治集團及其軍事家、兵學家關於戰爭和軍隊等一系列軍事問題的系統理性認識。是中國古代各歷史時期人們軍事實踐經驗的理論升華。它隨著社會的前進,軍隊建設和戰爭實踐的發展以及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而逐漸深化,反過來又指導各時期的軍事實踐,對社會物質和精神文明的進步產生深刻影響。它是中國乃至世界軍事思想寶庫中的珍貴遺產。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國歷史上頻繁激烈、規模巨大、空間廣闊、形式多樣的戰爭實踐是其發展的主要動力。中國所經歷的獨具特色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形態,幾千年高度集權的政權體制,以農業為主,兼有游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經濟結構,以漢民族為主、多民族共存的民族構成,尚德、勇於反抗侵略和壓迫、愛和平、重謀略、榮譽心和凝聚力極強的民族心理素質,長時期領先的科學技術,以長於理性概括和辯證思維為突出特徵的諸子思想的相互斗爭和融合,平原沙漠、江河湖海、崇山峻嶺皆備的地理環境和復雜的氣候條件等,也都不同程度地決定和影響著它的發展趨勢和特色。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主要載體是兵書。它出現早、數量大、種類多、內容豐富、哲理性強。散見於其他典籍中大量的論兵篇章,史書中關於軍事人物、戰爭、軍事制度等方面的記載,也蘊涵著極為豐富的軍事思想內容。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大體上經歷了萌生、形成、充實提高、系統完善四個歷史時期。
⒈萌生時期。大約公元前21世紀至前8世紀,即夏、商、西周時期。中國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就產生了部落間的戰爭,人們對軍事問題也開始有了一些初步思考。夏王朝正式建立奴隸制國家,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軍隊成為國家機器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西周時已有師、旅、卒、兩、伍等編制,青銅兵器廣泛應用於軍事。著名的戰爭有甘之戰、鳴條之戰、牧野之戰、周公東征等,作戰樣式有步戰、車戰,多為"堂堂之陣"的正面交鋒。作為觀念形態的軍事思想也開始萌生,在甲骨文、金文和《尚書》等古代史料及大約在西周時期出現的《軍志》、《軍政》等兵書中都有反映。
這一時期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是:①在對戰爭的看法上,強調天命、 伸張正義和保民。《尚書》的《甘誓》、《湯誓》、《泰誓》等都提出以天命作為出兵征戰之由,以"恭行天之罰"、"弔民伐罪"、"保民"相號召。軍事決策和行動要以天象和占卜的吉凶定取捨。②治軍上強調齊眾以律,"師出以律,失律凶也"(《易·師》);"尚桓桓"(《尚書·牧誓》),以成威武之師;嚴賞罰,"用命賞於祖,弗用命戮於社"(《尚書·甘誓》)。③戰爭指導上,以重禮信仁義為主導思想,主張"以禮為固,以仁為勝","不窮不能","成列而鼓"(《司馬法》);戰爭實踐中也已注意到以謀取勝。鳴條之戰、牧野之戰,都採取了陰蓄其力、爭取與國、剪敵羽翼、運用間諜、偵察敵情、掌握時機、攻其腹心等方略。《軍志》、《軍政》中有"允當則歸","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地利為寶"等謀略思想的記載。④在作戰指揮上,已注意到前鋒和主力、車兵與徒兵的配合及陣法的應用。由於這一時期戰爭樣式簡單,規模比較小,持續時間短,人們對軍事的認識還未能形成系統的理論。
⒉形成時期。大約從公元前8世紀至前3世紀,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化,社會處於大動盪、大變革、大發展中。爭霸、兼並、統一戰爭激烈,用兵數量增多;鐵兵器應用日益廣泛,軍事技術和築城等均有進步;軍制上,步兵、騎兵、水師逐漸分離為獨立兵種,步、騎、車配合作戰,形式多樣;打破了"兵民合一"兵制,出現了募兵制和郡縣徵兵制;戰爭指揮復雜,要求高,將帥專職化;學術上百家爭鳴等,促進了中國古代兵學的發展。以《孫子》為代表的一大批兵書的誕生,標志著中國古代兵學理論體系的初步確立。對戰爭的認識逐步深化春秋時期人們已經認識到,"師直為壯,屈為老";"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左傳·宣公十二年》);"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計》)。戰國時兵學家進一步將戰爭區分為"義"和"不義",指出:"禁暴救亂曰義"(《吳子·圖國》),"義者,兵之首也"(《孫臏兵法·下編·將義》),並由此確定了自己對戰爭的基本態度:"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司馬法·仁本》);"兵者,所以誅暴亂、禁不義也"(《尉繚子·武議》)。對戰爭的起源問題,提出"兵之所自來者上矣,與始有民俱"(《呂氏春秋·孟秋紀》)的觀點。對戰爭的起因問題,認為由於人民眾、財貨寡、事力勞、供養薄,故民爭而不免於亂,已注意到從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探討戰爭的起因。在對戰爭與政治、經濟、地理的關系和制勝因素的認識上,指出國家安危"在德不在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戰法必本於政勝"(《商君書·戰法》);"以武為植,以文為種"(《尉繚子·兵令上》);"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兵要在乎"善附民"(《荀子·議兵》)。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們進一步提出軍事改革的要求,主張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尤重耕戰,強調富國強兵,"顯耕戰之士"(《韓非子·和氏》);視富國為強兵之本、之先、之急,即"甲兵之本必先於田宅"(《管子·侈靡》)。以法家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主張為統一而進行戰爭,對社會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形成系統的建軍理論突出反映在將、法、教方面。《孫子》提出將帥必須具備"智、信、仁、勇、嚴"的條件,對軍隊組織編制、將官職責、軍備物資、費用等也都有嚴格要求,管理要"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把"士卒孰練"作為勝負的重要條件等,奠定了中國古代建軍理論的基礎。其後戰國軍事理論家更進一步豐富了它的理論內容。《吳子》要求將帥總文武,兼剛柔,具備理、備、果、戒、約的素質;《尉繚子》強烈批評世將制度,提出將帥要有威、惠、機、戰、攻、守、無過等全面修養;《六韜》不僅考察將帥個人的條件,而且強調統帥機關整體素質的互補和提高;《韓非子》主張從基層中選拔有實戰經驗的人為將領;等等。在軍事法制方面,出現了許多關於作戰、內務、紀律等法規性的文獻,體現了以法治軍、以治為勝的思想特點。同時強調以仁為本,恩威並用,賞罰嚴明,認為"善將者,愛與威而已"(《尉繚子·攻權》);要愛護士卒,甘苦與共;賞不逾時,罰不遷列;要"刑上極,賞下通"(《六韜·將威》),和軍同欲。在軍隊的教育訓練方面,提出"用兵之法,教戒為先"(《吳子·治兵》);要"因便而教,唯利而行"(《管子·兵法》);簡募良材,料民選卒,依勇力、技藝分別編組,按級訓練;裝備要精良等。從本質上說,這是以法家的法治思想為主、吸取儒家仁學理論的某些成分而形成的適應當時軍隊特點的建軍理論。
提出一系列戰爭指導和作戰原則春秋時期的戰爭指導者,已能成功地制定和運用軍事與政治謀略,提出了諸如"尊王攘夷","威不軌而昭文德","觀釁而動","兼弱攻昧","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盡其陽節,盈吾陰節而奪之"等有價值的戰爭指導思想。重信義的觀念逐步被"戰陣之間,不厭詐偽"所代替。《孫子》對以往的戰爭實踐和軍事理論進行總結,認為善戰者必須了解和把握道、天、地、將、法"五事",重視謀略,強調"廟算"和先計後戰。指出了用兵的"詭道"、"詐立"特徵;提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思想和進攻速勝的指導原則;強調主動、惑敵和因情用兵;提出了致人而不致於人、示形、任勢、我專敵分、兵情主速、奇正相生、避實擊虛、攻其無備、因敵制勝等基本原則。戰國時期,伐謀、伐交思想有了新的發展,注重聯盟戰略,縱橫捭闔,分化敵對力量;強調必攻不守,先機制敵,靈活應變;產生並發展了騎戰、城戰及不同地理、氣象條件下作戰的原則。《吳子》、《六韜》和《孫臏兵法》關於騎兵的地位、作用、特點的論述,已帶有總結經驗和理論概括的性質,其中"十勝"、"九敗"和"用騎十利"已比較系統。在"攻城圍邑" 和"救守"之法上,也有慣用器械、集兵攻城、錯絕其道、阻援攻虛、守不失險、守必出之、中外相應等論述。《墨子》中《備城門》等幾篇晚出的墨家之作專論守城之法,對守城設施、布局和器械製作、使用等均有詳細記述,核心思想是"城池修,守器具,樵粟足,上下相親"。
奠定古代軍事哲學思想的基礎 《孫子》反對戰爭的不可知論,認為戰爭可先知、先算、先 勝,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觀點;注重人事,反對"取於鬼神"、"像於事"、"驗於度";注重以"智"使"力"和趨利避害;注重從總體上聯繫上多方面地觀察戰爭,體悟到軍事領域中許多矛盾對立及轉化的現象,提出了虛實、奇正、形名等一系列反映軍事理論認識對象的性質、范圍和內容的范疇。戰國時的兵家更注重對"戰道"(戰爭規律)的探討,視之為決定戰爭勝負的根本。同時對軍事領域內的諸矛盾關系、軍事與政治、軍事與經濟的關系的認識也更為廣泛深入。
⒊充實提高時期 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0世紀中期,即從秦統一中國後歷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至五代,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在分裂和統一的歷史過程中進一步發展完善,社會經濟、文化、科技也不斷發展。軍事技術有新的進步,鐵兵器種類增多,殺傷性能有所提高;軍事交通、築城、造船也有較大發展。唐代發明了火葯並開始應用於戰爭。騎兵、水軍在戰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各朝軍制多有所變革,武裝力量體制基本成型,大致由中央軍、地方軍和邊防軍三大部分組成,集權於皇帝。北朝後期創立的府兵制經隋至唐初而趨完善,成為兵農結合的軍事制度;徵兵制、募兵制等兵役制度交相施行。 戰爭規模增大,時間延長,區域范圍廣,大規模的騎兵集團作戰、橫渡江河作戰、水上交戰以及水陸配合作戰較多。漢代注重兵書的搜集整理,並將兵家分為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四類。這一時期軍事思想在繼承先秦傳統的基礎上,側重於實際運用,內容更加豐富,水平進一步提高。
高度重視戰略謀劃在幾次統一中國的戰爭中,一些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表現出高超的戰略思想和決策能力。楚漢戰爭中,漢對經營基地、收攬民心、分化對方、爭取盟國以及正面堅持、敵後襲擾、兩翼牽制等戰略運用甚為成功。東漢統一戰爭中,採取西和東攻,先關東,後隴蜀,由近及遠,各個擊破的戰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在多極斗爭中,聯盟戰思想的運用生動、突出。諸葛亮的"聯吳抗曹",孫權的"聯魏擊蜀",曹魏的離間吳蜀、坐山觀斗等,在不同情況下分別運用,各有成效。諸葛亮的《隆中對》提出了分清形勢,建立根基,內修政事,外和諸戎,聯盟抗敵的戰略思想。隋唐五代時,隋先採取北和南攻,後又採取擊北防南的戰略,對突厥"離強合弱",擊逆撫順;對陳軍事手段與政治手段並用,虛實結合,疲敵誤敵,伺機一舉擊滅。這些都表現出戰略運用的靈活性。李淵集團為統一全國採取的因勢借力、以屈求伸、乘虛入關、居險養威、先急後緩、各個擊滅群雄的戰略,取得成功。周世宗柴榮的"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戰略規劃,亦不失為有識之舉。這些戰略思想和決策體現了從實際出發、駕馭全局、遠謀多算、靈活用兵的共同特徵。《黃石公三略》、《淮南子·兵略訓》、《戰略》等專門闡述戰略思想的軍事著作的出現,使制定和實施戰略的藝術更加深刻和系統,而"貴謀賤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成敗在乎智","以計代戰一當萬"等,均成為膾炙人口的重視戰略運用的名言。
國防指導思想呈現新的特點根據當時大一統的政治局面及周邊形勢,秦朝修築萬里長城,體現了因地形,"用險制塞"、"限胡馬之足"、以牆制騎、安邊設防的思想。漢朝組建大規模騎兵集團後,轉而採取"以騎制騎"之策,抗擊強大的匈奴騎兵,由單純防禦轉入攻勢防禦。漢朝還在秦徙民實邊的基礎上,推行軍屯實邊措施,形成了兵農結合的一種強邊新形式。秦漢時,重視軍事交通建設,形成以都城為中心、干線縱橫、通向邊遠地區的交通網,提高了軍隊的機動性。漢初"文武並用"的治國強兵方略,"以蠻夷攻蠻夷"的對匈奴之策,隋至唐初將全國劃分為若干個軍事戰略區,採取重首輕足、中外相維的兵力部署原則等,對後世均有較大影響。
作戰指導思想有新的發展 重視利用騎兵機動性強的特點,採用多路出擊、以快制敵、長途奔襲、窮追猛打的戰法,注重多兵種運用;大規模江河作戰,水陸配合,多路分進合擊;城邑戰地位突出,要塞攻守成為戰爭成敗的關鍵。李世民的"持久以弊之"和圍城打援、一舉兩克的戰法影響深遠。野戰中更注意對地形的詳盡考察,聚米為山(即沙盤雛形),因地用兵。《衛公兵法》提出了速決和持久不可偏廢的觀點。《唐太宗李衛公問對》聯系戰爭實踐,對虛實、奇正、攻守等范疇的闡述更為系統、辯證,強調"致人而不致於人"(即奪取戰爭主動權)是兵法精髓,指出"攻是守之機","守是攻之策"。《太白陰經》強調戰爭勝負取決於人謀和國家富強;提出"戰勝攻取形之事而用在神,虛實變化神之功而用在形",闡明了"形"(物質)與"神"(精神)的辯證關系,發展了《孫子》關於"形"的理論。
⒋系統完善時期 10世紀至19世紀中葉,歷經遼、宋、西夏、金諸政權並立時期和元、明、清(前期)幾個朝代,中國古代軍事思想進一步系統完善。這期間,中央政權與北方民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權較長時期處於並立狀態,既爭斗,又融合,中國政治、經濟和科技、軍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有了較大的發展,統兵用兵之權高度集中。隨著火器的發明及其大量裝備部隊和運用於實戰,火器部隊成為獨立兵種。作戰規模日益擴大,戰爭樣式更加多樣。隨著武學的興盛,《武經七書》成為將帥及武科舉子的必讀書,強調精神感化的理學、心學學說滲透到治軍領域。以《武經總要》、《武備志》為代表的一些大型軍事類書相繼問世,明確區分軍事門類,系統整理軍事資料。有關軍事訓練、軍事人物、兵制、守城、陣法、車營、火器、軍事歷史地理、海防邊防等專題性兵書大量涌現,反映了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研究的廣泛深入,也增添了更多的有價值的軍事思想內容。
以兵權高度集中為統兵建軍宗旨宋朝統治者鑒於唐末五代藩鎮擁兵割據,大權旁落的歷史教訓,力主兵權高度集中,以軍事行政權歸樞密院,軍事指揮權歸"三司"、"三帥",互相制約,集權於皇帝。明、清兩朝統治者也將集權原則奉為圭臬。兵權的高度集中有利於國家統一、社會穩定,但宋初由皇帝親制陣圖,並派出排陣使監督將帥戰守的做法違背了因情應變的基本原則,也容易束縛將帥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造成兵將互不相習的弊端,削弱部隊的戰鬥力。
練兵、練將思想日益深化、系統隨著武舉、武學的逐步發展和完善,對將領的培養教育制度化、系統化,重視選練和軍事教育。宋代岳飛嚴於治軍,信賞明罰,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為信條。明代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堅持陣法要與伍法相結合,並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比較適用的練將、練兵的原則和方法,認為"練兵之要,在先練將";練將既要入武庠(軍事學校),也要到實境中鍛煉;對士兵的訓練,則貫徹選、練兼顧的原則,主張兵貴選鄉野老實之人,摒棄市井油滑之徒,注重練膽、練藝。
戰略思想更加豐富、系統《武備志·戰略考》按"非略弗錄"和"略非奇弗錄"的原則輯選春秋至元各代的用兵方略。《讀史方輿紀要》系統論述了山川形勢對戰爭的影響。在戰略進攻上,北方各民族將帥普遍注意發揮騎兵機動能力強、善於野戰的特長,主張進攻速決。如遼朝女軍事家蕭綽的長驅直入、緊逼腹心的謀略;蒙古成吉思汗及忽必烈的遠程迂迴、突然奔襲、中間突破以及假道南宋的滅金方策;後金統帥努爾哈赤面對強軍,採取"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等方略,都從不同角度為中國古代戰略增添了新的內容。朱元璋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也採納了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方針,後又採取了先斷羽翼,再攻腹心的方略,逐步消滅群雄,建立明朝。在戰略防禦上,南宋提出了依靠江河,藩籬三層,扼守要點的點、線、面結合的設防思想。明代逐步形成以長城為骨幹,因險守塞,擇點分片(建立九鎮),寬正面大縱深,有重點和層次,精兵機動和城守相結合的邊防思想。針對倭寇自海上入侵的新情況,《籌海圖編》一書提出要海陸結合,分區、多層、要點設防,強調實行哨於遠洋,擊於近海,鞏固海岸,嚴守要城的海防思想。所有這些,都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古代戰略思想。
火器的廣泛應用促進了作戰指導思想的發展明代前期建立了以火器為主的特種部隊——神機營,嗣後火器大量裝備部隊,有了火器和騎兵、步兵編組成軍的車營。在作戰中,重視發揮火器的作用,陣形和戰法都有變化,並提出了火器在先、各兵種配合的思想。《車營叩答合編》專論火器部隊的作戰特點和方法,適應用車在用火,用火在用疊陣的原則,使車、騎、步之間交相更迭、配合,保證了火力的發揚。火器的發展也引起城邑攻防理論的變化,城池防禦工事層數增加,注意騎牆、敵台火力相交,並構築附城敵台,以台護銃,以銃護城,以城護民。
與世界各國相比,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形成早、發展快,內容博大精深。其體系確立於先秦時期,歷朝歷代均有豐富和發展,其中包括古代農民起義的豐富實踐和理論升華,都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它在戰爭觀上提倡重道慎戰、義兵必勝、以戰止戰;在國防建設上主張獎勵耕戰、富國強兵、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在戰略和作戰指導上強調先計後戰、知彼知己、因情定策、"全勝"、文武並用、伐謀伐交、兵不厭詐、出奇制勝、避實擊虛、各個擊破、造形任勢、動敵、致人、我專敵分、並卒擊敵、出其不意、攻其無備、以逸待勞、善擇戰機、兵貴神速、靈活應變;在治軍思想上要求以治為勝、制必先定、兵權貴一、教戒素行、氣藝並重、賞罰嚴明、恩威並施、勵士練銳、精兵良器、將帥賢能、 智勇雙全、上下同欲、三軍齊心;在後勤保障上提倡聚財積力、足食強兵、取用於國、因糧於敵;在兵役思想上堅持寓兵於民、因勢改制等等。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在世界軍事思想史上有廣泛影響和突出地位,不僅在歷史上對指導人們的軍事斗爭有巨大的作用,在今天仍為中外各界人士所稱道,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

2.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

公元前21世紀(一說公元前22世紀),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此時,盡管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級階段,還是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奴隸主對外族發動掠奪戰爭,或用武力鎮壓本族奴隸的反抗,都是以征討「違天命者」、「弔民伐罪」、「敬天保民」相號召,並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嚴刑厚賞驅使士卒作戰。作戰方式是集團列陣正面沖殺。到商代以後,作戰逐漸以車兵為主。對軍隊指揮,要求行動統一,嚴厲管理。這種思想,指導著夏、商、西周幾個王朝的軍事斗爭。通過這一時期的戰爭實踐,人們已初步認識到審勢而動,量力而行,眾可以勝寡,強可以勝弱,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傳在西周時期,已出現《軍志》、《軍政》等軍事著作,雖早失傳,但在後來問世的《左傳》、《孫子兵法》等書中,還保留著一些片斷的引文。

3發展時期
約從公元前 8世紀初至前 3世紀末,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逐漸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制度的變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變化和兵器的改進,軍事制度和作戰方式也隨之變化。為適應這些新情況的需要,產生了統率軍隊的專職將帥,涌現了許多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軍事家和兵書著作。著名的《孫子兵法》,標志著封建統治階級軍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統而全面的軍事理論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導戰爭的規律,並奠定了中國軍事思想的基礎,指導著後代的戰爭實踐和軍事理論的研究,在國際上也享有極高的聲譽。《孫子兵法》提出,軍事斗爭必須巧妙地運用權謀,即「上兵伐謀」,「必以全爭於天下」,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高明的軍事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戰爭結局。它打破了奴隸社會的天命觀,以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思想,指出戰爭獲勝不取決於鬼神,只要能夠做到「知彼知己」,就可以「百戰不殆」。它提出了「以正合,以奇勝」和「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作戰思想。《孫子兵法》還指出,戰爭勝負是由政治、經濟、天時、地利、人事等因素所決定的,所以封建統治階級要修明政治,順應民心。這些思想,也為《孫子兵法》同時代的其他兵書和論及軍事的著作所重視。戰國時期,人們對戰爭的認識又進了一步。例如,傳為軍事家吳起所著的《吳子》,就探索了戰爭的實質,論及戰爭發生的根源,並把戰爭分成幾種類型,賦予定義,提出對付各類戰爭的方略。軍事家孫臏所著《孫臏兵法》,更主張拋棄「責仁義,式禮樂」的思想,要求用戰爭手段解決社會混亂局面;其作戰思想則特別強調「貴勢」和以奇制勝。這些主張,都是對《孫子兵法》軍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4提高時期
從公元前 3世紀末至公元13世紀,中國經歷了秦、漢、晉、隋、唐、宋、元等幾個大的王朝的統治和更迭。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先秦的軍事思想對軍事斗爭仍然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由於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及戰爭的發展,軍事思想也進一步得到豐富和提高。就戰爭種類而言,有建立封建王朝的統一疆域的戰爭,有多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民族起義的戰爭,又有國內諸民族貴族為了爭奪中央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爭。就軍隊發展而言,兵種和兵器裝備有了較大的變化。不但有了獨立的騎兵,而且舟師水軍參戰的數量也更多了。這就要求作戰指揮必須加強步、騎、水軍等的配合作戰,使得戰略戰術運用和指揮藝術都得到高度發展。在這一時期,通過戰爭實踐,造就了許多著名的軍事家和將領,出現了許多總結軍事斗爭經驗的兵書。秦始皇的大規模築長城、修馳(直)道、重兵戍邊等軍事措施,對後世建設邊防的戰略思想,有重大影響。在著名的楚漢戰爭中,張良為劉邦決策,收攬民心,分化對方,爭取同盟,孤立項羽,取得了戰爭勝利。西漢王朝在對北方匈奴貴族的反擊作戰中,由名將衛青、霍去病率獨立的騎兵集團主動出擊,快速機動,遠程奔襲,以及正面沖擊,翼側迂迴等作戰行動,創造性地發展了大規模使用騎兵的戰略戰術。兵書《六韜》,針對頻繁的戰爭,提出了愛惜民力、休養生息的思想,並對作戰指揮機構以及步兵、騎兵的協同作戰等作了論述。兵書《三略》,進一步闡述了「柔能制剛,弱能制強」的樸素的軍事辯證法思想,並指出最高統治者必須廣攬人才,重視民眾與士卒的作用。從漢到隋曾多次發生過從黃河流域向江南進軍的大規模戰爭,大都是步、騎兵和水軍多路並進的多兵種大集團的配合作戰。其中,東漢末年的赤壁之戰,晉滅吳之戰,東晉苻秦的淝水之戰,以及隋滅陳之戰最為著名。在這些戰爭中,政治斗爭與軍事斗爭的結合,謀略與決策,以及作戰指揮藝術,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李衛公問對》一書,聯系唐代初期的戰爭經驗,對以往兵書進行了探討,對《孫子兵法》提出的虛實、奇正、攻守等原則及其內在聯系,作了比較辯證的論述。李筌的《太白陰經》認為,戰爭的取勝決定於國家政治的優劣、力量的強弱以及謀略的運用。到了遼、宋、西夏和後來的宋與金、蒙古等幾個民族政權並立的統治時期,互相長期處於對立狀態,戰爭頻繁。這時期,隨著生產發展和戰爭的需要,出現了火器和復雜的裝備器材,對作戰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宋王朝,由於政治腐敗,軍權由皇帝絕對控制,軍隊作戰能力低下,造成屢戰失利。統治者為了教習文臣武將熟悉軍事,命曾公亮等編纂《武經總要》,總結古今兵法和本朝方略,並頒布《孫子兵法》、《吳子》、《司馬法》、《六韜》、《尉繚子》、《三略》和《李衛公問對》為《武經七書》,官定為武學教材。這時,許洞的《虎鈐經》和何去非的《何博士備論》,均對皇帝絕對控制軍隊指揮權及其危害提出了非議。南宋名將岳飛提出:「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他率「岳家軍」突破皇帝「欽定」的作戰旨意,採取步、騎配合的靈活戰法,擊敗了金軍強大的騎兵。陳規在《守城錄》中,記錄了軍隊開始使用火器和改進城防工事進行防禦作戰的方法,主張「守中有攻」,對城市防禦戰法有所創新。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遼、西夏、金等政權,均以騎兵見長,特別是後來興起的蒙古族,建立了兵牧合一的制度,充分發揮其騎兵優勢,以高度的機動靈活制敵,並善於學習和利用敵方先進技術,不斷改進其軍隊的裝備。蒙古貴族和後來建立的元王朝戰勝南宋時,採取遠距離的戰略迂迴和步、騎、水軍聯合多路進軍,實施大集團軍隊的戰略進攻。以上的實踐經驗和兵書內容,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了古代的軍事思想。

5繼續前進
大約從14世紀末至19世紀40年代,約從明朝至清朝後期,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沒落的境地,不但有連綿不斷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民族起義戰爭和統治者的平叛戰爭等,而且外國也開始入侵中國。這一時期,由於火器的改進和從外國引進部分先進兵器,出現了獨立的水師、炮兵、工兵及其他技術兵種,加以作戰對象發生了變化,因而在建軍和作戰指揮等方面都發生相應的變化。這時,一方面出現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單純防守作戰的思想;另一方面,從實踐中總結出的帶有強烈革新內容的軍事思想,也在不少兵書中出現。明代傑出抗倭將領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就是這種革新思想的代表作。他根據沿海復雜的地形條件和倭寇火器裝備的特點,對陣法作了重大改革。他制定了以 12人為單位的「鴛鴦陣」,把它作為戰斗隊形的基礎。何良臣的《陣紀》一書,對於軍隊組訓和戰法的論述,也具有革新的內容。孫承宗主編的《車營扣答合編》,反映了在大量火器裝備部隊後,編制和戰法的改革。茅元儀編纂的《武備志》,則試圖從軍事理論、建軍作戰、兵器製造使用、天象地理、江河海防諸方面,提出實行軍事改革的依據,以求振興明王朝的武備。清王朝建立以前,後金(清王朝前身)與明軍發生薩爾滸之戰,清太祖努爾哈赤以「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夏允彝《倖存錄》)的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充分發揮其步騎協同作戰的長處,對明軍的多路進攻實行各個擊破,反映了軍事指揮上的新思想。乾隆以後,統治者局限於騎射為滿洲之根本的思想,採取閉關鎖國政策,在軍事上逐漸趨於保守落後。但是,也有不少人針對這種狀態,提出了某些革新思想。例如,惠麓酒民的《洴偽百金方》,主張團結民心,實行兵民聯防;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提出京城要建立多層次設防的思想;年羹堯的《治平勝算全書》,強調平時對軍隊嚴格訓練,戰時才能取勝等,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3.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公元前21世紀(一說公元前22世紀),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此時,盡管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級階段,還是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

奴隸主對外族發動掠奪戰爭,或用武力鎮壓本族奴隸的反抗,都是以征討「違天命者」、「弔民伐罪」、「敬天保民」相號召,並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嚴刑厚賞驅使士卒作戰。作戰方式是集團列陣正面沖殺。到商代以後,作戰逐漸以車兵為主。

對軍隊指揮,要求行動統一,嚴厲管理。這種思想,指導著夏、商、西周幾個王朝的軍事斗爭。通過這一時期的戰爭實踐,人們已初步認識到審勢而動,量力而行,眾可以勝寡,強可以勝弱,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

傳在西周時期,已出現《軍志》、《軍政》等軍事著作,雖早失傳,但在後來問世的《左傳》、《孫子兵法》等書中,還保留著一些片斷的引文。

約從公元前 8世紀初至前 3世紀末,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逐漸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制度的變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變化和兵器的改進,軍事制度和作戰方式也隨之變化。

為適應這些新情況的需要,產生了統率軍隊的專職將帥,涌現了許多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軍事家和兵書著作。著名的《孫子兵法》,標志著封建統治階級軍事思想的成熟。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統而全面的軍事理論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導戰爭的規律,並奠定了中國軍事思想的基礎,指導著後代的戰爭實踐和軍事理論的研究,在國際上也享有極高的聲譽。

《孫子兵法》提出,軍事斗爭必須巧妙地運用權謀,即「上兵伐謀」,「必以全爭於天下」,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高明的軍事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戰爭結局。

它打破了奴隸社會的天命觀,以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思想,指出戰爭獲勝不取決於鬼神,只要能夠做到「知彼知己」,就可以「百戰不殆」。它提出了「以正合,以奇勝」和「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作戰思想。

《孫子兵法》還指出,戰爭勝負是由政治、經濟、天時、地利、人事等因素所決定的,所以封建統治階級要修明政治,順應民心。這些思想,也為《孫子兵法》同時代的其他兵書和論及軍事的著作所重視。戰國時期,人們對戰爭的認識又進了一步。

例如,傳為軍事家吳起所著的《吳子》,就探索了戰爭的實質,論及戰爭發生的根源,並把戰爭分成幾種類型,賦予定義,提出對付各類戰爭的方略。

軍事家孫臏所著《孫臏兵法》,更主張拋棄「責仁義,式禮樂」的思想,要求用戰爭手段解決社會混亂局面;其作戰思想則特別強調「貴勢」和以奇制勝。這些主張,都是對《孫子兵法》軍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3)中國古代軍事經歷了幾個歷史擴展閱讀

指導原則

1、重戰思想。《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大聲疾呼:「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認為戰爭是關繫到國家民眾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不能不認真研究和對待。

2、慎戰思想。即慎重對待戰爭,不輕易言戰。《孫子兵法》中這樣寫道:「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

3、備戰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綢繆。孫子受當時形勢的影響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須重視備戰的思想,並告誡人們思想上時刻不要忘記戰備,做到「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4、善戰思想。就是要會用兵打仗。

一是注重以「道」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勝論。「道」就是政治,是「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也。」當然,在注重道的同時,其他四個「天、地、將、法」因素也不可忽視。

二是廟算制勝論。廟算,是古代開戰前在廟堂舉行軍事會議,商討與謀劃戰爭的一種方式。《孫子兵法》主張戰前要算,要對戰爭全局進行計劃和籌劃,定出可行的戰略方針。

三是「詭道」制勝論。《孫子兵法》里講道:「兵者,詭道也」。因此,他提出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的詭道之法,進而達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目的。

4. 簡述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歷史!!!!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中國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期,各階級、集團及其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
軍事家和軍事論著者對於戰爭與軍隊問題的理性認識。它隨著社會的前進、戰爭的發展而不斷深化。
公元前21世紀(一說公元前22世紀),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此時,盡管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級階段,還是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奴隸主對外族發動掠奪戰爭,或用武力鎮壓本族奴隸的反抗,都是以征討「違天命者」、「弔民伐罪」、「敬天保民」相號召,並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嚴刑厚賞驅使士卒作戰。作戰方式是集團列陣正面沖殺。到商代以後,作戰逐漸以車兵為主。對軍隊指揮,要求行動統一,嚴厲管理。這種思想,指導著夏、商、西周幾個王朝的軍事斗爭。通過這一時期的戰爭實踐,人們已初步認識到審勢而動,量力而行,眾可以勝寡,強可以勝弱,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傳在西周時期,已出現《軍志》、《軍政》等軍事著作,雖早失傳,但在後來問世的《左傳》、《孫子兵法》等書中,還保留著一些片斷的引文。
希望採納!謝謝!

5.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特點是什麼

古代軍事思想是在冷兵器時代、火器和冷兵器並用時代的軍事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經歷了由原始社會末期到封建社會晚期漫長的歷史過程。

以金屬兵器的廣泛使用為標志的第一次軍事革命,促進了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中國從奴隸制社會到封建社會前期,軍事思想的發展水平一直居於世界前列。

遠古時代,伴隨著戰爭和戰爭准備活動的出現,人們開始了對戰爭等軍事問題的思考,軍事思想開始萌芽。由於那時人類社會還普遍處於蒙昧狀態,人們最初往往把戰爭發生和勝負的原因歸結為「天意」「神旨」等。

中國上古時代傳說的黃帝、炎帝、蚩尤部落間的戰爭,兩河流域蘇美爾人關於「秩序」之神戰勝「混沌」之魔的傳說,反映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況。

秦代修築萬里長城體現的「用險制塞」思想;漢代推行軍屯實邊措施;隋至唐初將全國劃分為若干軍事戰略區,採取強干弱枝、居中馭外、中外相維的兵力部署原則;

明代提出的哨於遠洋、擊於近海、鞏固海岸、嚴守要城的海防思想,使中國古代國防思想有了新的發展。唐代李世民的「持久」防守和圍城打援、一舉兩克的戰法;

《衛公兵法》提出的速決和持久不可偏廢的觀點;火器出現後,明代有人提出火器在線、各兵種配合作戰的思想,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古代作戰指導思想。

6.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分為哪幾個時期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分為發展時期、提高時期、繼續前進時期。

發展時期:

約從公元前 8世紀初至前 3世紀末,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逐漸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制度的變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變化和兵器的改進,軍事制度和作戰方式也隨之變化。為適應這些新情況的需要,產生了統率軍隊的專職將帥,涌現了許多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軍事家和兵書著作。

著名的《孫子兵法》,標志著封建統治階級軍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統而全面的軍事理論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導戰爭的規律,並奠定了中國軍事思想的基礎,指導著後代的戰爭實踐和軍事理論的研究,在國際上也享有極高的聲譽。

提高時期:

從公元前 3世紀末至公元13世紀,中國經歷了秦、漢、晉、隋、唐、宋、元等幾個大的王朝的統治和更迭。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先秦的軍事思想對軍事斗爭仍然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同時,由於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及戰爭的發展,軍事思想也進一步得到豐富和提高。就戰爭種類而言,有建立封建王朝的統一疆域的戰爭,有多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民族起義的戰爭,又有國內諸民族貴族為了爭奪中央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爭。

就軍隊發展而言,兵種和兵器裝備有了較大的變化。不但有了獨立的騎兵,而且舟師水軍參戰的數量也更多了。這就要求作戰指揮必須加強步、騎、水軍等的配合作戰,使得戰略戰術運用和指揮藝術都得到高度發展。

在這一時期,通過戰爭實踐,造就了許多著名的軍事家和將領,出現了許多總結軍事斗爭經驗的兵書。秦始皇的大規模築長城、修馳(直)道、重兵戍邊等軍事措施,對後世建設邊防的戰略思想,有重大影響。

繼續前進:

大約從14世紀末至19世紀40年代,約從明朝至清朝後期,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沒落的境地,不但有連綿不斷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民族起義戰爭和統治者的平叛戰爭等,而且外國也開始入侵中國。

這一時期,由於火器的改進和從外國引進部分先進兵器,出現了獨立的水師、炮兵、工兵及其他技術兵種,加以作戰對象發生了變化,因而在建軍和作戰指揮等方面都發生相應的變化。

這時,一方面出現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單純防守作戰的思想;另一方面,從實踐中總結出的帶有強烈革新內容的軍事思想,也在不少兵書中出現。明代傑出抗倭將領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就是這種革新思想的代表作。

(6)中國古代軍事經歷了幾個歷史擴展閱讀:

公元前21世紀,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此時,盡管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級階段,還是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

奴隸主對外族發動掠奪戰爭,或用武力鎮壓本族奴隸的反抗,都是以征討「違天命者」、「弔民伐罪」、「敬天保民」相號召,並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嚴刑厚賞驅使士卒作戰。作戰方式是集團列陣正面沖殺。到商代以後,作戰逐漸以車兵為主。對軍隊指揮,要求行動統一,嚴厲管理。這種思想,指導著夏、商、西周幾個王朝的軍事斗爭。

通過這一時期的戰爭實踐,人們已初步認識到審勢而動,量力而行,眾可以勝寡,強可以勝弱,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傳在西周時期,已出現《軍志》、《軍政》等軍事著作,雖早失傳,但在後來問世的《左傳》、《孫子兵法》等書中,還保留著一些片斷的引文。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中國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期,各階級、集團及其軍事家和軍事論著者對於戰爭與軍隊問題的理性認識。它隨著社會的前進、戰爭的發展而不斷深化。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

7. 軍事思想經歷了怎樣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2-002-01
軍事思想是關於戰爭、軍隊和國防等基本問題的理性認識,是人們長期從事軍事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概括。軍事思想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既受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制約和影響,也影響和作用於其他社會意識形態。軍事思想是軍事科學的綜合性基礎理論門類,對軍事科學其他門類的研究與發展具有總體指導作用,又從軍事科學其他門類中汲取營養,使自身不斷發展。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指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西周至清朝)時期,各階級、集團及其軍事家和軍事論著者對於戰爭與軍隊問題的理性認識。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在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寶庫中,是別具異彩的珍貴遺產,它不僅曾經哺育了無數精兵良將,而且影響和指導了歷代軍事活動。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根植於中國社會土壤,有其鮮明的特徵:1、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形成早、發展快,內容博大精深。西周時期的《尚書》、《軍志》、《軍政》是中國最早的兵書,它們雖然早已亡佚,或僅存只言片語,但已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一些有關戰爭指導的理性原則。春秋末期出現的《孫子》兵法,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素有「兵家聖典」、「世界第一兵書」之稱,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至戰國時期,又誕生了《吳子》、《司馬

8.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初見蓓蕾夏商周(形成階段)
1,時間: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8世紀,中國為奴隸社會時期
2,戰爭的主要特點是:兵器以木器,石器為主,作戰方式基本是以密集隊形進行集團肉搏正面沖殺。只是到了商代以後才逐漸以車兵為主,作戰中形成了以車兵為核心的方陣隊形,產生了一些萌芽的軍事思想。
3,軍事思想:一是把軍事視為對內統治的特殊手段。由於當時所受外部侵略少,軍隊主要承擔了治理諸侯和鎮壓奴隸反抗的任務。二是以「禮」和「刑」為治軍的基礎。三是迷信色彩重,形成了以天命為主的戰爭觀。戰例有春秋戰國宋楚兩國的泓水交戰。
代表作:《軍政》,《軍志》

第二階段:春秋戰國漸成熟(成熟階段)
1時間:大約從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3世紀末,它是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
2戰爭特點:這一時期,戰爭的變化和發展比較明顯,一是從戰爭形態來看,爭霸戰爭,兼並戰爭非常激烈,頻繁,大約有600多次,用兵數量也逐漸增多了,由幾千人發展到幾十萬人;戰爭的時間也長了,以前的戰爭,一戰就解決問題,到後來有打幾個月的甚至經年不息。二是從軍事技術來看,鐵兵器的製造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軍事築城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國家築了方城,長城;攻守的器械也開始增多,如雲梯的使用。
3,軍事思想:一是形成比較完整的戰爭觀,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已被各國所接受;二是總接出了一些戰爭的指導原則,如「不戰則已,戰則必勝」,「知己知彼,百戰不貽」等;三是軍事斗爭與政治斗爭,外交斗爭同時或交互進行。如晉,楚城濮之戰,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這一思想。
這一時期產生了一些有名的軍事專著。被封建社會一直視為兵學經典的〈武學七書〉中,就有5部產生在這個時期,其中包括在中國乃至世界上影響最大的軍事理論的奠基作〈孫子〉
代表作:〈孫子〉 〈吳子〉 〈孫臏兵法〉,〈司馬法〉 〈尉繚子〉,〈六韜〉等

第三階段:發展時逢秦五代(發展階段)但艾版縱橫談指出:中國軍事思想在封建社會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1『時間:大約從公元前3世紀---公元10世紀中葉,我國經歷了秦,漢,晉,隋,唐諸王朝,是封建社會發展的上升階段。
2,戰爭特點:秦朝統一天下後,進入了以鐵兵器為主的時代,騎兵成為戰爭力量的主角,出現了新的軍種---舟師水軍。
3,軍事思想:一是戰略思想趨向完善,成熟,諸葛亮的〈隆中對〉成為當時的決策楷模。二是出現了許多總結軍事斗爭經驗的兵書,特點是通過戰例來說明問題。如〈李衛公問對〉

第四階段:自成體系宋嘉佑(體系階段)
1,時間:大約從公元960年到1840年,我國經歷了宋元明清(前期),這是封建社會會的後期,也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形成體系的重要時期。
2。戰爭特點:火器逐漸普遍使用,戰爭進入了冷熱兵器時代
3,軍事思想:一是武學開始納入國家教育體系,並確立了兵書的正統地位;二是兵書數量繁多,門類齊全,共1815種,占古代兵書總數的3/4以上;三是兵書概括性強,自成體系,宋仁宗將〈武經七書〉列為武學必讀之書。使散亂的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形成體系,自成一家。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軍事經歷了幾個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