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近代歷史演變的經驗和教訓
獲得國家獨立是前提。
㈡ 【高分懸賞】歷史問題:新中國建立以來經濟建設方面的經驗和教訓
1957~1976年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和國家主要專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屬因此必須以經濟建為中心並以堅持,妥善處理好經濟建設與階級斗爭之間的關系;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可照搬別國模式。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遵循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中的失誤(即建國以來「左」傾錯誤的發展)
探索在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需要經歷復雜的考驗。當時面臨的主要是兩大問題:一個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階級斗爭問題,一個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規模速度問題。在前後約達二十年(1957—1976年)之久的時間內,我黨在這兩個大問題上連續發生嚴重失誤,主要表現為將階級斗爭擴大化和盲目追求經濟建設的高速度。更嚴重的是兩方面的失誤相互影響,使探索過程出現了歧途和曲折,給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帶來巨大的損失。
㈢ 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與教訓,談談「道路自信」的理論源泉和歷史依據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民族自信心,就會失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凝聚力,就會失去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就會失去未來。黨的十八大總結以往的發展經驗,提出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並論述了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同時強調,全黨一定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自信源自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成就的充分肯定
民族自信心是指一個民族對自己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及其發展前途的信心。這種信心建立在理性認識的基礎上,是一個民族肯定的、積極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
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後的國家探索民族復興道路,是極為艱巨的任務。近代中國,面對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兩大歷史任務,無數中華兒女前赴後繼,上下求索。然而,多少次旗豎旗倒,多少次人聚人散,多少英雄飲恨蒼天,多少豪傑壯志難酬,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壓。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照亮了中華民族獨立的道路,指明了民族振興的前程。然而,中國的事情終究要靠中國人自己才能辦好。中國不同於其他任何國家,具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特殊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條件。無論是當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進行革命,還是新中國成立後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還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政策,都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從未遇到過的新課題,都不可能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論述中找到現成的答案。
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多年來,緊緊依靠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徵結合起來,堅持獨立自主地探索適合本國國情、富有本國特色的發展道路,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終於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黨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革命、建設和改革道路,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理論成果,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影響日益擴大。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完全順應時代潮流、切合中國實際的科學發展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完全切合中國實際的科學理論,具有科學性、真理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反映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共性,也體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因而也是完全切合中國實際的制度設計。
回望近代中國的歷程,我們更能深切感受到,中國社會發生的變革,中國人民命運發生的變化,其廣度和深度,其政治影響和社會意義,在人類發展史上都是十分罕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來之不易,所以我們要倍加珍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接受實踐檢驗,所以要長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任重道遠,所以必須不斷發展。這是我們從中國近現代史、從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從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感受。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因此,中華民族必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自信,這種自信理應包括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自信源自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鮮明特徵的高度認同
一個執政黨,確定什麼樣的執政目標,選擇什麼樣的實現路徑,以什麼樣的指導思想作為自身的行動指南,進行什麼樣的制度設計,這是衡量一個政黨執政能力的幾個重要影響因子。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對這些問題進行了長期思考和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十分豐碩的成果,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
2011年7月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今年7月23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11月8日在黨的十八大上,胡錦濤同志反復強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問題,並對各自的內涵作了科學闡釋。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這是黨領導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最鮮明特色。」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在遵循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立足於中國基本國情,在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領導全國人民開辟的。它既與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相異,也與其他國家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有所不同;既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共性,又體現了區別於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特色」;這條道路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發展道路,它在發展的戰略重點、發展的制度保障、發展的動力方面具有創新性。這條道路是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為根本任務,以促進社會全面發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發展目標的發展道路,在發展內容上具有全面性。這條道路,延續了並從根本上發展了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的期盼和追求,凝結著千千萬萬革命先烈的奮斗和犧牲,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和探索。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必須堅定這樣的道路自信。
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這一理論體系始終做到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具有科學性;這一理論體系包含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軍隊國防建設、祖國統一、對外關系、黨的建設等各方面的內容,具有系統性;這一理論體系產生於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實踐中,並隨著實踐的發展充實新的內容而不斷完善,具有實踐性;這一理論體系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實際,深深紮根於中國大地,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這一理論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概括,體現了我們黨非凡的創造能力和強大的活力,具有創新性;這一理論體系是在不斷吸收借鑒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形成的,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具有開放性特徵。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我們必須堅定這樣的理論自信。
再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保障。制度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因而制度問題同樣關系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系的制度體系,有利於保持黨和國家活力、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有利於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有利於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巨大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我們必須堅定這樣的制度自信。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是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進程中,通過幾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懈探索而取得的偉大成果。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三者相互聯系,缺一不可。他們相互促進,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全國各族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廣泛認同和充分肯定,為我們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了厚重的現實依據。
堅定自信要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大特色」
一個民族要樹立自身的民族自信心,還必須擁有對於本民族進一步生存和發展能力以及光輝前景的確信。黨的十八大堅定地向黨內外、國內外宣示了我們黨將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麼樣的目標繼續前進,科學制定了適應時代要求和人民願望的大政方針和行動綱領,進一步增強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對於中華民族進一步生存和發展能力以及光輝前景的自信,這對於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強調如何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大特色」,進而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了整體規劃和部署,這必將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就是要用正確道路導引實踐,用科學理論去指導實踐,用基本制度保障實踐。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八項基本要求,指明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主體力量、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價值取向、基本目標、國際戰略和領導力量。這些基本要求與我們黨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形成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一道,成為我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實踐指南。
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特色,就是要不斷增強理論自覺自信,不斷開辟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按照十八大要求,當前要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必須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進程;必須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必須繼續深化科學發展觀的研究;必須深入研究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問題,推動社會全面發展,努力以新的思想觀點和理論認識進一步豐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族特色,就是要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繼續堅持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堅持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話語體系和制度體系。一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圍繞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總任務,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二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用中國的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解讀中國實踐、中國道路,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三是堅持和完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制度體系,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特色,就是要始終站在時代前列,敏銳把握時代特徵,准確反映時代要求,合理引導時代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當前,世界仍然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仍然很不安寧。根據十八大報告精神,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特色,就要既立足於中國,又要放眼世界,全面審視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大勢,全面把握我國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待,把中國的發展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聯系在一起,把中國的發展進步與世界的發展進步聯系在一起,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和平發展。
㈣ 論中國近現代歷史衍變的經驗和教訓 1500字左右
像這種幫你做作業的你不扔出五百分沒人幫你答!
㈤ 中國革命歷史有哪些經驗和教訓
毛澤東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
毛澤東思想產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近代中國逐漸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面臨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兩大任務,反帝反封建斗爭的需要,這是毛澤東思想產生的根本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成為世界東方各種矛盾的焦點,中華民族的民族危機日益加深。中國的先進分子透過戰爭和戰爭帶來的嚴重危機,看到西方資本主義的實質,從而失去了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信心和追求,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的先進分子以啟示,中國的革命開始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這是毛澤東思想產生的重要原因,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促進下,中國人民開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追尋探索社會主義的道路,中國革命運動不斷高漲,這是毛澤東思想產生的直接原因
毛澤東思想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
(1)20世紀前中期世界和中國政局的變動,是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的時代背景。
(2)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是近現代中國社會和革命運動發展的客觀需要和歷史產物。
(3)新的社會生產力的增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為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4)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人與傳播,為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准備了思想理論條件。
毛澤東思想的內容
毛澤東思想,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我國第一代領導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把中國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的經驗進行理論概括而形成的適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科學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與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
毛澤東思想在以下幾個方面,以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2)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3)關於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的理論;(4)關於革命斗爭的政策和策略的理論;(5)關於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論;(6)關於黨的建設的理論。
毛澤東思想的靈魂是: 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其中,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路線,獨立自主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立足點。
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是貫穿於上述6個組成部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它們有三個基本方面,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毛澤東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運用於無產階級政黨的全部工作,在中國革命長期艱苦鬥爭中形成了具有中國共產黨人特色的這些立場、觀點和方法,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毛澤東思想是我們黨的寶貴的精神財富。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這是總結建黨24年經驗作出的歷史性決策。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時間
1927年國民革命的失敗,是中國共產黨創立以來遭受到的最嚴重的一次挫折。在反革命的白色恐怖面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並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下爬起來,揩乾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屍首,又繼續戰鬥了。黨的八七會議總結了革命失敗的教訓,嚴厲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主義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總方針,隨後在全國各地先後發動了100多次武裝起義。但是,它們中的大多數都失敗了。
面對新的失敗,共產黨人仍然沒有氣餒,他們開始了新的思索:怎樣進行土地革命,怎樣進行武裝斗爭,怎樣積蓄和發展革命力量?這些問題歸結到一起就是怎樣革命,怎樣取得勝利。
在代表中國最先進生產力並集合了中華民族最優秀兒女的中國共產黨內,始終存在著一股不屈不撓為真理而奮斗的健康力量。他們善於利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來分析中國的實際情況,並善於把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從而走上了一條尋找革命新道路的征程。毛澤東同志就是這批人中最傑出的代表。
1927年之後的幾年間,毛澤東不僅率先在實踐中通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走出了一條先在農村中實現「工農武裝割據」,積蓄和發展革命力量,然後再農村包圍城市,最終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而且在理論上也初步論證了中國革命走這條道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並對和這條新道路相關的一系列的革命的基本問題,如中國革命的性質、任務、方向和前途等問題作出了科學的論證。這期間,毛澤東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怎樣分析農村階級》等重要文章,對下列問題進行了科學論述:
——關於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原因與條件,以及紅色政權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關於土地革命中的階級路線和土地分配原則與方法;
——關於新型人民軍隊建設與紅軍作戰的基本原則;
——關於農村與戰爭環境中的無產階級政黨建設;
——關於根據地的政權建設與經濟文化建設;
——關於反對本本主義、堅持正確的思想路線。
總之,在20世紀30年代初,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初步解決了中國革命道路應當怎樣走以及與之相關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如1929年的古田會議在他的主持下確立了農村與戰爭環境下建設新型無產階級政黨及其領導下的新型人民軍隊的基本思路。1930年初,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實際確立了「以農村為中心」的觀念,並且把小塊紅色政權的發展同全國政權的取得聯系起來,初步形成了通過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政權切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理論。更為重要的是,1930年5月,他撰寫了著名的《反對本本主義》這篇文章,深刻闡明了堅持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的重要性。在這篇文章中,毛澤東強調無產階級的事業在本質上是國際性的,需要學習別國的經驗,但是,這種學習並不是要求人們去照抄書本上的某個結論,離開實際調查,就要產生唯心的階級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導,其結果不是機會主義就是盲動主義。這些論述,已經包括了後來中國共產黨稱為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的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三個方面的基本因子,基本形成了明確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這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
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特點
毛澤東思想在形成和發展中,有著自己的鮮明特點。主要是:
(1)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
(2)毛澤東思想是在同錯誤思潮的斗爭中形成和發展的。
(3)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
㈥ 中國歷史經驗教訓
政治腐敗,國力虛弱,社會混亂。
這是大部分朝代的原因
㈦ 論中國近代史演變的經驗和教訓
經驗:1農民占我國人口絕大多數,必須依靠農民才能取得中國革命勝利。但是農民階級具有局限性,比如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就都失敗了,這說明農民階級不可能領到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2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也不能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近三十年的洋務運動雖然加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是地主階級洋務派只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而不變革落後的封建制度,在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而資產階級由於受本國封建勢力,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和自然經濟的抵制,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說明資產階級也也不可能領到中國革命去得勝利。
3中國共產黨有著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認識到不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中國革命就不能去得勝利。
教訓:1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單只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技術不改變中國封建制度不能夠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2在維新運動中,維新派寄希望於沒有實權的皇帝和少數帝黨官僚,沒有發動廣大群總。改革過程急躁,甚至對列強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維新派無法戰勝一慈禧為首的強大的封建頑固勢力。
3在國民大革命中,面對蔣介石發動的反革命政變,陳獨秀企圖以退讓拉住汪精衛,放棄了對革命的領導權,結果汪精衛發動了7.15反革命政變。共黨從此認識到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對革命的領導權,必須堅持武裝斗爭。自後,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開始。
4秋收起義後,毛澤東領導部隊進攻長沙受挫,率部到達井岡山,開辟了一條從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中國共產黨人打破了對蘇聯經驗的迷信。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正確分析中國國情。中國農村廣大,有著眾多可以依靠的農民,而敵人力量薄弱。而在城市,敵人力量強大。此後,中國的革命的星星之火,發展成為燎原之勢。而長征則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中國共產黨從實際出發,結束了左傾思想在中央的統治。
5中國革命要去得勝利,必須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㈧ 從中國古代國防中總結的歷史經驗與教訓
中國自古都是以防禦為主,御敵於國門之外,國力弱,修長城,國力強,專主動出擊,屬橫掃亞洲(元朝).只有抗日戰爭,鬼子進來了,抵擋不住,毛澤東主席採用誘敵深入,敵駐我擾,敵疲我打的游擊戰。當然,蔣介石也採用了以空間換時間的戰術,只不過是一個主動,一個被動。現代國防不光是軍隊要掌握在人民和有作為有擔當的政權手中,軍人必須忠誠於自己的祖國和人民、有鐵一樣的紀律,更是需要防衛星、防網路、防貨幣金融、防外太空等等。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