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代傳統建築文化
中國自古地大物博,建築藝術源遠流長。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築藝術風格等各有差異,但其傳統建築的組群布局、空間、結構、建築材料及裝飾藝術等方面卻有著共同的特點,區別於西方,享譽全球。中國古代建築的類型很多,主要有宮殿、壇廟、寺觀、佛塔、民居和園林建築等。
傳統是一個民族或地區在理與情方面的認同和共識,屬於文化范疇。傳統系指文化傳統,傳統文化的總體決定傳統建築的基本形態,傳統建築也從一定的角度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形態,兩者是不可分的。因而,傳統的特點是具有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中國傳統建築正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最精彩、最直觀的傳承載體和表現形式。
大氣
體現在大門、大窗、大進深、大屋檐,給人以舒展的感覺。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閉的空間,既遮陽避雨,起庇護作用,又視野開闊,直通大自然。大氣,最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天人合一」的思想。
生氣
體現在四角飛檐翹起,或撲朔欲飛,或者立欲飄,讓建築物(包括塔、樓)的沉重感顯得輕松,讓凝固顯得欲動。若「大氣」產生於理,則「生氣」產生於情。情越濃,藝術性越強。中國傳統建築造型的藝術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擬的。而西方傳統建築的藝術性不在建築物本身,而在其附著的雕塑或繪畫——觀賞藝術,無法給建築物自身帶來生氣。
富麗
體現在琉璃材料的使用。它壽命長,顏色鮮艷,在陽光下耀眼奪目,在各種環境中富麗堂皇。其較高的成本,象徵著財富和地位。
可見,大氣、生氣、富麗三者,既有其特定的行色,又有其豐碩的內涵,三者結合形成了中國建築的傳統。
重山林風水
上述三個特點,僅指建築物本身,未及其環境。若包容環境,中國建築的傳統性還有第四個特點——重山林風水。中國歷代的職業風水先生,去除迷信成分,可稱得上是選址專家。
有山,易取其勢,視野開闊,排水順暢;有林,易取其物,蒼柴豐盛,鳥鳴果香;有風,易得其動,空氣清新,消暑滅病;有水,易得其利,魚蝦戲躍,鵝鴨成群。故此,若靠山面水,側有良田沃土,陽光充沛,兼有舟楫之便,當然是公認得宜於人類生存得最佳選址。
中國傳統建築不僅重自然的山林風水,也重人工的山林風水,讓人工的與自然的諧調,院內的與院外的銜接,造成「天上人間」之境,使人產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心曠神怡之感。
中國傳統建築的第四個特點,更加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這一思想恰恰與現代人「回歸大自然」的慾望相吻合。可見,重山林風水的傳統思想必將在現代建築設計中得以發揚、發展,以創造優美的建築環境,實現大自然的回歸。
Ⅱ 有關贊美古建築,古文化的好句子,精煉點,不超過28字。拜託了。。急。。快。。
贊美古文化的: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
Ⅲ 求描寫中國古建築的詩詞,句子,越多越好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多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柳永)
牆
「可獨終身數相見,子孫長作隔牆人。」(白居易)
「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王駕)
「牆里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里佳人笑。」(蘇軾)
廊
「密鎖重關掩錄苔,廊深閣回此徘徊。」(李商隱)
「東風裊裊泛崇光,夜色空濛月轉廊。」(蘇軾)
「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橋風。」(陸游)
窗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
「開簾放入窺窗月,且盡新涼睡美休。」(黨懷英)
「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葉上心頭滴。」(無名氏)
欄桿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欄桿。」(杜枚)
「明月自來還自去,更無人倚玉欄桿。」(崔櫓)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李煜)
「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辛棄疾)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岳飛)
庭院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歐陽修)
「帝里春晚,重門深院,草綠階前。」(李清照)
「無言獨上高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
「西園何限相思樹,辛苦梅花候海棠。」(元好問)
「黃昏庭院柳啼鴉,記得那人和月折桂花。」(陳亮)
樓閣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李白)「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李白)
「柿葉翻紅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紅樓。」(李益)
「綠暗紅稀出風城,暮雲樓閣古今情。」(韓琮)
「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辛棄疾)
Ⅳ 中國古代建築史的摘錄
此階段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時期。
(一)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夏代的城市遺址在河南王城崗、山西夏縣及河南淮陽平糧台有所發現。有人認為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是夏代都城之一——斟郇的遺址。
(二)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商代是我國奴隸社會大發展的時期,青銅工藝已達到純熟程度,已有甲骨文等文字記述的歷史。建築技術明顯提高。著名遺址有:①鄭州商城,可能是商王仲丁時的嗷都。②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早商宮殿建築,可能是成湯都城——西亳的遺址。其中一號宮殿最大,是我國迄今發現的規模較大的廊院式木架夯土建築。二號宮殿是一更為完整的廊院式建築(二里頭宮殿遺址,近來列入夏代,存疑)。③黃陂盤龍城商城遺址,夯土台基上平行排列三座殿堂。可能是商代某一諸侯國的宮殿。④河南偃師屍溝鄉早商城址。已發掘出兩座庭院式建築。⑤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遺址,位於河南安陽小屯村。中國考古界多年來對殷墟做過細致的考古發掘工作,對於它的宮殿、墓葬等已有較清楚的認識。它的建築建於長方形土台上,長面朝前,有縱有橫,說明布局已具庭院的雛形。它的墓葬為土壙木槨墓,深達十幾米,四齣羨道,有很多殉葬的人與物。安陽殷墟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三)西周(公元前1l世紀~前771年)
西周時在奴隸主內部已有按宗法分封的制度,規定了嚴格的等級。表現在城市的規模
上就是諸侯的緘按公、侯、伯、子、男的等級,分別不準超過王城的1/3、1/5、1/9。否則即是「僭越」。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遺址是陝西岐山風雛村的「中國第一四合院」,是一處二進院的宗廟建築。另外在湖北圻春出土了一處建築遺址,為干闌式建築。西周在建築上突出的成就是瓦的發明,使建築脫離了「茅茨土階」的簡陋狀態。
(四)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春秋時期宮殿建築的特色是「高台榭、美宮室」。這一方面是高台建築有利於防刺客、防洪水、可供帝王享受登臨之樂,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建築技術的原因,當時要修建高大的建築,要依傍土台才能建造成功。近年對秦國都城雍城的考古工作中出土了36emxl4cmx6em的青灰色磚和質地堅硬有花紋的空心磚,說明我國早在春秋時期已開始了用磚的歷史。此時期傑出的工匠為公輸般——魯班,被後世奉為多種行業工匠的祖師爺。 此階段包括: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
(一)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戰國時戰亂頻仍,「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此前對諸侯國城址大小的限制已失去控制。城市規模擴大是這一時期的特點。戰國七雄各國的都城都很大,以齊國的臨淄為例:大城南北長5公里、東西寬約4公里,城內居民達7萬戶,街道上車轂相碰,人 肩相摩。大城西南角有小城,推測是齊國宮殿所在地,其中有高達16m的夯土台。在陝西咸陽市東郊發掘的秦咸陽一號宮殿是一座以夯土台為核心,周圍用空間較小的木構架建築環繞的台榭式建築。該建築具有採暖、排水、冷藏、洗浴等設施,顯示了戰國時期高級建築已達到的水平。當時的木工技術,從近年河南、湖南等地出土的戰國墓的棺槨上,可看到已有形式多樣的榫卯,說明木工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在河北平山縣的戰國中山王臀的墓中出土了一塊銅板錯銀的「兆域圖」,該圖大體上是按一定比例製作的,有名稱、尺寸、地形位置的說明,並有國王詔令。此圖被譽為中國現在已知的最早的建築總平面圖。
(二)秦(公元前221—前207年)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他每滅一國,就在咸陽北坂上仿建那一國的宮室,這在建築技術,建築風格上起到了交流融會作用。秦代的都械與宮殿均不遵周禮,而是在跨渭水南北廣闊地區,彌山跨谷地修建。膾炙人口的阿房宮是秦始皇擬建的朝宮的前殿。
Ⅳ 贊美中國古建築的句子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多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回.」(柳永) 牆 「可獨終答身數相見,子孫長作隔牆人.」(白居易) 「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王駕) 「牆里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里佳人...
Ⅵ 求形容中國古代人文、建築的句子
義大利著名景點
科洛塞競技場(Piazza del Colosseo)
科洛塞競技場(又譯羅馬斗獸場)是羅馬時代最偉大的建築之一,也是保存最好的一座圓形競技場。位於威尼斯廣場的東南面。斗獸場是世界八大名勝之一,也是羅馬帝國的象徵。這座巨大的露天劇場叫做弗拉維奧劇場,因為它是由弗拉維奧家族的幾位皇帝建造的。通常,人們稱之為科洛塞。斗獸場的外觀像一座龐大的碉堡,佔地20000平方米,圍牆周長527米,直徑188米,牆高57米,相當於一座19層現代樓房的高度,場內可10.7萬觀眾。像所有羅馬的建築一樣,其基本結構是拱券結構,一系列的拱、券和恰當安排的橢圓形建築構件使整座建築極為堅固。這是當年用斗獸、英競技、賽馬、戲劇和歌舞表演的場地。這座雄偉的建築堪稱建築的楷模。是建造在一片凹地上的宏偉建築。尼祿時代,這一凹地是尼祿金殿花園里的一個人工湖。
競技場的工程由維斯帕西亞諾皇帝於公元72年~75年開工興建,由蒂托皇帝於公元80年完工。傳統說法是,建造這座建築物使用了四萬奴隸,這是蒂托皇帝在摧毀耶路撒冷後於公元70年帶回羅馬的10萬俘虜中的一部分。可以容納至少5萬名觀眾的競技場主要用途是斗獸和角鬥士角斗。這些活動形式多樣,裝備精良,比其它任何活動更能激起特別喜愛殘忍場面的廣大觀眾的激情和瘋狂。在眾多的表演中,首先值得回憶的是慶祝競技場竣工的表演,慶祝活動延續了1百天,殺死5千頭猛獸,有上百名角鬥士喪生。圖拉真在位期間,總共殺死1萬1千頭猛獸,有1萬名角鬥士在此角斗。在普羅博在位期間,僅在一次斗獸時就同時放入場內1百頭幼獅,其吼聲震動了整個競技場。然而,更多的則是角鬥士的角斗。人們對這種殘忍的角斗如此著迷真難以令人相信,特別是婦女們竟然也對此極為著迷。在這種殘忍的角斗中,只有勝夠一定次數的角鬥士才能獲得自由。直到公元608年,競技場一直用於角斗和斗獸,中世紀時改成一個城堡。此後部分被毀,成了挖取建築材料用以建造教堂和宮殿的場地。這樣破壞一直持續了好幾個世紀,到了19世紀才被制止,那時,幾屆教皇開始對之進行修復,那些補砌的磚就是歷次修復的明證。
這座雄偉的建築堪稱建築的楷模。像所有羅馬的建築一樣,其基本結構是拱券結構,一系列的拱、券和恰當安排的橢圓形建築構件使整座建築極為堅固。
天使的聖瑪麗亞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gli Angeli)
天使的聖瑪麗亞教堂是1563年米開朗基羅利用迪奧克來齊亞諾浴場溫水大廳廢墟改建的,而到了十八世紀再由凡維特爾(Luigi Vanvitelli)改變為現在的模樣。入口彷萬神殿,天井高91公尺,是當時建築上的極限。
米蘭大教堂(Duomo del Mialno)
雄踞在義大利米蘭市中心的米蘭大教堂亦稱聖母降生教堂,於公元1386年開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頂,1774年中央塔上的鍍金聖母瑪麗亞雕像就位。1897年最後完工,歷時五個世紀。不僅是米蘭的象徵,也是米蘭的中心。拿破崙曾於1805年在米蘭大教堂舉行加冕儀式。
米蘭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也是規模僅次於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世界第二大教堂。教堂長158米,最寬處93米。塔尖最高處達108.5米。總面積11700平方米,可容納35000人。內部非常地寬廣,至身於著幽暗而庄嚴的空間中簡直快忘了自己是在一大商業都市的中心。教堂內外共有人物雕像3159尊,其中2245尊是外側雕刻;有96個巨大的妖魔和怪獸形的排水口;頂上有135個尖塔,中央塔頂聖母瑪麗亞鍍金雕像,高4.2米,重700多公斤,由3900多片黃金包成。教堂共有五扇銅門,左邊第一個銅門於1948年完成,表現的是君士坦丁皇帝的法令;第二個銅門是1950年所作,講述的是聖·安布羅吉奧的生平,第三個最大的銅門是1906年完成,重37噸,描繪的是聖母瑪麗亞的一生;第四個銅門是在1950年完成的,講的是從德國皇帝菲德烈二世滅亡到萊尼亞諾戰役期間米蘭的歷史;第五個銅門1965年完成,表現的是從聖·卡羅·波羅梅奧時代以來大教堂的歷史。
大廳內供奉著十五世紀時米蘭大主教的遺體,頭部是白銀築就,軀體是主教真身。教堂屋頂有一小孔,正午時分,陽光正射在地板南北向的金屬條上,古人以此計時,稱為"太陽鍾"。教堂前的廣場建於1862年。中央是義大利王國第一個國王維多利奧·埃瑪努埃爾二世的騎馬銅像,廣場右側黃色建築是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王宮,1778年建成,現在已辟為當代藝術博物館。
在米蘭大教堂廣場左側有維多利奧·埃瑪努埃爾二世長廊,建於1865 -1877年長廊呈十字形,長196米,寬47米,高47米廊頂呈拱園形,頂上裝有彩色玻璃棚。地面是用大理石鋪成的馬賽克圖案。巨大的拱形建築富麗堂皇,長廊內有裝璜考究的金銀首飾、時裝、禮品店、餐館,咖啡廳和書店。這里是米蘭市民的休閑中心,到處是休息的市民及觀光客,常年很熱鬧。穿過維多利奧·埃瑪努埃爾二世長廊來到的斯卡拉廣場(Piazza della Scala )上有列奧爾德·達·芬奇的雕像。
威尼斯(Venezia)
既有世上獨一無二的溫柔,又不乏歷史上地中海最強的高雅風景,東西方的橋梁。這座建於公元5世紀的世界著名城市位於義大利東北部,離大陸約4公里,坐落在威尼斯湖約118個大大小小的島嶼上。150多條運河和400座橋梁縱橫交錯,把這118個島嶼聯成一個城市整體。威尼斯無可比擬的獨特外貌和豐富的藝術寶藏,使它成為世界上最具有吸引力的旅遊城市。威尼斯的美離不開碧綠碧綠的水和搖搖晃晃的小船,更離不開富麗堂皇的古典建築物。站在聖馬可廣場向四周眺望,縱橫的街道在這里化身成蜿蜒的運河;在普通城市街上通行無阻的車輛,在這里變成了小船。這里的每一條小水道、小街、小教堂和小廣場都是風景,也記錄著水城燦爛的文化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