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役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擴張戰役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出名的擴張戰役?這里列舉一些和中華版圖有關的著名戰役。
1、前214年,前213年,秦始皇遣將軍蒙恬率軍北擊匈奴,北渡黃河河套,進攻縱深達到今天的陰山河套以北,戈壁以南,秦大勝匈奴後,置九原郡,治所在今天的包頭。從此,黃河河套地區,永歸中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隨後蒙恬在燕、趙、秦長城基礎上,修築了萬里長城,成為了此後2000年中國農業文明地域的基本邊界。
2、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漢車騎將軍衛青發動了進攻匈奴的河套戰役。大破匈奴,收復了被匈奴佔領的河套地區,漢武帝在河套建朔方郡,並建重鎮朔方城。再次確認了中國對於河套地區的統治。
3。、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在河西走廊地區發動了兩次河西戰役,大破匈奴,一舉佔領匈奴最後的一塊膏腴之地——河西走廊,使匈奴人哀嘆:「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漢武帝在河西置張掖郡,並在今天的敦煌以西沙漠邊緣建長城和玉門關和陽關兩座雄關。從此河西走廊永歸中國,只是在唐中期後被吐蕃占據,明代退縮進了嘉峪關。對河西走廊的征服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征服,從此中國打開了中亞的大門。
4、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兩路並發,發動了目的在於征服匈奴的漠北戰役。衛青進攻縱深達到今天蒙古的杭愛山,小破匈奴。霍去病一路,覓得匈奴主力,大獲全勝。封狼居胥,並一直追擊匈奴殘部到了翰海(今天俄羅斯貝加爾湖)。這是中國中央政府軍隊空前絕後的大遠征。本次戰役對擴張來說,意義並不顯著,漢無法長久佔領漠北的土地,漢軍退軍後,並沒有在那裡建行政建制,匈奴很快就重占漠北。
5、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漢伏波將軍路博德在番禺大破南越,滅南越,置南海(治所在今天廣州),交趾(治所在今天河內)等九郡,從此華南和越南北部納入中國版圖。(秦始皇首先開發五嶺之南,並置三郡,但南越很快獨立。)
6、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漢樓船將軍楊仆、左將軍荀彘分率水陸軍兩路進擊衛氏朝鮮,前108年,衛氏朝鮮降。漢置遼東郡(今天遼東半島),玄菟郡(今遼寧東北,北朝鮮),樂郎郡(今平壤),真番郡(今韓國北部),臨屯郡(今韓國東北)五郡,充分說明了遼東和朝鮮半島北部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
漢武帝對中國版圖的貢獻,在中國歷史上無人能出其右,他鞏固了河套,向北向西佔領了漠南,河西走廊,青海。向南納入了華南,越南北部,開發了西南。向東佔領了遼東和朝鮮北部。在這些新征服的領土中,除了朝鮮北部和越南北部,都成為了中華版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7、東漢永元元年(89年),竇憲、耿秉,分三路進擊,大破北匈奴於稽落山。登燕然山(今蒙占杭愛山)刻石記功而還。東漢對北匈奴的攻擊十分堅決,但中國歷代實在無法佔領漠北之地,所以對領土擴張並無多大幫助。東漢擊破北匈奴,反而為鮮卑的發展提供空間,使鮮卑成為此後中國的大患。
8、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至和帝永元六年(94年),東漢假司馬班超率特種部隊,縱橫西域,西域50餘國均納質歸附,其子班勇繼為西域長使,父子兩代使西域在東漢朝後對中國中央政府長期處於臣服狀態。雖然沒有正式將西域收歸中國,但確認了西域在歷史上的中華屬國地位,這為此後西域納入中國版圖提供了歷史和理論的依據。
9、東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年),丞相曹操在白狼山(今遼寧內蒙邊界的遼西地區)殲滅烏桓主力和袁尚、袁熙殘余勢力。遼西地區,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10、三國蜀後主建興三年(225年),蜀丞相諸葛亮平定南中(今雲南、貴州及四川西南部地區)。建永昌郡(治所在今雲南保山),從此雲貴高原納入中國版圖。
11、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兵部尚書李靖率軍反擊東突厥,大破東突厥,俘頡利可汗,滅東突厥。建安北都護府。將漠北納入中國版圖,但中國對漠北的征服始終無法鞏固,50年後,突厥復叛。
12、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西海道行軍大總管李靖率軍在柏海(今青海黃河源頭的鄂陵湖和扎陵湖)大破吐谷渾部,吐谷渾慕容順率部歸唐,被封為可汗、西平郡王,吐谷渾成為唐朝屬國。
13、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右屯衛將軍蘇定方率軍進攻西突厥沙缽羅可汗部,在金牙山(今中亞塔什干),大破西突厥沙缽羅可汗。滅亡西突厥,唐在西突厥故地設置漾池、昆陵二都護府,以突厥血統唐將阿史那步真、阿史那彌射為都護。唐代疆域擴張到了伊犁河流域。此後唐玄宗擊滅中亞突騎施,把疆域擴展到了蔥嶺以西的河中地區(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
14、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年),左衛中郎將蘇定方引兵渡海,在熊津江(今韓國南部)口大敗百濟軍,然後水陸並進,直趨百濟都城俱拔城(今韓國全州)。百濟傾國迎戰,仍被蘇定方大破,國王扶余義慈被迫率眾歸降,百濟遂滅。唐在百濟置熊津等五都督府。
15、唐總章元年(668年)以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諸軍,分道合擊高麗。唐軍攻佔平壤,滅掉高麗。唐廷在平壤置安東都護府,以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率兵2萬駐守此重鎮。此後朝鮮北部以平壤為中心,在長達200多年的時間內,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此時中國的版圖擴張到了極限。此後主要的擴張在清代,大家對清代在西藏新疆台灣和東北的擴張了解很多,這里就不多說了。
② 中國歷史上三大邊疆收復戰的英雄將領是誰
一、秦朝蒙恬收復內蒙古
左宗棠,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首領。
左宗棠曾就讀於長沙城南書院,二十歲鄉試中舉,但此後在會試中屢試不第。他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一生經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平叛陝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以及新疆建省等重要歷史事件。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戰爭時,自請赴福建督師,光緒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歲。追贈太傅,謚號“文襄”,並入祀昭忠祠、賢良祠。
③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十大戰役
1、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早期的一場經典戰役,雖然沒有武王伐紂的氣勢,也沒有宣王南征的規模,是一次諸侯之間規模不大的戰爭。但它卻在政略、戰略和策略上體現了古代一些可貴的軍事辨證思想,給人以啟迪。
5、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④ 中國歷史上有哪幾次收復台灣最出名的戰役
三國時期,吳王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一支由一萬余名軍士、三十多艘船組成的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台灣的開始。
隋代,隋煬帝曾3次派人前往流求(今台灣),610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
1661年4月,鄭成功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向台灣進軍。4月30日鄭軍在台南鹿耳門登陸,在民眾積極支援下與荷蘭殖民者展開多次激戰,最終將荷蘭東印度公司台灣長官揆一和殘敵圍困在熱蘭遮城內。圍城9個月後,揆一於1662年2月1日不得不簽字投降。至此中國人民收回了被荷蘭殖民者侵佔的寶島台灣。
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今屬福建漳州)向澎湖、台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至此台灣在清政府直接管轄之下。
1883年,法國挑起中法戰爭,戰火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法軍侵略目標首指台灣,劉銘傳被清政❤府派往台灣。劉率部在台灣抗擊法軍,成功保衛台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的艱苦抗戰,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終於同全世界人民一道打敗了日本侵略者,使台灣重新回歸祖國的懷抱。
⑤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戰役最好分朝代的講下
一、先秦時期: 牧野之戰: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萬——17萬,一說70萬 全軍覆沒 柏舉之戰: 孫伍、伍員、磕閭 3萬——20萬 千里破楚,五戰入郢 陰晉之戰: 吳起 5萬——50萬 大敗秦軍 伊闕之戰: 白起 12萬——24萬 全殲 即墨之戰: 田單 不詳 將燕軍逐出齊國 代之戰: 廉頗、樂乘 20萬——60萬 大敗燕軍 二、秦漢時期: 巨鹿之戰: 項羽 2萬——40萬 殲滅 彭城之戰: 項羽 3萬——56萬 殲20萬 井陘之戰: 韓信 3萬——20萬 滅趙,俘趙王歇 濰水之戰: 韓信 數萬——20萬 滅齊, 昆陽之戰: 劉秀 不足2萬——42萬 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回洛陽 祝阿、臨淄之戰: 耿弇 數萬——20多萬 滅張步,平齊 赤亭之戰: 虞詡 3千——數萬 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兗州之戰: 曹操 數萬——數10萬 迫降30萬 官渡之戰: 曹操 2萬——10餘萬 殲7萬餘人 赤壁之戰: 周瑜 5萬——20餘萬 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合肥之戰: 張遼 7千——10萬 大敗吳軍 夷陵之戰: 陸遜 5萬——數10萬 蜀國從此衰落 涼州之戰: 馬隆 3500——數萬 平定涼州 前秦滅前燕之戰: 王猛 6萬——30萬 殲敵近20萬 淝水之戰: 謝玄 8萬——97萬 苻堅至洛陽,僅剩10餘萬 沙苑之戰: 宇文泰 數萬——20萬 伏擊戰,殲8萬餘人 玉壁之戰: 韋孝寬 不詳——15萬左右 城邑保衛戰,殲7萬餘人 金鄉之戰: 於仲文 8千——10萬 全殲敵軍 四、隋唐五代時期: 淺水原之戰: 李世民 不詳——10餘萬 消滅薛仁杲 虎牢之戰: 李世民 3500——10餘萬 殲滅竇建德 唐平蕭銑之戰: 李靖 不詳——40餘萬 平蕭銑 磧口之戰: 李靖 3千——不詳 殲數萬 蔡州之戰: 李靖愬 9千——不詳 平淮西叛軍 奉天、靈台之戰: 郭子儀 不詳——30餘萬(一說數十萬) 殲敵近10萬 太原之戰: 李光弼 不滿萬人——10萬 城邑保衛戰,殲敵7萬餘人 雍丘之戰: 張巡 3千——數萬 城邑保衛戰,不詳 睢陽之戰: 張巡 6800——13萬 城邑保衛戰,殲12萬人 嘉山之戰: 郭子儀、李光弼 不詳——5萬余 殲敵4萬 象牙潭之戰: 周本 7千——數萬 俘5千 六合之戰: 趙匡胤 2千——2萬 殲5千 五、宋遼金夏蒙元時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劉舜卿 不詳——20多萬 擊退夏蕃聯軍 達魯古城之戰: 完顏阿骨打 不詳——27萬 大敗遼軍 護步達岡之戰: 完顏阿骨打 2萬——70萬 大敗遼軍主力 和尚原之戰: 吳絳?、吳璘 數千——10餘萬 俘萬余,大敗金軍 順昌之戰: 劉錡 1.8萬——10餘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郾城之戰: 岳飛 數千——1.5 大敗金軍精銳 陳家島海戰: 李寶 3千——10萬 海戰,全殲金軍 採石之戰: 虞允文 1.8萬——17萬 水戰,大敗金軍 海州之戰: 魏勝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六合之戰: 畢再遇 不詳——1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廬州之戰: 杜杲 不詳——號80萬 城邑保衛戰,大敗金軍 邊堡寨之戰: 成吉思汗 不詳——30萬 大敗金軍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成吉思汗 4萬——8萬 全殲 迦勒迦河之戰: 哲別、速不台 不足3萬——8萬 全殲 賽約河之戰: 拔都、速不台 不足5萬——10萬 全殲 鄂州之戰: 伯顏 20萬——60萬 大敗宋軍 丁家洲之戰: 伯顏 10萬——13萬 大敗宋軍精銳 厓山海戰: 張弘范、李恆 數萬——20萬 海戰,全殲 虎嘯山之戰: 張庭瑞、焦德裕 5千——數萬 大敗宋軍 鄱陽湖之戰: 朱元璋 20萬——60萬 水戰,全殲 六、明清時期: 白溝河之戰: 朱棣 1O余萬——60萬 死傷10多萬 上峰嶺之戰: 戚繼光 1500——2千 殲敵倭寇300餘人 台州之戰: 戚繼光 不詳 9戰9捷 渾河之戰: 努爾哈赤 4人——800 奇跡 薩爾滸之戰: 努爾哈赤 4.5萬——約11萬 殲敵約5萬人 寧遠之戰: 袁崇煥 不滿2萬—13萬(或五六萬,或10餘萬) 貴陽之戰: 王三善 2萬——10萬 扭轉了平叛戰局 清征達瓦齊之戰: 阿五錫、巴圖濟爾噶勒 22——2千餘人 奇跡 渾河之戰: 長齡 4萬——10多萬 收復南疆西四城 七、近代、現代時期: 南京之戰: 徐紹楨 約萬人——約2萬人 攻堅戰 第一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約4萬——約10餘萬 殲1.2萬 第二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3萬——20萬 殲3萬 第三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3萬餘人——30萬 殲3萬 第四次反圍剿: 朱德、周恩來 約7萬——近40萬 殲萬餘人 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 徐向前 近3萬——不詳 殲6萬餘人 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 徐向前 近8萬——20萬 殲8萬人 黃橋戰役: 粟裕 7千——1.5萬餘人 殲敵1.1萬餘人 蘇中戰役: 粟裕 3萬餘人——12萬 殲敵53700人 魯南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53530人 萊蕪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56800人 孟良崮戰役: 粟裕 不詳——約45萬人 殲敵32680人 晉中戰役: 徐向前 6萬餘人——約13萬人 殲敵100370人 豫東戰役: 粟裕 不詳 殲敵93970人 遼沈戰役:我軍以6.9萬人的傷亡代價,共殲國民黨軍1個「剿匪」總司令部、1個指揮所、4個兵團部、11個軍部、33個師,連同各種特種兵部隊和地方保安團隊,合計47.2萬餘人,其中俘敵306200人,斃傷56800人,起義26000人,投誠83000人. 平津戰役: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3人組成的平津前線總前委。當東頭的天津守敵拒絕接受和平改編後,1月14日,解放軍以強大兵力發起對天津的總攻,東北野戰軍集中5個縱隊22個師34萬人在劉亞樓指揮下,經過29個小時激戰,攻克了這座堅固設防和重兵守備的大城市,天津國民黨守軍10個師13萬人全部被殲,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被俘。平津戰役歷時64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我軍以傷亡13.4萬餘人的代價.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全境。 淮海戰役: 粟裕、劉伯承指揮。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開始,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我軍參戰部隊60萬人,敵軍先後出動兵力80萬人,歷時65天,共殲敵55.5萬餘人,我軍以傷亡13.4萬餘人的代價使蔣介石在南線戰場上的精銳部隊被消滅干凈,基本上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使國民黨反動統治中心南京處於人民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