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部編人教版七上歷史課後練習參考答案
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課本習題參考答案
第三課
P13材料研讀:華夏族由錯居雜處的眾多民族,在不斷的交往、交流過程中逐漸融合而成。P14問題思考:反映了人民生活衣、食、住、行、醫的變化。有依據。
第四課
P18材料研讀:指帝王把國家政權據為己有,把國家當作一家的私產,世代相傳。
P21問題思考:分封制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
P22課後活動2:三朝的末代國君夏桀、商紂王是暴君,周幽王是昏君,由於他們這樣的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導致了三朝的滅亡。
第六課
P28材料研讀:諸侯各自為政,相互攻伐,國家處於分裂割據狀態。
P30課後活動1: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諸侯勢力的崛起。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瓦解,這里主要反映了西周禮樂制度的破壞。
第七課
P32問題思考:反對戰爭,希望結束戰爭;渴望國家的統一、和平、安定的生活。
P33材料研讀:不畏強權,敢於同守舊勢力斗爭;公平無私,嚴格執法。
P35材料研讀: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既解決了洪水泛濫的問題,也保障了周邊地區的農業灌溉,為周邊農業豐收提供了有利條件。
第八課
P37材料研讀:「為政以德」即反對苛政,要求統治者愛護百姓,同時以道德教化天下。這體現了民本思想,有利於減輕壓迫,改善民生。道德教化思想,有利於社會風化,弘揚正氣。這些對於今天提倡以德治國,建設和諧社會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P39材料研讀: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的人,才算真正的大丈夫。這是在強調做人不卑不亢,應具有堅定的立場,堅強的意志和不屈不饒的精神。P40課後活動1:孔子在學習上強調,要抱著誠實求學和虛心請教的態度,向能者學習,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要把經常復習舊知和探求新知相結合,要把學習和思考相結合。這對於我們今天的學習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在面對生死義利的時候,要學會取捨,善於抉擇。一定要權衡價值,守住道德底線。
第九課
P45材料研讀:文字材料和圖片材料介紹的是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的措施。
文字的統一,便利國家政令的發布和民間文化的交流,並直接影響漢字的演進和發展,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的發展。貨幣的統一,解決了賦稅徵收和流通的困難,有利於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便利了商品的交換和物質的交流,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發展。度量衡的統一,解決了各地換算之間的困難。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築貫通全國的道路,有利於全國各地交通的順暢。秦始皇實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有利於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利於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其進步作用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第十課
P48材料研讀:秦代刑法非常殘酷。
P50材料研讀:劉邦重視人才,善於用人,得到蕭何、韓信、張良等人的輔佐;項羽剛愎自用,不重視人才,不採納范增的意見。
P50課後活動2: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秦王朝,雖然起義失敗了,但他們的首創精神在我國歷史上閃耀著永不磨滅的光輝,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第十一課
P52材料研讀:由於秦朝暴政以及多年戰亂,西漢剛建立時,人民流離失所,大片土地荒蕪。飢荒、戰亂導致人口銳減,社會動盪。
P53課後活動1:一方面,農業是主要生產部門,為當時社會之根本,農業收入是國家主要財源。另一方面,大量土地荒蕪,人民處於飢荒,國庫虧空。為保障人民基本生存,社會安定,必須實行以農為本政策。
2:能與民休息,安居樂業,提高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恢復起來,糧價大大降低,農民能夠穩定的提供賦稅徭役,也促進了其他行業的發展。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漢朝統治進一步鞏固起來。
第十二課
P55問題思考:漢武帝在思想文化、行政權力和經濟等方面採取多種有效措施,消除了諸侯國對抗中央的能力,完全控制力國家的經濟命脈形成了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正統思想,鞏固加強了中央集權。在國力強盛的基礎上,漢王朝影響力遠達邊地少數民族。
P56材料研讀
經歷了長期戰亂後的國家,首要任務就是發展糧食生產。如果農民紛紛棄農經商,就會導致糧食缺乏,進而影響社會穩定。但是長期過度重農抑商,也會抑制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不良後果。
P57課後活動1:材料一反映出在西漢初期分封制度下,諸侯王所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過了中央政府,威脅到西漢王朝。
採納主父偃「推恩」建議,還採取措施取消許多諸侯王封國和土地,剝奪他們的爵位。課後活動2:秦始皇:對敢於評議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殺,沒有達到統一思想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漢武帝:把儒學立為正統,在京師設立太學培養儒學人才,讓他們能夠進入仕途成為王朝的維護者。「經」主要指儒學中忠君守禮思想,這在以後成為封建正統思想的核心。
第十三課
P60材料研讀:童謠鮮明地勾勒出了跋扈將軍梁冀驕橫統治下的社會不平:剛正不阿者,冤死於道旁;心術不正者,反而陞官封侯,享盡榮華富貴。這是沉痛的呼聲,也是憤怒的呼聲。課後活動2:外戚和宦官爭權奪利,肆意搜刮,天災人禍不斷,人民北逼向死亡的邊緣。
第十四課
P63問題思考:學張騫不屈不撓,勇於探索和開拓精神,在學習和工作中不畏艱難險阻,勇於開拓進取,報效祖國。
P64材料研讀:古代稱對未知領域的探險為「鑿空」,張騫第一次開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國有了第一次友好往來,所以稱為「鑿空」。
P66課後活動:1:一方面促進了漢與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往來,密切了漢與西域的聯系,漢朝設立了西域都護,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管轄。另一方面開辟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
第十五課
P68材料研讀:中國歷史上有好幾個年號為元興的。這里的元興元年,指的是105年。
P70問題思考:面對艱難挫折,身心摧殘,毫不畏懼的精神,為了理想和正義,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
P70材料研讀:人總會死,有人的死比泰山還重,死得其所,有價值,有人的死比鴻毛還輕,
無足輕重,沒有意義。(泰山:山東的泰山,比喻偉大。鴻毛:鳥的羽毛,比喻渺小。)
P72課後活動2:a、促進了人類科技文化乃至經濟社會的發展;b、有利於解決人類清潔衛生問題和文明習慣的養成。
3:「文其直」——文章直白;「其事核」——所記載事情都准確無誤;「不虛美」——不憑空加以贊美;「不隱惡」——不掩飾壞的事情;「故謂之實錄」因此稱它為符合實際記載。
第十六課
P76問題思考:《三國演義》是部歷史題材小說,作者為了增強小說趣味性,會適當進行文學創作。
P77課後活動:1:(1)描寫了東漢末年經濟凋敝,人口減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會現實。東漢末年州牧郡守擁兵割據,戰亂不斷。
(2)「壯心」指曹操想要統一全國的願望,最終並沒有實現這一願望。因為隨著劉備、孫權勢力的上升和赤壁之戰中曹操的失敗,最終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課後活動2:這兩個戰役的勝敗,主要原因在於交戰雙方的戰略戰術,指揮心態等方面。第十七課
P79材料研讀:說明在大地主、大貴族當權的背景下,社會上下道德淪喪,唯利是圖,享樂之風盛行。
P79問題思考:八王之亂的發生於西晉實行分封制是有關系的。原因略
P81課後活動:1:西周、東周、漢朝都曾經實行過分封制。分封制之下,受封諸王獲得土地和人口,作為交換,他們也有保衛王畿,保護國君,交納貢賦等義務。但是,由於各諸侯王在封地內擁有絕對的統治權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獨立王國。在一定條件下,這些王國勢力逐步壯大,直接或間接威脅國君的安全,釀成諸王爭霸,征戰不斷。國君勢力衰微,甚至大權旁落,最終導致國家分裂,人民也陷於苦難之中,阻礙社會經濟發展,因此分封制也是會威脅中央集權統治的。
2:為了證明統治地位的正統性與合法性,便於加強對中原地區進行有效的統治。
第十八課
P85材料研讀:(1)北人南遷帶去勞動力、先進工具和技術;(2)江南地區社會較安定,統治者也重視發展經濟;(3)江南自然條件優越。
P85課後活動:(1)江南尚未開發,地廣人稀,生產水平落後,商業不發達;(2)開發後物產豐富,糧食產量高,手工業發達。
第十九課
P89問題思考:各民族錯居雜處,加強了互相交流,生產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學習;政治制度上少數民族學習漢朝君主專制;思想文化上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文化;社會習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鑒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閡與民族偏見逐漸減少。
課後活動1:豐富了漢族生活,改變了漢族席地而坐的生活習俗。
2:減少胡漢觀念,促進鮮卑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促進民族交融。
第二十課
P90材料研讀:賈思勰教導人民要根據天時和土壤的條件來進行農業生產。他很注意天時地利與農作物的關系;不失農時、因地制宜。任情(憑主觀)反道(違反客觀規律),勞而無獲。他認為只有根據天時和土壤條件來進行生產,才能獲得好收成。
課後活動:
1:西晉滅亡,北方陷入戰亂,317年,東晉建立後,偏安於江南,人們紛紛南遷,給落後的江南地區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經驗和技術,很多北方的農林品種就出現在了南方。這反映出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民族交融的時代特徵。
2:祖沖之是南朝著名的科學家,在數學、天文學、機械製造方面均有重要貢獻。他學識淵博,主要著作是《綴術》,制定出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最突出的成就是把圓周率精確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他認真學習,刻苦鑽研、反復實踐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青少年學習。
Ⅱ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歷史材料題,要考試經常考到的。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就是繼承和發揚先人的傳統知識,獲取新知識,新信息;而習,就是運用已有的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就是感受、體驗知識的魅力和知識力量的過程。現在,讓我們一起來體會習的喜悅,習的快樂吧。
一、單項選擇(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入下面括弧內,每小題2分,共50分)1、五一長假,小聰高興地實現了到元謀人遺址去參觀、探究的願望。元謀人遺址在我國()
A、雲南省B、貴州省C、浙江省D、陝西省
2、在歷史劇「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該出現的情節是()
A、種植水稻B、飼養豬狗等家畜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D、使用磨製農具石斧
3、傳說中,植五穀,嘗百草,制歷時,興貿易,開創了我國原始農業文明的始祖是:()
A.燧人氏B.神農氏C.軒轅氏D.伏羲氏
4、歷史文物是後人了解歷史的第一手資料。通過右圖所示文物,我們可以了解哪一時期的歷史()
A.商朝B.秦朝C.西漢D.唐朝
(1)以上兩圖反映的是漢武帝時期什麼重大歷史事件?(1分)
(2)這一歷史事件在的當時產生了怎樣的作用?(1分)
(3)該歷史事件促使西漢政府於公元前60年設置了什麼官職?它的設置標志著什麼?(2分)
28、材料一:江南地域遼闊而人煙稀少;稻米和魚是主要食物,人們還可以從山中採集植物果實和貝類為食;放火燒荒,耕種水田;不需要商人販賣貨物,沒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漢《史記》
材料二: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南朝《宋書》
①分析比較以上兩則材料,說明江南地區從西漢到南朝發生了怎樣的變化?(1分)
生活富庶了
②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這種變化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怎樣深遠的影響?(4分)
③從江南變化原因中,你認為對當地經濟發展有何啟示?(2分)
三、問答題
29、某同學前幾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心裡很難過。你認為用春秋戰國時期哪一學派的什麼觀點可以勸導他?並請說明理由。(6分)
30、試比較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異同點。(8分)
31、試簡要分析公元3到6世紀,我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特點及發展趨勢。從中我們可以獲得哪些深刻的啟示?(8分)
四、探究題
32、良好的班集體是同學們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同學們都關心、熱愛自己的班集體,希望自己的班集體更加優秀,請你分別用墨、儒、道、法、兵家的代表為班集體的建設提出合理化建議。(9分)
滿意請採納,謝謝!
如要答案,請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