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推拿的初創時期是什麼時候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拊」字,《說文解字》說:「拊,揗也」,「揗,摩也」。甲骨文中還記載了為王室成員按摩前進行可行性占卜的過程,並記錄了3位專職按摩師的名字。
《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異論》說:「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黃帝內經》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可見當時推拿作為一種治療手法已經被較為廣泛地應用。此外,《黃帝內經》還有多篇涉及推拿治療的記載。如《素問血氣形志篇》說:「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葯;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葯」。《素問舉痛論》說:「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氣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脈,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靈樞九針論》說:「形數驚恐,筋脈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葯」。
1973年,在湖南長沙出土的馬王堆三號墓的文物中有帛書十種,竹木簡四種,《五十二病方》是其中最重要的醫學文獻,其墓葬年代為公元前168年(西漢初年)。《五十二病方》所涉及的推拿手法有按、摩、蚤挈、中指蚤、括、捏、操、循等十餘種,所治療的病種有腹股溝疝、白癜風、疣、蟲咬傷、皮膚瘙癢、凍瘡、外傷出血、癃閉等。
《金匱要略》是醫聖張仲景於公元三世紀撰寫的經典之作。《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說:「若人能養慎,不令風邪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勿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伐;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膏摩即在施治部位塗以某種膏葯再進行推拿治療的一種方法。可見推拿療法已經成為醫聖張仲景當時用於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藏經》和《華佗神醫秘傳》是後世醫家託名漢末名醫華佗的名字而編寫的,書中對推拿治療的機理和禁忌證進行了明確的闡述,認為推拿「可以驅浮淫於肌肉」,而「外無淫氣勿按摩」。否則,「宜按摩而不按摩,則使人淫隨肌肉,久留未消」,「不當按摩而按摩,則使人肌肉胗脹,筋骨舒張」。
《肘後救卒方》是晉代醫家葛洪所編著,經後梁醫家陶弘景增補錄方101首,更名為《肘後百一方》,此後金代醫家楊用道摘取《類證本草》中的單方作為附方,再次更名為《附廣肘後方》,即現存的《肘後備急方》。根據《肘後備急方》的記載,這時的推拿手法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如書中介紹了:「使病人伏卧,一人跨上,兩手抄舉其手腹,令病人自縱,重輕舉抄之。
令去床三尺,便放之。如此二七度止」,以及「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從龜尾至頂乃止。
未愈更為之」。此法即後世所說的「抄腹法」和「捏脊法」。前者可用於治療腸扭轉和腸梗阻,後者廣泛應用於小兒疾病的治療。《肘後備急方》所介紹的推拿療法的適應證有:卒心痛、卒腹痛、卒中惡死、卒中五屍、霍亂轉筋、時行發瘡、口僻、風頭及腦掣痛、腳氣、反胃、風熱隱疹、蜈蚣咬傷、四肢疾病、支節麻痛、癱瘓不遂、風濕痹痛、肌膚不仁、手足拘屈等。
《肘後備急方》首次對我國晉代以前的膏摩法進行了總結,膏摩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卷八治百病備急丸散膏諸要方第七十二》,具有代表性的膏摩方有:裴氏五毒神膏、蒼梧道士陳元膏、華佗虎骨膏、莽草膏、扁鵲陷冰丸、丹參膏、神明白膏、趙泉黃膏、牛蒡摩膏等。歷代廣為流傳的蒼梧道士陳元膏即出於此。《肘後備急方》說:「蒼梧道士陳元膏,療百病方:當歸、天雄、烏頭各三兩,細辛、川芎、硃砂各二兩,乾薑、附子、雄黃各二兩半,桂心、白芷各一兩,松子八兩,生地黃二斤,搗碎取汁。十三物別搗,雄黃、硃砂為末,余呋咀,以釅苦酒三升,合地黃漬葯一宿,取豬脂八斤,微火煎十五沸,白芷黃為度。絞去滓,內雄黃、硃砂,攪令稠和,密器儲之。腹內病,皆對火摩病上。日兩三度,從十日乃至二十日,取病出差止。四肢肥肉,風瘴,亦可溫酒復之,如杏仁大一枚。主心腹積聚,四肢痹躄,巨體風殘。百病效方。」
根據《肘後備急方》的記載,膏摩法可以治療內、外、婦、兒、五官各科的多種疾病,如四肢疾病、支節疼痛、癱瘓不遂、風濕痹痛、肌膚不仁、中風偏枯、手足拘屈、口眼斜、咽喉痹塞、青盲、耳聾、齒痛、頭風、背脅卒痛、心腹積痛、心急脹滿、癰疽、金瘡、胸脅痞塞、瘰癧、癬疥、蜂毒、產後血積等。
晉末醫家劉涓子撰寫的,約成書於公元499年的中醫外科專著《劉涓子鬼遺方》中對膏摩法治療外科疾病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記載,現存的該書殘片中記載膏摩方14首,如生川芎膏、白芷摩膏、生肉膏、丹砂膏、鷗脂膏、麝香膏、五毒膏、黃芪膏等,其中治療外科疾病的有10首。
㈡ 中國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我國歷史有確切的紀年是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距今2847年。但不能據此而說我國歷史不到三千年,或在這之前的歷史都不可靠。因為「有確切紀年」、「有文字可考」、「進入文明時代(即文明史)」和「我國人民活動史(即一般所說的「歷史」)」,這些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1)某個國家、民族的「歷史」:是從有可靠的證據表明該國已開始有了人類時開始算的。因為所謂「歷史」就是人類的活動史,有了人類就開始有了人類的歷史。這里所謂的證據是指考古發掘到的人類遺址、遺跡尤其是遺骨。是實物證據,不能僅憑神話傳說,例如僅僅根據聖經《創世記》上記載的上帝先創造男人亞當,又從亞當身上取根肋骨創造女人夏娃,就把這當作人類歷史的開端,而應該根據古人類學家、考古學家發現的「東非人」的遺址、遺骨以及用科學方法測定的年代(約距今300多萬年前)而判斷已知的世界歷史應開始於300多萬年前。我國歷史何時開始,也不能從「盤古開天」算起,而應該從已知的而且已被學術界公認的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算起。 (2)「文明史」:狹義的「歷史」是指「文明史」,過去以及現在一般人所說的「歷史」便指的是「文明史」。例如,我們說埃及已有5500多年的歷史,中國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都是指「文明史」。所謂「文明史」,比較一致的定義是指開始建立國家後的歷史,因為有了國家,人們才能產生出真正的科學文化包括文字。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的「文明史」應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的建立算起,雖然人們往往按照舊的習慣把傳說中5000年前黃帝時代作為我國「文明」但開始。 (3)「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在我國是指從商朝開始的歷史。因為盡管我國母系氏族時代的半坡遺址已發現疑似文字的符號,但畢竟只是疑似且未解讀。而商朝卻有大量的甲骨文為證。當然,甲骨文已經是比較成熟的文字,漢字的基本構成法如像形、指事、會意、假借、形聲等當時都已經有了,所以,我國如果今後能發現更早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還會提前。 (4)「有確切紀年的歷史」:是指絕對年代能准確到哪一年開始的歷史。我國「有確切紀年的歷史」開始於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補充說明:hawksun1001提到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確實公布了個《夏商周年表》,而且還曾被中學歷史課本採用。可惜不久就在學術界引起極大的爭論,連參與該工程的學者也承認這項研究在方法上存在著缺陷。這說明該成果尚未得到學術界的公認,所以我就不採用它來作為我國確切紀年開始的依據
㈢ 中國的針灸至今已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針灸學起源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說針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內羲發明了針灸,他容「嘗百葯而制九針」(東漢醫學家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
針灸療法最早見於戰國時代問世的《黃帝內經》一書。《黃帝內經》說:「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術,其中詳細描述了九針的形制,並大量記述了針灸的理論與技術。兩千多年來針灸療法一直在中國流行,並傳播到了世界。而針灸的出現,則更早。
《黃帝內經》是現存的中醫文獻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醫經典著作,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即有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經別以及與經脈系統相關的標本、根結、氣街、四海等,並對腧穴、針灸方法、針刺適應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詳細的論述。
㈣ 我想知道中國的針灸至今已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針灸學起源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說針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專羲發明了針灸,他「嘗屬百葯而制九針」(東漢醫學家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
針灸療法最早見於戰國時代問世的《黃帝內經》一書。《黃帝內經》說:「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術,其中詳細描述了九針的形制,並大量記述了針灸的理論與技術。兩千多年來針灸療法一直在中國流行,並傳播到了世界。而針灸的出現,則更早。
《黃帝內經》是現存的中醫文獻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醫經典著作,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即有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經別以及與經脈系統相關的標本、根結、氣街、四海等,並對腧穴、針灸方法、針刺適應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詳細的論述。——常識醫療篇。
㈤ 中國有多少年歷史了
中國有5000多年的歷抄史。
中國(China),位於亞洲東部,襲這個中國的概念是指一個以華夏文明為主體、中華文化為基礎、發展歷史綿延5000年的文明古國。此處中國一詞解釋的是文化,地理,民族意義上的中國,不是政治國名解釋。中國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成國家和朝代,後歷經多次演變和朝代更迭,大一統的朝代有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等。中原王朝歷史上不斷與北方游牧民族交往、征戰,眾多民族融合成為中華民族。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中國的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共和政體。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中國有著多彩的民俗文化,傳統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和國畫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㈥ 中國古代推拿的三個鼎盛時期
隋來唐時期設立了按摩自專科,有按摩博士、按摩師、按摩工等職別,並在太醫署展開了有組織的教學活動。
到了宋金元時期,推拿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如宋代醫生龐安時「為人治病十愈八九……有民家婦孕將產,七日而子不下,百術無所效……令其家人以湯溫其腰腹,自為上下按摩,孕者覺胃腸微痛,呻吟間生一男子」,運用了按摩法催產。在宋代陳直的《養老奉親書》中提出了老年人經常擦湧泉穴,可使晚年步履輕便,精神飽滿。
㈦ 中國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現代測定,地球的年齡是46億年
而中國歷史據記載是從元謀人開始內,據今已有170萬年了
順序是:元謀容人,北京猿人,山頂洞人,半坡與河姆渡人,大汶口,燧人氏伏羲氏和神農氏的傳說,接著是黃帝和炎帝,堯舜禹,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從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這些都無文字記載,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商朝開始,公元前16世紀建立.
此外,應該還有史前文明
㈧ 推拿學的歷史發展
1949年以前,推拿學科的發展特點是存在於民間、發展於民間。由於當時的衛生政策不重視中醫,尤不重視操作型的醫療技術,所以,推拿只能以分散的形式在民間存在和發展。這種發展的方式,其缺陷是受一地之限,缺乏交流;但其優勢是由於我國疆域遼闊,植根於民間,易按照該地域流行病的特點和民間要求,發展為各具特色的推拿學術流派。如魯東湘西的兒科推拿、北方的正骨推拿、江浙的一指禪推拿、山東的武功推拿、川蓉的經穴推拿等等。這些眾多的學術流派,是我國推拿學科的一大特色。這個時期,由於西方醫學的傳人,推拿與中醫其他學科一樣受到沖擊。但推拿作為一門臨床學科,在沖擊中吸收了西方醫學的解剖、生理等基礎知識充實自身,如上海的滾法推拿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展起來的。
50年代以後,推拿學科有了顯著的發展。1956年上海成立了中國第一所推拿專科學校——上海中醫學院附屬推拿學校,1958年在上海建立了國內第一所中醫推拿門診部。通過設科辦校,培養了一大批推拿專業的後繼人才,繼承和整理了推拿的學術經驗。60年代初、中期,推拿療法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並整理出版了推拿專業教材和專著,開展了推拿的實驗觀察和文獻研究。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中,推拿作為一種無創傷、非介入性的自然療法,被國內外醫學界有識之士重新認識。高等中醫院校正式設置推拿專業,如上海中醫學院針灸推拿系於1982年招收本科生,培養推拿高級中醫師,1985年上海中醫學院還招收了第一批推拿碩士研究生;全國的醫療機構、康復(保健)機構,普遍設立推拿(按摩)科,推拿被更為廣泛地應用到臨床各科;1987年在上海成立了全國性的推拿學術團體——中華全國中醫學會推拿學會;推拿的實驗研究也不斷地深入;尤其突出的是,中醫推拿特色標志之一的學術流派,得到了充分的繼承和發揚。據近幾年的統計,我國主要的推拿學術流派有小兒推拿、正骨推拿、運動推拿、指壓推拿、保健推拿、一指禪推拿、滾法推拿、內功推拿、經穴推拿、腹診法推拿等10餘家。
在臨床研究方面,50年代後期。推拿的臨床應用范圍有傷、內、婦、外,兒等科病症。如1959年上海中醫學院附屬推拿學校根據世代相傳的民間推拿臨床經驗整理編著的《中醫推拿學》,所列出的治療病症即達70餘種。其中,內科病症有頭痛、感冒、中暑、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等;婦科病症有經閉、痛經、盆腔炎等;傷科病症有椎間盤突出症、腱鞘炎、傷氣等;兒科病症有脊髓灰質炎後遺症、腹瀉、驚風等;外科病症有癰、乳蛾等。50年代末期及60年代初期,醫學臨床開始逐步應用推拿治療食道癌、膽道蛔蟲病、小兒蛔蟲性腸梗阻、小兒腹瀉、流行性感冒、白喉、瘧疾、乳腺炎、電光性眼炎、麥粒腫等。70年代初,根據推拿止痛的作用,開展了推拿麻醉,應用於甲狀腺摘除、疝修補、剖腹產、胃大部切除等10餘種手術。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推拿治療內兒科疾病有了迅速的進展,如推拿治療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嬰幼兒輪狀病毒性腹瀉、糖尿病等療效及其作用原理,都可通過現代檢測儀器加以證實並作出闡述。
㈨ 中醫有多少年歷史了
中醫的歷史有五千年,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至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回形成。
自清朝末年答,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
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新納入的中醫傳統醫學的相關信息將寫入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第26章內,該章節主要闡釋傳統醫學的分類體系,將於2022年在世衛組織成員國實施。
㈩ 推拿的發展歷史
由來已久,有學者贊之為「元老醫術」。推拿作為以人療人的方法, 推拿一詞是由摩挲、按矯、按摩逐漸演變而來的。它不僅是名詞的變更,而且包含著千百年來,從事推拿醫術的醫師不斷總結,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的結果。推拿醫術是中國古老的醫治傷病的方法,是中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推拿是醫生用雙手在病人身體上施加不同的力量、技巧和功力刺激某些特定的部位來達到恢復或改善人體的生機、促使病情康復的一種方法。它是「以人療人」的方法,屬於崇尚的自然療法的一種。由於它的方法簡便無副作用,治療效果良好,所以幾千年來在中國不斷的得到發展,充實和提高。尤其是近四十年來,由於西醫學習中醫,開辦中醫學院,對中醫事業的發展和提高起到了巨大作用。一些科研機構又對推拿機理開始進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績,這對推拿又是一個很大的促進。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人重視中國這一傳統療法,據了解有美國、英國、義大利、法國、德國、朝鮮、日本、菲律賓、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瑞典、西班牙、越南、阿根廷等國家來中國學習。還有一些聘中國專家出國開辦學習班。這說明中國的推拿行手法治療疾病已受到世界的重視。
推拿療法的起源,可以追溯至遠古時期。先民們在生存競爭中遇到意外損傷時,由於用手按撫體表患處而感到疼痛減輕或緩解,從而逐漸發現其特殊的治療作用,並在長期實踐的過程中形成了這一獨特療法。據《素問·異法方宜論》載述:按蹻之法出自中國中州地區,這是因為該地區生活安逸,環境潮濕,民眾「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的緣故。唐代王冰認為「按,謂抑按皮肉;蹻,謂捷舉手足」,說明本療法既有在體表的按摩搓揉手法,又有舉足投手的肢體活動。《內經》還對本療法的適應症和禁忌症作了介紹,指出各種痹證、痛證、痿證及某些急症可以按摩治療,而腹部患有膿腫者則應禁止施以切按手法,反映了先秦時期對本療法已有相當深入的認識。戰國時期名醫扁鵲在搶救虢太子「屍厥」暴疾時,曾成功地運用了推拿等治療方法(《周禮註疏》),這是有關本療法醫治實例的最早文獻記載。中國第一部推拿專著《黃帝岐伯按摩經》十卷(見《漢書·藝文志》,已佚),也成書於秦漢時期。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有《金匱要略》中介紹了前胸按壓搶救心跳,呼吸驟停的心肺復甦術和膏摩治療方法;《肘後備急方》有爪掐人中治療暈厥患者的急救法。
隋唐時期設立了按摩專科,有按摩博士、按摩師、按摩工等職別,並在太醫署展開了有組織的教學活動。
到了宋金元時期,推拿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如宋代醫生龐安時「為人治病十愈八九……有民家婦孕將產,七日而子不下,百術無所效……令其家人以湯溫其腰腹,自為上下按摩,孕者覺胃腸微痛,呻吟間生一男子」,運用了按摩法催產。在宋代陳直的《養老奉親書》中提出了老年人經常擦湧泉穴,可使晚年步履輕便,精神飽滿。
嗣後各朝代均將推拿列為臨床專科,促進了推拿療法的普及和發展。明清時期,在全面總結推拿臨床治療經驗的基礎上,發展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推拿治療方法,形成了諸多不同的流派,有關專著達數十種之多。
運用手、指的技巧,在人體皮膚、肌肉組織上連續動作來治病,這種方法,叫作按摩療法。
中國史記上記載秦代名醫扁鵲,曾用按摩療法,治療虢太子的屍厥症。秦代到今已兩千多年,可見按摩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了。中國最早的按摩專書,當推《黃帝按摩經》(十卷,見《漢書。藝文志》),可借早已亡佚。但在現存的古典醫書《黃帝內經》里,許多地方,談到按摩。如《血氣形志篇》「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葯。」又《異法方宜論》:「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洽宜導引按蹺。」可見古代很早就已掌握用按摩療法來治療肢體麻痹不仁、痿症、厥症、濕症和寒熱等症。
按摩的優點
按摩的優點很多,容易學習。操作簡便,經濟實用,還可代替葯物。比如有些病人使用按摩後,可使精神振奮,起到興奮劑的作用,也可使患者安靜下來,起到鎮靜劑的作用。
由於按摩有利於循環系統和新陳代謝,對於一般慢性病或身體過度虛弱的患者,是比較安全可靠的。對於不便吃葯的孩子,按摩可增強小兒體質,起到預防保健作用。對於某些復雜疾病,還可配合針灸、葯物治療。但是,對於一些急性的或高燒的傳染病,或臟器有病變,如傷寒、肺炎、肺結核等,按摩只能起配合作用。如果患有腫瘤,急性化膿性闌尾炎、腸穿孔、膽道蛔蟲引起的膽囊炎等,發病凶急,速轉醫院急診,決不可應用按摩而延誤病情。對於閉經二月左右,突然發生下腹部劇烈疼痛的已婚婦女,為了確診是否有宮外孕或其他急性病發作的可能,也應該急速送往醫院搶救,不要耽誤。
1.最早的推拿學專著《黃帝岐伯按摩經》
2.推拿手法與葯酒合用最早出現在《素問·血氣形成篇》
3.隋唐時期
a.開展了有組織的教學工作並出現按摩博士、師、工
b.出現膏摩
4.宋,金,元時期
a.重視手法分析與選擇利用。
b.利用器械進行按摩
5.明代
a.手法臨床家出現
b.推拿一詞開始出現在萬全的《幼科發揮》
c.手法應用由成人向小兒發展。
d.小兒推拿形成與發展。
6.清代
《醫宗金鑒》中正骨手法的終結與正骨手法的提出,以及「錯骨縫」理論的提出與脊柱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