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文化歷史小論文

中國文化歷史小論文

發布時間:2021-03-02 12:52:36

㈠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進程論文 3000字

文章摘要: 我越來越憂思:中國傳統文化正日益受到現代化的威脅!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在其歷史進程中不斷建構而成的。是數千年來無數先賢達人大智慧的結晶。所蘊涵的內容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現代社會的進步。正是藉助於傳統文化的基礎而成就的。高樓、汽車、網路……(還有擁擠和污染),在人們日益追求現代化的同時。那遠古的、能給人啟迪的、創造了實際價值的傳統文化,愈來愈被淡化了,甚至快被部份人遺忘了。 文章關鍵詞: 中國傳統文化 歷史進程 現代化 文章快照: 諾索夫約1O0年,考察的內容及范圍也遠超過18世紀以前的任何一位地理~.Zl-學家。60多萬字的《徐霞客游記》,其篇幅遠超過世界巨著《馬可-波羅游記》。其成書時間早成洪堡《新大陸熱帶地區考察記》約15O年,早於斯文赫定《亞洲腹地旅行記》約200年。他對岩溶洞穴的考察及形成原因的探索,比雷米索夫早約70年;對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以及使用專門的地質學名稱描述地質現象,早於愛士培爾約150年,早於羅曼約200年;對火山及火山噴出物浮石的考察,比莫洛對雄茨威火山的考察早了70年.比哈頓提出岩石起源的火戎論早了一個世紀……他是一位傑出的、了不起的地理學家、探險旅行家、游記文學家。他在地理方面的貢獻,可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包括那些開著越野四驅、肩扛現代高科技設備的地理工作者)!上述所言的地理地貌地質等奇觀.在邊陲雲南均存在,現在已全部開發成旅遊景點。他嚴謹踏實的地理探究,給雲南人民帶來了實惠,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紅土地上的人們深深緬懷他,到處都有他的塑像,並借各種方式紀念他的豐功偉績。這些年,我痴迷於摩托車,更喜歡獨自駕車長旅,也正是追隨徐公的足跡,意在地理知識上有所獲;也和徐公一樣,白天背著設備旅行,夜晚則走筆為記……徐公探究地理,我則側重「人文地理」的寫作,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獲益不淺f通讀《徐霞客游記》,我不得不說的遺憾是:徐公對現在從上海到西藏樟木長達5000多公里的318國道線周圍數百公里的人文地理探究太少了,尤其是「大香格里拉」。最初我心中始終有一個結,這個本應由徐公提出的命題,卻由18世紀的西方外國人提出……318線,這是一條中國、乃至世界美景高度集中的景觀長廊,盆地、高山、湖泊、海子、冰川、雪山……優美壯麗同在.幽景曠物並存。而處於橫斷山區的「大香格里拉」.則是中國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大自然賦予了這里得天獨厚的自然風貌:氣勢磅礴的雪山、巍峨聳立的峽谷、浩盪奔騰的大河、如鏡似玉的湖泊海子、蒼涼雄奇的城堡、古樸獨特的民居……然而在明代,徐公只能騎馬、乘船或步行,對於殺機重重的318線,他或許不知有這些佳境,自然也不可能做細致入微的探險工作。他也是人!假如當初他了解這些.那麼他的「滇游」記載會更加生動.他會在滇池呆更長時間。《徐霞客游記》文風朴實,文字清新.最感人處在於對當地的地質等描述全是真實的記錄一「滇游」中的地方,我大多去過,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也許是行前仔細再讀《徐霞客游記》的緣故吧。我也讀過不少摩托車愛好者的旅行文章,他們最愛用的詞是「征服」二字。我替他們難過,面對冰雹、雪崩、泥石流等等,人在自然面前是多麼渺小,多麼無助與無奈。「征服」應屬偉大的壯舉之范疇,這與徐公的治學嚴謹比起來.是在吹牛了——起碼不實在!我自小苦練形意、Jk.~l-、少林等功夫.身體壯得像牛——至今不知感冒為何物,也常自比為匈奴族的後代.可在雅山的洪災面前,我手足無措,也只能仰天長嘆!與紀念館毗鄰的「升庵祠」里,曾住過一代「名囚」楊升庵,徐公是地理史上的奇人,卻對楊公恭敬有加,喻為「導師」。在建水,楊公所居為福東寺(小桂湖),徐公駐足在接待寺(兩寺相鄰)。徐公也數次到過高蟯,這就是政府為何要將紀念館建在「升庵祠」旁的原由。徐霞客不僅開了近代地理學的先河,其探求真知的科學精神,誠摯的愛國情操也成為我國近代知識分子的傑出典範。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要發揚徐公的探究精神。既不能以犧牲人類古老、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為代價去發展經濟,也不能犧牲各民族群眾的物質利益去孤立地談「保護」。統籌兼顧,協調發展,這是一件大事!我無為,卻視楊公、徐公為先賢達人……@ [2] 關於加快達州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達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6期 [3] 民間文化的精華與糟粕 《漢字文化》2007年05期 [4] 柏林藝術論壇:貧窮但性感的當代藝術博覽會 《藝術當代》2007年06期 [5] 藝術北京的亞洲企圖 《藝術當代》2007年06期 [6] 剪紙收藏迎來春天 《西部論叢》2007年11期 [7] 淺談機關文化建設 《鞍山社會科學》2007年05期 [8] 後現代主義文化思潮的發展軌跡 《理論參考》2007年10期

㈡ 關於,中國文化方面的論文,2000字

茶原本不是姓茶,是姓荼、姓檟,是神農嘗百草而得之,故先為葯用。經過多少人的演化、改進,去粗取精,終於形成了茶。中國唐朝是茶文化的發端,期間不但有陸羽的《茶經》問世和禪宗"吃茶去"公案的誕生,中國茶還漂洋過海到達日本,這也為以後日本茶道的演進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這種說法可能和風行宋朝的"鬥茶"有關,除此之外,在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也記載著宋代對茶之產地、茶季、採茶、蒸壓、製造、品質鑒評等發展情況。 在公元4-5世紀,中國茶最早傳到了朝鮮(古高麗國)。到了明代嘉靖年間,中國茶文化知識開始在歐洲傳播,這在威尼斯作家拉摩曉寫就的一本《中國茶摘記》里有詳盡的說明。明代萬曆年間,中國茶開始傳入沙俄。明崇禎年間,英國威特斯船長專程率船從中國購買茶葉。到了清代順治年間,中國茶開始傳入到德國。十九世紀末期,中國茶葉、茶樹、茶種又先後傳入了印度尼西亞、印度、錫蘭、烏干達、馬來西亞等國……中國古代茶文化之花可謂遍地開放,在世界各地顯示出不同的文化風采。於是中國這朵民族文化的奇葩一變成為世界的了,及至今日,這個世界已經變成了沒有不飲茶的國家,沒有不飲茶的民族"了。 中國茶文化的關鍵不在於茶葉的本身,而在於茶文化的內涵上。從茶文化的內涵上來看,其"精神"層面上的東西最為重要,它是一種行為文化和心態文化,屬於精神文明的范疇,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茶是人生"便由此而發,若再品出更深的境界,就成了"吃茶去"公案的禪宗開示以及茶道的精神之源。茶文化由於有了中國儒、釋、道思想的加盟,形成了茶禮、茶德、茶道、茶藝等等,這就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部分。但是它又不是完全脫?quot;物質文明"的文化,而是兩者相結合。先前,中國老百姓不太注重茶文化,因為每天要飲茶,方知青、紅、黃、綠茶之類,這多半是和自己的飲茶習慣有關。但是,真正喜愛和關心茶文化的人,並不注重茶類之分,茶品之分。茶類、茶品他們早已爛熟於心中了。比如龍井、碧螺春、鐵觀音、君山銀針、毛尖、毛峰、雲霧等,誰人不知?而是注重著這些茶的"味"外之音--感興著一種民族的審美趣尚,浸潤著一派清雅的文化氛圍,涵養著一個廉凈的精神境界,充溢著一縷優美茵蘊詩意,提升著一種道德的精神素質。所以我說,茶文化精神層面上的一切是關鍵。在這一點上,日本的茶道體現的較為深刻。 星換斗移,時移勢遷,人們常說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我認為是適用於宇宙間萬事萬物,茶文化何能例外!在舉世審美價值、審美標准、審美觀念劇變的情況下,青年人首當其沖。中國的美食甲天下,然而抵擋不住麥當勞、肯德基等等的沖擊,茶不也難逃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星巴克咖啡等洋飲料的夾擊嗎?遑論茶文化!令人難過的是,時下一些"酒文化"、"咖啡文化"、"可樂文化"等這些不在精神文明範疇的亞文化,倒是充塞在各種媒體的時尚版塊中大放異彩,真叫人看不懂了。振興中國茶文化的呼聲已經響起了許多年,然而,一直到今天,卻收效甚微,有識之士,憬然憂之。我想,現在國內寥寥可數的幾本茶刊,如上海的《茶報》雜志、杭州的《茶博覽》雜志、廣州的《茶文化》雜志等且都是內部刊物,流通范圍太小。唯江西的《中國茶文化》號雖為公開發行,但也只能將就在《農業考古》編輯部的名下。這不能不說是中國茶文化刊物的悲哀,但無論怎樣講,這些辦刊之人畢竟是弘揚中國茶文化的領頭羊,他們真是勞苦功高,讓讀者能深刻而又具體的感悟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文化中有許多細致的情況,圈外人是難以知識的,通過這些刊物,大大地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我想讀者對此會十分感激的。 這樣能不能就振興和弘揚中華茶

㈢ 一篇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進程的3000字論文 急求_(:з」∠)_

我越來越憂思:中國傳統文化正日益受到現代化的威脅!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在其歷史進程中不斷建構而成的。是數千年來無數先賢達人大智慧的結晶。所蘊涵的內容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現代社會的進步。正是藉助於傳統文化的基礎而成就的。高樓、汽車、網路……(還有擁擠和污染),在人們日益追求現代化的同時。那遠古的、能給人啟迪的、創造了實際價值的傳統文化,愈來愈被淡化了,甚至快被部份人遺忘了。 文章關鍵詞: 中國傳統文化 歷史進程 現代化
諾索夫約1O0年,考察的內容及范圍也遠超過18世紀以前的任何一位地理~.Zl-學家。60多萬字的《徐霞客游記》,其篇幅遠超過世界巨著《馬可-波羅游記》。其成書時間早成洪堡《新大陸熱帶地區考察記》約15O年,早於斯文赫定《亞洲腹地旅行記》約200年。他對岩溶洞穴的考察及形成原因的探索,比雷米索夫早約70年;對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以及使用專門的地質學名稱描述地質現象,早於愛士培爾約150年,早於羅曼約200年;對火山及火山噴出物浮石的考察,比莫洛對雄茨威火山的考察早了70年.比哈頓提出岩石起源的火戎論早了一個世紀……他是一位傑出的、了不起的地理學家、探險旅行家、游記文學家。他在地理方面的貢獻,可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包括那些開著越野四驅、肩扛現代高科技設備的地理工作者)!上述所言的地理地貌地質等奇觀.在邊陲雲南均存在,現在已全部開發成旅遊景點。他嚴謹踏實的地理探究,給雲南人民帶來了實惠,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紅土地上的人們深深緬懷他,到處都有他的塑像,並借各種方式紀念他的豐功偉績。這些年,我痴迷於摩托車,更喜歡獨自駕車長旅,也正是追隨徐公的足跡,意在地理知識上有所獲;也和徐公一樣,白天背著設備旅行,夜晚則走筆為記……徐公探究地理,我則側重「人文地理」的寫作,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獲益不淺f通讀《徐霞客游記》,我不得不說的遺憾是:徐公對現在從上海到西藏樟木長達5000多公里的318國道線周圍數百公里的人文地理探究太少了,尤其是「大香格里拉」。最初我心中始終有一個結,這個本應由徐公提出的命題,卻由18世紀的西方外國人提出……318線,這是一條中國、乃至世界美景高度集中的景觀長廊,盆地、高山、湖泊、海子、冰川、雪山……優美壯麗同在.幽景曠物並存。而處於橫斷山區的「大香格里拉」.則是中國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大自然賦予了這里得天獨厚的自然風貌:氣勢磅礴的雪山、巍峨聳立的峽谷、浩盪奔騰的大河、如鏡似玉的湖泊海子、蒼涼雄奇的城堡、古樸獨特的民居……然而在明代,徐公只能騎馬、乘船或步行,對於殺機重重的318線,他或許不知有這些佳境,自然也不可能做細致入微的探險工作。他也是人!假如當初他了解這些.那麼他的「滇游」記載會更加生動.他會在滇池呆更長時間。《徐霞客游記》文風朴實,文字清新.最感人處在於對當地的地質等描述全是真實的記錄一「滇游」中的地方,我大多去過,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也許是行前仔細再讀《徐霞客游記》的緣故吧。我也讀過不少摩托車愛好者的旅行文章,他們最愛用的詞是「征服」二字。我替他們難過,面對冰雹、雪崩、泥石流等等,人在自然面前是多麼渺小,多麼無助與無奈。「征服」應屬偉大的壯舉之范疇,這與徐公的治學嚴謹比起來.是在吹牛了——起碼不實在!我自小苦練形意、Jk.~l-、少林等功夫.身體壯得像牛——至今不知感冒為何物,也常自比為匈奴族的後代.可在雅山的洪災面前,我手足無措,也只能仰天長嘆!與紀念館毗鄰的「升庵祠」里,曾住過一代「名囚」楊升庵,徐公是地理史上的奇人,卻對楊公恭敬有加,喻為「導師」。在建水,楊公所居為福東寺(小桂湖),徐公駐足在接待寺(兩寺相鄰)。徐公也數次到過高蟯,這就是政府為何要將紀念館建在「升庵祠」旁的原由。徐霞客不僅開了近代地理學的先河,其探求真知的科學精神,誠摯的愛國情操也成為我國近代知識分子的傑出典範。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要發揚徐公的探究精神。既不能以犧牲人類古老、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為代價去發展經濟,也不能犧牲各民族群眾的物質利益去孤立地談「保護」。統籌兼顧,協調發展,這是一件大事!我無為,卻視楊公、徐公為先賢達人……

㈣ 關於中國文化史的論文

簡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中國文化中華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即是指漢族文化,漢文化。且流傳年代久遠,地域甚廣,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稱為「漢文化圈」。 漢唐以後,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馬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現在我國難覓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還有完好的保存。在韓國,影響最大的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後的實學思想,如果人們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鏞等人是韓國哲學家,僅看他們的著作難以判斷作者的國籍。而中國文化中的禮教內容,在中國早已失傳,在韓國還保留的相當完整,因此,韓國被西方國家稱為是儒教國家的活化石。 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先後傳到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從17世紀開始,中國的一些儒家經典如《論語》、《大學》等,就通過法國傳到了歐洲其他國家。法國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如笛卡兒、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推崇程度,讓我們現在都感到震驚。伏爾泰就在禮拜堂里供奉著孔子的畫像,把孔子奉為人類道德的楷模。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直到費爾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過中國哲學,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中國文化的影響。如萊布尼茨就認為,正是中國的發現,才使歐洲人從宗教的迷惘中覺醒過來。這種影響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法國的啟蒙運動,影響了德國的辯證法思想。 那麼,中國文化對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的影響與西方現代化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西方學術界對西方現代文化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現代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於16世紀的科學革命,也不是始於17世紀的工業革命,而是始於18世紀的啟蒙運動;因為啟蒙思想集中表現了現代文化的基本特徵,於是,就得出了這樣兩個基本命題和結論:第一個命題就是:中國文化對歐洲啟蒙思想發生過重要影響;第二個命題就是,「啟蒙思想是西方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必要條件」。結論就是: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受到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我們知道,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韓國的現代化程度較高,但韓國的現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拋棄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現代化,而是在對傳統文化尊重、繼承和發展基礎上的現代化。到過韓國的人對韓國人的愛國精神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觸。譬如,韓國目前最著名的大學成均館大學,該校現在仍以儒家思想為宗旨,以仁義禮智為校訓。每年2月和8月,韓國人還會按照傳統方式到文廟去祭祀孔子,還有完全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在中國幾乎已經消失殆盡的傳統縣學和書院,在韓國至今還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也在2004年底在韓國首都掛牌成立。韓國還將儒家文化的精神,通過電影、電視,各種媒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可以說,韓國是以儒家文化立國育民的成功範例,被西方很多學者稱作「儒教國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國度」。韓國沒有拋棄和否定傳統文化,而是把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到了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中。 新加坡則從1980年代,就開始推行以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為中心內容的「文化再生」運動。1982年春節,李光耀總理號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儒家的傳統道德,並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治國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又提議把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識,並使之成為每個公民的行動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發表了充滿儒家倫理精神的《共同價值白皮書》。該書提出了五大共同價值觀為:(1)國家至上,社會為先;(2)家庭為根,社會為本;(3)關懷扶持,同舟共濟;(4)求同存異,協商共識;(5)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編輯本段]啟示
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重視傳統文化告訴我們 第一、這些國家之所以都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儒家傳統文化中一部分價值觀、倫理觀已經積淀成為他們民族的道德規范和民族心理。如李光耀1978年在國慶獻辭中曾說:「也許我英語比華語好,因為我早年學會英語;但是即使再過一千個世代,我也不會變成英國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價值體系,而是東方價值體系。」 第二.韓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實現現代化,不必以犧牲傳統文化為代價;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並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並行不悖的。 吉林大學已故的著名哲學理論家高清海教授指出:「哲學」是民族之魂,哲學標志著一個民族對它自身自覺意識所達到的高度和深度,體現著它的心智發育和成熟的水準。一個社會和民族要站起來,經濟上的實力是必要的基礎,然而這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首先要從思想上站立起來,一個在思想上不能站立的民族,哪怕它黃金遍地,也不可能真正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當今中國社會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它內在地要求人們從理性的高度來判斷中國社會的歷史方位,澄明社會發展的價值前提,反思未來發展的可能道路,也即是說,創建當代中國哲學理論,乃是中國人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尋找自己未來發展道路的內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編輯本段]中國文化與共產主義的關系
劉周在「論三民主義暨共產主義與中國(儒家)文化的統一」一文中認為:蘇聯十月革命後,共產主義思潮能夠在中國大地上迅速落地生根,並蔚成燎原之勢,其深層原因與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大同」情結有重要關聯。作者認為:三民主義暨共產主義與中國(儒家)文化的統一體現在三個方面:一、社會理想的統一;二、運用儒家「仁」的精神的統一;三、運用儒家「禮」的精神的統一。以下是分述: 一、 社會理想的統一 三民主義的社會理想為何?孫中山先生說:天下為公。 共產主義的社會理想為何?馬克思博士說: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孫中山所說的「天下為公」系出儒家《禮記·禮運·大同篇》,是儒家的最高社會理想,也是三民主義的最高社會理想。「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則是共產主義的最高社會理想。 三民主義暨儒家文化所主張的「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以及馬克思所主張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具體內容如何呢? 《禮記·禮運第九·大同篇》:「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馬克思恩格思選集》第三卷:「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上,在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之後;當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的時候;當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時候;當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社會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的時候,——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現在,我們來看《禮記·禮運第九·大同篇》中最關鍵的兩個句子: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熱愛勞動,就象害怕自己的力量無處釋放一樣,而且勞動創造的財富不一定非要據為己有。換句話說,就是「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所以,勞動是「自我」能力的釋放,勞動是「自我」價值的實現。所以,勞動「不必為己」,人們都能「各盡所能」。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這是說社會的物質財富已經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就象討厭財富一樣,把財富任意的棄置於地,而不是收藏起來,據為己有。換句話說,就是「當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社會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的時候」,人們已經能「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超出這種使人象夏洛克那樣冷酷地斤計較,不願比別人多做半小時工作,不願比別人少得一點報酬的狹隘眼界」(《列寧選集》第三卷第254頁)。這時候,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所以任何財富都「不必藏於己」,人們都能「按需」取用,而不是大肆攫取或肆意糟蹋屬於社會公有的財富。社會已經可以「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了」。 從這點上講,三民主義暨共產主義與中國(儒家)文化所追求的社會理想是統一的。 二 運用儒家「仁」的精神的統一 仁是儒家思想的內核。它要求統治者在不損害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對被統治階級實行一定的階級讓步措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存在於社會經濟領域內的——被統治階級造反的必要性。仁的精神實質,就是使「民」無造反之必要。如何使民無造反之必要呢?首先就是要解決涵蓋社會各階級的「民生」問題,使社會各階級的成員在不改變自身階級地位的前提下就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而這也就是「民生主義」的主要精神,所以民生主義的指導精神與仁的精神是統一的。那麼,此二者與共產主義的關系如何呢?孫中山先生說:「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孫中山選集》第802頁)。共產主義是什麼兀抗膊

㈤ 以中國文化為題寫2000字論文

淺說中國文化

若說中國文化,只怕要從遠古時期說起。但這一時期,一來離我們太遠,二來我也不太清楚,便從封建時期說起。
許多討論或研究中國文化的學者都承認一樁事實:中國文化的基調是傾向於人間的,是關心人生,參與人生,反映人生的。我們的聖賢才智,歷代著述,大多圍繞一個主題,即治亂興廢與世道人心。無論是春秋戰國的諸子哲學,漢魏各家的傳經事業,韓歐柳蘇的道德文章,程朱陸王的心性義理;無論是先民傳唱的詩歌、戲曲,還是村裡平淡的快板、小說,皆洋溢著強烈的平民特性,以及那無所不備的人倫大愛,同對平凡的留心與尊敬,對於千秋家國的情懷,對蒼生萬有的期待,激盪交融,繽紛燦爛地構造了平易近人,博大久遠的中國文化品格。
然而前頭還有一個「近代」。任何東西到了近代都很奇怪,文化也不例外。數不盡的沖擊難以詳述,單挑最慘的一回——五四運動。
之前已有「棄舊易新」的新文化運動將傳統文化砍殺得飄搖欲墜,隨後緊跟著爆發了五四運動,徹底樹起了「白話文學」的大旗,文言最後成為一件歷史文物躲進史書一隅供人瞻仰。
這兩次運動大大推動了中國歷史的進程,但在文化上卻是嚴重的「左傾」。白話文學固然激發了俚語俗言的活力,提升了大眾文學的地位和社會群體的文化參與力,卻也設置了與文言文學不可逾越的天塹,幾乎削去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力。老一輩學子影響尚輕,對於我們其誤就越發明顯了。以往屬於孩童啟蒙的「小學」教育,屬於讀書人必備的經學常識,都在新式教育的推動下,變得無比艱澀與隔閡,特別是近年來,電視、電腦等大眾媒體的普遍流通,更造成了一個「畸形文化」當道、社會價值浮動的生活形態,使我們在現代化的整體架構上模糊了著力的點,漫漶了精神的面,卻易於目迷五色地跌入學者所批評的「時尚文化」的輻射圈內,變得中不中,洋不洋。
余秋雨在《風雨天一閣》中寫道:「只有文化,才能讓這么悠遠的歷史連成纜索,才能讓這么龐大的人種產生凝聚,才能讓這么廣闊的土地長存文明的火種。」此三言一語道破文化的本質作用,可謂精闢。中國文化歷時五千載,到底何去何從,便不是我這個毛頭小子可以闡述的了。
只好雙手合十,默然祈禱,了我作為一個炎黃子孫,對母語中文難以割捨的孺慕之情。

㈥ 以「傳統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為主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歷史小論文

你不會達到想要的目的,要想得到滿意的結果起碼要懸賞100分以上,再就是如果你是學生,勸你不要這樣,學習要自己的來不得半點虛假。

㈦ 中國傳統文化的過去 現在與未來~~~~~~小論文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專,它是中屬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國正在現代化,雖然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中國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但是這種轉換和發展本身就是從傳統開始的。

㈧ 中國傳統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歷史小論文

這個命題很復有內涵,不過高制中的話應該不需要寫的太深。字數要求你沒說,我就提幾個我認為的要點吧。首先統一的思路是延續和傳承,要把傳統文化作為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核心來看待,那麼首先就對傳統文化做一個提煉和歸納這就代表著過去(傳統和過去字面就很好理解),這個隨便一網路就有很多你隨便選擇一個角度一個方面來闡述就可以,然後現在的部分要強調的是我們正處於一個大變革的時代,近代中國處於傳統漢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滿清入關)、西方列強帶來的啟蒙思想和殖民主義、幾千年遺留下來的封建君主專制、資產階級無產階級的思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等等眾多的思想文化不斷的碰撞沖突交融當中,於是順理成章的引出未來的部分,基本思路顯然是留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就是依然適用於當今社會的部分,變革修改不太恰當的部分,去掉完全不適用的部分,並且加入近代民主、法制、人權等等原先沒有的部分,從而在傳承的基礎上找回我們中華民族的靈魂(也就是精神思想文化)

㈨ 急!中國傳統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歷史小論文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國正在現代化,雖然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中國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但是這種轉換和發展本身就是從傳統開始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 那麼什麼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謂傳統文化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二是兼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條件下,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即強調「天人合一」,這是近代以來西方在引導世界潮流的時候所想不到的。 近代化讓人類對自然充滿激情和干勁;現代化則讓人類對自然極盡瘋狂;中國傳統文化卻會讓人類重新恢復理智,融入、回歸自然。 現代化,只有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理念相結合,才能調理出根治地球資源環境危機的妙葯良方。我國又是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國,我們的祖先曾對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今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中國人民,在文化上無疑也應當對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只有當我們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處理好,真正光大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又勇於吸納世界上的一切先進的文化,並在此基礎上自主創新,這樣才能使我們建成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更多更廣泛地「走出去」,在世界文化多元的格局中發出應有的光輝。我們一定要不懈地為此做出艱巨的努力所以說,傳統並不等於過時,傳統文化也不會如日落西山而光芒不在,關鍵是在於我們如何將它們推陳出新,古為今用並且發揚光大。我們不能只是將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歷史文物「保護」起來,更不能視之如敝履,猶恐扔之不及,我們需要的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想作為每一個從事藝術設計的工作者都應該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去擔負起這一份責任 感覺好也不要給我分,這是抄襲人家的

希望採納

㈩ 對傳統文化我們應該怎樣繼承和發展,如何加強文化自信,歷史小論文150字

1.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中華文化。2.不要把中華文化和西方人講的文明專混為一談,文化和文明是有本屬質區別的,西方人腦子里沒有文化的概率。可以從他們的政治格局看出時分崩離析的,而沒有統一的概念。3.中華文化源於自然,從伏羲一畫開天地到後來的《易經》《論語》《道德經》等典籍都是源於自然。4.中華文化中有一共同理念就是統一,沖這句話可以看出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就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對自然法則的理解。而西方文化是分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沒有關系的。5.中華文化中(天、地、人)是一個整體,相輔相承的。而西方是分開的,各不相干。中國人的最小單位是家,而西方人的最小單位是個人。所以要先了解中華文化的本質和西方文化的區別,才能更好的傳承。中華文化是一部自然法則的網路全書,一定要好好的學習和傳承。

閱讀全文

與中國文化歷史小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