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法語系最好的大學是
北京大學
中國法語博士點(5個):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內 、廣東外語容外貿大學
~親,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採納回答】即可。~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O(∩_∩)O,互相幫助,祝共同進步
B. 中國哪所高校的法語是最好的
從歷史上來看,全國的法語教學全部發端於兩所高校:南京大學和北京大學。
全國有法語博內士點的高校,按獲容得時間順序依次為: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武漢大學。
從現實來看,北京大學法語系的博導人數最多。
從出路來看,北外、上外的教學偏重應用(商務、翻譯實踐、旅遊),工作好找些。北大、南大、武大的教學偏重傳統的比較文學、文藝理論、語言學、翻譯理論。
所以沒有所謂最好的,幾大法語系的強項不同,只有在某一個具體方向上最好的。
北大:文藝理論
南大:翻譯理論
武大:比較文學
上外:商務法語
C. 中國法語系前十的學校
更正一下一樓的回答
上海理工大學連法語系都沒有,哪來的法語博士點,胡說八道
北外沒有法語博士點
具有法語博士學位授予點的學校只有五個:北京大學 、武漢大學、南京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D.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懂外語的是誰
中國漢朝就有絲綢之路,那時候都有到羅馬的商隊了,但他們的交流方式不得而知,因為古代的人說話不僅口音上不同,而且說的還是文言文,我們現代人就算到了那個時代也很難聽明白講得的什麼,所以很佩服他們的交流方式,可以想像,不會是手語吧哈哈。
但據說第一個會英文的是曾紀澤,晚清大臣曾國藩的次子.他能用英語交談,以英文寫作和核改外交文件,這在當時士大夫鄙夷西學、保守氣氛濃厚的環境下,是很不容易的。在他出使期間,除刻苦學習英語、法語外,還廣泛了解各國歷史和民情風俗,考察其工商各業,研究國際公法,以求通過外交途徑,努力維護國家權益,希望學習西方的長處,致國家於富強.他曾任出使英、法大臣,後又兼任使俄大臣,前後共計八年之久.
曾紀澤(1839-1890)不是清代第一位外交官,也不是第一個向外國人祝賀西歷新年的中國人,不過,他是第一位在西歷元旦這天對各國駐京公使說出「Happy
New
Year」的清國外交官。盡管沒有錄音,我們仍能感受他那帶著湘鄉口音的祝語。根據他對當時流行的英語教科書《英話正音》所作的私家「註解」,紀澤應該是這么說的:「哈你烏殹二」
點擊看大圖
至於後來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或者說手機到中國來遊玩的人,我想當第一個或第一批中國人到了美國或者英國,在長時間的接觸和學習中學會了他們的語言。或者一個懂中文的人到美國從小學讀起然後知道學會英文。
人類既然能夠創造語言,那麼相互之間學習肯定是比較簡單的事情了。
所以,沒有第一個學會英語的中國人,只有第一批學會英語的中國人。
E. 法語水平大學排名
小語種里,法語是一種很浪漫的語言,對法語感興趣想要學習的同學可以來看看,下面盤點一下全國法語專業最牛的十大高校:
No.1武漢大學
武大法文系於1971年恢復專業並招生本科生,1981年招生碩士生,1985年建立碩士點,1986年與法國合作招收法國文學博士預備班,1992年與法國及本校商學院合作培養法語—經濟、法語—管理雙學位本科生。法文系培養的本科及碩士畢業生在外交部、外經貿部、國防部等中央部委和全國許多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大型廠礦、合資企業中成為骨乾和中堅力量。法文系舉辦和正在舉辦的各類法語培訓班,為不同程度的法語需求者服務。目前,法文系設有基礎法語教研室、高級法語教研室、法國文學教研室及公共法語教研室。
武大法語系現有教師1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本科學生105人,研究生19人,法國語言文學專業面向全國招收本科學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No.2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法語語言文學專業是全國同類專業中的首批博士點之一,學科科研特色鮮明,已形成以翻譯理論研究、法國文學與文化研究、法語語言學與符號學研究為主導的科研方向。
學術梯隊結構合理,其中博士生導師3人,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 7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的教師5人,具有較強的團隊協作精神,治學嚴謹,研究力量較為雄厚。先後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3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9部,譯著50餘部(其中多為人文社會科學類理論譯著),各類各級獲獎成果20餘項。承擔的國家社科項目、省部級和國際合作科研項目有9項。
No.3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1965年廣州外國語學院(現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創辦時就開設法語專業,同年招收本科生,是歷史最長的專業之一。1997年1月隨西方語言文化學院成立建系。
法語系現有教師18人,其中教授4人(包括2名博士生導師)、副教授5人,講師3人,助教5人;獲博士學位者4人,獲碩士學位者4人;正在攻讀博士學位者7人。此外,還有4位本校法語教授、聘請1位法籍專家在法語系擔任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學工作。40年來,許多著名的教授、學者曾在法語系任教。已去世的老一輩教授如梁宗岱、李慰慈、吳緒等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盛譽。
No.4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法語語言文學系的前身是1919年北京大學設立的法文科,1999年起更名為法語語言文學系,簡稱法語系。該系是國內同學科中最早設立碩士點(1956)和博士點(1987)的單位之一,目前擁有全國一流的師資力量。在這個由14人組成的精乾的教學科研集體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講師2人,另長期聘用兩位法國專家。既有學養深厚的知名學者,又有出類拔萃的青年骨幹。科研碩果累累,備受同行稱道。
目前該系本科畢業生的主要就業渠道為國家機關、三資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願意繼續學習的學生可選擇語言、文學、翻譯、文化等方向攻讀本專業的碩士、博士學位,其中一部分可納入中法大學合作培養博士計劃。各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可經學校選拔、國家教育部公派或參加法國相關學校在中國的選拔考試,享受中、法政府獎學金或法國相關學校獎學金,赴法國進一步深造。
No.5上海外國語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法語系成立於1956年,次年開始招收本科生;1978年起招收碩士學位研究生;1985年起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點,是全國僅有的幾個同時具有法語語言文學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
上海外國語大學法語系目前在編教師共2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講師10人,助教5人。教師隊伍的博士比例占總數的50%,另有7名優秀年輕教師為在讀博士。
法語系畢業生主要進入中央各部委、大型國有企業、三資企業、外資金融機構等單位工作,並受到普遍好評。許多國際知名的跨國公司、外資銀行把上海外國語大學法語系視為其人才儲備的基地,每年定期來法語系開展宣講等招聘活動。
No.6華東師范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法語語言文學專業始建於1972年。2006年,正式組建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法語系。作為新中國最早設立的法語專業之一,華東師大法語專業具有良好的學風和學術傳統,也有較堅實的學科發展體系,課程設置合理,在全國享有一定聲譽,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高水平法語人才。
截至2014年,華東師大法語系有教師14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4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6名。該系的教師出版了各種教材、譯著和專著,在全國法語教學界及法語文學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No.7北京外國語大學
法語專業建於1949年,是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優勢學科。現有教職員工33人(教師28人,教輔5人),其中教授4名(含2名博士生導師),副教授10名,講師8名,助教4名,100%的青年教師擁有碩士學位。每年聘請2名長期法語專家,3名短期講學專家,擔任本科和研究生教學工作。本科生每年3個班,每班24人;研究生每年招10人左右。
畢業生主要分配去向是:國家各部委、外事部門、高等院校、科研單位以及新華社、報社、旅遊部門、外資合資企業等。
No.8南京師范大學
2004年,在中法建交40周年之際和中國的「法國文化年」活動的高潮中,南京師范大學法語系成立並開始招生。該系教師半數具有高級職稱,中青年教師均具有博士或碩士學位,所有的教師均有在法國留學或進修的經歷,常年聘用法籍教師。
就業方向:可從事翻譯、研究、教學、管理工作。
No.9浙江大學
在2005年的全國高等學校法語專業四級考試中,浙江大學進入5所100%通過率的學校;法語專業本科畢業生在浙江、華東地區或全國的就業前景寬泛。從該專業歷年就業的狀況來看,進入企業和教學單位的較多。出國繼續學習的學生由於擁有本科四年的專業基礎,如魚得水,很快就能適應環境,以語言為工具,選擇適合自己的其他專業學習。
No.10華中師范大學
該校的本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法語語言基礎知識、語言基本技能和較為豐富的法國文學、文化知識,具備較熟練的法語語言運用能力,能在教育、科研、外事、文化、經貿、旅遊等部門從事教學、研究、翻譯等工作的法語專業人才。
畢業生主要面向企事業單位從事翻譯、外貿等與專業相關的工作,也有部分畢業生到省、市一級重點高中任教。
F. 會法語的來回答。為什麼法國老師和中國老師(professeur 後面為什麼沒有de 呢,而漢語歷史
歷史老師是指教歷史的老師,而中國老師法國老師教的不一定是中文法語回
un professeur de chinois表示漢語老師,教答的是漢語,但不一定是中國人
un professeur chinois表示中國老師,不一定教漢語,但一定是中國人
G. 中國最為出名的幾位研究歷史的教授
當代無大師,都是磚家。民國時期有很多大事陳寅恪(研究明代柳如是),梁思成,林徽因(中國建築師),魯迅(中國小說史),金岳霖(中國哲學史),還有郭沫若,吳晗之類的人品就有點差勁了。。。。
H. 大學中所教授的法語都是從最基本的開始的嗎
本人法語專業,混了N年了~~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列出我覺得比較好的幾個學校。
在廣州的話:廣貿和廣州外國語大學
北京大學:中國頂尖的高等學府,沒話說的。18幾幾年的時候就有法文科了,很多舊時代留法的大家都在北大教書過。更重要的是北大有國家支持,和法國學校間的交流不是其他學校可以比的,比如北大的交換生可以去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或者是巴黎政治學院一些法國最著名的學校交換學習。北大的一些外教都是巴黎高師過來的,絕不像其他一些爛大學找一些混不走跑到中國來的法國人教書。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第一個外語高等學府。教學質量和師資都很強。也和法國的名校,如巴黎政治學院又交換項目。北外的法語系沒有開博士,是因為北外很實際,可以說是專門為了服務的學校。如果畢業想進外交部等部委,北外是首選。
復旦大學:復旦大學的法語系很不起眼,人也很少,有時候幾乎想不起她。但是復旦這個學校實在是太好了,也是和法國著名的學校有交換。而且據說復旦培養出來的法語人才質量很高,我聽到的說什麼TCF目前最高成績就是復旦學生考出來的。復旦是一個值得做學問的地方。
上海外國語大學:學校是不錯,在上海,很漂亮,但是學費也是最貴的。以前上外的學生出來都是到外資企業,但是最近幾年情況不是很樂觀。總體來說學校名氣還是在,但是太商業話了,感覺不太像學習的地方。
南京大學:每每提到就想到國立南京大學這個大氣的名字。南京大學的法語系也是享有很高聲譽的。南大法語系學術氣氛很重,如果想專職研究的話可以考慮這個學校。
武漢大學:有排名說武漢大學是全國法語專業最好的學校。我覺得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完全對。武漢大學法語系歷史也比較悠久了,且法國總領事館在武漢,彷彿很早前武漢就開始談「法語人才」這個詞語了。武漢大學的法國研究中心很有名氣。武漢大學法語的特色就是文學,如果想鑽研法國文學的話。武漢大學是首選。
至於其他學校,整體上感覺就沒有那麼好了。有些老師還是值得一提的,都是法語界的名人:
北京大學:王文融是語言學文體學的專家,董強是米拉昆德拉的關門弟子,秦海鷹,現系主任。
北京語言大學:劉和平是專攻法語同傳,在巴黎高等翻譯學院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
北外:付榮是法國和歐盟事務的專家。
外交學院:吳建民院長,前駐法大使,資深外交家。
上外:錢培鑫,同傳;曹德明,校長,教育部外語指導委員會法語組組長。
南京大學:許均,翻譯界的名人。
武漢大學:羅國祥,吳虹緲,法語文學界的巨頭。
四川外語學院:劉波,中國研究波德萊爾專家;李克勇,院長,法語修辭學專家。
廣外:徐真華,校長,法國文學專家;蔡小紅,專攻口譯,同傳;徐真華,法國跨文化研究專家。
還有一些就不一一列出了,如果要讀研究生什麼的,不妨考慮跟在這些老師門下
I.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法學家
1、史尚寬
史尚寬,安徽安慶桐城南鄉,民國著名法學家,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民法典的起草人,作為迄今為止獨立完成"民法全書"的第一人,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余復從事著述",涉獵的領域廣泛,幾乎包含了法學的大部分領域,其中主要有民法、刑法、憲法、行政法和勞動法等。
2、肖蔚雲
肖蔚雲,1924年10月生生於湖南省祁陽縣,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人大常委會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院長。195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1959年畢業於前蘇聯列寧格勒大學法律系,獲國家法副博士學位。
3、張釋之
漢文帝時,張釋之捐官出仕為騎郎,十年未得升遷,後經袁盎推薦,任為謁者,因向文帝陳說秦漢興亡之道,而補任為謁者僕射,累遷公車令、中大夫、中郎將等職。後升任廷尉,嚴於執法,當皇帝的詔令與法律發生抵觸時,仍能執意守法,以執法公正不阿聞名。
時人稱贊「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漢景帝即位後,因張釋之曾彈劾時為太子的景帝「過司馬門不下車」,將釋之謫為淮南國的國相。
4、商鞅
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
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賜予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
5、韓非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J. 中國985法語有哪些
中國法語系最好的大學是北京大學,有博士點,是國家重點建設學科。
北京大學由教版育部直屬,系國家「權211工程」、「985工程」、「2011計劃」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是C9聯盟以及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21世紀學術聯盟、東亞四大學論壇的重要成員。
據學校2014年,學校共有實驗室157個,國家級實驗室(籌)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1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8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6個,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2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6個,教育部網上合作研究中心6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3個,232個各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