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變革的標志

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變革的標志

發布時間:2021-03-02 10:28:47

A. 20世紀中國經歷的三次歷史性巨大變化分別是指什麼

(1)辛亥革命,推翻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
(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3)改革開放,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

B.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

辛亥革命是我國近代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結束了我國二內千多年的封建專容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有利於政治的現代化。
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使其再也找不到能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
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有顯著增長。隨之又推動了新的革命階級無產階級隊伍的迅速發展。
思想教育方面:民主共和的思想成為時代潮流,學校不拜孔子,不讀四書五經,教科書符合民國宗旨。社會生活上:「自由、平等、友愛為綱」的公民道德得到倡導,「大人」「老爺」等稱呼逐漸被革除了,蓄辮、纏足等逐漸被禁止,公民逐漸取代了臣民。

C. 中國社會20世紀四次歷史性巨變是什麼

20世紀中國有三次歷史性巨變:

辛亥革命、 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建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1、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

2、新中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產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以及周恩來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宣布就職。會議一致決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3、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3)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變革的標志擴展閱讀:

辛亥革命的影響:

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大,辛亥革命雖然被稱作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但當時中國缺乏一個強大的資產階級,參與革命者也並非以資產階級為主,而革命的成果也未直接促進資產階級的進一步發展。

在傳統社會的改變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會頂層的權貴,但中國傳統地方社會居領導地位的各省士紳及官僚,大多在辛亥革命大風浪中,隨機轉投向了革命而獲得了地位和利益,反而更加鞏固了他們的地位。

辛亥革命並沒有像西方資產階級革命那樣,重新構建社會結構。參加辛亥革命的大多數人是軍人、舊式官僚、各地士紳,這些人在辛亥革命後仍然掌握權力;雖然其主要領袖孫中山出身平民知識分子,但中國貧窮的平民階層沒有參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後生存條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未給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根本利益。

D. 20世紀中國經歷了三次歷史性巨變,哪三次

20世紀中國經歷的三次歷史性巨變是:

辛亥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改革開放。

1、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大大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實業救國」、「民主共和」成為當時社會的思潮;這個時期作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代」已得到史學家的確認。

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中國的誕生;三大改造的完成,實現了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革和國家政權性質、架構和功能性的轉換。「一五」計劃建設的提前完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3、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並圍繞經濟建設為中心展開經濟、政治、教育等制度和觀念文化的變革,給一度徘徊的社會主義實踐注入了新的生機,被激活的生產力向國人、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現代化的巨大發展潛力。

(4)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變革的標志擴展閱讀:

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它帶來的直接後果至少有兩個:

第一,它使中國的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中國封建社會本來有個頭,那就是皇帝。他是大權獨攬的絕對權威,是反動統治秩序賴以保持穩定的重心。辛亥革命突然把這個頭砍掉了,整個反動統治就亂了套。

這以後,從北洋軍閥到南京政府,像走馬燈似的一個接著一個登場,但始終不能建立起一個統一的穩定的統治秩序。辛亥革命在這里所起的巨大作用是無法抹殺的,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為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開辟了道路。

第二,它使中國人民在思想上獲得一次大解放。皇帝在過去是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如今都可以打倒,那麼,什麼陳腐的東西都打破。

思想閘門一經打開,這股洶涌澎湃的思想解放潮流就奔騰向前,不可阻擋了。盡管辛亥革命後,政治形勢還十分險惡,但人們已開始大膽地尋求新的救中國的出路,不久便迎來了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袁世凱在清王朝崩潰之局已成的情況下,表示「矢忠」共和,並且當了「民國總統」,但他的目的卻是為了借革命之手取清朝皇帝而代之。一旦他自以為站穩了腳跟,便立刻宣布取消共和,恢復君主專制制度,自己做起皇帝來。

但歷史不會倒轉,袁世凱的稱帝很快在全國人民反對下失敗了。革命所帶來的已經發生了的變化,任誰也無法再把它全部抹殺掉。

當然,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功畢竟有限。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在中國的統治實在根深蒂固,並不是一兩次沖擊就能推倒的。辛亥革命沒有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孫中山期盼的「共和」受到挫折,人民的悲慘境遇依然如故。

1921年以後,中國共產黨繼承孫中山未竟的事業,又向前邁進,領導中國人民在新民主主義的旗幟下進行了長期的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終於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響亮地宣告「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才是真正的人民共和國。

E. 20世紀中國經歷了的三次歷史性的巨變分別是指什麼

(1).兩次巨變: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二是改革開放,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兩位偉人:毛澤東、鄧小平。
(2).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中國的誕生;三大改造的完成,實現了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革和國家政權性質、架構和功能性的轉換。「一五」計劃建設的提前完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②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並圍繞經濟建設為中心展開經濟、政治、教育等制度和觀念文化的變革,給一度徘徊的社會主義實踐注入了新的生機,被激活的生產力向國人、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現代化的巨大發展潛力。
(3).毛澤東: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領導人民徹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恢復了國民經濟;實施「一五」計劃,奠定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基本完成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改造;召開一屆人大,制訂社會主義憲法。鄧小平: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的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並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提出按「一國兩制」解決港、澳、台問題等。
(4).毛澤東「走俄國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歷史綜合思維能力。本題主要檢測了20世紀中期和後期中國兩次歷史性巨大變化及其對中國現代化帶來的影響和站在歷史性巨變的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對中國現代化探索的特點和突出貢獻。答題時注意審清題目的要求,同時做到語言的精確性。

F. 20世紀的中國經歷了三次歷史性巨變,

二十世紀就是1900-1999年,這期間的三次歷史性巨變,應該是:

1,抗日戰爭,中國人民贏得了近代史上回第一次對外作戰答的勝利。
2,新中國建立,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獲得了獨立自主的國家地位,擺脫了舊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後狀態。
3,改革開放,經濟大發展,社會形態發生了重大轉變。

G. 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是什麼 為什麼

辛亥革命是中國20世紀第一次歷史性巨變。

辛亥革命是我國近代一次偉大的反回帝反封的資產答階級民主革命。它結束了我國二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民主共和在人群中口耳相傳,極大推動了舊中國人民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推動了近代社會變革,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7)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變革的標志擴展閱讀:

1911年10月10日,湖北總督瑞澄由於得到革命黨人准備起義的風聲,便到新軍中捕殺革命黨人,嚴密監視軍營,並揚言已查獲軍內革命黨人的名單,要按名拿辦。

新軍中的革命黨人,人人自危,認為不能坐以待斃,於是決定當晚起義,起義首先在工程八營發生了,起義軍推舉吳兆麟為總指揮。

吳兆麟擔起此重任後,立即指揮部隊兵分三路向督署進攻。戰至清晨五時,革命軍攻克了清督署。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黎元洪為都督。

武昌起義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它點燃了全國推翻清王朝的起義烈火,在接下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清朝滅亡。

H. 中國二十世紀經歷了哪三次歷史性巨變

20世紀的中國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變:辛亥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改革開放。

1、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2、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

3、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從沿海向內地發展,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8)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變革的標志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並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范圍的執政黨。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中國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I. 20世紀中國經歷的三次歷史性巨大變化分別是指什麼

三次巨變:第抄一次襲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開放,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
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大大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實業救國」、「民主共和」成為當時社會的思潮;這個時期作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代」已得到史學家的確認。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中國的誕生;三大改造的完成,實現了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革和國家政權性質、架構和功能性的轉換。「一五」計劃建設的提前完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並圍繞經濟建設為中心展開經濟、政治、教育等制度和觀念文化的變革,給一度徘徊的社會主義實踐注入了新的生機,被激活的生產力向國人、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現代化的巨大發展潛力。

J. 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

民主,民權,民生---舊三民主義
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三民主義專,是孫中屬山在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提出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個問題的原則和綱領。隨著時代的不同,三民主義的內容有新舊的區別。舊三民主義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綱領。一九二四年一月,孫中山接受共產黨人的建議,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對三民主義重新作了解釋,舊三民主義從此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包含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和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綱領,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閱讀全文

與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變革的標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