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七年級讀後感

中國歷史七年級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3-02 10:18:53

『壹』 關於中國歷史書的讀後感

『貳』 歷史讀後感500字。

《中國歷史故事》是我的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叄』 中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中國歷史故事》是我的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版了知識的大門,權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肆』 求一篇關於歷史的書的讀後感(初一水平)

《歷史的選擇》讀後感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聽到這首歌,我想起了前幾天看到的《歷史的選擇》這一本書。這本書講述了中國改革30年來,歷經的苦寒和風霜。這就像那梅花呀,在風欺雪壓面前,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 鳥兒選擇了天空,因為它有一雙能夠凌空飛翔的翅膀;魚兒選擇了海洋,因為它有一條能夠游水的尾巴;駿馬選擇了馳聘千里,因為它有矯健的身姿;歷史選擇了中國,因為它的民族有團結的力量。中國,一個曾被稱為「東亞病夫」的國家,一個曾被列強侵略的國家,一個曾飽經風霜的國家,但它並不懦弱,它選擇了「千磨萬韌還堅勁」,選擇了「粉身碎骨全不怕」。 正是這種精神,讓歷史選擇了它——東方一隻永恆的雄獅。 氣勢雄偉,被稱為歷史長龍的萬里長城;古樸典雅,優美如畫的蘇州園林;銀裝素裹,雲氣繚繞的巍峨泰山。它們讓我清楚,它們能成為世界歷史文化的遺產,卻絕不僅僅是因為我所能看到的美景,更多的卻應該是歲月流逝後,歷史在那裡留下的頗有獨特韻味的沉澱,因為我清楚是歷史選擇了中國。 中國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夜深人靜,長明燈旁,一個虛弱的身影正記錄著歷史的滄桑。他,司馬遷,飽含心酸用自己的丹青妙筆著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學臣著——《史記》,史學的天空因為有了你這顆星而更加煜煜閃光,文學的園地也因為有你這顆星而更加燦爛輝煌,我想這些是偉大人物積累而成的文化。 汩羅江上的一圈漣漪,讓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個憤世嫉俗,報國無門的臣子,用孤憤的詩行代替了富貴,用楚辭《離騷》洗去了歷史的鉛華,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想要索」的豪情壯語成為後人追想要理想的動力,錚錚鐵骨的他被後人所景仰。 正是這些在漫漫歲月里歷史堆疊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國擁有了如此深遠的文化。 其實,不是每道風景都是珍貴的文化,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著悠久的文化,一種有著生命力的文化,是歷史粹取的結晶,是人民無窮的智慧和頑強的精神的結晶,無窮的力量感動著歷史,讓歷史的選擇成為悠久。 漫長的文化歷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跡被中國所創造,甚至成為絕響,但也有太多本不該被散化的而被散化為煙塵,我們文明的精髓,我們人民的勞動成果,卻被英法聯軍一把火毀去,我們的「萬園之園」就這樣隨風而去,它是被歷史所淘汰了嗎?中國文明猶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風雨中永葆生機。滄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陽光下無言的石柱,而中國,這座沉穩的大山,卻又一次給世界帶來了噴涌而出的生機與綠意。 歷史選擇了中國,人類並不驚訝,因為今日的中國仍是那座山,一座永遠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澱都是千年傳統的精華,林間的長嘯仍是當初的瀟灑,山林間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變的,是生機,是百折不回呈現出綠色的能力。千載興衰風雨,你,靜靜地佇立於萬千蒼生之上,仰天長望,你如此浩瀚。 歷史選擇了你,我的中國,永遠的中國。 這些戰士們不惜把自己年輕的生命和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革命事業。而我們生活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海不懂得珍惜,回想起來還真慚愧啊!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我們應該懂得珍惜,要清楚,老一輩的戰士們為了解放事業,歷盡了好多的艱辛啊! 讓我們如今努力學習,讓我們也像那些戰士們一樣,為自己的祖國作出貢獻吧!

『伍』 關於中國歷史的讀後感600多字

中國古代史是從遠古到清朝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史是從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中國現代史是從五四運動到1949年建國。我的感想是秦朝是中國的青少年時代,對內大一統,對外修長城抵禦匈奴,整頓文化,把民間的私書燒毀。是一個基本有了中國版圖雛形的朝代。
漢朝時漢武帝北擊匈奴,版圖進一步擴大,基本成為中國現有版圖的形狀,張騫出西域也把西域文化帶到中國。司馬遷寫出中國的第一本史書。
唐朝時唐太宗率軍殺到中亞,國土變得更廣闊,大漢,大唐的版圖都超出了現在的中國,面積達1000多平方千米,中國人也自豪地稱自己為唐人,唐裝在海外華人中也很流行。唐朝時的中國十分富庶,被稱為大唐盛世。
宋朝,軍事上比唐朝要先進,有了火炮,但威力不大,戰甲更厚重,但還是敗給蒙古。
元朝,軍事上在當時無人能及,蒙古鐵騎所過之處,摧枯拉朽。版圖更是空前絕後。而且最令人反感的就是現在有不少國人不承認成吉思汗是中國人,我覺得不承認成吉思汗是中國人那就等於不承認中國北方人是中國人,外蒙古不是中國的。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有蒙古族,在亞洲最北部有亞洲人的足跡,歐洲人從未涉足過。蒙古族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一個民族,有史可查,成吉思汗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後代,你可以在版圖上說蒙古不屬於中國,不等於說成吉思汗就不是中國人了,那是韓國人?日本人?蒙古人和中國人是同胞,不承認等於分裂。因為清朝被滅亡了,清朝皇帝就是中國人,沒被滅亡,滿洲國還在,日本沒戰敗,清朝皇帝就不是中國人了?什麼邏輯啊?抱歉,樓主,我說遠了,也許我說的太偏激了。
明朝初期的軍事實力在世界上處於一流,「海軍」更是七下西洋,為什麼打了引號是因為中國史書並沒有說是出去打仗,但是當時是萬國來朝,這在現在的美國有那時的明朝牛嗎?
清朝的歷史初期在乾隆帝的時候面積首屈一指,包括庫頁島,外興安嶺。貝加爾湖因為我沒生活在那個年代,所以不清楚有沒有被沙俄染指?如果當今的中國能夠實現乾隆帝時期的國土,那誰還能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沒實現呢?到了後期,客觀來說也只是為了「保命」,交給民國的領土也有1100多萬,但是外蒙古又獨立出去了。
中國的當代史是建國至今,我們評價現任政府這不太好吧?因為歷代執政方都是被繼任方評價的。說了這么多,我累了,文化遺產那就多了,故宮,圓明園,孔廟那些都是文化遺產,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落後就要挨打!不過我想的不是這些,我想的是70平米的住房,自己心態很健康,恰恰我心態就很不健康,不過這是個人的性格造成的,沒辦法。

『陸』 中國歷史讀後感1500字

中國古代史是從遠古到清朝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史是從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中國現代史是從五四運動到1949年建國。我的感想是秦朝是中國的青少年時代,對內大一統,對外修長城抵禦匈奴,整頓文化,把民間的私書燒毀。是一個基本有了中國版圖雛形的朝代。
漢朝時漢武帝北擊匈奴,版圖進一步擴大,基本成為中國現有版圖的形狀,張騫出西域也把西域文化帶到中國。司馬遷寫出中國的第一本史書。
唐朝時唐太宗率軍殺到中亞,國土變得更廣闊,大漢,大唐的版圖都超出了現在的中國,面積達1000多平方千米,中國人也自豪地稱自己為唐人,唐裝在海外華人中也很流行。唐朝時的中國十分富庶,被稱為大唐盛世。
宋朝,軍事上比唐朝要先進,有了火炮,但威力不大,戰甲更厚重,但還是敗給蒙古。
元朝,軍事上在當時無人能及,蒙古鐵騎所過之處,摧枯拉朽。版圖更是空前絕後。而且最令人反感的就是現在有不少國人不承認成吉思汗是中國人,我覺得不承認成吉思汗是中國人那就等於不承認中國北方人是中國人,外蒙古不是中國的。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有蒙古族,在亞洲最北部有亞洲人的足跡,歐洲人從未涉足過。蒙古族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一個民族,有史可查,成吉思汗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後代,你可以在版圖上說蒙古不屬於中國,不等於說成吉思汗就不是中國人了,那是韓國人?日本人?蒙古人和中國人是同胞,不承認等於分裂。因為清朝被滅亡了,清朝皇帝就是中國人,沒被滅亡,滿洲國還在,日本沒戰敗,清朝皇帝就不是中國人了?什麼邏輯啊?抱歉,樓主,我說遠了,也許我說的太偏激了。
明朝初期的軍事實力在世界上處於一流,「海軍」更是七下西洋,為什麼打了引號是因為中國史書並沒有說是出去打仗,但是當時是萬國來朝,這在現在的美國有那時的明朝牛嗎?
清朝的歷史初期在乾隆帝的時候面積首屈一指,包括庫頁島,外興安嶺。貝加爾湖因為我沒生活在那個年代,所以不清楚有沒有被沙俄染指?如果當今的中國能夠實現乾隆帝時期的國土,那誰還能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沒實現呢?到了後期,客觀來說也只是為了「保命」,交給民國的領土也有1100多萬,但是外蒙古又獨立出去了。
中國的當代史是建國至今,我們評價現任政府這不太好吧?因為歷代執政方都是被繼任方評價的。說了這么多,我累了,文化遺產那就多了,故宮,圓明園,孔廟那些都是文化遺產,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落後就要挨打!不過我想的不是這些,我想的是70平米的住房,自己心態很健康,恰恰我心態就很不健康,不過這是個人的性格造成的,沒辦法。好了,我都說完了,不知道夠沒夠1500字?

『柒』 七年級下冊歷史書讀後感,500字左右,急!!!!

(1)歷史總是那麼真實,卻又那麼令人難以面對。 百年之前,帝國主義的侵越打破了那沉重的國門,清朝的統治岌岌可危。眾多有志之士在屈辱和憤慨中決絕向前,意圖壯大中國,揚我國威。 在這片古老寬遼卻硝煙四起的土地上,多少英雄人物為了孕育民族自由站了出來,他們是人,不是神,當然害怕面臨死亡,害怕那冷血無情的把把屠刀,支支槍管……他們為了真理和民主的自由拋頭顱,灑熱血,是他們的咆哮聲驚醒了沉睡中的雄獅。 辛亥革命,一個封建統治下的必然產物。 在風雨飄搖的封建統治中,有一批接受了西方先進的文化與思想的青年,為了中華民族的自由與民主,悄然成立了一個個革命的團體。這些團體成為了革命的火種,成了日後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也就是他們,當許多仁人志士還在為如何打破帝王統治的鐐銬而冥思苦想時,在中國湖北武漢,武昌起義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為中國從封建統治走向新時代而打響了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槍。 1911年10月10日,,新軍工程的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人率領士兵鳴槍沖出營房,佔領了楚望台軍械庫,震動中外的武昌起義爆發了。經過一夜的激烈奮戰戰,革命軍佔領武昌。幾日後,武漢三鎮全部光復 。 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不僅趕跑了兩百多年的清皇朝,還使中國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永絕,也同時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的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推動了歷史的前進,這具有歷史意義的革命,為走向民主共和奠定了基礎,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可這次革命是偶然爆發的嗎?不,他是必然的,只要中國還處於貧窮愚昧的,只要中國還處於落後挨打的,這次起義一定會爆發,它是封建統治下的必然產物。 時過百年,歷史的硝煙已經散盡,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先烈們的革命事跡。是他們的鮮血和他們的生命的鋪墊,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和平年代。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出生在一個和平幸福的年代,而作為在和平幸福年代的我們必須牢記歷史,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和優良品質,努力學習,為我們的社會,為我們的祖國,作出自己最大的貢獻。
(2)世界歷史
史前人類社會與古代區域文明的形成
兩三百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人類的足跡,人類跨入了漫長的原始社會。原始人類以石器為主要工具,在適應和改造自然的艱苦勞動中,他們學會了使用火,發明了農業和畜牧業,還創造了最初的藝術和宗教。隨著金屬工具的出現和文字的發明,從距今五六千年前開始,文明之火在西亞、北非、南亞、東亞、愛琴海地區、拉美、南部非洲等地點燃,最早的國家相繼在這些地區誕生。世界各民族、各地區文明的發展既有共同之處,又有各自的特點,這些富有特色的區域文明構成了絢麗多彩的古代世界文明景觀。世界各地區文明的發源和發展雖然在時間上前後不一,但他們在人類文明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世紀的歐洲區域文明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志著歐洲古代文明的終結和中世紀文明的開端。此後,歐洲各地區逐漸進入封建社會。基督教是中世界歐洲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歐洲文明的方方面面無不打上基督教的烙印,基督教會在歐洲人的社會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於東西歐各自所處的地理、社會和文化環境的不同,基督教世界逐漸形成了以拜占庭為中心的東正教和以羅馬為中心的天主教兩大文明區。在中世紀初期,西歐文明發展較為緩慢。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11世紀起,城市在西歐興起,這對其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拜占庭式東歐文明區的中心,在中世紀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它在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保持了高度的繁榮與發展,並成為當時東西方文明交往的橋梁。在周邊文明的影響下,東斯拉夫人逐漸走向文明開化,在莫斯科公國的基礎上,形成了統一的俄羅斯國家。
亞洲區域文明的發展
在中世紀的亞歐大陸,亞洲區域文明的繁榮程度大大超過歐洲文明區域。當中世紀初期的西歐文明處於沉悶狀態之時,亞洲區域的中國、朝鮮、日本、印度、阿拉伯等文明則輝煌燦爛,呈現了多姿多彩的景象。朝鮮、日本在學習中國文化的過程中,加速了自己的發展。阿拉伯人在伊斯蘭教的旗幟下歸於統一,並建立起一個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在中世紀時代,由於東西方交通的日漸發達和經濟、文化交流的日漸頻繁,亞洲文明的成果還持續不斷地傳播到歐洲,並為西方文明的復興和發展作出了貢獻。阿拉伯人充當了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使者,蒙古人的西征在客觀上打開了東西方交流的通道,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從區域文明向全球文明的過渡
15世紀至16世紀,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和西歐國家的對外擴展,世界各文明區域和國家開始從原先相對分散和封閉的狀態走向整體和開放,殖民擴張體制和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全球化的浪潮由此發端。與之相適應,各文明也在思想和意識形態等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一過程中,西歐通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實現了從中世紀向近代的轉變。文藝復興把人們從中世紀神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確立起了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義傳統。宗教改革打破了羅馬天主教的一統天下,實行了教會的民族化,建立起了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教。
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的建立
在從中世界向近代轉變的過程中,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因素在歐美各國的發展,資本主義與傳統的封建主義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新興的資產階級強烈要求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從而為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道路。英、法、美等國的資產階級通過革命這一暴力手段,率先在世界上確立起了資本主義制度,從而迅速走向了近代化的道路,而啟蒙運動則是資產階級在西方世界掀起的思想革命運動,它為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由於各國的社會歷史條件不同,因此歐美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和結局。
工業文明的產生
步入近代以後,西方逐漸由傳統的農業社會發展為工業社會。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為工業的騰飛奠定了基礎,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為文明的轉型創造了條件。18世紀下半葉,工業革命發端於英國,並迅速擴展到西歐和美國,對全球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工業革命使用蒸汽動力,以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操作,它不但實現了人類生產技術史上的一次巨大飛躍,而且標志著人類社會開始由傳統的農業文明時代跨入工業文明時代。工業革命還引發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使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等上了歷史舞台。無產階級從產生之日起就開始為爭取自己的經濟和政治權益展開了一系列斗爭,工人運動蓬勃發展。與此同時,社會主義從空想發展為科學,馬克思主義宣告誕生。工業革命還拉大了東西方社會的距離,奠定了西強東弱的近代世界格局。
資本主義的全球性擴張
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在西歐迅速發展,並向全世界大舉擴張。
在歐洲,德、俄等國資產階級採用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或者改良的方式,使資本主義得到長足發展。資本主義在歐洲繼續高歌猛進。拉丁美洲人民在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下,發動了民族獨立戰爭。戰爭的勝利使拉丁美洲國家暫時擺脫了西方的殖民統治,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在亞洲,面對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兵臨天下,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厄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亞洲其他國家雖然也採取各種方式進行抵抗,但是都失敗了,最後淪為西方的殖民地或被劃入其勢力范圍。由於雙方力量對比過於懸殊,在瓜分狂潮中,非洲被分割。
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擴張,終於完全打破了自古以來東西方文明的分離狀態,使東方逐步地從屬於西方。
第二次科技革命與19世紀資本主義世界的文化
19世紀70年代,西方發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和政治領域的變革,而且也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由於科技革命的推動,西方國家的經濟得到相對穩定的發展,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壟斷時期。
生產力的飛躍使人類文明得到新的提升,同時也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農村人口加速向城市集中,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獲得明顯改善。
經濟發展又培育了文化的進步。以雨果、狄更斯和貝多芬為代表的文學家和藝術家,關注社會,反映生活,創作出一大批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學藝術作品。這些作品成為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精品。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十月革命
隨著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擴張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發展,處於資本主義世界中心地區的歐美列強因發展的不平衡而產生劇烈的爭斗。資本主義文明的弊端凸顯。19世紀末20世紀初,老牌資本主義殖民地英國和法國的綜合國力相對下降,後起的德國、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則明顯上升。資本主義各大國之間實力對比的新變化引起了歐洲列強的激烈競爭,為了爭奪海外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導致歐洲形成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歐洲高漲的民族主義也對歐洲列強的敵對競爭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人類文明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薩拉熱窩一聲槍響之後驟然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僅給人類帶來了空前的災難,而且引發一系列的社會革命,其中俄國的十月革命是對世界歷史影響最為重大的一次革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重大沖擊,影響了現代世界文明的進程。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通過《凡爾賽和約》調整了西方世界的國際格局,然後又通過華盛頓會議調整了亞體系和太平洋區域的國際格局,從而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此後,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曾出現短暫的經濟繁榮,但是,很快就在1929年爆發了大危機,並且迅速影響整個世界。為了解決經濟大危機所產生的一系列社會矛盾,美國實行了羅斯福新政,在民主制架構
中通過國家干預處理危機。英、法等西方民主國家也採取了類似的方法。但是,德國、日本等國則在經濟大危機的沖擊下建立起法西斯專政,走上摧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實行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面對法西斯國家的擴張和侵略,英、法等國推行出賣中小國家,試圖犧牲蘇聯利益的綏靖政策,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在世界各反法西斯侵略國家的共同努力下,國際反法西斯聯盟通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最終徹底地打敗了法西斯,世界文明繼續向前發展。
20世紀的科技與文化
科學技術在20世紀突飛猛進。繼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後,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了席捲全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術、原子能技術、宇宙航空技術以及生物工程技術等高新科技對人類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也極大地促進了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文明的發展。人類的日常生活在20世紀也發生巨大變化。現代化的立體交通、電視機的普及、信用卡的廣泛運用全面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習慣,也使得整個世界變得更小。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是20世紀人類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激勵人們不斷超越自我和為國爭光的同時,也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很大的貢獻。20世紀的文學藝術五彩繽紛,流派林立,現實主義傳統和現代派創新交相輝映。不論是現代搖滾樂、超現實主義的繪畫,還是意識流的文學創作,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具有反上流社會、反正統藝術風格、否定正統規范的傾向,但是卻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現代社會中人類的內心世界。
當代世界的多元文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歷史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戰後兩極國際格局導致美蘇之間的冷戰,而兩極國際格局主導世界40餘年。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對世界安全構成嚴重的挑戰。在兩極國際格局中,美國及其西方盟國和日本既經歷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重大變革,也遭受了經濟的「滯脹」和不景氣,蘇聯及東歐集團則在激烈的競爭中最終解體和發生劇變,冷戰也由此而宣告終結。戰後西歐走上了一體化的發展道路,並在後冷戰時期建立了歐洲聯盟和實現了貨幣一體化。通過戰後的非殖民化,亞非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走上了獨立的道路,形成發展中國家和不結盟運動,對兩極格局的發展演變發生重大影響。冷戰結束後,雖然整個世界仍然存在著一系列地區沖突和動盪,但是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隨著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諸如生態環境惡化、貧困人口擴大化、國際恐怖活動升級等全球性問題則等待著人類攜手解決,聯合國的作用因此而日益凸現。
望採納。

『捌』 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讀後感

1)歷史總是那麼真實,卻又那麼令人難以面對。 百年之前,帝國主義的侵越打破了那沉重的國門,清朝的統治岌岌可危。眾多有志之士在屈辱和憤慨中決絕向前,意圖壯大中國,揚我國威。 在這片古老寬遼卻硝煙四起的土地上,多少英雄人物為了孕育民族自由站了出來,他們是人,不是神,當然害怕面臨死亡,害怕那冷血無情的把把屠刀,支支槍管……他們為了真理和民主的自由拋頭顱,灑熱血,是他們的咆哮聲驚醒了沉睡中的雄獅。 辛亥革命,一個封建統治下的必然產物。 在風雨飄搖的封建統治中,有一批接受了西方先進的文化與思想的青年,為了中華民族的自由與民主,悄然成立了一個個革命的團體。這些團體成為了革命的火種,成了日後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也就是他們,當許多仁人志士還在為如何打破帝王統治的鐐銬而冥思苦想時,在中國湖北武漢,武昌起義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為中國從封建統治走向新時代而打響了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槍。 1911年10月10日,,新軍工程的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人率領士兵鳴槍沖出營房,佔領了楚望台軍械庫,震動中外的武昌起義爆發了。經過一夜的激烈奮戰戰,革命軍佔領武昌。幾日後,武漢三鎮全部光復 。 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不僅趕跑了兩百多年的清皇朝,還使中國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永絕,也同時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的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推動了歷史的前進,這具有歷史意義的革命,為走向民主共和奠定了基礎,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可這次革命是偶然爆發的嗎?不,他是必然的,只要中國還處於貧窮愚昧的,只要中國還處於落後挨打的,這次起義一定會爆發,它是封建統治下的必然產物。 時過百年,歷史的硝煙已經散盡,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先烈們的革命事跡。是他們的鮮血和他們的生命的鋪墊,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和平年代。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出生在一個和平幸福的年代,而作為在和平幸福年代的我們必須牢記歷史,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和優良品質,努力學習,為我們的社會,為我們的祖國,作出自己最大的貢獻。
(2)世界歷史
史前人類社會與古代區域文明的形成
兩三百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人類的足跡,人類跨入了漫長的原始社會。原始人類以石器為主要工具,在適應和改造自然的艱苦勞動中,他們學會了使用火,發明了農業和畜牧業,還創造了最初的藝術和宗教。隨著金屬工具的出現和文字的發明,從距今五六千年前開始,文明之火在西亞、北非、南亞、東亞、愛琴海地區、拉美、南部非洲等地點燃,最早的國家相繼在這些地區誕生。世界各民族、各地區文明的發展既有共同之處,又有各自的特點,這些富有特色的區域文明構成了絢麗多彩的古代世界文明景觀。世界各地區文明的發源和發展雖然在時間上前後不一,但他們在人類文明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世紀的歐洲區域文明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志著歐洲古代文明的終結和中世紀文明的開端。此後,歐洲各地區逐漸進入封建社會。基督教是中世界歐洲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歐洲文明的方方面面無不打上基督教的烙印,基督教會在歐洲人的社會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於東西歐各自所處的地理、社會和文化環境的不同,基督教世界逐漸形成了以拜占庭為中心的東正教和以羅馬為中心的天主教兩大文明區。在中世紀初期,西歐文明發展較為緩慢。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11世紀起,城市在西歐興起,這對其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拜占庭式東歐文明區的中心,在中世紀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它在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保持了高度的繁榮與發展,並成為當時東西方文明交往的橋梁。在周邊文明的影響下,東斯拉夫人逐漸走向文明開化,在莫斯科公國的基礎上,形成了統一的俄羅斯國家。
亞洲區域文明的發展
在中世紀的亞歐大陸,亞洲區域文明的繁榮程度大大超過歐洲文明區域。當中世紀初期的西歐文明處於沉悶狀態之時,亞洲區域的中國、朝鮮、日本、印度、阿拉伯等文明則輝煌燦爛,呈現了多姿多彩的景象。朝鮮、日本在學習中國文化的過程中,加速了自己的發展。阿拉伯人在伊斯蘭教的旗幟下歸於統一,並建立起一個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在中世紀時代,由於東西方交通的日漸發達和經濟、文化交流的日漸頻繁,亞洲文明的成果還持續不斷地傳播到歐洲,並為西方文明的復興和發展作出了貢獻。阿拉伯人充當了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使者,蒙古人的西征在客觀上打開了東西方交流的通道,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從區域文明向全球文明的過渡
15世紀至16世紀,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和西歐國家的對外擴展,世界各文明區域和國家開始從原先相對分散和封閉的狀態走向整體和開放,殖民擴張體制和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全球化的浪潮由此發端。與之相適應,各文明也在思想和意識形態等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一過程中,西歐通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實現了從中世紀向近代的轉變。文藝復興把人們從中世紀神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確立起了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義傳統。宗教改革打破了羅馬天主教的一統天下,實行了教會的民族化,建立起了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教。
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的建立
在從中世界向近代轉變的過程中,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因素在歐美各國的發展,資本主義與傳統的封建主義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新興的資產階級強烈要求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從而為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道路。英、法、美等國的資產階級通過革命這一暴力手段,率先在世界上確立起了資本主義制度,從而迅速走向了近代化的道路,而啟蒙運動則是資產階級在西方世界掀起的思想革命運動,它為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由於各國的社會歷史條件不同,因此歐美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和結局。
工業文明的產生
步入近代以後,西方逐漸由傳統的農業社會發展為工業社會。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為工業的騰飛奠定了基礎,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為文明的轉型創造了條件。18世紀下半葉,工業革命發端於英國,並迅速擴展到西歐和美國,對全球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工業革命使用蒸汽動力,以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操作,它不但實現了人類生產技術史上的一次巨大飛躍,而且標志著人類社會開始由傳統的農業文明時代跨入工業文明時代。工業革命還引發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使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等上了歷史舞台。無產階級從產生之日起就開始為爭取自己的經濟和政治權益展開了一系列斗爭,工人運動蓬勃發展。與此同時,社會主義從空想發展為科學,馬克思主義宣告誕生。工業革命還拉大了東西方社會的距離,奠定了西強東弱的近代世界格局。
資本主義的全球性擴張
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在西歐迅速發展,並向全世界大舉擴張。
在歐洲,德、俄等國資產階級採用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或者改良的方式,使資本主義得到長足發展。資本主義在歐洲繼續高歌猛進。拉丁美洲人民在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下,發動了民族獨立戰爭。戰爭的勝利使拉丁美洲國家暫時擺脫了西方的殖民統治,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在亞洲,面對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兵臨天下,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厄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亞洲其他國家雖然也採取各種方式進行抵抗,但是都失敗了,最後淪為西方的殖民地或被劃入其勢力范圍。由於雙方力量對比過於懸殊,在瓜分狂潮中,非洲被分割。
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擴張,終於完全打破了自古以來東西方文明的分離狀態,使東方逐步地從屬於西方。
第二次科技革命與19世紀資本主義世界的文化
19世紀70年代,西方發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和政治領域的變革,而且也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由於科技革命的推動,西方國家的經濟得到相對穩定的發展,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壟斷時期。
生產力的飛躍使人類文明得到新的提升,同時也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農村人口加速向城市集中,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獲得明顯改善。
經濟發展又培育了文化的進步。以雨果、狄更斯和貝多芬為代表的文學家和藝術家,關注社會,反映生活,創作出一大批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學藝術作品。這些作品成為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精品。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十月革命
隨著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擴張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發展,處於資本主義世界中心地區的歐美列強因發展的不平衡而產生劇烈的爭斗。資本主義文明的弊端凸顯。19世紀末20世紀初,老牌資本主義殖民地英國和法國的綜合國力相對下降,後起的德國、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則明顯上升。資本主義各大國之間實力對比的新變化引起了歐洲列強的激烈競爭,為了爭奪海外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導致歐洲形成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歐洲高漲的民族主義也對歐洲列強的敵對競爭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人類文明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薩拉熱窩一聲槍響之後驟然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僅給人類帶來了空前的災難,而且引發一系列的社會革命,其中俄國的十月革命是對世界歷史影響最為重大的一次革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重大沖擊,影響了現代世界文明的進程。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通過《凡爾賽和約》調整了西方世界的國際格局,然後又通過華盛頓會議調整了亞體系和太平洋區域的國際格局,從而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此後,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曾出現短暫的經濟繁榮,但是,很快就在1929年爆發了大危機,並且迅速影響整個世界。為了解決經濟大危機所產生的一系列社會矛盾,美國實行了羅斯福新政,在民主制架構
中通過國家干預處理危機。英、法等西方民主國家也採取了類似的方法。但是,德國、日本等國則在經濟大危機的沖擊下建立起法西斯專政,走上摧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實行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面對法西斯國家的擴張和侵略,英、法等國推行出賣中小國家,試圖犧牲蘇聯利益的綏靖政策,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在世界各反法西斯侵略國家的共同努力下,國際反法西斯聯盟通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最終徹底地打敗了法西斯,世界文明繼續向前發展。
20世紀的科技與文化
科學技術在20世紀突飛猛進。繼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後,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了席捲全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術、原子能技術、宇宙航空技術以及生物工程技術等高新科技對人類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也極大地促進了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文明的發展。人類的日常生活在20世紀也發生巨大變化。現代化的立體交通、電視機的普及、信用卡的廣泛運用全面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習慣,也使得整個世界變得更小。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是20世紀人類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激勵人們不斷超越自我和為國爭光的同時,也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很大的貢獻。20世紀的文學藝術五彩繽紛,流派林立,現實主義傳統和現代派創新交相輝映。不論是現代搖滾樂、超現實主義的繪畫,還是意識流的文學創作,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具有反上流社會、反正統藝術風格、否定正統規范的傾向,但是卻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現代社會中人類的內心世界。
當代世界的多元文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歷史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戰後兩極國際格局導致美蘇之間的冷戰,而兩極國際格局主導世界40餘年。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對世界安全構成嚴重的挑戰。在兩極國際格局中,美國及其西方盟國和日本既經歷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重大變革,也遭受了經濟的「滯脹」和不景氣,蘇聯及東歐集團則在激烈的競爭中最終解體和發生劇變,冷戰也由此而宣告終結。戰後西歐走上了一體化的發展道路,並在後冷戰時期建立了歐洲聯盟和實現了貨幣一體化。通過戰後的非殖民化,亞非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走上了獨立的道路,形成發展中國家和不結盟運動,對兩極格局的發展演變發生重大影響。冷戰結束後,雖然整個世界仍然存在著一系列地區沖突和動盪,但是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隨著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諸如生態環境惡化、貧困人口擴大化、國際恐怖活動升級等全球性問題則等待著人類攜手解決,聯合國的作用因此而日益凸現。
望採納。

『玖』 中國歷史讀後感

中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貫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拾』 中國歷史書的讀後感

從小到大,我讀過很多回《西遊記》,第一次讀時,純粹是為了它曲折有趣的情節;後來再讀,對書中的各個人物的性格和行為就有了一些看法。《西遊記》中我最喜歡的是孫悟空,喜歡他的善良、調皮、機靈、法力無邊、對各天神說話時的直率、打妖怪時的執著(尤其是在三打白骨精那一回)和對兄弟、師傅和猴子猴孫的情誼。在唐僧師徒四人中,孫悟空經常第一個發現妖怪,可是他的師傅唐僧卻總是輕易地被那些裝扮成好人的妖怪欺騙,而對打死妖怪的悟空念緊箍咒懲罰,甚至不顧他的解釋把他趕走。悟空雖然心有不甘,但還是聽師傅的話,沒有死皮賴臉地跟著師傅。但是當八戒又來找他幫忙時,他一聽到師傅有難,就不記前嫌、義無返顧地跑去救師傅,沒有半句怨言。他雖然天生比較沖動,性格比較火爆,有時會因為一時沖動而殺生,但是在我看來,那些人都是罪有應得的,都是些殺人無數的強盜啊,暴君啊等等,可是相信佛教的唐僧卻不信,他不管怎麼樣都不讓悟空殺人,卻不去管那些惡人去害人,我總是覺得悟空很冤枉。唐僧在他們師徒四人中是讓我比較難以理解的人,他總是被妖怪抓走。在師徒四人之中,他總是帶來麻煩,沒有什麼本事,只知道念南無阿彌陀佛,有時還會添亂,要是沒有悟空,我想,他一定已經去另外一個西天了。他是一個善良、樂於助人卻分不清是人是妖的師傅,見到妖怪害人時,總要叫悟空等三人去抓妖怪。可是當悟空打死那些禍害蒼生的人時,他卻大驚失色,不僅念緊箍咒,有時還要趕走他,難道他就不會想一下,如果悟空不把那些害人的傢伙給殺了,他們又會去禍害別人,這樣,豈不是為了一條人命而害了更多的人命嗎?但是,唐僧卻也有著超乎常人的執著,為了到達西天取得真經造福蒼生,他不僅不要快速到達西天而不讓悟空自己飛去取,甚至要求自己每一步都是腳踏實地的,也從沒讓悟空幫他飛過。唐僧在一路上遇見了不少人善意……
看到這個題目,或許很多人會覺得很好笑:到今天才看《西遊記》,會不會太幽默了。說起來很慚愧,雖然我在很小的時候已經接觸過少兒圖書版的《西遊記》,也看過不少於十次的電視劇,動畫片,對其中的各個角色的性格和曲折有趣情節可以說是耳熟能詳,但真正品讀整本書,卻是近段時間的事情。我曾經認為,看電視劇多好啊,既簡單易懂,又有充分的視覺和聽覺享受,何必拿起一本厚厚的書去鑽那些自己不懂得文字。現在看來,我當時是大錯特錯了,一樣的故事,一樣的人物,書中比電視劇更精彩更扣人心弦,讓人恍若進入了一個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全然忘記了身外的世界。書中主要講述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四師徒歷盡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的故事。
書中的四個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特點,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唐僧誠心向佛,心地善良,頑固執著,同時又因心腸太軟而顯得有點懦弱和迂腐;孫悟空正義大膽,勇往直前,聰明機靈,對師傅忠誠,全心全意,法力無邊,讓所有的妖魔鬼怪聞風喪膽;豬八戒雖貪財好色,又懶又饞,但從不缺乏善心;沙僧忠心耿耿,憨厚嚴謹,樂安天命。而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孫悟空了,在被壓在五行山下之前,他是一個天真爛漫、調皮任性的無拘無束的「野猴」。他奪走老龍王的鎮海之寶——定海神針;游樂地府撕碎「生死簿」;大鬧天宮,偷吃仙桃仙丹,不把玉皇大帝放在眼裡,還自封「齊天大聖」。他在這個時期是最頑劣叛逆的,但卻能讓我產生強烈的共鳴,使我深深地喜歡上這一人物形象,也許是因為他激發了我內心潛在的嚮往——自由。他破石而出,無父無母,沒有世俗的各種羈絆,他是自由的;他看到老猴的死亡便決心到遠方尋求長生不老的法術,他在追求自由,擺脫死神的束縛;他大鬧天宮,是因為玉皇大帝限制他的行動和自由。正因為他所有的努力和奮斗都是為了獲得徹底的自由,他才顯得那麼可愛,當眾多天兵天將對他束手無策,玉皇大帝被迫請求西天如來佛祖的幫助時,讓人有一種泄恨的快感,給人帶來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然而,我清楚地明白,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完全的自由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樣那樣的約束,有許多的無可奈何,孫悟空最終還是受懲罰而被壓在五指山下500年,但這並不說明他有錯,只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的力量還不夠強大,畢竟他是孤軍奮戰,也許正因為雙方的力量懸殊,他輸也輸得悲壯,盡顯英雄本色,讓人惋惜,敬佩。盡管包圍著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至少我們可以讓內心盡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包容天地,翱翔宇宙。在歷盡時間錘煉的《西遊記》中,深深蘊含著人們長期以來最渴望的自由精神,這是它和孫悟空這個人物廣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七年級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