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視頻<世界歷史>16集 主要內容
全能抄的天才泰利斯
泰利斯,古希臘襲米利都學派的創始人,西方哲學史上第一位哲學家。出身於米利都的名門望族。據說他最早研究天文學,曾預言過公元前585年5月25日的一次日食。據說在政治上由於主張和波斯聯盟而使伊奧尼亞免除滅頂之災。他被認為是第一個把埃及的丈量土地的方法引入希臘的人,奠定了希臘幾何學基礎。
②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一章內容概括
第一部第一章內容概括:已經十七歲的孫少平因家中光景不好吃不上好飯穿不上好衣服而時時感到羞愧,一次他對班裡班中派頭十足的班長顧養民態度輕蔑,並得到了比他家境好些的朋友金波的支持。
在這樣艱難的生活條件下孫少平通過閱讀書籍來獲取樂趣,同時他通過《紅岩》這本書使他和班裡同樣家境十分貧窮的郝紅梅有了最初的溝通。
第一部概括:1975年初農民子弟孫少平到原西縣高中讀書,他貧困,自卑;後對處境相同的地主家庭出身的郝紅梅產生情愫,在被同班同學侯玉英發現並當眾說破後,與郝紅梅關系漸變惡劣,後來郝紅梅卻與家境優越的顧養民戀愛。
少平高中畢業,回到家鄉做了一名教師。但他並沒有消沉,他與縣革委副主任田福軍女兒田曉霞建立了友情,在曉霞幫助下關注著外面的世界。少平的哥哥少安一直在家勞動,與村支書田福堂的女兒——縣城教師田潤葉青梅竹馬。
少安和潤葉互有愛慕之心,卻遭到田福堂反對。經過痛苦的煎熬,少安到山西與勤勞善良的秀蓮相親並結了婚,潤葉也只得含淚與父親介紹的一直對她有愛慕之情的李向前結婚。
這時農村生活混亂,又遇上了旱災,田福堂為了加強自己的威信,組織偷挖河壩與上游搶水,不料竟出了人命。為了「農業學大寨」,他好大喜功炸山修田叫人搬家又弄得天怒人怨。生活的航道已改變地步。
《平凡的世界》是用溫暖的現實主義的方式來謳歌普通勞動者的文學作品。與《人生》相比,《平凡的世界》更具有人性的高度,作家把苦難轉化為一種前行的精神動力。描寫苦難的新時期作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把苦難轉化為一種精神動力的作家卻並不多,路遙當屬其中之一。
這部小說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艱難生存境遇的同時,極力書寫了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的美好心靈與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作品中的主人公孫少安、孫少平是掙扎在貧困線上的青年人,但他們自強不息,依靠自己的頑強毅力與命運抗爭,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
其中,孫少安是立足於鄉土矢志改變命運的奮斗者;而孫少平是擁有現代文明知識、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他們的故事構成了中國社會普通人人生奮斗的兩極經驗。
③ 世界史的內容
世界史世界史,一般是指有人類以來地球上歷史的總和,雖然世界歷史本身早在人類文明出現後就出現,但人類一直到近現代才真正用這個概念來研究和述說歷史。
「世界史」概念和研究的演變
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所著歷史一書,雖然實際只記述地中海、西亞等地中心的地區,但其目標即在寫一部世界的歷史,是目前所知較早具有世界史觀念的著作。在東方中國歷史著作如司馬遷的史記,以中國為中心,旁及四夷,但也可大致代表當時中國人所知的世界。
中世紀以後,西方史學受到基督教影響,開始有將全世界視為統一的,將世界歷史作為走向天國歷程的觀念出現,最明顯所此影響的艾克哈德的《世界編年史》,可以說是最早的一本「世界史」著作。
但早期的「世界史」不可能記述本身文明之外的歷史,因此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史,則必須要近代地理大發現以後才可能逐漸出現。但早期受文藝復興的人文思潮影響,是先開始對各地區而不是整體的世界歷史發生了興趣,而啟蒙運動促成西方真正對於全世界的歷史發展產生興趣,到十九世紀史學更進一步發展,並形成許多解釋世界歷史的理論,雖然當時對於世界史的了解,常是西方中心而進化史觀式的,但是已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
這種世界史的概念也在西方向外發展的過程中影響到世界各地,如日本在19世紀 末開始發展世界史的研究,中國知識分子也開始對世界歷史感到興趣。但在西方,一直到20世紀晚期,西洋史仍然一直是學術主流,直到1980年代,以來,打破西方中心的努力下,歐洲以及美國的歷史課程主流,才開始由西洋史轉向世界史。 [編輯本段]世界史四言記憶法四大發明,進步杠桿。技術進步,分工擴展。城鎮增多,關系改變。庸佣不同,性質迥然。地中海岸,萌芽出現。
新航路開,有其根源。商品經濟,貨幣貪婪。商業危機,道路阻斷。為去東方,起錨開船。西葡兩國,率先揚帆。
遠達印度,達氏航船。哥氏船隊,大洋彼岸。麥船環航,證實地圓。新路開辟,意義深遠。商價革命,資義發展。
白人上岸,兇相畢現。燒殺搶劫,貪得無厭。亞非拉美,沉重災難。原始積累,手段野蠻,世界形勢,由此改變。
文藝復興,意為首源。人文主義,集中表現。強調人行,反對神權。面向現實,尊重實踐,自然科學,重大發展。
天主教會,封建集團。神職人員,腐敗貪婪。宗教改革,新教出現。革命旗幟,飄揚荷蘭。首次資革,發展領先。
英處中線,海外利便。制呢利大,養羊地圈。新的階級,實力發展。斯氏王朝,君主制專。引發革命,為鎮籌錢。
新會召開,限制王權。查理一世,挑起內戰。處死國王,共和創建。克倫威爾,獨掌大權。王朝復辟,反攻倒算。
政壇分化,兩大集團。輝格托利,聯合政變。光榮革命,新主威廉。為限王權,權利法案。統而不治,君主立憲。
資本發展,藉助王權。法俄普奧,順勢改變。重商主義,加強集權。打擊分裂,削弱特權。增強國力,對外擴展。
為爭利益,西歐混戰。英法西葡,再加荷蘭。英國取勝,殖民霸權。搶劫掠奪,肆無忌憚。種族滅絕,販奴黑船。
理性陽光,驅散黑暗。自由平等,消滅特權。開明專制,分立三權。社會契約,人民主權。啟蒙思想,直指封建。
法國社會,等級森嚴。啟蒙運動,輿論宣傳。第三等級,限制王權。人民起義,監獄攻佔。掌權派別,君主立憲。
制憲會議,最高機關。改造舊制,人權宣言。頒布憲法,對外宣戰。國王賣國,再起雲煙。攻佔王宮,推翻立憲。
吉倫特派,掌握政權。國民公會,瓦密大戰。一共創建,國王頭斷。物價飛漲,復辟危險。反對限價,也被推翻。
雅各賓派,力除封建。農民獲地,支持政權。全面限價,懲治疑嫌。抗擊外敵,全國動員。形勢好轉,一七九三 。
內部分裂,熱月政變。法國革命,歷時五年。人民群眾,力挽狂瀾。規模巨大,歐洲震撼。革命思想,不斷外傳。
熱月黨人,政如鞦韆。軍人上台,霧月政變。一八零四,稱帝加冕。財政改革,頒布法典。發展教育,對外征戰。
前期帝國,強盛空前。後期戰爭,性質改變。征俄慘敗,財政困難。萊比錫役,民族之戰。帝國輔網,波旁掌權。
北美拓殖,總共十三。交往密切,共同語言。民族形成,亞美利堅。英國壓迫,阻礙發展。積極斗爭,傾茶事件。
費城會議,決心更堅。來剋星頓,槍聲一片。大陸會議,獨立宣言。薩拉托加,形勢改變,贏得獨立,建設政權。
制定憲法,分配職權。總統國會,最高法院。雖為民主,局限難免。種族歧視,奴制依然。獨立戰爭,性質兩面。
西葡殖民,廣建庄園。加緊搜刮,矛盾日尖。美國鼓舞,啟蒙宣傳。西葡衰落,提供條件。拉美風暴,海地開端。
西屬拉美,驅逐殖官。多洛雷斯,呼聲震天。波利瓦爾,由北向南。聖馬丁軍,配合南面。紛紛獨立,多個政權。
德川幕府,天皇無權。幕藩體制,武士特權。閉關鎖國,與世隔斷。高麗大將,改號朝鮮。朋黨倭寇,內憂外患。
資本積累,資制創建。圈地運動,市場擴展。需求增加,手工有限。交通革新,工廠出現。蒸汽時代,機器生產。
美法同時,一快一慢。工業革命,影響深遠。技術進步,社會改變。自由主義,經濟概念。密切聯系,商品價廉。
歐洲大陸,恢復封建。英國分贓,鞏固霸權。神聖同盟,高壓手段。專制加強,資產無權。爆發革命,體系崩坍。
資義發展,暴露弊端。經濟危機,矛盾體現。工人運動,三大來源。科學理論,發表宣言。馬恩合作,戰斗並肩。
指導工運,蓬勃發展。世界危機,矛盾凸顯。國際共運,新的階段。巴黎公社,工人政權。偉大嘗試,提供經驗。
領土擴張,太平洋岸。西進運動,促進發展。兩種經濟,工商奴園。發展迅速,矛盾日尖。奴隸存廢,是其焦點。
總統選出,亞伯拉罕。南方結盟,發動叛亂。宅地之法,解放宣言。南北統一,結束內戰。黑白不等,歧視依然。
沙皇俄國,落後封建。農奴制度,危機連連,亞歷山大,廢奴令簽。農奴解放,高價出錢。重要轉折,加快發展。
四分五裂,阻礙發展。統一大業,由普承擔。鐵血宰相,戰爭手段。完成統一,格局改變。侵略成性,軍國習慣。
撒丁王國,君主立憲。渴望統一,謀求發展。兩加兩路,統一實現。封建頑固,缺乏資源。資義發展,重重困難。
幕府晚期,社會巨變。外國叩關,人民不滿。倒幕力量,西南強藩。明治天皇,鞏固政權,明治維新,振興實現。
加強集權,廢藩置縣。四民平等,廢除特權。土地私有,興業殖產。推行徵兵,積極備戰。文明開化,西學東漸。
原料掠奪,市場搶占。廉價商品,炮利船堅。殖民體系,中期初建。亞非拉美,飽受災難。經濟破壞,喪失主權。
亞洲風暴,烽火連天。反封反殖,規模空前。巴布焦土,平分共產。印度民族,維護尊嚴。打擊侵略,成為頂點。
電氣發明,應用廣泛。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電報電話,通訊手段。化學工業,促進發展。前後對比,以下特點。
緊密結合,科學貢獻。速度較快,同時開戰。交叉進行,日本明顯。生產資本,集中壟斷。局部調整,適應生產。
美德較快,英法緩慢,日俄落後,殘余封建。資本輸出,瓜分畢完。世界體系,最終創建。帝國主義,過渡實現。
帝國侵略,殖民災難。亞洲覺醒,領導改變。非洲翻地,英勇抗戰。拉美革命,任務兩面。驅逐外侵,拆散地產。
理論傳播,政黨廣建。第二國際,巴黎創建。內部派別,左中右三。修正主義,錯謬之言。列寧主義,科學論斷。
發展失衡,爭奪霸權。三對矛盾,兩大集團。薩拉熱窩,引發大戰。帝國爭奪,塞族保權。三條戰線,三大階段。
俄國革命,退出大戰。德國投降,歷時四年。經濟破壞,倒退多年。四國解體,革命不斷。近代史上,重大事件。
補充:
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14—1918年,它是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勢力范圍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它在世界軍事發展史上處於劃時代的地位。
這次大戰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面臨危機的產物,是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發展不平衡的結果。德國早在1879年就與奧匈帝國結成反對俄、法的軍事同盟,1882年義大利加入這個同盟,從而形成了一個侵略性的軍事政治集團,稱「三國同盟」(即同盟國)。俄、法對此很快作出反應,1891~1893年建立了俄法聯盟,英國隨後加入,形成了協約國。這樣,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就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而展開了激烈斗爭。1914年6月28日,奧國皇儲斐迪南大公這為竭力想吞並塞爾維亞的軍國主義分子,攜同妻子到波斯尼亞檢閱軍事演習,在薩拉熱窩遭到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的暗殺。這次事件成了戰爭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把塞爾維亞視為爭霸前哨的俄國於7月30日宣布總動員。8月1日、3日,德國分別向俄、法宣戰,因為比利時拒絕接受德軍通過本國領土的最後通牒,俄國同時向比利時宣戰。英國曾要求德國維護比利時的中立,遭拒絕後於8月4日對德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就這樣打了起來。前後捲入戰爭的有六大洲的33個國家,15億人(占當時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大戰期間大約有7000萬人被動員參軍。
大戰開始後,歐洲大陸上出現了三條戰線:西線,從北海延伸到瑞士邊境,由英、法、比、三國軍隊對德作戰;東線,北起波羅的海,南至羅馬尼亞,由俄軍對德、奧作戰;另外有巴爾干戰線,由塞爾維亞軍對奧軍作戰。戰爭在陸上、空中、海上和海下同時進行,戰場遍及歐、亞、非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是決定全局的主戰場,海上以北海為主戰場。各主要交戰國的戰略方針的共同點是:片面強調戰略進攻,輕視防禦;企圖依靠一兩次總決戰決定勝負;立足於依靠戰前物資儲備打短期戰爭。
戰爭第一年(1914年),速決戰計劃即遭破產。在歐洲戰場上,德軍同英法聯軍進行了「1914年邊境之戰」,法軍南撤。德軍推進到巴黎以東的馬恩河地區,遭到法軍大規模反擊(史稱「1914年馬恩河會戰」),德軍退至埃納河一線。9、10月間,為相互迂迴對方的翼側,進入法國北部地區的德軍河英法聯軍實施連續機動,直到海岸方止。(史稱「奔向大海作戰」)。至11月,整個西線從運動戰轉入了陣地戰。這一年,由於土耳其的參戰,近開辟了新戰場;8月23日,日本對德宣戰,出兵佔領中國山東,出現了遠東戰場。英德海軍的主要戰役是北海的兩次赫爾戈蘭海戰(8月,11月)和南大西洋的福克蘭島海戰(12月)。
1915年,各參戰國由於後備兵員和後勤保障發生嚴重問題,被迫將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戰爭重心由西線轉到東線。俄軍同德軍之間先後進行了東普魯士冬季戰役(1~2月)、咯爾巴阡冬季戰役(1~3月)、果爾利策進攻戰役(5月),俄軍損失慘重,德軍乘勝深入俄境,但未能迫使俄軍退出戰爭。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入陣地戰。5月,義大利從同盟國轉入到協約國,在奧匈東南開辟了新戰區。10月,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之後,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佔領了塞爾維亞。
1916年,戰爭重新再次轉入西線。德局對法軍實施了「凡爾登戰役」(2~12月),英法聯軍則對德實施了「松姆河戰役」(6~11月)。東線俄軍的西南方面軍對奧匈軍也發動了大規模進攻(6~8月),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海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以西進行了整個大戰期間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從這一年開始,同盟國開始喪失戰略主動權。
1917年,德國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在海上開展「無限制的潛艇戰」,給英法海運造成極大困難。法軍在埃納河地區對德實施「尼維爾攻勢」(4~5月),法軍損失慘重,英軍單獨對德連續發動進攻,穩住了法國。9月,德國發動「里加戰役」,這是東線最後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戰爭。在義大利戰線,德奧聯軍實施了「卡波雷托戰役」(10~11月),迫使意軍全線後撤。同年4月,在交戰雙方都陷於困境的情況下,美國伺機加入協約國一方。8月,中國北洋軍閥政府也在協約國帝國主義推動下對德奧宣戰。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7至9月,西線的英法軍接連拔除了德軍防線上的三個突出部。9月26日,協約國發動總攻。至11月,同盟國中的土、保、奧、匈先後投降。11月11日,德國也被迫投降。歷時四年又三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遂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戰爭期間,被擊斃和因傷致死的總計達850多萬人,負傷的有2000多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余美元。
大戰為革命創造了客觀前提,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蓬勃高漲。1919年~1920年舉行了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分贓會議——巴黎和會,作為協約國的一員的中國在會上成了列強宰割的對象,日本勾結英法美等國,妄圖迫使中國承認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導致偉大的「五四」運動。
大戰揭示了戰爭對經濟和後方的巨大依賴性。戰爭中,飛機、坦克、潛艇和毒氣等新式武器開始大量裝備部隊,並首次出現了集團軍群(方面軍)戰役。大戰的經驗對戰後20年各國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總體戰、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以及依靠堅固戰略防禦工事制勝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這次大戰經驗的結果。
著名戰役:馬恩河戰役 凡爾登戰役 索姆河戰役 [編輯本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簡介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造成破壞最大的全球性戰爭。
戰爭最高峰時期,全球有60%的國家參戰,戰火遍及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戰雙方同時也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斗。二戰的交戰雙方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等國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與以德國,日本,義大利等國組成的法西斯國家軸心國集團。
盡管在1939年9月前,中國的抗日戰爭,衣索比亞的抗意戰爭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經開始,但一般認為戰爭從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國投降而告結束。
二戰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戰爭所帶來的血腥殺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壞,長久的反映在戰後人類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戰爭的結果使得法西斯這一人類社會的毒瘤被鏟除。戰後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戰爭結果所帶來的。在軍事領域,戰爭發展了現代軍事技術,並產生了大規模使用裝甲部隊進行作戰的主要方式,同時,戰略轟炸也成為一種直接影響戰爭結局的重要軍事手段,戰爭後期,核武器第一次投入戰爭並體現了其巨大的殺傷力。二戰的結果充分證明,在現代技術條件下,戰爭的勝負與交戰雙方的科技實力,經濟實力,工業技術水平,人員素質有著直接的關系。二戰也對軍事武器的發展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雷達,噴氣戰斗機,火箭及導彈,電子計算機,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都在戰爭中投入使用並發揮了重大作用。而這些軍事領域的突破又直接催生了戰後人類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在這場血腥的戰爭中,無辜平民的傷亡是歷史上最慘重的,其中包括了納粹德國針對猶太人和其他東歐人種的大屠殺、日本對無數中國與朝鮮平民的屠殺,以及戰爭末期盟軍針對德國與日本境內民用目標的轟炸。第二次世界大戰總共導致了全球5千萬人的死亡,超過歷史上任何一次戰爭。
著名戰役:不列顛之戰 偷襲珍珠港 中途島之戰 斯大林格勒會戰 諾曼底登陸戰 攻克柏林
④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每章概括
第一章
時間從1975年的二、三月間開始的,場景是原西縣城高中。有三個人物出場,當然介紹最詳細的是我們的主人公孫少平。
孫少平一出場,寒酸的現狀。郝紅梅出場,在本章結尾,用少平的眼提了一筆。而跛女子侯玉英,純粹是一筆勾勒。
第二章
用孫少平心理活動的方式,介紹了小說最重要的家庭——孫玉厚家庭的主要成員,並提到了這個家庭在小說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經濟情況。
第三章
時間過了一兩個月,到了四月初,天氣已經轉暖。小說的敘述時間和故事時間終於重合。除了刻意塑造潤葉的親切體貼形象外,還借田福軍家的場景地點,自然地交待了田家的成員組成,並且分別安排了少平和田曉霞、田福軍的第一次會面。讓本書的另外兩個主要人物,在小說開始的第三章就很快的和讀者見了面。
第四章
時間,到了本周末。上初中的少平過周末回家。前半部分作者視角跟著少平和金波從縣高中出來,一路到石圪節。後半部分有一個孫氏家族的人物孫蘭香正式登場,孫蘭香的登場引出的是另一個將主導本書破題的故事——王滿銀被勞教。本章節作為破題之初,作者的藝術心思主要在「伏」上。
第五章
在介紹王滿銀時,插入了很形象的一個情節,精能的王滿銀用香煙賄賂給他裝土的後生。高明在於安排「階級敵人王滿銀的親屬孫玉厚為其裝土」,則在這樣的戲劇矛盾中能自然地插入孫玉厚的角色視角。結尾通過孫玉厚的心理活動回顧了孫氏家庭眼下的生活狀況,使這個「第一家庭」的歷史和現狀在讀者心中進一步豐滿。
第六章
周五傍晚,場景是孫少平家。本章情節有三部分,分別是少平與蘭香回家前、回家後和孫玉厚回家後。三個部分勾勒了少平和蘭香的形象,也通過玉厚之心理活動使其本人形象更加豐富。
第七章
少平晚飯後給關押在小學的姐夫王滿銀送吃食被褥。主線是孫少平由家至村小學,再至金波家的行程。大半篇幅借少平沿途所經介紹雙水村地理布局,詳細介紹了田家圪嶗、金家灣、神仙山等的歷史和現在。
第八章
視角跟著孫玉亭,場景從孫玉厚家門外始,經金俊山家,至晚上的批判大會場止。
第九章
場景在批鬥會現場雙水村小學。記錄了整個批鬥會過程。
第十章
人物視角自然而然過渡到孫少安身上,周五夜晚回家之後的故事。
第十一章
主要部分是少安站在杏樹下,回憶他伴隨著潤葉的友誼的前半生。
第十二章
視角轉向潤葉。大致在星期三中午。大半部篇幅是潤葉的回顧。
第十三章
在星期三中午。記錄的是田福軍、潤葉等給徐國強老漢過生日的情節。
第十四章
記錄的是少安應潤葉之邀來城裡與潤葉見面。
第十五章
記錄的是滿銀事順利解決。
第十六章
情節主要有二,都圍繞與郝紅梅的關系展開,一為分裂,一為重圓(的假象)。
第十七章
介紹了紅梅人物的身世背景等。
第十八章
開篇承接上文前半段少平傷心地游盪到小河邊處。情節上主要有二,一為金波為少平打了班長顧養民,二為少平等人被選拔進文藝表演隊,並去地區參加講故事比賽。
第十九章
我們記得小說破題除了用王滿銀事,還有潤葉感情事。在經過近二十章篇幅後,小說的焦點又回到潤葉身上。
第二十章
繼續談少安及潤葉的感情事,但視角轉向少安。前半段通過少安的心理活動,回應上一章潤葉的冷遇;下半段則呼應上一章末尾潤葉再尋少安的決定,記錄了兩人在村外的相遇。
第二十一章
田福堂開始介入二人的事情,推動故事向前發展。本章承第二十章結尾,採用田福堂視角。
第二十二章
記錄了少安被田福堂整,因自留地擴大遭公社批判事。前面用相當大篇幅,風趣又沉重地介紹了「豬飼料地」背景,實為對時代背景的議論。
第二十三章
少安視角,書接上文。大致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少安的心理活動 ,他的回顧與迷茫,迷茫又重新堅定,場景在從公社駐地回家的路上;一部分是少安和玉厚的交流,主題最後歸於少安的婚事上
第二十四章
主要記錄小說的一個進展——少安將去山西相親。前半段寫玉厚去找玉亭謀劃給少安介紹對象的事,恰逢巧合賀鳳英提及了山西一個不要彩禮的女子。於是定下少安過去相親。
(4)世界歷史第一集內容概括擴展閱讀:
《平凡的世界》是中國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該書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獲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參考資料:網路_平凡的世界
⑤ 《世界歷史》紀錄片整體大致講了什麼內容,看過的來說一下,不用太具體,大約就行,也別太簡單,
「100集大型紀錄片《世界歷史》的成功拍攝,完成了我國文化史上一樁了不起的文化基礎建設工程。」日前,在中國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組織的研討會上,專家們對這部正在電影頻道播出的大型電視片交口稱贊。
《世界歷史》由電影頻道節目中心製作出品,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組織全國近百位頂尖學者、教授完成撰稿。歷時5年攝製成的這部影片,耗資3000萬,全部採用高清晰數字技術拍攝。攝制組聘請27位國際專業攝影師,輾轉62個國家和地區,采訪中外歷史專家學者200餘人,探訪322所博物館,得到63個中國駐外使領館和77個國外駐華使領館的幫助、支持。影片以豐富的視聽手段再現了自遠古人類起源,到萬隆會議的浩瀚歷史圖景,全面地講述了人類社會發展過程,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趨勢及規律,填補了國內沒有全景式世界歷史紀錄片的空白。
專家們說,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把握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樹立共產主義的理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世界歷史》響應了時代的呼喚。我們只有站在宏觀的大背景下,了解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才能夠更深刻體會中國這個文明古國的現代化應該如何實現。
專家們認為, 影片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論,吸取了中外歷史學家研究的成果和人類學、化學、考古學的新發現,以我們中國人獨特的視角,對人類歷史進程,國家的興起、民族的遷徙、重大的戰爭、著名的歷史人物,立足歷史事實的基礎,給以唯物史觀介紹和評價。面對200萬年人類發展歷史如此龐雜、繁復的內容,影片主線清晰,重點突出,清楚地展示了人類歷史從生產方式的改變帶來社會形態變化這一帶有普遍意義的縱向發展的歷程,同時也展現了不同國家、地區,以及各個大洲從分散走向整體的橫向發展歷史。揭示了人類正是在文明的傳承,文化的交流中不斷發展、進步的。影片風格平實,語言生動,畫面精美,製作精緻,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影片的廣泛傳播無疑將提高全民族文化素養,同時也可以作為輔助教材,使大、中學校容易流於枯燥的歷史課教學變得形象、生動起來。
⑥ 求電視紀錄片《世界歷史》分集目錄
001人類歷史的開端-石器時代的人們
002文明的起源
003古代文字的起源
004古代兩河流域文明(1)
005古代兩河流域文明(2)
006古代埃及文明(1)
007古代埃及文明(2)
008古印度河流域文明之謎
009克里特-邁錫尼文明
010古希臘文明的回聲
011古希臘的文明
012古希臘化時代
013羅馬共和國
014羅馬帝國
015古代羅馬文化
016歐亞民族大遷移及中世紀的開端
017西歐封建國家
018拜占庭帝國
019基輔羅斯和俄羅斯統一國家的建立
020歷史上的伊斯蘭世界
021中世紀西歐的社會生活
022十字軍東侵
023文藝復興(1)
024文藝復興(2)
025古代印度
026古代日本
027古代非洲黑人文明
028美洲古代文明(上)
029美洲古代文明(下)
030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上)
031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下)
032歐洲人新航路的開辟與早期殖民
033英國資本主義的起源
034尼德蘭革命
035三十年戰爭
036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037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038七年戰爭
039英國工業革命
040西歐北美工業革命
041美國獨立運動
042法國啟蒙運動
043法國大革命
044拿破崙時代
045神聖同盟
046非洲奴隸貿易
047十九世紀初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048俄國彼得一世改革
049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
050英國議會改革
051英國文官制度改革
052歐洲1848年革命
053德意志統一
054俄國農奴制改革
055美國西進運動
056美國內戰
057日本明治維新
058英國對印度的侵略
059列強對亞洲的殖民侵略
060列強瓜分非洲
061奧斯曼帝國的興衰
062資本主義向壟斷過渡
063三次早期帝國主義戰爭
064墨西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065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066第一國際
067巴黎公社
068英帝國的興衰
069美國的崛起
070歐洲近代生活的變遷
071近代文化與藝術(1)
072近代文化與藝術(2)
073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074從威斯特伐利亞體繫到維也納體系
075第一次世界大戰(1)
076第一次世界大戰(2)
077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078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079蘇聯的成立
080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081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082土耳其凱末爾革命
083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
084羅斯福新政
085德意法西斯主義
086日本法西斯主義
087西班牙內戰
088第二次世界大戰(1)
089第二次世界大戰(2)
090第二次世界大戰(3)
091第二次世界大戰(4)
092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
093聯合國的誕生
094衣索比亞抗意戰爭
095冷戰的形成
096猶太復國主義及以色列建國
097古巴革命
098蘇伊士運河的開通
099埃及七月革命
100萬隆會議
⑦ 世界歷史第一集的讀後感,字數不用太多
紀錄片《世界歷史》觀感
煌煌巨作《世界歷史》今日終於有幸得以一觀。面對洋洋回灑灑整一百集,答想要洞悉全貌無異於以蛇吞象,既耗時又耗力。對目錄加以分析,開篇到第31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為止,是對世界歷史上古部分的綜述。而從第32集『歐洲人的新航路開辟與早期殖民』開始則可視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這一點可以從時間上得以佐證:被視為歐洲中世紀的最後堡壘的君士坦丁堡淪陷於公元1453年,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是在1492年。明確了這一點,則對於不甚了解世界近代史的我而言,可以完全將重心置於前31集,是為性價比最高的觀看方式,雖是管中窺豹,亦期掠其一斑。
⑧ 視頻<世界歷史>17集 主要內容
吠陀時代的文明
〔前期〕(西元前1500~前900) 前1500年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征服塌鼻、黑色膚種的原住民,在旁遮普開始過著以畜牧為主、農業為副的生活。他們將大自然予以神格化,崇拜多神。以火、贊歌、食物祭供。後來則有專司祭祀儀式的祭師。眾所周知的《梨俱吠陀》(前1100或前1000),就是祭師在祭典中所吟唱的贊歌集,是由祭師們所匯編而成的。此一時代被稱為前期吠陀時代。 此時期的雅利安人,以部族、氏族為單位而活動,由被稱為『ra^jan』的首長統治。『ra^jan』之權力行使受sabha^、samiti等部族集會的限制。他們已知青銅,但未使用鐵。最重要的財產是牛,大麥是主要的農作物,馬則被用來拉戰車。二輪戰車的機動力是雅利安人戰勝原住民的主力戰備。他們進入印度時,印度河文明已經衰退,但原住民間存在相當高度的農耕文化。原住民中有許多部族與雅利安人具有平等關系。兩民族間早就有種族上的、文化上的融合。
後期
西元前900~前700或前600部分雅利安人從西元前1000年進入恆河流域。不久在該地成立農耕社會。鐵的使用自西元前800年起逐漸普及,水稻栽培也漸普遍。此一時代的前半期編輯《沙摩吠陀》等三吠陀,後期成立《祭儀書》、《森林書》、《奧義書》等廣義的吠陀聖典。二大敘事詩《摩訶婆羅多》及《羅摩衍那》的原形也在此時成立。後期吠陀時代的研究,主要就是依據這些文獻與考古學上的調查。
⑨ 求十個世界重大歷史事件的概括,每個不少於200字
1.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指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郡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2.麥哲倫環球航行
麥哲倫環球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成就,是葡萄牙航海探險家麥哲倫率領的探險船隊在1519-1522年9月實現的。麥哲倫環球航行成功不僅開辟了新航線,還通過他的探險船隊進行的探險航行證明了地球是圓的,地球是個圓球。
3.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指13世紀末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13世紀末期,在義大利商業發達的城市,新興的資產階級中的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藉助研究古希臘、古羅馬藝術文化,通過文藝創作,宣傳人文精神。
4.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The Instrial Revolution ),又稱產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向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
5.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又稱布爾什維克革命、俄國共產革命等),是1917年俄國革命經歷了二月革命後的第二個階段。十月革命發生於1917年11月7日(儒略歷10月25日)。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及組織普遍認為,十月革命是經列寧和托洛茨基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領導的武裝起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三個無產階級政權──蘇維埃政權和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第一個是巴黎公社無產階級政權,第二個是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革命推翻了以克倫斯基為領導的資產階級俄國臨時政府,為1918-1920的俄國內戰和1922年蘇聯成立奠定了基礎。
6.第二次工業革命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7.日本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指19世紀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的背景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面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措施。這次改革使日本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對亞洲鄰國造成了沉重的災難。
8.美國內戰
南北戰爭,又稱美國內戰(American Civil War),是美國歷史上一場大規模的內戰,參戰雙方為美利堅合眾國(簡稱聯邦)和美利堅聯盟國(簡稱邦聯)。這場戰爭的起因為美國南部十一州以亞伯拉罕·林肯於1861年就任總統為由而陸續退出聯邦,另成立以傑斐遜·戴維斯為「總統」的政府,並驅逐駐扎南方的聯邦軍,而林肯下令攻打「叛亂」州。此戰不但改變當時美國的政經情勢,導致奴隸制度在美國南方被最終廢除,也對日後美國的民間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9.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中國於1917年8月14日對德、奧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終,並導致了亞洲西部和歐洲東南部、非洲北部的奧斯曼帝國、歐洲中部的德意志帝國、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的俄羅斯帝國、歐洲中部的奧匈帝國四大帝國土崩瓦解,並促成國際聯盟的成立。
10.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我們也有這個作業,就順便幫你查了下。保存回去抄捏~~~
選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況且已經有功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