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越南與中國的歷史矛盾
越南曾受中國的直接統治達千年之久(公元前111-公元939),稍後雖脫離中國的直接統治而獨立建國,卻仍與中國維持一定的藩屬關系,直到1945年胡志明宣布越南獨立後才正式劃清與中國的關系。
在中國統治的期間,漢字被採用為正式的官方文字。稍後的藩屬國期間民間發展出民族文字「字字喃」;十六世紀末也經由西歐傳教士傳入羅馬字來書寫越南語。雖然這二種文字很早就出現,漢字在當時仍被官方視為唯一正統的書面語。漢字的正統地位直到二十世紀才被打破;1945年以後由羅馬字取而代之而成為當今越語唯一的書寫系統。
所謂的「漢字文化圈」,[2]是指曾經或還在使用漢字的國家,諸如越南、韓國、日本、台灣和中國等。在這區域內,中國曾扮演主宰的角色,在政治、文化上對其他國傢具支配的影響。
公元前111年,中國將越南納入直接統治,直到十世紀越南才脫離中國而獨立。公元前108年中國征服古朝鮮,設立「樂浪」、「真番」、「臨屯」和「玄菟」四郡;直到四世紀,「高句麗」人攻佔「樂浪」郡,朝鮮才脫離中國的統治。日本從先秦時代即有和中國接觸的紀錄,漢武帝更曾賜日本「漢委奴國王」金印;雖然日本未受中國直接統治,但是在漢朝和唐朝盛世的影響力下中國也變成日本學習模仿的對象。
漢字文化圈的國家除了政治上受中國支配外,另一個共同特色就是借用「漢字」、引進「儒家思想」和「科舉制度」。他們在借用漢字後,均發覺漢字無法完整表達他們的語言;於是利用漢字做「訓讀」、「音讀」或造新漢字來應付這個問題,甚至後來更慢慢發展出新的文字系統,譬如越南的「字字喃」(Chu Nom)、韓國的「諺文」(Hangul)、和日本的「假名」(Kana)。雖然他們的人民有發展出自己的文字系統,然而這些新文字在國內(本土封建朝廷)和國外(中國皇帝)之雙重壓迫下,均無法和正統的漢字相對抗。原因是在大中國的政治文化架構下,各國的封建王朝不得不接受漢字和其四書、五經等古典並將之列入科舉制度。久而久之,那些精通漢字、科舉出身的封建官僚為維持本身的既得利益,也就附和漢字的正統地位並利用封建朝廷的力量來壓制國內的非漢字發展。譬如,韓國「李朝」的集賢殿副提學「崔萬里」(Choe Mal-li)於1444年上疏李朝「世宗」,反對推行諺文。他說:
我朝自祖宗以來 至誠事大 一遵華制 今當同文同軌之時 創作諺文 有該觀聽 儻曰諺文 皆本古字非新字也 則字形雖仿古之篆文 用音合字盡反於古 實無所據 若流中國 或有非議者 豈不有愧於事大慕華...自古九州之內 風土雖異 未有因方言而別為文字者 雖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類 各有其字 是皆夷狄事耳無足道者 傳曰用憂變夷 未聞變於夷者也 歷代中國皆以我國箕子遺風 文物禮欒 比擬中華 今別作諺文 舍中國自同於夷狄 是所謂棄蘇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 豈非文明之大累哉... (Lee 1957:4)
就語言文字學習效率的角度來說,漢字不但復雜、難學,[3]而且那些用「文言文」書寫的古典經書更是難懂;於是造成古典經書的「解釋權」掌握在精通漢字的文人手裡。相形之下,打赤腳的工農階級平常忙於耕作、勞動的時間都不夠了,那有時間「十年寒窗」苦讀漢字和經典。於是漢字文化圈在長期使用漢字的情況下,逐漸形成「掌握漢字的文人統治階級」和「不懂漢字的被統治階級」的對立。這種階級對立的情形一直到十九世紀末反殖民、反帝國主義的民族主義逐漸興起後才開始有轉變。
那些廣大的勞動階級為著紀錄自己的日常生活語言,而發展出「字字喃」、「諺文」和「假名」並在民間流傳使用。這些文字雖然在大中國的政治、文化架構下不受重視,然而在二十世紀政治、文化、價值觀改變後,用這些文字寫的作品卻得到後人的肯定。譬如,字字喃的「翹傳」、諺文的「沈清傳」及假名的「源氏物語」等。
在秦始皇吞並六國、統一中原之後,他又繼續出兵征伐「嶺南」,[1]並於公元前214年兼並嶺南地區。秦帝國於公元前207年崩潰後,前秦將領「趙陀」趁機佔領嶺南並於公元前204年建立「南越國」並定都於「番禺」[2](張榮芳、黃淼章1995:56-68)。公元前111年中國漢朝的漢武帝出兵殲滅「南越國」,並在其地設「交趾部」,分為九郡。其中三郡「交趾」、「九真」和「日南」相當於現今「越南」之北部和中北部地區。從那時起越南第一次正式被納入中國的版圖;而在越南也將此歷史稱為第一次北屬時期(陳重金1992:28)。[3]
公元939年,越南利用唐朝末年大亂之時脫離中國的直接統治而獨立;雖然是獨立,但是越南仍必須定期向中國朝貢並承認中國的「宗主國」地位;這藩屬關系一直到十九世紀後半段法國侵略越南,才由法國取代中國的宗主國地位。(SarDesai 1992:19)
在越南獨立、但稱臣於中國的期間,越南也和中國一樣建立起封建的社會制度。特別在李朝(公元1010-1225)和陳朝(1225-1428)時期,越南從中國引進各式政治、文物制度,特別是「科舉制度」和「儒家思想」來穩定朝代的封建基礎。換一句話說,雖然越南不再受中國的直接統治,但是中國對越南仍有極大的影響。(SarDesai 1992:21)這也是為什麼越南已故近代的歷史學者陳重金(Tran Trong Kim 1882-1953年)在他的名著《越南通史》[4]里感嘆地說:
...不管大人小孩,誰去上學都只學中國歷史,而不學本國史。詩賦文章也要取典於中國,對本國之事則是隻字不提。國人把本國歷史看成微不足道,論為知之無用。這也是由於自古以來自己沒有國文,終生只藉助於他人的語言、他人的文字而學,什麼事情都受人家感化,而自身無任何特色,形成像俗語所說 「嫌里媚外」 的那種狀況...(陳重金1992:1-2)
公元1858年,法國利用傳教士受迫害做藉口而向越南出兵。越南末代朝廷「阮朝」不敵法軍,而於1862年割讓南部「嘉定」、「邊和」、和「定祥」三省給法國以求和。當然法國並不以此為滿足,稍後並陸續侵佔其他各省,終於於1885年完全征服越南。越南遭受法國襲擊之時亦曾向中國求援,然當時之中國已病入膏肓,所派遣前來應戰之軍隊並無法有力遏止法軍之侵略。最後中法雙方於1885年簽定協議停戰的「天津條約」。在條約中,中國正式放棄對越南之宗主國地位並承認越南改由法國保護(陳重金1992:406)。從此越南受法國的直接統治,直到1945年胡志明利用二次大戰剛結束之國際局勢宣布越南獨立並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之後,情勢才開始改變。
在胡志明宣布越南獨立之後,法國及各國政府並未馬上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之合法性,法國甚至起兵鎮壓獨立運動者。為求建國,越南人民也興起10年的抗法獨立戰爭,直到1954年的日內瓦協議(Geneva Accords)才確立越南獨立的合法性;然而在歐、美、蘇聯及中國的介入下,越南隨即被一分為二,也就是我們所認知的「南越」和「北越」。南北分裂之局面持續到1975年,當美軍從越南撤退且南越首都「西貢」淪陷於越共手裡,才由越南共產黨一統南北。南北越於1976年正式合並,改國號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定都於「河內」;此統一局面一直維持到現今仍不變。
越南的傳統書寫系統是以漢字書寫的文言文為正統地位。之後民間雖有「字字喃」(Chu Nom)出現,但均未能成功挑戰並取代漢字的地位。
漢字在越南的使用大約開始於趙佗的「南越國」時期(Nguyen 1999:2)。在中國直接統治的時期也一直延用漢字為書寫系統。即使在十世紀越南獨立後,由於越南封建朝廷大力推廣「儒學」[1](Nho hoc)與建立「科舉制度」,[2]使得漢字的正統地位在二十世紀前牢不可破。漢字在越南也叫做「字儒」(Chu Nho),[3]意思是儒家所用的文字。一般來說,漢字用於行政、教育(科舉)、學術著述、和古典文學之創作。(Nguyen 1999:3-4)
越南在借用漢字後,發覺漢字無法完整表達越南的日常用語,於是民間慢慢發展出具越南特色的字字喃。所謂的「字字喃」是指南方(相對於中國)的文字的意思;因為缺乏標准化,它也可以寫作「字寧喃」或「字字 字南」等。據推測,字字喃大概是從十世紀越南脫離中國的直接統治後才開始發展出來。(DeFrancis 1977:21)早期的字字喃主要做為漢字的輔助工具,用在記錄地名、人名及地方特產等。(Nguyen 1999:2)在累積數百年使用的經驗後,在十三世紀才有一些字字喃的文學作品出現,[4]而於十六至十八世紀達到高潮。[5]字字喃的使用者大致為平民、落魄文人、僧侶、及少數具強烈民族意識的精英。概括來說,字字喃主要用在紀錄民間口傳文學、創作純越語文學、翻譯佛經、及替漢字作註解。(Nguyen 1999)
字字喃的發展就如同台灣「歌仔冊」里頭台語漢字的發展是一樣的,都是建立在既有的漢字基礎上作調整。基本上,字字喃的發展在早期是以漢字借音為主,後期則模仿漢字的「形聲」造字原則來造字字喃。[6]譬如漢語里頭的「孩子」在越語里講做/kon/;/kon/在早期的字字喃(譬如在「黎朝」時期)寫做「昆」(「漢越音」讀作/kon/),後來(「阮朝」時期)又寫做「子昆」,由「子」(表示孩子)及「昆」(表音)來構成。由於字字喃沒有得到當權的漢字既得利益者的支持,也沒有經由完整規劃、而是隨個人所好而恣意創造出來的,再加上漢字本身做為文字基礎的缺點,[7]致使它呈現相當混亂的文字使用現象。這現象就如同當前台灣的台語文書寫一樣,文字的使用並未達成相當的標准化。
雖然字字喃在越南很早就出現了、而且又是越南人自造的「土產」,然而它卻沒有辦法取代漢字或與漢字並駕齊驅,這主要的原因為:
第一,受中國價值觀之影響。因為漢字在中國被視為唯一的正統文字,而越南又把中國奉為宗主國,致使越南各朝代均把漢字奉為圭臬、不敢對之不敬。唯一少數欲推行字字喃的例子為Ho Quy Li (胡季犛1400-1407)及Quang Trung (光中1788-1792)等,然而他們在位期間甚短,致使對字字喃的發展影響有限。其中Ho Quy Li因大力推行字字喃,因而在中國明朝入侵越南時被押回囚禁在北京。
第二,受科舉制度之束縛。由於各朝代均將漢字列為正統、並列在科舉考試之內,致使想當官的文人不得不學漢字、背誦四書五經等。一但這些人考試入取、功成名就後,當然就繼續擁護漢字的正統地位,因為這樣才能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相形之下,那些沒入取、略懂漢字的文人因生活周遭與勞苦大眾接觸,為了反應實際需要,就傾向於使用字字喃。
第三,字字喃受先天文字限制。字字喃主要是按形聲方式,結合二個漢字(一個表音、一個表意)來造成一個新字。由於漢字本身有很多缺點,字字喃當然也一一繼承了,甚至衍生出比漢字更多的問題。譬如,漢語的「字」 在字字喃里寫做 「字字」,「年輕」寫成「 」。「 」一字在越語里發音/tre/;「 」里頭的「 」(漢越音/le/)用來「暗示」 的發音,「小」用來隱喻年輕的意思。由此可知字字喃其實是比漢字更復雜、難學的。一般來說,要懂字字喃,必須要先會讀漢字才行。由於字字喃的復雜及未標准化,使得字字喃在推行上困難重重。
越南的書寫文字一直到十七世紀,紀錄「音素」(phoneme)的羅馬字的出現才有重大的轉折。雖然羅馬字在那時已出現,卻要等到二十世紀才有力量完全取代漢字的地位。
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的時候,歐洲傳教士逐漸到越南來傳教。傳教士們為了容易學好越語並與當地越南人溝通,於是利用歐洲人熟悉的羅馬字來替越南語設計一套新的書寫系統。[1]和多數的文字發展歷史一樣,[2]越南羅馬字的發展並不是由一人於一天之內發明出來的,而是在一段不短的時間內、由一群人共同累積經驗而「約定俗成」起來的。[3]在經歷各傳教士的努力下,第一本越南羅馬字的詞典「越南、葡萄牙、拉丁語三語對照詞典」[4]於1651年由法籍傳教士「得路」[5]出版。(Do 1972)「得路」和其「越葡拉」辭典對越南羅馬字的貢獻就如同「麥都思」[6]和他於1837年所出版之「福建方言字典」[7]對台灣教會「白話字」[8]的奠基性貢獻是一樣的。他們都是扮演集大成、並將付諸出版的第一人。「得路」的羅馬字拼字系統在歷經不同時期的稍微修改後,成為當今越南人普遍使用的「國語字」。
在十九世紀後半段之前,越南羅馬字主要只在教會之中流傳。隨著法國殖民者的到來,羅馬字才逐漸提升地位與普遍被使用。(Vien Van Hoc 1961:21-22)譬如,法國殖民者將羅馬字列入學校課程,[9]而且於1865年在越南南部由當時的官方發行第一份羅馬字報紙「Gia Dinh Bao」(嘉定報);越南羅馬字也從這時起叫做「Chu Quoc Ngu」(國語字)。(Vien Van Hoc 1961:22)「嘉定報」就如同台灣1885年出版的第一份羅馬字報紙「Tai-oan-hu-sia Kau-hoe-po」[10]一樣,具帶頭普遍羅馬字之貢獻。另一個例子是,南部總督於1882年簽定一份規定所有越南語的公文必須用羅馬字的議定(Vien Van Hoc 1961:22-23)。
法國之所以推動越南羅馬字,主要有以下之原因:
第一,法國殖民者認定漢字是法國人與越南人之間的障礙。由於越南長期奉中國為宗主國、並透過漢字學習中國文化與價值觀,如果讓越南人繼續使用漢字無疑是讓越南保持與中國的親密關系。為讓越南斷絕與中國的關系、並改為親近法國,勢必要用羅馬字取代漢字。[11]
第二,羅馬字是讓越南人從越語過渡到法語的重要媒介。法國殖民者認為當越南人掌握著越南羅馬字後就容易進一步學習法語、最後並完全轉換到使用法語。所以推行羅馬字是推行法語的重要手段之一。(DeFrancis 1977:131-134)
總之,法國殖民者在越南羅馬字成功取代漢字這一事件上扮演著「催化」的角色。雖然殖民者的初衷是要利用羅馬字來推行法語,卻無形中營造越南羅馬字初期成長的空間。
雖然在法國殖民者的推動下,越南羅馬字在十九世紀後期有比以前較普遍,然而它的推行成效仍然相當有限。(DeFrancis 1977:69)羅馬字的推行要在二十世紀初透過越南本土的民族主義者的鼓吹後才有顯著的進展。(DeFrancis 1977:159)原因是:在反對法國殖民主義的氣氛下,使用外來的羅馬字被視為是趨附外來殖民政權的行為。然而當越南民族主義者感受到羅馬字簡單、好學、是教育民眾的好工具時,他們已把羅馬字本土化成為對抗外來統治的利器。
鼓吹羅馬字的民族主義運動的代表性團體首推「東京義塾」的成員。[12]「東京義塾」在越南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同二十年代台灣的「文化協會」一樣;兩者的差別在「文化協會」並不注重羅馬字、只倡導漢字白話文。這差別也註定了羅馬字在台灣和越南有截然不同的發展命運。
「東京義塾」的成員主要是一些留學日本的越南知識份子。他們於1907年在「河內」設立「東京義塾」學校,用來傳授西方思想與科學新知等。他們認為要達成啟發民智的目的,非得透過越南羅馬字不可。所以他們的第一要務就是要普及羅馬字;透過羅馬字來教育民眾、讓大眾有知識,以對抗法國殖民統治。「東京義塾」雖然成立只有短短一年,旋即被法國殖民者強制關閉,然而他們的主張在知識份子中卻廣為受到認同與支持。之後,「推廣羅馬字」逐漸成為越南民族主義者中的普遍主張與推動要點,並興起一股興學、辦羅馬字報的風潮。(Vuong & Vu 1980:20-32)據估計,至1930年,全越南共有75種羅馬字報紙。(Hannas 1997:86)
雖然羅馬字在民族主義者的推行下有顯著的成就,然而並不代表羅馬字已完全取代漢字和法文。羅馬字的地位在1945年胡志明宣布越南獨立後才進一步提升為國家唯一正式書寫文字的地位。胡志明於1945年9月2日宣布越南獨立並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後,於9月8日又隨即公布政府全面推行羅馬字教育。他於該年十月份又發表一份呼籲全國同胞共同掃除文盲的公開信,在信中他說:
咱越南的頭家啊!
以前法國外來統治者統治我們的時候,他們實行愚民政策、限制我們辦學校、不讓我們識字,以剝削我們。
我們不識字的人口佔全國95%,可以說差不多全國都是青瞑牛(文盲),我們如何能進步呢?
咱現在已獲得獨立的勝利。提高人民的文化水準是咱目前要緊的工作之一。咱政府已經頒布全國人民要在一年內學會國語字(羅馬字)的政策。咱已經成立平民教育署,協助人民學習。
咱越南的頭家啊!
我們要把獨立的根基立穩。咱要追求國富民強。我們必須讓每一個越南頭家知道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有新的知識才有辦法參與建設祖國的事業,而這也是為什麼要先學會國語字的原因...(Ho 1994:64-65)
據估計,1945年全國識字人數大約為20%;在全面推行羅馬字後,在1953年已提升到70%。(DeFrancis 1977:240) 綜觀越南從漢字與字字喃成功轉換成羅馬字,可以歸因於「外在」與「內在」二大因素:
外在因素是指越南在長期受中國及法國殖民統治之下,試圖利用越南羅馬字做為文化獨立的基礎、以進一步保障民族政治之獨立。在二次大戰當中,越南面對法國、日本、英國、美國及中國等之既斗爭又聯合的局勢,[13]不得不思考為民族獨立鋪路之方法。在四十年代,日軍為侵略中國而進軍越南,打算以越南做為攻擊中國西南地區的根據地。對中國來說,遣軍進入越南以掃除日軍根據地是有需要的。然而當時仍控制越南的法國當局卻對中國懷有疑慮,深怕中國軍隊一入越南將使越南重回中國之手裡。對越南的領導人來說,如何利用各國的矛盾讓越南獲得獨立乃是當務之急。胡志明對中國當然相當了解,他也怕中國利用掃盪日軍做藉口而佔領越南。於是他的策略是力阻中國軍隊進入越南,(蔣永敬1971:107)並策動反中國之運動。(蔣永敬1971:228-240)「羅馬字」在這時也成為確保政治、文化獨立之最好選擇。
內在因素是指反封建、反知識壟斷的廣大需求。就如同胡志明在掃除文盲的公開信中所提及的,如何讓那廣大的未受教育的群眾擁有新知識以求國富民強是當務之急。在十九世紀以前的越南封建社會中,唯一外來的主要威脅為中國;在那情形之下,採用漢字雖然會造成多數的勞苦階級成為文盲,卻可以消除中國的侵略欲並滿足越南封建朝廷的既得利益。然而,到二十世紀後,越南所要面對的不只是中國,而是接連而來的西歐及日本帝國主義。字字喃雖然具越南民族特色,可是卻復雜難學。相形之下,簡單、易學的羅馬字也就成了啟發民智、對抗外來統治的最好選擇。越南民族主義領導者在體悟到時代的變遷後,毅然決定採用羅馬字。在掌握到「大多數民眾為文盲、僅相對少數既得利益者識漢字」的情況下,頃全國之力去推行羅馬字,當然很快就收到成效。
從越南這個例子可以印證Gelb (1952:196)所說的「只有在傳統文字發源地以外之邊外人才敢於做革命性的文字改革並獲得極大成就」。越南的民族主義領導者因為有強烈的越南民族國家意識,加上反封建、反知識壟斷的潮流鼓動下,因而能破釜沉舟的對漢字進行改革、最後並用羅馬字將之取代。
基本上,政治和文化是「共生」的關系。政治可以影響文化,文化也可以決定政治。以越南為例,越南在受中國的政治、文化二千年的影響後,能獨立成功成為一現代的民族國家(nation-state)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越南傳統的政治、文化架構在十九世紀法國勢力進入後才逐漸動搖。法國以武力建立殖民的政治架構後,又廢除越南的科舉制度、進行文化的解構和再建構,以增加殖民體制的穩定度。對越南人來講,若要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就得拋棄傳統的中國式架構、並擺脫新來的法國殖民體制;法國的介入剛好協助越南拆掉中國架構,接下來該做的就剩如何建立越南自己的政治、文化架構。二十世紀初,越南人既然在軍事、政治上暫時無法得到勝利,就應從文化方面下手,透過文化和政治是共生的關系來累積力量。越南的改革派知識份子透過推動越南語文和羅馬字來普及知識、加強民族意識、累積政治反抗的資源;當1945年宣布獨立、建立本土政治架構後,馬上宣布越南語文和羅馬字的國家地位,用政治力來做文化獨立的後盾;透過建造和中國、法國不同的文化架構來確保政治體制的穩定,達成政治、文化的完全獨立。
B. 問什麼越南如此怨恨中國:中越恩怨史
中越戰爭。中國叫做自衛反擊戰。你想想中國人為什麼那麼恨日本人不就很好理解?何況那場戰爭也不是很久。
C. 歷史上中國和越南的關系
中國的附屬國
D. 中國和越南歷史上有那些恩怨
越南自西漢至北宋都是我國的一個郡,叫交趾郡,後南宋時期,因為金兵南下,宋朝國力衰微,交趾郡守宣布自立,建立越南國,此後一直到清代,越南都是我國的附庸國,年年納貢,雙方雖然有過摩擦,但大部分時間相安無事。
直到19世紀法國入侵越南,清政府卻決定承認法國對越南的宗主權,割讓越南給法國。1954年,我國派出軍事顧問團,協助越南胡志明領導的越共抗擊法國侵略戰爭。
期間我國曾經援助越南大量武器裝備、糧食物資等等,越南團以上軍官全部在中國軍校深造,越軍全部武器幾乎都是由我國提供。
1975年越南統一後,由於胡志明逝世,接替其的越共總書記黎筍開始倒向蘇聯,企圖建立「印支聯邦」,越南在海上和陸地上也開始挑釁中國,並在1979年逼中國出兵教訓越南。
(4)中國和越南歷史上的恩怨擴展閱讀:
在晚清淪為法國殖民地之前,一直漢語都是這個國家的官方語言,其風俗習慣,跟廣西差不太多。這樣復雜而糾結的關系,使得中越兩國有著非常復雜而糾結的遺產。
中國是個大國,越南是個小國,而且中國革命先於越南民族獨立而成功,所以,在後來越南共產黨抗法和抗美斗爭中,中國的援助,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無論是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蜜月期,還是在後來的分裂期,中越的國家關系,都不大像正常的國家關系,有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糾纏扭結。
E. 中國與越南恩怨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越南的宗主國,在越南擁有軍隊,直到清代中法戰爭就專是從越南屬打起來的,後來,元月抗法,援越抗美。。。中國都是在自己吃不上飯的困境中支持越南的。。。。。後來,這個傢伙恩將仇報。1979中越戰爭,從路上到海上沖突,相信你知道兩山輪戰吧。,,,現在,越南又不聽話了,中越關系已經糟糕了。。。
F. 中國和越南為何反目
越南抗美救國取得了勝利,實現了統一,中國政府的援助已不如從前重要,露骨的排華行動初現端倪,1979年中越交戰後,越南的華僑華人政策也隨之急轉直下,對曾經與越南人民並肩抗敵的華人開始打擊迫害。
(一)中越國家利益沖突,兩國關系惡化
1975年至1986年是中越關系從同志加兄弟轉向兵戎相見,從意識形態主導轉向國家利益至上的嬗變時期。1969年(胡志明逝世)之前,中越兩國關系主流是意識形態主導,這一時期中越兩黨兩國大力弘揚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兩黨兩國相互支持、相互幫助,同志加兄弟。這一時期越南面臨統一南北和恢復與發展經濟的艱巨任務,中國對越共政府給予了極大的幫助,越共政府也非常需要中國的支持和幫助,因此越共政府採取了較為友好的華僑政策,將華僑華人問題視為一項重要的政治工作,對華僑入籍問題完全聽其自願,並給予所有華人與越南人同等的權利。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中期兩國關系的分歧不斷發展,甚至帶有國家利益尖銳沖突的性質,特別是1975年越南統一以後,兩黨兩國關系開始轉惡,到1979年中越交戰,兩黨兩國關系惡化到頂點。這一時期,越南抗美救國取得了勝利,實現了統一,中國政府的援助已不如從前重要,露骨的排華行動初現端倪,1979年中越交戰後,越南的華僑華人政策也隨之急轉直下,對曾經與越南人民並肩抗敵的華人開始打擊迫害。
中越關系從同志加兄弟演變為兵戎相見,其根本原因是兩國關系中國家利益的因素逐漸上升,且兩國國家利益相沖突。越南的「印度支那聯邦」夢想與中國的反對霸權主義格格不入;中蘇交惡,而越南倒向蘇聯並加入其反華大合唱;同時黎筍集團利用領土領海等問題挑起事端;等等,這些矛盾和分歧具有國家利益沖突的性質。在中越關系惡化時期,當時的越南領導集團正是出於維護自身的國家利益考慮而排斥和打擊華人華僑的,企圖政治上壓制華人、經濟上鏟除華人影響,通過阻撓華人生計而抑制其經濟發展,通過各種手段掠奪華僑的財產,更重要的是排華作為反華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排華運動達到打擊作為其謀取地區霸權障礙的中國的目的。
(二)國際上越南—中國—蘇聯三角關系的變局
有學者指出:「長期以來,越南是國際沖突的熱點,國內形勢受國際形勢影響大於他國。[3]」1975年—1986年發生於越南國內的排華運動,是不可能脫離國際形勢的影響的,特別是越南—中國—蘇聯三角關系的影響。1956年蘇共二十大,中蘇之間出現分歧,之後中蘇爭論日趨激烈、分歧日益擴大,1969年中蘇關系惡化到頂峰,其後續一直持續到1980年代。在中蘇交惡的過程中,越南的角色起著關鍵作用,越南的取向影響著整個東南亞世界。蘇聯在中蘇交惡過程中,極力拉攏越南以削弱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中國也費力討好越南以避免其倒向蘇聯。應該說越南在中蘇交惡的最初是站在中國的一邊,之後在中蘇之間走鋼絲,努力保持中立,到1969年胡志明逝世黎筍上台後,越南逐漸倒向蘇聯。1975年,越南剛完成統一,國內百廢待興,也不願意馬上與中國公開分裂,在中越維持表面關系的同時,蘇越關系卻取得了重要進展。1975年10月,黎筍在訪蘇是與勃列日涅夫發表了蘇越宣言,確立了兩黨兩國「全面聯系」、「密切協作」的基本方針,使越蘇關系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新階段。之後,黎筍集團的印度支那聯邦夢與蘇聯希望削弱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一拍即合,終於,1978年6月,越共政治局經過一個月激烈爭論的會議後決定,明確倒向蘇聯一邊[2],加入蘇聯反華大合唱。
越南南北統一後,美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受到嚴重削弱,而中國成為當時越南的地區大國夢與蘇聯以越南為橋頭堡進入東南亞的圖謀的共同障礙。而越南通過排華,可謂一箭雙雕,一方面可以促進其實現「印度支那聯邦」夢,另一方面又可以以此為砝碼向蘇聯索取更多的援助,因此,可以說國際上越南—中國—蘇聯三角關系的變局是越南排華的一股推動力。
(三)越南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換
這一時期是越南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時期,華人政策也往往成為政府實現其總目標的具體政策之一環。越南南北統一之前,越南總體上處於戰爭威脅之下,這一時期黨和國家首要任務是捍衛民族獨立和實現全國統一,為此需要調動國內外所有有利資源和因素服務於這一中心任務。國內方面,華人華僑經濟上較有優勢又一貫支持和參與越南的民族解放戰爭,在這一時期,華人華僑是越南統一戰線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方面,越南必須充分利用國際資源,盡可能爭取外來援助。而作為其社會主義陣營中的親密友邦的中國,自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承擔起支援越南抗法的責任,並在之後一直是越南的主要援助國[4]。在國內外的雙重需要下,這一時期,越共政權非常重視華僑工作,賦予華僑同越南公民一樣的權利和義務,華僑政策總體上比較友好。
1975年越南南北統一後,越南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為恢復和進行社會建設,為此,對越南南方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統一國家和民族意識成為需要。而華僑華人在越南多為從商,且自我文化認同意識強,符合改造對象的標准。而這一時期中越矛盾分歧也愈演愈烈且夾雜著國家利益的沖突,使這場社會主義改造運動具有搖身一變為排斥華僑華人運動的危險,只要越南當局稍微利用這場社會主義改造,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將華人華僑的影響力鏟除,將其作為一顆資本主義的毒瘤從社會主義制度的越南剔除。同時,越南領導集團在社會主義改造中政策的失誤,急於求成,從而引發了越南南方的政治混亂與經濟衰退,而牟利的市場法則也可能使華僑華人在南方貨物與服務嚴重短缺的情況下囤積居奇、哄抬物價,這也可以成為打擊和排斥華僑華人的理由。因此,可以說越南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換,為越南排華提供了便利和可能,成為此次排華的重要推動力。
(四)越南民族主義的發展
民族主義是理解越南排華運動的一把重要鑰匙,但也有學者提出越南當局通過煽動民族情緒激起民族仇恨方面往往難以奏效,因為中越「人同種,書同文」,兩國的文化傳統、生活習俗十分接近,關系密切,越人和華人之間的隔閡主要來自於職業,而非種族和文化。此外,越南南部特別是湄公河三角洲地區的繁榮離不開華人的艱苦開拓,「華人在越南之所以被知曉,不僅是因其商業上的敏銳,而且還因為他們在17世紀整個湄公河三角洲地區的開發中扮演了先鋒的角色。[1]」這樣,越南華人尤其是南部華人就少了許多「外來民族」的色彩,加之中國對越南抗法、抗美戰爭的長期無私援助在人們心中印象深刻,這就使得越南當局在煽動民族情緒,激起民眾對華仇恨方面往往難以奏效。
筆者也比較贊同這一觀點,同時,筆者認為,越南排華中的民族主義更多的不是民族仇恨,而是民族畏懼和疑慮。歷史上,越南就有過一千多年的「北屬時期」,立國後,歷代統治者都十分注重民族主義的培育,並形成了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19世紀中期以後,越南淪為法國的殖民地達80年之久,之後又遭到日本、美國的入侵,直到1975年才實現南北統一,走向了獨立。而長期遭受殖民統治的民族經歷在越南人的內心深處形成了強烈的民族主義意識和情緒,這種民族意識和情緒是在外敵入侵中形成並強化的,獨立後,終於實現了越南人渴望已久的獨立與和平。一般來說,越小的國家,自尊心越強,沃馬克的不對稱理論也認為,較弱的國家「傾向於恐懼和多疑」,期望自主權得到認同,作為小國弱國的越南,這種小國小民族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在越南殖民統治「真空」的情況下,容易幻想出新的入侵者,而這個新的入侵者,越南人認為最有可能是中國。中越兩國關系中,中國一直是處於較強力量的一方,加上越共政權的建立離不開中共的鼎力支持和幫助,因此,越南不得不接受一定意義上中國對越南國內的政治的「干涉」,但越南骨子裡一直渴望獨立自主。20世紀七八十年代,越南統一了南北,而中越矛盾和分歧愈演愈烈,國家利益沖突也出現了,有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做鄰居,不免讓越南有一種危機感。加上華僑華人在越南社會經濟和精神上的優越性,使不少越南人對華人社會存在誤解,甚至指責華人剝削越南人民。同時長期以來華人社會基於巨大的經濟勢力和相對獨立的管理結構、本質上的客居觀念,而形成的獨立封閉性,也讓越南政府感到疑懼[4]。因此,隨著越南國家統一的完成和中越關系的惡化,在越南民族主義以及當政者排外情緒的作用下,零星的排華行為逐步發展成為全國范圍的排華浪潮。
(五)中國國內「文革」等政治因素的影響
歷史上,中國國內的政治變局往往會造成海外華人社會政治的分合。這一時期中國國內的政治因素對越南排華也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如文化大革命及文革時期錯誤的外交政策和華僑政策等。
60年代中後期,我國外交政策中意識形態色彩十分濃厚,一定程度上存在以我劃線的做法,使我國外交工作嚴重失衡,並一度陷入險惡的國際環境,如同時與美蘇對抗,並與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存在分歧等等。隨著「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展開,1966年下半年至1969年間,林彪、「四人幫」推行一套「左」傾外交政策,中國的外交政策的基調從遵循「和平共處」原則轉而為戰斗性的「革命」和「人民戰爭」[5]。當時為適應「反對美帝國主義」,「批判蘇聯修正主義」的政治需要,要求第三世界國家接受中國的觀點。這引起了一些國家的不滿和反感,而越南就是其中之一。這一時期越南工作的重心是統一南北,不僅需要中國的幫助,也需要蘇聯的支持,同時也需要爭取國內資產階級的團結以反對外敵,因此對中國的「反帝反修」感到不滿和反感,但迫於仍需中國的援助,又不敢公開反對,只能將怨恨和不滿暫埋心底,等到時機成熟,這種不滿和怨恨就會浮現出來。
文革時期的華僑政策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干擾和破壞,不僅否定「文革」前的華僑政策,而且沖擊中僑委並迫害中僑委領導人,甚至支持海外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的華僑參加「革命運動」,向華僑輸出革命熱情,鼓動華僑在政治上追隨中國,突出海外華僑的「反對美蘇及其走狗」的意識,各種極「左」言論充斥報端,這無疑影響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並極大地損害了中國在這一地區的形象。當時越南雖仍與中國保持良好的關系,但對中國輸出文革,對外輸出革命的做法非常不滿意。文化大革命的核心內容是發動全民造反,揪斗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這與正在全力進行抗美斗爭的越南則完全格格不入。當時越南需要中國提供大量援助,不便公開反對文化大革命,但又十分擔心文化大革命波及越南,故只能在內部嚴加防範和抵制。「如規定所有訪華的越南代表團,一律不得接受關於『文革』的宣傳品,有的越南人一時礙於情面,不便回絕,便暫時收下,乘無人注意時,再悄悄將其丟棄。[6]」
1970年以後,為了適應國際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和外交調整,中國政府逐步恢復了文革前的華僑政策,即鼓勵華僑加入當地國籍,學習當地國語言文化,提倡通婚;政治上不要使僑居國政府害怕華僑而做不利於他們的事情,但「四人幫」干擾破壞的影響依然存在。可以說,輸出文革及文革時期的外交和僑務政策為越南1975-1986年的排華運動埋下了隱患,也為其排華找到了借口。中越關系惡化後,之前越南與中國之間的暗流及越南之前暫時掩埋的不滿和反感開始活躍,最後就演化成排斥和歧視旅居越南的華人華僑。此外,文革時期,林彪、「四人幫」將「海外關系」說成是「反動的政治關系」,將華僑當作資產階級,甚至反動分子和特務,把華僑看成是敵人,這種認識和定位傷害了華僑的愛國之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漲了越南排華的氣焰。
三、小結
1975年—1986年發生在越南的排華運動,是越南國內外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釀成這一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中越國家利益沖突,進而造成兩國關系惡化。國家關系不正常,必然反映在兩國人民的關繫上,特別是反映在僑民與僑居國人民的關繫上。而國際上越南—中國—蘇聯三角關系的變局及越南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換是此次排華的兩股重要推動力,這一時期,越南—中國—蘇聯三角關系是一種「穩定婚姻」,如圖1所示,這種三角關系與越南地區大國夢和蘇聯進入東南亞的圖謀結合,推動了越南排華。而越南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換也為排華提供了種種便利和可能。此外,越南民族主義的發展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中國國內「文革」等政治因素也助漲了此次排華運動。
G. 越南為什麼恨中國 越南與中國存在哪些恩怨史
因為在越南獨立之前中國對越南大力援助但卻最終反目成仇,是復雜的國家利益、地緣政治,以及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特殊的黨際關系和國家關系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中越之間根深蒂固的是兩個民族國家的關系,糾纏著上千年的歷史恩怨;
在上千年裡,中國長時期統治越南,後來又使越南成為藩屬,雙方發生過多次戰爭。從民族性上來說,越南實際上對中國是又怕又恨。北方的威脅,一直是越南人的心頭大患。從地緣政治上說,中越兩國國力相差懸殊,中國這個龐然大物壓在越南背上,卧榻之畔,如何安心!即使到了21世紀的今天,越南對於「北方鄰居」的警惕依然沒有放鬆過。
其次,中國共產黨和越共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戰友,同屬社會主義國家陣營,糾纏著意識形態與國家利益交叉的特殊矛盾;
1960年代末,北越和美國都打得有些力不從心,便開通了政治解決的渠道。這時蘇聯介入,牽線搭橋,越美蘇三方一同搞起了緩和。中國則非常憤怒,強烈批判蘇聯的修正主義和綏靖主義,斥之為美帝國主義的走狗。又指責越南中了蘇聯的計,對美國搞妥協投降。
第三,最重要的是中越關系又深受中蘇關系的影響,並在中越最終翻臉中起到了強力催化劑的作用。
中蘇關系對於中越關系有著重要影響。蘇聯在1965年以後開始積極援越,糾集東歐仆從國向越南運去大量軍事物資。當時北越的防空任務主要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高炮部隊擔任,蘇聯隨即也派出了地空導彈部隊入越。北越則兩頭都要,在中蘇之間搞平衡。但蘇聯畢竟財大氣粗,技術力量更強,武器也遠比中國精良,後來在援越力度上超過了中國。而且蘇聯與越南相隔萬里,沒有地緣政治上的歷史恩怨和沉重壓力,讓北越感到更加安全。這一點非常重要,也是理解越南最後為何棄中投蘇的切入點。
另一方面文格期間中國一再施加壓力要求北越服從自己既反帝又反修的外交路線,反而令正極力爭取蘇聯加大援助力度的北越更加反感,加重了其對中國的離心傾向。蘇聯還著手分化離間中越關系,加緊影響越共高層,拉攏北越疏遠中國並對中國邊境進行騷擾和蘇聯一南一北鉗制中國,直到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達到谷底,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中國都是通過部隊輪戰來恢復解放軍的戰鬥力,蘇聯解體後才恢復和平關系。
H. 中越兩國的主要歷史恩怨列表
簡單給你說,中國在漢朝時對越南東部,即靠海的那邊,有實際管轄,設了交趾郡。後來中國南北混雜,越南獨立。明朝前期,即朱棣的時候,武裝政府越南,當時稱安南。但是越南那總叛亂,中央政府管理勞民傷財。明朝中後期至清朝末期,越南與中國保持番薯關系,向中國中央政府朝貢稱臣。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法國海軍陸戰隊登錄越南,與中國清朝陸軍激戰,最後法軍佔領越南,推翻了阮氏王朝,建立了殖民統治。二戰後,越南獨立。1955年—1975年美國等反共陣營國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國)對抗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共產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又稱越共)的一場戰爭。其發生在冷戰時期的越南(主戰場)、寮國、柬埔寨。當時中國和越南是盟友,這里當然指北越。北約統一越南後,曾和中國有一段友好時期,後來越南搶佔中國南海島嶼和中國部分邊界,中越爆發了戰爭。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爆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之間的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短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便宣布勝利,撤出了越南。之後還爆發了西沙自衛反擊戰,兩國關系極度惡化。蘇聯解體之後,越南和中國恢復了外交關系,但是現在來說,中國和越南的爭端日趨明顯,如果解決不好,日後必有一戰。(純手打,除了用了2次戰爭時間外,其他均手打!請採納吧!)
I. 中越恩怨兩千年 越南到底搶了多少中國領土
總體來看,其實越南是吃虧的,當然越南在歷史上曾經全國都是中國一部分(宋朝以前),所以搶不搶這個話題其實挺無聊。
中越邊界的變遷
越南從中國宋朝獨立以來,邊界曾經幾度變動。
宋朝時期,廣源州(今越南高平省)土酋儂智高叛亂,被宋朝平定,安南向中國提出了廣源(今越南高平省)、兩峒(廣西那坡縣附近)的領土要求,宋朝皇帝以廣源(今越南高平省)偏遠難守,將廣源州賜予安南。
元末明初,越南乘中國內亂,越過邊界二百餘里,佔領中國的祿州(今越南祿平縣)和西平州(今越南諒山),將國界從現越南諒山西南的鬼門關推進到今天的鎮南關(友誼關)附近。越南還佔領中國廣西思明府所屬的六縣(今越南脫浪縣等沿現中越邊界各縣)。
明朝期間,越南趁中國從越南撤軍,還佔領中國雲南的寧遠州(今越南萊州及其萊州以北地區)。
明朝後期,越南發生內亂,內亂的一方安南王將廣東的六峒地區(現在廣西的北侖河以北一直到廣西的江平)還給中國,在雲南方向,將蝴蝶、普園(中國雲南麻栗坡以北)歸還中國。
清朝初期,雲南建水縣外六猛(今中國的金平縣、越南的封土縣一直到越南萊州以北的地區)內附,也就是明朝雲南的寧遠州回到中國。
清朝雍正年間,越南向雲南推進邊界,從大賭咒河(位於越南黃樹皮縣和河江以南)推進到小賭咒河(現雲南馬關城外小賭咒河),雍正皇帝以越南「累世恭順」,將小賭咒河以外的中國領土賜予越南。
法國侵略越南時期,清朝出兵抵抗法軍,在黑旗軍的幫助下,佔領了越南北方。但是法國也佔領中國台灣的澎湖地區,切斷了大陸和台灣的聯系,並全殲了中國南洋水師。所以李鴻章和法國簽訂了《中法新約》,條約規定中越邊界在現界的基礎上進行調整。
因為中越邊界在歷史上從沒有全面勘定過,中國的勘界官員一邊准備談判,一邊派出軍隊佔領邊界附近的有利地形和越南界內對我國非常重要的地區。 中國的勘界官員根據《中法新約》中規定中越邊界在現界的基礎上進行調整的原則,首先向法國提出了從諒山到高平一線全部劃歸中國的方案(這一方案可以收回從宋朝以來丟失的全部中國領土)。法國談判官員沒有同意;後中國的勘界官員又提出了將越南的文淵縣等三縣(現在越南的同登縣等三縣)劃歸中國的方案,法國談判官員開始同意,但是後來又耍賴,最後條約中還是沒有收回。因此中法(越)邊界條約中國方面的得失是:
在廣東方向(現在已經全部劃歸廣西省)上,越南的飛地江平、黃竹、石角、句冬(現在廣西欽州的江平、黃竹)劃歸中國。清史說:廣東西南江平、黃竹一
帶,從思勒拓展邊界到海,南北計四十里,東西共六十里。
在十萬大山中,有一塊三不管地(即廣東不要、廣西不要、越南不要),條約規定這塊地區劃歸中國,十萬大山分茅嶺、峒中(現廣西峒中)都劃歸中國。嘉隆河八庄等各處越民,因恐懼法國人,而華人有同文同族,所以紛紛向中國官員提出不願意受法人統治,紛紛改換清朝服裝,當中法勘界官員現地勘查邊界時,越民均指認邊界在南,而把自己村莊劃在中國。這種情況在邊界沿線多次出現,使中國收回許多領土。清史上說:廣東欽州界之西境分茅嶺、嘉隆、八庄一帶,拓展邊界到嘉隆河,南北計四十餘里,東西計三百餘里。
在廣西方向鎮南關處,都是險要的高山,是邊防重地。在清朝談判官員的努力下,鎮南關東西數十公里內,中國邊界向越方推進了二十到五十里,使很多險要的地段劃歸中國。
清史說:鎮南關東界原在米強山,現在拓展到派遷山,拓展領土五十里。西界各口拓展二十里。並劃出斜線往西北方向和雲南邊界相接,斜線比歷史邊界拓展二十到五十里,凡是線內的村莊不管中方還是越方,全部歸中國。
廣西龍州西側金龍洞為邊防要地,歷史上為中國管轄,但是當地土官借給越南高平下琅州抵債,該地位於丹桂山脈中,長60餘里,是一個非常險要的隘口,該地包括九十個村莊。在談判官員的努力下,該地和里板三村全部收歸中國。
在雲南方向上,中國收回了第二段的漫沖、董紐兩寨(這兩寨已經被安南侵奪四十餘年,縱橫三十里);第三段定界於綠水河東,拓展邊界四十餘里;第四段,將田蓬、沙人寨等六個村莊劃歸中國,拓展邊界三十多里。以上共拓展邊界一百多里,中國沒有丟失土地。
中國收回了麻栗坡的都龍、猛峒、南溫河,從南丹山以北、西至越南狗頭寨(位於小賭咒河)、東至越南清水河(現在老山下)一帶地方,均歸中國管轄。這段邊界位於大小賭咒河之間,原來中國的南狼,孟康等地還是沒有收回,收回面積約為600平方公里,沒有收回的地區為400平方公里。(明朝大小賭咒河之間1000平方公里原屬於中國,清初雍正皇帝賜予越南)
雲南建水縣外六猛(今中國的金平縣、越南的封土縣一直到越南萊州以北的地區)自乾隆年間內附以來,一直接受中國管轄。但是中國為了換取麻栗坡南面的都龍、猛峒、南溫河地區,這段地區作出妥協,將六猛中的三猛(猛賴(越南萊州),猛梭(越南封土縣)等)劃歸法國。清政府認為,麻栗坡南這塊領土較為肥沃,不僅收回了領土,而且可收地利。而三猛土地,全為山地,不便於管轄,而且當時三猛的土酋在1840年時又向越南外附,並接收了越南的官職,同時也接收中國的官職,屬於兩國共管地。總之,三猛的丟失使中國損失土地面積總共1600平方公里。
所以,總的來看,雲南方向上不包括中國寮國邊界共損失1000平方公里。針對廣東廣西方向來說,這次劃界是對中國有利的。
因此,清法越南劃界對中國來說,得失的土地面積大體相當,但是中國得到的均為靠近海岸和盆地的肥沃土地,而越南得到的是不易管轄的山地(當地傣人既反對漢人又對越人反感)。而且,在劃界時,由於邊界沿線越人恐懼法國人的統治,紛紛易服,要求接受中國的管轄,所以沿原界許多越南村莊都在劃界時劃歸中國。從中國的史書上看,清政府對這次劃界是比較滿意的,認為不包括勘界時法國作出的讓步(實地勘查時,由於清軍已經占據有利地形且當地越民不願意接受法國人統治,勘界時中國已經賺得部分土地),清朝收回的土地何止數百里。法國人的史書上說:我們在劃界時給予了中國以廣泛的領土優惠。實際是,得失土地大體相當,但中國得到的土地較優。
建國以後,越南認為這次劃界對越南不公平,越南吃虧了。對中國提出了廣泛的領土要求。而1979年,中國認為有爭議的領土只有五平方公里。
經過1979年-1989年的中越戰爭,中國佔領了大部分的邊界騎線點,如廣西與越南交界的庭毫山、法卡山;雲南和越南交界的扣林山、羅家坪大山、老山、者陰山、這些制高點均為我軍控制,邊界上存在的爭議地區,如與越南黃樹皮交界的楠木坪等,總計新增爭議地區200多平方公里,這些領土均是中國軍人流血犧牲換來,且全部為我控制。
1999年的《中越陸地邊界條約》徹底解決了中越陸地邊界問題。
J. 古代歷史上中國和越南的關系是怎麼樣的
越南在歷史上對天朝而言,就是一個經常叛亂、天熱毒瘴的附屬國。
在秦始皇吞並六國、統一中原之後,他又繼續出兵征伐「嶺南、百越」,並於公元前214年兼並嶺南地區。秦帝國於公元前207年崩潰後,前秦將領「趙陀」趁機佔領嶺南並於公元前204年建立「南越國」並定都於「番禺」。
公元前111年中國漢朝的漢武帝出兵殲滅「南越國」,並在其地設「交趾部」,分為九郡。其中三郡「交趾」、「九真」和「日南」相當於現今「越南」之北部和中北部地區。從那時起越南第一次正式被納入中國的版圖;而在越南也將此歷史稱為第一次北屬時期(呵呵,北屬北屬,往北稱奴屬)。這拉開了我國對越南長達一千多年的兼並管轄時期。
直到公元939年,越南利用唐朝末年大亂之時脫離中國的直接統治而獨立;雖然是獨立,但是越南仍必須定期向中國朝貢並承認中國的「宗主國」地位;這藩屬關系一直到十九世紀後半段法國侵略越南,才由法國取代中國的宗主國地位。
在越南獨立、但稱臣於中國的期間,越南也和中國一樣建立起封建的社會制度。特別在李朝(公元1010-1225)和陳朝(1225-1428)時期,越南從中國引進各式政治、文物制度,特別是「科舉制度」和「儒家思想」來穩定朝代的封建基礎。換一句話說,雖然越南不再受中國的直接統治,但是中國對越南仍有極大的影響。越南著名歷史學家陳重金在他的名著《越南通史》里感嘆地說:「不管大人小孩,誰去上學都只學中國歷史,而不學本國史。詩賦文章也要取典於中國,對本國之事則是隻字不提。國人把本國歷史看成微不足道,論為知之無用。這也是由於自古以來自己沒有國文,終生只藉助於他人的語言、他人的文字而學,什麼事情都受人家感化,而自身無任何特色,形成像俗語所說 「嫌里媚外」 的那種狀況...」
公元1858年,法國利用傳教士受迫害做藉口而向越南出兵。越南末代朝廷「阮朝」不敵法軍,而於1862年割讓南部「嘉定」、「邊和」、和「定祥」三省給法國以求和。當然法國並不以此為滿足,稍後並陸續侵佔其他各省,終於於1885年完全征服越南。越南遭受法國襲擊之時亦曾向中國求援,然當時之中國已病入膏肓,所派遣前來應戰之軍隊並無法有力遏止法軍之侵略。最後中法雙方於1885年簽定協議停戰的「天津條約」。在條約中,中國正式放棄對越南之宗主國地位並承認越南改由法國保護。從此越南受法國的直接統治,直到1945年胡志明利用二次大戰剛結束之國際局勢宣布越南獨立並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之後,情勢才開始改變。
在胡志明宣布越南獨立之後,法國及各國政府並未馬上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之合法性,法國甚至起兵鎮壓獨立運動者。為求建國,越南人民也興起10年的抗法獨立戰爭,直到1954年的日內瓦協議才確立越南獨立的合法性;然而在歐、美、蘇聯及中國的介入下,越南隨即被一分為二,也就是我們所認知的「南越」和「北越」。南北分裂之局面持續到1975年,當美軍從越南撤退且南越首都「西貢」淪陷於越共手裡,才由越南共產黨一統南北。南北越於1976年正式合並,改國號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定都於「河內」;此統一局面一直維持到現今仍不變。
南北一合並,養不熟的越南狼就開始向昔日的宗主國、抗美時期的後盾甚至是最強大後盾張開獠牙(越南抗美最關鍵的轉折性戰役-奠邊府戰役,是由陳賡及其班子一手指揮的),雖然死傷頗重,但是我軍還是給了越南及其難忘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