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類的歷史時代演變過程。
(1)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14—16世紀)
①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A、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發展
(生產技術的發展引起了生產關系的變革和社會結構的變化)
B、具體因素:生產技術的進步社會生產分工的擴大商品經濟的迅速發
展(產生萌芽地區的)國內外市場的逐步形成
②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前提(馬克思語)
③商業資本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起了巨大作用,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和市場的擴大;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漸改變了農村的自然經濟。
④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掠奪
A、根源:15世紀歐洲各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
B、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和意義:引起了兩個「革命」
C、早期殖民掠奪:葡萄牙、西班牙最早從事殖民征服;掠奪到的巨額資金轉移到歐洲其他國家(本質作用:歐洲資本原始積累);葡、西沒有因這些財富而較早地發展起資本主義。
(2)工場手工業時期的資本主義經濟(17世紀初—19世紀初)
這一時期,是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封建自然經濟走 向瓦解是這時經濟領域中的主要發展趨勢。
①資本主義尚處在初期階段
許多近代資本主義必有的特點還沒有具備。商人以及一些大資本家是早期資產階級的主要成員,通常被稱為大資產階級。
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階級在這一階段也還沒有最後形成。在資產階級中間起主導作用的是與商業資本、高利貸資本相聯系的商業資產階級,工人還沒有形成為近代的產業無產階級。
②資本主義發展早期(16—18世紀)比較盛行的經濟思想:重商主義
③這一時期歐洲經濟發展狀況:
葡萄牙、西班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緩慢
荷蘭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特點是它的對外貿易遠較工業占優勢,「海上馬車夫」,這一特點以後就成了它在經濟發展中的弱點。
英國資本主義發展迅速,取代了荷蘭在西歐的經濟地位和海上霸權。
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很快,18世紀成為歐洲大陸最發達的國家(農業占統治地位,工商業發達);拿破崙時期鼓勵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
俄國在17世紀出現了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但發展極其緩慢,其水平也較低,有很深的農奴制的烙印,經濟遠遠落後於西歐國家
④這一時期,由於受手工業工場生產能力的限制,資本主義的發展並不充分,遠遠未對封建自然經濟形成優勢。反映在政治領域,這一時期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很少;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曲折、反復;資本主義制度遠未健全和完善。
(3)工業革命後的資本主義經濟(19世紀初—19世紀70年代)
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先進國家普遍確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資本主義經濟戰勝封建自然經濟,確立了對世界經濟的統治地位,是這一時期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造成這種根本性變化的主要推動力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極大地解放生產力,從物質上大大增強了資本主義的力量;法國大革命創立的一系列資本主義立國原則及革命留下的戰斗精神,從政治思想上壯大了資本主義的力量。特別是工業革命的後果,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階級結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①工業革命的開始、擴展、對人類社會產生的重大影響。
②這個時期以工業革命為開端,邁出了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的第一步,
(促進了商業資本主義向工業資本主義時代的演變)工業革命的完成,機器大工業的建立,使資本主義力量迅速超過了封建主義,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戰勝封建主義生產方式,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發展。這些都顯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進步性。
③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經濟的大發展,在政治領域導致了三股進步歷史潮流;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民族解放運動,或者稱為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三大傾向。
(4)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的資本主義經濟(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這一時期,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從蒸汽機時代進入了電氣化時代。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飛躍式的大發展,壟斷經濟形成,資本主義正在進入成熟的階段,即由自由資本主義階段逐步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到了19世紀70年代,西方資產階級反封建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東方則沒有成熟到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程度,因而在大約30多年的時間里,世界上基本沒有發生過革命,資本主義處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之中。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巨大發展。
①第二次工業革命(內容、特點、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內在聯系)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經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社會生產力方面;社會生產關系方面
②壟斷和壟斷組織的出現:(評價)
壟斷的出現,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是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並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壟斷組織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此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速度加快。
③現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在經濟上基本定型:以科技為先導,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手段,以壟斷為生產組織形式,成為一種經濟模式。
④這一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狀況:
這一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都有巨大的發展,這些國家在20世紀初都先後成為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國,完成了工業化的進程。與此同時,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增加了。
美國和德國更多地採用新技術、新設備,工業生產集中程度較高,壟斷經濟發達,再加上其他有利的條件,經濟發展步伐最快,後來居上,超過英國和法國,工業產值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
英國和法國由於技術設備落後,資本大量輸出,過早地偏離了工業經濟發展為主的道路,走向資本輸出為主的道路,經濟發展緩慢下來,被美國和德國超過,工業生產下降為世界第三和第四位。
日本通過對內大力發展工商業,扶植壟斷經濟,對外極力進行侵略擴張,開拓市場,掠奪資源,攫取巨額戰爭賠款等措施和手段,迅速崛起,成為亞洲強國。
相對而言,俄國在1861年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之後,資本主義經濟雖然有較大發展,但由於封建殘余勢力的束縛,仍遠遠落後於其它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⑤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經濟上飛躍式的發展,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與發展,導致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整個世界被瓜分完畢。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發展導致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改變了它們之間力量的對比,造成了他們之間的新矛盾,形成了幾個帝國主義大國加緊爭奪霸權,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勢,最終導致了兩大軍事侵略集團的對峙和一戰的爆發。
(5)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資本主義經濟(20世紀20、30年代)
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波動很大,繁榮與危機、動盪與穩定、自由競爭與國家干預多種現象同時並存是其最基本的特點。可以說,這一時期,是現代西方經濟史上最為動盪的時期。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一戰一方面給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另一方面造成這些國家政局的動盪,從而影響到經濟的發展。二是資本主義制度內部的矛盾激化,特別是生產與銷售的矛盾直接導致了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
①「一戰」後, 各帝國主義國家的經濟狀況
「一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國家除美國、日本經濟實力增長外,無論是戰敗國德國,還是 戰勝國英國、法國在經濟上都是一片衰敗和混亂。
英國債務劇增,工商業衰退;法國由戰前的債權國變成了債務國;戰敗的德國經濟惡化尤為嚴重。
美國和日本是大戰的受益者。美國在大戰中發了橫財。戰後紐約成為世界金融中心。20年代進入了「柯立芝繁榮」時代;日本在戰後經濟增長,由債務國變為了債權國。
②20年代各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從略);資本主義國家在1924年後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和短暫的經濟繁榮時期。(美國經濟繁榮背後的隱患;日本經濟的脆弱性)
③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這次大危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周期性生產過剩危機,同時一定程度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資本主義世界潛在的經濟問題和自由放任政策發展相結合的產物。因此,各國為擺脫經濟危機,都加強了國家的干預政策。但干預的具體措施和特點卻有所不同。一種是在維護自由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的國家干預,另外一種干預則偏離了自由資本主義制度的軌道,走上了法西斯統治經濟的軌道,是一種不正常的發展道路。
羅斯福新政的政治和社會影響: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成功嘗試,為二戰後強化國家干預經濟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提供了一種模式。
(6)「二戰」後的資本主義經濟(20世紀40年代至今)
這一時期是當代資本主義的大發展時期,無論從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區域化過程中所佔的地位,都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同時,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呈現出由美國獨霸向經濟多極化發展的趨勢。造成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大發展的主要因素,一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生,二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空前發展。
①「二戰」後西歐各國經濟的發展
「二戰」後西歐各國經濟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
A.1945—50年代初為恢復時期,西歐各國憑著原有的經濟技術基礎,藉助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工業生產到50年代初逐漸恢復到戰前水平;
B.50年代初—1973年是持續高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是西歐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
C.1974—1982年是經濟「滯脹」時期
D.1982—9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又進入了低速增長時期;
E.90年代初至今,資本主義經濟進入了溫和衰退和緩慢回升時期
②對於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認識
③這一時期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的重大變化。
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進一步加強,出現了經濟發展的新格局。由美國稱霸、歐洲日本依附,轉化為以美國為主的美、日、西歐三足鼎立;西方經濟不平衡發展增強的同時,經濟區域化、一體化趨勢也有新的發展。
另外,這一時期由於第三世界興起,資本主義原有的世界市場逐步解體,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則變換方式,利用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掠奪,擴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
Ⅱ 請描述中國,世界的歷史的進程
世界歷史抄是歷史學的一門重要分支襲學科,內容為對人類歷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發展為全世界成一密切聯系整體的過程進行系統探討和闡述。
世界歷史學。學科的主要任務是以世界全局的觀點,綜合考察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歷史,運用相關學科如文化人類學、考古學的成果,研究和闡明人類歷史的演變,揭示演變的規律和趨向
世界歷史絕非把中國歷史排除在外的域外史,而中國歷史也和所有其他國家歷史一樣,是人類歷史發展為世界歷史全過程的組成部分之一。
Ⅲ 世界文明進程的規律與原因
在現代漢語中,「歷史」既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或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也指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即歷史學。「全球史」同樣具有類似上述兩種內容的意義:其一指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個別國家、民族或地區的歷史成為具有「全球性」的歷史,這種意義上的「全球史」和「世界歷史」意義相近;其二指具有「全球觀念」的一種歷史認識、歷史思維或史學方法,它強調當代史學著作的本質特徵就在於它的「全球性」,世界史研究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建立全球史的歷史觀——即超越民族和地區的界限,從全人類的發展趨勢和進程的角度來理解整個世界歷史的歷史觀。
一
「世界文明進程」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世界歷史進程」,在這個問題上,美國學者亨廷頓的觀點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認為:「人類的歷史是文明的歷史。不可能用其他任何思路來思考人類的發展。」在他看來,世界各國傑出的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所從事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探索文明的起源、形成、相互作用、成就、衰落和消亡。這種認識和大多數英語國家對「文明」的理解有關。在數十種到數百種關於「文明」的概念中,為大多數人接受的是:「文明是在一定歷史階段,用於克服生存問題的社會工具總和,包括經濟方式、有影響力的社會關系、政治上的社交舉止、移民體系結構、教育體系,同時也包括宗教、價值體系和美學。總之,文明是涵蓋社會實踐的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
在中國,伴隨著對「中國文明起源與發展」研究的深入,文明理論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化。一些論者提出,「世界文明發展階段的大致同步,發展道路有相近的一面,以及彼此的相互交流都表明,地球是獨一無二的,因而世界文明的發展具有『一元性』。開放、交流是世界歷史、文化發展的總趨勢,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中國歷來是世界的中國。」在有關中外文明進程問題的研究中,多數人認為,文明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產、文化、思想和社會風尚發展情況的反映,這一基本認識,成為文明研究的起點。
不難看出,無論是中國文明、外國文明,還是整個人類的世界文明,都屬於一定的歷史范疇,是歷史的產物。人類文明的萌生和發展,也是人類歷史的萌生和發展。伴隨著文明的演變和進步,人類歷史也在發展,並表現出不可逆轉的進步趨勢。人類文明的進程,是不同文明碰撞、交流、交融的進程。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共同創造著人類的文明,推動著歷史的進步。
二
正是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活動中,才產生了文明。社會實踐是文明生成、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文明」自生成時起,就有具體的社會內容,只有具體的、社會的文明,而沒有抽象的超然於社會之上的「文明」,因此,文明時代被認為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人類文明時代的歷史,和地球、和人類產生以來的歷史相比較,只是短暫的一瞬。在文明時代到來之前,人類已經經歷了漫長的「蒙昧時代」和「野蠻時代」。文明時代包括建立在階級對立基礎之上的三種社會經濟形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而文明的發展並非隨心所欲,而是循著一定的規律。人類歷史在矛盾運動中曲折發展,但其不可逆轉的進步趨勢,決定了文明從低級向高級發展。從世界歷史的范圍來看,奴隸社會為封建社會所代替,封建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又為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文明所代替,當然這種「轉變」或「代替」,並非是自發完成的。
資本主義文明是完全不同於奴隸社會文明和封建社會文明的一種文明。它創造了奴隸社會文明和封建社會文明所不曾有的奇跡。這主要表現在,資產階級創造了龐大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在它不到100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出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資本主義的本質決定了資產階級必定要奔走於世界各地,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資本主義的萌生,雖然開始時是在個別國家出現,但從那時開始,就表現為世界歷史現象,而非僅僅是個別國家孤立的、個別的現象,而資本主義的發展已經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資本主義大工業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於整個世界,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使一切民族甚至是最野蠻的民族,也因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和交通的極其便利,捲入到文明中來。
正是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基礎上,歷史愈益成為世界的歷史,可以說,「全球史」是從資本主義文明時代開始的。
三
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階段,各民族和國家都處於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之中。他們在社會分工、商品交換以及社會交往等方面的發展程度都不高,基本上處於自我封閉和相互隔絕的獨立發展之中。這種狀況直到15、16世紀資本主義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才發生變化。資本主義文明促使歷史從民族史向世界史轉變,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全球史」。
在這個過程中,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交融」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這種「交往」——「交流」的過程中,各民族史逐漸轉變成世界歷史——全球史。一座座「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既是廣闊背景下文明交流的產物,也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基礎,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全球史」正是建立在這些人類文明發展里程碑上的全球史,沒有廣泛意義的人類的交往,沒有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交融,也就不會有「全球史」。
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交融」推動著文明從低級向高級發展,因為在不同文明的碰撞和沖突中,總是較低級的文明向較高級的文明流動,繼而推動歷史發展。以戰爭為例,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在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多次入侵中原,但很快就被漢民族同化了,這是因為當時的漢民族具有較高的文明程度。關於印度的歷史,馬克思曾說:「相繼侵入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韃靼人和莫卧兒人,不久就被印度化了,——野蠻的征服者,按照一條永恆的歷史規律,本身被他們所征服的臣民的較高文明所征服。不列顛人是第一批文明程度高於印度因而不受印度文明影響的征服者。他們破壞了本地的公社,摧毀了本地的工業,夷平了本地社會中偉大和崇高的一切,從而毀滅了印度的文明。」較低級的文明向較高級的文明的「流動」,逐漸破壞著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國孤立的狀態,成為「全球史」形成的重要基礎。
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古已有之,但是人類的交往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卻是在資本主義文明時代。資本主義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高級階段,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是導致發生「交往革命」的最根本的原因。這里的「交往(com-merce)」,是涵蓋了經濟學、社會學和哲學意義的具有廣泛內容的交往。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的經濟交往,還是文化——精神交往,都是人類在廣闊的文明交流和交融的背景下,即歷史向「全球史」轉變中、或在「全球史」形成的過程中進行的。從民族史、地域史向世界史、全球史的轉變,是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文明進步的標志和結果。
文明的交流和交融是在客觀的物質世界中進行的,建立在物質生產勞動的基礎上,而非是在「精神世界」中進行的,因此離不開現實生活中的個人。這些「現實中的個人」,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的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能動地表現自己的」。他們不僅推動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且也推動著「全球史」的形成。顯然,「交往」是世界歷史性的交往,具有世界歷史性的意義。交往是歷史矛盾運動的前提,沒有馬克思所揭示的「交往」和「交往革命」,就沒有人類的歷史,也就沒有在歷史發展基礎上的「全球史」。
四
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哪一種意義上的文明/文化交流,或哪一種意義上的全球史,都是和所謂「全球化時代」聯系在一起的。究竟是什麼時候什麼人首先提出具有嚴格意義的「全球化時代」這個概念?似乎很難准確地說明。盡管人們經常將「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等與「全球化時代」相混淆,但是,「全球化時代」仍是一個歧義紛呈的概念,不過在眾多的「歧義」中卻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全球化時代」和我們所說的「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代」,是一個對立的概念。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開辟了「兩個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代,即資產階級時代和社會主義時代,資本家議會制度時代和無產階級蘇維埃國家制度時代的世界性交替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到20世紀上半葉,已清楚表明世界歷史進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兩種社會制度並存的階段,「一球兩制」。這是歷史向「世界歷史」、向「全球史」轉變過程中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新的內容。這一切並沒有因為「全球化」的出現而改變;這個轉變過程也沒有因為蘇聯解體、東歐劇變而終止。經濟全球化並沒有改變、也不可能改變「一球兩制」這一基本事實。全球化並不是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或全球資本主義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一個歷史階段。
30餘年來的全球化進程,並非是「全球」的全球化過程,而是以美國為中心的由西方主導的全球化過程;「全球史」也不是「全球」的全球史,而是仍直接或隱含保留有「西方中心論」的全球史。全球化的過程,是資本主義不斷調整其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不斷擴大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容量的過程,以此來緩和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激發其生存潛力,延伸其生命力。但是,這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歷史進程中的固有矛盾,因此,資本主義最終過渡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也是一種歷史發展的必然。
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有一個革命轉變時期,現時代依然是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代。因為「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革命轉變,正是在這種「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即是在歷史成為「全球史」的歷史條件下實現的。當然,這種「轉變」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而且這種轉變也不可能脫離人類文明發展的大道。
Ⅳ 想了解自古代以來世界中心的變遷歷史進程
世界根本沒有什麼抄中心, 只有襲權力的爭奪, 也就是說國家都不知道可不可能存在怎麼還談論發展方向問題呢? 就好像說希望自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 那就是嗎? 成為中心才是最為不幸的一件事情. 充滿包容的環境不會去評價誰來制訂世界的規則, 那根本不用制訂. 假設中國成為核心的話總是要處理human right問題, 國家強大的力量也變得沒有味道了. 有規則和標准其實本質就是封鎖人的本性. 中國本身西部和東部發展是不不平衡的, 那你說哪個是核心呢? 這時候我們對於國家的概念是什麼呢? 假設強大和有錢就算中心的話, 又為什麼中國對於恐怖襲擊的擔心就不像美國那樣嚴重呢?
我只希望中國可以發展的更好而不希望脫離於整個世界成為一種侵略和戰爭勢力. 我們自己的問題已經夠多的了. 早晚世界會自然而然通過非暴力手段聯合起來的. 不過在那之前也許將會有很長時間更加血腥的屠殺或者相反.
Ⅳ 結合世界現代史概述整個二十世紀世界格局的演變過程
首先確定時間是1900年到2000年的二十世紀。1900到1918年(其實是從上個世紀末末開始了),首回先是一戰,它是新興帝國答主義國家不滿上個世紀的老帝國主義國家主導的維也納體系,造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後的產物,也是推翻不適應的時代的舊的世界格局造就新的世界格局的必然。1918年到1939年,是一戰後新的世界格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時期。1939年到1945年,是法西斯打碎舊的世界格局,世界醞釀新的格局的時期。1945年到1991年,是大家很熟知的兩極格局,冷戰時期。1991年到現在,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朝著多極化加速發展,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
Ⅵ 世界一體化進程的演變過程
三門課程就是當代世界經濟和政治。在關於當代世界經濟和政治這幾天的復習和總結過程中,我想先要提示一下我們的同學,因為根據2006年大綱的要求,當代世界經濟和政治出的是兩道選作題,要求考生任選一道。如果考生這兩道選作題都做的話,按照你做的第一道題給分,所以希望同學們在今年的考試中,你在考場上面對第38題的兩道選做題,你只需要集中精力考慮一個問題,哪一道題你最有把握,把那一道題做好就行了,另外一道題一個字都不能寫,我之所以這樣強調,原因很簡單,實際上大綱的這個要求,在2005年、2004年也是這樣規定的,但是2004年、2005年的時候,全國的考生有30%的學生兩道選擇題都做了,這看上去好象是無關大礙的事,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一個是兩道題都做了,他不會增加你的分數。第二,在考試過程中,會浪費我們非常寶貴的時間,我想藉此機會提醒同學們,不要兩道題都做,只選擇你最有把握的那道題做就行了。
圍繞世界經濟和政治,只有分析題,分析題主要考兩個問題,一個是基本觀點,一個是重要依據或者是重要原因。而基本觀點和重要原因實際上在教材里並不多,我在概括和總結的時候,我認為同學們在這一階段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或要求,第一就是抓住四個總體分析,了解四個演變過程。所謂四個總體分析,第一就是兩大趨勢,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最重要的一個問題。考當代世界經濟問題,一定離不開全球化這個背景,考當代世界的政治問題,一定離不開多極化這個背景,把這個背景搞清楚了,經濟和政治問題,我們就有一個大體的宏觀上的觀念了。
第二是兩大主題,和平與發展及其相互關系,以及解決和平與發展的主要途徑。
第三個總體分析就是新舊秩序。在這里邊我要提示一下,實際上在2005年有關聯合國的改革問題上,不同國家提出來的方案,實際上反映的是這些國家或國家集團對未來國際新秩序的一個不同的構想,在把握這個新秩序不同構想的時候,我們要注意區分中國的構想、美國的構想、日本和歐盟的構想他們之間的區別。
第四個總體分析就是兩個關系,一個是發達國家的對外關系,要注意把握本質和特點;第二是發展中國家的對外關系,在發展中國家對外關系中要注意兩個,一個是南北關系,一個是南南合作關系。這是同學們在現階段的復習中應該注意的四個總體分析。基本上如果今年的考題出的比較正常的話,那麼它逃不出這四個總體分析所要求掌握的知識點。如果他出的題比較偏的話,會偏到那裡去呢?就會偏到四個演變過程中去,所以這四個演變過程的特點和每個階段的原因要搞清楚。第一個就是世界經濟的演變過程,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特點和原因要清楚。第二個是世界政治的演變過程,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特點和原因要清楚。第三個是美國的全球戰略,二戰結束以後,四個階段,特別要注意第四個階段中小布希的外交政策和他的外交目標,以及911事件以後他把反對恐怖主義作為外交的主要任務,而且以此作為劃分敵友的主要標准,這一點要注意一下。最後一個是中國的外交政策,建國以來的演變過程,總體上有兩個大的階段,改革開放之前、改革開放以後,改革開放之前有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特點要了解一下。
第二,要掌握一個中心內容,聯系其他學科的相關的考點。所謂一個中心內容是什麼呢?就是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及其相關的中國的外交政策,這是我們分析任何國際問題的基本的立場或原則,實際上把握了立場和原則以後,你順著這個思路,不管怎麼說,都可以拿到很不錯的分數。至於第二道選做題,他要求我們用的是前面所學的內容來分析當代世界經濟和政治的重大現實問題,可能有一些理工類的同學傾向於選擇第二道選做題。如果大家選擇的是第二道選做題的話,應該重點聯系哪些章節的內容呢?我想,應該首先考慮這樣幾個地方,一個是哲學的第三章,特別是對立統一規律、普遍聯系的觀點,可以解釋很多問題。第二是政治經濟學的第四章的第三節,講到了資本主義的國際經濟關系。第三是毛概的第六章的第三節,講了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黨和國家有關對外政策方面的一些提法,要注意。第四是鄧三理論的第十一章,這一章比較系統全面地說明了現階段我國的外交政策。如果從聯系前面學科的內容來看,這些內容應該作為最主要的方面去聯系。
從2002年以來,考研政治命題的方向有一個顯著的特點,以現實問題和中央精神為中心來命題的,這一點在當代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命題中更加突出,比如說2005年考的是烏克蘭的顏色革命和石油價格的波動,2004年考的是當時的伊拉克戰爭、海灣戰爭的問題,這都是當年的國際弱點問題。抓住基礎的理論觀點問題上,還應該注意現實中的熱點問題,中央政策或者有關的資料中怎麼說的。我想,從現實中的熱點問題來說,有八個國際熱點問題同學們應該高度重視一下:
第一是歐盟的一體化進程,當然他今年遇到的圍繞歐洲憲法的批准遇到的波折,這是一個線索,但是圍繞這個線索可以比較全面地考察一下歐盟的一體化進程。在我們的教材中,和這個問題相對應的知識點在哪裡呢?就是全球化和集團化的關系,要對照起來去把握一下。
第二是人民幣匯率的改革,中歐、中美紡織品貿易的爭端,和這個現實問題相關聯的,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的對外開放的政策,應該把全球化和對外開放政策的內容更加准確地把握一下。
第三是伊朗核問題、中東問題、朝鮮核問題的和平努力,以及由此如何來看待國際局勢發展的基本態勢,這也是一個熱點問題。
第四也是很多輔導班中都關注,我們海天班也是很關注的問題,就是聯合國的改革問題。圍繞聯合國的改革問題,在我們的教材里,至少有兩個地方我們應該重視,一是二戰以來特別是冷戰結束以後,聯合國地位和作用的變化。二是關於國際新舊秩序,特別是國際新秩序的不同構想,這實際上是可以考的。圍繞聯合國的改革問題假定要出題的話,可以出很多種方式,我想有一個問題同學們要重視,圍繞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與聯合國改革之間的關系,同學們應該做一下對比,分析一下。
第五是中國的發展模式及其對國際形勢的影響,這是很多輔導班並不十分重視的一個問題。2005年,在國際學術界討論這樣一個問題,華盛頓共識和北京共識的一個討論,很熱烈,圍繞這兩個共識討論的主要問題就是如何看待中國的發展模式對於國際社會的影響。
第六是中國的對外政策,特別是中日之間的關系,要注意掌握中國對日關系的五項原則,胡錦濤講的五項原則。當然圍繞日本,我們要注意評價一下日本在冷戰結束以後追求政治大國目標到底能不能實現,在教材里我們也有相關的說明,我們認為,日本在冷戰結束以後追求政治大國的目標,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但根本問題在於哪裡呢?在於他採取什麼樣的政策。在採取這些政策的時候,看他能不能處理好三個具體問題:第一是能不能處理好和大國之間的關系,第二是能不能正確對待世界人民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這樣一個共同的願望,第三是能不能正確對待大家曾經發動過的侵略戰爭的歷史。基本上如果圍繞中日關系來出分析題的話,我們把這兩個問題搞清楚就行了,一個是對日本外交政策,特別是冷戰以後的外交政策的評價,第二是中國關於對日政策的一個基本的立場,把這個問題抓住就夠了。
第七是圍繞G8+5首腦峰會,能夠很鮮明地看出來南北關系,相對應的知識點要注意南北關系。G8+5的峰會當中討論援助非洲的問題,第二是環境保護問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爭議比較多,我們要關注一下全球性問題。
第八是中國和東盟國家的經貿合作,以及南南合作的特點和它的意義。這是和我們國家周邊直接聯系的一個事情。
第九是文明的多樣性以及構建和諧世界的問題。在今年的元旦獻詞講話中,胡錦濤總書記還專門強調了為推進構建和諧世界而努力奮斗,所以今年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和,對內構建和諧社會,第二是推薦構建和諧世界。作為後面的補充試題中,我們有專門一道題討論這個事。5天時間內,同學們把這些內容稍微系統地總結一下,在我們心中就有了完備感,有了這種完備感,在考場上就能發揮出自己正常的水平,也就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主持人:最後請您說幾句鼓勵考生的話吧。
常紅利:在考場當中送給同學們十句話,沉著冷靜上考場,仔細審題莫要慌。遇到難題仰天笑,沒人能夠比我強。重視材料分析題,抓住考點寫滿行。答完考卷想一想,考號是否全寫上。待到四月發榜時,祝君成為王中王。謝謝大家。
Ⅶ 德國歷史發展進程簡要說明
1、早期歷史
很早以前德國就居住著日耳曼人,公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公元476年推翻了羅馬帝國(西羅馬)。
2、神聖羅馬帝國
843年德意志從法蘭克帝國分裂出來,962年建立神聖羅馬帝國。通過長期的對外征服,神聖羅馬帝國佔領了捷克、義大利北部和波蘭西部,並遠征俄羅斯、匈牙利。13世紀中期走向封建割據。
3、德意志帝國
18世紀初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領導了艱苦卓絕的內政、軍事和外交斗爭。
4、兩次世界大戰
德意志帝國在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德皇威廉二世退位。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瑪共和國。
5、東德和西德
戰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佔領,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1961年民主德國修建了柏林牆阻止東德居民向西流動。
6、兩德統一
1989年東歐劇變,包括東德在內的各國共產黨政權紛紛垮台;在四強同意下,1990年東德和西德終於達成兩德統一。
(7)世界歷史演變進程擴展閱讀:
德國的文化:
1、美術
不少德國畫家的作品享有高度國際知名度,創作形式也相當多元。源自德國地區的卡羅琳式建築及奧托式建築促進了羅曼式建築發展,之後則以哥特式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及巴洛克建築為主。
2、音樂
音樂是德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德國造就了各個不同時期的音樂大師,柏林愛樂樂團、德累斯頓國家交響樂團更是享譽世界。德國為歐洲第一大及世界第三大音樂市場。
3、哲學
德國哲學可以說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石。進入21世紀,德國與法國、奧地利、瑞士及斯堪地那維亞各國持續發展當代分析主義。
4、其他
德國的各類音樂會、藝術展覽、戲劇表演、國際性大型體育比賽、街頭慶祝活動和聖誕市場也吸引了不計其數的遊客。
5、忌諱
忌諱數字13。視13日星期五為不祥 。不喜歡紅色,紅黑相間色以及褐色,尤其是墨綠色。法律禁用納粹或其軍團的符號圖案,討厭菊花、薔薇(只用於悼亡)圖案和蝙蝠圖案。忌諱核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德國
Ⅷ 簡要敘述世界史的發展進程
世界史,一般是指有人類以來地球上歷史的總和,雖然世界歷史本身早在人類文明出現後就出現,但人類一直到近現代才真正用這個概念來研究和述說歷史。
這種世界史的概念也在西方向外發展的過程中影響到世界各地,如日本在19世紀 末開始發展世界史的研究,中國知識分子也開始對世界歷史感到興趣。但在西方,一直到20世紀晚期,西洋史仍然一直是學術主流,直到1980年代,以來,打破西方中心的努力下,歐洲以及美國的歷史課程主流,才開始由西洋史轉向世界史。
世界史四言記憶法
四大發明,進步杠桿。技術進步,分工擴展。城鎮增多,關系改變。庸佣不同,性質迥然。地中海岸,萌芽出現。
新航路開,有其根源。商品經濟,貨幣貪婪。商業危機,道路阻斷。為去東方,起錨開船。西葡兩國,率先揚帆。
遠達印度,達氏航船。哥氏船隊,大洋彼岸。麥船環航,證實地圓。新路開辟,意義深遠。商價革命,資義發展。
白人上岸,兇相畢現。燒殺搶劫,貪得無厭。亞非拉美,沉重災難。原始積累,手段野蠻,世界形勢,由此改變。
文藝復興,意為首源。人文主義,集中表現。強調人行,反對神權。面向現實,尊重實踐,自然科學,重大發展。
天主教會,封建集團。神職人員,腐敗貪婪。宗教改革,新教出現。革命旗幟,飄揚荷蘭。首次資革,發展領先。
英處中線,海外利便。制呢利大,養羊地圈。新的階級,實力發展。斯氏王朝,君主制專。引發革命,為鎮籌錢。
Ⅸ 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進程有哪些階段
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五個階段: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
人類社會:物質運動的最高形式,人們在特定的物質資料生產基礎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動形成的各種關系的有機系統。在漢語中,"社"指古時祭地神之所,"會"是眾人之聚合。"社"與"會"聯用,最早見於北宋理學家程頤所說的"鄉民為社會"(《二程集》),意為眾人會合、結為社團。英語society,法語soci?t, 德語gesell-schaft, 都有"結合"之意,19世紀80年代初,日本學者譯為"社會",意即人類社會。
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是人類最初的社會形態,是以親族關系為基礎,以母系社會為前提,經濟生活採取平均主義分配辦法,對社會的控制則靠傳統和家長來維系。世界各地都有原始社會,形式多樣。有些以狩獵和採集經濟為主,有些則以漁業為主,或者以簡單的自然農業為主,部落組織是某些原始社會的特徵,但是並非所有的原始社會都有這一特徵。根據文化進化論者的學說,有些原始社會保持著平均主義的性質,但另一些則已經逐步變成等級制度的社會,並進而發展成為酋長領地,其組織形式更為復雜。
奴隸社會
隨著私有制的產生,社會上出現了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原始社會開始解體,奴隸制度逐漸形成,奴隸社會產生。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在經濟和上層建築居於主導地位,奴隸佔有制生產方式決定著整個社會的基本發展方向。奴隸社會最早出現於埃及、西亞、中國和印度,繼而在希臘和義大利等地產生。隨著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日趨激烈,作為奴隸主階級鎮壓奴隸和其他被剝削者工具的奴隸制國家應運而生。人類歷史上最早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出現的國家,都是奴隸制國家。
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是分封制定義的一種社會制度。這種制度下,國王向各類封建領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領主向國王效忠,從而形成了一種金字塔式的國家治理結構。根據領主們的封地規模、家族地位等因素,國王授予公、侯、伯、男、子爵位。地主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社會是封建社會,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的自然經濟是以土地為基礎,農業與手工業結合,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具有自我封閉性、獨立性,以滿足自身需要為主的經濟結構。
資本主義社會
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標志著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也標志著對勞動者的剝削形式的變換,即由封建剝削變成資本主義剝削。資本原始積累還包括對殖民地的侵佔和掠奪,以及其他利用國家權力的暴力手段。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 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兩大階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
共產主義社會
共產主義社會是指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在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的勞動者自由聯合的社會經濟形態。作為一種社會形態,生產資料所有制是完全的公有制,基本生活資料是按需分配的,即每個人都盡其所能為社會作出貢獻,而依照自己的需求索取。要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必須實現家庭的分化,形成共產主義社會所特有的結構,客觀上依賴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共產主義分配方式,並形成人人平等的社會機制和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我國古代設想的「大同」社會就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一種思想萌芽。
Ⅹ 中國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歷史地位變化
自漢朝來中國抄一直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元朝時沒有之一。到明朝以後逐漸走向衰弱,英國工業革命後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半封建地,二戰結束後中國逐漸復興,改革開放後,中國在國際地位日漸提高,在經理全球化,世界一體化過程中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忘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