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知道歷史上最腐敗的王朝是那一個最強大的王朝是哪一個
晉最腐敗
歷史上的晉朝石崇與王愷爭豪競奢的故事想必人人知道。晉武帝司馬炎的舅舅王愷回拿武帝答賞賜的二尺高珊瑚樹,向石崇炫耀,石崇卻用鐵如意擊碎了。王愷又惋惜,又憤恨,而石崇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三尺、四尺,條干絕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愷許比甚眾。愷惘然自失」。這是《世說新語》中記載的晉朝王公大臣比賽奢華的場面,《晉書》中還有更多這樣的記載。你說他們奢侈不奢侈?奢侈的資本哪來的?腐敗所制。
元最強大
中國歷史上,領土最大的時候是在元朝,元朝不僅對外關系空前發展,由亞洲推廣到歐洲和非洲,而且它的疆域遼闊廣大,在我國歷史上是空前的。元朝北至陰山以北,南至南海諸島,東北到今庫頁島,西北達到新疆、中亞地區。今天的新疆、西藏、雲南、東北地區、台灣部分島嶼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統治范圍之內。
元朝西征軍是橫掃歐亞大陸,所以元時中國的軍事實力最強大
B. 誰是中國歷史上最清廉的官員
"最"清的沒來聽過這種說法,倒是有源十大清官:
1。 西門豹,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西門豹到鄴地後,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後,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C. 歷史上治理貪腐最強硬的朱元璋,為什麼效果沒有雍正的好
歷史上治理貪腐最強硬的就屬朱元璋,對於貪污腐敗的懲處力度極大,收受賄賂只要達到60兩就會被判處死刑。朱元璋對於貪官污吏的深惡痛絕來自於年幼時的經歷,年幼之時,一場旱災來襲,餓殍遍野,而朝廷撥下來的賑災錢糧被貪官污吏搜刮的所剩無幾,朱元璋的父母和哥哥正是在這場災難中死去。
朱元璋這段年幼時的記憶使得他深知貪污對於普通百姓會造成多麼大的災難。所以他在位期間制定了一系列針對貪污的法令,15萬人因貪污被判死刑。
然而這種嚴苛的法令並沒有阻擋住明朝官員貪污的腳步,實在是由於明朝官員俸祿太低,甚至經常遲遲不發。所以最終大明朝還是亡於貪官污吏之手。
而雍正在對於貪污的治理上更為高明,他深刻認識到,只殺人是達不到治貪效果的。唯有改制,才能真正杜絕貪腐。雍正皇帝先後推出三條政策,火耗歸公,欽差巡查制度和連坐制度。正是這三條制度,既合理增加了官員的俸祿和福利,也從制度上將官員升遷合理化,增強監督力度,同時貪污從一人之罪變成一家之罪,使得敢貪污的人越來越少。
雖然刑法嚴厲,滿朝文武天天戰戰兢兢,但是卻並沒有止住貪官貪腐的步伐,為啥呢?因為明朝公務員的薪水實在是太低了,有時候還常常發不下工資,如果不貪點,日子實在是沒法過了。因此朱元璋嚴刑治貪的效果並不好,最後大明王朝還是亡於貪腐。
相比於朱元璋,清朝的雍正皇帝治貪手段就高明的多,他深刻的認識到了一個問題:要想從源頭上治理貪腐問題,只靠殺人是行不通的,必須堵住制度上的漏洞。所以他實行了三項政策,最終使清王朝的國庫由三百萬兩變成了五千萬兩,為乾隆盛世的開啟奠定了基礎。
那麼這三項措施是什麼呢?第一項就是火耗歸公,火耗指的是地方官在收取錢糧的時候,會以押運過程中的耗損為由,多征錢糧,而多征的這一部分自然就進了自己的腰包,雍正七年,雍正皇帝開始推行火耗歸公,將所有附加稅全部取消,推行法定稅,並制定了養廉銀制度,這樣一來,不僅減輕了百姓的負擔,而且還增加了官員的福利,基本工資高了,官員自然不會在那仨瓜倆棗上動歪心思了。
雍正即位的第五年,兩廣官員李濱和福建官員陶范,因為「吞食」了朝廷稅銀,還犯下貪污之罪,畏罪自殺。本以為死後,就可以逃離處罰。可他們萬萬沒想到,雍正放過死者,並不放過生者。他下令抄他們三族的家,並讓這些人進行奴役償還虧空的稅銀。真是一人之過,三族受災。活人也會被死人連累致死。
雍正期間,科舉考試時,山西科場考試出現舞弊案被查。雍正派出欽差大臣揪出元兇,在行刑當日,當地官員都要到場觀看行刑,貪官污吏被腰斬於市。受刑場面非常血腥,讓人不栗而寒。
雍正之後的乾隆時期,貪腐成風,並出現了一個巨貪和?。晚清時期,慈禧太後帶頭隨意挪用國庫,貪腐之風盛行。不知,他們有沒有受到先帝雍正治腐之心的影響?
D. 歷史上最強悍的反腐,為什麼最終歸於失敗
歷史上著名的反腐案例1、北宋的高薪養廉,宋真宗趙恆,史上稱之為「中國皇帝反腐倡廉第一人
首先,宋真宗有一個傳諸後世的良好的廉政理念。他頒布了告誡百官的《文武七條》:一是清心,要平心待物,不為自己的喜怒愛憎而左右政事。二是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潔。三是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勢壓人。四是務實,不要貪圖虛名。五是明察,要勤於體察民情,不要苛稅和刑罰不公正。六是勤課,要勤於政事和農桑之務。七是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種弊端。
其次,宋真宗建立了一整套嚴謹有效的官員選拔任用制度。
第三,在吏部建立了官員檔案,完善官員休假制度。
第四,建立了一套監察官員的瀆職懲處制度、選拔的標准和職務迴避制度。宋朝設立御史台,行使相當於現在紀委監察部門的職責。
輝煌成績:
1、盡管北宋的面積、人口、資源都比唐朝差得多,但北宋經濟繁榮,邊貿紅火,貢賦通達,稅收富足,經濟總量佔世界的80%。
2、畫家張擇端用流芳百世的《清明上河圖》來描繪了北宋時期的清明盛世;
3、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贊譽:中國是舉世最優美、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國家。
結果
北宋的官員成了與秦、漢、唐、元、明、清的官員相比是最幸福的人。宋官是最好做的。北宋的皇帝是只講意識形態建設,不講軍事實力的。大臣沒有勤儉建國、艱苦奮斗的傳統。講的是吃喝玩樂,帶頭驕奢淫逸,廣置田產樓閣,多納歌妾舞姬。北宋皇帝講的是高薪養廉、從優待官。北宋因為貪腐丟官的人很少,因貪腐而遭殺頭和滅族的官員幾乎沒有。北宋的政治生態不僅使北宋王朝毫無政治理想,反而為蒙古人奴役漢人,建立歐亞大帝國打下了一個優良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社會基礎。
2、反腐自律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創建中國最強盛的時期―唐帝國的「貞觀王朝」,堪稱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有學者認為:貞觀王朝的強盛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任何一個王朝都無法比擬的,它主要表現在:
社會秩序空前安定,夜不閉戶、道不拾遺。「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齎糧,取給於道路」。
唐帝國是當時世界最為文明強盛的國家,首都長安是世界性的大都會。各國的傑才俊士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往唐帝國跑。
貪污降到歷史最低點。貞觀王朝被稱譽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貪污的王朝」。
高度發達的商業。中國傳統封建王朝的經濟特徵是「重農抑商」,但貞觀王朝是唯一不歧視商業的封建王朝,而且李世民高瞻遠矚,給予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
輝煌成績:
1、稱譽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貪污的王朝」,這也許是李世民最值得稱道的政績。
2、李世民統治下的唐帝國,皇帝率先垂範,官員一心為公,吏佐各安本分,濫用職權和貪污瀆職的現象降到了歷史上的最低點。。
3、貞觀時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會夜不閉戶,道不拾遺。630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
結果
李世民依靠個人的力量進行反腐,而且權力高度集中,就造成了一個重要缺陷,那就是個人的反復無常。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意識到大功告成之時,唐太宗便意驕志滿起來。以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去世為界限,貞觀君臣關系和政治風氣可以劃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期是「貞觀之治」的上升期,後期是「貞觀之治」的下降期。
而正是在後期,唐太宗把虛懷若谷的納諫之風漸漸地拋棄了,很少聽信正確的意見只相信他個人的權威和極少數心腹的話,以孤家寡人的獨斷專行代替兼聽眾意。於是,群體的合力遭到破壞,治世的生機被遏制,中斷了富有活力的政策,君臣間的合作與信任遭到了嚴重損害,隨著活力的喪失和惰性的增長,盛極一時的「貞觀之治」就不可避免地呈衰頹之勢。
貞觀後期,整個智囊群體開始染上一種隨和的、順從的、與世無爭的色彩,這與貞觀前期智囊群體那種勤奮、進取、直言敢諫的風氣已截然不同。朝中大臣都恪守中庸之道,為保全祿位而不敢多言。還有一部分高級官僚隨著官職的升遷和權勢的增大,意志卻逐漸衰退,貪圖安逸,追求享樂。有人迎合唐太宗所好,大獻殷勤,進貢奢侈品,全然不顧朝政的衰落。
有人託病不朝,安度晚年,將國家大事置於腦後。大臣中貪污受賄、貪贓枉法等行為經常發生。貞觀後期臣僚們群體素質的蛻變,是唐太宗「漸不克終」的投影,臣僚的變化反過來也加速了唐太宗的衰敗。
歷史上的統治集團在進入盛世後,滿足於維持現狀,對眼前的問題小修小補,乃至自高自大,掩蓋矛盾,粉飾繁華,卻看不到所存在的問題及其嚴重性。潛在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就在這種狀態下滋長,日積月累,變小患為大患,一發不可收拾。
創造「貞觀之治」的唐太宗也不例外,隨著國家情況的迅速好轉,他漸漸變得懈怠和荒疏,開始追求豪華奢侈的生活,淡漠了草創天下的艱難,走上了淫奢之路,他驅使兵丁,大征徭役,到處興建宮殿、別館,規模越來越大。
由於大興土木,徭役不斷增加,人民不堪役使,以至於砍掉自己的肢體以圖逃脫。唐太宗因滋生自滿之心,無法完全做到居安思危,無法真正堅持善始善終,一世英名不保,盛世基業不克善終。
3、大明王朝的嚴刑酷法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反腐懲貪手段最嚴厲的朝代。明朝的官場是人類最高危的行業。明朝的官員是一幫最沒有人格、尊嚴、隱私和安全保障的群體。明朝吸取了宋亡的教訓,在國家政治管理中強調:「治國必先治吏,治吏必須從嚴。」明朝對官吏的監管程度比對囚犯還嚴。手段包括:設置耳目、跟蹤偵監、下屬舉報、隨時抄查、親鄰連坐、朝堂棍打、刑訊逼供、誅殺九族、剝皮懸屍。也就是說,明朝是中國歷朝在反腐問題上殺官最多最狠的朝代。然而明朝卻是歷代貪腐問題最嚴重的朝代。
在歷史上,是朱元璋時代,反腐的「鐵腕」甚至是「鐵血」遠超其他歷史時期。《草木子》說,明太祖規定,地方官貪污受賄六十兩以上,就要在土地廟前剝下皮來,裡面填上草,放在官府大堂的公座邊上,以提醒下任官員不要貪污:「明祖嚴於吏治,凡守令貪污者,贓至六十兩以上者,梟首示眾,仍剝皮實草。府州縣衛之左,特立一廟,以祀土地,為剝皮之場,名曰皮場廟。官府公座旁,各懸一剝皮實草之袋,使之觸目驚心。」這豈止是觸目驚心,准確地說是令人毛骨悚然。
從洪武四年到洪武十八年,他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數次轟轟烈烈的反腐敗運動。如洪武四年(1371)甄別天下官吏,八年(1375)的空印案,十八年(1385)的郭桓案,聲勢都極浩大。其中,尤以空印案與郭桓案的規模最大,兩案連坐被冤殺的達七、八萬人。郭桓案,「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贓七百萬,詞連直省諸官吏,系死者數萬人。核贓所寄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一般估計,朱元璋在反腐過程中殺掉的官吏在十萬到十五萬名之間,數量不可謂不多。
從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八年,更是朱元璋嚴厲打擊貪污腐化的特殊時期。那個時候,幾乎無日不殺人。由於誅戮過甚,兩浙、江西、兩廣和福建的行政官吏,從洪武元年(1368年)到十九年(1386年)竟沒有一個做到任期滿的,往往未及終考便遭到貶黜或殺頭。有些衙門,因為官吏被殺太多,沒有人辦公,朱元璋不得不實行「戴死罪、徒流辦事」、「戴斬、絞、徒、流刑在職」的辦法,叫判刑後的犯罪官吏,帶著鐐銬回到公堂辦公。
朱元璋反腐不僅動用刑獄,嚴加懲處,而且還法外加刑。罪行嚴重的,處以墨面文身、挑筋、挑膝蓋、剁指、斷手、刖足、刷洗、稱竿、抽腸、閹割為權、斬趾枷令、常號枷令、梟首、凌遲、全家抄沒發配遠方為奴、族誅等各種非刑。
因此,在洪武時代做官,真的是一件極為危險的勾當。據說,皇帝每天上朝,如果把玉帶高高地貼在胸前,這一天殺的人就少一些;如果把玉帶低低地按在肚皮下面,這一天准得大殺一批,官員就嚇得面如土色。在這種恐怖氣氛中,不論大官小官,個個膽戰心驚,不知什麼時候就有大禍臨頭。傳說當時的京官,每天清早入朝,必與妻子訣別,到晚上平安回家便舉家慶賀,慶幸又活過了一天。
因此本來最熱愛做官的讀書人們在這個時期也視仕途為畏途。他們「以溷跡無聞為福,以受玷不錄為幸」,「多不樂仕進」。有的家裡有好學之子,怕被郡縣所知,弄去當官,反而叫他們休學種地。有的為了避免被強征出仕,至自殘肢體。
不少人在時過境遷之後,回想起洪武朝的情景,還心有餘悸。
結果:朱元璋反腐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
與歷史其他時期比較,朱元璋時代是貪腐現象較少的時期。但是按朱元璋自己的標准,他的反腐還遠遠沒有達到目的。朱元璋多次表示,官員隊伍的治理整頓成效並不顯著:「奸頑之徒難治,扶此彼壞,扶彼此壞。觀此奸頑,雖神明亦將何如!」我們看朱元璋從洪武二十一年至三十一年所頒布的多道榜文,可以看到讓朱元璋不滿的官場現象仍然比比皆是:「縣州府行省官吏在職役者,往往倒持仁義,增詞陷良」;「凌虐良善,貪圖賄賂」;「奸頑小人,恃其富豪,欺壓良善,強捉平民用為奴僕,雖嘗累加懲戒,奸頑終化不省」;「無藉之徒,不務本等生理,往往犯奸做賊。若不律外處治,難以禁止??」
雖然反腐力度如此之大,然而朱元璋期望的純而又純的狀況終於沒有出現。在朱元璋的政策下,想在官場全身而退幾乎就不可能,所以有些人認為反正動輒得咎,不如趁早撈一把算了,反而加緊貪污搜刮的活動。他們「當未仕之時,則修身畏慎,動遵律法。一入於官,則以禁網嚴密,朝不謀夕,遂棄廉恥,或事掊克,以修屯田工役之資」,享受一天是一天,於是貪污事件仍然層出不窮,「棄市之屍未移,新犯大辟者即至」。「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屍未移而人為繼踵,治癒重而犯眾多!」弄得朱元璋連聲哀嘆:「似這等愚下之徒,我這般年紀大了,說得口乾了,氣不相接,也說他不醒。」
連朱元璋寄以最大希望的民眾監督也很快破產了。民眾可以擒拿犯法吏員一舉,負面作用也很快反映出來。群眾運動的火候是最難掌握的。不久,就有許多地方的地方官為了政治利益,威脅利誘百姓們保舉自己,打擊他人,更有許多地方群眾為了抗稅不交而把正常工作的稅收官員捉拿到京。這類事情遠比真正捉到的貪官要多,弄得朱元璋一個勁地嗚呼不已。
朱元璋晚年,對自己的暴力懲貪曾經有過困惑和動搖。洪武二十三年,他對刑部官員說:「愚民犯法,如啖飲食,嗜之不知止。設法防之,犯者益眾,惟推恕行仁,或能感化?」
拋開朱元璋自己的苛刻標准不提,客觀地說,朱元璋的鐵血反腐短時期內確實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從長期歷史效果看,朱元璋的反腐是失敗了,而且是徹底的失敗。雖然他在世時,貪污腐化現象得到了一時的抑制,然而卻積蓄了巨大的反彈能量。在他死後,腐敗又迅速發展起來,大明最終以中國歷史上最腐敗的王朝之一被列入歷史。
朱元璋的錯不在於反腐,而在於情緒化反腐。近代法律家沈家本先生對《大誥》所載案例逐條進行考證,其結論是幾乎所有大誥刑案都存在或法外用刑、處刑不當、枉施刑罰的問題。面對貪腐,朱元璋過於迷信暴力。他在反腐問題上幾乎窮盡了各種手段,就是沒有反思自己建立的低薪制。在懲貪問題上,「強盜」出身的他顯得相當「一根筋」,他相信暴力恫嚇可以取代一切其他努力,認為用刀劍可以造成一個絕無貪污的純而又純的世界。事實證明,沒有一個合理的基本制度為基礎,再強悍的政策措施,也只能收效於一時。
4、雍正反腐:對貪污官員抄沒家產,實行「養廉銀」
康熙年間,官員的貪污現象已相當嚴重,一些大權在握的大官僚肆無忌憚地貪污公款,收受賄賂,如滿族大臣索額圖、明珠,漢族大臣徐乾學兄弟、高士奇等。當時的民謠說:「九天供賦歸東海(徐乾學),萬國金珠獻澹人(高士奇)。」
雍正皇帝繼位後,決心改革積弊,打擊貪污,整頓吏治。他令各省在限期內補足國庫的虧空,對查實的貪污官員嚴加懲處,追回贓款,抄沒家產。當時雍正對一些大臣的懲辦顯然還有政治上的復雜原因,但也確實起了打擊貪污的作用。與此同時,雍正解決了官吏俸祿過低和地方政府開支沒有保障的問題。具體辦法就是實行「養廉銀」。雍正期間,吏治有了明顯改善。
結果
雍正離奇暴亡,乾隆接過權杖後,便一改其父嚴厲冷峻的處事行為,轉為平和放任的風格。尤其乾隆晚期,貪污之風盛行,吏治廢弛。乾隆皇帝照康熙之例六度南巡,而「供億之侈,驛騷之繁,將十倍於康熙之時」。為了維持奢靡的生活,乾隆巧立名目,勒索官吏、商人和百姓的錢財。乾隆帝規定,官員犯有某些過失或不盡職責,可向皇帝交納罰銀或贖罪銀,以換取寬恕或免罪。交納的銀兩,收歸皇帝私囊。乾隆帝的寵臣和?,任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執政20多年,深受乾隆帝倚重,嘉慶時被責令自殺,抄沒家產。人謂其家財八萬萬,敵清朝當時歲入十年以上。與官僚們驕奢淫逸生活相伴隨的,是貪污的風氣盛行,賄賂公行,政以賄成。各級官吏層層貪污中飽,整個官場彌漫著貪贓枉法、惟利是圖、阿諛奉迎的惡劣風氣。各級官吏過著犬馬聲色、驕奢淫逸的腐朽生活,置國計民生於不顧。
E.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十大貪官,都是以什麼方式貪污受賄的
10、清朝和珅:家產超過朝廷十年收入。和珅聚斂財富之多,在歷代文武大臣中首屈一指,他的確是中國古代最大最富的貪官。嘉慶下諭,定了和珅20條大罪,其中講和珅的財產有:夾牆私庫有金32000餘兩,地窖內埋藏銀300餘萬兩。
F. 盤點中國史上反腐倡廉最給力的皇帝是哪四位
雍正也是大力治理貪官的皇帝,可謂嫉貪如仇,只是治貪不算成功。
G. 我國最腐敗的朝廷是在哪個朝代
越是靠近現代的朝廷,就越容易腐敗。
越靠近現代,生產力越發達,社回會中創造出來的新鮮答事物和可供享樂的商品就越多。在沒有足夠的社會監督的朝代,人們都難免被物慾所侵蝕。有錢人依靠金錢來享受。有權力的人就藉助權力來獲得各種物質享受。
基於上述說法,元明清三朝是中國古代最腐敗的朝代。
元朝和清朝屬於外族政權。為了維護統治,清朝的皇帝和官員還算是勤政,至少要努力營造一份百姓安居樂業的氛圍。元朝朝野上下都窮奢極欲,所以不到一百年,就被朱元璋趕到了漠北荒原。
明朝算是古代腐敗朝廷集大成者。明朝將近300年歷史,其中有將近一半的時間,皇帝不上朝。因此可以想見明朝的朝政有多麼荒廢。皇帝都不理朝政,那下面的官員能好到哪裡?
整個明朝一代,只有一個海瑞算是所謂的清官。他還冷血地逼死了自己5歲的女兒。
H. 中國歷史上著名貪官污吏的故事
1、趙高
原籍趙國,是趙國王族遠支族屬。後來趙高之父犯了罪,被判處宮刑,趙高弟兄數人也一律處以宮刑,在秦國王宮做了奴隸。秦始皇聽說趙高能力強,精通刑獄法令,便提拔他擔任了中東府令,兼行符璽令,成了掌管皇車馬和能自由出宮的官吏。
趙高利用手中的職權,一方面對關系國計民生的各項經濟事務橫加干涉,侵奪民田,操縱賦稅,控制國庫。幾年的時間,趙高就成了財富難以計數的富翁,其爪牙也大發橫財,國家的財力卻日趨薄弱。
趙高入秦宮20多年,依靠弄虛作假,弄權不止,貪欲不足,終得報應。他通過發動兩次宮廷政變,陷害了無數無辜,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5、陳自強
陳自強,南宋寧宗時做到了右丞相,他依仗著曾經做過實權人物韓侂胄啟蒙老師的資歷,貪贓枉法,什麼事都干。凡是求官的人,他都派人談好價錢,一切辦妥後再 「光明正大」地授官。
地方官送公文到京城,封函上一定要註明「某物多少一起獻上」。凡是沒寫的,就根本不打開。後來,韓侂胄北伐失敗失去了權勢,陳自強失去了靠山,又因謊報軍情被朝廷罷免,最終死於流放地。
I. 中國歷史上十大貪官
和珅
和珅,生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原名善寶,字致齋,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二甲喇人。住西直門內的驢肉胡同。《清史稿》等書載稱,和珅「少貧無籍」,即貧窮低微,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與歷史實際相差太遠。
和珅的先祖,居住在英額峪,與同一姓氏的清開國元勛私毅公額亦都同居一地。英額峪離清太祖努爾哈赤居住的赫圖阿拉不遠,努爾哈赤起兵以後,和珅的九世祖噶哈察鸞及其子達古山巴顏等弟兄子侄,皆投歸太祖,此後不少人擔任文官武將。和珅的五世祖即高祖父尼雅哈納,行伍出身,在太宗時從征,「過北京,征山東,梯攻河間府,首先登城,克之,賜巴圖魯號,授三等輕車都尉」。輕車都尉是公、侯、伯、子、男這五等封爵之下的世職,相當於官階正三品。尼雅哈納之孫阿哈碩色襲祖世職後,又兼任佐領,並於和通泊征准陣亡,被追贈一雲騎尉(官階正五品)。尼雅哈納的曾孫也就是噶哈察鸞的九世孫常保(和珅的父親),襲曾祖父的三等輕車都尉和阿哈碩色的一雲騎尉世職,並在八旗軍內任職,當上了副都統。副都統,官階正二品,是軍界高級將領,每年俸銀155兩、米155石,還有養廉銀500兩。父親常保襲職後,由於常保堂叔啊哈頓色在跟隨康熙皇帝征准噶爾時英勇陣亡,追敘軍功,常保受贈一等去騎尉。至乾隆時兼任福建都統。從和珅的高祖父尼雅哈納起,到父親常保,皆是有世職的官宦之家,尤其是其父是二品大員副都統,怎能說他是出身低微,「家貧無籍」!
常保中正平和,為官清廉,在京待的極少,多征戰 戍邊在外,為國而少顧家,因此家裡沒有什麼產業,乾隆二十五年常保病逝於福建,和珅家境陷於窘迫中。
和珅有弟和琳,小和珅三歲,與和珅是一母同胞,生下不久母親病逝。和珅兄弟如寒澤孤雁,披風淋雨甚是凄苦。但二人向來和睦、相依為命,更有家人劉多方奔走照應,兄弟二人雖若荒山竹筍,飽受風吹雨打,但卻更見茁壯成長。
和珅十多歲後進入皇宮西華門內的咸安宮官學讀書,「少小聞詩達禮」。由於與繼母的關系不好,少年時期他的經濟條件比較差,但是,他18歲與官階正二品的內務府總管大臣英廉的孫女結婚,20歲時又襲了高祖父尼雅哈納的三等輕車都尉世職,處境就顯著地好了。因為,三等輕車都尉的歲俸為白銀160兩,還有80石米,比巡撫、布政使的俸銀還多一點。和珅有了這筆可觀的固定收入,就可以安享中等以上的生活水平了。
更為重要的是,這一世職給和珅帶來政治上的更大好處,為他提供了一條接近萬歲爺的捷徑,使他於乾隆三十七年,即22歲時,當上了官階正五品的三等侍衛,並隨即充任粘桿處侍衛。粘桿處,即尚虞備用處。清朝制度,「選八旗大員子弟之獧(juàn)捷者為執事人」,負責皇帝巡狩之時扶輿、擎蓋、罟雀之事。粘桿處三等侍衛經常隨侍皇帝出巡,就有了與皇帝回奏、回答的機會,從而為和珅的飛黃騰達創造了十分有利條件。史籍載稱,乾隆四十年的一天,和珅隨駕出宮。「上偶於輿中閱邊報,有奏要犯脫逃者,上微怒,誦《論語》『虎兕(sì)出於柙』之語」,扈從校尉不知此系何意,和珅卻立即對答說:「爺謂典守者不得辭其責耳。」乾隆聽後很高興,問和珅:「讀過《論語》?」和珅說,讀過。「又問家世、年歲,奏對皆稱旨」。乾隆「見其儀度俊雅,聲音清亮」,「矯捷異常」,十分贊賞,「自是恩禮日隆」。和珅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善於臨機應變,博得了皇上的歡心,青雲直上,立即於閏十月遷乾清門侍衛,十一月升御前侍衛,授正藍旗滿洲都統。此後,他不斷升遷,兼任多職,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兼管吏部、戶部、刑部、理藩院、戶部三庫,還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裁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等要職,為皇上寵信之極,官階之高,管事之廣,兼職之多,權勢之大,清朝罕有。他還是皇上的親家翁,其子豐紳殷德被指定為皇上最寵愛的十公主之額駙。
為什麼和珅會受到乾隆帝如此特殊寵信和委以大權,成為主持朝政的宰相?是因為他滿腹經綸,學富五車,才華橫溢,文武雙全,諸葛孔明再生嗎?不是。不錯,和珅確實精明能幹,敏捷異常,善於臨機應變,文化水平也相當高,記憶力特別好,還精通滿文漢文,會蒙文和藏文,有處理政務的一定能力,但離真正的善理國政的名相和指揮三軍克敵制勝的名帥,還相距甚遠。論才學,和珅僅系一個名落孫山的小小文生,談不上才華橫溢,一代才子。談治政,不管是破除舊的陳規積弊,建立新的重要制度,還是除大奸,薦大賢,他都沒有大的建樹。講武略,他的水平更是低下。和珅與阿桂奉旨統軍征剿甘肅蘇四十三起義,阿桂正在督辦河工,和珅先到軍前,欲於阿桂到來之前撲滅起義,建立殊功,分兵四路進擊,卻失敗了,勇將總兵圖欽保陣亡。和珅不僅沒有奏報自己指揮不當以致失利的過錯,還隱瞞了圖欽保捐軀之事,並顛倒是非,彈劾勇將海蘭察、額森特的先戰取勝是導致清軍受挫的原因,遭乾隆帝嚴厲斥責,將其降三級留任。阿桂趕到軍營後,問失利之因,和珅諉過於「將帥傲慢」,不聽調度。阿桂「令將帥於次日晨集轅前」。「每呼一將入,輒命和坐其側」,阿桂「有所調撥,及命屯戍處,其人輒應如響,如是者數,和坐上甚恚(huì)憤」。阿桂「問和雲,諸將初不見其慢,尚方劍不知誅誰之頭耶」。和珅「戰栗無人色」。阿桂即命和珅離開軍營,回到京師。
和珅既在文治方面無甚建樹,也無武功,資歷又淺,還不是科舉出身,威望自然不高,且在大學士、軍機大臣中,相當長時間僅只名列第三位第四位,同僚阿桂、嵇璜、王傑、福康安等,皆系多年軍國重臣,論軍功、政績、資歷、門第、威望、才乾和人品,哪一位都比和珅強。尤其是阿桂,文武雙全,軍功政績皆有,是當時眾所公認的超出任何大臣的名帥名相,乾隆四十一年起任軍機大臣,四十二年任大學士,在四十六年至嘉慶二年去世之前,連任16年首席大學士和領班軍機大臣。可是,在乾隆四十六年以後,特別是五十一年以後,在寵任和委以大權上,這四位大學士沒有一位比得上和珅。出現這種特殊局面,完完全全是因為乾隆中了和珅的圈套,錯愛了和珅。
和珅雖不會治國統軍,無甚功業,但卻特別擅長於揣摩帝意,迎合君旨,玩弄權術,還會為皇上聚斂銀錢,供皇上支付各種不便公開動支國庫的費用,故能博取皇上歡心。這在乾隆四十六年廢除「名糧」,增補綠營兵額,給武職養廉銀上,表現得非常清楚。這時,乾隆乾隆八十大壽時以國庫充盈,下詔要取消武將「名糧」,改為給與養廉銀,增補綠營兵,每年要增加軍費白銀300萬兩。乾隆帝詢問阿桂有何意見,阿桂奏稱,費銀太多,不應增補。乾隆不聽其言,下諭說,現在國家「財賦充足」,「戶部庫銀尚存七千餘萬兩」,支付這新增的300萬兩,綽綽有餘。著大學士會同九卿科道詳議。和珅深知皇上必欲實行此法,故極力贊成。乾隆遂下諭批准大學士九卿等的復議,每年增支軍費銀300萬兩。
正因為和珅擅長逢迎,摸透了也迎合了乾隆晚年志得意滿、好大喜功、愛聽諛言、文過飾非、自詡明君的心理,按其旨意辦事,又善於斂財以供皇上享用,所以受到特別寵信,成為乾隆帝的惟一心腹和代理人。
有了皇上的寵信和庇護,和珅身兼多職,位極人臣,基本上掌握了用人、理財、施刑、「撫夷」等方面大權,他便肆無忌憚地攬權索賄,亂政禍國。
和珅聚斂財富的主要方式是任用官員索取賄銀。內而九卿,外而督撫司道,不向和珅納銀獻寶,不是和珅親友,是很難當上官的,從而形成了「和相專權,補者皆以貲進」,「政以賄成」,禍國殃民的嚴重局面。以乾隆最關心的河工而言,就敗壞得不像個樣子。史稱:「乾隆中,自和相秉政後,河防日見疏懈。其任河帥者,皆出其私門,先以巨萬納其帑庫,然後許之任視事,故皆利水患充斥,藉以侵蝕國帑」,「至竭天下府庫之力,尚不足充其用,……而庚午、辛未高家堰、李家樓諸決口,其患尤倍於昔,良可嗟嘆」。
和珅聚斂財富之多,在歷代文武大臣中當首屈一指,他的確是中國古代最大最富的貪官。關於和珅究竟有多少財產,確實數目是難以知曉了,但從他被嘉慶帝親政後勒令自盡和抄沒家產入官,可以知道大概情形。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乾隆帝逝世,初八日嘉慶帝下諭宣布,革和珅職,下獄問罪,抄沒家產。正月十一日,嘉慶下諭,定了和珅20條大罪,其中講道和珅的財產有:夾牆私庫有金32000餘兩,地窖內埋藏銀300餘萬兩。另外,檔案記載,和珅還有取租之地1260餘頃、取租之房1000餘間,以及大量珠寶玉器衣服書籍等等,數量之巨大,前所未有。至於私人的筆記和野史,更把抄沒和珅的家產說得多得不得了。有的說,抄沒清單所列106號中的25號,即折算成銀2
J. 中國歷史上最能反腐的是哪個皇帝
應該是明太祖朱元璋,具體看這篇文章
黃袍加身之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沒有忘記他的苦出身。十七歲時,還被人叫著朱重八的他便失去了父母和兄長,過著乞討為生的叫花子生活。正是這樣「接地氣」的經歷,使他對貧民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對貪官污吏恨之入骨。朱元璋深知,曾經叱吒天下的前朝大元,之所以那麼快土崩瓦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官吏普遍貪污腐化。因此,朱元璋在明朝建立之初就特別重視廉政建設。
戴著枷鎖的王朝
明初的官場,充分貫徹了「治亂世,用重刑」這個基本原則。對於犯下貪污罪行的官員,朱元璋嚴厲懲處絕不手軟。由他親自主持制定的《大明律》中,特別將有關贓罪條文單獨列出,並且明確規定,官員受贓數目達到八十貫(一貫相當於銀一兩),就要處以絞刑。他還頒布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大誥》三編和《大誥武臣》,開列了一些從重懲治貪污官員的典型案例,讓大小官員以此為戒。
完善且行之有效的監察體制對約束官吏起到了較好的作用。在中央,有都察院負責糾劾「壞官紀者」,還有獨立於都察院的六科給事中以稽查百官之失。地方上,既有提刑按察使司對地方官員進行監察,又派出巡按御史考察府州縣官。此外,國家還賦予地方士民直接進京陳事或將危害地方的貪官污吏拿送至京師的權利,並規定地方不許阻攔。
這一系列政策措施,從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明朝在開國年間吏治較為整肅廉明。然而,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逐步恢復發展,商品經濟日趨繁榮,人們不再滿足於糊口度日,開始追求現實的享樂,並嚮往奢侈安逸的生活,整個社會攀比之風盛行,拜金主義大行其道。與此相應,官場中的風氣也每況愈下。為保住官位和謀求升遷,下級對上級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送禮行賄,公然進行。在平時,官員特別是京官,盛行將葉子金夾在書冊中賄送,美其名曰「書帖」、「書帕」,往往於相見揖讓時,「口敘寒暄,兩手授受」,人稱「世風日偷,如江河日下,不可止矣」。另也有學者指出,明代官員的俸祿標准較低,正一品官員的年俸祿只有1044石,正七品知縣的年俸祿只有90石,為官員貪婪腐化提供了借口。
漸漸地,朱元璋悲哀地發現,他一向推崇的酷吏重刑法寶不再有效,血雨腥風中,十五萬顆貪官的人頭落地,卻依然擋不住他的官員「前腐後繼」。殺到後來,京官上朝前,皆像赴死一樣和妻兒訣別,囑托後事。下班回家,慶幸又多活了一天。最盛時,官員戴枷坐堂,面刺金印,堂外剝皮楦草,前任貪官的皮囊在風中搖曳。
這樣戴著枷鎖的王朝豈能長久?郁悶的朱元璋,瓦刀臉上掛滿了問號。
出淤泥而不染
到了明中後期,官場已徹底成為貪污的淵藪,腐敗的巢穴。此外,由於法網日弛、監察失效、考課舞弊等原因,使得明初嚴密的監察體系逐漸失去了效果,貪污腐化的趨勢愈發不可逆轉。大明王朝,已經走過了富有朝氣、蓬勃向上的壯年時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敗。
然而,也有那麼一些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的人,保持著一身清廉之氣,希望以一己之力挽狂瀾於既倒,拯大廈之將傾。
路迎就是這樣一位清官。路迎是山東汶上人,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他在湖廣襄陽知府任上,嚴格約束衙門中的胥吏,並堅決打擊地方上對小民作威作福的豪強,治績為當時人所稱道。後來,路迎又先後出任松江知府和淮安知府。淮安地處南北要沖,南北往來官員的接待費用以及運輸北上物資所需的各項雜費,都向當地的民眾攤派,而這些款項的很大一部分,都落入了衙門書役以及驛站官員的腰包。小民負擔沉重,苦不堪言。路迎裁革各項浮費,節省了許多有名無實的開支,減輕了當地百姓的負擔。淮安人民感恩功德,專門建立祠堂為他祈福。
由於治績突出,路迎被升為浙江按察使。嘉靖十三年(1534年),路迎到嘉興府視察,知府照例向他饋送銀兩。路迎不但將饋贈原封不動地退回,還在嘉興知府的禮單後寫道:「此物奚從來,奈何污我?」該知府隨後也因為考績為「不謹」而被罷免。同年,路迎升任都察院僉都御史,巡撫邊境重鎮宣府。當地軍士驕橫,往往虛列名籍,冒領、侵吞邊鎮錢糧。路迎仔細核對軍士名單,嚴厲打擊將領剋扣士兵錢糧以及冒領、貪污軍餉的行為,不到兩年的時間,邊政肅清。
最有名的清官
要論明代的清官,最有名的當然是海瑞。
海瑞,字汝賢,海南瓊山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舉人。他幼年生活困苦,深悉民間疾苦。在擔任浙江淳安知縣時,海瑞只吃粗米,且命老僕在官署空地自種蔬菜以供日常食用,為母親過壽,他特意買了兩斤肉,以至成為傳遍街頭巷尾的「重大新聞」。萬曆初,首輔張居正特意派巡按御史查察當時賦閑在家的海瑞,御史只見粗茶淡飯,居舍蕭然,不由得嘆息而去。
海瑞馭下甚嚴。他嚴令下屬不許以任何形式貪污受賄。在淳安任知縣時,就曾立下規矩,如果有人用錢物到衙門打點關節,無論數額多少,行賄者和受賄者都要被處以枷號兩個月的處罰。超標招待過境的官員和使節是當時危害甚大的一種行賄方式,海瑞則力圖整治這一風氣。還在他擔任淳安知縣時,巡鹽都御史鄢懋卿出巡,此人表面上要求地方一切從簡,其實所到之地,極盡搜刮之能事。在即將經過淳安時,海瑞特地上一稟帖說:「傳聞所至與憲牌異,欲從憲牌則懼招尤,欲從傳聞則恐違憲。下邑疲敝,未知所從。」鄢懋卿見到稟帖,一笑置之,最終繞道而過。
他還將嘉靖朝以後官場貪污盛行、民生凋敝歸因於懲處貪官污吏的刑罰太輕,為此他上疏懇請萬曆皇帝恢復太祖時枉法八十貫論絞的祖制,甚至認為應該對貪贓枉法之徒重新使用剝皮楦草(明初酷刑,剝下人皮,用草填充之)的酷刑。
海瑞的所作所為,對於當時貪污、奢侈盛行的風氣,還是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隆慶三年(1569年),海瑞以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因為忌憚海瑞的威嚴,當地有貪腐劣跡的屬吏大多自行辭職離開。在當地監督織造的中官甚至因為海瑞的到來而減少了自己出行時的仆從,平時生活講究排場奢華的豪強將朱紅大門臨時塗成黑色。
最為人稱道的是海瑞卒於官署後,遺物只有俸金八兩,葛布一端,舊衣數件,靠朋友們湊錢才為他入殮發喪。目睹這一切的時人朱良感慨道:「披鱗直奪比干心,苦節還同孤竹清。龍隱海天雲萬里,鶴歸華表月三更。蕭條棺外無余物,冷落靈前有菜羹。說與旁人渾不信,山人親見淚如傾。」
「三字經知縣」徐九思
《明史·循吏傳》記載了這樣一位深受百姓愛戴和傳頌的地方官代表,他就是句容縣知縣徐九思。
徐知縣是江西貴溪人,雖官位不高,但剛正廉潔,愛民如子。在徐九思剛出任應天府句容縣知縣時,有一個狡猾的縣吏,拿一份空白文書來偷蓋縣印,徐九思發現後,要依法對其予以重懲,衙門里的眾官員為其求情,但他秉公執法,不為所動。從此,句容官場風氣為之一變。
徐九思到句容不久,同僚及當地百姓就逐漸了解到他的「愛民三字經」,即「勤、儉、忍」。「勤」,就是勤於公務,為避免縣吏在征稅催賦、僉派徭役時營私舞弊,徐九思先是了解鄉民的貧富狀況,然後再依據實情分配徭役,平衡賦稅的輕重,查實豪強隱占的賦額,不再轉嫁到貧困戶頭上。
「儉」,就是節儉裕民。徐九思要求自己「不嗜肉,惟啖菜,佐脫粟」,他在縣衙的園圃里種上蔬菜瓜果,飼養了家禽,還把園中的水池改建為魚池。園中的收獲不僅改善了縣吏的生活,而且節省了縣衙的招待費。目睹當時貪腐盛行、奢靡成風的情形,食不甘味的他苦思冥想,居然想出了這樣一個創意——命人在縣署前的石屏上刻畫了一棵青菜,居中題詞:「為吾赤子,不可一日令有此色;為民父母,不可一日不知此味。」兩邊配上一副對聯:「方丈石牆為戶屏,一絲畫菜為官箴。」以此自勉也警示他人。這塊被稱作「菜銘碑」的石屏與立於衙署大堂前的戒石碑,赫然成為句容縣衙獨特的風景線。
「忍」,就是忍讓不爭。徐九思告誡自己安於清貧,不爭名利,不與貪官同流合污。但是他的忍是有原則的,他對自身的名利可以「忍而不爭」,對於百姓的利益,則絲毫不忍不讓。句容曾遭大旱,官府開倉發糧賑災。按照舊例,應當將救濟糧全部平價出售,糧款上繳。徐九思認為,災年中真正受難的災民早已無錢,平價之糧對於他們猶如市價,而有錢的豪民富戶卻乘機搶購囤積。為此他向上官據理力爭,並根據實際情形進行改革,將撥下的救濟糧,一小部分以市價出售,以歸還官倉;其餘大部分糧食,他親自監督,在縣衙前施粥,救助飢民,使有錢者無空子可鑽,無錢者卻能真正受惠。
榮膺「三字經知縣」稱號的徐九思,在句容知縣任上整整九年。離任時,每天都有大批民眾前來與他道別,致使其行程延遲了一個多月。全縣民眾自發為他建立生祠,將他當作神靈來供奉崇祀。「方丈石牆為戶屏,一絲畫菜為官箴」這幅對聯也流傳至今,成為清正廉潔的格言。
大明歷經276年,不乏這樣清正廉潔的官員,雖然受時代和政治體制的限制,他們無法也不可能改變其時政治腐化、吏治敗壞的大局,然而,他們與腐化風氣相抗衡的錚錚傲骨以及對當時和後世社會的警醒卻是不容忽視的。在中國的傳統時代,法令制度發揮效用的空間相比於今天要大大壓縮,而且已有的法令制度又受制於皇帝的主觀意志,並依其需要隨意變更。這樣,就給社會治理帶來了隨意性、主觀性和不穩定性。官員個人的人格品質、能力和意志等,就很大程度決定著國家政治和地方管理的好壞。因此,清官們在社會治理、社會穩定以及為百姓謀利方面功不可沒,僅以封建制度的衛道士來評價他們是有失公允的。
當然,清官絕不僅僅意味著不貪污、不愛錢,這只能稱為廉吏。察吏安民,興利除弊,謀求百姓的利益,推動社會的進步,才是官員的基本職責。那些歷史上流芳百世的「清官廉吏」,在自身奉公守法、安貧樂道的同時,更為人看重的是為官一任,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