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高中世界歷史各階段的特徵

高中世界歷史各階段的特徵

發布時間:2021-03-02 06:45:41

❶ 1991-2016世界歷史階段特徵

這一時間段的階段特徵就是亞洲經濟崛起
然後伴隨的是經濟的世界化
然後地球村逐漸展現
科技迅速發展

❷ 各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徵

1、先秦

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生產力不斷進步,精耕細作的農耕經濟模式確立;百家爭鳴奠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2、秦漢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大一統的時代,開創並鞏固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農耕經濟進一步發展;

3、魏晉南北朝

是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中央集權遭到嚴重削弱,封建國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現融合的局面。江南地區經濟得到開發,中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4、隋唐

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完善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封建經濟空前繁榮,對外交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頻繁局面。文化輝煌燦爛,以中國為中心形成了中華文化圈,對當時的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5、宋元

是我國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時期。中國由分裂逐步走向統一,以漢族為主的兩宋政權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戰爭一度頻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進一步走向融合。全國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超過了前代,中國的封建經濟高度發展。宋元文化成就突出,達到我國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國繼續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6、明清

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時期。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加強。農耕經濟高度繁榮,手工業、商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與此相適應,明清文化異彩紛呈,但與世界相比,由於封建專制制度的束縛,中國未能與時俱進、與世界同步發展,中國封建社會由盛而衰,逐漸落伍了。

❸ 高中歷史階段特徵什麼意思

您好。
是指在一個歷史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生的變化與特色,這屬於現代化史觀.高中要求掌握基本的歷史史觀。

❹ 高中世界史總結

世界現代史知識體系 世界現代史從1917年十月社會主義革命至今,世界現代史是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曲折前進,兩種社會制度長期並存,互相對境,世界人民爭取獨立、民主、和平與發展的歷史。是現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

世界現代史是世界近代史的延續和發展,近仍史的矛盾仍存在,但也有了發展。其矛盾有,資本主義國家內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國家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同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民族獨立國家之間的矛盾等。這些基本矛盾和斗爭交織在一起,互為消長,成為不同時期的主要矛盾,形成十分復雜的局面。當前來說,和平與發展是最主要的兩大主題。

按世界現代史的發展和主要矛盾的變化,分為兩大時期,1917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第一時期,這是戰爭與革命的階段;1945年至20世紀90年代,為第二時期,這是革命與戰爭逐漸轉向爭取和平與發展的階段。每個時期又可分為不同階段。

第一階段(1917平至20年代末),這一時期的總的特點是革命高漲和國際關系的調整。帝國主義與蘇俄之間的矛盾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矛盾。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爆發,使社會主義的理論變為現實,建立了新的社會制度。隨著蘇維埃政權的鞏固,從而形成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中心。在此影響下,戰後西方各國爆發了無產階級革命高潮;國際共產主義有了新發展,各國共產黨紛紛建立,共產國際誕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大大削弱了帝國主義,造成了帝國主義的新的不平衡。歐洲各國的無產階級革命相繼失敗,資產階級統治進一步穩定。英、法遭到削弱,美、日勢力大長,美國掌握著世界經濟霸權。進入20世紀後,各國處於相對穩定時期,經濟出現了恢復和發展,美國還出現了柯立芝繁榮局面。

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新高漲,亞洲及非洲的民族民主運動蓬勃發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民族解放運動成為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從而進入新階段。

在國際關系方面,圍繞著德國賠款和歐洲安全問題,戰勝國之間、戰敗國之間充滿了矛盾和斗爭。戰後形成了新的國際關系格局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重新調整了戰後帝國主義在東西方的關系。這種調整是暫時的,隱含著不少新矛盾。英、法利用凡爾賽會議和國聯,維護歐洲對世界的霸主地位;而美國則利用在太平洋的優勢和對西方經濟上的控制,挑戰歐洲的霸主地位。但總的來說,歐洲仍保持著國際關系的中心地位。
第二階段(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一階段總的特點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蘇聯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法西斯主義和反法西斯主義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矛盾。

蘇聯克服了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和政治包圍,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了無產階級專政,開展了社會主義建設,基本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在1936年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但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出現了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等問題。共產國際作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中心,在指導各國共產黨的活動,推動各國革命發展等方面起過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法西斯威脅面前,提出了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策略,推動了各國的反法西斯斗爭。但也出現了不少失誤,給各國的革命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造成了一定影響。

這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災難時期。30年代所爆發的空前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沉重打擊了資本主義制度,資產階級民主政體受到嚴重沖擊。為擺脫危機,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義大利強化了法西斯專政。羅斯福新政為戰後國家干預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開了先河。英、美、法等有民主傳統的國家,採用國家干預政策。兩者的目的都是維護壟斷資本主義的統治。法西斯國家挑起世界大戰後,英、法、美等國被迫投入戰爭,各國進入戰時體制。大戰對資本主義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摧毀了法西斯主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

民族解放運動和世界反法西斯運動結合起來,中國、朝鮮、西班牙、衣索比亞等國人民進行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爭,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帝國主義的打擊,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力量得到壯大,為戰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由於經濟危機的爆發和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導致了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在30年代中期的解體。圍繞主要矛盾的變化和法西斯的威脅,各國形成了錯綜復雜的關系。在大戰前,美、英、法推行綏靖政策;蘇聯出於自保,與英、美、德等國進行周旋;法西斯國家則加快了聯合的步伐。在法西斯與反法西斯這一主要矛盾的制約下,法西斯國家結成了軸心國法西斯集團;而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也暫時放棄了意識形態上的對抗,結成同盟關系,建立起廣泛的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抗擊法西斯。二戰中,通過一系列國家會議,進一步協調了反法西斯同盟的關系,從而為反法西斯戰爭提供了保障,也為二戰後更加錯綜復雜的關系埋下了伏筆。

第三階段(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這一階段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冷戰共處和激烈競爭的和平共處時期;也是當代資本主義和當代社會主義曲折發展時期;同時,也是民族解放運動向縱深發展時期;還是雅爾塔體系下美蘇爭霸格局的形成時期。
二戰後,歐亞出現了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出現了社會主義陣營,國際社會主義力量空前壯大。各目都仿照蘇聯,建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這種體制,對各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一度起過積極作用。但後來,其弊端日益暴露,各國相繼開始了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改革。由於受政治、經濟的體制的制約,各國的改革歷經曲折的過程。由於蘇聯推行大國沙文主義和霸權主義,蘇聯控制與反對控制的斗爭日益激烈,蘇聯與南斯拉夫關系惡化,中蘇反目,社會主義陣營出現了分裂。

這一時期,壟斷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羅斯福新政奠定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被廣泛借鑒,資本主義發展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經過戰後短暫恢復後,藉助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在50年代到70年代初,進入相對穩定的高速發展時期,被稱為「黃金時期」。美國憑借其最雄厚的工業實力和貨幣制度的優勢,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日本和聯邦德國在50年代至70年代中,經濟發展尤為突出。西歐國家加快合作步伐,逐漸開始了向美國霸主地位的挑戰。

這也是民族解放運動大發展和第三世界興起的時期。戰後,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有幾十個國家宜布獨立,出現了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潮。在此基礎上,面對美蘇爭霸格局的形成,一大批新興獨立的國家加強了團結和聯合,開始了聯合反殖、反霸的斗爭,不結盟運動在1961年誕生。第三世界崛起後作為一支獨立力量登上了國際政治舞台。

在國際關系方面,全球性的特徵更加突出,聯合國成為國際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組織。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格局被打破,形成了美蘇兩極格局的雅爾塔體系。這也是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冷戰」對峙時期。在兩大陣營內部,也充滿了矛盾和斗爭。社會主義陣營內有控制與反控制的斗爭;在帝國主義陣營內,隨著西歐共同體成立,日本的帽起,也形成了與美抗衡的力量,在更大的范圍內,則是美蘇爭霸,第三世界崛起後的復雜斗爭。

第四階段(1970年至90年代),這是新舊世界格局交替時期。

這一階段,是社會主義運動出現重大麴折和新探索時期。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蘇聯和東歐各國在改革過程中出現了重大挫折,出現了嚴峻的政治、經濟局勢,進而導致了連續的政治動盪。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終於導致了蘇東劇變,出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轉型,社會主義運動受到重大挫折。而中國開始了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道路,社會主義運動統一的模式被打破,從而開始了適應本國國情模式的探索。

以1973年中東石油危機為起點,資本主義各國進入長達10年的「滯脹」時期。西方國家的右翼勢力得勢,他們藉助於新的經濟理論,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經濟的措施,到80年代中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走出了經濟「滯脹」階段。到90年代後,西方各國經濟發展出現了新變化,但除美國以外,各國經濟增長並不明顯。由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作用和新舊政治格局的影響,美國控制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瓦解,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動搖,進而形成了美國、日本、西歐三足鼎立的資本主義發展新格局。同時,經濟區域化加強,北美、西歐、東亞三個工業發達地區成為當今資本主義世界格局的主體。但美國仍是有維持其超級大國的經濟實力,資本主義世界中「一超多強」的局面仍維持著。

民族解放運動進入新時期,在20世紀90年代,帝國主義殖民體系最後崩潰。與此同時,第三世界力量有了發展,建立了有影響的國際組織,為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進行斗爭,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在此期間,亞洲新獨立的國家和海灣國家的民族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在國際關系方面,出現了由美蘇兩極格局向世界多極化演變的趨勢。在美蘇爭霸斗爭中,互有攻守,但總的趨勢是蘇聯處於守勢和劣勢。蘇東劇變後,美蘇兩極格局和冷戰結束,雅爾塔體系瓦解。美國成為唯一大國,美、日、西歐、中、俄間相互競爭、依存,成為一強多極狀態。在經濟方面,區域集團化向全球一體化方向發展。綜合國力的競爭成為國際競爭的中心,和平與發展是國際生活的重大問題。

❺ 高中歷史分為幾個階段,幾個時代。

高中歷史
一、時間:從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建立秦朝。

二、本期歷史的分期:本期中國歷史包含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形成時期三個階段。

1、原始社會時期:原始社會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氏族公社由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組成。父系氏族公社後期到奴隸社會誕生之間這段歷史則被稱為歷史傳說時期。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方面看,原始社會經歷了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兩個階段。

2、奴隸社會時期:中國奴隸社會的歷史可分為四個歷史時期,即:
(1)、奴隸制的創立(奴隸社會的開始)時期——夏朝,統治時間為前21世紀到前16世紀中期。公元前21世紀,大禹傳子,夏朝建立,我國進入奴隸社會。從「禪讓」到「世襲」,從「天下為公」到「天下為家」,是私有制發展的結果,是階級對立的產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2)、奴隸制發展時期——商朝,時間為前16世紀中期至前11世紀中期。商朝是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奴隸制經濟和文化得到空前發展。商朝是當時世界上的一個大國。商朝高度的奴隸制文明,在世界歷史上有重要地位。
(3)、奴隸制的強盛時期——西周。統治時間為前11世紀中期至前771年犬戎破鎬京,都城在鎬京(今西安)。西周是我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西周的統治者實行井田制和分封制,鞏固了奴隸主的統治,擴展了奴隸制的國家和疆域。
(4)、奴隸制的瓦解時期——春秋,時間為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到前476年。春秋時期的主要歷史特點是諸侯爭霸。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東周開始,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春秋時期,春秋時期,東周王室衰微,大田諸侯爭霸。「春秋無義戰」,爭霸戰爭實質上都是為了滿足奴隸主擴張領土和掠奪財富的私慾,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學生的災難和痛苦。這時,以奴隸制土地國有制為基礎的井田制開始瓦解,我國奴隸社會走向崩潰。

4、封建制的形成時期——戰國: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瀛政統一中國。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徵是一方面戰國七雄為統一全國而繼續征戰不斷,另一方面地主階級展開強大的變法運動,以改良的辦法在中國確立起了封建的政治制度。

❻ 外國從古代到現在的歷史階段特徵

1、古代希臘、羅馬(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6世紀)是西方文明的源頭,為人類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留下了寶貴遺產。
1)古希臘文明:從公元前8世紀起,伴隨著奴隸制城邦的形成和發展,希臘工商業發展,推動了以雅典城邦為典型的民主政治的興起,並走向繁榮;同時,古希臘的文化取得了輝煌成就,其中人文主義思想對近代西方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2)古羅馬文明:公元前6世紀,羅馬共和國建立,為了緩和貴族和平民的矛盾,羅馬出現了第一部成文法;後來伴隨著羅馬的擴展和帝國的建立,羅馬法完成了從公民法到萬民法的過渡,並在查士丁尼當政時期,形成了完整的法律體系。

2、手工工場時代(16世紀至18世紀中期)
階段特徵: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
經濟上: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資本主義首先在義大利出現萌芽,然後在西歐國家出現;
政治上:歐美爆發早期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在西歐、北美開始確立;思想文化上: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為資本主義發展解除了精神枷鎖,近代自然科學產
生,誕生了經典力學;國際關繫上,新航路開辟和殖民擴張,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錐形開始出現並進一步拓展。

3、蒸汽時代(18世紀後半期至19世紀中期)
階段特徵:自由資本主義發展。
經濟上:工業革命發生,工業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政治上: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德國完成統一並確立君主立憲整體;法國最終確
立共和政體;英國則進行了一會改革;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形成一股進步潮流;
思想文化上:啟蒙思想進一步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誕生,社會主義思想有空想走向科學,
達爾文進化論使人們從神學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瓦特改良蒸汽機,為工業革命機器
生產提供了動力;
國際關繫上:伴隨著工業革命,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初步形成,英國殖民霸主地位最終確
立。

4、電氣時代(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階段特徵: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
經濟上: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資本主義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政治上: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思想文化上:電的發明和應用極大提高了生產力;
國際關繫上:各帝國主義國家加緊對外擴張,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
終形成。

5、1917年十月革命~1945年二戰結束
政治上
(1)俄國十月革命率先在資本主義世界的薄弱環節打開一個缺口,向世界宣告了一種新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
(2)帝國主義國家仇視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並進行了大規模的武裝干涉,國際關系一度十分緊張。
(3)隨著德、意、日等國家走上法西斯道路,國際局勢日益緊張,並最終把世界拖入了第 二次世界大戰的深淵。
經濟上
(1)面對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沖擊,羅斯福新政運用國家權利大力干預經濟,使資本主義經濟體制重心煥發出活力。
(2)蘇俄(聯)率先開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建立了史無前例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曾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也有許多失敗的教訓。
思想文化上
(1)世界政治、經濟的變動影響了文學藝術事業的發展。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反傳統、反理性的現代主義潮流逐漸興起。
(2)音樂、美術等藝術形式從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過渡。電影技術的發展與電視的發明,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各種新氣息,引起人們生活方式的悄然改變。

6、二戰結束以來
政治上
(1)二戰後,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對峙的「冷戰」格局。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對世界各國的安全與主權以及世界和平形成嚴重威脅。
(2)隨著歐洲各國、日本及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實力增強,它們擺脫美蘇控制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世界開始從兩級對立走向多極化。
(3)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崩潰。兩極格局結束後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國際形勢的主流是和平與發展,但天下並不太平。
經濟上
(1)二戰後,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了許多新變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呈現出許多新特點。
(2)在克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執政時期,蘇聯先後幾次進行經濟改革,但由於積重難返,改革步伐艱難,效果不大。
(3)二戰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速度明顯加快。與經濟全球化相伴,經濟區域化趨勢也日益明顯。
思想文化上
(1)相對論和量子論的誕生使4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擴展到宏觀宇宙和粒子世界,成為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理論的突破帶動了電子計算機、原子能、航天技術、生物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科學革命,科學技術新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
(2)20世紀五六十年代,歐美盛行一種魚傳統戲劇風格廻異的戲劇流派——荒誕派。行動派音樂、美術發展也十分迅速。

❼ 高中歷史中國18401895歷史階段特徵

一、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1919年)
(一)19世紀40-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初步形成時期,又稱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時期。
1、政治:
(1)列強入侵,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加深;(一鴉(1840-1842),二鴉(1856-1860))
(2)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斷增強;抗爭:①虎門銷煙②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革命: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年)
是舊式農民戰爭的最高峰,體現:持續時間14年,《天朝田畝制度》;體現時代特徵:任務:反封建反侵略
主張: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資政新篇》,結果:聯合絞殺,宗教:外來宗教。
2、經濟:
(1)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①中國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②自然經濟逐漸解體;③近代工業出現:外商企業;
(2)工人階級產生
(3)社會生活:西方生活方式開始傳入,通商口岸衣食住行等社會習俗開始變化。逐漸多元化:服飾:西裝、長袍馬褂並行不悖;上海成為租界;在華傳教士辦報;
3、思想:向西方學習,萌發新思潮:林則徐和魏源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僅停留在器物層面
4、外交:閉關鎖國的局面逐漸被打破,中國被迫日益對外開放。從「夷務」到「洋務」

❽ 世界市場形成階段性特徵是什麼高中歷史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階段性特徵明顯

第一,15-18世紀,世界從相對隔絕到聯系日益加強,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並不斷擴大。新航路的開辟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也開始了早期的殖民侵略擴張。新航路開辟後,大量金銀財富由美洲湧入歐洲,非洲的黑人奴隸、亞洲的香料珠寶給歐洲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商業革命使歐洲商貿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世界性對外貿易主要通過大西洋,英法荷成為商業強國,阿姆斯特丹、倫敦成為世界貿易中心。歐洲與世界各地的商業貿易迅速擴張,商品種類與流通量成倍增長,商業經營方式也隨之發展。歐、亞、美、非洲聯系加強。18世紀中期,英國確立殖民霸權,擁有廣闊的海外市場。這一時期,交易所、股票、銀行、保險、公司等「市場擴展的制度性保障」建立起來。
第二,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促使資本主義工業國到世界各地搶占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把許國家和地區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成為經濟附庸,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工業革命造成了人類相互依賴的物質基礎,密切了國際交流,擴大了新興工業世界的范圍,加速了各國各地區間的商業流通。進入世界市場的商品種類發生重大變化(棉紗、紡織機、鐵製品、運輸工具、半成品、原料)。盡管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但已越來越按同一市場的機制運行。「19世紀4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雛形已大體形成。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社會的真實任務是建立世界市場(至少是一個輪廓)和以這種市場為基礎的生產。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隨著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的殖民地化,隨著中國和日本的門戶開放,這個過程看來已完成了』」。

第三,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列強掀起瓜分狂潮,世界被瓜分殆盡,世界市場迅速發展。此前的世界市場是商業資本占統治地位的市場。進入壟斷階段後,壟斷資本家兼商人、生產者和銀行家三重身份。世界市場由原來的商品銷售市場為主發展到兼有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這兩個新的內容。建立在新技術革命基礎上的國際交通、通訊業是世界市場的技術保障;形成了世界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世界貿易規模有了極大的增長;世界貿易格局發生了變化,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國際條約盛行,主要有卡特爾瓜分市場的協定和各國的貿易條約,國際貿易條約和最惠國原則廣為推行。亞非拉絕大多數國家、地區在經濟上已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一部分

❾ 世界近現代史四個時期的階段特徵和主要內容

世界近現代史階段特徵:
一、工場手工業時期(16-19世紀初)
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徵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封建自然經濟走向瓦解,資本主義制度在一些國家內開始確立。具體表現:
1、經濟上: (1)14-15世紀,歐洲生產技術的提高,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形成直接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貨幣地租的出現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農村中發展起來。 (2)新航路開辟,引起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商業革命」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歐洲貿易中心轉移,「價格革命」促進了歐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成長。
2、政治上: 在荷、英、法、美等國,新的階級力量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要求當權發展資本主義,這樣,這些國家先後爆發革命或戰爭,這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充分,還未對封建自然經濟形成優勢,反映在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上,就是革命過程的曲折與反復,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較少。
3、思想上:在資本主義萌芽階段,出現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矛頭指向封建社會,在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出現了啟蒙思想,在反動教權主義的同時,還批判專制主義,啟蒙運動不僅解放了思想,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且為資產階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設想。

二、蒸汽機時代(19世紀初-70年代)
基本特徵:
在工業革命推動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許多國家和亞洲的日本確立,資本主義世界 體系初步形成。資本主義經濟戰勝封建自然經濟。確立了世界經濟的統治地位。 具體表現:
1、經濟上: 18世紀60年代開始於英國的工業革命,標志著資本主義工業開始從手工工場階段向大機器生產過渡,1840 年前後機器製造業的建立,標志著英國工業革命的完成,19世紀初期工業革命已在世界范圍內展開。19世紀中期,法、美完成工業革命。19世紀中期以後,俄、日也開始了工業革命。
2、政治上: (1)歐洲封建君主們在聯合打敗拿破崙後,瘋狂進行反攻打算,殘酷鎮壓各種革命活動,歐洲大陸一片 黑暗。隨著工業革命在世界范圍內擴展,為工業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的確良848年革命摧毀了維也納會議確立的反動秩序,並為新的資產階級政治運動的到來打下了基礎。 (2)19世紀60、70年代,隨著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和工業資產階級的壯大,它們希望進一步清除 發展道路上的障礙,促進資本主義更快發展。因此,歐美各國分別通過不同的方式為資本主義發展進一步障礙,亞洲的日本也經過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至此,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起來。
3、思想上: (1)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亞當`斯密的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理論,因為適合了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逐漸流行起來。自由主義取代重商主義成為主要的經濟思想。 (2)工業革命的深入,也使得資本主義制度制度的各種弊端暴露,工人運動興起,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類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革命實踐,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4、鎮壓工人運動: 資產階級在繼續反封建的同時,其階級的反動性日益增長。
5、殖民擴張: 對原料和市場的強烈需求,促使資本主義國家更加積極地對外擴張。其中,英國和俄國表現最為突出。擴 張加劇了列強之間的矛盾,克里米亞戰爭是這一矛盾的突出表現。資本主義列強的擴張,一方面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沖擊了這些落後地區的社會體制。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三、電氣化時代(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這一時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擴展和深化的過程。具體分為兩個階段。
1.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階段特徵: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世界歷史進入電氣時代,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飛躍式的發展,壟斷資本主義形成,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壟斷對資本主義國家的內政外交產生巨大影響,對內壟斷組織干涉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對外要求從經濟上瓜分世界,加緊侵略擴張。 具體表現:
1、經濟上: (1)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到19世紀晚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壟斷組織。以科學技術為先導,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手段,以壟斷為生產組織形式,從此成為一種經濟模式。 (2)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美國和德國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們更多地採用新技術、新設備,壟斷經濟發達,再加上其它有利的條件,經濟發展步伐最快,超過英國和法國。英國和法國由於技術設備落後,資本大量輸出,過早地偏離發展工業經濟為主的道路,走向資本輸出為主的道路,因而經濟發展緩下來,日本通過對內大力發展工商業,扶植壟斷經濟,對外竭力進行侵略擴張,使經濟迅速崛起,成為亞洲強國。俄國在1861年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之後,資本主義經濟雖然有較大的發展,但由於封建殘余勢力的束縛,仍遠遠落後於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2、政治上: (1)壟斷資產階級越來越多地干涉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成為壟斷組織利益的代表者。 (2)由於國情不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出現了兩種類型: 第一類是走政治民主道路國家,以英、美、法三國為典型;第二類是走專制主義道路的國家,以俄、日、德三國為典型,這是帝國主義政治發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現。
3、思想上: 政治、經濟領域里的巨大變化,反映在思想領域,原來支配資產階級思想界的自由主義思潮日漸衰微:社會主義思潮中出現了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的分裂,在雙方的斗爭中,馬克思主義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並在斗爭中得到豐富和發展,形成了列寧主義。
4、殖民擴張上: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乃到壟斷的形成,資本輸出和瓜分世界成為這一時期帝國主義的共同要求。20世紀初,整個世界被帝國主義在經濟上、領土上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也最終形成了)。這表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在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的斗爭中,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加劇,最終導致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2.兩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45)
基本特徵: 一戰後初期,歐洲各國普遍出現經濟衰退、政局動盪的現象。到了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相對和平發展的局面,各國經濟開始復甦、繁榮。但好景不長,30年代經濟大危機的出現,使各國開始面臨更嚴重的政治危機,紛紛尋找出路,原有的國際體系開始崩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具體表現:
1、經濟上: (1)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戰爭破壞嚴重,英、法經濟凋敝、衰退,德、意經濟處於崩潰邊緣,但美、日兩國從一戰中受益拓寬了海外市場,由戰前的債務國變為債權國,實力大增,國際經濟力量結構發生變化。英國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鎊的地位發生動搖,美國逐漸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紐約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2)在美國「金元「幫助下,西歐經濟在戰後迅速恢復。資本主義國家在1924年後,進入一個相對穩定和短暫的經濟繁榮時期。(3)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一場空前規模的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為了克服危機,美、英、法等國採取的方法是在維護自由資本主義制度前提下的國家干預,其中尤以美國的羅斯福新政為典型。德、日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走上法西斯道路,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及相關的民用工業,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同時發動對外戰爭,轉嫁危機。
2、政治上: (1)戰後初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革命運動一度高漲,到20年代中期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相對穩定的局面。 (2)經濟大危機後,英、美、法堅持走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道路;德、日則建立法西斯專政,形成了歐亞戰爭策源地。在法西斯侵略面前,英、美、法推行了縱容侵略的「綏靖」政策,導致了二戰的爆發。 (3)法西斯的侵略擴張嚴重威脅了世界和平,也損害了英、美等國的利益,它們對法西斯的態度由縱容到反擊,世界反法西斯聰明建立,反法西斯力量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四、電子信息時代(1945- )
基本特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普遍經歷了「恢復-繁榮-滯脹-穩定發展」等四個時期,西歐和日本的崛起,動搖了美國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出現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正式形成與發展,帝國主義推行霸權政策和新殖民政策,是二戰以來資本主義政治發展的主要表現。 具體表現:
1、經濟上: (1)二戰結束到50年代初,西方各國依靠美國的援助,迅速恢復生產。50年代初到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新成果,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使經濟經歷了一段高速發展時期,被稱為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其中,日本和聯邦德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尤為突出。但是,由於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並未解決,70至80年代,西方國家發生嚴重的世界性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經濟陷入生產停滯和通貨膨脹交織的「滯脹」狀態。 (2)1944年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1947年在美國的倡導下又成立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這既是戰後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開端,也成為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權地位確立的標志。60年代末,美國的經濟地位由於日本、歐共體的崛起而發生嚴重動搖。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國的經濟霸權地位喪失,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呈現多極化趨勢。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區域集團化和世界經濟的全球一體化趨勢在迅速增強。(3)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殖民體系全面崩潰之後,依然在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的基礎上,利用科技和資本優勢,變相掠奪剝削第三世界國家,加強經濟的滲透和控制。
2、政治上: (1)「二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起來,國家和政府的職能進一步加強,它的本質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發展,它為適應生產力而產生,又進一步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但是它沒有也不可能根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2)「二戰」後初期,歐洲力量嚴重削弱,美國經濟軍事實力增強,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地位,西歐、日本惟美國馬首是瞻。70年代以來,美國霸主地位嚴重動搖,形成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 (3)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全面對抗,形成了「冷戰」局面。隨著蘇東劇變,冷戰局面結束,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

❿ 高中世界史時間表 急!!!

世界現代史知識體系 世界現代史從年十月社會主義革命至今,世界現代史是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曲折前進,兩種社會制度長期並存,互相對境,世界人民爭取獨立、民主、和平與發展的歷史。是現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

世界現代史是世界近代史的延續和發展,近仍史的矛盾仍存在,但也有了發展。其矛盾有,資本主義國家內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國家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同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民族獨立國家之間的矛盾等。這些基本矛盾和斗爭交織在一起,互為消長,成為不同時期的主要矛盾,形成十分復雜的局面。當前來說,和平與發展是最主要的兩大主題。

按世界現代史的發展和主要矛盾的變化,分為兩大時期,1917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第一時期,這是戰爭與革命的階段;1945年至20世紀90年代,為第二時期,這是革命與戰爭逐漸轉向爭取和平與發展的階段。每個時期又可分為不同階段。

第一階段(1917平至20年代末),這一時期的總的特點是革命高漲和國際關系的調整。帝國主義與蘇俄之間的矛盾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矛盾。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爆發,使社會主義的理論變為現實,建立了新的社會制度。隨著蘇維埃政權的鞏固,從而形成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中心。在此影響下,戰後西方各國爆發了無產階級革命高潮;國際共產主義有了新發展,各國共產黨紛紛建立,共產國際誕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大大削弱了帝國主義,造成了帝國主義的新的不平衡。歐洲各國的無產階級革命相繼失敗,資產階級統治進一步穩定。英、法遭到削弱,美、日勢力大長,美國掌握著世界經濟霸權。進入20世紀後,各國處於相對穩定時期,經濟出現了恢復和發展,美國還出現了柯立芝繁榮局面。

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新高漲,亞洲及非洲的民族民主運動蓬勃發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民族解放運動成為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從而進入新階段。

在國際關系方面,圍繞著德國賠款和歐洲安全問題,戰勝國之間、戰敗國之間充滿了矛盾和斗爭。戰後形成了新的國際關系格局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重新調整了戰後帝國主義在東西方的關系。這種調整是暫時的,隱含著不少新矛盾。英、法利用凡爾賽會議和國聯,維護歐洲對世界的霸主地位;而美國則利用在太平洋的優勢和對西方經濟上的控制,挑戰歐洲的霸主地位。但總的來說,歐洲仍保持著國際關系的中心地位。
第二階段(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一階段總的特點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蘇聯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法西斯主義和反法西斯主義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矛盾。

蘇聯克服了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和政治包圍,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了無產階級專政,開展了社會主義建設,基本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在1936年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但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出現了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等問題。共產國際作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中心,在指導各國共產黨的活動,推動各國革命發展等方面起過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法西斯威脅面前,提出了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策略,推動了各國的反法西斯斗爭。但也出現了不少失誤,給各國的革命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造成了一定影響。

這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災難時期。30年代所爆發的空前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沉重打擊了資本主義制度,資產階級民主政體受到嚴重沖擊。為擺脫危機,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義大利強化了法西斯專政。羅斯福新政為戰後國家干預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開了先河。英、美、法等有民主傳統的國家,採用國家干預政策。兩者的目的都是維護壟斷資本主義的統治。法西斯國家挑起世界大戰後,英、法、美等國被迫投入戰爭,各國進入戰時體制。大戰對資本主義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摧毀了法西斯主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

民族解放運動和世界反法西斯運動結合起來,中國、朝鮮、西班牙、衣索比亞等國人民進行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爭,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帝國主義的打擊,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力量得到壯大,為戰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由於經濟危機的爆發和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導致了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在30年代中期的解體。圍繞主要矛盾的變化和法西斯的威脅,各國形成了錯綜復雜的關系。在大戰前,美、英、法推行綏靖政策;蘇聯出於自保,與英、美、德等國進行周旋;法西斯國家則加快了聯合的步伐。在法西斯與反法西斯這一主要矛盾的制約下,法西斯國家結成了軸心國法西斯集團;而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也暫時放棄了意識形態上的對抗,結成同盟關系,建立起廣泛的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抗擊法西斯。二戰中,通過一系列國家會議,進一步協調了反法西斯同盟的關系,從而為反法西斯戰爭提供了保障,也為二戰後更加錯綜復雜的關系埋下了伏筆。

第三階段(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這一階段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冷戰共處和激烈競爭的和平共處時期;也是當代資本主義和當代社會主義曲折發展時期;同時,也是民族解放運動向縱深發展時期;還是雅爾塔體系下美蘇爭霸格局的形成時期。
二戰後,歐亞出現了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出現了社會主義陣營,國際社會主義力量空前壯大。各目都仿照蘇聯,建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這種體制,對各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一度起過積極作用。但後來,其弊端日益暴露,各國相繼開始了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改革。由於受政治、經濟的體制的制約,各國的改革歷經曲折的過程。由於蘇聯推行大國沙文主義和霸權主義,蘇聯控制與反對控制的斗爭日益激烈,蘇聯與南斯拉夫關系惡化,中蘇反目,社會主義陣營出現了分裂。

這一時期,壟斷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羅斯福新政奠定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被廣泛借鑒,資本主義發展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經過戰後短暫恢復後,藉助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在50年代到70年代初,進入相對穩定的高速發展時期,被稱為「黃金時期」。美國憑借其最雄厚的工業實力和貨幣制度的優勢,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日本和聯邦德國在50年代至70年代中,經濟發展尤為突出。西歐國家加快合作步伐,逐漸開始了向美國霸主地位的挑戰。

這也是民族解放運動大發展和第三世界興起的時期。戰後,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有幾十個國家宜布獨立,出現了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潮。在此基礎上,面對美蘇爭霸格局的形成,一大批新興獨立的國家加強了團結和聯合,開始了聯合反殖、反霸的斗爭,不結盟運動在1961年誕生。第三世界崛起後作為一支獨立力量登上了國際政治舞台。

在國際關系方面,全球性的特徵更加突出,聯合國成為國際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組織。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格局被打破,形成了美蘇兩極格局的雅爾塔體系。這也是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冷戰」對峙時期。在兩大陣營內部,也充滿了矛盾和斗爭。社會主義陣營內有控制與反控制的斗爭;在帝國主義陣營內,隨著西歐共同體成立,日本的帽起,也形成了與美抗衡的力量,在更大的范圍內,則是美蘇爭霸,第三世界崛起後的復雜斗爭。

第四階段(1970年至90年代),這是新舊世界格局交替時期。

這一階段,是社會主義運動出現重大麴折和新探索時期。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蘇聯和東歐各國在改革過程中出現了重大挫折,出現了嚴峻的政治、經濟局勢,進而導致了連續的政治動盪。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終於導致了蘇東劇變,出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轉型,社會主義運動受到重大挫折。而中國開始了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道路,社會主義運動統一的模式被打破,從而開始了適應本國國情模式的探索。

以1973年中東石油危機為起點,資本主義各國進入長達10年的「滯脹」時期。西方國家的右翼勢力得勢,他們藉助於新的經濟理論,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經濟的措施,到80年代中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走出了經濟「滯脹」階段。到90年代後,西方各國經濟發展出現了新變化,但除美國以外,各國經濟增長並不明顯。由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作用和新舊政治格局的影響,美國控制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瓦解,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動搖,進而形成了美國、日本、西歐三足鼎立的資本主義發展新格局。同時,經濟區域化加強,北美、西歐、東亞三個工業發達地區成為當今資本主義世界格局的主體。但美國仍是有維持其超級大國的經濟實力,資本主義世界中「一超多強」的局面仍維持著。

民族解放運動進入新時期,在20世紀90年代,帝國主義殖民體系最後崩潰。與此同時,第三世界力量有了發展,建立了有影響的國際組織,為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進行斗爭,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在此期間,亞洲新獨立的國家和海灣國家的民族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在國際關系方面,出現了由美蘇兩極格局向世界多極化演變的趨勢。在美蘇爭霸斗爭中,互有攻守,但總的趨勢是蘇聯處於守勢和劣勢。蘇東劇變後,美蘇兩極格局和冷戰結束,雅爾塔體系瓦解。美國成為唯一大國,美、日、西歐、中、俄間相互競爭、依存,成為一強多極狀態。在經濟方面,區域集團化向全球一體化方向發展。綜合國力的競爭成為國際競爭的中心,和平與發展是國際生活的重大問題。

閱讀全文

與高中世界歷史各階段的特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