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題海

中國歷史題海

發布時間:2021-03-02 06:01:18

『壹』 如何學習歷史

  1. 讀通史,自己整理時代主線,列個時間軸之類時東西掛牆上,一面放世界大事,另一邊寫同時代的中國史大事(只放你覺得對世界起重要作用的大事,不必事無巨細地都寫下來),讀書過程中不斷補充。比較好的世界史書推薦全球通史,盡管有些錯誤,但難得在視角不是西方中心,作者又有完整的史識。帕爾默的現代世界史在學術上更站得住,但西方中心也比較嚴重。另外極簡歐洲史脈絡清晰,有史識也好讀,可以看看。中國史推薦錢穆的國史大綱,配合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來看。你做的時間軸是否精彩不是關鍵,對比地把中外通史讀完才是關鍵。

    拓展資料: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參考資料:歷史-網路

    『貳』 唯物史觀與中國歷史學怎麼樣,唯物史觀與中國歷史學

    閱讀,大量的閱讀對於可以提高歷史成績有非常大的幫助。詩詞歌賦,歷史小說專,歷史課本,都可屬以,他會讓你對歷史有自己的認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與判斷力,對於做歷史選擇題有相當大幫助。
    試題,其實我是很反對題海戰術的。不過對於歷史大題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去做大量的試卷題,反復的去做,去對答案,目的是學習它的表達方式,學會如何用所需要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思。
    復習,其實所謂的復習就是把老師上課講的東西在回顧一遍。正所謂溫固而知新。歷史這玩意是相通甚至是重復的。你今天復習是帝王將相,明天復習是將相王侯,就這點東西,翻來覆去。
    背熟教材。歷史屬於文科性質,那麼背書是前提條件,如果最基礎的知識點都沒有掌握,歷史想要考高分是特別難的。高中歷史復習大事年表大家要仔細背背,把時間和歷史事件順序都記好了,最好能用故事的方法把它們串聯起來,這樣既記得快又記得牢。

    『叄』 怎樣背歷史背得快

    給你提供幾個方法:
    1.圖文結合(特別是地理,很有效)圖都在你的腦袋裡了,還有什麼不記得!~
    2.理解記憶,活學活用.最好可以將所學的東西串起來,後面的政治和歷史(中國近代史)就很象.
    3.沒事多想,鞏固記憶
    4.考試臨時"抱佛腳",這個我常用,很有效,但不提倡,因人而異吧!~
    5.多練習,多思考.(只要不搞題海戰術就行,適當做練習)

    當然要學好歷史,並不是單純靠背,還得掌握一定的技巧。

    首先當然是要把課本的內容看透,背熟。

    接下來要注意把內容歸類,盡量詳細點。譬如農業(在分為農作物、其他什麼的)、改革措施的、文化藝術等等。因為時間太久了,只記得個大概了,你自己再分。
    最重要的是你要每個時代都整理成一個綱領,怎麼說呢,就好像是樹狀圖,政治(包含時代背景)、經濟、文化三大分支,然後再分詳細點。

    第三,中國史要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來學習,學習中國史是縱向學習(按時間推移),橫向的意思是指在學中國史的同時,要注意同世界史聯系,注意它們同時間上都在發生什麼事,或事件上的對比,如鄭和下西洋和開辟新航線的異同等等。

    第四,還得注意課本中的地圖表格,有時間得好好看一下,可以加深自己對課本內容的印象

    最後,你可以自己給自己出題。根據課本內容,自己想一下可怎樣出題,要注意的是題目的范圍不能太小。若能包括不同時代,不同領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外)就算是很好的題了,因為試卷上最後一道題一般都是這樣的題。

    祝你進步!~Fighting!~

    『肆』 如何復習歷史(具體一點)

    中學歷史總復習「十六字」訣

    1.照本

    就是按照課本組織歷史總復習。課本,既是教師平時教學之「本」。也是學生考前復習之「本」,從另一角度說,它既是教學質量評估的依據,也是高考試題答案的依據。歷史考了十餘年,考試內容和題型雖年年有所變化,但萬變不離其「本」。因此.教師在指導總復習時,一定要引導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讀課本上。特別是在總復習的第一個階段,即系統復習階段.更應做到以課本為主。要按照課本內容本來的順序,逐章逐節地組織復習。事實表明,在復習過程中,邊看書邊做題,是有益的;但是如果不認真看書,只忙於做題,甚至掉進「題海」而不能自拔,則是「本」「末」倒置,那就是十分有害的了。

    2.顧面

    就是進行全面系統地復習,無論是「古今」,還是「中外」,都要顧及到,而不能憑主觀臆斷任意削減內容。歷史高考試題涉及到的知識面越來越大。比如,1987年高考歷史試題就有224個知識點,比1986年多了33個,人物則有42個,也比 1986年多了 8個。如果不全面復習,要想取得好的成績是不可能的。「全面」是搞好復習的基礎,是取得優良成績的保證。一個有經驗的歷史教師.在組織復習時,往往都是從指導學生「全面復習」開始的。如果拋開了課本.一味地攻「資料」,孤立地去抓「重點」,甚至採取猜題、押題的做法.這不是老實的學習態度,也是不會收到好的效果的。

    3.抓點

    就是教師在指導學生全面復習、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將復雜的知識做一番去粗取精的簡化工作.整理出一個個的要點來.並讓學生緊緊地抓住這些「點」.牢記在腦子里。「點」,也叫「知識點,包括歷史年代、地點、人物、事物和評價等。「點」有大有小,小的多為時間、朝代名、人名和地名等,如1561年.明代,戚繼光、浙江台州;大的多為事件(包括原因、過程、結果)和評價(包括性質、作用、影響等),如戚繼光抗倭斗爭、鄭成功收復台灣。對「點」表述的文字可多可少,那就要視其具體情況而定。教師的責任就在於指導學生整理知識要點:①時間:1661年;②人物;鄭成功;③經過:帶領將士兩萬多人,從金門出發,橫渡台灣海峽登陸,『經過激烈戰斗,到第二年初,打敗荷蘭殖民者;④意義:台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⑤評價: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如果歷史知識都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不同的類型,整理出一個一個的要點,學生就比較容易掌握了。

    4.理線

    就是教師在指導學生全面復習時,幫助他們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了解前因後果的關系。理線,是歷史復習第二階段,即綜合復習階段經常採用的作法。比如,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就有三條:一條是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一步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條是中國人民不斷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壓迫和奴役;一條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不斷發展。如果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真正掌握了這三條基本線索,在復習中國近代史時,就能做到豁然貫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5.歸類

    就是教師將歷史知識按照不同的時期,從不同的角度考慮.進行歸納分類。復習世界近代史時,就可劃出「資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革命」、「民族解放運動」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與斗爭」這樣一些類別。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觸類旁通,達到將知識融會貫通的目的,又便於學生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把握歷史事件的本質特徵,起到深化知識,強化記憶的作用。

    6.助記

    就是教師採取各種手段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加強記憶。教師在組織歷史總復習時,要特別注重歷史知識記憶方法的指導。記憶方法大體上可分為理解記憶和機械記憶兩大類。作為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討,努力摸索,創造多種方法,把機械記憶的內容減少到最低限度。當前,比較好的歷史記憶方法有以下十種:

    ①系統記憶法:按照時間的順序,列舉大事;

    ②分類記憶法:將歷史知識歸納分類,加以條理化;

    ③特徵記憶法:通過分析,找出事件的特徵;

    ④簡化記憶法:將知識去粗取精,逐一簡化或壓縮,將其精髓儲存在記憶里;

    ⑤圖表記憶法:將相關的歷史知識編製成圖表,讓學生看了圖表,一目瞭然;

    ⑥直觀記憶法:適當地組織學生觀看以歷史為題材的電影、電視.藉助直覺形象給學生留下刻印象;

    ⑦比較記憶法:把相同類型的放在一起,加以比較、鑒別,同中求異;

    ⑧口訣記憶法;把較難記憶的史實.編成口訣來記;

    ⑨讀寫記憶法:邊看書.邊寫提綱,讀讀寫寫,加深印象;

    ⑩討論記憶法:幾個學生編成一組.互問互答,取長補短。

    7.精講

    就是教師講的要「精當」、「精練」、「精妙」。「精當」,就是講的要恰到好處,要富有啟發性,要突出教材的重難點。「精練」,就是語言要簡潔凝煉.不允許拖泥帶水,旁徵博引。「精妙」.就是要巧設疑點,解題對路.雖言簡語略,但有畫龍點睛之妙。既要堅持以學生的自學為主,又要輔之以教師的精講.互相促進.相得益彰。

    8.善練

    是指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的訓練。在系統復習階段,常以章節訓練、單元訓練為主,訓練題多為基礎題、常規題.其特點是坦大題小,以填空題、選擇題、判斷題、解詞題和簡答題為主。通過訓練,力求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做到章節過關。在綜合復習階段、常以綜合訓練或專題訓練為主,訓練題多為列舉題、分析比較題和綜合論述題,其特點是綜合性增強.難度加大。通過訓練,力求使學生將以前學得的知識縱橫溝通。在重點復習階段,則要通觀全部教材.結合當前形勢.確定重點復習內容,並編擬成題後,指導學生訓練。這是進·步深化知識,達到鞏固提高的過程,三個階段復習時間的安排.以6:3:1的比例為宜。學生的訓練,還可分為口頭訓練和書面訓練兩種,後者為主.前者為輔。總之,教師要採取多種形式,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訓練。

    『伍』 學習中國歷史有感

    學習歷史可以啟發智能。打個比方,歷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磨利我們腦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幫助我們披荊斬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記憶歷史是沒有用的,只有從歷史中學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學習歷史能審時度勢。這個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歷史學正是為了培養眼光不局限於當代,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人才,這也就是古人會把歷史學當成是領袖必備教育的原因。
    學習歷史會感動人心。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另外像:了解我們自己國家、民族的過去,發生的各種事情;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後的談資都是很有用的。

    即便上面的你都不認同,但歷史是考試必考的,這個重要性、必要性就足夠了,你必須學習、學好。

    1、歷史等文綜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陸』 求: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重大歷史事件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這句讓中國百姓心裡感動、切身感受的話,正是中國教育事業改革開放30年來的寫照。

    改革開放30年,是黨和政府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的30年,是教育事業取得跨越式發展、國民素質顯著提高的30年,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教育體制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的30年,是促進教育公平制度建設顯著加強、更多惠及困難群體的30年。

    1977年,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年份。這一年,在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倡導下,因「文化大革命」一度中止的全國高校招生統一考試制度得以恢復。當年,全國570萬名青年從祖國的四面八方走進考場,他們的命運由此發生深刻變化。中國人沉積多年的求知熱情如火山噴發,中國社會重新迎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

    改革開放的春潮,為中國各級各類教育發展注入活力

    從1978年到2008年,中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約1.28億,錄取人數約5386萬,其中,1999年實施高校擴招政策至2008年的錄取人數約4010萬,10年間錄取人數占改革開放30年來錄取總數的75%。

    從1986年頒布義務教育法起,經過10多年奮斗,中國終於在2000年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簡稱「兩基」)目標,「兩基」人口覆蓋率超過85%,2007年進一步擴大到99%,躋身於免費義務教育水平較高國家行列。2007年,普通高中在校生、幼兒園(含學前班)在園學生數量、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數量均處於歷史最高水平。

    30年來,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共為國家輸送了1億多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專門人才。近年來,職業教育的發展駛入快車道。2007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總量突破800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已分別占據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30年來,各級各類教育的飛速發展,為國家建設輸送了各種急需的人才,提升了我國國民素質和核心競爭力,提高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程度,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有力支撐。

    改革開放的春風,把教育公平的理念傳遍神州大地

    2003年開始,「遠程教育」這項重大工程覆蓋了中西部36萬所農村中小學,豐富了1億多農村中小學生的精神世界。

    2004年,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正式啟動。中央財政投入100億元建設8300多所寄宿制學校,解決學生「進得來」的問題;實施「兩免一補」政策,解決學生「留得住」的問題。

    2006年9月1日,修訂後頒行的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這一年,西部農村首先實施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2007年春天,這項改革推行到全國農村;同年秋季,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在免交學雜費的同時,還免收教科書費,1.5億名學生因此受益。2006年至2010年,國家財政將新增農村義務教育經費2182億元。

    2008年春天,16個省區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進行免除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試點。到了秋季,全國所有城市免除義務教育學雜費。

    2007年,國家實行新的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資助政策:對所有中等職業學校在校一、二年級農村學生和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連續2年的資助。三年級學生可通過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半工半讀獲得一定報酬。近1200萬名在校學生因此獲益。

    同年,國家實施以獎、免、貸、助、補等全方位的新的學生資助政策。每年500億元的各級財政資金覆蓋全國1800多所高校的400萬大學生和1.5萬所中等職業學校的1600萬學生……

    30年來,一項項不斷推進、力度空前的助學政策,既得益於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卓越成果,又體現了改革成果為人民共享的和諧社會理念。億萬學子在感受教育公平、社會公平的同時,更增添了投身改革開放建設事業的熱情和決心。

    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加速著教育事業自身的調整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中國需要創新的教育,適應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歷史性轉變。繼1999年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目標後,於2001年啟動新中國成立以來最為廣泛和深刻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截至目前,全國所有小學和初中學生已全部使用新課程。21個省份在開展普通高中課程改革。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突出學生多元發展的機會,倡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隨著這項改革的推進,曾經的「滿堂灌」、題海戰術和教師不容置疑的授課方式已逐漸淡出,對學生的評價也從過去單純的成績冒尖向興趣廣泛轉變,學校也開始根據自身特色進行課程設置。

    國家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加大中等職業教育助學力度的重大舉措,使一直受到歧視的職業教育開始擁有與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平起平坐」的地位。一個全新的教育體系正在形成,「教育真正成為面向全社會的教育」的圖景日漸清晰。

    面對質量下滑、債務沉重等擴招帶來的新問題,高等教育積極統籌規模、質量、結構、效益的協調發展,把重點放在提高辦學質量上。

    「十一五」以來的3年裡,我國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總體保持相對穩定,年度招生計劃增幅控制在5%以內。本科教學評估、新一輪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等多項舉措的推進,使高等教育更加註重內涵,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使中國教育擁有國際化的水平

    1978年6月23日,鄧小平同志作出了關於擴大派遣留學生的重要指示,中國的留學工作從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從1978年到2007年底,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121.2萬人,出國留學規模由1978年的860人發展到2007年的14.45萬人,30年擴大168倍。中國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31.97萬人,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30年來,中國已累計接收來華國際學生123萬人次。遍布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已與世界上18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教育合作與交流關系,與33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相互承認學歷學位協議。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共有1034個。

    30年來,教育逐漸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載體,漢語國際推廣取得新的突破。改革開放以來,國外學習漢語的人數已達到3000萬人。全球已啟動孔子學院(含孔子課堂)262所,分布在77個國家和地區。世界已有46個國家設立漢語水平考試考點……

    教育的開放,歷史性地放大了中國人視野,也向外界釋放出中國思想解放的重要信號。透過教育這個窗口,中國人正在向世界展示好學、善學的精神風貌。

    改革開放的遠景,期待教育事業邁出新的步伐

    近年來,為了解決義務教育投入不足、發展不均衡等突出問題,國家財政每年用於義務教育的投入達數百億元,並逐年增加。各地通過教師交流、對口支援等方式,加強對薄弱學校的建設,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中國在2007年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免費後又於今年秋季免除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進一步強化政府責任,加大教育資源投入力度。

    抓住「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的核心問題,中國積極探索,加強教師隊伍特別是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逐漸形成了縣域內城鎮教師定期到農村任教、大中城市教師到農村支教、高等師范院校學生實習支教等多種形式的智力支教活動。同時,完善和落實教師工資、津貼補貼制度,在6所部屬師范大學實施師范生免費教育,使有志於從教的人可以安心從教,終身從教。

    在人口眾多、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中國,教育事業起步晚、底子薄,改革與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仍面臨諸多問題和困難。曾在一定歷史時期被人們認可的教育制度正在經歷新的挑戰和考驗。

    30年來,高考制度在考試內容、考試科目、考試次數以及錄取手段等方面推進改革,不斷順應和滿足人民在新時期對教育發展的新期待、新要求。不斷鞏固完善的高校招生「陽光工程」,確保高考持續發揮著促進教育公平的作用。

    近年來,根源於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監管體制鬆散的教育亂收費現象得到有效遏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擇校亂收費明顯減少,學校收費行為逐步規范。校務公開、依法辦學等新理念的提出,使各級各類教育正在陽光下健康發展。

    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親切指導下,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正在迎難而上,循序破題,向著「讓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學,都能上好學」的目標堅定邁進。

    1977年,黨中央決定恢復高考制度,是教育撥亂反正的重要標志,也成為改革開放的先聲。從恢復高考這一標志性事件至今,中國教育事業經歷了從恢復到改革、發展和創新的一系列巨變。回顧30年的艱辛探索,教育事業前行的每一步,都使無數中國人的命運發生改變;回望30年的非凡歷程,教育事業改革的每一次努力,都在為國家和民族書寫著更加輝煌的未來。

    『柒』 中國高考史上最高分是多少(750總分)

    2004年高考的來山東理科狀元王端鵬,749分。離自750分只差1分。

    2004年高考,煙台二中校實驗班學生王端鵬以749分的高分獲得山東省理科「狀元」,成為煙台市學生在「恢復高考」27年來,第二次奪得全省文化成績最高分。

    (7)中國歷史題海擴展閱讀:

    審視王端鵬的高考成績,連他的班主任於志高都驚嘆「不可思議」,他的理科綜合獲得了滿分300分;數學僅失1分,成績為149分;語文138分;英語142分,單科成績均名列全校第一。

    按照加分規定,由於他曾獲得國家奧賽一等獎,其總成績還可以增加20分,達到749分,與滿分750分僅差一分。

    『捌』 如何高效地學習初二的中國歷史有什麼好的學習方法

    初中歷史難,難就難在歷史事件過多,需要記住歷史事件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關鍵點、意義、作用、背景等。三年時間需要記住六本歷史課本,從夏、商到21世紀,大大小小的歷史事件,不僅有中國歷史,還有世界史。如此多的內容該怎麼記憶呢?

    理解記憶法:理解事件的發展,明白歷史事件這么發展的原因,有些內容一定要先理解才能更快速記憶。有很多歷史事件發展過程過長,這個時候一定要化繁為簡,可以運用公式法進行記憶。

    初中歷史還有其他的記憶方法,下面是老師總結整理的記憶方法,希望對大家學習有所幫助!

    1、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

    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

    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

    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雲。

    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化簡記憶法

    將復雜內容通過化簡,舍棄次要內容,記住關鍵字眼,然後拓展開去,最後達到全部記憶。例如:中國近現代史中關於中英《南京條約》內容,記起來十分復雜,但仔細推敲,這個條約內容有四條,每一條只找一個關鍵字,就可化簡為「割、賠、開、關」四個字,然後再展開。「割」即割香港島給英國;「賠」即賠款2100萬銀元;「開」即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處通商口岸;「關」即關稅協定。這樣就能較快的達到記憶。

    (2)公式記憶法

    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比較記憶法

    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

    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

    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

    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

    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4)列表圖示法

    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5)聯想法

    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

    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

    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將中外歷史放在一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系起來。

    (6)串字法

    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內容。

    (7)口訣法

    通過綜合取捨,把一些零亂的內容整理成比較整齊的押韻句式,讀起來琅琅上口,易於成誦。如:對中國近現代史中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可編成這樣的口訣:

    西方列強不讓富,先進技術難傳入。

    清朝內部有頑固,阻撓破壞搞洋務。

    整個運動缺核心,幾個總督和巡撫。

    技術設備單純引,根本原因在制度。

    3、巧記人名、地名、年代

    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

    (1)記人名

    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漢字去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片語,便於記憶。有些人名不妨給它取個雅號,使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盡量要能順口、生動,防止低級和粗俗。對歷史人物不僅要記住讀音,還要書寫正確,若寫錯別字,則前功盡棄。如把齊桓公的「桓」寫成「恆」,把「贏政」寫成「嬴政」等等。

    (2)記地名

    歷史學習中常常要記許多地名,尤其是古今異名和外國地名,更使同學們感到頭痛,成為學習的攔路虎。如何記住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學習有關歷史地名時,一定要藉助地圖冊來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確的空間表象。如學習《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流》一章,要記的地名較多,一定要對著書本或圖冊,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記住;學《隋朝大運河》,只有看著地圖冊,才能記住一個中心(洛陽)、兩個點(東北到涿郡,東南到餘杭)、四個段(自北而南),否則就會把方向搞錯。對於中外史上有關軍事的地名更應藉助於圖冊和其中的各種標記,才能記住。

    其次,要記住地名還要仔細看課本中歷史地圖下列的古今地名對照表,才不會將古今名稱相同其實並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錯。如南宋趙構在「應天」稱帝,課本註明「應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在「應天」,這里的「應天」則是在江蘇南京。兩個「應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課本注釋或圖冊,就誤認為是一個地方了。

    (3)記年代

    時間概念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中外歷史綿延幾千年(若從原始人群算起則有兩三百萬年),其中需要重點掌握的年代也有一兩百個,牢記這些重要年代既是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最使同學們感到困難的一個方面。

    『玖』 我國的古代詞中有很多與大海相關的詩句請你連續請你寫出連續的兩句

    白日復依山盡,黃河入制海流。——王之渙《登鸛鵲樓》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樂府《長歌行》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觀滄海》

    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錢起《送僧歸日本》

    俯首無齊魯,東瞻海似杯。——李夢陽《泰山》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古》

    海水無風時,波濤安悠悠。——白居易《題海圖屏風》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山水繞城春作漲,江濤入海夜通潮。——陳子瀾《恩波橋詩》

    個人很喜歡蘇軾的《臨江仙》「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但好像並不是描寫大海的~~總之希望幫到你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題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