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遠古時期中國歷史事件
多遠
遠的山海經
近的史記
② 史記與二十四史和中國通史有什麼區別
1、本質不同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史記》屬於二十四史之一,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中國通史》是由著名歷史學家白壽彝總主編,有22位分卷主編、近500人共同撰寫,迄今參與編纂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中國通史。
2、記錄時間不同
《史記》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二十四史》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
《中國通史》撰述的范圍為中國境內,時間跨度從遠古時代始至近代,是對中國歷史全面、系統的論述,集中體現了該書編寫時中國歷史學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
3、記錄內容不同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
《二十四史》內容自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到明末崇禎皇帝止,涵蓋我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內容。
《中國通史》包含從遠古時代始至近代,經濟、政治、民族、軍事、文化、中外關系、歷史人物等多方面內容,史料翔實。
③ 中國遠古歷史中的三皇五帝
說法很雜,主要有以下幾種:
三皇五帝
(公元前1.5萬年—公元前2225年)(三皇為伏羲(太昊)、神農(炎帝)、軒轅(黃帝亦稱有熊氏)。五帝為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及帝舜有虞氏.)
《史記》上對「三皇」未作記載,所記「五帝」為:黃帝、顓頊、嚳、堯、舜。
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於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一般認為他們應該屬於蒙古人種。基本上,無論是按照神話傳說,還是史書的記載,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三皇有五說,五帝也有五說。
三皇燧人、伏羲、神農
伏羲、女媧、神農
伏羲、祝融、神農
伏羲、神農、共工
伏羲、神農 、黃帝
最後一種說法由於《尚書》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最古的三位帝王。
此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④ 中國遠古史是怎樣的
中國古代神話的歷史化軌跡年11月18日 星期日 23:24中國古代神話中反映了重血統觀念的傾向,形成了一個個以自己祖先為中心的後裔圈,始祖神與天神合而為一,孕育著後天神話歷史化的因子。至西周,周人對殷人的「帝子」觀加以改造,創造出了「天命」觀,將大部分干預現實生活的遠古神聖們逐出神壇,代之以天德,將道統融入血統觀念,形成了近人事而遠鬼神的文化意識。春秋至戰國的禪讓說,將遠古神話傳說中的神話英雄變成了人間帝王。不可改造的神怪紛紛被淘汰,直接導致了神話歷史化。降至戰國,學者們對神話進一步整合,形成了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這一五帝系統,神話與歷史完全接軌,漢人司馬遷的《史記》選擇了這種改塑,將五帝系統納入正史范疇,宣告中國神話歷史化的完成。
【關 鍵 詞】中國古代神話/歷史化/軌跡
【責任編輯】秋磊
字型檔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號右加虎
@②原字為疆去土
@③原字為大左加百右加百
@④原字為女右加原
@⑤原字為馬加灌右半部分
@⑥原字為蟲右加喬
@⑦原字為白右加皋
@⑧原字為田右加寺
大凡了解中國古代神話的人,無不感嘆古老神話的散佚與消亡,而追本求源,多歸因於儒者的改造和史家的史化,便將孔子與司馬遷視為「操刀」人和中國神話的戳滅者,表象雖然如此,然此論實非公允。孔子盡管不語「怪、力、亂、神」,司馬遷亦據神話傳說作成「五帝本紀」,然而將神話納歸中國的歷史系統,孔子非始作俑者,司馬遷也非「罪魁」。正本清源,其來久遠矣。中國的上古原始神話遠沒有形成統一的神系,始祖神兼天神的綜合身份是古神話的一大特點,它包含著中國原始人類的「天人合一」、「人神合一」的古樸思維,也構成了中國神話歷史化的一大契機。周人的天道觀念,與《尚書》《左傳》《國語》等典籍的歷史化的記錄,已慢慢地將神話、傳說與歷史融化為一體了。孔子、孟子、墨子諸人只不過是這場漫長的改塑運動中的推波者,而司馬遷也僅僅是一個總結人物而已。
中國古代神話的歷史化進程經歷了自西周到西漢前後一千餘年的漫長歷史,集中地反映了華夏民族意識的形成過程,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m
一、天神兼始祖神——原始血統觀念
在遠自一百七十萬年前,或許更早時期,我們的祖先們已作為「人」的身份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經過漫長的蒙昧時代、野蠻時代,而逐次開啟文明之光。在那茫茫的洪荒時期,一支支原始先民生活、奮斗在各自的地域之中,本是互不相乾的,他們以口耳相傳的形式,代代傳誦著自己的故事和氏族或部落英雄先祖們的業績,雖然,在日後的部族征服、融合、移徙過程當中,這些遠古的故事被改造、淡忘,或產生部族之間傳說的交融,但他們卻永遠不會忘記自己各自的先祖,並以獨特的方式排列著以一個祖先為中心的後裔圈。先祖的事跡也濃縮著一個部族的故事,也就是那古老的神話傳說。正是依靠這些原始神話,我們依稀可辨各個不同氏族的來源與彼此的血緣關系。
對血統觀念的執著記憶,構成了中國古老神話的獨特風格,使中國的古代神話中,始祖神與天神合而為一,人格與神格合而為一。由於氏族、部族之眾多,致使各個部族都產生了各自的始祖神與中心神。於是在中國原始神話系統中,我們無論如何也找不出一個能統率神話傳說中所有眾神的至上神來,所以絕不能寫出如「希臘神話傳說」那樣的完整神話故事,這是先天的,而非文明時代的人們用筆墨可以彌補的。
翻開保存原始神話最豐富的《山海經》,我們在「海經」與「荒經」中,彷彿看到了一部古老神系家譜的檔案,它記錄著一條條血統相傳的部族史:
b
帝俊生禺@①,禺@①生淫梁。淫梁生番禹,是始為舟。番禹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海內經》)
有司幽之國,帝俊生晏龍,晏龍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大荒東經》)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壤,以處江水。共工生後土,後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洪水滔天。(《海內經》)
黃帝娶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海內經》)
W
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大荒北經》)
帝舜生戲,戲生搖民。(《大荒東經》)
如此之類,俯拾皆是,不可一一贅舉。有些氏族雖因種種原因而遷徙,且姓氏不同,但他們卻能記住自己共同的祖先和部族的大神,因為這種血統觀念,使原始神話中始祖神也兼有天神身份,所以帝俊、黃帝、炎帝等既是天神,也是始祖神。這種以血統觀念為核心的「根」的意識深深地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它不僅影響著三千多年的史官文化,也影響著傳統政治觀念和宗法制度。
各個部族在史前時代的殺伐中,終於沖出了一支強勁的夏部族,建立起了中國大地上第一個「國家」,以同一血統的代代相傳,維系了幾百年的「家天下」。殷滅夏而代之,易其制,奴其人,但唯一沒有改變的是夏的血統傳遞制度。在滅夏代政之後,這一來自東方部族的民族儼然以「優等」人自居,將自己的祖先推上至上神的地位,而在歷代君主名字前均冠以「帝」字,視為天地間的活生生的神靈。《尚書·盤庚》雲:「予念我先神後之勞爾先」。將自己的先祖視為神後。又雲:「肆上帝,將復我高祖之德,亂越我家」,「上帝」即其祖先,將保佑殷民族恢復其「高祖」的品格與能力,使殷王室重新獲得戰無不勝的力量。可見在殷人眼中,天神即為其始祖神,所以在甲骨卜辭中,出現高祖俊,而俊則是神話傳說中的天神。正因這種血統意識,殷人自以為有天神(始祖)的保護,才有恃無恐,當西伯文王大肆擴張領土而威脅殷人利益時,紂王卻毫不畏懼,聲稱「我生不有命在天!」(註:《尚書·西伯戡黎》。)相信自己的先祖——上帝是萬萬不會幫助別人的。
二、周人的天道觀——道統對血統的補濟
L
殷人所恃之天神上帝並沒有使殷人國祚永存,周人最終將「帝子」翦取而代之。建立政權的周人對殷人自命為帝子之說十分不服氣,也無法接受,所以便創造出「天命」觀,對「帝子」說加以改造。在周人的文獻之中,雖有時也雜用「帝」字,但多數則稱「天」字。對此,劉起@②先生曾做過一個統計,雲:《周書》諸誥,包括五誥及《梓材》《君@③》《多士》《多方》等篇,共用「天」字112次, 但也同時用「帝」字25次;《周易》卜辭用「天」字17次,用帝字1次; 《詩》中神意之「天」用106次,「帝」字用38次; 而金文中亦「天」字多於「帝」字。(註:《古史續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第261—262頁。)
從統計數據來看,周人用「天」字遠遠比用「帝」字多。與殷人在甲骨文中唯有「帝」字為至上神相比,乃一大轉變。
周人以「天」代「帝」的改造,實為中國古代神話歷史化的又一大契機。在起初,周人雖也曾追述自己的先祖後稷是姜@④「履帝武敏」所生(註:《詩經·大雅·生民》。),也曾說「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註:《詩經·大雅·文王》。)但是在後天的有意改造中,殷人的「上帝」離現實生活越來越遠了,而虛幻的「天命」卻進入了周人的文化系統之中,在這里,我們見不到神格英雄,遠古的部族始祖神(包括後稷)從頭到腳地變成了有血有肉、有德有行的人化始祖,僅僅保留了一點點感生的尾巴。
b
周人的「天德」觀念不僅使遠古神話從形式到內容發生蛻變,而且在殷人的血統觀念基礎上補充了道德觀念,影響了幾千年來封建社會的政治思想和史官心理,也是春秋戰國之際神話的文化改塑運動的先驅。
A
孔子曾以獨具之慧眼透視殷周的文化差別,雲:「殷人尊神,率民以事鬼,先鬼而後禮,先罰而後賞,尊而不親。……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註:《禮記·表記》。)可謂一語破的。由尊神事鬼到近人而遠神,是對人文精神的弘揚,卻是神話末途的悲哀。
c
三、禪讓說產生——諸神退位
西周的相對安定穩固並沒有像周之先人們所設想的那樣長久,後嗣之主也沒有秉承先祖近人尚德之古訓。文、武二王與周公仗鉞征伐天下的餘威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盪然無存,五霸代起,諸侯相爭,復使周主名存而實亡。於是在周人天德觀念的土壤中滋生出了「禪讓說」的思想,從而引起了春秋戰國之際的神話大改塑運動。
「禪讓說」的鼓吹者當推儒、墨二家,其思想基礎當是「尚賢」論。二家「尚賢」觀雖有質的差別,但推崇以德治天下,有德者居天下,這是一致的。二家的初衷雖然都希望尚賢、用德,平息社會紛爭,但也無不包含著對東周以來統治無力的不滿。
6
禪讓說反映出改革三代以來家天下的政治體制的要求,主張有德者有天下,無德者失天下,推崇聖賢君王。暴虐無德者可誅可殺,有德聖主應以天下為重,無偏無私,不以天下為己有,選天下之能繼任者而推舉之。為了能使自己的學說行之於世,他們將眼光投到渺茫難知的遠古時代,虛造出堯、舜、禹相互禪讓的荒誕故事,以欺瞞世人,哄得人們相信,這便是後人所說的「托古改制」。
為了顯得真實,他們筆下的遠古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當然不能以神的面目和身份出現,而應是實實在在的有七情六慾的人,於是神話世界中的眾天神紛紛改頭換面,盡脫神氣,衣冠楚楚地坐到人間帝王的寶座上了,黃帝再也沒有了四張臉,也不再是神話中能統帥、驅使禽獸的善戰英雄(註:見《列子·黃帝篇》。)。為配合禪讓說,人們偽托編造了堯、舜之書《堯典》與《皋陶謨》等,在《堯典》之中,一切遠古神話中的天神均變成了聖賢,屈身而為人臣,帝俊之妻生十日的羲和成了堯「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的掌歷之官,東海流波之山的神獸夔變成了堯的樂官,稷、契、皋陶、垂、益分別成了堯的農官、司徒、法官、掌管工巧之官和虞官,真是一時間人才濟濟,君聖臣賢,天下英才盡聚一堂。
可以改造的神性人物都被改造了,而另一大批不改造或無足輕重的大大小小的天神則統統被逐出正統的文化圈,連遠古大神帝俊也沒登上「大雅之堂」,其事跡只能在《山海經》這樣的稗聞中才可見到。就這樣,渺遠悠長而又神奇妙幻的神話時代轉換成了近在咫尺的可信歷史,神話從此消失在了正統的文化圈內。
在這一時期的神話改塑運動中,人們突出地是對堯、舜、禹的大力宣揚和盛贊。
+
對堯、舜、禹的贊美歸根到底是為了宣揚禪讓說。其實,堯、舜、禹時代仍屬中國的史前時期,來自東夷部族的舜斷不會與崛起於中西部的禹是同族類,虛構出來的堯更不知來自何方,堯、舜、禹三人同屬於黃帝之裔原本是後人的強拉硬扯。在原始社會里,為爭奪領土和政權的血腥斗爭鮮明地反映在遠古神話中,我們絕對不能想像那個時代,一個部族首領會將權利、土地心甘情願地拱手奉獻給別的部族,僅此便可證所謂的禪讓說的荒謬無稽。所以在先秦書籍中,往往可見堯、舜、禹等在爭奪權利時所舉起的血腥屠刀,《竹書》雲:「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韓非子·說疑》雲:「舜逼堯,禹逼舜。」屈原《天問》雲:「啟代益作後……」。這些與儒墨諸子不同的說法,使我們依稀可見刀光劍影。
禪讓說美則美矣,但終是幻想,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它始終只能以一種政治理想而存在,卻於世無補。其結果只不過是使神話中的大神們進入了人王系統,直接導致了神話的歷史化。
四、神話的整合——五帝系統的形成
在儒、墨諸家大倡禪讓之說的同時,作為對這一道統觀念的反動,原始的血統觀念在學術界再次勃生,於是五帝系統便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了。在春秋戰國之際,以血統觀念為基礎的五帝系統,與商人所篤信的單一血統傳遞信仰大不相類,而是通過對原始神話傳說的重新整合、加工、編序而組成的一個全新、龐大的家族體系。
!
五帝系統的形成,不僅使原本紛亂無序的神話世界突然單一起來,也使得渺遠的傳說歷史一下子與當代人拉近了很多,彷彿在向世人講述著一個真實而並不遙遠的家族史:從前有個家長,生下了幾個孩子,這幾個孩子分散於中國大地之上,繁衍著華夏子孫,子孫們輪流做家長,統帥這出自同一先祖的眾人。不時有別的家族搗亂,但或被消滅,或被趕得遠遠的,或乖乖臣服。到今天,統治天下的依然是這一家族的後代。
檢查春秋戰國之際的資料,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整合過程。
在後天中國人的口語之中,談及華夏民族悠遠的歷史而津津樂道的便是: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它包舉了華夏民族自從有生民以來的全部神話傳說時代。盤古開天神話自是晚出,「三皇」一語到戰國末才出現,即使是「五帝」之說也是戰國時代的產物。在戰國初期以前,神話中是眾帝林立,不限於五;典籍不載五帝之名,更不列五帝之序。直至戰國中後期,「五帝」之名方見之於諸子之書,《荀子·大略》:「誥誓不及五帝,盟詛不及三王,交質子不及五伯。」《管子·正世篇》:「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顯於後世。」《戰國策·秦策一》:「雖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然時人雖喜稱「五帝」,但於「五帝」的名字卻各有出入,有較大的隨意性。《荀子·大略》言五帝,而《議兵》卻雲:「是以堯伐@⑤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此四帝二王皆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也。」以堯、舜、禹、湯合為四帝,不取黃帝諸人。《戰國策·秦策一》在歸結「五帝三王五伯」之前,敘雲:「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⑤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繹其文意,當以神農、黃帝、堯、舜、禹為五帝,以湯、文王、武王為三王,以齊桓公為五霸之代表。《管子·正世篇》言五帝,而《侈靡篇》則雲:「故書之帝八,神農不與,為其無位,不能相用。」又以古帝為八位,但只知無神農,卻不知「八帝」分指哪八路尊神。從這些材料來看;就是在戰國中期,「五帝」並不固定。徐旭生曾在他的《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一書中說過:「更需要注意的是先有五帝的觀念,以後才去找五位帝的名字來充實它。」(註: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04頁。 )此說指明了「五帝」說是逐次形成、固定的,非一人倡之而天下均應。但徐氏「五帝」名詞在先之說也有可商榷之處,只能說在戰國時代,各人有各人的「五帝」,並非是整齊劃一的,直到戰國末期的《五帝德》才作出取捨,最終確立五位古帝的名字。
黃帝,少典之子也,曰軒轅。……顓頊,黃帝之孫,昌意之子,曰高陽。……帝嚳,……玄囂之孫,@⑥極之子也,曰高辛。……帝堯……高辛之子也,曰放勛。……帝舜,@⑥牛之孫,瞽瞍之子也,曰重華。
《帝系》又進一步更加明確地將五帝之間編好了世系,言嚳、堯都是玄囂一系的後裔。而顓頊、舜則是黃帝子昌意一系的後裔。於是便形成了這樣一個五帝譜系:
┌昌意→顓頊→@⑥牛→舜
黃帝→│
└玄囂→@⑥極→帝嚳→堯
這一譜系的編構完成時間在戰國後期,是春秋戰國時代神話整合的結果,這個反映血統觀念的歷史化了的五帝系統,使上古始祖神兼天神雙重身份的神話大神們完全喪失了神格與靈氣,而變成了地地道道的人間帝王。
在眾多的遠古神性英雄與始祖中,為什麼單單選出這五位呢?徐旭生認為以上世俗的五帝「為齊魯學者工作的結果」(註: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06頁。)。此說頗有見地。但我們以為,除齊、 魯學者為編造譜系的主力之外,也受當時的文化與政治形勢所影響,因楚國的強大與楚文化向中原的傳播,其祖先神顓頊也進入了這一五帝系統,但在上古神話中赫赫有名的炎帝卻因其強大的後裔之國齊國為田姓所取代,卻未進入五帝系統。原在東方的東夷集團中重要神性英雄太@⑦、少昊也全被排斥在外,唯有殷周之祖帝俊以帝嚳的化身被接納。堯與舜在春秋時代已被儒、墨二家所推崇,至戰國時更成為遠古明主賢君之典範,所以他們理所當然地成了選取對象。
在東方學者編構五帝系統之時,遠居西垂的秦人在其文化領域之中也慢慢地形成了另一五帝系統。秦人嬴姓,自以為出自東方少昊集團,所以《史記·封禪書》雲秦襄公被封為諸侯之始,便「自以為主少昊之神,作西@⑧,祠白帝。」隨後又祠青帝太@⑦和炎帝、黃帝,從而奠定了少昊、炎帝、黃帝的牢固文化地位,至戰國末年,秦相呂不韋所編的《呂氏春秋》中,補進了顓頊,從而湊成了與東方五帝系統相對應的另一帝系。《呂氏春秋·十二紀》雲:
孟春之月,……其帝太@⑦,其神勾芒。
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季夏之月,……其帝黃帝,其神後土。
孟秋之月,……其帝少昊,其神蓐收。
孟冬之月,……其帝顓頊,其神玄冥。
這一帝系應該受到了前一種東方五帝系的影響,所以在東方五帝中又選出了顓頊,且將五帝配五時,使已世俗化了的五帝又「神氣」起來,並改變東方五帝的同一血統而成為分權而治的割據局面。
五、司馬遷的選擇——神話歷史化的完成
戰國時期東方世俗化的五帝系統,反映了人們對春秋以來諸侯紛爭、四分五裂狀況的不滿,為了消除國與國之間的仇視與敵意,故而編造出以黃帝為宗祖的人類譜系,只不過是要說明:天下本是一家人。而秦人分而治之的五帝系統與這一宗旨完全背道而馳,不知是秦人故意唱對台戲,還是為消滅六國製造輿論,它雖然恢復了五帝的一些神格,但因原本便帶有宗教色彩,所以並不應算作是對神話的復興之舉。尤其是在被五行化之後,也消失了神話的特質。
西漢司馬遷作為一個史官,在其《史記》中,為「通古今之變」,歷述遠古至西漢的歷史,著「十二本紀」,首篇便是「五帝本紀」,其所選擇的便是《五帝德》所寫定的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這一系統,將中國的文明時代直推至黃帝時期。在《五帝本記》中,司馬遷雜取了《左傳》《國語》《世本》等先秦著作提供的材料,但主要承襲《尚書)與《五帝德》《帝系》等,加上自己的合理創造,使得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等的出身、業績、家世等全面而清晰地展示在讀者面前,宛然是真實而可信的歷史。五帝的譜系大致如此:
┌玄囂→@⑥極→帝嚳→摯、堯
黃帝→│
└昌意→顓頊→窮蟬→舜
《五帝本紀》的寫成,將遠古神話徹底地歷史化,且不留一點神話傳說的痕跡,肯定了中國的人類歷史是由黃帝一脈相傳的。五帝的承襲建立在血統觀念基礎上,但也有德行的選擇,是血統與道統的融合。它確立了中華民族以黃帝為始祖的民族意識,集中反映了漢帝國大一統的文化心理,標志著中國古代神話歷史化的完成。
⑤ 數據中國史:中國的遠古歷史起源哪裡
中華文明到底是怎麼起源的?
幾千年以來,人們依據歷史書的記載和儒家典籍的描述,天然地認為「三皇五帝」是我們的祖先,由黃帝代代傳到堯舜禹,繼而是夏商周。這段敘事世系完備、記載有序,人們對此並沒有反思和懷疑過。
但這個觀點在100 年以前被打破了。
當時,質疑中國傳統文化的「新文化運動」興起,反映在史學領域,便是顧頡剛、胡適、錢玄同等人為代表的「古史辨派(疑古派)」的出現。他們用西方整理古代資料的辦法,重新梳理了古文獻和史書,認為中國的古史傳說是靠不住的。顧頡剛認為:「古史是層累地造成的,發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統恰是一個反背。」而這個論斷,否定了整個「三皇五帝」時代,也否定了古史記載的那個黃金時代。胡適聲稱「東周以上無信史」。顧頡剛甚至通過「考證」,推斷出大禹是一條蟲子,而不是一個人。傳統古史系統於是崩潰,大一統觀念也失去依託。
「此前,中國知識分子並沒有重視中華文明的起源問題。因為在中國傳統的史學學術背景下,『三皇五帝』都是想當然的事,文明起源不是問題。然而新文化運動的『古史辨派』,卻動搖了這個基本信念。」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趙輝說。
我們到底從哪裡來?中華民族會不會像世上萬千民族中的大多數,難以找到自己的起源?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黃洋說:「歷史,是人類的集體記憶。失落了源頭,人類就陷入失憶。我們歷來自稱炎黃子孫,可如果炎黃是否存在也還沒有搞清楚, 難道不尷尬嗎?」所以,能否通過扎實的科學研究,在准確事實的基礎上重建上古史的體系,成為百年來史學界的一大重要課題。
1925 年,著名學者王國維提出,考察古史要有文獻學和考古學二重證據法。要將地下的考古發現補正文獻史料,即以直接史料和間接史料相互印證,以此辨析歷史真偽。比如,如果上古史書記載了某件事,而出土文物恰好也印證了這件事,那這部分記載一定是可信的。
於是,在重建上古史與回答文明起源的問題上,考古學給中國學術界帶來一線希望。由此,中國學術界才開始主動接納這門源於西方的學問。以考古來印證古史傳說,進而重建可信的古史,是近一個世紀之前中國第一代考古學家的基本心態。
1926 年,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考古學家李濟來到山西臨汾,考察晉南地區, 並對西華陰村進行了發掘。這是中國考古學家獨立主持的第一項田野工作。
此後,中國大地上開始了大量的考古發掘。到了21 世紀,考古研究更加波瀾壯闊,例如科技部2002 年立項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除了傳統的歷史、考古等學科外,還集合了環境史學、物理、化學、地理、計算機、動植物、醫學、人類遺傳學等幾乎所有的自然科學門類。
100 年來,隨著考古學不斷取得重大突破,越來越多的古史記載獲得了印證。
中國夏商帝王世系,自「古史辨派」質疑以來,只被看作傳說,不為學術界所普遍接受(顧頡剛主張要把這段歷史當故事看)。然而20
世紀上半葉以來,由於甲骨文的發現和識別,史記中商代帝王的世系很多都在甲骨文中得到了印證。王國維考證發現,《史記·五帝本紀》中的帝嚳確有其人,《史記》記載的商朝世系也是可信的。這樣,被古史辨派一度推翻的夏商世系傳說,自此重新獲得了可信的證據。
1928 年,商朝首都遺址「殷墟」在河南安陽被發掘出來。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殷墟的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構建了中國古代早期歷史的框架,再次印證了《史記·殷本紀》等傳統文獻記載的商代歷史確為信史。
1959 年,歷史學家徐旭生根據上古史籍記載的指引, 在河南偃師二里頭村蔥蔥麥田覆蓋的地下,發掘出一片城市遺址,此遺址距今3700 年左右,考古學家研究認定此時期是夏朝晚期、商朝初年。
至此,「雙重證據法」所證明的歷史,已經被推前到夏商之際。但關於夏禹前的歷史,還只是傳說,尚未被考古證實。海外學者對這段歷史多持懷疑態度。
⑥ 中國古代歷史資料
一、遠古時代一、遠古時代
元謀人 雲南元謀 距今約170萬年,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北京人 距今約70——萬年。評價1,用天然火;2,製造工具。
山頂洞人 約18000年前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穴。評價1,人工取火;2,進入氏族公社。
河姆渡氏族 浙江餘姚河姆渡村 距今約7000年 母系氏族。評價1,使用陶器,食物剩餘;2,栽種水稻。
半坡氏族 陝西西安半坡村。評價1,工具先進(新石器時代);2,種聚;3,原始文字。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山東省大汶口 距今約4000、5000年。評價1,人類社會進入父系;2,貧富分化。
黃帝、炎帝 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黃帝、炎帝部落聯盟——華夏族主幹。「炎黃子孫」
堯、舜、禹時期——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禪讓」
二、夏、商、周
夏 公元前2070年 啟建立 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商 公元前1600 湯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至殷。 「殷墟」發現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 司母戊大方鼎——世界最大青銅器。四羊方尊。
西周 武王伐紂——公元前11世紀左右,牧野。周平王—洛邑(平王東遷。分封制;井田制:土地被劃成方塊形,阡陌縱橫,好像井字狀
春秋時期 奴隸社會瓦解時期。
齊桓公稱霸 1,管仲改革—國家強盛;2,尊王攘夷。
城濮大戰 晉勝楚敗。吳越戰爭。
老子 道家 《道德經》辯證法思想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無為」
孔子 儒家學派創始人。 政治主張:「仁政」「禮」治。教育成就:A、興辦私學;B、「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
孫子 《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戰國時期 封建制確立時期
商鞅變法 1,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確立地主階級地位)2,獎勵耕戰(打擊奴隸主)。3,建立縣制(加強中央集權)。結果:秦逐漸強盛,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奠定了基礎。
都江堰 秦蜀守李冰 成都附近岷江流域。
冶鐵業 宛、邯鄲
扁鵲 「望、聞、問、切」
魯班
墨家 墨子「兼愛」「非功」,反對奴隸主殉葬。
儒家 孟子 《孟子》「民為貴」「君為輕」「仁政」「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荀子 (唯物主義)「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莊子「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
法家 韓非子「法治」 用嚴刑峻法鎮壓人民的反抗。
兵家 孫臏 《孫臏兵法》
屈原 楚辭 《離騷》
三、秦、漢
秦 公元前221年 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南到南海。
秦始皇:中央集權專制制度 1,自稱「始皇帝「;2,經濟、軍事大權集中在自己一個人手裡;3,設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4,推行郡縣制度。
經濟 統一度量衡、貨幣
文化 統一文字 焚書坑儒
軍事 修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2,抵抗匈奴。
陳勝、吳廣起義 蘄縣大澤鄉 建立張楚政權。評價: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
楚漢戰爭 性質:地主貴族爭奪皇權的戰爭。劉邦注意收攬民心,又善於用人,恢復了關中(打下了經濟基礎)。最後,項羽自殺。
西漢 前202年 劉邦 都長安
文景之治 「休養生息」1,重視發展農業生產;2,三十稅一;2,,取消「連坐」和殘損肉體的刑罰。
漢武帝:1,推行大一統「推恩令」;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3,張騫出使西域:西域—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的地方。第一次 前138年。第2次,前119年。作用:A,加強了漢朝同西域經濟文化的交流;B,加強了漢朝對西域的統治;C,打通了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再從安息轉運西亞和歐洲的大秦(地形—關中平原—黃土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帕米爾高原)。4,北擊匈奴。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
王莽改制 西漢末年 進行幣制改革
東漢 「光武中興」 光武帝劉秀 公元25年 都洛陽 措施:1,釋放奴婢;2,懲治貪官污吏。
班超經營西域 公元73年 目的:恢復東漢政府和西域各國的交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甘英到達了亞洲西部的波斯灣。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第一次從海道來到中國,(《後漢書》)這是中國同歐洲國家直接友好往來的最早記載。
蔡倫 105年 改進造紙術 朝鮮、日本、阿拉伯—非洲、歐洲。
《九章算術》代數、幾何。
地動儀 張衡——東漢傑出的科學家和文學家。世界上最早的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
華佗 「麻沸散」世界上最早採用全身麻醉方法的醫生。「五禽戲」
司馬遷 我國古代傑出的歷史學家。 《史記》:黃帝至漢武帝時期二三千年間的史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佛教 西漢末年(公元前後1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
道教 主張修身養性,煉丹制葯,得道成仙。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鼎立 官渡之戰 200年 曹操打敗袁紹。結果: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赤壁之戰 208年 孫權劉備聯軍打敗了曹操,以少勝多。結果: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基礎。三國:魏 220年 都洛陽;蜀 221年 都成都;吳 222年 都建業。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帶領一萬人的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
兩晉 266年 司馬炎建立晉朝 都洛陽「西晉」
少數民族內遷:匈奴、鮮卑、羯、氐、羌。317年 晉朝皇族司馬睿 都健康「東晉」 北方「十六國」
淝水之戰 形勢:前秦王符堅強征各族人民當兵;謝安主張堅決抵抗,並派將領謝石、謝玄迎擊前秦。383年 東晉打敗前秦,結果:前秦的統治瓦解了,北方又陷入分裂割據的狀態。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南北朝 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士族是一群極端腐朽的社會寄生蟲。
北魏孝文帝改革 鮮卑族拓拔部 「緩和階級矛盾」經濟:「均田令」,加強同黃河流域漢族地主的聯系。政治:採用漢族地主階級政治制度,遷都洛陽。歷史意義:1加速了當時北方各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使鮮卑族消失;2,北方經濟開始恢復和發展,促進民族大融合。
祖沖之 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7位數字 數學專著《綴術》
賈思勰 《齊民要術》:我國現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范縝 《神滅論》唯物主義。
王羲之 《蘭亭序》「書聖」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北魏)、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顧愷之 東晉畫家 《洛神賦圖》
陶淵明 淘潛 《桃花源詩集》
五、隋、唐
隋 581年 楊堅 都長安。589年,滅陳,統一全國。
創立科舉制 隋煬帝時,科舉制度正式形成。
大運河的開通 東北到涿郡(今北京),東南到餘杭(今杭州),以洛陽為中心。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三省六部制 三省:尚書,內史,門下。六部:工、吏、刑、禮、民、兵。
唐 618年 李淵 都長安
唐太宗和貞觀之治 1,能從隋亡中吸取教訓;2,善於用人和納諫:魏徵、房玄齡、杜如晦;3,調整統治政策:推行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完善科舉制;積極推行均田制和實行租庸調制。後果,為後來唐朝走向全面繁榮打下了基礎。
武則天 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社會經濟繼續發展。
開元盛世,任用有才幹、能負責、敢進諫的姚崇、宋璟。評價:政治比較安定,生產力繼續發展。
唐開明的少數民族政策:1打敗突厥族,建立北庭與安西都護府(唐太宗);2,冊封骨力斐羅為懷仁可汗;3,建立黑水都護府,管理黑水靺鞨,建立渤海都護府,管理粟末靺鞨;4,冊封皮羅格為雲南王;5,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派金城公主入藏,唐蕃會盟。
安史之亂 755年 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 後,史思明又反唐。影響:使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唐由強盛轉向衰落。
兩稅法 宰相楊炎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收稅。
藩鎮割據 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和滅亡。
黃巢起義 875年 王仙芝,黃巢「避實擊虛」國號大齊
趙州橋 隋朝 工匠李春等 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雕版印刷術 868 唐《金剛經》
僧一行 測算出子午線的長度
孫思邈 「葯王」《千金方》
吳道子 「吳帶當風」「畫聖」《送子天王圖》
敦煌莫高窟 價值:莫高窟是我國規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石窟藝術,也是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六、五代、遼、宋、夏、金、元
五代十國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方黃河流域
南方和山西 十國。
北宋和遼、西夏、金的並立
960年 趙匡胤 建立北宋 都東京
加強中央集權 政治:1,「杯酒釋兵權」打擊軍閥和地方割據勢力;2,調整地方機構;3,調整中央機構;軍事 建立禁軍。結果:鞏固了北宋的統治,但官僚機構不斷膨脹,產生了一支龐大的軍隊。
王安石變法 目的:挽救政治、財政危機,緩和階級矛盾。
措施: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失敗原因:1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某些特權利益2用人不當,出現過一些危害百姓的現象。
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都上京。提倡農業,並任用漢族知識分子制定典章制度,接受了漢族封建文化。947年 契丹改國號為遼。
灗淵之盟1005年 宰相寇準堅主抵抗 宋真宗 第二年遼宋議和。內容:遼撤軍,宋每年給遼大量歲幣。影響:維持著和平關系,經濟、文化聯系更為密切,但歲幣加重北宋人民負擔
1038年 黨項族首領李元昊 西夏。1044年 夏宋議和 北宋送給西夏歲幣。北宋人民負擔又加重了。
女真族 12世紀初 完顏部首領完顏阿骨打反遼。1115年 金。1,與北宋聯合夾攻遼 1125年滅遼。;2,南下攻宋 1127年滅北宋;3,金侵略南宋。
靖康之變 1127年 金軍擄走宋徽宗、宋欽宗以及後妃、宗室、大臣等三千多人。
南宋 1127年 趙構 都臨安。政權特點:1,抗金派(岳飛、韓世忠)與投降派(宋高宗、秦檜)矛盾尖銳;2,南宋屈辱退讓,形成南北對峙局面。1141年宋金議和(紹興和約)內容:南宋對金稱臣,把東起淮水,西到大散關以北的土地,劃歸金統治,並送給金歲幣。
南方經濟的發展 棉花的種植進一步推廣 從珠江流域擴展到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棉紡織業逐步成為產棉區的主要農村副業。造船術有了明顯進步:上有指南針。主要海港:泉州、廣州、明州(寧波)。阿拉伯人來中國。貿易范圍:東到日本、朝鮮,西至非洲一些國家。
元朝
1206年 鐵木真為大汗 尊稱成吉思汗 建立蒙古政權
1271年 忽必烈 都大都 元;1276年 元朝統一全國。推行:1行省制度 對全國各地實行行政管理;2,澎湖巡檢司 負責管理澎湖和台灣;3,宣政院 專門管理全國佛教事務,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域。
民族分化政策 各族人分為四等 「蒙古人」—「色目人」(西域各族和原來的西夏人)—「漢人」—「南人」(原先南宋統治區域的漢族和其他各族人)。
棉花種植擴展 黃道婆 改進了棉紡織技術和工具。
活字印刷 11世紀中期 北宋平民畢升
指南針和火葯 戰國時期 司南。北宋 羅盤針 傳到阿拉伯、波斯和歐洲。為歐洲航海家發現美洲大陸和進行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
唐末火葯用在軍事上 北宋在軍事上廣泛使用火葯 火葯、火器經由阿拉伯傳到歐洲,對後來的歐洲資產階級革命起了一定作用。
沈括 北宋「十二氣歷」,800多年後,英國才有類似歷法。《夢溪筆談》
郭守敬 元朝 《授時歷》最北—西伯利亞,最南—西沙群島。
司馬光 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資治通鑒》:編年史 戰國到五代1300多年的歷史。
宋詞 蘇軾、辛棄疾、李清照
元曲 關漢卿
《清明上河圖》北宋東京忭河
七、明、清
明朝 1369年 朱元璋 都應天 1,加強君主專制(廢宰相,權分六部);2,實行特務統治(錦衣衛、東廠、西廠) 八股取士 (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
明成祖朱隸 遷都北京 紫禁城—皇城—宮城。農業:1,水稻產量提高;2,引進新的農作物(玉米、馬鈴薯)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明朝中後期 手工業和商品經濟都比較發達的江南地區(蘇州、杭州) 絲織業 機戶—早期資本家;機工—早期雇傭工人。「機戶出資,機工出力」僱傭與被僱傭。1,封建專制統治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2,明清推行閉關鎖國政策。
1449年 土木堡 明英宗被俘 「土木之變」。俺答汗 呼和浩特城
明長城 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
努爾哈赤 建州女真 建立後金 創立八旗制度
鄭和下西洋 明成祖 1405—1433 七次 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比歐洲航海家早半個多世紀。
明朝中期 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 戚繼光和俞大猷抗倭,東南沿海。
明末農民戰爭 1628年 陝北出發 李自成、張獻忠。「均田免糧。建立大順政權。
清軍入關 皇太極 女真族名為滿族 1636 國號為清 1644 入關佔領北京
清朝
軍機處 雍正帝 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 記錄後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去執行 皇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文字獄 從思想上加強對人民的控制,壓制反清思想。清朝統治者大興文字獄,實行文化專制
1661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84年 清政府設置台灣府
康熙 1696年 打敗葛爾丹於昭莫多
乾隆 平定大小和卓 新疆天山南路
順治冊封「達賴喇嘛」 康熙冊封「班禪額爾德尼」雍正設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尼布楚條約》康熙 雅克薩 作用:1,中俄歷史上第一個平等邊界條約;2,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李時珍 《本草綱目》當時世界上內容最豐富,考訂最詳細的葯物學著作,在世界葯物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農政全書》明 徐光啟
《天工開物》明末清初 宋應星 「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黃宗羲 明末清初 尖銳的批判封建專制主義制度
顧炎武 主張學以致用
王夫之 唯物主義
《三國演義》羅貫中;《水滸傳》施耐庵;《西遊記》吳承恩;《紅樓夢》曹雪芹。
⑦ 中國遠古(包括神話)歷史
中國古代神話的歷史化軌跡2007年11月18日 星期日 23:24中國古代神話中反映了重血統觀念的傾向,形成了一個個以自己祖先為中心的後裔圈,始祖神與天神合而為一,孕育著後天神話歷史化的因子。至西周,周人對殷人的「帝子」觀加以改造,創造出了「天命」觀,將大部分干預現實生活的遠古神聖們逐出神壇,代之以天德,將道統融入血統觀念,形成了近人事而遠鬼神的文化意識。春秋至戰國的禪讓說,將遠古神話傳說中的神話英雄變成了人間帝王。不可改造的神怪紛紛被淘汰,直接導致了神話歷史化。降至戰國,學者們對神話進一步整合,形成了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這一五帝系統,神話與歷史完全接軌,漢人司馬遷的《史記》選擇了這種改塑,將五帝系統納入正史范疇,宣告中國神話歷史化的完成。
【關 鍵 詞】中國古代神話/歷史化/軌跡
【責任編輯】秋磊
字型檔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號右加虎
@②原字為疆去土
@③原字為大左加百右加百
@④原字為女右加原
@⑤原字為馬加灌右半部分
@⑥原字為蟲右加喬
@⑦原字為白右加皋
@⑧原字為田右加寺
大凡了解中國古代神話的人,無不感嘆古老神話的散佚與消亡,而追本求源,多歸因於儒者的改造和史家的史化,便將孔子與司馬遷視為「操刀」人和中國神話的戳滅者,表象雖然如此,然此論實非公允。孔子盡管不語「怪、力、亂、神」,司馬遷亦據神話傳說作成「五帝本紀」,然而將神話納歸中國的歷史系統,孔子非始作俑者,司馬遷也非「罪魁」。正本清源,其來久遠矣。中國的上古原始神話遠沒有形成統一的神系,始祖神兼天神的綜合身份是古神話的一大特點,它包含著中國原始人類的「天人合一」、「人神合一」的古樸思維,也構成了中國神話歷史化的一大契機。周人的天道觀念,與《尚書》《左傳》《國語》等典籍的歷史化的記錄,已慢慢地將神話、傳說與歷史融化為一體了。孔子、孟子、墨子諸人只不過是這場漫長的改塑運動中的推波者,而司馬遷也僅僅是一個總結人物而已。
中國古代神話的歷史化進程經歷了自西周到西漢前後一千餘年的漫長歷史,集中地反映了華夏民族意識的形成過程,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m
一、天神兼始祖神——原始血統觀念
在遠自一百七十萬年前,或許更早時期,我們的祖先們已作為「人」的身份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經過漫長的蒙昧時代、野蠻時代,而逐次開啟文明之光。在那茫茫的洪荒時期,一支支原始先民生活、奮斗在各自的地域之中,本是互不相乾的,他們以口耳相傳的形式,代代傳誦著自己的故事和氏族或部落英雄先祖們的業績,雖然,在日後的部族征服、融合、移徙過程當中,這些遠古的故事被改造、淡忘,或產生部族之間傳說的交融,但他們卻永遠不會忘記自己各自的先祖,並以獨特的方式排列著以一個祖先為中心的後裔圈。先祖的事跡也濃縮著一個部族的故事,也就是那古老的神話傳說。正是依靠這些原始神話,我們依稀可辨各個不同氏族的來源與彼此的血緣關系。
對血統觀念的執著記憶,構成了中國古老神話的獨特風格,使中國的古代神話中,始祖神與天神合而為一,人格與神格合而為一。由於氏族、部族之眾多,致使各個部族都產生了各自的始祖神與中心神。於是在中國原始神話系統中,我們無論如何也找不出一個能統率神話傳說中所有眾神的至上神來,所以絕不能寫出如「希臘神話傳說」那樣的完整神話故事,這是先天的,而非文明時代的人們用筆墨可以彌補的。
翻開保存原始神話最豐富的《山海經》,我們在「海經」與「荒經」中,彷彿看到了一部古老神系家譜的檔案,它記錄著一條條血統相傳的部族史:
b
帝俊生禺@①,禺@①生淫梁。淫梁生番禹,是始為舟。番禹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海內經》)
有司幽之國,帝俊生晏龍,晏龍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大荒東經》)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壤,以處江水。共工生後土,後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洪水滔天。(《海內經》)
黃帝娶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海內經》)
W
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大荒北經》)
帝舜生戲,戲生搖民。(《大荒東經》)
如此之類,俯拾皆是,不可一一贅舉。有些氏族雖因種種原因而遷徙,且姓氏不同,但他們卻能記住自己共同的祖先和部族的大神,因為這種血統觀念,使原始神話中始祖神也兼有天神身份,所以帝俊、黃帝、炎帝等既是天神,也是始祖神。這種以血統觀念為核心的「根」的意識深深地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它不僅影響著三千多年的史官文化,也影響著傳統政治觀念和宗法制度。
各個部族在史前時代的殺伐中,終於沖出了一支強勁的夏部族,建立起了中國大地上第一個「國家」,以同一血統的代代相傳,維系了幾百年的「家天下」。殷滅夏而代之,易其制,奴其人,但唯一沒有改變的是夏的血統傳遞制度。在滅夏代政之後,這一來自東方部族的民族儼然以「優等」人自居,將自己的祖先推上至上神的地位,而在歷代君主名字前均冠以「帝」字,視為天地間的活生生的神靈。《尚書·盤庚》雲:「予念我先神後之勞爾先」。將自己的先祖視為神後。又雲:「肆上帝,將復我高祖之德,亂越我家」,「上帝」即其祖先,將保佑殷民族恢復其「高祖」的品格與能力,使殷王室重新獲得戰無不勝的力量。可見在殷人眼中,天神即為其始祖神,所以在甲骨卜辭中,出現高祖俊,而俊則是神話傳說中的天神。正因這種血統意識,殷人自以為有天神(始祖)的保護,才有恃無恐,當西伯文王大肆擴張領土而威脅殷人利益時,紂王卻毫不畏懼,聲稱「我生不有命在天!」(註:《尚書·西伯戡黎》。)相信自己的先祖——上帝是萬萬不會幫助別人的。
二、周人的天道觀——道統對血統的補濟
L
殷人所恃之天神上帝並沒有使殷人國祚永存,周人最終將「帝子」翦取而代之。建立政權的周人對殷人自命為帝子之說十分不服氣,也無法接受,所以便創造出「天命」觀,對「帝子」說加以改造。在周人的文獻之中,雖有時也雜用「帝」字,但多數則稱「天」字。對此,劉起@②先生曾做過一個統計,雲:《周書》諸誥,包括五誥及《梓材》《君@③》《多士》《多方》等篇,共用「天」字112次, 但也同時用「帝」字25次;《周易》卜辭用「天」字17次,用帝字1次; 《詩》中神意之「天」用106次,「帝」字用38次; 而金文中亦「天」字多於「帝」字。(註:《古史續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第261—262頁。)
從統計數據來看,周人用「天」字遠遠比用「帝」字多。與殷人在甲骨文中唯有「帝」字為至上神相比,乃一大轉變。
周人以「天」代「帝」的改造,實為中國古代神話歷史化的又一大契機。在起初,周人雖也曾追述自己的先祖後稷是姜@④「履帝武敏」所生(註:《詩經·大雅·生民》。),也曾說「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註:《詩經·大雅·文王》。)但是在後天的有意改造中,殷人的「上帝」離現實生活越來越遠了,而虛幻的「天命」卻進入了周人的文化系統之中,在這里,我們見不到神格英雄,遠古的部族始祖神(包括後稷)從頭到腳地變成了有血有肉、有德有行的人化始祖,僅僅保留了一點點感生的尾巴。
b
周人的「天德」觀念不僅使遠古神話從形式到內容發生蛻變,而且在殷人的血統觀念基礎上補充了道德觀念,影響了幾千年來封建社會的政治思想和史官心理,也是春秋戰國之際神話的文化改塑運動的先驅。
A
孔子曾以獨具之慧眼透視殷周的文化差別,雲:「殷人尊神,率民以事鬼,先鬼而後禮,先罰而後賞,尊而不親。……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註:《禮記·表記》。)可謂一語破的。由尊神事鬼到近人而遠神,是對人文精神的弘揚,卻是神話末途的悲哀。
c
三、禪讓說產生——諸神退位
西周的相對安定穩固並沒有像周之先人們所設想的那樣長久,後嗣之主也沒有秉承先祖近人尚德之古訓。文、武二王與周公仗鉞征伐天下的餘威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盪然無存,五霸代起,諸侯相爭,復使周主名存而實亡。於是在周人天德觀念的土壤中滋生出了「禪讓說」的思想,從而引起了春秋戰國之際的神話大改塑運動。
「禪讓說」的鼓吹者當推儒、墨二家,其思想基礎當是「尚賢」論。二家「尚賢」觀雖有質的差別,但推崇以德治天下,有德者居天下,這是一致的。二家的初衷雖然都希望尚賢、用德,平息社會紛爭,但也無不包含著對東周以來統治無力的不滿。
6
禪讓說反映出改革三代以來家天下的政治體制的要求,主張有德者有天下,無德者失天下,推崇聖賢君王。暴虐無德者可誅可殺,有德聖主應以天下為重,無偏無私,不以天下為己有,選天下之能繼任者而推舉之。為了能使自己的學說行之於世,他們將眼光投到渺茫難知的遠古時代,虛造出堯、舜、禹相互禪讓的荒誕故事,以欺瞞世人,哄得人們相信,這便是後人所說的「托古改制」。
為了顯得真實,他們筆下的遠古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當然不能以神的面目和身份出現,而應是實實在在的有七情六慾的人,於是神話世界中的眾天神紛紛改頭換面,盡脫神氣,衣冠楚楚地坐到人間帝王的寶座上了,黃帝再也沒有了四張臉,也不再是神話中能統帥、驅使禽獸的善戰英雄(註:見《列子·黃帝篇》。)。為配合禪讓說,人們偽托編造了堯、舜之書《堯典》與《皋陶謨》等,在《堯典》之中,一切遠古神話中的天神均變成了聖賢,屈身而為人臣,帝俊之妻生十日的羲和成了堯「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的掌歷之官,東海流波之山的神獸夔變成了堯的樂官,稷、契、皋陶、垂、益分別成了堯的農官、司徒、法官、掌管工巧之官和虞官,真是一時間人才濟濟,君聖臣賢,天下英才盡聚一堂。
可以改造的神性人物都被改造了,而另一大批不改造或無足輕重的大大小小的天神則統統被逐出正統的文化圈,連遠古大神帝俊也沒登上「大雅之堂」,其事跡只能在《山海經》這樣的稗聞中才可見到。就這樣,渺遠悠長而又神奇妙幻的神話時代轉換成了近在咫尺的可信歷史,神話從此消失在了正統的文化圈內。
在這一時期的神話改塑運動中,人們突出地是對堯、舜、禹的大力宣揚和盛贊。
+
對堯、舜、禹的贊美歸根到底是為了宣揚禪讓說。其實,堯、舜、禹時代仍屬中國的史前時期,來自東夷部族的舜斷不會與崛起於中西部的禹是同族類,虛構出來的堯更不知來自何方,堯、舜、禹三人同屬於黃帝之裔原本是後人的強拉硬扯。在原始社會里,為爭奪領土和政權的血腥斗爭鮮明地反映在遠古神話中,我們絕對不能想像那個時代,一個部族首領會將權利、土地心甘情願地拱手奉獻給別的部族,僅此便可證所謂的禪讓說的荒謬無稽。所以在先秦書籍中,往往可見堯、舜、禹等在爭奪權利時所舉起的血腥屠刀,《竹書》雲:「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韓非子·說疑》雲:「舜逼堯,禹逼舜。」屈原《天問》雲:「啟代益作後……」。這些與儒墨諸子不同的說法,使我們依稀可見刀光劍影。
禪讓說美則美矣,但終是幻想,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它始終只能以一種政治理想而存在,卻於世無補。其結果只不過是使神話中的大神們進入了人王系統,直接導致了神話的歷史化。
四、神話的整合——五帝系統的形成
在儒、墨諸家大倡禪讓之說的同時,作為對這一道統觀念的反動,原始的血統觀念在學術界再次勃生,於是五帝系統便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了。在春秋戰國之際,以血統觀念為基礎的五帝系統,與商人所篤信的單一血統傳遞信仰大不相類,而是通過對原始神話傳說的重新整合、加工、編序而組成的一個全新、龐大的家族體系。
!
五帝系統的形成,不僅使原本紛亂無序的神話世界突然單一起來,也使得渺遠的傳說歷史一下子與當代人拉近了很多,彷彿在向世人講述著一個真實而並不遙遠的家族史:從前有個家長,生下了幾個孩子,這幾個孩子分散於中國大地之上,繁衍著華夏子孫,子孫們輪流做家長,統帥這出自同一先祖的眾人。不時有別的家族搗亂,但或被消滅,或被趕得遠遠的,或乖乖臣服。到今天,統治天下的依然是這一家族的後代。
檢查春秋戰國之際的資料,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整合過程。
在後天中國人的口語之中,談及華夏民族悠遠的歷史而津津樂道的便是: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它包舉了華夏民族自從有生民以來的全部神話傳說時代。盤古開天神話自是晚出,「三皇」一語到戰國末才出現,即使是「五帝」之說也是戰國時代的產物。在戰國初期以前,神話中是眾帝林立,不限於五;典籍不載五帝之名,更不列五帝之序。直至戰國中後期,「五帝」之名方見之於諸子之書,《荀子·大略》:「誥誓不及五帝,盟詛不及三王,交質子不及五伯。」《管子·正世篇》:「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顯於後世。」《戰國策·秦策一》:「雖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然時人雖喜稱「五帝」,但於「五帝」的名字卻各有出入,有較大的隨意性。《荀子·大略》言五帝,而《議兵》卻雲:「是以堯伐@⑤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此四帝二王皆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也。」以堯、舜、禹、湯合為四帝,不取黃帝諸人。《戰國策·秦策一》在歸結「五帝三王五伯」之前,敘雲:「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⑤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繹其文意,當以神農、黃帝、堯、舜、禹為五帝,以湯、文王、武王為三王,以齊桓公為五霸之代表。《管子·正世篇》言五帝,而《侈靡篇》則雲:「故書之帝八,神農不與,為其無位,不能相用。」又以古帝為八位,但只知無神農,卻不知「八帝」分指哪八路尊神。從這些材料來看;就是在戰國中期,「五帝」並不固定。徐旭生曾在他的《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一書中說過:「更需要注意的是先有五帝的觀念,以後才去找五位帝的名字來充實它。」(註: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04頁。 )此說指明了「五帝」說是逐次形成、固定的,非一人倡之而天下均應。但徐氏「五帝」名詞在先之說也有可商榷之處,只能說在戰國時代,各人有各人的「五帝」,並非是整齊劃一的,直到戰國末期的《五帝德》才作出取捨,最終確立五位古帝的名字。
黃帝,少典之子也,曰軒轅。……顓頊,黃帝之孫,昌意之子,曰高陽。……帝嚳,……玄囂之孫,@⑥極之子也,曰高辛。……帝堯……高辛之子也,曰放勛。……帝舜,@⑥牛之孫,瞽瞍之子也,曰重華。
《帝系》又進一步更加明確地將五帝之間編好了世系,言嚳、堯都是玄囂一系的後裔。而顓頊、舜則是黃帝子昌意一系的後裔。於是便形成了這樣一個五帝譜系:
┌昌意→顓頊→@⑥牛→舜
黃帝→│
└玄囂→@⑥極→帝嚳→堯
這一譜系的編構完成時間在戰國後期,是春秋戰國時代神話整合的結果,這個反映血統觀念的歷史化了的五帝系統,使上古始祖神兼天神雙重身份的神話大神們完全喪失了神格與靈氣,而變成了地地道道的人間帝王。
在眾多的遠古神性英雄與始祖中,為什麼單單選出這五位呢?徐旭生認為以上世俗的五帝「為齊魯學者工作的結果」(註: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06頁。)。此說頗有見地。但我們以為,除齊、 魯學者為編造譜系的主力之外,也受當時的文化與政治形勢所影響,因楚國的強大與楚文化向中原的傳播,其祖先神顓頊也進入了這一五帝系統,但在上古神話中赫赫有名的炎帝卻因其強大的後裔之國齊國為田姓所取代,卻未進入五帝系統。原在東方的東夷集團中重要神性英雄太@⑦、少昊也全被排斥在外,唯有殷周之祖帝俊以帝嚳的化身被接納。堯與舜在春秋時代已被儒、墨二家所推崇,至戰國時更成為遠古明主賢君之典範,所以他們理所當然地成了選取對象。
在東方學者編構五帝系統之時,遠居西垂的秦人在其文化領域之中也慢慢地形成了另一五帝系統。秦人嬴姓,自以為出自東方少昊集團,所以《史記·封禪書》雲秦襄公被封為諸侯之始,便「自以為主少昊之神,作西@⑧,祠白帝。」隨後又祠青帝太@⑦和炎帝、黃帝,從而奠定了少昊、炎帝、黃帝的牢固文化地位,至戰國末年,秦相呂不韋所編的《呂氏春秋》中,補進了顓頊,從而湊成了與東方五帝系統相對應的另一帝系。《呂氏春秋·十二紀》雲:
孟春之月,……其帝太@⑦,其神勾芒。
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季夏之月,……其帝黃帝,其神後土。
孟秋之月,……其帝少昊,其神蓐收。
孟冬之月,……其帝顓頊,其神玄冥。
這一帝系應該受到了前一種東方五帝系的影響,所以在東方五帝中又選出了顓頊,且將五帝配五時,使已世俗化了的五帝又「神氣」起來,並改變東方五帝的同一血統而成為分權而治的割據局面。
五、司馬遷的選擇——神話歷史化的完成
戰國時期東方世俗化的五帝系統,反映了人們對春秋以來諸侯紛爭、四分五裂狀況的不滿,為了消除國與國之間的仇視與敵意,故而編造出以黃帝為宗祖的人類譜系,只不過是要說明:天下本是一家人。而秦人分而治之的五帝系統與這一宗旨完全背道而馳,不知是秦人故意唱對台戲,還是為消滅六國製造輿論,它雖然恢復了五帝的一些神格,但因原本便帶有宗教色彩,所以並不應算作是對神話的復興之舉。尤其是在被五行化之後,也消失了神話的特質。
西漢司馬遷作為一個史官,在其《史記》中,為「通古今之變」,歷述遠古至西漢的歷史,著「十二本紀」,首篇便是「五帝本紀」,其所選擇的便是《五帝德》所寫定的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這一系統,將中國的文明時代直推至黃帝時期。在《五帝本記》中,司馬遷雜取了《左傳》《國語》《世本》等先秦著作提供的材料,但主要承襲《尚書)與《五帝德》《帝系》等,加上自己的合理創造,使得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等的出身、業績、家世等全面而清晰地展示在讀者面前,宛然是真實而可信的歷史。五帝的譜系大致如此:
┌玄囂→@⑥極→帝嚳→摯、堯
黃帝→│
└昌意→顓頊→窮蟬→舜
《五帝本紀》的寫成,將遠古神話徹底地歷史化,且不留一點神話傳說的痕跡,肯定了中國的人類歷史是由黃帝一脈相傳的。五帝的承襲建立在血統觀念基礎上,但也有德行的選擇,是血統與道統的融合。它確立了中華民族以黃帝為始祖的民族意識,集中反映了漢帝國大一統的文化心理,標志著中國古代神話歷史化的完成。
⑧ 求中國古代歷史的簡介
中國古代史
一、遠古時代一、遠古時代
元謀人 雲南元謀 距今約萬年,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北京人 距今約70——20萬年。評價1,用天然火;2,製造工具。
山頂洞人 約18000年前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穴。評價1,人工取火;2,進入氏族公社。
河姆渡氏族 浙江餘姚河姆渡村 距今約7000年 母系氏族。評價1,使用陶器,食物剩餘;2,栽種水稻。
半坡氏族 陝西西安半坡村。評價1,工具先進(新石器時代);2,種聚;3,原始文字。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山東省大汶口 距今約4000、5000年。評價1,人類社會進入父系;2,貧富分化。
黃帝、炎帝 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黃帝、炎帝部落聯盟——華夏族主幹。「炎黃子孫」
堯、舜、禹時期——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禪讓」
二、夏、商、周
夏 公元前2070年 啟建立 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商 公元前1600 湯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至殷。 「殷墟」發現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 司母戊大方鼎——世界最大青銅器。四羊方尊。
西周 武王伐紂——公元前11世紀左右,牧野。周平王—洛邑(平王東遷。分封制;井田制:土地被劃成方塊形,阡陌縱橫,好像井字狀
春秋時期 奴隸社會瓦解時期。
齊桓公稱霸 1,管仲改革—國家強盛;2,尊王攘夷。
城濮大戰 晉勝楚敗。吳越戰爭。
老子 道家 《道德經》辯證法思想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無為」
孔子 儒家學派創始人。 政治主張:「仁政」「禮」治。教育成就:A、興辦私學;B、「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
孫子 《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戰國時期 封建制確立時期
商鞅變法 1,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確立地主階級地位)2,獎勵耕戰(打擊奴隸主)。3,建立縣制(加強中央集權)。結果:秦逐漸強盛,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奠定了基礎。
都江堰 秦蜀守李冰 成都附近岷江流域。
冶鐵業 宛、邯鄲
扁鵲 「望、聞、問、切」
魯班
墨家 墨子「兼愛」「非功」,反對奴隸主殉葬。
儒家 孟子 《孟子》「民為貴」「君為輕」「仁政」「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荀子 (唯物主義)「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莊子「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
法家 韓非子「法治」 用嚴刑峻法鎮壓人民的反抗。
兵家 孫臏 《孫臏兵法》
屈原 楚辭 《離騷》
三、秦、漢
秦 公元前221年 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南到南海。
秦始皇:中央集權專制制度 1,自稱「始皇帝「;2,經濟、軍事大權集中在自己一個人手裡;3,設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4,推行郡縣制度。
經濟 統一度量衡、貨幣
文化 統一文字 焚書坑儒
軍事 修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2,抵抗匈奴。
陳勝、吳廣起義 蘄縣大澤鄉 建立張楚政權。評價: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
楚漢戰爭 性質:地主貴族爭奪皇權的戰爭。劉邦注意收攬民心,又善於用人,恢復了關中(打下了經濟基礎)。最後,項羽自殺。
西漢 前202年 劉邦 都長安
文景之治 「休養生息」1,重視發展農業生產;2,三十稅一;2,,取消「連坐」和殘損肉體的刑罰。
漢武帝:1,推行大一統「推恩令」;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3,張騫出使西域:西域—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的地方。第一次 前138年。第2次,前119年。作用:A,加強了漢朝同西域經濟文化的交流;B,加強了漢朝對西域的統治;C,打通了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再從安息轉運西亞和歐洲的大秦(地形—關中平原—黃土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帕米爾高原)。4,北擊匈奴。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
王莽改制 西漢末年 進行幣制改革
東漢 「光武中興」 光武帝劉秀 公元25年 都洛陽 措施:1,釋放奴婢;2,懲治貪官污吏。
班超經營西域 公元73年 目的:恢復東漢政府和西域各國的交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甘英到達了亞洲西部的波斯灣。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第一次從海道來到中國,(《後漢書》)這是中國同歐洲國家直接友好往來的最早記載。
蔡倫 105年 改進造紙術 朝鮮、日本、阿拉伯—非洲、歐洲。
《九章算術》代數、幾何。
地動儀 張衡——東漢傑出的科學家和文學家。世界上最早的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
華佗 「麻沸散」世界上最早採用全身麻醉方法的醫生。「五禽戲」
司馬遷 我國古代傑出的歷史學家。 《史記》:黃帝至漢武帝時期二三千年間的史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佛教 西漢末年(公元前後1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
道教 主張修身養性,煉丹制葯,得道成仙。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鼎立 官渡之戰 200年 曹操打敗袁紹。結果: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赤壁之戰 208年 孫權劉備聯軍打敗了曹操,以少勝多。結果: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基礎。三國:魏 220年 都洛陽;蜀 221年 都成都;吳 222年 都建業。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帶領一萬人的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
兩晉 266年 司馬炎建立晉朝 都洛陽「西晉」
少數民族內遷:匈奴、鮮卑、羯、氐、羌。317年 晉朝皇族司馬睿 都健康「東晉」 北方「十六國」
淝水之戰 形勢:前秦王符堅強征各族人民當兵;謝安主張堅決抵抗,並派將領謝石、謝玄迎擊前秦。383年 東晉打敗前秦,結果:前秦的統治瓦解了,北方又陷入分裂割據的狀態。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南北朝 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士族是一群極端腐朽的社會寄生蟲。
北魏孝文帝改革 鮮卑族拓拔部 「緩和階級矛盾」經濟:「均田令」,加強同黃河流域漢族地主的聯系。政治:採用漢族地主階級政治制度,遷都洛陽。歷史意義:1加速了當時北方各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使鮮卑族消失;2,北方經濟開始恢復和發展,促進民族大融合。
祖沖之 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7位數字 數學專著《綴術》
賈思勰 《齊民要術》:我國現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范縝 《神滅論》唯物主義。
王羲之 《蘭亭序》「書聖」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北魏)、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顧愷之 東晉畫家 《洛神賦圖》
陶淵明 淘潛 《桃花源詩集》
五、隋、唐
隋 581年 楊堅 都長安。589年,滅陳,統一全國。
創立科舉制 隋煬帝時,科舉制度正式形成。
大運河的開通 東北到涿郡(今北京),東南到餘杭(今杭州),以洛陽為中心。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三省六部制 三省:尚書,內史,門下。六部:工、吏、刑、禮、民、兵。
唐 618年 李淵 都長安
唐太宗和貞觀之治 1,能從隋亡中吸取教訓;2,善於用人和納諫:魏徵、房玄齡、杜如晦;3,調整統治政策:推行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完善科舉制;積極推行均田制和實行租庸調制。後果,為後來唐朝走向全面繁榮打下了基礎。
武則天 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社會經濟繼續發展。
開元盛世,任用有才幹、能負責、敢進諫的姚崇、宋璟。評價:政治比較安定,生產力繼續發展。
唐開明的少數民族政策:1打敗突厥族,建立北庭與安西都護府(唐太宗);2,冊封骨力斐羅為懷仁可汗;3,建立黑水都護府,管理黑水靺鞨,建立渤海都護府,管理粟末靺鞨;4,冊封皮羅格為雲南王;5,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派金城公主入藏,唐蕃會盟。
安史之亂 755年 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 後,史思明又反唐。影響:使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唐由強盛轉向衰落。
兩稅法 宰相楊炎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收稅。
藩鎮割據 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和滅亡。
黃巢起義 875年 王仙芝,黃巢「避實擊虛」國號大齊
趙州橋 隋朝 工匠李春等 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雕版印刷術 868 唐《金剛經》
僧一行 測算出子午線的長度
孫思邈 「葯王」《千金方》
吳道子 「吳帶當風」「畫聖」《送子天王圖》
敦煌莫高窟 價值:莫高窟是我國規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石窟藝術,也是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六、五代、遼、宋、夏、金、元
五代十國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方黃河流域
南方和山西 十國。
北宋和遼、西夏、金的並立
960年 趙匡胤 建立北宋 都東京
加強中央集權 政治:1,「杯酒釋兵權」打擊軍閥和地方割據勢力;2,調整地方機構;3,調整中央機構;軍事 建立禁軍。結果:鞏固了北宋的統治,但官僚機構不斷膨脹,產生了一支龐大的軍隊。
王安石變法 目的:挽救政治、財政危機,緩和階級矛盾。
措施: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失敗原因:1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某些特權利益2用人不當,出現過一些危害百姓的現象。
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都上京。提倡農業,並任用漢族知識分子制定典章制度,接受了漢族封建文化。947年 契丹改國號為遼。
灗淵之盟1005年 宰相寇準堅主抵抗 宋真宗 第二年遼宋議和。內容:遼撤軍,宋每年給遼大量歲幣。影響:維持著和平關系,經濟、文化聯系更為密切,但歲幣加重北宋人民負擔
1038年 黨項族首領李元昊 西夏。1044年 夏宋議和 北宋送給西夏歲幣。北宋人民負擔又加重了。
女真族 12世紀初 完顏部首領完顏阿骨打反遼。1115年 金。1,與北宋聯合夾攻遼 1125年滅遼。;2,南下攻宋 1127年滅北宋;3,金侵略南宋。
靖康之變 1127年 金軍擄走宋徽宗、宋欽宗以及後妃、宗室、大臣等三千多人。
南宋 1127年 趙構 都臨安。政權特點:1,抗金派(岳飛、韓世忠)與投降派(宋高宗、秦檜)矛盾尖銳;2,南宋屈辱退讓,形成南北對峙局面。1141年宋金議和(紹興和約)內容:南宋對金稱臣,把東起淮水,西到大散關以北的土地,劃歸金統治,並送給金歲幣。
南方經濟的發展 棉花的種植進一步推廣 從珠江流域擴展到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棉紡織業逐步成為產棉區的主要農村副業。造船術有了明顯進步:上有指南針。主要海港:泉州、廣州、明州(寧波)。阿拉伯人來中國。貿易范圍:東到日本、朝鮮,西至非洲一些國家。
元朝
1206年 鐵木真為大汗 尊稱成吉思汗 建立蒙古政權
1271年 忽必烈 都大都 元;1276年 元朝統一全國。推行:1行省制度 對全國各地實行行政管理;2,澎湖巡檢司 負責管理澎湖和台灣;3,宣政院 專門管理全國佛教事務,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域。
民族分化政策 各族人分為四等 「蒙古人」—「色目人」(西域各族和原來的西夏人)—「漢人」—「南人」(原先南宋統治區域的漢族和其他各族人)。
棉花種植擴展 黃道婆 改進了棉紡織技術和工具。
活字印刷 11世紀中期 北宋平民畢升
指南針和火葯 戰國時期 司南。北宋 羅盤針 傳到阿拉伯、波斯和歐洲。為歐洲航海家發現美洲大陸和進行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
唐末火葯用在軍事上 北宋在軍事上廣泛使用火葯 火葯、火器經由阿拉伯傳到歐洲,對後來的歐洲資產階級革命起了一定作用。
沈括 北宋「十二氣歷」,800多年後,英國才有類似歷法。《夢溪筆談》
郭守敬 元朝 《授時歷》最北—西伯利亞,最南—西沙群島。
司馬光 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資治通鑒》:編年史 戰國到五代1300多年的歷史。
宋詞 蘇軾、辛棄疾、李清照
元曲 關漢卿
《清明上河圖》北宋東京忭河
七、明、清
明朝 1369年 朱元璋 都應天 1,加強君主專制(廢宰相,權分六部);2,實行特務統治(錦衣衛、東廠、西廠) 八股取士 (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
明成祖朱隸 遷都北京 紫禁城—皇城—宮城。農業:1,水稻產量提高;2,引進新的農作物(玉米、馬鈴薯)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明朝中後期 手工業和商品經濟都比較發達的江南地區(蘇州、杭州) 絲織業 機戶—早期資本家;機工—早期雇傭工人。「機戶出資,機工出力」僱傭與被僱傭。1,封建專制統治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2,明清推行閉關鎖國政策。
1449年 土木堡 明英宗被俘 「土木之變」。俺答汗 呼和浩特城
明長城 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
努爾哈赤 建州女真 建立後金 創立八旗制度
鄭和下西洋 明成祖 1405—1433 七次 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比歐洲航海家早半個多世紀。
明朝中期 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 戚繼光和俞大猷抗倭,東南沿海。
明末農民戰爭 1628年 陝北出發 李自成、張獻忠。「均田免糧。建立大順政權。
清軍入關 皇太極 女真族名為滿族 1636 國號為清 1644 入關佔領北京
清朝
軍機處 雍正帝 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 記錄後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去執行 皇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文字獄 從思想上加強對人民的控制,壓制反清思想。清朝統治者大興文字獄,實行文化專制
1661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84年 清政府設置台灣府
康熙 1696年 打敗葛爾丹於昭莫多
乾隆 平定大小和卓 新疆天山南路
順治冊封「達賴喇嘛」 康熙冊封「班禪額爾德尼」雍正設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尼布楚條約》康熙 雅克薩 作用:1,中俄歷史上第一個平等邊界條約;2,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李時珍 《本草綱目》當時世界上內容最豐富,考訂最詳細的葯物學著作,在世界葯物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農政全書》明 徐光啟
《天工開物》明末清初 宋應星 「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黃宗羲 明末清初 尖銳的批判封建專制主義制度
顧炎武 主張學以致用
王夫之 唯物主義
《三國演義》羅貫中;《水滸傳》施耐庵;《西遊記》吳承恩;《紅樓夢》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