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民族宗教政策

中國歷史民族宗教政策

發布時間:2021-03-02 04:33:08

中國歷史上民族關系和民族政策有哪些



前言

第一章先秦時期初步萌生的民族宗教政策

第一節夏、商、周三代的民族關系與國家形成

第二節中國古代宗教及其特徵

第三節古代民族觀的形成時期--春秋戰國

第四節傳統宗教的嬗變及儒家宗教觀的形成

第二章秦漢魏晉南北朝逐步成型的民族宗教政策

第一節漢民族的形成及與周邊民族的關系

第二節佛道的初興及政府的管理

第三節宗教政策推動了民族融合

第三章隋唐盛世寬容開放的民族宗教政策

第一節大一統王朝的寬容、開明政策

第二節邊疆宗教問題的寬容處置

第三節諸種西來宗教的初傳和政府的優容

第四節寬容開放的民族宗教政策與隋唐盛世

第四章宋遼夏金靈活實用的民族宗教政策

第一節宋王朝與周邊民族的宗教

第二節遼朝對漢地宗教的推崇和認同

第三節西夏崇佛政策的政治文化作用

第四節金朝對漢地宗教的推崇和利用政策

第五章元王鉀肥強力一統的民族宗教政策

第一節元代民族宗教政策的一般特點

第二節對中原宗教的利用和管理

第三節帝師制度的建立與西藏並入版圖

第四節元代民族宗教政策的負面影響

第六章明代平和開明的民族宗教政策

第一節運用宗教政策在西藏有效行使主權

第二節對伊斯蘭教的扶植和管理

第七章清代恩威並用的民族宗教政策

第一節清代政治統治的一般特點

第二節對蒙古地區的宗教管理政策

第三節對西藏地區的宗教管理政策

第四節清政府的伊斯蘭教管理政策

……

第八章民國政府新舊雜陳的民族宗教政策

第九章理論上的幾點總結

② 中國歷代的宗教政策

前言
第一章 先秦時期初步萌生的民族宗教政策
第一節 夏、商、周三代的民族關系與國家形成
一 華夏民族的形成及其特點
二 三代的民族關系與國家的統一
第二節 中國古代宗教及其特徵
一 從自然崇拜到天神崇拜
二 從祖先崇拜到宗廟制度
三 從圖騰崇拜到龍鳳文化
四 從「蒸享無度」到「敬德保民」
五 古代傳統宗教的特點
第三節 古代民族觀的形成時期——春秋戰國
一 明「華夷之辨」和立「夷夏之防」
二 「重夏輕夷」和「尊王攘夷」
三 「用夏變夷」『和「修文德以來之」
第四節 傳統宗教的嬗變及儒家宗教觀的形成
一 「敬天法祖」的基本信仰
二 「敬鬼神而遠之」的宗教心理
三 「神道設教」的實用主義態度
第二章 秦漢魏晉南北朝逐步成型的民族宗教政策
第一節 漢民族的形成及與周邊民族的關系
第二節 佛道的初興及政府的管理
一 古代傳統宗教的整理定型
二 道教的萌生和統治階級的防範改造
三 佛教的初傳和政府的禮遇
第三節 宗教政策推動了民族融合
一 少數民族統治者對華夏傳統宗教的認同
二 少數民族政權的崇佛政策
三 漢族政府宗教政策中的「華夷之辨」
四 儒、釋、道三教成為民族融合的心理基礎
第三章 隋唐盛世寬容開放的民族宗教政策
第一節 大一統王朝的寬容、開明政策
一 民族大融合潮流中寬容平等的心態
二 隋唐兩代「三教並獎」的宗教政策
三 主旋律中不協調的雜音
第二節 邊疆宗教問題的寬容處置
一 對周邊民族的「因俗而治」
二 唐蕃和婚與漢藏佛教交流
第三節 諸種西來宗教的初傳和政府的優容
一 大秦景教在中國的流行
二 伊斯蘭教的傳入及中國穆斯林的出現
三 祆教的流行與滅亡
四 唐政府與回紇的交往及摩尼教的興衰
第四節 寬容開放的民族宗教政策與隋唐盛世
第四章 宋遼夏金靈活實用的民族宗教政策
第一節 宋王朝與周邊民族的宗教
一 「守內虛外」的基本國策
二 與西域諸國的宗教往來
三 對吐蕃諸部的恩撫與利用
四 南方羈縻政策中的宗教問題
五 海外貿易的發達及對胡商宗教的寬容
第二節 遼朝對漢地宗教的推崇和認同
一 木葉山崇拜與天地崇拜相結合
二 狂熱崇拜佛教和道教
第三節 西夏崇佛政策的政治文化作用
一 西夏佛教的發展與民族文化交流
二 西夏佛教的社會作用
第四節 金朝對漢地宗教的推崇和利用政策
一 傳統的薩滿信仰與天地祭祀的禮儀化
二 對漢地佛教的扶植與管理
三 河北新道教的興起和金廷的利用
第五章 元王朝強力一統的民族宗教政策
第一節 元代民族宗教政策的一般特點
一 空前的政治統一和繁重的治理任務
二 蒙古統治者的宗教信仰
三 為政治統一服務的宗教政策
第二節 對中原宗教的利用和管理
一 對新道教的推崇與利用
二 對漢地佛教的崇尚與利用
三 也里可溫教的傳入與管理
四 伊斯蘭教的新發展
五 嚴厲打擊民間宗教
第三節 帝師制度的建立與西藏並入版圖
一 蒙古貴族早期與藏傳佛教領袖的交往
二 帝師制度的建立和宣政院的職能
三 元政府利用薩迦派治理西藏
第四節 元代民族宗教政策的負面影響
一 帝師徒屬的不法行為引起民眾不滿
二 密教傳播加速了宮廷的腐敗
三 民族歧視政策葬送了元王朝
第六章 明代平和開明的民族宗教政策
第一節 運用宗教政策在西藏有效行使主權
一 明初治藏政策的形成及其特點
二 明中葉封黜無常、管理混亂
三 明後期無力西顧,默認蒙古佔領西藏
第二節 對伊斯蘭教的扶植和管理
一 明政府管理伊斯蘭教及穆斯林事務的機構
二 對中原穆斯林的寬容和扶植
三 對邊疆穆斯林的懷柔恩撫
四 伊斯蘭教政策中的褊狹方面
第七章 清代恩威並用的民族宗教政策
第一節 清代政治統治的一般特點
一 維護國家統一,反對民族分裂
二 民族歧視與壓迫政策
三 懷柔同化政策
第二節 對蒙古地區的宗教管理政策
一 清帝眼中的喇嘛教
二 「興黃教以安眾蒙古」
第三節 對西藏地區的宗教管理政策
一 優崇獎掖
二 對宗教組織的嚴格管理
三 分化利用
四 嚴懲宗教隊伍里的民族分裂分子
五 對宗教領袖的輕蔑歧視和輕率處置
六 清政府藏傳佛教政策的歷史作用
第四節 清政府的伊斯蘭教管理政策
一 清政府處理伊斯蘭教和穆斯林事務的機構
二 清政府處理伊斯蘭教和穆斯林事務的政策
第八章 民國政府新舊雜陳的民族宗教政策
第一節 矛盾的民族政策與國家統一
一 民族政策中民主性與封建性新舊雜糅
二 民族平等寫入法律但又流於形式
三 國際民族矛盾和國內民族矛盾錯綜復雜
四 地方自治和國家統一的矛盾尖銳並存
五 內地與邊疆的憂患相互交織
第二節 民國年間的漢藏關系和政府的藏傳佛教政策
一 英國侵略陰影下的漢藏關系
二 優崇宗教領袖,尊重民族信仰和風俗
三 利用重大宗教事件開展政治攻勢
四 拉攏親漢活佛、僧官,影響西藏政局
五 民國政府藏傳佛教政策的評議
第三節 民國政府對穆斯林的管理政策
一 孫中山的伊斯蘭教政策
二 北洋政府的伊斯蘭教政策
三 國民黨政府的伊斯蘭教政策
第四節 新疆地區從楊增新到盛世才的統治
一 楊增新對伊斯蘭教及穆斯林的了解與重視
二 楊增新處理民族宗教事務的理論與政策
三 金樹仁、盛世才民族宗教政策檢討
第九章 理論上的幾點總結
一 宗教信仰的多元性與國家政治的統一性
二 宗教政策服務於民族政策
三 宗教歧視源於民族壓迫
四 統治者的宗教觀影響宗教政策的制定
五 對宗教信仰寬容,對宗教活動管理嚴格
六 宗教政策成為鞏固國家統一的重要武器

③ 我們黨和國家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基本原則及其意義

必須堅持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是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從我國國情和宗教具體實際出發,汲取正反兩方面經驗制定出來的。

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要最大限度把廣大信教和不信教群眾團結起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要引導信教群眾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維護祖國統一,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服從服務於國家最高利益和中華民族整體利益;

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文化,努力把宗教教義同中華文化相融合;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自覺接受國家依法管理;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3)中國歷史民族宗教政策擴展閱讀:

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要做到「兩個結合」。一是堅持統一和自治相結合。團結統一是國家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國家團結統一,就談不上民族區域自治。

同時,要在確保國家法律和政令實施的基礎上,依法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權,給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決好自治地方特殊問題。二是堅持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民族區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區域因素。

民族區域自治不是某個民族獨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個民族獨有的地方。這一點必須搞清楚,否則就會走到錯誤的方向上去。

④ 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 重點

主要研究對象和內容有三個方面:一是新疆地方發展史及民族發展史,新疆多種宗教演變史;二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三是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與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等。

1、新疆從古到今到數千年歷史,內容浩繁。本書著重闡述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自古代起就與中原地區保持著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密切聯系。公元前60年漢朝統一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在西域行使最高統治權和管轄權,這標志著新疆地區從此時起正式成為我國領土的一部分。此後,無論是中央王朝直接管轄統治時期還是地方政權管轄時期,它們所統轄管理的地域都是中國歷史上的版圖。

第二,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共同聚居與開發的地區。從古至今,有許多民族生活在新疆這塊土地上,凡在新疆勞動、生息、繁衍的眾多民族,包括當代的和歷史上曾經存在過而現在已經消失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成員,他們不僅為新疆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發展、鞏固作出了自己的貢獻,而且還創造了各具特色、絢麗多彩的歷史文化,為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三,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新疆各種宗教的演變大體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佛教為主的多宗教並存的格局,第二階段是以佛教與伊斯蘭教並為主要宗教的多宗教並存的格局。第三階段是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多種宗教並存格局,這一格局從16世紀形成一直延續到現在。

2、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是研究民族和民族問題發展規律、解決民族問題的途徑、方式、方法的科學,是中國共產黨處理民族問題,制定民族政策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論證了民族產生、發展和消亡的規律;提出在階級社會中,私有制是造成民族壓迫和民族剝削的根源,只有消滅私有制才能消除民族內部的階級對立,以及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敵對關系,主張堅持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團結;強調國家政權建設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堅持統一而不可分割的共和國等思想。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體系的基礎。

列寧、斯大林在領導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斗爭中,把馬克思主義同俄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創立了民族和殖民地問題完整的理論體系。其主要理論貢獻是:論證了民族的形成及其發展的歷史條件,確立了民族的科學定義,揭示了民族問題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及其發展規律;闡明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學說;為無產階級政黨制定民族綱領、解決民族問題提出了明確的原則和途徑。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斗爭中,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提出了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中國國內民族問題的理論綱領、方針、政策,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理論。其基本內容是: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充分認識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共同發展的原則;通過社會改革引導翻身解放的各民族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建設加快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各民族社會經濟全面進步和共同繁榮;社會主義時期民族工作的長期性、復雜性、重要性;改革開放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堅持國家集中統一領導與民族區域自治緊密結合,不斷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的思想觀念;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維護國家統一,反對民族分裂。胡錦濤同志提出,新世紀、新階段的民族工作必須把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作為主題;堅持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強調要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族理論。

我國的民族政策和法規,是黨和國家依據《憲法》規定,為解決國內民族問題,協調民族關系,引導各民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發展的行動准則。我國的民族政策主要有:民族平等團結政策、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民族幹部政策、發展少數民族經濟政策、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教育政策、民族語言文字政策、民族風俗習慣政策等等。

3、新疆自古以來是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宗教在少數民族中影響非常廣泛和深遠,宗教的群眾性、民族性、國際性、復雜性、長期性的特點十分突出,而且宗教問題往往同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問題交織在一起,增加了處理問題的復雜性和難度。

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科學地揭示了宗教產生、發展、消亡的規律;宗教產生和存在的根源;宗教的本質及社會作用;宗教與政治、科學、藝術、道德等其它社會意識形態的關系等。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是我們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和宗教問題的指導思想,也是黨和國家制定宗教政策的理論基礎。

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制定了符合中國國情的宗教政策。主要內容有: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管理的政策;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政策;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政策,及加強對愛國宗教人士團結教育的政策等。

⑤ 當前我國的民族宗教政策是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由56個民族組成,每一個民族都是這個多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成員。我國的少數民族,第一是人數多,加起來有1億人口;第二是居住地域廣,民族自治地方面積加起來占國土總面積的64%,我國兩萬多公里陸地邊境線絕大部分位於少數民族聚居區;第三是混居程度高,一個民族常常散布於許多地方,一個地方常常生活著若干民族。在中國,保持國家的統一,維護領土的完整,實現人民的團結,都離不開各民族的共同努力。講任務,是56個民族共同的任務;講成績,是56個民族共同的成績;講困難,是56個民族共同的困難;講前途,是56個民族共同的前途。56個兄弟民族情同手足,休戚與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一、黨關於民族問題的基本理論和政策有:(1)民族是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形成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一般來說,民族在歷史淵源、生產方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心理認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徵。有的民族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宗教起著重要作用。(2)民族的產生、發展和消亡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階級、國家的消亡還要久遠。(3)社會主義時期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時期,各民族間的共同因素在不斷增多,但民族特點、民族差異和各民族在經濟文化發展上的差距,將長期存在。(4)民族問題既包括民族自身的發展,又包括民族之間,民族與階級、國家之間等方面的關系。在當今世界,民族問題具有普遍性、長期性、復雜性、國際性和重要性。(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根本道路。我國的民族問題,只有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事業中才能逐步解決。(6)我國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國家統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自覺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我國的民族問題是我國的內部事務,反對一切外部勢力利用民族問題對我國進行滲透、破壞和顛覆活動。(7)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歷史長短、發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國家為少數民族創造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和條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各族人民都有義務維護憲法和法律的尊嚴。(8)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們黨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必須長期堅持和不斷完善。民族區域自治法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必須全面貫徹執行。(9)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本質特徵,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合作、互相幫助,不斷鞏固和發展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10)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是現階段民族工作的主題。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是現接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堅持科學發展觀,大力支持、幫助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11)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徵,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文化,支持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發展、創新,鼓勵各民族加強文化交流。大力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事業,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12)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幹部是解決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的關鍵,是管長遠、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備的少數民族幹部隊伍。民族地區人才資源開發是一項戰略任務,要大力培養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各級各類人才。

⑥ 我國民族與宗教政策的歷史原因和現實意義

我國的民族政策:
堅持民族平等團結,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
濟文化事業,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發展少數民族科教文衛等事業。

歷史淵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實行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是對我國國情和民族問題實際的正確認識和深刻把握。
第一,
幾千年來,我國各民族都把國家統一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統一理念深入人心。
同時,歷代王朝都對少數民族地區採取特殊的治理政策,

修其教不易其俗,齊
其政不易其宜

,創建了帶有自治色彩的管理制度。這樣的歷史文化傳統,為民
族區域自治制度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和依據。
第二,
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
展中逐步形成了多元一體格局,
各族人民共同開拓了祖國遼闊的疆域,
共同創造
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共同捍衛了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
共同推動了社會發展和歷
史進步。
特別是近代以來,
在救亡圖存的抗爭中,
各族人民結成了牢不可破的血
肉聯系,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和各民族的大團結。這樣的民族關系格局,
為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第三,
我國各民族大雜居、

聚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同時各地區資源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
平各不相同,
存在著很強的互補性。
這樣的民族分布和發展狀況,
為實行民族區
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現實條件。

意義:
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是指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
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體現了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
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
歷史因素與現實因素、
制度因素與法律因素的統一,
有利
於把國家的集中、
統一與民族的自主、
平等結合起來,
有利於把黨和國家總的路
線、方針、政策與民族自治地方的具體實際、特殊情況結合起來,有利於把各族
人民熱愛祖國的感情與熱愛自己民族的感情結合起來。新中國成立
60
年特別是
改革開放
30
多年來,我國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少數民族
當家作主的權利得到切實尊重保障,
各族人民的大團結不斷鞏固發展。
實行民族
區域自治,
鞏固和增強了國家統一的政治基礎和社會基礎,
有力地抵禦了境內外
民族分裂勢力的各種破壞和滲透。

宗教政策:
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依法管理宗教事務,
堅持獨立自主自辦
的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在我國,公民不論信教不信教,
也不論信什麼教,
都是公民自由選擇的權利,
誰也不得強行干涉。
宗教信仰自由
政策包括兩個方面,
既保護信仰宗教的自由,
又保護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國家保
護正常宗教活動。
國家保護的是正常的宗教活動,
並非一切宗教活動。
依法管理
宗教事務。
為了保護宗教界的合法權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動,
政府依法對涉及國家
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進行管理,
制止和打擊利用宗教進行的違法犯罪活動,
抵制境外勢力利用宗教進行的滲透。
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
我國宗教
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
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這里,
並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放棄宗教信仰,
而是要求他們熱愛祖國,
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共產黨的領導,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要求
他們從事宗教活動時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的最高利益與民族的整體利益;
支持他
們努力對宗教教義作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
支持他們與各族人民一道反對
一切利用宗教進行危害社會主義祖國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動,
為民族團結、
經濟
發展、社會和諧和祖國統一多作貢獻。

歷史淵源: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一定階段的歷史現象,
有它發生、
發展和消亡的
客觀規律,
按照這一規律,
宗教在社會主義社會還將長期存在。
中國是個多宗教
的國家。中國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
漫長的歷史發展中,
中國各宗教文化已成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一部分。
中國的
宗教徒有愛國愛教的傳統。
中國政府支持和鼓勵宗教界團結信教群眾積極參加國
家的建設。在中國,各種宗教地位平等,和諧共處,未發生過宗教紛爭;信教的
與不信教的公民之間也彼此尊重,
團結和睦。
這既是由於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思
想文化中兼容、
寬容等精神的影響,
更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中國政府
制定和實施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建立起了符合國情的政教關系。

意義:
在我們這樣一個多民族、
多宗教的國家裡,
能否正確實行宗教信仰自
由政策,關系重大。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護了人民群眾的基本權利,廣大
人民群眾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權利得到充分的保障。

處理好宗教問題,就
能團結宗教界人士和廣大信教群眾,
共同致力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事
業。
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能調動一切積極因素,
最大限度地把宗教界人
士和廣大信教群眾的意志和力量,
集中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事業上
來。
它對於團結信教群眾和宗教界人士,
發揮他們在「四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對於民族團結和國家安定,
對於抵制國外敵對勢力的滲透,
對於社會主義物質文
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⑦ 我國的民族宗教政策是什麼

宗教政策: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這個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個教派的自由。

這一政策有法律上的保障——憲法(國家根本大法)。任何強迫不信教的人去信教的行為,如同強迫信教的人不信教一樣,都是侵犯了別人的信仰自由,都是違法的行為。

《憲法》第三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

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

(7)中國歷史民族宗教政策擴展閱讀

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法》、《民法通則》、《教育法》、《勞動法》、《義務教育法》、《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廣告法》等法律規定:公民不分宗教信仰都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宗教團體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公民不分宗教信仰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各民族人民都要互相尊重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公民在就業上不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廣告、商標不得含有對民族、宗教歧視性內容。

中國政府頒布了《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以維護宗教活動場所的合法權益。宗教活動場所由該場所的管理組織自主管理,其合法權益和該場所內正常的宗教活動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和干預。侵犯宗教活動場所的合法權益將承擔法律責任。在宗教活動場所進行宗教活動也必須遵守法律、法規。

參考資料:網路:宗教政策

⑧ 中國的基本民族政策是什麼

中國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民族區域自治。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

其他民族政策有以下幾個:

1.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

2.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

3.培養少數民族幹部;

4.發展少數民族科教文衛等事業;

5.使用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6.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7.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重要內容。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統一的祖國大家庭里,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以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為基礎,建立相應的自治機關,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區的內部事務,行使當家做主的權利。

(8)中國歷史民族宗教政策擴展閱讀:

中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中國在歷史上長期以來就是一個集中統一的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國境內各民族逐步匯合成了中華民族。

2.長期以來中國的民族分布以大雜居、小聚居為主。長期的經濟文化聯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適宜於合作互助,而不適宜於分離的民族關系。

3.我國人口、資源分布和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只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才有利於各民族的發展和國家的繁榮、昌盛。

4.自1840年以來,中國各民族都面臨著反帝反封建、為民族解放而奮斗的共同任務和命運。在共御外敵、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長期斗爭中,中國各民族建立了休戚與共的親密關系,形成了互相離不開的政治認同。這就為建立一個統一的新中國,並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和社會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⑨ 中國共產黨黨章黨的歷史和民族宗教的政策

歷史學不僅僅是一種活動,不僅僅是專門的學問或學術,也不僅僅是一種知識體系,它更是一門在研究對象和任務方面都具有科學性的特殊學科。對於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來說,它不僅僅是一門一般意義上的科學,它更是一門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意義上的科學。
作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由於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既存事實,對歷史學是什麼的回答,就不應該再繼續停留在一般歷史學的認識階段,而必須把它當做一門完成的知識形態意義上的科學來看待。中國歷史學理應歸屬於迄今為止唯一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范疇,而不是也不應該是任何。
歷史學對於個體歷史學家來說,它可以成為他賴以謀生的一種技巧性或技能性的職業手段,也不妨可以成為他從歷史中汲取必要的文化素質或從歷史中認識人類自身的一種方式,或是作為他提高其文化藝術體驗和鑒賞能力的一種有益的精神活動;個體歷史學家當然亦可以是非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之外的其他歷史觀來指導其歷史研究;而且,並非每一個體歷史學家、每一次具體的史學實踐,都必須承擔起揭示某一或每一民族、國家的歷史運動特殊規律的任務。但是,諸如此類產生於歷史認識和歷史學發揮其功能與作用過程中,僅僅來自史學主體的主觀認識和這種認識形式、認識手段的特殊性和歷史學利用方式的特殊性,或發生在個體史學主體身上的特殊現象,來自歷史學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所產生的特性,而不是產生於歷史學確定的研究對象和任務本身,更非結合今天歷史學發展現實狀況的東西,是不能成為否定歷史學是一門科學的根據的。

⑩ 當前我國的民族宗教政策是什麼

從世界范圍來看,民族政策的實質和作用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前者如民族平等、專民族團結和民族發展政策;後者屬如種族隔離、種族歧視政策等。

我們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是黨和政府根據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結合我國多民族的基本國情和民族問題長期存在的客觀實際制定的,其本質是促進各民族平等團結、發展進步和共同繁榮,是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問題的重要行為准則,是我國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什麼問兩次?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民族宗教政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