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朝代的存亡

中國歷史朝代的存亡

發布時間:2021-03-02 04:10:27

『壹』 中國歷史各個朝代的時間段

中國的歷史上的封建時代歷經了漫長的2000多年,其中壽命最短的王朝是第一個封建王朝秦帝國。秦始皇用了10年時間滅掉了東方六國,第一次將中國建立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我國版圖的基礎。西漢的開國之君劉邦認為秦始皇犯了一個最大的歷史錯誤,就是沒有把自己的子嗣封到全國各地去當王,也就是沒有採用分封制,只是用郡縣制來完善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到了文帝景帝時期,皇帝帶頭做表率,勤儉治國,堅持杜絕奢侈,堅持休養生息政策,使大漢得到了很多的一個喘息機會,也為漢武帝南征北戰積累了豐富的財富。漢武帝雄才大略,北擊匈奴,迫使匈奴分裂,部分匈奴西遷,徹底解除其對中國北方的邊境威脅。又從思想、文化、經濟、交通各方面大大加強了中央的集權。漢武帝之後,昭帝宣帝時期進入了西漢鼎盛時期,出現了昭宣之治。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建立了光武中興,但東漢王朝中後期受到了宦官外戚交替專政的影響,政治日趨黑暗。

『貳』 整個中國朝代的時間表

中國歷史朝代,自公元前221年秦王趙政稱皇帝始,到1916年「洪憲皇帝」袁世凱不得不取消帝制止,在2137年中,中國共有皇帝495人(其中包括死後被追封為皇帝的73人)。共經歷了352名皇帝,其中統一朝代的皇帝有146名,分裂時期的皇帝有206名。中國一共出現了83個王朝,共有559個帝王,包括397個「帝」和162個「王」。

(2)中國歷史朝代的存亡擴展閱讀:

1、中國歷史上周朝存在的時間最長,由先周首領周武王滅商之後創建。周王朝存在的時間從約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共計存在為790年。 歷史上,把周王朝劃分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中國歷史朝代中大漢王朝(公元前202—公元220年)是第一個長期統治中國的大一統王朝,奠定了中國文化多方面的特性。它的國號「漢」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的稱號,從東西南北各個方向拓展了中國版圖,打敗了兇悍的游牧民族匈奴,開辟了通往西亞的絲綢之路東段。確立了儒學在中國思想文化的至尊地位,制定了「三綱五常」等儒家規范。

『叄』 中國歷史朝代為什麼滅亡,是何原因。

法治僵化,敗壞,落後。
暴虐統治。
百家爭鳴,中央集權。
權臣結黨營私,弄權。
殺人成性,酗酒好色,勞民傷財,殘害百姓。
法治制度不能全國執行。
制度改革缺乏活力。
貴族生活奢侈腐朽。
實行人祭,人殉制度。
貴族對平民和人民的剝削日益加劇,階級矛盾激化。
統治者連年對外進行戰爭,大規模地對外用兵,國內的青壯年幾乎都被征發,加劇了國內的矛盾。
暴力執法。
權力架空。
經濟,土地,生產力,產業,商業,金融的瓦解。
首都被占。
軍事管制無限期延長。
政府機構設置太多,運作失效,地方武力管控的缺乏。
司法,行政,立法,考試,反腐不獨立。
糧食不足。
重用外戚,政局混亂,斗爭愈演愈烈。
宦官專權,國家權力削弱。
皇帝昏庸,無力掌控過家大局,苛捐雜稅眾多。
地主豪強,地方割據。
皇帝繼位的年齡較小。
土地兼並嚴重,災禍連年不斷,民不聊生。
自耕農破產流亡。
統治階級荒淫腐朽,刑法殘酷,政治黑暗腐敗,官吏貪殘,橫征暴斂,敲詐勒索,人民負擔沉重,豪強地主發展迅速,賣官問題嚴重。
皇室內斗。
君主太過張揚個性。
不明發展趨勢。
政風黑暗,貪贓枉法,賄賂風行。
人口,糧食不科學管理。
行政區劃設置不合理。
沒有注重軍事,經濟的同步發展。
垂簾聽政。
子貴母死,母貧子貴,子貧母貴。
城市規劃不合理。
沒有進行自由貿易。
閉關鎖國,自我封閉。
沒有統一的國家思想。
過度消耗國力。
國土擴張嚴重,撐破國防能力。
任用貪官,污吏,酷吏,奸臣,佞臣,宦官,迫害良臣,賢臣,忠臣,清官,廉吏。
實行奴隸制度,侵犯人權。
破壞宗教,實行國教制度。
不能合理管理貨幣。
不能貫徹高薪養廉。
全國不懂裝懂,不學習先進技術。
自許為大國,歧視外國。
官員過多。
骨肉互相傷害。
骨肉分離。
交通,基礎設施落後。
不能接納多種文化,經濟制度。
海禁,宵禁,戒嚴。
不能直接諫言。
言論無法自由表達。
言論自由無底線。
監視人民。
文化專制 ,思想禁錮,思想保守,科技停滯。
大興文字監獄。
不平等條約。
圈地,佔地。
燒殺搶掠。
國庫空虛,私納苞苴,虛名冒餉,侵漁貪婪,納賄財貨,剋扣運費,饋遺納賄,多方勒索,病官病民,恣意枉法,恃才多事。
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紀律敗壞。
階級矛盾激化,民變四起。
鴉片等毒品,煙草管理不當。
未成立憲。
內戰不斷,撕毀協議。
傀儡皇帝。
被外敵入侵,賣國求榮。
抗戰勝利,內戰又起。
以上多種原因最終導致了起義和朝代的滅亡。

『肆』 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的建立者 存亡時間 基本狀況

華民族大家庭。
(4)民族融合的三次高潮:①民族融合也是我國古代民族關系的主流。春秋時期,由於各族交流頻繁,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在此基礎上,秦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了以華夏族為主幹的中華民族。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第二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其主要特點是五族內遷黃河流域,接受漢族先進文化。③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三次民族融合的高潮時期,元統一前,各族經濟文化交流密切,元統一後,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4.為什麼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必然會逐步漢化?答: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採取一系列漢化政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實,中國歷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權的少數民族,都必然採取漢化政策,這是一個不以他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的那樣:「在長期的征服中,文明較低的征服者,在最大多數場合,不得不與被征服國度的較高的『經濟情況』相適合,他們為被征服的本地人所同化,而且絕大部分還引用了他們的『語言』。」馬克思說得更清楚:「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較高的文明所征服,這是一條永恆的歷史規律。」落後民族可以在軍事上征服先進民族,在政治上統治先進民族,但在文化上,落後民族必然被先進民族反過來征服。
由於中原漢族地區是封建制度完善發達的地區,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在這一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整套上層建築,包括統治制度、意識形態、文化教育等必然要適應這一經濟基礎,才能鞏固自己的統治。因此,漢化就其本質來講就是封建化,是落後民族加入先進民族經濟和文化體系,是落後民族的文明化。經濟文化發展較高的民族在民族融合、同化中占優勢是因為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是社會進步、文化發達。因此,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也就自然而然地本能地向先進民族學習。另外,漢族的經濟、文化水平較高,為了統治漢族,少數民族統治者也不得不提高自己,逐漸漢化。
第2課時 魏晉南北朝的政治經濟制度
1.九品中正制的內容和影響答:是地主階級內部的選舉制度。曹丕稱帝後創立。九品,是劃分人才優劣的九個等級;中正,是品評官,一般由中央有名望的官員兼任。九品詮定的標準是根據人物的道德、才能和家世,實際上起作用的是家世門第。所以其實施,表面上是為了選拔人才,事實上成了世家豪族控制選官的一種政治特權,它是東漢以來世家大族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的實行,進一步促進了漢魏之際士族的形成以及西晉以後士族制度的鞏固與發展。
2.屯田制的前提條件、內容和作用答:是在封建國有土地的基礎上由國家直接進行地租剝削的一種土地制度。屯田淵源於兩漢邊疆地區的軍事屯墾,曹操則將其推廣於民屯。實行屯田要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國家要掌握大量的無主土地;二是要有一定的人力、物力。屯田分軍屯和民屯兩種。其主要內容有:政府招募流民,按軍事編制,幾十人一屯,開墾荒地,並設官管理;屯田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按比例向官府交納收獲物。雖然屯田兵、民被嚴格束縛在土地上,沒有遷徙的自由,處於農奴身份,剝削量也很重,但它使大量離開生產的流民與土地重新結合,穩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3.均田制是怎樣的一種土地制度答:地位:是以國有或名義上的國有在私有制基礎上實行的一種土地制度。主要內容是: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給農民一定數量的土地,種植穀物和桑麻。受田的農民,每年必須繳納一定數量的租粟、調帛或麻,還必須服徭役和兵役。受田的前提:一是政府手中要掌握大量的土地,二是國家要掌握精確的戶口。
實行的根本目的:在於保證封建國家對農民的經濟剝削。
作用:使農民獲得了部分土地,使北方農業生產和生活趨於穩定,開墾的荒地增多,政府財政收入有所增加。
影響:從北魏開始,直至隋、唐。均田制的具體內容雖有某些變化,但此項制度卻基本沿襲下來。這是影響相當深遠的一項重要措施。
4.簡述士族制度的演變過程。分析士族制度形成的原因和特點。說明士族制度對當時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答:(1)演變—①形成:漢魏②鞏固:西晉③鼎盛:東晉④衰落:南朝⑤進一步削弱:隋唐科舉制⑥進一步摧垮:唐末農民戰爭
(2)形成和發展的原因:①東漢政權瓦解後,大姓名士成為各個割據政權的骨乾和上層統治者,他們構成魏晉士族的社會基礎。②九品中正制的實行,進一步促進了士族的形成、鞏固和發展。③依靠士族支持下建立起來的東晉,在政治、經濟上給予士族許多特權。
(3)特點:①政治上:按資歷和門第壟斷清官要職。②經濟上:建立起自給自足、實力雄厚的庄園經濟。③社會生活上:等級森嚴,不與庶族通婚往來。④文化上:主張君主無為、門閥專政。
(4)影響:①壟斷仕途。②南北政權依靠士族支持來維護朝政。③士族勢力是割據分裂的政治經濟基礎。④士族生活極端腐朽,缺乏進取心,敗壞了社會風氣,阻礙了社會進步。⑤思想文化上出現了為士族辯護的玄學(玄學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古代思辯哲學的發展)。(在保存和發展傳統文化上較有成就,且富有想像和浪漫色彩)

第3課時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經濟
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經濟(特點)答:(1)江南迅速開發原因:北民南遷,帶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加速當地經濟發展;統治者推行勸課農桑、獎勵耕織、安撫流民、興修水利等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政策。表現:農業開發;商品經濟相對活躍。影響:使南北經濟趨向平衡,為以後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打下了基礎。
(2)中原發展相對緩慢原因:戰爭破壞,農耕規模縮小;少數民族內遷,畜牧業有所擴展;兩漢時過度開墾導致環境破壞。表現:農業恢復和發展①研製了新農具,推廣了新技術。(馬鈞翻車)②興修了水利。③開發了邊疆地區
3)手工業的發展①品種更豐富:蜀錦、相州軍刀、利用石油和天然氣、南方青瓷、北方白瓷。②產量增加:吳國培育出八輩之蠶,紙產量大增,逐漸取代簡牘,成為最主要的書寫材料。③技術進步:百煉鋼技術成熟,又發明灌鋼法;制瓷技術成熟;造紙技術進步明顯。④手工業中心:紡織業中心襄邑、洛陽,造紙中心北方的洛陽、長安和南方的建業、揚州。
(4)士族庄園經濟和寺廟經濟占重要地位。(5)商品經濟水平較低:城市遭到破壞,商業萎縮。
(6)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社會生活發生變化
①飲:三國以後,飲茶之風開始盛行。②食:南方主食稻米,北方盛行麵食(餅、饅頭)。③衣:南方盛行寬衣博帶,北方盛行胡服;南方流行穿屐和芒屩,北方多興穿靴。
3.我國古代冶鑄技術的發展答:(1)商和西周: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的主要部門。
(2)春秋戰國: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比歐洲早2千年以上。
(3)兩漢:燃料(煤)、鼓風(水排)、技術發明(淬火技術、低溫煉鋼技術)。
(4)魏晉:百煉鋼技術成熟,又發明灌鋼法。
(5)隋唐: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6)宋元:煤廣泛用於冶鐵煉鋼,西夏冶鐵已採用較先進的豎式風箱設備。
(7)明清:明中後期,佛山冶鐵業日產鐵六七千斤。
4.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經濟地位及啟示答:(1)這一時期經濟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從宏觀上看,在縱的方面表現為艱難曲折、波浪式的前進。橫的方面,由於北方屢遭破壞,江南以及西北的發展,向著全國均衡發展的方向跨進了一步。
(2)上述經濟的進退,都與一定的政治環境相關,國內相對安定,經濟就前進,反之則不然。
(3)發展經濟要同本國實際結合才能奏效。
(4)經濟的持續深入發展,要靠逐步深入的改革來推動,例如北朝經濟中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改革。
總之,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只是破壞,更不是一團漆黑,它也有光明,也有創造和啟示。
5.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北方經濟的各自特點及造成這些特點的原因答:(1)北方經濟特點:是反復的破壞和恢復。經歷從東漢末年的破壞時期,到曹魏至西晉初年的恢復時期;從西晉後期至十六國的破壞時期,到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後的恢復時期。南方經濟的特點是持續的開發。在三國的孫吳政權統治時期,南方地區得到初步的開發;東晉南朝時期,南方地區得到進一步發展。
(2)原因:北方地區戰亂頻繁,在東漢末和西晉至十六國時期不斷發生戰爭,導致經濟的嚴重破壞。從戰亂中先後統一北方地區的曹魏和北魏政權分別採取了重視農業的措施,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江南地區未發生嚴重的戰亂,社會秩序相對安定,大量北方人口南遷,帶來了技術和勞動力,促進了江南的開發。
第4課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
1.佛教的傳播答:(1)傳播:①西漢末年,佛教經中亞傳入中國內地。②東漢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在洛陽建佛寺白馬寺。③魏晉南北朝的迅速傳播。④唐朝時廣為流行(則天時備受禮遇,隋唐時佛教漸趨中國化)
(2)盛行的原因:①社會動盪、戰亂給人民帶來災難,為佛教流行提供社會基礎。②佛教本身有很大欺騙性(靈魂不滅、生死輪回、因果報應等)。③統治階級的提倡。
(3)影響:①麻醉人民。②浪費人民大量血汗。③農民負擔加重。
2.道教的興起答:(1)形成:東漢。民間流行的神仙方術與道家學說相結合,主要經典《太平經》,主張是以陰陽五行解釋治國之道,宣揚散財救窮、自食其力。
(2)改進:東晉。葛洪結合儒家思想,宣揚采葯煉丹、長生不老,道教變成地主階級的宗教。
(3)豐富:蕭梁時。陶弘景吸收佛教教義和封建等級觀念,豐富了道教教義,建立起道教的神仙體系。
(4)興盛:唐朝。尊道,道教地位居於佛教之上,玄宗時道教極盛。 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反映了當時怎樣的歷史特點?(1)科技進步(祖沖之圓周率和《綴術》),文學藝術的成就(樂府詩、小說、王羲之書法和顧愷之的繪畫),反映了江南的迅速開發。
(2)陶淵明的田園詩、「玄學」的出現,反映了南方政治腐敗,士族制度的盛行和腐朽。
(3)《齊民要術》總結北方農牧業生產經驗,反映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封建化的趨勢。
(4)北方民歌出現描述戰亂的《木蘭辭》,反映了封建國家的分裂,北方戰亂頻繁。
(5)宗教畫的流行、雲岡和龍門等石窟寺的出現、范縝反佛教的《神滅論》,反映了佛教的盛行。

1.藩鎮割據局面的出現和解決答:藩鎮是唐朝為了加強對邊境地區的控制而設立的,安史之亂後形成藩鎮割據局面,五代十國時期達到頂峰,五代十國實際上是藩鎮割據的繼續和擴大。藩鎮割據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自給自足的封建地主經濟,直接原因是唐朝的中央政府腐敗失去對地方的控制。五代十國時期已經蘊涵了統一的因素,減少了分裂割據的因素,增長了統一的基礎。後周周世宗的改革,抑制了藩鎮,加強了皇權,增強了國力,為後來北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北宋建立後,制定了正確的統一策略,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從而結束了藩鎮割據。與此同時,北宋在政治、經濟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奪朝中大將兵權,集中軍權、把地方的財權收歸中央,這就削除了藩鎮割據的經濟和軍事基礎。
2.北宋中央集權的強化答:(1)措施:集中軍權:杯酒釋兵權,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削減地方節度使的權利,分解軍權,使各個軍事機構互相牽制,把軍權集中於皇帝之手,壯大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集中行政權:在中央把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由中央直接派文臣到地方擔任知州,在地方設通判與知州互相牽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集中財權和司法權:削除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把地方的財權收歸中央;在教育上:加強對人民的思想控制,改革科舉制度,使北宋的政權基礎進一步擴大,防止了宗派關系的出現,也起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
(2)影響:積極方面:五代以來的重臣專權和藩鎮割據的基礎被鏟除,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消極方面:政府機構重疊,財政開支龐大,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軍隊戰鬥力下降,地方財政困難,物質基礎薄弱,這些因素給北宋種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3.北宋時期,先後面臨哪些主要社會問題?統治者為解決這些問題採取了什麼措施?結果怎樣?
答:(1)北宋初期的主要問題有:第一,國家分裂,南方割據政權的存在威脅著北宋的統治;第二,武將大權在手,擁兵自重,中央集權不鞏固;第三,遼占據幽雲等地。
解決的措施及結果:第一,宋太祖和其弟宋太宗用了十幾年時間消滅了割據政權。結果:於979年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第二,宋太祖採取了「杯酒釋兵權」等措施,解除統軍大將的兵權和節度使權力;分割宰相權,加強君權;各州設知州和通判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集中財政權和司法權,消除了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結果:使五代以來重臣專權和藩鎮割據的基礎得以鏟除,加強了中央集權,但造成冗兵冗官現象,給北宋種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第三,為了收回幽雲地區,多次對遼用兵。結果:宋遼議和,達成了「澶淵之盟」。
(2)北宋中期的三大問題:第一,冗兵、冗官、冗費現象,形成積貧積弱局面;第二,土地兼並現象十分嚴重;第三,遼和西夏威脅著北宋的安全;
解決措施和結果:統治集團為了擺脫危機,鞏固封建統治,進行了兩次改革,即「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但最終都失敗了。
(3)後期:政治腐敗和面臨金的進攻兩大問題。
解決措施和結果:進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進攻,1127年被金滅亡。
第2課時 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和改革
1.關於王安石的變法答:(1)背景:土地兼並現象嚴重;為加強中央集權形成冗官、冗兵、冗費,形成積貧積弱局面;農民反抗斗爭強烈,階級矛盾尖銳;遼和西夏嚴重威脅北宋的統治。
(2)目的:擺脫危機,鞏固封建統治。
(3)內容:理財方面:實行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等;軍事方面:實行保甲法和將兵法,減少軍費開支,加強軍隊訓練;教育方面:改革科舉制度,改變考試內容,整頓太學。
(4)影響:政府財政收入增加,軍事實力有所增強,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5)失敗原因: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剝削制度,反而從根本上保護和認可了地主佔有的土地,無法緩和當時主要的社會矛盾;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對;在新法推行過程中用人不當,出現了危害百姓的現象。
(6)王安石變法為什麼不能真正緩和北宋封建統治的危機?
王安石變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臨財政危機、政治危機和邊患危機的情況下,為實現富國強兵而進行的改良。變法的內容,主要用於調節封建國家與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它雖使封建政府收入有所增加,階級矛盾有所緩和,但並沒有使社會矛盾得以根本解決,因而無法真正緩和嚴重的政治危機。變法不能真正緩和北宋封建統治的危機,從根本上說是因為變法對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剝削制度沒有進行任何調整,反而從根本上保護和認可了地主佔有土地,而北宋封建統治危機是由地主對土地的兼並、階級矛盾的尖銳造成的。變法認可了地主對土地的兼並,那麼,也就無法解決農民的問題,當然也就無法緩和社會的主要矛盾。
(7)怎樣正確評價王安石變法?
第一,王安石變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臨嚴重的財政危機、政治危機和邊患危機的情況下,為實現富國強兵而進行的改良,他的變法措施具有一定的進步性,他的改革精神也應充分肯定。第二,變法的內容,主要用以調節封建國家與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它雖使封建政府收入有所增加,軍事實力有所增強,但並沒有使社會矛盾得以根本解決,因而無法真正緩和嚴重的政治危機。第三,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變法沒有對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剝削制度作任何調整,反而從根本上保護和認可了地主佔有的土地。因為變法前面臨的危機中,政治危機是根本性的。這一危機是由地主兼並土地,階級矛盾的尖銳造成的。既然變法認可了地主對土地的兼並,那也就無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它既遭到大地主和官僚的反對,又得不到農民的支持,缺乏社會基礎,變法必然失敗。第四,王安石變法是在北宋中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非常尖銳的情況下進行的地主階級改革運動。王安石是地主階級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變法的失敗說明了改革的復雜性和曲折性。

2.北宋社會經濟發展了,為什麼會出現「積貧積弱」的局面?答:北宋中期,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發展,但同時卻出現了「積貧積弱」的局面:財政危機、邊患危機等,其原因有:①土地兼並現象嚴重。地主隱瞞土地,少納賦稅,官僚可以減免賦稅,結果國家減少了大量賦稅收入。②北宋重文輕武,通過科舉考試,起用大批官僚,擴大統治基礎,結果形成龐大的官僚機構,導致工作效率低下,官俸開支與日俱增,國家財政不堪重負。③趙匡胤為加強中央集權,從地方軍隊中選派精壯士兵編入禁軍。結果軍隊士兵的數目越來越多,軍費開支越來越大,加重了財政負擔。④北宋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大量禁軍入宿京師,少量禁軍屯駐邊境。駐邊禁軍三年一輪換,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嚴重地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在與遼、西夏的作戰中屢屢敗北,往往以送歲幣議和,加劇了財政危機。因此,北宋雖然經濟發展了,但同時也出現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第3課時 宋與遼、夏、金的和戰
1.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答:兩宋民族關系的特點:①民族政權並立。如遼、北宋、夏的並立;南宋與金的並立。②兩宋政權民族政策以軟弱為主,多次用兵失敗,對遼、夏、金以歲幣等方式換取和平。③民族矛盾突出,兩宋、遼、夏、金等政權都亡於民族政權的進攻。④民族融合是主流:北宋與遼、夏分別在邊境地區開設榷場進行貿易;南宋時大批契丹人、女真人進入中原地區,與漢族人民共同生活、勞動,差別逐漸縮小。南宋後期許多蒙古人進入中原。總之,這一時期頻繁的民族戰爭給各族人民帶來了災難,但也使各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觸和交流,形成民族融合的新高潮,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正確認識兩宋時期宋政府與少數民族政權的三次「和議」。①這一時期宋政府與少數民族的和議活動有三次,即遼宋「澶淵之盟」,北宋和西夏和議,1141年南宋與金和議。②三次議和的根本原因在於兩宋政權政治腐敗,皇帝無心抵抗,導致軍事上即使處於有利的形勢,也求和,送歲幣。皇帝苟且偷安,使中央政府內部投降派得勢,力主屈辱議和,而不讓內部主戰派的主張得以實施。③澶淵之盟前,在寇準的督促下,宋軍打退了遼軍。東京保衛戰以及岳飛抗金的戰果都說明只要中央政府堅決抵抗,人民支持抗戰,宋軍能夠取勝,不至於達到屈辱的和議。④澶淵之盟後,遼宋之間維持了長久的和平關系,雙方開展了經濟、文化交流。宋夏和議後,開展了邊境貿易。但「歲幣」的沉重負擔,遼和西夏對北宋安全的威脅,卻構成了北宋中期統治危機的重要因素。南宋與金和議後,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封建經濟繼續發展。三次和議,客觀上有利於和平局面的出現和民族間進行經濟、文化交流。
2.遼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答:遼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朝代,歷時210年。盡管契丹貴族曾經不斷發動戰爭,給當時各族人民帶來過沉重的負擔和災難,但更重要的是,遼朝統治促進了漢族和我國北方許多民族的融合,為祖國的開發做出了貢獻。遼朝極盛時期的版圖,十分遼闊。我國北方和東北的疆域,雖然早在漢代就已奠定了基礎,但是,將北方如此遼闊的地區統一在一個政權直接管轄之下,遼是第一次。遼朝統治者實行「因俗而制」的政策,這種「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做法,適應了遼境內南北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同水平。在遼代,我國北方和東北地區得到了廣泛的開發。這種政策對以後金、元、清各朝的統治都有深遠的影響。遼保持著與中亞、大食、波斯、高麗、日本等國的交往。遼都上京,是當時東西方使節、商旅雲集的重要中心之一。因此,外國人經常把我國統稱為契丹,足以說明遼的歷史地位了。
3.東晉和南宋的相似之處答:東晉和南宋都是在前代政權被少數民族滅亡後建立在江南的偏安政權。
政治上,東晉和南宋的統治都非常腐朽,東晉由腐朽的士族地主操縱政權,南宋政府苟且偷安,迫害抗金將領。
經濟上,由於東晉和南宋時期黃河流域的漢民族南遷,南方經濟都得到開發和發展,而北方則由於戰亂和游牧民族的生產方式的征服,農業生產受到嚴重破壞。南方趕上或超過北方。
民族關繫上,東晉和南宋時期都同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進行了激烈的民族戰爭,都出現了力圖恢復中原、統一北方的活動,如祖逖北伐和岳飛抗金等,但由於雙方統治者的阻撓和破壞,都遭到失敗。後來東晉和南宋都同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形成長期的南北對峙局面。
文化上,隨著漢民族的南遷,東晉和南宋時期的江南地區都成為文化中心。

『伍』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各存在了多少年

夏朝:約公元前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16年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210年

東漢:公元25-220年,196年

三國:公元220-280年,61年

晉朝:公元265-420年,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54年

十國:公元891-979年,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268年

拓展資料

朝代:建立國號的帝王世代相傳的整個統治時代。朝代是界定某一個政權時期的名詞,「朝代名稱」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中國朝代與世界其他地區不同,「朝」與「朝代」的區別在於」朝」是當時就有的觀念,如孔子說過「丈於朝」,中文所謂的「 朝 」字具有今日含義。在政治上用來引用當政者政權的意思, 有「今朝一家政權治天下 」 的觀念。

因此「朝」類似現在所說的「國家統治政權」(即國家行政管理的政府),而並非等同於現代定義的「國家」(國在中國古代從部落聯盟的氏族土地,商周朝指「諸侯國」,是一種地方政權管理單位;「朝代」則是後人方便劃分歷史的稱呼, 「朝代」 理論也都不是近代學者發明的,也是古代官方為了區分某政權的歷史時期所定的既有劃分法則。

『陸』 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存亡了幾百年#

夏——約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1600年為殷商覆滅
商——約公元前1600前建立,商湯滅夏,商朝建立,1046年被周滅
周——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周朝建立,公元前771年,戎族攻入鎬京,周滅
春秋——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春秋是東周的一部分,以三家分晉結束。
戰國——前475年開始,前221年以秦一統中原結束。
秦——公園前221年開始,至前207年劉邦攻入咸陽結束。
西漢——前209年,劉邦打敗與之抗衡四年的項羽,建立統一王朝,到公元前9年被王莽篡位所滅。
新——這是一個不怎麼正名的王朝,算是西漢東漢的分界王朝,由王莽創立
東漢——公元25年,劉秀打敗王莽建立東漢,遷都洛陽。220年被曹魏所滅。
三國——魏: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獻帝禪位。於公元266年被司馬炎創立西晉所滅。
蜀:221年劉備稱帝,263年滅亡。
吳:222年孫權稱帝,280年滅亡。
西晉——公元266年,曹奐禪讓給司馬炎,西晉開始。316年匈奴攻入長安,西晉滅亡。
東晉——317年司馬睿偏安江南,東晉建立。420年,劉裕建立宋,東晉滅亡。
南北朝——420,南朝宋建立,南北朝開始,南北朝有很多,都是偏安或者局部王朝,所以繁雜,其史則可以去詳查。589年,陳陷落,南北朝宣告結束。
隋——581年楊堅廢周靜帝,隋朝建立,隨即攻下南陳。618年,暴戾無道的隋煬帝在江都被其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唐——618年,李淵在晉反隋,唐建立。真正平定是在貞觀時期。907年唐朝爆發農民大起義,唐朝逐步瓦解,直至滅亡。
五代——朱溫滅唐起,建立梁,其後各地紛紛建立政權,小政權有十個,簡稱五代十國。五代分別為梁唐晉漢周,十國為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具體建立者和建立時間難以查清,可到網上查——
北宋——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至1127年金佔領汴梁滅。
南宋——偏安的小王朝,由前王室的趙構創立,至1276年被元所滅。
西夏——少數民族政權,由黨項族的元昊建立,於****年滅亡
遼——少數民族政權,由契丹族的耶律阿骨打於10世紀初建立,於1125年滅亡
金——少數民族政權,由女真族的完顏阿骨打於12世紀初建立,約於1219年滅亡。
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惠宗二十八年,1368年被徐達攻入北京滅亡。
明——1368年朱元璋建立,定都南京,1644年明在毅宗朱由檢手中滅亡,朱由檢自縊於煤山。
清——正規來說,清的建立是清世祖福臨在1644年建立的。於1911年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滅亡。
以上網友回答,本人轉載在此聲明。

『柒』 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1、夏朝

夏桀,雖智勇兼備,但生性殘暴,沉溺聲色。武力征服不從部落,且好大喜功,剛愎自用,盡搜刮民脂民膏,加劇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最終商湯伐夏成功,夏滅亡。

2、商朝

不務朝政,攻打黃土高原和東夷地區。這些加劇了諸侯的背叛,削弱了商的力量。岐山地區的周部落,休養生息,悶聲發財,最後商紂無奈自焚,商滅亡。

3、周朝

(1)西周。

周宣王時,土地改革中央加強了對土地的控制,觸動了既得利益集團,遭到大貴族的反撲。然後千畝之戰大敗,宣王的南國之師被摧毀。

到了周幽王,違背嫡長子繼承製,廢太子另立,引起諸侯不滿。加上褒姒,上演烽火戲諸侯,諸侯憤怒。而後,被廢太子聯合外公申侯,犬戎入侵鎬京,諸侯不救,西周滅亡。

(2)東周。

東周東遷後,大量土地分封與諸侯,控制諸侯的力量徹底消失,諸周天子成為傀儡,出現了春秋戰國局面。

4、秦朝

秦末年,皇子胡亥與宦官和丞相勾結奪位,逼迫太子扶蘇自殺。登基後重用趙高,朝廷內部矛盾激化。外憂。開疆擴土(嶺南地區)使得關中人力不足;北匈奴南侵,大部精銳北上阻擊;地方起義(陳勝吳廣)爆發。巨鹿之戰,章邯率殘部被項羽擊敗,劉邦趁勢入關中,秦滅。

5、漢朝

西漢。

漢武帝志在疆域,對外連年征戰,國力消耗殆盡。霍光死後,外戚王莽逐漸掌權,6年,殺平帝廢孺子自立稱帝,西漢滅。主要是外戚奪權政變。

東漢。

劉秀起兵,大敗王莽,稱帝,國號仍為漢。末年,後宮干政。竇太後垂簾聽政,竇氏家族將國庫掠奪一空。而後,鄧太後鏟除竇太後,重用宦官和外戚,這些都孤立了皇權,使之成為傀儡。220年曹丕稱帝,漢滅。

6、三國時代

司馬懿奪權,接管曹魏,此後司馬家族代魏立晉打下基礎,司馬炎篡位,魏國滅。

蜀國阿斗寵信宦官黃皓,不勤政,不納諫。因荊州孫吳殺關羽,蜀吳聯盟開始破碎。諸葛亮和姜維常年北伐中原(六齣祁山,九伐中原)耗盡國庫,軍力下降。鄧艾,鍾會伐蜀。鄧艾繞過蜀國前軍,奇襲益州(成都),此時國內空虛無軍可戰,阿斗降,蜀滅。

吳國政局動盪,國主孫皓荒淫殘暴,軍心渙散;而此時司馬炎隔江相對,招撫渡民,輕徭薄役,並在江邊安營紮寨,訓練水師。279年,攻破建業(南京),吳滅。

7、晉朝

司馬懿奪權,接管曹魏,此後司馬家族代魏立晉打下基礎,司馬炎篡位,魏國滅。

西晉時期,出現了五胡亂華(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相結合,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羌,契丹,氐)。大量土地荒蕪,百姓戰死,加上天災大旱,國力極為虛弱。之後,匈奴首領大舉南侵,攻入洛陽,西晉滅。

東晉時期,主要是軍閥奪權。劉裕經過一系列戰爭,不斷膨脹軍事實力,領土面積,徹底控制了東晉朝政。最後逼迫司馬德文禪讓,東晉滅。

8、南北朝(420年-581年)

這是一個混亂時期,很復雜,參與的國家太多了(宋,梁,齊,陳,北魏,北周,北齊)。

南朝:宋,齊,梁,陳。

北朝:魏,齊,周。

楊堅輔政,逼迫靜帝禪位。

9、隋朝(581年-618年)

前期大興土木,建大興城、開鑿運河;後期又修建洛陽城、隋煬帝肆意揮霍國庫;軍事上,三次遠征高句麗,隋朝國力銳減,士兵消耗殆盡,階級矛盾加劇。

群雄割據,李密,王世充,竇建德,李淵等起兵。最後李淵攻入長安。618年,稱帝,隋滅。

10、唐朝(618年-907年)

安史之亂:府兵制遭到破壞,士兵無地可耕,逃亡。府兵制改募兵制,喪失了對軍隊的控制,將權力交給節度使。安祿山與宰相楊國忠不和,聯合契丹,突厥等民族攻入長安,奪取洛陽,玄宗出逃,軍事力量完全喪失。

地方割據。中央薄弱,地方割據,全國混戰。為了削藩,中央力量耗損一空。窮兵竇武,加劇階級矛盾,激化黃巢起義。朱溫在鎮壓起義時崛起,控制政權。907年,篡國,唐滅。

11、五代十國(907年-960年)

923年,後梁北太原晉王李存勖滅,建立後唐,地方起義。

936年後唐被契丹滅(石敬瑭勾結),建立後晉,外族入侵。

947年後晉被契丹滅,建立遼,外族入侵。

947劉知遠建立後漢。

951年郭威篡權,建立後周,政變奪權。

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北宋,

12、宋朝(960年-1279年)

(1)北宋。

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契丹,宋失去屏障,金人長驅直入。1125年金完顏家族南侵,宋軍失敗,割地議和。宋朝軍事力量大大下降,主戰大臣遭擠壓。1126年,徽欽宗被擄。1127年,北宋滅。

(2)南宋。

蒙古鐵木真在北方完成大一統,積累了雄厚的軍事實力。宋朝軍事將領岳飛被殺,岳家軍戰鬥力瓦解。由寧宗理宗開始,丞相都缺少治世之才,有的更是奸佞。1279年,崖山戰敗,陸秀夫背著八歲的趙昺投海,南宋滅。

13、元朝(1206年-1368年)

民族矛盾。瘋狂擴張實行搶掠屠城;多民族的不平等(蒙古人最高等,由北往南逐漸降低,黃河長江流域的漢族最低等),引起其他民族不滿,矛盾尖銳。統治上,因對中原(封建社會)認識不足,政治基礎薄弱,失去漢族擁護。

地方割據。張士誠,陳友諒,朱元璋等紛紛起兵,天下大亂。後期,因蒙古南移,北方草原部落乘機發展,脫離蒙古。1368年,朱元璋北伐,常遇春徐達等能征善戰,攻陷大都改為北平,元順弟北逃,朱元璋南京稱帝。

14、明朝(1368年-1644年)

經濟上因為社會進步,資本主義等萌芽,經濟發展明顯,需要更多貨幣政策以防止通貨膨脹或緊縮,當時沒有這個能力,因此農商業手工業等波動較大,阻礙了生產力進步;連年東征(出兵朝鮮抗倭,鳴梁海戰就在這時候),消耗了諸多軍事力量;

政治上,張居正改革失敗,階級矛盾嚴重;三大奇案引起政局不穩,百官變動,人才流失。魏忠賢時期,政治極為黑暗腐敗,捕殺東林黨,黨羽斗爭加劇,朝政動盪,國庫日漸空虛。軍事上,袁崇煥回京被殺,失去關寧防線;加上中原地區旱災嚴重,無糧可食。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煤山自縊,明滅。

15、清朝(1644年-1911年)

閉關鎖國,禁錮思想,科技進步緩慢;社會制度上,落後列強的資本主義制度,生產關系生產力得不到解放。

外敵太過強大(八國聯軍),列強帝國的不斷入侵一方面消耗的清軍事力量,另一方面不平等條約中割地賠款國庫空虛,喪失民族氣節,民眾大失所望,得不到群眾基礎擁護。農民階級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地主階級洋務運動,階級矛盾爆發。

西方思想與傳統思想沖擊,資本主義救國熱情空前高漲,為階級矛盾。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孫中山成立中華民國,1912年,溥儀退位,清滅。

『捌』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歷經哪些朝代

奴隸社會:

炎黃:公元前年-約前2599年、堯唐:約前2357年-約前2262年

舜虞:約前2262年-約前2029年蒲阪 、夏朝:約前2029年-約前1981年 約前1933年-約前1559年

有窮:約前1981年-約前1973年鉏、寒朝:約前1973年-約前1933年

商(殷)朝:約前1559年-約前1046年約前1559年-約前1300年約前1300年-約前1046年

周朝:約前1046年-前256年、西周:約前1046年-前771年、東周: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

封建社會: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西楚:前206年-前202年、漢朝:前202年-263年

西漢:前202年-公元8年、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玄漢:公元23年-公元25年

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三國時期:220年-280年、曹魏:220年-265年

蜀漢:221年-263年、孫吳:222年-280年、晉朝:265年-420年、西晉:265年-316年

東晉:317年-420年、十六國:304年-420年、十六國末期:420年-439年

南北朝:386年-589年、南朝:420年-589年、劉宋:420年-479年

南齊:479年-502年、南梁:502年-557年、南陳:557年-589年、北朝:386年-589年

北魏中後期:420年-557年、東魏:534年-550年、西魏:532年-556年

北齊:550年-577年、北周:557年-581年、北周:557年-581年、唐朝:618年-690年 705年-907年

武周:690年-705年、五代:907年-960年、後梁:907年-923年、後唐:923年-936年

後晉:936年-947年、後晉:936年-947年、後周:951年-960年、十國:907年-979年

遼朝(契丹):916年-1125年、宋朝:960年-1279年、北宋:960年-1127年

北宋:960年-1127年、西夏:1038-1227年、西夏:1038-1227年、大蒙古國:1206年-1271年

元朝:1271年-1368年、明朝:1368年-1644年、後金:1616年-1636年

大順:1644年-1644年、清朝:1636年-1912年、中華帝國:1915年-1916年、偽滿洲:1932年-1945年

(8)中國歷史朝代的存亡擴展閱讀:

更迭

炎黃→唐→虞→夏→有窮→寒→夏→商(殷)→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楚→漢【西漢】→新→漢【玄漢、東漢、蜀漢】

→三國【魏(蜀漢、東吳)、蜀漢(魏朝、東吳)、東吳(蜀漢、魏朝)】→晉【西晉(東吳)、東晉(北魏)】→南北朝【南朝【劉宋(北魏)、南齊(北魏)、梁(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陳(北齊、北周、隋)】

北朝【北魏(劉宋、南齊、梁)、東魏(西魏、梁)、西魏(東魏、梁、北齊)、北齊(西魏、梁、北周)、北周(北齊、陳)】】→隋(陳)→唐→武周→唐→五代【後梁(遼)、後唐(遼)、後晉(遼)、後漢(遼)、後周(遼)】

→宋【北宋、(遼、西夏、金)、南宋(西夏、金、大蒙古國、元)】→元(南宋)→明(後金、清)→清(明、大順)

『玖』 完整的中國歷史朝代年份

一、朝代列表(名稱/起止時間):

1、

4、南朝宋

南朝宋(420年-479年),是中國南北朝時代南朝的第一個朝代,也是南朝四個朝代中存在時間最久、疆域最大、國力最強的朝代。

共傳四世,歷經九帝,享國60年。因國君姓劉,為與後來趙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區別,故又稱為劉宋;又按五德終始之說,其為水德,故又稱水宋。

劉裕在東晉末期的亂世中趁勢崛起,先後平定孫恩、桓玄、劉毅、盧循、司馬休之等勢力,又滅桓楚、西蜀、南燕、後秦等國。

不僅統一了中國南方,同時也收復了山東、河南、關中等地,最終代晉建宋,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定中京(今河南洛陽)為陪都。

劉宋前期,社會安定,劉裕即位前後,大力推行改革,集權中央,抑制豪強兼並,實施土斷,打擊豪強士族,整頓吏治,重用寒門,發展生產,輕徭薄賦,廢除苛法,親自聽訟,振興教育,策試諸州郡秀才,舉善旌賢,多次遣使訪民間疾苦,改善政治和社會狀況。

劉裕死後,宋文帝劉義隆繼續實行劉裕的治國方略,元嘉年間一片繁榮,史稱「元嘉之治」。然因文帝晚年北伐失敗致國力大損,劉宋後期,朝政混亂,帝王更迭頻繁。公元479年被權臣蕭道成取代,建立南齊,劉宋覆滅。

5、唐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於晉陽起兵,次年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繼位後開創了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

690年,武則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陽,史稱武周,開創了「上承貞觀,下啟開元」的治世局面,為盛唐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705年,神龍革命之後,唐中宗恢復唐朝國號。唐玄宗即位後開創了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左右。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後期經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國勢漸振。878年,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歷史朝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夏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曹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朝宋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朝代的存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