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12學期期末中國地質大學網路教育近代史綱要選擇題答案
你上網站上找吧
❷ 中國(學)歷史教學園地
www.zxls.com
❸ 中國醫科大學網路教育學院2011年1月考試科目 《中國近代史綱要》和《醫用化學》的試題及答案
中國醫科大學2016年1月考試《醫用化學》考查課試題
一、單選題(共 20 道試題,共 20 分。)
1.
下列化合物中能發生碘仿反應的是:
A. CH3CH2CHO
B. CH3CH2COCH2CH3
C. C6H5CH(OH)CH3
D. (CH3)2CHCHO
正確答案:C
2.
下列各糖中不能與托倫試劑反應的是
A.
B.
C.
D.
正確答案:C
3. 影響化學平衡常數的因素有
A. 濃度
B. 壓力
C. .溫度
D. 催化劑
正確答案:C
4.
A.
B.
C.
D.
正確答案:A
5. 下列化合物中,不能發生酯化反應的是
A. HCOOH
B. CH3COOH
C. CH3CH2OH
D.CH3CHO
正確答案:D
6.
A.
B.
C.
D.
正確答案:C
7. 下列試劑中,能用於制備格氏試劑的是
A. Mg和氯乙烷
B. Mg和乙醇
C. Zn和乙烯
D. 氯乙烷和NaOH
正確答案:A
8. 升高同樣溫度,一般化學反應速率增大倍數較多的是
A. Ea較大的反應
B. Ea較小的反應
C. .吸熱反應
D. 放熱反應
正確答案:B
9.
下列原電池中,電動勢最大的是( )
A.
B.
C.
D.
正確答案:A
10.
下列混合溶液中,不屬於緩沖溶液的是
A.
B.
C.
D.
正確答案:C
11. 使碳鏈縮短的方法有:
A. 醇醛縮合
B. 格氏試劑與環氧乙烷的加成
C. 碘仿反應
D. 鹵代烴的氰解
正確答案:C
12.
下列電對組成電極時,溶液的pH變化對電極電勢無影響的是
A.
B.
C.
D.
正確答案:B
13.
欲使化學反應速率提高,可以採取下列哪種措施
A.
B.
C.
D.
正確答案:C
14. 關於阿拉尼烏斯方程,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
B.
C.
D.
正確答案:C
15. 升高溫度使化學反應速率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A. 增加了活化分子的平均動能
B. 增加了分子間的碰撞頻率
C. 增加了活化分子的分數
D. 分子運動速率加快
正確答案:C
16.
用半透膜將兩溶液分開,其溶劑滲透方向錯誤的是
A. 向滲透濃度高的方向
B. 向單位體積內溶劑分子多的方向
C. 向滲透壓力高的方向
D. 向單位體積內溶質粒子數多的方向
正確答案:B
17.
A.
B.
C.
D.
正確答案:D
18.
關於一級反應,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
B.
C.
D.
正確答案:A
19. 某一分解反應,當反應物濃度為0.20mol.L-1時反應速率
為0.30mol.L-1.s-1。若該反應為二級反應,當反應物濃度為
0.60 mol.L-1時,反應速率是
A. 0.30 mol.L-1.s-1
B. 0.60 mol.L-1.s-1
C. 0.90 mol.L-1.s-1
D. 2.7 mol.L-1.s-1
正確答案:B
20. 由1 個s軌道和1個p軌道進行組合,形成的2個能量介於s
軌道和p軌道之間的、能量完全相同的
A. sp3雜化軌道
B. sp2雜化軌道
C. sp雜化軌道
D. p軌道
正確答案:C
二、判斷題(共 10 道試題,共 10 分。)
1. 對映體中的R型一定是右旋(+)的,S型一定是左旋(-)
的。
A. 錯誤
B. 正確
正確答案:A
2.
A. 錯誤
B. 正確
正確答案:A
3. 旋光異構體的構型與旋光方向無直接關系。
A. 錯誤
B. 正確
正確答案:B
4.
A. 錯誤
B. 正確
正確答案:A
5.
A. 錯誤
B. 正確
正確答案:A
6. 所有具有手性碳的化合物都是手性分子。
A. 錯誤
B. 正確
正確答案:B
7. 沒有手性碳的化合物就一定不是手性分子。
A. 錯誤
B. 正確
正確答案:B
8.
A. 錯誤
B. 正確
正確答案:A
9.
A. 錯誤
B. 正確
正確答案:A
10.
A. 錯誤
B. 正確
正確答案:A
三、簡答題(共 4 道試題,共 60 分。)
3. 答:HOOC-COOH+2CO2
4. 答:(1)β-D-卞基吡喃甘露糖,無變旋光現象和還原性(2)
β-D-脫氧核糖,有變旋光和還原性、(3)β-D-呋喃果糖-1.6
二磷酸酯,有變旋光現象和還原性(4)N-乙酯-a-D吡喃半乳糖
,有變旋光現象和還原性
四、其他題(共 2 道試題,共 10 分。)
1. 填空題(每空1分)
答:三級反應;4倍;八分之一
2. 填空題(每空1分)
答:逐漸減少;不變;>;>;>;>;1.9KJ·mol-1
❹ 一道歷史題 急!!好心人幫忙
只能找到秦朝,想要可以去啟蒙歷史網,答疑區問別人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轉自」中學歷史教學園地」http://www.zxls.com
.教材分析與建議
重點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確立,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體系)
難點
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它雖然時間短暫、二世而亡,但它在歷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並極具開創性。本課以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及其影響為中心講述秦朝政治制度史。
本課引言包含兩部分內容,首先以對秦始皇的評說導入新課,並明確肯定了秦始皇的兩大歷史功績:統一中國的第一人,創立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其次,指明本課的教學重點,即「探究的主要問題」和「重要概念」。
「至高無上的皇權」一目,核心問題是講「君主專制」。其內容講了三點:
① 概述秦的統一
秦統一六國是春秋戰國以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商鞅變法後秦國實力增強是秦得以完成統一的主要原因。從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採用遠交近攻的策略,用了10年時間,終於完成統一六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秦的統一,標志著中國進入「大一統」政治時代。從此以後,由高度集權的中央政府對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開了此後封建王朝的帷幕。
本目一開始先概述秦的統一,從另一角度看,也是為了展現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歷史背景。
② 皇帝稱號的由來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天下初定,秦王嬴政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先確定個名號。先秦時期最高統治者一般都稱「王」,完成了前無古人的事業、自感功高蓋世的嬴政,認為「王」的稱號不足以顯示其權勢和地位。於是,他下令群臣議名號。以丞相王綰為首的群臣請上尊號為「泰皇」。但是嬴政並不滿意,決定:「去掉『泰』字,加上『皇』字,採用上古『帝』位的名號,稱為『皇帝』。」「皇帝」之稱實際上就是古代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合稱。課本第9頁【歷史縱橫】欄中提供的歷史材料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皇帝」名號的確立,是秦完成一統大業的產物,顯示了皇帝獨尊的權勢和地位。以「皇帝」之稱代替「王」之號也反映了神化君權的新統治觀念的出現。從此,「皇帝」成為我國歷代最高封建統治者的稱謂。
③ 皇帝制度的創立
在確立「皇帝」之稱的同時,秦始皇還規定了許多尊君、維護皇帝最高權力的制度和辦法,創立了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基本內涵主要由三點組成,即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為了顯示皇帝獨尊作出許多皇帝專享的規定,包括:秦始皇自稱為「朕」。此字以前任何人都可以用來表示「我」的意思,但是自秦以後成了皇帝獨享的字。還有璽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其所好。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記集解》)。以前一般人的印都可以稱「璽」,但是現在只有皇帝的御印才可以稱「璽」,而且只有皇帝才能用玉質的璽。另外,皇帝的「『命』為『制』,『令』為『詔』」(《史記·秦始皇本紀》)。「制」為皇帝涉及制度的命令,「詔」為皇帝詔告臣民的一般命令。
皇權至上、皇帝獨裁,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充分體現了皇權專制的特色。國家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調動軍隊的虎符由皇帝掌握,皇帝的話就是法律(「言即法律」)。公元前213年那場著名的宮廷辯論之後,秦始皇下令取消了殿前議事的制度。這樣,秦始皇不僅集國家權力於一身,而且真正開始說一不二了。
總之,皇帝是封建國家權力的最高主宰。這種至高無上的皇權專制不僅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維護「家天下」的重要保障。它為以後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一目,講述秦朝中央政權機構的組成。這一目主要講了兩點:
① 中央官制的設置及其職能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中央三個最高官職。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長,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有左、右二丞相。秦始皇時,王綰、李斯等先後任丞相。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當於副丞相,負責掌理奏章、下達詔令和監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軍事長官,負責全國軍事事務。今天的古籍中沒有記載秦始皇曾任命誰任此職,故推斷是秦始皇自掌軍權。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後世習稱「三公」。
「三公」之下為「九卿」。這里的「九」並非確數,言其「多」也。「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職能部門的主要官職。如掌管刑獄、司法的廷尉、掌管錢谷的治粟內史等,詳見課本「中央政府的主要職能部門及其職能」表。
② 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秦始皇所創建的這套中央官僚機構有兩個明顯特點: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三公九卿」分工嚴密,各司其職,但都要圍繞著皇權這一中心來設置和運轉。最高官職,如「三公」等相互牽制,任何人都無法獨攬大權,最終軍政大權完全操縱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證專制皇權不致旁落。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將作少府等官職就是為皇室專設的,是為皇帝私家服務的。國與家同治,這是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
「郡縣制的全面推行」一目,是本課教材的一個重點。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本目主要講了三點:
① 秦始皇決定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
郡縣制度是春秋戰國時期以來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春秋時期初設的郡縣,大多設立在新吞並地區或各國邊境線上,並由國君直轄。戰國時代,首先由三晉建立起以郡統縣之制,且設立郡縣的區域也由邊境擴展到腹地。秦國在兼滅六國的戰爭中,在一些新攻佔的地區已設郡縣管理。秦統一後,經過兩次廷辯,秦始皇確定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秦朝在全國始設36郡,後增至40餘郡,郡下設縣。廢分封、立郡縣,奠定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基礎,是中國古代國家制度的一大進步。郡縣制的全面推行,對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② 郡縣兩級地方行政機構的職能
郡,為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郡級行政機關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務,對上承受中央命令,對下督責所屬各縣。另設郡尉,負責軍務,直接領兵;郡監(也稱「監御史」),監察郡之行政,並有牽制郡守的作用。郡下轄若干縣。縣級行政機構由縣令(不滿萬戶之縣長官稱縣長)主持政務,縣尉負責軍事和治安,縣丞負責司法。郡縣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縣以下是鄉、里等基層行政機構,詳見課本【歷史縱橫】欄中的材料。
秦時,戶籍的保存與管理、賦稅徭役的征調以及地方軍隊的基本編制都是以縣為單位的。縣級機構是秦朝實行統治最重要的一級機構。秦以後,郡制沒有保留到封建社會後期,但縣制卻長期實行。秦朝縣制機構管理的模式,對歷代封建王朝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③ 秦朝官僚機構的特點和作用
秦始皇所創建的從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官僚機構組織十分嚴密,其特點是選官不問身份,實行俸祿制度,官位概不世襲,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調遣。這套官僚體制的建立,在全國確立起當時世界最發達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不僅確保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統治,而且有利於統一局面的發展和鞏固。
「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一目,講了四個方面:
① 秦朝疆域的形成
統一後的秦朝疆域非常遼闊,不僅佔有原六國的土地,而且北擊匈奴、南平百越,使疆域不斷擴大。《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朝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成為當時的世界大國。
② 鞏固統一的措施
主要有:頒布秦律:秦統一後,對商鞅變法以來的法律進行修訂、補充,作為統一法律頒發全國。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戰國時因諸侯割據,各國度量衡差異較大。秦統一後,以商鞅變法時的度量衡為標准,全國劃一。頒布詔書,銘刻在官府製作的度量衡器上作為全國標准使用器具。戰國時的貨幣繁雜多樣,秦統一後廢除六國舊貨幣,以圓形方孔錢「秦半兩」為統一貨幣。還規定「車同軌」,輿寬一律六尺。統一文字:戰國時,各國「文字異形」,給統一後的政令推行及經濟文化交流造成很大困難。完成統一的當年,秦始皇就下令「書同文字」,以整理後較規范的「小篆」為標准,並寫成文字範本推行全國。後來又出現了簡化字體「隸書」。隸書的出現,是我國文字由古體轉化為今體的里程碑。修建以都城咸陽為中心通達全國各地的馳道。在南攻百越時,為轉運糧餉,開鑿了溝通湘水和灕水的靈渠(今廣西興安縣北,長33千米),使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秦統一後,派蒙恬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並連接、增修秦、趙、燕三國舊長城,建成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進行大規模移民:公元前221年,秦將全國富豪之家12萬戶遷到咸陽,置於中央直接控制之下;南平百越後,在其定設南海等三郡,並遷50萬內定居民到嶺南定居;北擊匈奴後在河套地區設九原郡,遷中原三萬戶屯墾實邊。
以上措施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大作用。
③ 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深遠影響
秦朝建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④ 秦的暴政與滅亡
秦始皇——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的締造者,是中國歷史上起過重大進步作用的傑出歷史人物,但同時又是一個十足的暴君。秦的暴政,激起秦末農民起義。公元前207年,秦始皇親手締造的秦帝國便在他死後僅僅兩年多就滅亡了,其中的歷史教訓是發人深省的。
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① 本課內容豐富、充實而課時較緊張,因此在整體設計本課教學過程和課時分配上,都應突出重點,詳略得當。選擇重點要圍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這一課題(也是本課內容的中心),由此可確定「至高無上的皇權」和「郡縣制的全面推行」兩目作為重點。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君主專制」指的是國家政權的主宰和中央決策方式,即皇權至上、皇帝獨裁;「中央集權」指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從中央。在講以上兩目,理解這一政治制度時務須把「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這兩個概念搞清楚。
② 要注意學生的主體參與,備課時要設計學生活動,在重點內容的教學中,盡量使用探究式學習方法。探究由疑問始,故教學中要善於設問置疑,此其一。其二,要選擇適當的學生活動方式,如投影(或製作軟體)典型、簡明史料,引導學生閱讀、思考,得出相應的結論。又如在講「郡縣制」時可運用教材中「學思之窗」組織議論或討論。其三,要保證學生活動的時間。
③ 教具和教學手段的運用,既要從本校實際出發,有條件的地方又要力求用好電化教學手段,使其充分發揮其輔助教學的作用。條件較差的學校可使用教學掛圖,製作投影片;條件較好的學校可設計、製作教學課件。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關於本課導入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是在秦統一中國這一宏大歷史背景下實現的。本課導入可採取兩種方法:製作「秦統一中國」的課件(地圖),展現空間形象。該圖應是彩色的,應該有動感,秦每滅一國,該國都應變成與秦同一顏色,最後由「七雄並立」的色彩繽紛歸於「秦一統天下」的同一顏色。製作課件有困難的學校,也可製作「揭貼式」地圖,效果也不錯。或者採用本課導言的辦法,由「秦始皇」導入新課。
案例二 講述「至高無上的皇權」一目可用此課件(或投影)
閱讀下列摘編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的三則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下的第一道重要詔令是「議帝號」。群臣商議後向秦王建議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因此,臣等願「昧死上尊號」,請王為「泰皇」。秦王不以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並說:「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他還採納了群臣關於皇帝「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的建議。
材料二:「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辦於上」。
材料三:秦代以前,璽並非最高統治者所專有。春秋戰國時,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稱璽。至秦代,則是「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據載,秦朝的傳國玉璽其文為「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請回答:
① 從材料一、三的「皇帝」稱號及「制」「詔」「朕」「璽」等規定中,你能得出什麼認識?
② 根據材料所涵歷史信息,說明了什麼?
③ 根據材料一,皇位是怎樣繼承的?
④ 綜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徵及其本質。
〔說明〕在閱讀材料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探索課件中設計的幾個問題。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可採用談話、問答、議論等多種方式進行,最後可歸納總結出答案。
答案提示:
(1)說明了皇帝獨尊的威勢和地位;「制」「詔」說明皇帝的話就是法令;「璽」是皇權的集中表現,並為皇權披上了「天命」(君權神授)的色彩。
(2)皇權至上,皇帝獨裁;大臣受皇命辦事,沒有決策權。
(3)皇位世襲。
(4)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本質是君主專制,即皇帝是封建國家政權的主宰和權力中心。
案例三 在講清郡縣制內容後,教師可引導同學思考郡縣制與分封制的不同
教師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把學過的知識(第一課)與本課有關內容聯系起來思考,進行多角度的比較,例如:
其一,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系的,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郡縣制是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的,是按地域劃分的。
其二,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並擁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調遷,官位概不世襲,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
其三,諸侯國擁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郡縣則是地方行政機構,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等等。
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1.秦始皇為什麼對丞相車騎的多少如此在意?這則小故事反映出什麼問題?
解題關鍵:此題首先講述了一則有關秦始皇的小故事,然後據此提出兩個問題。解題時首先要讀懂這則小故事,其次要看準求答項並逐問作答。
思路引領:回答第一問要多角度思考,注意問題的開放性。回答第二問要透過現象揭示本質。
答案提示:原因:丞相乃文官之首,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位高權重。秦始皇之所以注意丞相的活動,是為了防止相權威脅皇權。也可能秦始皇認為丞相車騎多,過於講排場,易於形成奢華腐敗之風。
在場者全部殺掉反映了君主專制的殘酷性,皇帝的話就是法令,事無小大,皇帝獨裁;也反映秦政嚴苛、殘暴。
2.請閱讀分析這兩場辯論,說明彼此各執己見的理由是什麼?秦始皇為什麼會採納李斯的意見實行郡縣制?
解題關鍵:此題旨在考查和培養學生的歷史閱讀能力,歷史閱讀能力是歷史學科的基本功,其特點就在於是否能從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根據提問的要求從材料中找准有效信息並整理、加工為答案。
思路引領:兩場辯論的焦點是「分封制」與「郡縣制」之爭,先要回答第一問,答案要從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歸納出來。再答第二問,要結合當時剛剛完成大統一這一特定的歷史條件去分析原因。
答案提示:主張分封制的理由:①燕、齊、楚等地距秦朝統治中心關中地區遙遠,不分封皇子鎮守難以控制;②只有學習古代(西周)的經驗,實行分封制,秦朝統治才能長久。主張郡縣制的理由:①分封諸侯不利於天子控制,是造成諸侯混戰、天下大亂的根源;②歷史是發展的,時代不同了,制度也要改變,郡縣制有利於秦王朝的統治。
秦始皇決定實行郡縣制的原因:有利於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和鞏固國家大一統的局面。
【探究學習總結】
本課測評
1.談談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怎樣建立的?這種政治制度的本質是什麼?
解題關鍵:審明題意是回答問題的前提條件,此題審題時應注意三點:第一是時間,即「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這也是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歷史背景;第二,主幹語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第三,求答項有二,「怎樣建立」和「本質」。
思路引領:回答第一問「怎樣建立」應要點全面;回答第二問「本質」則應簡明、准確。
答案提示:建立:①採用「皇帝」稱號,創建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的皇帝制度,皇權成為封建國家的主宰和權力中心;②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從而奠定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基礎;③從中央政權機構的三公九卿到地方郡縣官吏,建立了一整套官僚體系。
本質:君主專制,即封建專制主義統治。
2.秦始皇建立起來的中央集權制度對秦朝及後世有什麼影響?
解題關鍵:本題要求答項是「影響」,審題時要注意回答「影響」要包括兩方面:首先是「對秦朝」,其次是「對後世」。
思路引領:回答「對秦朝的影響」要多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既要考慮積極影響,也要考慮消極影響。回答「對後世的影響」要簡明扼要。
答案提示: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於封建經濟的發展;③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對後世的影響: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學習延伸
1.探究活動
解題關鍵:本題屬於課外活動性質,旨在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收集資料的能力。
思路引領:教師應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的歷史普及讀物,並指導學生收集資料的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己組織分組討論。
答案提示:本題答案具有很強的開放性,不要追求討論結果的全面、正確,應允許討論中不同意見的存在。
2.百家爭鳴
解題關鍵:這是一道材料式問答題,解題時首先要找准爭鳴雙方的不同觀點,然後再分析論證柳宗元的看法是否正確。
思路引領:解題時要分三步:第一,有人認為秦朝速亡是由郡縣製造成的;第二,柳宗元認為秦朝速亡不是郡縣制不好,而是由於秦的暴政引起「人怨」而被農民反抗所推翻。第三,談談你對柳宗元看法的認識,並說明理由。
答案提示:答案一:柳宗元的看法是正確的。因為郡縣制有利於中央集權制的建立和鞏固國家統一,郡縣制的推行有著歷史的必然性。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沉重的徭役和賦稅,殘酷的刑罰將農民推上了絕境,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農民起義推翻了秦朝統治。
答案二:柳宗元的看法是不正確的。理由,例如廢分封使秦始皇孤立無援等。(理由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
〔注意〕應鼓勵發散思維,允許不同看法存在。
(北京東城教科研中心 王富友)
❺ 為什麼注冊了中國歷史教學園地再登陸就登不上了
不會吧,你試試登錄賬號和密碼有沒有錯誤啊。
可能已經被人登陸上了也不一定啊
❻ 教育網七上歷史答案
第一單元
第1課 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
1.D 2.B 3.C 4.C 5.D 6.A 7.C 8.C 9.B 10.D
11.北京人——B、E 元謀人——A 山頂洞人——C、D、F、G
12.(1)A ——北京人 B——元謀人 C——山頂洞人
(2)原始人類遺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區。
13.
(1)一天中的勞動:婦女和兒童等採集果實,男子打漁,集體捕獵野獸,獲取食物;
一天中的學習:長者要教幼者一些打獵的本領和生活的經驗;
一天中的娛樂:晚上有盛大的篝火晚會,競技比賽等;
重要提示:晚上一定要有專人負責看管火種;
其它:可以展開合理的想像。
(2)喝過開水,根據:北京人會使用天然火。
沒有喝過,根據:那時沒有器皿。
第2課 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
1.D 2.D 3.C 4.D 5.D 6.B 7.D 8.D 9.C 10.A
11.(1)半坡 河姆渡;(2)陝西 浙江;(3)粟 水稻;(4)黃河流域 長江流域
12.(1)黑陶缽 魚紋彩陶盆; 河姆渡聚落 半坡聚落。(2)黑陶 彩陶。
(3)當時人們已經知道飼養家畜,原始畜牧業開始萌芽,另外還經常捕魚以補充食物,同時也反映了原始人的藝術追求。
13.略
14.提示:(1)能種植農作物,自己生產食物。(2)生產工具、農作物的種子。(3)略。
第3課 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
1.C 2.D 3.B 4.C 5.D
6.炎帝 華夏 漢 黃帝 炎帝
7.堯 舜 禹 戰爭 禪讓
8.黃帝被看成是華夏族的始祖,後人把許多發明創造都傳作是黃帝的功績,傳說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箭,染五色衣服。讓妻子嫘祖教民養蠶等等。這些傳說,其中包含著後人附會的成分,不能全部信以為真。但是其中又含有真實的歷史史實,至少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到黃帝時代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當時農業文化的進步。
9.提示:環保意識、奉獻精神、堅持不懈的品質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等。
10.參照8題,另補充:黃帝領導了兩次生存大戰,炎帝臣服。炎黃走向聯合,世代聯姻,占據中原地區不斷繁衍,形成後來華夏族的主體。
11.(1)禪讓制 (2)只要答出自己的觀點,符合客觀事實即可。
第4課 破解彩陶之謎
1.「人型陶罐」的造型優美,這是一個美麗清秀的小女孩兒,從小女孩兒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她對美好新生活的嚮往。「人型陶罐」可以裝水,人型背部的小口可以灌水,小女孩兒的嘴巴用於出水。
「小口尖底瓶」造型奇特,瓶身兩側的小環好似人的兩只耳朵,瓶口好似帽子,幾何形的圖案好似人的頭發,再看「她」尖尖的下巴,多像人的頭部造型啊!「小口尖底瓶」可以用於從河中取水,瓶身兩側的小環可以繫上繩子,便於提取。「小口尖底瓶」放入水中時,會發生奇妙的現象:瓶口會微微下沉,水會緩緩流入瓶口,再過一會兒,瓶底下沉,當瓶身垂直於水中時,「小口尖底瓶」就已經灌滿了,用繩於提出水面後,就可以背在身上,帶回住地。
「人面魚紋彩陶盆」可以用於盛食物、水或種子,這件陶器精彩之處是盆內的花紋,這是一些神秘的圖案,盆內的圖案都由幾何圖形構成,是否那個時期人們已經形成了原始的數學思想.
舞蹈紋彩陶盆為泥質紅陶,整體造型為大口微斂,鼓腹,小平底,口沿及內外壁均施褐彩文飾,疑為大型容器。舞蹈圖每組均為五人,手拉手,頭面向右前方,右腿向左前方跨出,踏著節拍,偏偏起舞,有強烈的動態感和韻律感。
2.C
3.(1)圖A用途是蒸米飯,此題為想像題,只要能結合當時的生活情況,言之有理即可。(2)圖B是魚和鹿的圖案。說明半坡的原始居民還捕魚打獵,以補食用。
單元測試題
1.B 2.A 3.B 4.B 5.D 6.B 7.C 8.B 9.C 10.D 11.B 12.C 13.D 14.A 15.A 16.B 17.B 18.D 19.D 20.B(每題2分,共40分)
21.(12分) A:船形彩陶壺--半坡居民 B:骨針--山頂洞人
C:魚紋彩陶盆--半坡居民 D:豬紋黑陶缽--河姆渡居民
22.(10分)①半坡原始居民住在固定的房屋中,他們已學會紡線、織布、制衣等;
②從彩繪圖案中的魚和鹿的形象,可知半坡原始居民還過著捕魚打獵的生活,用以作補助食物。
23.(答對任何4個就可得12分。)此題為歷史考證,旨在考察學生正確認識歷史的能力。
A-考古發現他們能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B-河姆渡聚落遺址中發掘了稻穀遺存
C-縫制衣服,在遺址里發現了裝飾品
D-在大汶口遺址的墓葬中,隨葬品有多少、貴賤之分
E-半坡遺址中出土了船形彩陶壺
24.(13分) 洞穴里潮濕陰暗,不利於人類的身體健康;洞穴生活可能存在水淹、野獸侵擾等不安全因素;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經在從事原始的農耕、飼養和紡織,決定了他們必須過穩定的定居生活。
25.(13分)(1) 鯀採取堵塞的方法,禹吸取鯀治水失敗的教訓,採取築堤和疏通河道相結合的方法。(2)注意河流上游的水土植被保持;築堤(修建水庫)和疏通河道相結合 第三單元 大一統的秦漢帝國
第13課 秦帝國的興亡
1.B 2.B 3.D 4.B 5.C 6.A 7.D 8.C 9.B 10.D 11.D 12.D 13.C 14.A
15.咸陽 大澤鄉 秦朝的暴政
16.(1)公元前209年,蘄縣大澤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2)陳勝、吳廣;標志著秦末農民戰爭的爆發;(3)不對,暴政;(4)從農民戰爭變為統治階級內部的戰爭。
(說明:對於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應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正確區分。秦末農民戰爭的過程,實際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由陳勝、吳廣領導,從蘄縣大澤鄉起義到失敗,為時半年。第二階段是項羽、劉邦領導農民軍推翻了秦王朝,歷時兩年半,此時的戰爭性質應屬於農民戰爭范疇。秦亡後,項羽、劉邦為爭奪皇位,進行了四年之久的「楚漢之爭」,同時項羽、劉邦已不是起義領袖,他們的身份分別是「西楚霸王」和「漢王」,所以,楚漢戰爭是區別於農民戰爭的另一場戰爭,屬於統治階級內部的戰爭。)
17.《霸王別姬》反映了項羽作戰驍勇,武力超群,英雄蓋世,卻不善於用人,在政治上屢屢失策,項羽對虞姬從一而終,以此可見其有情。
《大風歌》首句氣象不凡,暗喻當時的時代風雲,為全篇交待了背景。後句是說劉邦自己平息叛亂後榮歸故里,掩飾不住的是一派得意之情。最後一句卻表達了深沉的憂慮和激切的希望:大計初定,急需有志有識、有勇有謀之士效忠劉氏王朝、安定四方。這首歌正抒發了他作為一個帝王的雄圖偉略和不可一世的英雄氣慨。
18.陳勝 吳廣 項羽 劉邦
19.長平之戰,趙軍被圍困46天,已喪失戰鬥力,秦將白起坑殺趙國降卒40多萬人是完全有可能的。這也反映了戰國時期戰爭的殘酷性。當然,也不排除史書記載有誤或誇大的可能。但在沒有充分證據證明史書記載有誤的情況下,只能採取認可的態度。
20.條件:①戰國以來,隨著各國間經濟文化聯系不斷加強,政治上的分裂狀態阻礙了社會發展,統一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②商鞅變法後,秦國逐漸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不斷兼並鄰國土地。③秦王通過十年兼並戰爭,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策略對頭是關鍵因素。
意義: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長期割據爭戰的局面,將中國歷史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21.秦的暴政:繁重的賦稅, 沉重兵役 、徭役, 殘酷的刑法。
22.成語有:紙上談兵 破釜沉舟 指鹿為馬 揭竿而起 ( 用語言或繪畫介紹成語故事情節)
第14課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
1. D 2.B 3.C 4.D 5.A 6.C 7.D 8. C 9.B 10.B 11.B 12.B 13.A 14.C 15.D 16.C 17.A
18.辨析改錯
公元260——公元前260;巨鹿——長平; 公元前230——公元前221;趙、魏、韓——韓趙魏;
宰相——丞相; 上級——皇帝或朝廷直接;沒有—去掉
19. (1)「焚書坑儒」 (2)李斯 目的:為了加強思想統治。只有醫葯、種樹的書不燒。
(3)評價:「焚書坑儒」是在秦朝剛剛完成統一後不久,為了統一人們的思想,加強思想控制,鞏固統一而採取的措施,對鞏固國家的統一有一定的作用,但手段是極其野蠻、粗暴的,禁錮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20. (1) C (2) D
(3)好處:統一文字解決了原先六國文字異形的狀況,便利了國家政令的發布和民間文化的交流;統一貨幣,戰國後期秦國的圓形方孔錢作為流通的貨幣,解決了攜帶、流通的困難,方便了經濟交流;統一度量衡,解決了各地換算之間的困難,有利於經濟的發展;統一車軌,解決了交通的不便,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和地區間的聯系。
進步:(1)有利於統一國家的發展(2)有利於經濟文化的交流(3)有利於加強軍事的力量(4)有利於鞏固民族的團結
21. 你的回答必須符合當時歷史實際,不以自己好惡評斷。
22. (1)復述的內容是:秦始皇順應歷史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他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以上說明秦始皇是對我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他廣建宮殿陵墓,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影響了人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他還制定殘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2)最初的印象學生寫出真實的感受即可。
(3)電視劇中的秦始皇是藝術形象,帶有「戲說」甚至虛構的成分。歷史上的秦始皇是歷史的真實,兩者差別很大。
(4)評價: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統一全國。結束長期以來諸侯稱雄割據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安定和社會的發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②秦始皇在全國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規定國家最高統治者稱皇帝,有至高無上權力;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別掌管政事、監察、軍事的事務,他們由皇帝任免絕對服從皇帝命令;推行郡縣制,郡守和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統一車軌、文字、貨幣、度量衡。鞏固國家統一,加強對人民的統治,促進各族各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③派大將蒙恬攻打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修城設縣,安定人民生活,充實邊防。為阻止匈奴南下,修築萬里長城,開鑿靈渠統一南方,促進當地生產事業發展。總之他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
第15課 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
1.D 2.A 3.C 4.B 5.A(對於初一的學生而言,教師一定要講清主觀與客觀的區別。客觀原因是指獨立存在於人的意志之外的原因。選項B.C.D都是屬於自我意識方面的原因,即主觀原因。)6.B 7.A 8.B 9.C 10.C 11.D 12.C 13.C 14.A 15.C 16.A 17.B 18.B 19.C 20.B
21.
①共同點:比如封國大多是由統治者的親屬掌握,享有很大的自治權,甚至成為國中之國,最後都釀成了
叛亂。
②不同點:由於周王室統治末期處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國力衰落,無力控制封國,形成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與戰亂的局面,而漢初經過休養生息,國力強盛,採取有力措施,對王國的叛亂進行了堅決的鎮壓,解決了王國問題。
22.(1)第一 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當時所處的「時代」這個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標准苛求古人。
第二 要對歷史人物的功和過進行全面的分析,切忌絕對化,任何絕對肯定或否定都不能作出正確的論斷。第三 要對這一人物所有事例全面地了解,一些重要人物的事例很多,散布在許多課目當中,要細心尋找。
第四 要史論結合,不能空下結論。先要敘述史實依據,然後得出結論,做到有理有據。
第五 要有正確的評價標准,從其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是促進還是阻礙,或個人品質是優是劣來進行評價。
(2)合理即可。
23.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黜」就是廢除、禁止的意思。把儒學思想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確立了儒家學說在封建統治中的正統地位,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
看問題應該一分為二。這一政策有它對國家有利的一面,那就是有利於人們思想的統一,適應了政治上大一統需要,鞏固了大一統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即不利於各種思想的傳播和發展,缺乏爭鳴,使學術上死水一潭,從而禁錮了人們的頭腦,是一種文化專制主義的表現。值得注意的是,漢武帝所採取的這一政策影響深遠,從此之後,儒家學說被確立為專制王朝的正統思想。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兩千多年。
24.參考教材75—76頁 相關內容。
25.(1)措施:①漢武帝在開拓邊疆:北擊匈奴 ②發展經濟:鑄造錢幣、興修水利 ③弘揚儒學:獨尊儒術、興建太學等方面的措施
(2)漢武帝是古代中國傑出的帝王,他為西漢的強盛作出巨大的貢獻 我們應該學習他開拓、創新、能自我反省、剛毅堅定、百折不撓等精神。
26.
某日,御書房。
帝:眾愛卿,朕今天讓你們給寡人出出主意,究竟採用什麼思想來統治國家可永保江山呢?
法:啟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國最好。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現在有些人目無國法,不把皇上放在眼裡,整天說三道四,這樣下去,對國家不利。制定嚴厲刑法,對亂說者治罪,看今後誰還敢誹謗皇上?
道:陛下萬歲!臣以為法家的建議不可取。俗話說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商紂王及秦朝的歷史就是前車之鑒,用道家思想來治國最好,先帝們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國,才有今天的成就。既然道家的思想這么好,那就繼續採用不動搖。
儒(董仲舒):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皇帝乃是天子,既是上天的兒子,那就是奉上天的命令來統治人間的,皇帝是至高無上的,誰對皇帝說三道四就是對上天的冒犯,會遭到上天懲罰的。用儒家思想治國最好,用儒家思想來教化百姓,百姓就會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而道家思想讓人們沒有約束,會說三道四,對天子不利。法家思想太殘酷,不能體現皇上的愛民之心,儒家思想治國,既體現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臣以為要鞏固統治,必須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
帝:董愛卿言之有理,即刻擬詔,告示天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第16課 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
1.B 2. D 3.C 4.C 5.D 6.C 7.B 8.D 9.A 10.C 11.C 12.C 13.C 14.D 15.D 16.C 17. B 18.A 19.B 20.C
21.參考教材
22. (1)絲綢之路(2)長安——河西走廊——新疆——中亞——西亞——歐洲
(3) 葡萄 石榴 核桃 苜蓿
23.(1)歐亞大陸;乾燥;稀少;帕米爾高原;沙漠和戈壁;絲織品;冶鐵;鑿井;造紙;佛教;舞蹈;雕塑
(2)絲綢之路東起長安(今西安),經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跨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經中亞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而達地中海東岸義大利(羅馬)。(或者: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
(3)苦:山河險阻,氣候惡劣,強盜出沒,語言不通,不同民族和國家的不同對待,商人們時常面臨死亡的威脅,等等。
樂:領略不同風光,享受異國情調,學習不同文化,可以賺錢發財,等等。
24.霍去病 衛青 衛青
25.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在我國當今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仍然發揮著重大的作用,我們應該很好地加以利用。
第17課 先進的科學技術
1.A 2.A 3.A 4.A 5.B 6.B 7.D 8.B 9.B 10.D 11.A 12.D 13.A 14.C 15.B 16.D 17.B 18.A 19.C 20.C
21.華佗沒有說過這句話。因為,張仲景在205年才開始寫《傷寒雜病論》,而且寫此書用了較長的時間,而華佗208年就被殺了,當時紙張的使用尚未普及。所以,華佗有生之年不可能看到此書。
22.(1)漢代的造紙技術基本工序如下:浸潤麻料→ 切碎→ 洗滌→ 草木灰水浸料→ 蒸煮→ 洗滌→ 舂搗→ 洗滌→ 配漿液並攪拌→ 抄造→ 曬紙→ 揭紙
優點:原料容易獲取,而且價格便宜,紙張質量也較以前有很大提高。(造紙術發明以前,世界各國的書寫材料,有的堅硬,有的笨重,有的價格昂貴,都不是理想的書寫材料,不利於文化的傳播;造紙術的發明,引起了書寫材料的一場革命,特別是蔡倫改進造紙術,提高了紙的質量和產量,使紙日益成為普遍的書寫材料。)
(2)影響:造紙術的對外傳播,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造紙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3)我國自然資源有限,使用再生紙有利於充分利用自然資源。
(4)前景:紙張的用途將更為廣泛。
23.①孔子和他的學生讀的書不對,因為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書多數是用竹木簡或絲帛製成的,那時還沒有紙。②圖中的桌子、椅子等傢具的腿很高,已經屬於明代水平了,不是孔子時代的。③孔子的發髻不對。④圖中的樹是南方的,而孔子是北方人,所以不對。⑤孔子不應坐在椅子上,這與當時席地而坐的習俗不相符合。
24.傷寒論的理論和葯方在現今的中醫臨床上仍在廣泛應用。
臨床各症的治療原則、方劑等兩者現在在臨床都在應用。
❼ 做歷史題目的問題
以下我舉一道高考題跟你分析一下高中的歷史題目要如何做才能夠拿高分:
(2006年廣東高考歷史,14分)清朝末年,面對清王朝的日益衰敗,有人預測,他必將被一個新的王朝所取代。但歷史的車輪並未重蹈王朝循環的覆轍。
請回答:中學歷史教學園地
(1)哪些因素導致了取代清王朝的是一個民主共和國而非封建王朝?(10)
一、審題:題目中有個「王朝」,應該理解為跟清朝一樣的封建王朝。「但歷史的車輪並未重蹈王朝循環的覆轍」,應該聯想到取代清王朝的確實不是一個封建王朝,而是「中華民國」,是資產階級共和國。
二、審第一個小問:哪些因素導致了取代清王朝的是一個民主共和國而非封建王朝?民主共和國就是中華民國。本小問問的是原因。而關於原因,最常用的思路就是「經濟、政治和思想」三個角度了,
進一步思考:中華民國是通過辛亥革命建立起來的,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因此,運用相關的知識來思考,中華民國是資產階級政權,那麼,肯定要以資本主義經濟、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和資產階級政治力量。因此,歸納出來的答案就是:
13.(2006年廣東高考歷史,14分)清朝末年,面對清王朝的日益衰敗,有人預測,他必將被一個新的王朝所取代。但歷史的車輪並未重蹈王朝循環的覆轍。
請回答:中學歷史教學園地
因素:經濟因素:19世紀中葉以後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展;思想因素:救亡圖存意識的增強,西方民主思想的傳播;政治因素:民族資產階級的成長;資產階級立憲派和革命派的發展壯大;其他因素:清政府實施的各項改革。(10分)
通過上述的分析,就算拿不到10分,拿8分也是沒有問題的,這就是高中要學會的解題方法了。
簡單歸納就是:一、要學會審題,要審得很細的。二、要學會聯系課本知識來思考;三、要掌握一些思路或套路。
❽ 怎樣向這個網站提供試題
你先注冊到考試網上.注冊成會員之後,就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