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歷史上的外交名人【古代的】
1、藺相如藺相如生卒不詳,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家臣,為趙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相傳為河北曲陽人。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上卿,在強秦意圖兼並六國、斗爭逐漸尖銳的時候,不僅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讓秦國的圖謀屢屢受挫,更難得的是,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為重,「先國家而後私仇」,是一位胸懷廣闊的政治家。他是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他,無畏的膽略,超人的智慧,博大的胸懷和以國事為重的思想品德,可以說是馳譽九州,光耀千古。我國古代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為我們展現了藺相如光彩奪目的人生片斷。後人在景仰藺相如的同時,對其人其事也想有更多的了解,可是歷史也總是給人留下缺憾,對藺相如早期及晚期的活動記錄很少。即便在有限的資料記錄中,也有許多錯訛、互相矛盾之處,令人真假難辨,莫衷一是。比如,從現有資料看,僅藺相如故里及墓地就有多種說法,其中故里說主要由河北省邯鄲的藺家河村、山西省古縣的寶豐村和洪洞縣的許村、山西省榆次的藺郊和相立村、山西省的澤州、河南省輝縣、安陽的太平崗、相村等地;藺相如的墓地主要有河北邯鄲、邯鄲藺家河、磁縣羌村、保定曲陽相如村、淶水縣藺家莊、陝西臨潼、山西古縣藺子坪、山西澤州、河南輝縣、修武縣等十餘處。不要說各地眾說紛紜,讓一般人看了一頭霧水,即便是一些地方政府乃至研究專家往往也是各執一詞、難有定論。本人作為藺氏後人一員,對此尤為關注,亦苦苦探究分析事實真相,力求去偽存真,為藺相如文化研究稍盡綿薄之力。下面是本人根據現有資料,經過綜合分析比較、研究考證得出的一些初步結果。希望藉此為後人景仰、懷念、了解相如彌補一些缺憾,並推動藺相如文化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從而豐富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內涵。著名外交事件:完璧歸趙 秦昭王在章台(秦宮名,舊址在今陝西西安市西水)接見藺相如,藺相如雙手捧璧,恭恭敬敬地獻給秦王,秦王接過璧。展開錦袱觀看,果然純白無瑕,寶光閃爍,雕鏤之處,天衣無縫,真不愧是稀世之寶,非常高興,又依次遞給妃嬪、文武大臣和侍從們欣賞,眾人都嘖嘖稱贊,歡呼「萬歲」,向秦王表示祝賀。 過了很久,秦王卻絕口不提以城換璧的事,藺相如知道秦王絕對沒有誠意不會以城換璧,心生一計,對秦王說:「這塊寶玉很好,就是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聽後,就把璧交給他,藺相如接過璧,迅速後退幾步,身子靠著柱子,憤怒得怒發沖冠,義正詞嚴地對秦王大聲說道:「大王想要這塊美玉,寫信給趙王,答應用十五座城來交換,當時趙王召集文武大臣商議,都說秦國貪得無厭,仗著勢力強大,想用幾句空話騙取趙國的寶玉。大家都不同意把璧送來。可我卻認為:即使老百姓交朋友,尚且互不欺騙,何況秦國是個堂堂大國呢?再說也不能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而傷了兩國的和氣。趙王採納了我的意見,並且還齋戒了五天,寫了國書,然後派我作使臣帶著寶玉到秦國來。態度如此恭敬。可大王卻在一般的離宮接見我,而且態度又這樣傲慢。大王把這么貴重的寶玉,隨便遞給宮女侍從們觀看,分明是在戲弄我,也是對趙國不尊敬。我看大王並沒有用城換璧的誠意,所以我把它要了回來,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情願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在柱子上撞個粉碎。」說罷,舉起和氏璧,眼瞅柱子,作勢向柱子砸去。 秦王怕藺相如把璧砸壞,趕忙賠禮道歉,請他不要那樣做;一面叫來掌管地圖的官員送上地圖,秦王攤開地圖對藺相如說,從這里到那裡的十五座城,准備劃歸趙國。藺相如想到秦王現在不過是裝裝樣子而已,絕對不會把城給趙國,於是又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貝,趙王非常喜歡,可因為害怕秦國勢力強大。不敢不獻給秦王,在送走這塊璧的時候,趙王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隆重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璧,也應該齋戒五天,然後在朝廷上舉行九賓之禮,我才能把璧獻給大王。」秦王想到璧在藺相如手裡,不好強取硬奪,便答應齋戒五天,然後,又派人送藺相如到廣城賓館去休息。 到了賓館,藺相如想到秦王雖然答應了齋戒五天,但一定不會真把城給趙國,於是就選了一名精乾的隨從,讓他穿上粗布衣服,打扮成普通老百姓,揣著和氏璧,悄悄地從小路連夜趕回趙國去了。」再說秦王假裝齋戒了五天,就在朝廷上設下隆重的九賓之禮。兩邊文武大臣排立,傳下命令,要藺相如來獻璧。 藺相如走上朝廷,對秦王行了禮說:「秦國從秦穆公以來,已經有二十一位國君了,沒有一個是講信用的。我怕受大王的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早派人帶璧離開秦國,恐怕現在早已到趙國了。」秦王聽了,十分惱怒。藺相如仍舊從容不迫地說:「今日之勢;秦強趙弱,因此大王一派使者到趙國要璧,趙國不敢違抗。馬上就派我把璧送來,現在要是秦國真把十五座城割讓給趙國以換取和氏璧,趙國哪敢要秦國的城邑而得罪大王?欺騙大王,罪當萬死,我已不存生還趙國之望,現在就請大王把我放在油鍋里烹死吧,這樣也能使諸侯知道秦國為了一塊璧的緣故而誅殺趙國的使者,大王的威名也能傳播四方了」。 秦王的陰謀被徹底揭穿,又狡辯不得,只好苦笑一番。而秦王左右的大臣衛士,有的建議把藺相如殺掉,但被秦王喝住了。秦王說:「現在即使把藺相如殺了,也得不到璧,反而損害了秦趙兩國的友誼,也有損秦國的名聲,倒不如趁機好好招待他,讓他回趙國去。」 於是秦王依舊按九賓之禮在朝廷上隆重地招待了藺相如;然後客氣地送他回國。以後秦國一直不肯把十五座城割給趙國,趙國自然也就沒有把璧送給秦國。澠池之會 公元前282年,秦國派大將白起攻取了趙國的簡(今山西離石縣西)和祁(今山西祁縣)兩塊地方。次年,秦國又派兵攻佔了趙國的石城(今河南朴縣西南);又過了一年,再向趙國進攻,兩國交戰,趙國損失了兩萬多軍隊,但秦軍的攻勢也被遏止了。 公元前279年(趙惠文王二十年),秦昭王想和趙國講和,以便集中力量攻擊楚國,於是派使者到趙國,約趙王在西河外的澠池(今河南澠池縣境內)見面,互修友好。趙王害怕,想不去,大將軍廉頗和上大夫藺相如商議,認為趙王推辭不去不好,就勸趙王去:「秦王約您會議,如果大王不去,那就顯得趙國力小而膽怯了,還是去好。」趙王聽從了廉頗、藺相如二人的建議,藺相如也隨著趙王一起去了。 廉頗帶領大軍把趙王送到邊境,臨分手。對趙王說:「這次大王去澠池,路上來回的行程,加上會見的時間,估計前後不會超過三十天。為了防止意外,要是過了這個日期大王還未回來,請允許我們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扣留大王要挾趙國的念頭。」趙王同意了。廉頗還在邊境上布置了大量的軍隊,防備秦國的進攻。 到了澠池,見到秦王,雙方行過禮,便在筵席上敘談,酒到中巡,秦王對趙王說:「我聽說你喜歡彈瑟,我這里有瑟,就請你彈一支曲子助助興吧!」趙王不敢推辭,只好彈了一曲。這時,秦國的御史走了過來,在簡上寫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宴會,秦王命趙王彈瑟。 藺相如見此不悅,上前對秦王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擊缶(瓦盆),我這里有個缶,請你敲敲缶讓大家高興高興。」秦王聽了勃然大怒,不肯答應。藺相如又端起缶走過去,獻給秦王,秦王還是不肯敲。藺相如就說:「現在我離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應,我拼著一死,也要濺你一身血。」意思是要和秦王拚命。 秦王的侍衛看到秦王受到脅迫,慌忙拔出刀來,要殺藺相如。藺相如瞪著雙眼,大喝一聲,嚇得侍衛連連後退,秦王心裡很不高興,也只好勉強在缶上敲了幾下。藺相如回頭叫來趙國的御史,也把這件事情記下來:某年某月某日,趙王和秦王在澠池宴會,趙王命秦王敲缶助興。 秦國的大臣們見秦王沒有佔便宜,就說:「請趙王獻出十五座城地為秦王祝福!」藺相如也不示弱,說:「請秦王拿咸陽(秦國都城,今陝西咸陽縣東)為趙王祝福!」 一直到酒筵結束,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機智勇敢地同秦國君臣進行了針鋒相對、不屈不撓的斗爭,挫敗了秦國的圖謀。秦國也知道廉頗率領大軍駐扎在邊境上,使用武力也得不到好處,便只好恭恭敬敬送趙國君臣回國。以後,秦、趙間暫時停止了戰爭。2、晏子晏嬰是山東省高密市人。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愛國憂民,敢於直諫,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善於辭令,主張以禮治國,曾力諫齊景公輕賦省刑,出使別國時幾次保衛國家尊嚴,漢代劉向《晏子春秋》敘錄,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並論。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齊庄公、齊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餘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現存晏嬰墓在山東淄博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 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
參考資料:網路
Ⅱ 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外交官
曾紀澤 即曾國藩的大兒子 1881年(光緒七年)二月二十四日,曾紀澤代表清政府專在彼得堡屬同沙俄簽訂《中俄伊條約》,收回依犁
明朝的三寶太監鄭和,也算得一位,幾下東洋,不僅讓世界知道了中國,還和外國進行貿易交換
周恩來,他的事跡很多,比較著名的象提出 求同存異,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
蘇武,應該也是位傑出的使節,雖然任務沒完成得怎麼樣,但他不失民族氣節,塞外放羊一十九年,難得可貴了。
顧維鈞,他在近代很有名。被譽為民國第一外交家,1919和1921年代表中國參加了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在巴黎和會上,就山東的主權問題據理力爭,以出色的辯論才能闡述中國對山東有1945年6月,出席舊金山會議,參加《聯合國憲章》起草工作並代表中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其後任國民黨政府駐聯合國代表。不容爭辯的主權,為維護中華民族的權益作出了貢獻。
Ⅲ 我國歷史上的著名外交人物有哪些
藺相如 使和氏璧從秦國完璧歸趙。
張騫 使西域與漢帝國建立了正式的聯系。
蘇武 不辱使命的出使了匈奴,並保證了自身的民族氣節
Ⅳ 中國歷史外交人物的故事,2個
1、唐雎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我想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國,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啊!」安陵君說:「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換小的土地,很好。
即使如此,我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衛它,實在不敢交換啊!」秦王不高興。於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不聽我,這是為什麼呢?況且秦國已經滅了韓國亡了魏國,而安陵君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的原因。
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當作忠厚的長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現在我用十倍於安陵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願,(是)輕視我嗎?」
唐雎回答說:「不,不是像你說的這樣。安陵君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並且保衛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何況僅僅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您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倒下的屍體有百萬具,血流千里。」
,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
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膽識的人,心裡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徵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就要成為四個人了。
如果有才能和膽識的人一定要發怒的話,就要使兩具屍體倒下,血流五步遠,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現在這個時候就是這樣。」於是拔出寶劍起身想要(與秦王)同歸於盡。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麼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然而安陵卻憑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有先生啊!『
2、燭之武
晉文公、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並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
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於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鄭伯聽取了他的話。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沒有能力辦事情了。
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
夜晚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去見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麼敢用這件事勞煩您手下的人呢。
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困難的,您何必要滅掉鄭國而增加鄰邦晉國的土地呢?鄰邦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
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麼害處。
況且,您曾經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築城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有什麼滿足的呢?
既然它已把鄭國當作東部的疆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損秦國,晉國從哪裡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
使秦國受損而使晉國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希望您能好好考慮『闕秦以利晉』這件事)!」秦伯高興了,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並派杞子、逄孫、楊孫幫鄭國守衛,就率軍回國。
3、鄧芝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於永安病逝。之前,孫權為修補夷陵之戰給兩國造成的裂縫,曾遣使請和,劉備亦派宋瑋、費禕等到吳回應。
但如今劉備逝世,丞相諸葛亮憂慮孫權知道這消息後態度會有所改變,不知如何處理。此時鄧芝面見諸葛亮說:「現今主上(劉禪)年幼,在位不久,應該派遣使臣重新與東吳結好。」
諸葛亮回答:「我想了很久,不知道任用誰,現在我找到了。」鄧芝問是誰,諸葛亮說:「就是使君您了!」於是派鄧芝出使吳國。
鄧芝到來後,孫權果然感到疑惑,不立即接見鄧芝,鄧芝便自己上表求見孫權道:「臣這次來也是為了吳國,不只是為了蜀漢。」
孫權於是接見他,對鄧芝說:「我原本誠心想與蜀漢和親,但恐怕漢主年幼,國小而大勢困頓,如果曹魏乘虛進攻,不能保全自己,所以我感到十分猶疑了。」
鄧芝答道:「吳、蜀兩國結合擁有四州的地方,大王您是有名於世的英傑,諸葛亮亦是當代特別傑出的人才。蜀有重險可固守,吳有三江可阻隔,結合這兩個長處,成為唇齒之邦。
進可並力奪取天下,退可鼎足而立,這是自然的常理。大王現在若想委身向魏,魏必定要大王您入朝朝拜,最少也要求太子前往為質子,若不遵從命令,就有理由討伐。
我國必定見有利而順流進發,如此,江南之地便不再是大王所有了。」孫權沉思甚久才說:「你所言甚是啊!」便與魏斷絕關系,與漢連和,派大臣張溫前往訪問。
張溫出使即將返回時,蜀漢再次派鄧芝到吳國,孫權對鄧芝說:「如果天下太平的時候,兩個君主分別統治,不是很快樂嗎。」鄧芝卻對他說:「天無二日,地無二主。
如果魏國滅亡之後,大王還未深識天命。那為君之人就各自去光大自己的仁德,為臣之人各自竭盡自己的忠誠,而為將之人則握棰擂鼓,爭戰才剛剛開始。」
孫權大笑說:「您確實很真誠。」孫權在給諸葛亮的信中說:「丁厷言辭鋪張浮艷,陰化不能完盡;能和合兩國的人,只有鄧芝。」
4、班超
西域諸屬國自王莽篡漢之後脫離中央王朝管轄,被北匈奴所控制。北匈奴得到西域的人力、物力後,實力大增,屢次進犯河西諸郡,使得邊地人民不堪其苦。
永平十六年(73年),奉車都尉竇固等人出兵攻打北匈奴,班超隨從北征,在軍中任假司馬(代理司馬)之職。班超一到軍旅中,就顯示了與眾不同的才能。
他率兵進攻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在蒲類海(今新疆巴里昆湖)與北匈奴交戰,斬獲甚多。竇固很賞識他的才幹,於是派他和從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5、蘇秦
蘇秦第二次來到趙國,奉陽君趙成已死,便游說趙肅侯,提出六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的主張。蘇秦詳細分析了趙國和其他諸侯國的關系,指出趙對韓魏的戰略相依關系。
進而說明了自己的合縱主張:韓、魏、齊、楚、燕、趙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秦國,並建議趙國組建六國聯盟並力抗秦。
如此一來,六國一體,秦國一定不敢從函谷關出兵侵犯,趙國的霸主事業也就成功了。 趙肅侯採納了蘇秦的「合縱」主張,資助他去游說各諸侯國加盟,以訂立合縱盟約。
Ⅳ 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外交人物有哪些
張騫 班超 唐三藏
Ⅵ 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外交人物有哪些
晏子出使楚國。楚國人因為他身材矮小,就在城門旁邊特意開了一個小門來迎接晏子。晏子不肯進去,說:「只有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中進去。現在我出使的是楚國,不應該是從此門進去吧。」迎接賓客的人只好改道請晏子從大門中進去。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沒有人了嗎?派遣你作為使者」晏子回答說:「齊國首都臨淄人口眾多,張開衣袖連在一起可以遮天蔽日,揮灑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樣,肩挨著肩,腳跟著腳,怎麼能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這樣那麼為什麼派你這樣一個人來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臣,各有各的主張規矩,那些賢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賢明君主(的國家),不賢、沒有德才的人就派遣他出使無能君主(的國家),我是最無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國了。 帶犯人上來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到這個消息,對手下說:「晏嬰是齊國的善於言辭的人,現在他將要來,我想要侮辱他,用什麼辦法呢?」手下回答說:「當他到來時,請允許我們綁著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他)是干什麼的人?』我們回答說,『(他)是齊國人。』大王再問:『犯了什麼罪?』(我們)回答說:『(他)犯了偷竊罪。「晏子到了(楚國),楚王請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個士兵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面前去。 楚王問道:「綁著的人是做什麼(的人)?」回答 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看著晏子問道:「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東西的嗎?''晏子離開了坐席回答道:「我聽說:橘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枳,只是葉子的形狀相似,它們的果實味道卻不同。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水土條件不相同啊。現在這個人生在齊國不偷東西,一到了楚國就偷東西,莫非是楚國的水土使百姓善於偷竊嗎?」 楚王苦笑著說:「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
Ⅶ 我國古代歷史上的著名外交人才
藺相如、班超、張騫、王玄策、晏嬰等。
1、藺相如
藺相如,生卒不詳,今保定市曲陽縣相如村人。戰國時趙國上卿,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跡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事件。
藺相如原為宦者令舍人。趙惠文王時,秦昭王寫信給趙王,願以十五個城池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和氏璧」來到秦國,據理力爭,機智周旋,終於完璧歸趙。
公元前279年,秦王與趙王相會於澠池(今河南澠池西),他隨侍趙惠文王,當面斥責強大的秦國,不辱國體,使趙王沒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為上卿,居官於廉頗之上。
廉頗居功自恃,不服相如,恥居其下,並揚言要羞辱相如。藺相如為保持將相和睦,不使外敵有隙可乘,始終迴避忍讓。
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善自謙抑的精神感動了廉頗,於是親自到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二人成為刎頸之交。
2、班超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風郡平陵縣(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學家。
班超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但內心孝敬恭謹,審察事理。他口齒辯給,博覽群書。不甘於為官府抄寫文書,投筆從戎,隨竇固出擊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
在三十一年的時間里,收復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為西域回歸,做出了巨大貢獻。官至西域都護,封定遠侯,世稱「班定遠」。
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因年邁請求回國。永元十四年(102年),抵達洛陽,被拜為射聲校尉。不久後便病逝,年七十一。死後葬於洛陽邙山之上。
3、張騫
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故里在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城南2千米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
張騫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
史學家司馬遷稱贊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
張騫被譽為偉大的外交家、探險家,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東方的哥倫布」 。
他將中原文明傳播至西域,又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種到中原,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張騫病逝於大漢帝都長安,歸葬漢中故里。
4、王玄策
王玄策,生卒年不詳,洛陽人,唐朝官員、外交家,數次出使印度。曾任融州黃水縣令,後升任朝散大夫。
貞觀十五年(641年)印度的中天竺送使節來唐。貞觀十七年(643年),王玄策奉命作為副使,跟隨李義表出使天竺(印度)。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此時阿羅那順成為中天竺的新國王,派軍隊劫掠使團。王玄策調吐蕃兵、泥婆羅兵擊敗中天竺。
顯慶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王玄策在各地訪問之間,還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參拜。
關於這些印度旅行的事跡,他雖記錄有《中天竺行記》一書,惟完本早已失卻,只餘下《法苑珠林》、《解迦方誌》等散逸殘篇。
5、晏嬰
晏嬰,姬姓,晏氏,字仲,謚「平」,史稱「晏子」,夷維(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庄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50餘年。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侯。
他聰穎機智,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
齊景公四十八年(前500年),晏嬰去世。其思想和軼事典故多見於《晏子春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晏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玄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班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藺相如
Ⅷ 中國近代史史上的外交官都有哪些
郭嵩燾(1818-1891年),1877年任清政府駐英法公使,1878年被清政府召回,從此閑居。郭嵩燾是第一個正式領銜出使西方,真正走向世界的中國人。也是洋務思想家,中國職業外交家的先驅。郭嵩燾對西方的觀察,超越了他的時代,他的主張不容於世,晚景甚為凄涼。1891年,郭嵩燾鬱郁而終。
曾紀澤(1839-1890年),晚清最有影響力的外交家之一。曾先後擔任駐英、法、俄大使。在沙俄侵佔新疆時,與沙俄力爭,改崇厚擅自簽訂的《里瓦幾亞條約》,更立《中俄伊犁條約》,收回伊犁等地。中法戰爭時與法國談判,立場堅定維護清國主權。與英國議定洋葯稅厘並征條約,使清政府每年增加煙稅200萬兩白銀。
張蔭桓(1837-1900),1885年任出使美國、西班牙、秘魯三國大臣,辦理華工被害案交涉事宜。張蔭桓多次出使歐美,了解歐美富強之理,每次歸來都為皇上講述,光緒感覺受益良多。維新失敗後被發配新疆。庚子國難後,慈禧將怨恨灑在對開戰有異議的大臣身上,張蔭桓於1900年7月31日被殺。
鄭藻如(1824-1894),咸豐元年恩科第30名鄉試舉人。或內閣中書銜,並得曾國藩、李鴻章賞識,辦理洋務外交。1881年,鄭藻如出使美國、西班牙、秘魯三國。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停止華工入美20年的排華法案,鄭向美國總統提出抗議,要求否決這一議案。1886年,鄭藻如患病回國。
施肇基(1877-1958年),祖籍浙江餘杭。1897年伍廷芳為駐美大使,施肇基為隨員。回國後成為張之洞幕僚。1905年隨端方戴鴻慈出國考察憲政。辛亥革命爆發後,施肇基被任命為駐美、西班牙和秘魯公使,未及赴任,清朝滅亡。
梁誠(1864-1917),第四批留美幼童之一。回國後隨張蔭桓赴美,開始外交生涯。1903年,出使美國、秘魯、古巴等國。他不負重託,爭回庚子賠款多出部分用於教育,爭回粵漢鐵路築路權益。在和歐美等國的交往中,表現出愛國精神和出色的外交才能。
伍廷芳(1842-1922)。中國第一個取得英國法律博士學位的人。1882年入李鴻章幕僚,其後主持辦理了北洋水師停泊日本時的「崎案」,1896年為出使美國、西班牙、秘魯公使。1899年同墨西哥簽訂《中墨通商條約》。1907年再次出任駐美國、墨西哥、秘魯、古巴公使。
孫寶琦(1867-1931)。年輕時有經世之志,1886年起,歷任直隸道台、順天府尹、駐外公使等職。1902年,出使法蘭西,力主效法日本以圖自強。1907年出使德意志,籌措討還青島事宜。1911年任山東巡撫,武昌起義後,宣布山東獨立。
梁敦彥(1857-1924年),順德人。是清朝最早留學美國幼童之一。1881年回國,先後在福建船政學堂、天津北洋電報學堂任教習。歷任清朝漢陽海關道、天津海關道,外務部右侍郎,外務部會辦大臣兼尚書,會辦稅務大臣、弼德院顧問大臣等職。
胡惟德(1871-1933),1888年以算學中舉人。1904年任出使俄欽差大臣、外交部右丞,1908年使日欽差大臣,1910年外務部大臣,1911年清末袁世凱內閣外務部副大使。1912年任民國唐紹儀內閣外交次長,歷任北洋政府駐法公使兼駐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公使。1920-1925任駐日公使。
周自齊(1871-1923),早年入同文館學習,後留學美國。1896年任駐美公使館秘書。1899年任紐約領事,1900年任駐古巴代辦。1903年任駐舊金山總領事。次年任駐美公使館一等秘書。1908年任駐美公使館代辦,游美學務處總辦。1909年任外交部左參議,後任外交部右丞。
民國時期也有很多外交官,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顧維鈞、傅秉常、程天放。
Ⅸ 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外交家是誰
它在多部紀念周恩來誕辰的影視作品中獨樹一幟,另闢蹊徑,不講周總理的政回治、軍事生涯,卻獨一答無二地選擇了非常能體現總理智慧、風范、人格魅力的外交生涯一面。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風雲本身就很有吸引力,體現著國際「戰國時代」特點的本世紀世界外交確實十分精彩,而周總理參與制定和具體實踐了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國突破了美、蘇的政治外交封鎖,節節勝利地取得了外交大國地位。 《周恩來外交風雲》中精彩的內容包括: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周總理出訪十四國、乒乓外交、中美建交,中蘇、中越、中印關系等歷史事件。可以說全片特點就是「人所共知的歷史事件,鮮為人知的情節鏡頭」。由此而產生的視覺沖擊力和對心靈構成的震撼都是巨大的。據稱70%以上的細節鏡頭是首次在我國銀幕上出現。
麻煩採納,謝謝!
Ⅹ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對外交往的人物
漢代:張騫 班超 甘英(波斯灣)
唐代:鑒真(日本),玄奘(印度),義凈(印度)
明代:鄭和(下西洋),徐光啟(同歐洲傳教士)
古代皇帝沒寫,戰爭方面的人物沒寫。近代就更多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