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地理論文題目有哪些
一、最新地理論文選題參考
1、產業地理集中、產業集聚與產業集群:測量與辨識
2、地理—生態過程研究的進展與展望
3、中國製造業的地理集聚與形成機制
4、論地理信息系統及其在地理學中的地位
5、能源地理學——中國生物質能源的定量評價及其地理分布
6、地理學的研究核心--人地關系地域系統--論吳傳鈞院士的地理學思想與學術貢獻
7、地理學:地理-生態過程研究的進展與展望
8、地理學的研究核心—人地關系地域系統:論吳傳鈞院士的地理學思想與學 …
9、地理空間數據的可視化
10、產業地理集聚與外商直接投資產業分布——以北京市製造業為例
11、關於地理學的區域性和地域分異研究
12、地理-生態過程研究的進展與展望
13、要素稟賦、地理因素與新國際分工
14、集成GIS和細胞自動機模型進行地理時空過程模擬與預測的新方法
15、地理和貿易
16、綠洲地理特徵及其氣候效應
17、產業特徵、空間競爭與製造業地理集中——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
18、中國21世紀議程與地理學
19、對自然地理區劃方法的認識與思考
20、我國古地理學的形成、發展、問題和共識
二、地理論文題目大全
1、GIS環境下面向地理特徵的制圖概括的理論和方法
2、分形理論在人文地理學中的應用研究
3、地理科學的信息化與現代化
4、中國地理學發展若干值得思考的問題
5、華北植物區系地理
6、地理數據尺度轉換方法研究進展
7、青藏高原地理環境研究進展
8、我國土壤動物生態地理研究進展
9、河南農區經濟發展差異地理影響的小尺度分析
10、西方地理學界關於生產性服務業作用研究述評
11、煙粉虱不同地理種群的mtDNA COI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統發育
12、新疆黃山東銅陵硫化物礦床Re—Os同位素測定及其地理動力學意義
13、地理空間的尺度-結構分析模式探討
14、中國地理教育:繼承與創新
15、科學地理解心理健康與心理健康教育
16、中國青年大腸癌的發病特點及地理分布
17、關於綜合地理區劃若干問題的探討
18、我國地理標志法律保護的制度選擇
19、金融地理學:國外地理學科研究新動向
20、WebGIS中的地理關系資料庫模型研究
三、熱門地理專業論文題目推薦
1、北京市地理編碼資料庫的研究
2、小熊貓種群遺傳結構和地理分化
3、計算機網路信息空間(Cyberspace)的人文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展望
4、產業地理集中研究進展
5、地理標志的性質和保護模式選擇
6、伊犁野果林的生態地理特徵和群落學問題
7、祁連山區降水的地理分布特徵
8、地理環境演變研究的理論與實踐--鄂爾多斯地區晚第四紀以來地理環境演變的研究
9、地理生態學的乾燥度指數及其應用評述
10、從地圖到地理信息系統與虛擬地理環境--試論地理學語言的演變
11、我國SO_2和NO_X排放強度地理分布和歷史趨勢
12、中國地理教育:繼承與創新
13、氣候變化對中國森林生產力的影響 Ⅰ.中國森林現實生產力的特徵及地理分布格局
14、中國城市地理
15、三江源地區植被指數下降趨勢的空間特徵及其地理背景
16、中國城市體系的「中心—******模式」:地理與經濟增長的經驗研究
17、中國城市地理
18、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貯量及其地理分布規律
19、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地理分布的影響及對策
20、地理和貿易
四、關於地理畢業論文題目
1、中國北方近50年溫度和降水極端事件變化
2、中國農村空心化的地理學研究與整治實踐
3、論地理學的研究核心——人地關系地域系統
4、中國製造業地理集中與省區專業化
5、我國濕地研究進展——獻給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成立40周年
6、地理系統與地理信息系統
7、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多樣性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8、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地理界定及其生態問題
9、基礎地理資料庫的持續更新問題
10、景觀生態戰略點識別方法與理論地理學的表面模型
11、植物區系地理
12、地理位置與優惠政策對中國地區經濟發展的相關貢獻
13、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前沿領域
14、關於地理學的「人-地系統」理論研究
15、基礎地理資料庫的持續更新問題
16、城市地理分形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17、植物區系地理
18、地理科學的中國進展與國際趨勢
19、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前沿領域
20、分形理論在地理學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五、比較好寫的地理論文題目
1、從地理空間到地理網路空間的變化趨勢--兼論西方學者關於電信對地區影響的研究
2、人文地理學"空間"內涵的演進
3、中國氨的排放強度地理分布
4、中國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地理區劃
5、談地理科學的內容及研究方法:(在1991年4月6日中國地理學會...
6、生態地理區域界線劃分的指標體系
7、栓皮櫟種群的生物學生態學特性和地理分布研究
8、經驗地理解法官的思維和行為——波斯納《法官如何思考》譯後
9、現代地理學中的數學方法
10、西南區野生狗牙根遺傳多樣性的ISSR標記與地理來源分析
11、四川省農作物生產力的地理分布
12、論地理空間形象思維——空間意象的發展
13、地理信息系統應用於中國大陸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空間分布及環境因素分析
14、產業地理集中度測度方法研究
15、產業集聚:地理學與經濟學主流觀點的對比
16、人文主義與後現代化主義之興起及西方新區域地理學之發展
17、我國20世紀地理學發展回顧及新世紀前景展望--祝賀中國地理學會創立90周年
18、馬氏珠母貝不同地理種群內自繁和種群間雜交子一代形態性狀參數及相關性分析
19、中國對蝦(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黃、渤海3個野生地理群遺傳多樣性的微衛星DNA分析
20、家蠶不同地理品種分子系統學研究
㈡ 緊急求一份2000字的大學中國歷史地理學的論文
一、總體進程
傳統的輿地學孕育了歷史地理學。輿地學主要研究歷代疆域、政區、地名、水道的因襲與變異,長期以來是歷史學的附庸,是治史的四把鑰匙之一,它的成果往往僅被視為為歷史研究提供一個空間舞台而已。
20世紀初,隨著西方地理學思想和方法的傳入,逐漸沖破了輿地學的藩籬,學者們自覺不自覺地運用新的方法和視角來研究歷史時期發生的一切地理現象,並探索這些現象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這樣,現代科學意義上的歷史地理學就應運而生了。1934年由顧頡剛、譚其驤創辦的禹貢學會就是有志於開創現代歷史地理研究的學術團體,自費籌辦的《禹貢》半月刊既取得了一批學術成果,更培養了一批歷史地理學人才,但不久因日寇侵華而停辦。
歷史地理學得到充分發展並日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則是解放後的事。當然,發展的道路並不是平坦的。在"文革"以前,歷史自然地理因其階級屬性不強而有所發展,並在國家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與國家經濟建設密切相關的經濟地理(含歷史經濟地理)因受蘇聯影響而呈一枝獨秀式地畸形發展,某些分支只能依附於經濟地理而苟延殘喘;但人文地理長期被視作偽科學,作為歷史地理學重要內容的歷史人文地理自然也遭了殃。所以,真正運用馬列主義理論和方法,在基礎理論研究、新領域開拓、相關學科的交流與融合以及結合四化建設的專題研究等方面的一系列成就,主要還是改革開放以後即20世紀最後二十幾年裡所取得的。
關於學科的性質,五十年代以來即展開了學術討論,並在主要方面達成了共識。侯仁之最早闡明了歷史地理學是現代地理學一個組成部分的基本觀點。他系統地闡述了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任務、方法和意義,說明歷史地理學是現代地理學的向後延伸部分,其主要研究對象是人類歷史時期地理景觀的變化,主要工作不僅要復原過去的地理景觀,而且還要探求其發展演變的規律 。譚其驤、史念海對此均表示贊同。譚其驤認為它的研究對象與現代地理學完全一致,僅僅是時間上的不同而已;但同時又多次強調運用歷史學方法和歷史文獻資料的重要性,指出中國的歷史地理學不僅能為歷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利用成果,同時又能從歷史文獻中汲取豐富的、無法替代的泉源 。史念海也認為"以前歷史地理學還屬於歷史學的范疇,自然要運用治史的方法進行探索","既然(歷史地理學)是地理學的組成部分,就該兼用地理學的方法從事研究" 。此外,黃盛璋提出歷史地理學是介於歷史與地理兩門學科之間的邊緣學科、盛敘功認為它屬於社會科學范疇、尹國蔚提出它是一門獨立的綜合性學科等觀點,均成一家之言,呈現出百家爭鳴的良好局面。
對各分支領域的理論探索,八九十年代也有長足的進展。黃盛璋對綠洲學、馬正林對歷史城市地理學、周振鶴對歷史政治地理學、韓光輝等對歷史地圖編制理論、李並成對歷史民族地理學、王振忠對歷史社會地理、龔勝生對歷史醫學地理學、王社教對歷史農業地理學、雍際春對歷史文化地理學、趙海軍對歷史科技地理等方面的思考與探索,為各分支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在學科基本建設上,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成就。一是歷史地圖集的編繪,顧頡剛、章巽合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古代部分)出版於1956年,開我國綜合性歷史地圖集之先河。作為毛澤東主席1954年交辦的任務,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譚其驤主編、歷時三十餘年而於1988年才出齊的八大冊《中國歷史地圖集》,是一切歷史地理專題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與出發點,奠定了本學科牢固的基石。在它的影響下,《中國歷史地震地圖集》、《中國史稿地圖集》、《中國近代史稿地圖集》以及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太平天國、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等一批斷代、專題歷史地圖集相繼問世;區域性歷史地圖集的編制也形成風氣,已出版的有北京、廣東、西安、上海四種。規模更大、門類更全、內容更精彩的《國家歷史大地圖集》正在出版之中,預計這將大大推動本學科的全面發展。二是歷史地名工具書的編撰。三十年代臧勵龢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已遠遠適應不了需要。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編撰的《辭海》歷史地理分冊、《中國歷史地名辭典》分別於1982年、1988年出版,並一再重印。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卷(1996年出版),是目前最權威的歷史地名工具書。分省的歷史地名工具書則有廣東、浙江、湖南三種。即將出版的史為樂主編《新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將在這方面取得巨大進步。三是通論性、總結性與區域綜合性著作的不斷涌現。通論性著作目前至少已出版十一種,主編或第一編著者分別是:史念海、鄒逸麟、馬正林、王育民、施和金、陳昌遠、張步天、韓濱娜、李恩軍、張全明、陳代光。1982年出版的譚其驤主編《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和2001年初出版的鄒逸麟主編《中國人文地理·歷史人文地理》,由多個專業單位協作攻關,集眾人之長,是學術界成果的總結之作,比上述通論性著作更具權威性。至於區域性綜合性研究的,則至少有關於黃淮海、河西走廊、荊楚、東北、蘇北的五部專著問世。
隨著這門學科的日益興旺和成熟,產生了一批頗具影響的學術大家,顧頡剛被認為是歷史地理學的開山祖,譚其驤、侯仁之、史念海則為歷史地理學三大家,他們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學術繼承人,從而圍繞他們逐漸形成了上海、北京、西安等研究歷史地理的中心。
二、歷史自然地理研究的進展
作為歷史地理學一個分支,它是從五十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譚其驤主編《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是這一分支領域的前期綜合成果,侯仁之主編《環境變遷研究》在學術界也頗有影響,同時又在歷史氣候、河湖、海岸、土壤、植被、沙漠、動物等方面均有進展和新成果問世。徐近之自1955年起整理和研究了20多個省份的歷史氣候資料,文煥然1959年出版了研究秦漢黃河中下游氣候的專著,竺可楨1972年發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是一篇傑出的經典論文,張家誠、龔高法、張丕遠、劉昭民、滿志敏等學者對歷史氣候的研究均取得了重要成就。關於歷史上水體變遷的研究,成果豐碩,僅有關黃河歷史的研究專著和論文集便有十餘種。關於長江、珠江、海河、淮河變遷歷史均有專著問世,譚其驤、張修桂、施雅風、陳吉余關於洞庭湖、鄱陽湖、青海湖、東部海岸歷史變遷的研究成果均堪稱範式,譚其驤對海河水系、史念海對運河、鄒逸麟對黃河、曾昭璇對珠江三角洲水系、林汀水對遼河水系、王守春對塔里木河、李並成對敦煌綠洲水系、傅林祥對黃浦江等河流演變歷史的研究結論也均成一家之言,有關歷史上羅布泊、太湖、杭州西湖、巢湖、鑒湖、廣德湖、白洋淀、文安窪、梁山泊、居延澤、華北平原湖沼與古河道、長江三峽工程背景與長江水旱災害、上海與天津成陸過程等專題的研究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因五六十年代國家某些政策失當,造成一些地區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甚至沙漠化,譚其驤對黃河下遊河道變遷與中游農牧業更替關系 、侯仁之對西北毛烏素沙地與烏蘭布和沙漠變遷 、史念海對黃土高原植被 、陳橋驛對紹興天然植被的考察與研究 ,都是有針對性的,在學術上起著開創作用,不少學者如朱震達、於希賢、朱士光、趙永復、陳育寧、景愛、王尚義、鄧輝等繼踵其後,在研究廣度、深度上均有所進展,從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以文煥然、何業恆為主的一批學者在歷史時期野生動物地理的研究方面發表了一連串的論文和專著,論述了幾十種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在地理分布上的變遷,得出了其變遷總趨勢是分布區域由小變大、分布范圍北界日趨南縮、有的種屬甚至瀕於滅絕的結論。三、歷史人文地理研究的進展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1949-1979年期間人文地理研究在中國實際上已被列為禁區,因而歷史人文地理也難逃厄運。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中國的歷史人文地理研究迎來了科學的春天。譚其驤指出:中國歷史人文地理需要並可能研究的方面與門類頗為廣泛,比外國要豐富得多,其中相當大一部分是中國所特有的,因此他預言:"歷史人文地理將是歷史地理研究中最有希望、最為繁榮的分支之一,在中國實現現代化進程中,歷史人文地理研究必將作出自己的貢獻,這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 。
最近二十年來,歷史人文地理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因領域眾多,宜分八個方面加以總結。
1、歷代政區研究
這是傳統的輿地學的核心內容之一。1980年出版的王仲犖《北周地理志》反映了這一方向。七十年代及其以前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國歷史地圖集》和《辭海》歷史地理分冊中。1987年出版的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解決了清代以來許多學者沒有解決的問題,是歷史政區研究的一大突破,用"超邁乾嘉"來形容並非過譽。以後,相繼有研究東漢、明代政區的專著(作者李曉傑、靳潤成)問世。牛平漢等編著了明、清兩代政區沿革綜表,而以《中國歷代行政區劃》為名的書至少有兩部,分省歷史政區沿革的著作則有湖北、安徽、山西、廣西、寧夏、內蒙古、北京等多部。
這一活躍領域里,發表的論文涉及郡縣制、僑州郡縣制、路州縣制、府制、行省制的許多方面和行政區劃劃分原則、州縣等第變遷、政區改革等內容,其中有些是熱點問題,有些具有突破性進展。前者如關於秦郡的考證,乾嘉以來無慮數十家。《漢書·地理志》原有秦三十六郡,但清人已發現內有後置者,王國維《秦郡考》 指出南海、桂林、象郡、九原四個後置之郡不在三十六郡之內,遂據《史記》紀傳益以陶、河間、閩中、黔中四郡;譚其驤《秦郡新考》 則認為應補入陳、廣陽、閩中、黔中四郡,並指出秦郡不必拘泥於某一數目,因為秦統一後對郡的建制有所增補。關於秦代有無九原郡、是否置有鄣郡,學術界也有爭論。後者見於周振鶴《自選集》尤多,其《縣制起源三階段說》將春秋戰國縣制起源劃分為縣鄙之縣、縣邑之縣、郡縣之縣三個階段,"由縣鄙得縣之名,由縣邑得縣之形,由縣的長官不世襲而得縣之實,這或者可以看成是縣製成立的三部曲"。又如,胡阿祥對東晉南朝僑州郡縣、六朝政區增置濫置、南朝內地的少數民族政區等問題都做了窮盡式的研究 ,從而使以前的同類成果相形見絀。
2、歷代疆域研究
解放前,關於中國疆域的概念非常模糊,往往將中國與中原王朝等量齊觀,因而關於疆域的定義並不十分確切。參加《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編繪者首先遇到了疆域問題上的一連串難題。主編譚其驤深入細致地剖析了各個時期的不同情況,經過反復琢磨,直到晚年才發表了他的論文《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歷代疆域》 。他認為,歷史上的中國是多民族共同締造的國家,因而中國與中原王朝是兩個不同概念:凡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任何一員在歷史上建立的政權,都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權;她所管轄和活動的范圍,都是歷史上中國的疆土;中原王朝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歷史上除了清朝以外,沒有一個政權曾經包括過所有中國的領土。這個觀點,現在成了邊疆史地研究的基本理論。在學術成果上,既推出了具有規模效應的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叢書,又出版了一些零散但很有深度的學術專著。論地域,這些成果覆蓋了西北、蒙古、東北、西藏、雲南、台灣、海南、釣魚島、南海諸島等地,填補了不少空白;論時代,涉及了夏、商直至明清各朝的全部或部分疆域,分裂朝代也不例外,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甚至象南越國邊界、河曲十六州、唐代羈縻府州、明代遼東都司等這樣偏僻但很有意義的專題,也有專門的論著問世。
3、歷史產業地理研究
古代中國以農立國,因而歷史農業地理的成果蔚然可觀。當然,"文革"及其以前描述性的籠統敘述占絕大多數,近二十年來始在學術深度上進展較快。史念海《河山集》(1-5集)內許多論文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他在八十年代提出"歷史農業地理"概念後,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同,許多青年學者紛紛以此為研究方向,因而有關成果層出不窮,成為一門顯學。迄今為止已出版斷代農業地理專著3部、分省歷史農業地理專著近10部。韓茂莉著《宋代農業地理》探討了自然條件對農業的影響、人口土地與農業生產的關系、主要經濟作物的地理分布與輪作方式的變化、主要經濟作物的地理分布和黃河中下游、東南、荊湖、西南、嶺南五大區域的農業生產與土地利用特徵,是第一部斷代農業地理專著,具有開創意義。她的近著《遼金農業地理》是對學術事業的又一奉獻。吳宏歧著《元代農業地理》是這方面另一部專著。郭聲波著《四川歷史農業地理》是第一部區域歷史農業地理專著,填補了不少空白,也具有開創意義。資深專家們曾經預言:若各地學者均能象郭著那樣以本省為范圍作通貫古今的歷史農業地理研究,則一部完整的中國歷史農業地理當指日可待了 。可喜的是,此後又出版了王社教關於明代蘇皖浙贛和龔勝生、周宏偉、耿占軍、馬雪芹、陳國生關於清代兩湖、兩廣、陝西、河南、雲貴等省的歷史農業地理研究專著,覆蓋范圍當今16省。
這一領域發表的論文有上百篇,有宏觀綜合的考察、有斷代農業區域的綜合研究,有對單一作物地理分布及其變遷的研究,呈現一番繁榮的景象。其中,史念海對黃河流域、趙永復對河西走廊、杜瑜對甘寧黃土高原、司徒尚紀對廣東等地的農業地理研究,均是以地區為單元的探索;鄒逸麟對蠶桑業、黃盛璋對礦冶業、趙松喬對種植業、李為對造紙業等產業的歷史地理探討則屬部門地理研究;而華林甫對唐代粟麥稻、韓茂莉對宋代麥桑麻、曹樹基對清代玉米番薯等作物進行斷代的歷史地理研究,均較以往對農作物的籠統研究向前邁進了一步。
4、歷史人口地理研究
這項研究長期處於停滯狀態。1986年出版的葛劍雄著《西漢人口地理》是第一部斷代歷史人口地理專著,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該書對西漢人口分布的密度、遷徙、增長率以及糧食生產關系等問題作了詳盡分析研究,為歷史人口地理研究方法開創了一條新路子,具有引導意義。此後,有關斷代人口地理的專著僅唐代便出版了三部 、區域性歷史人口地理專著一部 、動態的歷史人口地理(移民史)專著至少4部 ,葛劍雄《自選集》內這方面的精闢論述亦復不少,還有多種人口史研究專著涉及地理問題。發表的論文也很可觀,重要的如李儀俊對中國人口重心轉移的研究,在國內尚屬獨創;司徒尚紀對海南、曹樹基對明初長江流域、吳松弟對宋代福建、唐亦功對金代京津唐等地區的歷史人口地理分布與變遷的研究,也都很有份量。總之,這一領域近十幾年來所取得的成果對現代人口地理學的價值是不容低估的。
5、歷史城市地理研究
據權威學者分析,作為人文地理學分支之一的歷史城市地理學,直到70年代末期才開始有所發展。馬正林《豐鎬-長安-西安》一書出版於1978年,當時國內這方面著作還相當少見。到了80年代初,這種研究有了較大的發展,論著數量可觀、質量也有很大的提高,既有對北京、上海、西安、南京、開封、洛陽、廣州、杭州、成都、武漢、沈陽等大城市的研究,也有對江陵、南陽、紹興、安陽、承德、佛山等中等城市的探索,以及唐宋墟集、明清市鎮甚至斷代城市的大量研究,涉及了城市起源、類型、分布、功能、布局、城市間比較研究等方面,其中絕大多數為單一城市的研究,但也不乏象傅崇蘭、楊平林、葛劍雄、王玲、李孝聰等城市群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從而成為歷史地理學各分支學科中的翹楚。歷史城市地理學的發展,在推動整個學科的前進腳步上起了重要的作用;而馬正林編著《中國城市歷史地理》一書的出版(1998年),標志著這個分支的成熟 。
古都是特殊的城市,古都研究在歷史城市地理研究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20年代,學術界將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並列為五大古都;30年代加入杭州後,"六大古都"之說盛行,1983年還出版了陳橋驛主編的《中國六大古都》一書;但譚其驤1982年提出"七大古都"的說法,認為鄴(安陽)作為古都的重要性並不在杭州之下 。隨後,陳橋驛又主編了《中國七大古都》一書。盡管有的學者對七大古都之說提出異議,並多次撰文、反復申述,但多位反駁者均認為"七大古都"說較為合理,學術界的看法漸趨一致。1983年成立了古都學會,,不定期出版論文集《中國古都研究》,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
侯仁之是建國後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歷史城市地理的開創者,他對北京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至今無出其右者。在他發表的許多論著如《歷史地理的理論與實踐》、《侯仁之燕園問學集》、《侯仁之文集》中,論述了北京的地形特點、聚落興起、園林分布的一些規律、歷代建都過程、都城布局的發展演變,以及水源開發、宮廷廣場的演變等重要問題,並為今天首都的改造、利用及規劃等工作提出了許多積極的建議。以後又結合城市規劃,他對邯鄲、淄博、承德等城市興衰也作了全面考察,給後人以重要啟迪。1991年,他又倡議對北京周圍地區進行"區域鏈"的研究,有的論著已開始響應 。
6、歷史軍事與交通地理研究
歷史軍事地理范圍很廣,但具有深度的成果不多,例如關於長城的研究,論著堪稱豐富,但以泛泛而談的居多,象張維華《中國長城建制考》這樣嚴謹的著作畢竟只有少數。《讀史方輿紀要》自清末以來即被視為軍事地理巨著,但研究其歷史軍事地理價值的論文僅有施和金《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分布》一文。該文研究了先秦至明代6192次戰爭的地理分布及其特點,後有人補充了清代戰爭地理分布的論述。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有相當圖幅是歷代戰爭地圖,而在張海鵬編著《中國近代史稿地圖集》中,戰爭地圖佔到了百分之七八十。
解放前,曾有過論述戰國國防地理、《通鑒》戰爭地理、歷史上的國防區域、歷代戰爭與氣候等問題的論文。解放後,史念海關於陝西歷史軍事地理多有研究,並發表了關於唐代前期關東尚武風氣的專文 ;陳可畏對城濮之戰和垓下之戰作了重新研究;辛德勇關於劉邦出入漢中、韓信平齊、巨鹿之戰等楚漢戰爭中地理問題的一系列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長期未解決的問題。
歷史交通地理研究集中在絲綢之路、海上絲路、大運河等問題上,出版了一些有影響的論著。白壽彝《中國交通史》及一大批水運史、航海史著作盡管側重點不在地理方面,但無疑為歷史交通地理研究提供了直接資料。在現有成果中,章巽對秦國交通與海上交通、黃盛璋對《西天路竟》與川陝交通、李之勤對秦嶺交通、劉希為對隋代交通、王頲等對元代各行省站道、楊正泰對明代驛站等問題的考證與研究,均是比較有份量的。最新成果有兩份,分別是王文楚著《古代交通地理叢考》、辛德勇著《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代表了目前歷史交通地理研究的最高水平。
7、歷史社會文化地理研究
這個領域是新興的熱點,雖然起步較晚,成果也不算最多,但來勢很猛,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其學術成果,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某種社會文化要素分布的地域背景考察,如周振鶴與游汝傑合著《方言與中國文化》、盧雲著《漢晉文化地理》和周振鶴關於秦漢宗教地理、風俗地理、現代漢語方言地理的歷史背景、胡阿祥關於中古郡望郡姓、張桂林關於媽祖信仰起源與傳播、張偉然關於南北朝佛教地理、吳成國關於東晉南朝婚姻禮制地域差異、王日根關於地域性會館等專題的研究。《方言與中國文化》論述的問題,如方言與移民史、方言與民俗、方言與地方文化、方言地理與人文地理等,多有發明,令人耳目一新。盧雲研究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時期文化區域與文化重心、秦漢濱海方士文化的一系列論文,具有很高的識見,他的專著《漢晉文化地理研究》對漢晉時期精神文化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文化區域及其變遷、濱海宗教文化帶與漢晉三次宗教浪潮、婚姻形態的地域分布、俗樂區域與雅樂中心四大問題作了深入研究,填補了多方面的學術空白,同時也為我們展示了歷史文化地理研究的廣闊前景。二是某一時期某種人才地理分布的綜合研究,如史念海對兩《唐書》人物籍貫地理分布、李泉對兩漢中高級官吏籍貫分布、王尚義對漢唐宋元明清山西文人地理分布及其文化特點 、蕭華忠對宋代人才地域分布、胡阿祥對桐城文派作家地理分布、葉忠海對南宋以來江浙成為文人源地原因等專題的研究,專著則有曾大興著一部。三是歷史區域社會文化地理的研究,如司徒尚紀對廣東、張偉然對湖南與湖北、藍勇對西南諸省的歷史文化地理研究專著,是這一領域第一批具有開拓性的著作;王子今對秦漢區域文化、程民生對宋代地域文化的研究著作,也均各具特色;王振忠《明清徽商與淮揚社會變遷》堪稱是一部歷史社會文化地理研究的上乘之作。1997年出版的周振鶴主著《中國歷史文化區域研究》一書,匯集了語言、宗教、風俗三種文化區和人物地理、文化重心區、區域文化地理六項專題的研究成果,頗具學術深度,為歷史文化地理相關問題的研究作出了成功的示範。另外,衛家雄關於明清閩台風俗、單樹模關於古代蘇北文化地理、徐建春關於先秦浙江文化區、劉岩關於河北地域文化景觀等問題的論文,也對歷史區域文化地理作了有益的探討。至於歷史文化地理的通論性著作,目前已有兩部,但在吸收學術界現有成果、反映學術前沿方面並不太理想。
8、古代地理學家、地理文獻與學術史研究
這一領域成果豐碩,集中體現在關於地理學史、酈道元《水經注》、徐霞客《游記》、歷代地理總志與正史地理志、古地圖等專題的研究上。侯仁之主編《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讀》是地理文獻研究中的精品,而譚其驤主編的三卷本《中國歷代地理學家評傳》則是這方面最權威的撰述。20世紀出版的通論性地理學史著作有七種,作者或主編分別是:王庸、侯仁之、於希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地學史組、鞠繼武、王成組、趙榮;論文不勝枚舉,其中有些論題向李約瑟難題子課題進軍,體現了良好的學術方向。出版中國地名學史專著兩部(作者分別是孫冬虎和華林甫),地質學史也已有專著面世,但地貌學史、人文地理學史、歷史地理學學術史之類的著作迄今未見。20世紀發表《水經注》研究專著30來部、論文約270篇、有關徐霞客游記的論著約200篇(種),涉及酈氏、徐氏生平、著作版本、地理學(含地名學地質學地貌學)、文學、文獻學、金石學價值的方方面面,蔚然形成兩門顯學--酈學和徐學。世紀初著名的酈學家有楊守敬、熊會貞等,而世紀末的酈學家則首推陳橋驛,陳氏還倡議編撰《水經注》新版本、新繪《水經注圖》。徐學研究1949年之前是丁文江帶出來的,此後是侯仁之帶出來的,褚紹唐、吳應壽整理的新版《徐霞客游記》(1982年)則是徐學史上一項劃時代的突出貢獻,後來又有朱惠榮校注本問世(1985年)。學者們對《禹貢》、《山海經》、《括地誌》、《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資治通鑒》胡注、《讀史方輿紀要》的研究,均有一批專題論著發表。關於十六部正史地理志,也有許多精深的成果問世,特別是胡阿祥對《南齊志》、趙呂甫對《新唐志》、施和金與徐規對史·地理志》、馮永謙與張修桂對《遼志》的證校補糾,都極有貢獻,鄒逸麟對《漢書·溝洫志》、周振鶴對《漢書·王子侯表》的箋正也均系力作 。金毓黻、趙萬里兩種《元一統志》輯本為嚴謹的輯佚之作,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為作者的精心之作,但賀次君輯《括地誌輯校》存在的問題較多。古地圖研究很熱門,三巨冊《中國古代地圖集》代表了這方面最高的學術水平,關於考古發現的放馬灘地圖(1986年)、馬王堆地圖(1973年)和傳世的禹跡圖、華夷圖、平江圖、靜江府城圖、西夏地形圖以及數量可觀的明清地圖,均有大量研究論文發表,已有多種古地圖選集問世,通論性地圖學史專著已出版四部(作者分別是王庸、陳正祥、金應春、盧良志),甚至有的學者還專門研究流散在海外的中文古地圖 。
四、展望未來
歷史地理學是一門有用於世的學科,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為國家建設已經並將繼續作出重大貢獻。譚其驤關於歷史人文地理研究是最有希望的預言,如今已經應驗,歷史人文地理的研究必將持續繁榮下去;而在全球環境日益惡化的背景之下,我國的環境變遷研究也將日益興旺起來。所以,出於學科本身發展的需要和社會的企盼,歷史地理學學科在新的世紀里一定會得到更加充分、完善、健康的發展,歷史地理工作者也必將大有可為。
㈢ 關於一篇中國歷史地理的論文
首先,外國中國都有名家論述過地理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的,上網一搜很多,版這些可以給你參考,也可用權作理論佐證。
其次,你要大量搜集資料。歷史論文的資料豐富性和真實性是最重要的。相關書籍有《史記》《漢書》有專門的表或篇目,《水經》《水經注》是了解歷史水道的重要依據。
再次,必須細對地圖,現在的地圖不一定可靠哦,因為地表外貌是會改變的,尤其是水道之類的。
最後,給你一點可以闡發的思路。你可以論述譬如河流(尤其是運河)對一個地方的經濟的影響,例如京杭大運河對於杭州經濟的影響,。還有沿海地區對外貿易和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與內陸地區的文化經濟對比。平原地區的農業或者說產業結構,民風習俗。通常來說,植被、氣候會影響一個地區的農業產出;氣溫、地表、地域視野(如平原開闊、盆地保守)會影響一個地區民風民俗、人們的性格;河流影響一個地方的經濟、對外溝通等。
希望對你有一點幫助~
㈣ 有誰是歷史地理專業的研究生,或者是有建設性歷史地理的論文題目的人,請交流一下,謝謝
地理大發現的淵源
㈤ 跪求有關中國歷史文化地理的論文,要有條理結構,謝謝!
茶馬古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古道之一,是連接西藏與祖國內地的紐帶,也是漢族和藏族以及其他民族相依相存、長期友好互助的歷史見證。茶馬古道是一個以川藏、滇藏、青藏三條幹道組成的龐大交通網, 其中,川藏茶馬古道是歷史最古老、地位最重要的道路,有兩千年的歷史。茶馬古道以前還有些馬幫古道,盡管歷史記錄很少,但也已經相當發達。因而古道的興起的原因值得探索。
關鍵詞:茶馬古道 馬幫 變遷
在喜馬拉雅山和滇藏川橫斷山深處,至今還行走著馬幫,規模和出沒頻率在世界上其它馬幫活動地帶已經難以見到了。「茶馬古道」概念系借用歷史上唐宋以來實際存在的茶馬互市的史實而命名,由於唐代以來這種貿易關系主要是以內地之茶與藏區之馬進行交換的形式進行,故歷史上稱之為「茶馬互市」,或「茶馬貿易」。伴隨這一貿易而開通的商道,因而被稱為「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以滇藏川三角地帶為中心,跨越喜馬拉雅山和橫斷山,以人趕馬(少數為牛、騾)運茶為主要特徵,並伴隨馬、騾、皮毛、葯材、鹽、酒等商品交換的文化傳播紐帶,向北可深入新疆、青海、甘肅與北方絲綢之路會合,向東可延伸到廣西、貴州、湖南等省區,向西可抵達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錫金、不丹,向南和東南可延伸到東南亞的緬甸、越南、寮國、泰國等國家,並波及南亞、西亞、東南亞的另外一些國家和地區。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復雜多樣的民族文化背景及其至今猶存的活生生的形態,使茶馬古道以其艱難險峻、強大的滲透力和頑強的生命力而不同於北方絲綢之路,並成為世界上文明古道和文化傳播的一份獨特的遺產。【1】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並不只一條,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甘青道)三條大道為主線,輔以眾多的支線、附線,構成的一個龐大的交通網路。地跨川、滇、青、藏四區,外延達南亞、西亞、中亞和東南亞各國。在這三條茶馬古道中,川藏道是開通時間最早,運輸量最大, 在後來的影響最大,最為知名,歷史作用也最大的大道。。。。。。
㈥ 有關歷史地理的論文
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研究主題和研究特點相關資料: 圖片
研究主題 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研究主題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徵:一是綜合性,它涉及政治制度、政治歷史、政治哲學、理想模式、治國戰略、施政方策、權力運用等。二是主題穩定。自春秋戰國直到明清之際兩千多年間,歷代研究者長期使用形式固定的概念、范疇、範式等,盡管含義有所不同。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研究主要涉及下述主題:①政治哲學。包括仁、禮、法、道、勢等范疇,天與人、義與利、君與臣、君與民等關系,以及人性論、歷史觀等理論。②理想社會政治模式。如孔丘的「天下歸仁」的「有道」之世,孟軻的「足衣足食」的「王道」世界,墨翟的「兼愛」、「尚同」的政治思想,老聃的「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荀況的「王制」天下,朝非的法治社會,鮑敬言的無君無臣的理想社會,陶淵明的「世外桃源」,洪秀全的烏托邦,康有為的「大同世界」,等等。③治國戰略。
為了達到理想的社會政治狀態,治國戰略也是中國歷來政治研究的重要課題。在這方面,歷代研究者提出了諸如:仁愛、禮治、峻法、尚同、無為而治、孝治、刑德而治,通過格、致、誠、正,達到修齊治平,以及改良、革命等各式各樣的治國戰略。同時還研究各種治國戰略間的協調、配置等等。④施政方策。對各個歷史時期的決策研究,也是中國歷來政治研究的課題。這種研究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總體層面,如經濟發展中的重農抑商,唯農除商,農商協調發展,重商等等;外交領域的遠交近攻,合縱連橫,和親,羈糜,以夷制夷等等。二是具體層面,即各個歷史時期統治中面臨的政治問題的決策研究。⑤權力運用。
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要求統治者具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總攬全局的統治術。因此,有關諫議、兼聽、獨斷、考課、監察、防奸等統治術的研究,在近代以前的政治研究中一直受到重視。⑥政治制度。國家的統一和政治的有效運作,離不開制度、規范的研究與建設。數千年來的中國政治研究對在封建體制框架內如何建立和完善各項具體制度和規范、保障政治的有效運行,進行了大量研究。在諸如地方與中央的關系、官吏的選拔與任用、政權機構的組織、監察制度等方面都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在維護和發展封建政治統治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近代以後,研究重點開始轉向制度改造。⑦政治史。
中國歷代的政治研究者,特別重視政治史的研究,在政治沿革史、制度史、思想史等方面留下了大量著述。他們的研究目的,主要是為了總結前代的政治經驗、教訓,「以史為鑒」。
研究特點 數千年來的中國政治研究,在中國歷史、社會、文化的背景下,在自身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可歸納為:①範式單一。盡管中國歷史漫長、曲折,但從西周、春秋戰國起對封建社會政治研究,到秦、漢時期確立了以儒家為主體的,糅合法、道及其他各家的思想與方法的研究範式。這一研究範式在中國政治研究中長期處於統治地位,直到為近代新的政治研究範式所替代。②注重世事。中國歷代政治研究較為注重對人與現實政治的研究,如人性、人與社會、君臣關系、君民關系、施政方略等,在研究中有泛政治化傾向和濃厚的「經世致用」傾向,而疏於對國家、權力、體制等政治形式的研究。
③強調布政。在對人與現實政治的研究中,中國歷代政治研究者注重的是對治國之道及其合理性的研究,包括治國戰略、施政方策、權力運用、選才用人以及它們與政治哲學范疇的關系等,而不注重研究政治體制的合理性問題,這一狀況到近代才有所改變。④側重倫理。受到單一範式的影響,中國歷代政治研究者在研究治國之道時,側重於對倫理調控手段的研究。從孔丘的「導之以德、齊之以禮」,到荀況的「導之以禮、齊之以刑」,以至董仲舒的「德經刑權」、朱熹的「為政以德」,無不體現著政治道德化的濃重色彩。雖然政治運作中的「陽儒陰法」,使法理調控在政治研究中仍佔有一定地位。但與倫理調控相比,法理調控長期被置於次要地位。⑤學科界線模糊。
由於中國歷代學科分化不明顯,由於單一範式的影響和偏重倫理研究,歷代政治研究一直與哲學、倫理學、歷史學合為一體,學科界線極不明確,未能確立獨立的學科地位。
㈦ 我要關於「歷史地理學」方面的論文!
長城
分析長城的歷史作用:個人認為錯誤的決策,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抵禦游內牧民族容的作用並不大,就像法國的馬奇諾防線。維護國家利益要靠強大的軍隊而不是防禦性設施。
地理作用:是中國你農耕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線,決定了中國的經濟結構與民族格局。
http://ke..com/view/2203.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