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以弱勝強戰役
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戰役有:
一、赤壁之戰
雙方兵力:曹操:20多萬;周瑜:5萬。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曹操在退回北方後,休養生息五年,平定關中後才大舉南征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型,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二、合肥之戰
雙方兵力:張遼:七千;東吳軍隊:10萬。
合肥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軍與曹軍以合肥為目標的爭奪戰。合肥是曹操命劉馥建設的一座東南方重要、繁榮的城市(後再增築,命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敵人的寨壘,所以守備能力對曹軍極為重要;而東吳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個障礙點及補給點,所以雙方於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五次較大型的沖突,不過數次也未有勝負。
合肥之戰,可謂張遼巔峰之戰。這一戰,張遼不僅功勞重大,他的才能也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他的勇猛,他的果敢都無一不得到充分展現。
三、夷陵之戰
雙方兵力:陸遜:5萬;蜀漢軍隊:數十萬。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
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四、兗州之戰
雙方兵力:曹操:數萬;黃巾軍:30萬。
兗州之戰是曹操對黃巾軍的戰役,是曹操以數萬兵力迫降黃巾軍30萬大軍,這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兗州之戰發生在東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在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中,東郡太守曹操在壽張(今山東東平西南)地區擊敗黃巾軍的作戰。此戰,曹操以少勝多,不僅取得了兗州根據地,而且收編精兵數萬,成為曹操的基幹部隊,為曹操爾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五、官渡之戰
雙方兵力:曹操:兩萬;袁紹:十餘萬。
官渡之戰乃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一戰之後,曹操終於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曹操在戰事初期處於劣勢,當中全賴三人為曹操扭轉困局——劉曄、荀攸、許攸。
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
六、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又稱「武王伐紂」,是周武王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南、衛河以北,新鄉市附近)進行的決戰。
周軍聯軍總數達4.5萬人。據《史記》記載,帝辛出動的總兵力有七十萬人,另一些文獻記載是十七萬。牧野之戰周武王大獲全勝。
七、巨鹿之戰
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巨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數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八、彭城之戰
彭城之戰在漢高帝二年(西元前205年)四月發生,是楚漢戰爭其中一場大戰。楚軍依靠項羽的雄才大略,千里出奇兵,在半日之內以3萬之師擊潰56萬之眾,創造了古代戰爭中速決戰的典範,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九、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交戰,最終東晉僅以謝玄統率的八萬軍力大勝苻堅、苻融率領的八十餘萬前秦軍。
十、護步達岡之戰
金收國元年(遼天慶五年,1115年),在金遼戰爭中,金軍追擊大敗遼軍主力於護步答岡的戰略決戰。金軍以2萬兵力大勝遼軍70萬,遼軍大潰,死者甚眾。此役,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十一、昆陽之戰
昆陽之戰是新朝末年,新漢兩軍在中原地區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這場大戰的主戰場在昆陽一線,故稱為昆陽之戰。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它決定了新漢兩軍的命運和未來中原王朝數百年的國運,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有深遠影響的戰略決戰。
綠林軍17000擊潰新軍43萬,昆陽之戰中,身為偏將軍的劉秀一戰而天下聞名,昆陽之戰不但是劉秀擊敗王莽的關鍵一戰,同時也為劉秀日後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
十二、薩爾滸戰役
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後金以六萬兵力大勝明君十萬,後金大勝,掌握戰略主動權。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Ⅱ 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都有哪些
在中國歷史上是發生過非常多的經典戰役的,而其中有不少是以少勝多的戰役。這就不禁讓人拍案叫絕了,畢竟在那個年代,武器其實都是不相上下的,能夠在人數上處於劣勢還能勝利,真的很厲害。而這些戰役就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巨鹿之戰等等。
而巨鹿之戰和淝水之戰都是經典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雖然在軍隊人數上勝利方不如對手,但是他們通過謀略和計策,運用軍事布局,最終獲得了勝利。因此也可以看出,在戰場之上不能夠只憑借蠻力,有時候也要通過巧勁。
Ⅲ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哪四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一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統治,點燃起我國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的烈火。一時間,"天下從者如流水"。項梁、項羽起兵於江東,立楚懷王的孫子心為帝,也稱作楚懷王,定都於盱眙。張耳、陳余參加了起義,立趙歇為王,在信都(即邢台市附近)定都,建趙國。秦朝統治者對農民起義進行殘酷鎮壓。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率軍北上擊趙,軍於邯鄲。趙軍不支,退保巨鹿,為秦將王離部所圍困。當時,在河北攻趙的秦軍,不下三十萬之眾。而這時在巨鹿城中的兵力不多,糧草將盡。趙將陳余雖領兵數萬屯巨鹿之北,但不敢出兵,築營壁自保。其它援趙的齊、燕諸軍,也震懾於秦兵的聲勢,皆築壘固守,不敢出戰。
巨鹿被圍之際,趙使求救於楚。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軍北上救趙。但宋義為秦軍的氣焰所嚇倒,在妄陽(今山東曹縣)逗留四十六天而不敢前進。項羽憤而殺宋義,楚懷王便命項羽為上將軍。
項羽先遣英布和蒲將軍率兵二萬渡漳攻秦。繼而親率主力渡河,為了表示與秦決一死戰的決心,他命令士兵把船隻沉沒,把飯鍋砸破,燒掉營舍,只帶三天的干糧。項羽先以雷霆之勢包圍王離,經過往返九次沖殺,切斷秦軍通道,獲得巨大戰果。秦將蘇角被打死,王離作了俘虜,涉聞自焚而死。在交戰中,楚軍"以一當十"、"呼聲震天"。而援趙的其它諸軍則在營壁上觀看,驚恐而不敢出戰。之後,項羽又不斷擊敗秦軍,章邯不得不豎起降旗,項羽聲威從而大振。
巨鹿之戰,全殲了秦軍主力三十萬人。這對最後推翻暴秦統治起了決定性作用。大文學家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詳細地描述和記裁了這一巨大戰役,成為名傳千古的不朽之筆。"破釜沉舟"、"作壁上觀",漸漸成為流傳極廣的兩個成語。
二 昆陽之戰
昆陽之戰,爆發於更始元年(23年),它是綠林起義軍推翻王莽政權的一次戰略性 決戰,也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一個典型戰例。在這次決戰中,劉秀等人領導的農民 起義軍,以大無畏的勇敢精神和靈活機動的戰法,一舉全殲王莽軍的主力,撞響了新莽 王朝徹底覆滅的喪鍾。它在歷史上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西漢末年,政治腐朽,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危機四起。 外戚王莽利用這一形勢,玩弄權術,奪取政權,建立新朝。但王莽上台後「托古改 制」的做法,不僅沒有使情況有所起色,反而導致階級矛盾更趨激化。廣大民眾在忍無 可忍的情況下,紛紛揭竿而起,以武力反抗新莽的統治。一時間起義烈火燃遍黃河南北 和江漢地區,新莽王朝完全處於眾叛親離、風雨飄搖的境地。
在當時的眾多農民起義軍隊伍中,尤以綠林、赤眉兩支聲勢最為浩大。他們在軍事 上不斷打擊新莽勢力,逐漸向王莽統治腹心地區推進。新莽王朝不甘心退出歷史舞台, 拚湊力量進行垂死的掙扎,農民起義於是進入了最後進攻階段。昆陽之戰正是這一歷史 背景下的產物。
新莽地皇四年(23年)初,綠林軍各部乘王莽主力東攻赤眉,中原空虛之際,揮兵 北上,在沘水(今河南泌陽境)擊滅莽王荊州兵甄阜、梁丘賜部。接著又在淯陽(今河 南新野東北)擊敗嚴尤、陳茂所部,勢力迅速發展到十餘萬人。在勝利進軍的形勢下, 農民軍開始萌發了建立政權的要求,於是在二月間,推舉漢室後裔劉玄為帝,恢復漢制, 年號更始。 更始政權的建立,標志著農民起義進入新的階段,王莽在政治、軍事各個方面日益 趨於被動。
更始政權建立後,即以主力北上圍攻戰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陽),並開進到滍川 一帶。為了阻止王莽軍的南下,保障主力展開行動,更始政權另派王鳳、王常和劉秀等 人統率部分兵力,乘敵嚴尤和陳茂軍滯留於潁川郡一帶之際,迅速攻下昆陽(今河南葉 縣)、定陵(今河南舞陽北)、郾縣(今河南郾城南)等地,與圍攻宛城的主力形成犄 角之勢。這為下一步進擊洛陽,與赤眉軍會師以及經武關西入長安,消滅王莽政權創造 了有利的條件。
王莽政權對更始農民起義軍的戰略動向十分不安,於是就慌忙改變軍事部署,將主 力由對付赤眉轉而對付更始軍。三月間,王莽派遣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尋奔赴洛陽,在 那裡征發各郡精兵42萬,號稱百萬南進攻打更始軍,企圖以優勢的兵力與農民軍進行決 戰,一舉而勝,以確保宛城,安定荊州,保障長安、洛陽的安全。
五月間,王邑、王尋率軍西出洛陽,南下潁川,在那裡與嚴尤、陳茂兩部會合,並 迫使先期進抵陽關(今河南禹縣西北)的更始軍劉秀部撤回昆陽。爾後,繼續推進,迫 近昆陽。
當42萬王莽軍逼近昆陽之時,昆陽城中的更始軍僅有八九千人。如何對付氣勢洶洶 的強敵,更始農民軍意見開始時並不統一。有的將領認為敵我兵力眾寡懸殊,不易取勝, 因而主張避免決戰,化整為零,先回根據地,再圖後舉。但劉秀則反對這種消極做法, 主張集中兵力,堅守昆陽,遲滯、消耗王邑軍的兵力,掩護主力攻取宛城,然後伺機破 敵。這時王邑的先頭部隊已逼近昆陽城北,在這緊急關頭,諸將同意了劉秀的建議。決 定由王鳳、王常等率眾堅守城邑,另派劉秀、李軼等率13騎乘夜出城,趕赴郾縣、定陵 一帶調集援兵。
王邑、王尋等人統率新莽軍蜂湧抵至昆陽城下,將其團團圍困。這時曾與綠林軍交 過手,深知其厲害的嚴尤向王邑建議說:昆陽城易守難攻,而且更始農民軍主力正在宛 城一帶,我軍應當繞過昆陽,迅速趕往宛城,先擊敗更始軍在那裡的主力,屆時昆陽城 即可不戰而下。然而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強大,根本聽不進這一適宜的意見,堅持先攻下 昆陽,再進擊更始農民軍主力。於是動用全部兵力列營百餘座,猛攻昆陽不已。並傲慢 地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耶!」
40餘萬王邑軍輪番向昆陽城發起進攻,並挖掘地道,製造雲車,企圖強攻取勝。昆 陽守軍別無退路,遂依靠城內人民的支持,合力抵抗,堅守危城,多次擊退王邑軍的進 攻,予敵人以很大的消耗和挫折。
嚴尤眼見昆陽城屢攻不下,己軍日趨被動,遂再次向王邑建議:「圍城必須網開一 面,使城中守軍逃出一部分到宛陽城下,去散布恐怖情緒,以動搖敵軍的軍心,瓦解敵 軍的士氣。」可是剛愎自用的王邑依然未能採納。
劉秀等人抵定陵、郾縣後,說服不願出兵的諸營守將,於六月初一率領步騎萬餘人 馳援昆陽。此時王邑軍久戰疲憊,銳氣早已喪失殆盡,這就為更始軍擊破它提供了機遇。 劉秀親率千餘援軍步騎為前鋒,在距王邑軍二、三公里處列成陣勢,准備接戰。王 邑、王尋等人自恃兵力雄厚,驕妄輕敵,只派出數千人迎戰。劉秀率眾奮勇進攻,反復 猛沖,當場斬殺王邑軍數十人,取得了初戰的勝利,大大振奮了士氣。
這時候,更始起義軍主力已攻佔宛城三日,但捷報還未傳到昆陽。劉秀為了鼓舞全 軍士氣,動搖敵人軍心,便製造了攻克宛城的戰報,用箭射入昆陽城中;又故意將戰報 遺失,讓王邑軍拾去傳播。這一消息一經散布,昆陽城中的守軍士氣更為高漲,守城更 為堅決;而王邑軍則由於頓兵昆陽堅城,久攻不下,且聞宛城失陷,士氣更為沮喪。勝 利的天平開始向起義軍這一邊傾斜了。
劉秀在取得初戰勝利後,又善於捕捉戰機,乘敵人士氣沮喪和主帥妄狂輕敵的弱點, 精選勇士三千人,出敵不意地迂迴到敵軍的側後,偷偷地涉過昆水(今河南葉縣輝河), 向王邑大本營發起極其猛烈的攻擊。在此時王邑等人依舊輕視漢軍,未把劉秀放在眼裡, 同時又擔心州郡兵失去控制,遂下令各營勒卒自持,不準擅自出兵,而由自己和王尋率 領萬人迎戰劉秀的沖殺。然而,王邑這一做法造成嚴重的惡果:在劉秀所率的精兵的猛 烈進攻下,王邑手下的萬餘人馬很快陷入被動挨打的困境、陣勢大亂。可諸將卻又因王 邑有令在先,誰也未敢去救援,致使王邑軍敗潰,王尋也做了刀下之鬼。昆陽城內的守 軍見敵軍主帥已脫離部隊,敵軍陣勢已亂,也乘勢及時出擊,內外夾攻,殺聲震天動地, 打得王邑全軍一敗塗地。王邑軍的將卒們見大勢已去,遂紛紛逃命,互相踐踏,積屍遍 野。這時又恰遇大風飛瓦,暴雨如注,滍水劇漲,王邑軍涉水逃跑而被淹死的不計其數, 使得滍水為之不流,只有王邑、嚴尤等少數人狼狽逃脫,竄入洛陽。至北,昆陽之戰就 在更始起義軍殲滅王莽軍主力,並盡獲其全部裝備和輜重的輝煌勝利中結束了。
昆陽之戰,是綠林、赤眉起義中的決定性一戰。它聚殲了王莽賴以維持統治的軍隊 主力,為起義軍勝利進軍洛陽、長安,最終推翻新莽統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在昆陽之戰中,王莽軍的兵力有42萬人,而更始起義軍守城和外援的總兵力加在一 起也不過2萬人。然而在兵力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起義軍竟能取得全殲敵人的輝煌 勝利,這決不是偶然的。歸結其要旨,大約有這么幾條:政治上反抗王莽暴政統治,符 合廣大民眾的願望和要求,因而得到民眾的擁護和支持,這是昆陽之戰中起義軍取勝的 深厚政治根源。軍事上,起義軍實施了堅守昆陽,牽制敵人,調集兵力,積極反攻的正 確做法,嚴重遲滯了王邑軍的行動,消耗了它的實力,牢牢地掌握了戰場攻守的主動權。 在作戰指導的具體運用方面,起義軍敢於拼殺,士氣高昂,又善於利用敵軍的弱點,攻 心打擊和軍事進攻雙管齊下,摧毀敵人的戰斗意志,積小勝為大勝;並且能夠把握戰機, 選擇敵軍指揮部為首要進攻目標,將其一舉搗掉,使得敵軍陷於群龍無首的境地,最終 難以逃脫失敗的命運。
三 官渡大戰
公元200年,袁紹挑選10萬精銳步兵、1萬騎兵,以黎陽為大本營;命令顏良為先鋒,渡河進攻白馬。曹操用荀攸之計,揚言渡河抄襲袁紹後路,袁紹命令顏良分兵一半到延津阻擊曹操渡河;曹操命令於禁固守延津,以張遼、關羽為先鋒,自己親自領主力直撲白馬,與東郡太守劉延夾擊顏良,顏良遂陣亡。
袁紹大怒,命令全軍渡河;又命另一心腹大將文丑與劉備為先鋒,直撲白馬。曹操放棄白馬,向延津撤退,並親自帥精銳殿後,並故意放輜重;文丑、劉備帶6000多騎兵追擊,四散搶輜重;曹操乘機命令攻擊,袁軍大亂,文丑本人也被殺;曹操為誘敵深入,退回官渡。袁紹又不聽田豐的計謀,並將他押送到鄴城。袁紹擺開聯營,步步進逼;曹操作出反應,命令於禁、樂進攻擊兩翼,大勝。袁紹為贏得勝利,在南方向李通、劉辟策反;李通不背叛反而領兵消滅暗通袁紹的地方豪強;曹操又命令曹仁、徐晃帶領騎兵星夜前往鎮壓劉辟、劉備。
袁紹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寫書讓江東孫策北上偷襲許昌;曹操謀士郭嘉認為孫策過於輕佻,必死於刺客之手,果然不久,孫策受到仇人阻擊,傷重而亡(一說乃郭嘉暗中派遣曹操手下猛士殺孫策)。曹操與袁紹相持日久,軍糧不足,意欲退回許昌,荀文若力勸曹操堅守,並最大限度支援前線。公元200年10月,曹操命令曹仁、徐晃等偷襲袁紹大將韓猛,燒毀韓猛押運的幾千車糧草。袁紹謀士許攸建議袁紹派偏師偷襲許昌,搶走漢帝,遭到拒絕後又因為家屬被審配收監,許攸無奈投靠曹操,並建議曹操偷襲袁軍糧草堆放地烏巢;曹操留下曹洪等守大營,自己領夏侯淵、張遼、曹仁等直撲烏巢,同時命令徐晃偷襲袁軍另外一糧草堆放地故市;曹軍假裝袁軍,騙過袁軍的盤查,偷襲烏巢。
消息傳到袁紹耳中,袁紹不聽從大將張合應重兵救烏巢的建議;卻聽從謀士郭圖意見命張合、高覽率重兵強攻曹軍大營,只派出少量騎兵救烏巢。救兵到達烏巢,曹操先集中全力攻下烏巢袁軍營,擒守將淳於瓊,燒毀所有物資;再回頭擊敗來救的袁軍騎兵;同時徐晃也攻下故市,燒毀所有的物資。消息傳到袁軍大營,郭圖為免獲罪,造謠說張合為烏巢之敗而幸災樂禍,同時派人通知張合說袁紹要殺張合,張合無奈投降曹軍。曹操遂大舉反攻,袁軍毫無鬥志,大部分投降曹軍;袁紹等人僅僅與800親兵逃走;後7萬多投降的士兵被曹操下令活埋,天才謀士沮授為曹操誠意所動而投降,後得知家屬在河北安好意欲北逃而被殺;袁紹另一重要謀士田豐被聽信讒言的袁紹所殺。
官渡大戰,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精彩的戰役,也是戰爭史上著名的範例;它標志著曹操正式稱雄於北方,為北方的統一打下了基礎。
四 赤壁之戰
曹操在基本統一北方後,於建安十三年七月揮師南下,企圖一舉消滅據有荊州的劉表和江東的孫權,統一全國。八月,劉表病逝,次子劉琮屯襄陽,劉備屯樊城。九月,曹操至新野,劉琮不戰而降。因江陵貯有劉表的大量糧草兵器等,劉備從樊城向江陵撤退,並命關羽帶領水軍經漢水到江陵會合。曹操親率輕騎五千,日夜兼程追趕,在當陽長坂(今湖北當陽東北)打敗劉備,佔領江陵。劉備放棄撤往江陵的計劃,折向東南漢水方向撤退,和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 並與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餘人聯軍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漢漢口),圖謀聯合孫權抗擊曹操。
當曹操南下時,孫權派魯肅出使荊州,吊劉表喪,兼說劉備同心御曹。魯肅與劉備相遇於當陽,後劉備用其計退至鄂縣樊口(今湖北鄂州西北)。時曹操據江陵, 將順流東下,形勢緊迫,劉備遣諸葛亮隨肅往東吳。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孫權已接到曹操威脅的書信,說訓練好水師八十萬,要與孫權在吳地決戰。孫權不願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曹操,又顧慮孫劉聯軍不能與曹操相匹敵,猶豫不決。諸葛亮對他分析敵我雙方的利弊,指出曹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北人不習水戰。孫劉聯合,定可取勝。孫權部下以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和張昭為首的主和派也展開了激烈爭辯。諸葛亮指出主和派意見的錯誤,進一步消除了孫權的顧慮。孫權決心聯劉抗曹,從鄱陽(今江西波陽東北)召回周瑜。周瑜支持諸葛亮和魯肅的意見,指出,實際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且已疲憊不堪。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加之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這些都是對曹操的不利因素。孫權增強聯劉抗曹取勝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周瑜率精銳部隊三萬人,沿江而上至夏口,與劉備統軍兩萬多人會合,共同抗曹。
孫劉聯軍溯江西進,與順流而下的曹軍在赤壁(歷來有幾種說法。一般認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長江南岸)相遇(見彩圖赤壁之戰戰場遺址 湖北蒲圻)曹軍初戰不利,退往長江北岸的烏林(今湖北洪湖東北),雙方隔江對峙。北兵不慣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鐵索將戰船連鎖在一起,以減輕風浪顛簸。周瑜部將黃蓋建議採用火攻戰術以敗曹軍。曹操驕傲輕敵,相信黃蓋的詐降,黃蓋帶十艘蒙沖斗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帷幕偽裝,順風駛向曹船,因風縱火,燔燒曹軍船隻,火勢延及岸上營壘。曹軍人馬燒溺,傷亡慘重。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曹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狼狽退卻,加以瘟疫、飢餓,曹軍損失大半。
赤壁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再無力南下。劉備通過這次戰爭也乘機占據荊州大部。稍後又奪得劉璋的益州。孫權據有江東,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
五 淝水之戰
316年,西晉王朝滅亡。第二年,西晉的皇族司馬睿(rui銳)在江南重新建立了漢族地主階級政權,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歷史上叫做東晉。當時北方出現了十幾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歷史上把這一時期叫做「十六國」時期。到了公元四世紀七十年代,氏族人建立的前秦國主苻(pu蒲)堅,統一了黃河流域,形成和東晉南北對峙的局面。
38十月的一天清晨,天剛蒙蒙亮,長安城中前泰的文武百官,齊集在皇宮太極殿的門前,等候苻堅臨朝,召開御前會議,商討滅普大計。大臣中除了有一個名叫朱肜(r6ng容)的諂媚附和苻堅的主張外,多數人都認為東晉內外同心,君臣和睦,目前攻打東晉,時機還未成熟,沒有必勝的把握。大臣石越說:「晉國不僅上下和睦,而且有長江作為天然屏障,又得到老百姓的支持,看來不可輕視啊!」苻堅聽了,心中很不高興,不禁驕狂地說:「我的人馬這么多,只要一聲令下,大家都把馬鞭子丟到長江里,就能把江水截斷。東晉還有什麼可作屏障呢?」他堅持出兵南下。
公元383年(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八月,苻堅徵集的各州兵馬,共計有步兵六十多萬,騎兵二十七萬,羽林軍三萬,號稱百萬,浩浩盪盪地向東南地區進發。苻堅任命苻融為征南大將軍,和鮮卑貴族慕容垂一起,率領二十五萬步騎兵為前鋒;任命羌族將軍姚萇(chang常)為龍驤將軍,率領四川的部隊沿江東下;命令幽、冀等州兵馬由彭城(今江蘇徐州)南下。苻堅親率主力大軍從長安出發,一路上人喧馬嘶,旗旗遮天;大道上擠滿了前泰的軍隊,連同車輛、馬匹、糧草、輜重,前前後後足有幾百里長。
九月,苻堅率領的主力軍攻下項城(今河南項城),在這里駐紮下來。苻融的先鋒部隊經過一個多月的日夜行軍,已經到了淮河北岸的潁口(今安徽潁上縣正陽鎮),並且向淝水(淮河支流,在今安徽壽縣境內)西岸的重鎮壽陽(今安徽壽縣),展開了進攻。
前秦大軍壓境,東晉宰相謝安和將軍桓沖堅決主張抵抗。晉孝武帝任命謝安為戰時最高統帥——征討大都督。謝安胸有成竹,從容不迫地進行抗戰部署。他推派謝石代理征討大都督的職務,負責指揮全軍;謝玄擔任前鋒都督,連同青年將領謝琰(yan演)和桓伊等一起,率領八萬名「北府兵」(北府兵,東晉時軍府設在京口(今江蘇鎮江),在京都建康之北,因而稱北府;北府兵主要由流落江南的北方農民組成。)沿淮河西上;另派將軍胡彬率領水軍五千人去增援戰略要地壽陽。
苻堅依仗自己的兵多,他不等各路人馬到齊,就命令苻融向普軍發動猛烈進攻。十月,胡彬的水軍還沒有到達壽陽,苻融就把壽陽攻破了。胡彬在半路上聽到壽陽失守的消息,被迫把部隊退到一邊是河水,一邊是高山的硤石(今安徽鳳台西南),在這個地勢險要的地方紮下營來。專等謝石大軍的到來。苻融佔領了壽陽以後,一面派兵圍攻硤石,一面派梁成率領五萬軍隊控制了洛澗(即洛水注入淮水的地方,在今安徽淮南東)。梁成封鎖了淮水,阻止從東面來援的謝石、謝玄大軍。謝石命令晉軍在離洛澗二十五里的地方,駐紮下來。
謝石的大軍不能前進,被圍困在硤石的胡彬水軍就孤立了,眼看軍糧就要吃光,情況十分危急。為了迷惑敵人,胡彬命令士兵們拿著簸箕,天天在河岸上揚簸沙土,使遠處的秦軍看見,好象是在揚米,表示自己的軍糧還很充足;同時,他又給謝石寫了一封告急信,說:「現在敵軍勢力很大,這里的軍糧已經吃完,情況十分緊急,恐怕再不能和大軍相見了。」他把密信交給了一個親兵,叫他乘夜突圍出去,送給謝石。不幸這個親兵在途中被秦軍捉住,告急的密信也給搜去了。苻融得到胡彬缺糧的情報,立即派人星夜到項城去報告苻堅,說:「現在晉軍人少糧盡,正是打敗他們的好機會,應該馬上發動進攻,不能叫他們跑了。」
狂妄自大的苻堅正在為攻佔項城沾沾自喜,聽到苻融的密報,更是心花怒放。當天晚上,苻堅把大軍留在項城,悄悄地帶領八千名輕騎兵,不分晝夜地奔往壽陽。他到達後,和苻融計議了一下,決定先派朱序到晉軍去勸降。朱序原來是東晉防守襄陽的將領,襄陽失守時被俘。朱序到晉營後,不但沒有勸降,反而向謝石透露了秦軍的真實情況,並且建議謝石:應乘前秦各路兵馬還未集中,立即發起反攻,只要打敗它的前鋒,挫傷它的銳氣,秦軍是不難打敗的。謝石和謝玄等仔細地研究了朱序的密報,決定派劉牢之帶領五千名北府兵,夜襲洛澗。劉牢之是北府兵的有名勇將,他在戰斗中,斬殺案將梁成。秦軍失去主將,無心再戰,晉軍乘勝追擊。謝石率領晉軍主力渡過洛澗,在淝水東面的八公山(今安徽壽縣東北)下,紮下營寨。
洛澗方面失利的消息接二連三地傳到壽陽,苻堅心中忐忑不安,他和苻融一起登上壽陽城樓,瞭望晉軍的動靜。他向東望去,只見晉軍陣容嚴整,旗號鮮明,不由得暗自吃了一驚。他迎風向北遠望,恍惚之間,好象八公山上,漫山遍野都是晉軍。他感到十分意外,轉身對苻融說:「你看,晉軍這么多人馬,明明是強敵,怎麼能說他們是弱軍呢!」他連忙下令,要各軍嚴密防守淝水防線,沒有他的命令,誰也不許渡水出擊。其實,八公山上哪裡有什麼晉軍呢,是北風把山上的草木吹得左右搖擺。苻堅因為內心慌亂,造成錯覺,誤以為是晉軍在那裡練兵習武哩!這段史實,就是後來「草木皆兵」一句成語的來歷。
秦軍雖然在洛澗吃了敗仗,銳氣受到一些挫折,但是人數仍然比晉軍多好幾倍。晉軍只有速決,才有取勝的可能。普將謝玄派人用激將法去對苻融說:「將軍領兵深入我境,卻沿淝水布陣,這是作持久的打算,哪裡是要進行決戰呢?如果你們把陣地稍稍向後移動一下,讓出一塊地方,使晉軍渡過淝水,兩軍決一勝負,不是很好嗎?」苻融把晉使的要求報告給苻堅,苻堅不顧諸將反對,同意將陣地後撤,以便趁晉軍渡河時進行突然襲擊,一舉打敗晉軍。
到了約定的日子,苻堅傳下將令,叫秦軍拔營後退。秦軍本來內部不穩,陣勢混亂,這一撤更加造成陣勢大亂。謝玄等帶領八千騎兵乘勢搶渡淝水,展開猛烈攻擊。朱序在陣後高喊:「秦軍敗了,秦軍敗了!」秦軍後方部隊一聽,一時分辨不清是真是假,爭著選命。苻融趕快跑到陣後去阻止隊伍後退,被亂軍沖倒坐騎,死於晉軍刀朝之下。苻堅看到前線這樣大敗,嚇得喪魂落魄,慌忙跳上戰馬,混在亂軍中狼狽奔逃。晉軍乘勝猛追,秦軍人馬互相踐踏,死傷很多。倖存的秦軍官兵晝夜不停地奔跑,連頭也不敢回一下,甚至聽到隨風吹來的鶴叫聲音也以為是晉軍追兵到了。這就是後來「風聲鶴唳成語的來歷。那時候;正是十一月,天氣嚴寒,這些逃出來的秦兵,在驚慌的同時,更伴隨著凍餓,又死亡了不少。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他逃回洛陽時,原來的幾十萬大軍,只剩下十幾萬殘兵敗卒了。
淝水之戰是東晉和十六國時期最大的一次戰爭。前秦從大舉進攻到淝水決戰,前後只有四個月的光景,就全線崩潰了。經過這一戰,東晉相對穩定的局面得到了鞏固,江南的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與此相反的是,由於苻堅的失敗,前秦政權隨之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割據混亂的局面。
Ⅳ 中國軍隊在歷史上的重大軍事勝利和軍事失敗的戰役有哪些
平型關大捷、台兒庄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 平津戰役、 孟良崮戰役 淞滬大戰
Ⅳ 中國歷史上的三大戰役是哪三大戰役
縱貫數千年歷史,三大戰役是:赤壁之戰、淝水之戰、淮海戰役。
赤壁之戰,東漢末年,孫、劉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庄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指揮中華民國國軍五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
Ⅵ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十大戰役
1、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早期的一場經典戰役,雖然沒有武王伐紂的氣勢,也沒有宣王南征的規模,是一次諸侯之間規模不大的戰爭。但它卻在政略、戰略和策略上體現了古代一些可貴的軍事辨證思想,給人以啟迪。
5、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Ⅶ 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有哪些
1、淮海戰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我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在地方部隊的配合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歷時66天,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區域內,發起了偉大的淮海戰役(國民黨方面稱為「徐蚌會戰」)。
戰役首殲黃伯韜兵團,繼殲黃維兵團,再殲杜聿明集團,解放軍以傷亡13.4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個兵團、22個軍、56個師,共計55.5萬餘人,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跡。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中歷時最長、規模最大、殲敵數量最多的一次戰役。
2、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
3、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4、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5、巨鹿之戰:秦朝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割據,軍閥混戰。公元前207年,秦軍上將軍章邯打敗楚地反秦義軍首領項梁後,認為楚地已不足憂,遂率20餘萬秦軍北上攻趙,並急調上郡的王離部20萬秦軍南下,圍困趙王歇於巨鹿(今河北平鄉),無奈之下趙王派使者向楚懷王以及各國諸侯求援。當時秦軍十分強大,救趙諸軍駐扎在巨鹿城北,沒有人敢前去迎戰。
項羽為報秦軍殺叔父項梁之仇主動請纓,於是楚懷王便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率軍六萬余北上以解巨鹿之困。
(7)中國歷史上所有勝利的戰役擴展閱讀:
淮海戰役是在經濟落後、交通不便的農村地區進行的。戰役規模空前,作戰時間長,戰區面積大,軍用物資的供應量和傷員的運送量都很大。淮海戰役發起之前,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就一再指示要充分發動群眾,做好戰役的後勤准備工作。
地方各級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積極響應中央的號召,將一針一線、一塊銅板、一粒糧食節省下來,集中起來,送往前線,人民群眾提出了「一切為了支援前線」,「傾家盪產,支援前方」的豪邁口號。各地涌現出許多父子爭著上前線、妻子送郎去前方的動人場面。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淮海戰役期間,先後有12個縱隊在徐州東南作戰,每天需要糧食300萬斤,後來隨著戰事的演進,每天需要500萬斤之多。前線和後方的解放區人民,節衣縮食,想方設法為子弟兵籌集糧食、碾米磨面、運送糧草。
婦女們為了不讓子弟兵受凍,不分晝夜地縫制棉衣、棉被、軍鞋,甚至不顧寒冬把自己的棉衣棉被拆了給子弟兵做軍衣軍鞋。整個戰役期間,空曠的皖北平原上,一條條送糧長龍在風雪中行進,構成了一幅氣吞山河、蔚為壯觀的歷史畫卷。
以少勝多 讀音:yǐ shǎo shèng ō
釋義:以少量的精兵強將,戰勝強大的敵人。
出處:鄧小平《我們有信心把中國的事情做得更好》:「抗日戰爭打了八年,抗美援朝打了三年,我們有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傳統。」
Ⅷ 中國歷史上勝利了的戰爭
明援朝抗日之戰是明朝萬曆時中朝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起於1592年至1598年結束。
其他沒啦 中國古代對外戰爭不多
Ⅸ 中國歷史上的全部戰役
我說了能給加分嗎 100分
①原始時期:
約公元前30世紀神農氏攻斧燧氏之戰
約公元26世紀黃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戰
約公元前26世紀阪泉之戰
約公元前26世紀涿鹿之戰
約公元前25世紀顓頊與共工之戰
約公元前24世紀帝嚳攻共工之戰
約公元前23世紀堯攻驩兜丹水之戰
約公元前22世紀舜攻三苗之戰
約公元前22世紀禹攻共工之戰
約公元前22世紀禹攻三苗之戰——
夏商時期戰爭年表(約前21世紀—前1057年)
相傳帝禹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夏禹攻有扈氏甘之戰
②周朝:接著是武王伐紂,朝歌之戰,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較詳細:
鄭庄公圖霸中原之戰
在春秋初期,鄭庄公為奪取對中原地區的控制權而進行的戰爭。周平王東遷後,王室衰微,諸侯失控。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強者力圖向外擴張,出現了大國爭奪對小國控制權的爭霸戰爭。首先在中原圖霸的是鄭庄公。鄭國於周平王二年(前769年)、四年,先後擊滅鄶和東虢,由於鄭地處中原腹地,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國力日漸強盛;加以鄭君擔任輔佐王室之卿士,政治地位優越,使鄭成為春秋初期的主要強國之一。鄭庄公繼位後,首先肅清國內分裂勢力,乎定了共叔段之亂(鄢之戰),爾後採取遠交近攻方略,聯合距離較遠、對其威脅不大的齊、魯,共同對付鄰近的宋、衛。鄭國從平定共叔段叛亂之時至庄公去世的二十一年(前 722—前701年)間,對外作戰10餘次,多獲勝。較大的作戰共6次:周桓王二年(前718年),在北制大敗衛之與國南燕軍(北制之戰);六年,大敗來犯之北戎軍並殲其前軍(鄭抗北戎之戰);七年,在戴全殲宋、衛、蔡聯軍(戴之戰);八年,與齊、魯聯合攻佔許國並大敗宋軍;十三年,在葛擊敗周桓王所率周、蔡、陳、衛聯軍並射傷桓王(繻葛之戰),使周天子威信掃地,為大國爭霸打開局面;十四年,鄭又出兵援齊,重創北戎軍。至此,鄭庄公的圖霸事業達到頂峰
伊闕之戰
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名將白起率領秦軍在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大敗韓、魏聯軍的重要殲滅戰。
秦國經商鞅變法後,日益強盛。到秦昭王時,加快了兼並六國戰爭的步伐,乘齊、魏相持之際,首先加兵地處中原要沖的韓、魏之地。二十一年,秦左庶長白起統率秦軍進攻韓國,一舉攻佔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白起因功被封為左更。二十二年,韓、魏以公孫喜為主帥,率聯軍24萬進據伊闕迎擊秦軍。伊闕為韓、魏門戶,兩山對峙,伊水流經其間,望之若闕,地勢險要。聯軍據險扼守,和秦軍呈對峙態勢。秦軍在數量上只有韓、魏聯軍的一半。聯軍各自保守實力,互相推諉,不肯先戰。白起針對這種情況,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術。先設疑兵牽制聯軍主力韓軍,然後集中兵力出其不意地猛攻魏軍,一舉將其殲滅,殺其主將犀武。隨後立即轉用兵力攻打韓軍。韓軍翼側暴露,遭秦軍夾擊,潰敗而逃。白起乘勝追擊,又全殲韓軍,俘韓將公孫喜。
點評:此戰,白起抓住聯軍自保守實力,互相推諉,不肯先戰這一戰機,共殲滅韓、魏聯軍24萬,攻佔伊闕等5城,是先秦戰史中一次較大規模的,且是以少勝多的殲滅戰。戰後韓、魏兩國精銳喪失殆盡,被迫獻地求和。白起因戰功卓著擢升國尉,開始了其輝煌的軍事歷程。秦國也因此戰的勝利以不可抗禦之勢向中原擴展。
燕攻齊之戰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亞卿樂毅率燕、趙、韓、魏、楚五國聯軍進攻齊國(今山東境)的大規模作戰。
元年(前314年),力圖向外擴張的齊國,乘燕國內亂,出兵佔領燕都。四年(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廣招賢才,勵精圖治,欲報破國之恨。但燕為遼東偏僻之國,無力單獨向強齊進攻。亞卿樂毅及謀士蘇秦建議,利用齊、秦、趙三強爭奪宋國富庶土地的矛盾,誘齊滅宋,以此爭取其他國,孤立齊國,「舉天下而圖之」 (《戰國策·燕策二》)。燕昭王採納樂毅關於卑事齊而驕之的謀略,表面上臣服於齊,派蘇秦假意事齊,取得齊之信任,並乘隙離間,收買齊王寵臣淳於髡,使齊放鬆對燕的戒備,而西向謀圖中原。齊南敗宋、楚,西擊三晉,與各國的矛盾加深。同時,燕國在樂毅主持下,改革政治,整訓軍隊,出現國家殷富、士卒樂戰的新形勢。燕昭王加快聯合各國、合縱攻齊的步伐。他命樂毅出使趙國,促成三十一年燕、趙兩國國君,定下攻齊之盟。樂毅又通過趙國聯絡秦國;燕使劇辛又去楚、魏進行聯絡。燕昭王還親自入趙與趙惠文王相會。這樣,燕很快與各國結成攻齊聯盟,組成了合縱攻齊的聯軍。
於是,樂毅以上將軍職,佩趙國相印,乘齊軍連年征戰、疲憊不堪之機,率燕、秦、趙、魏、韓五國聯軍攻齊。聯軍迅速渡過黃河,繼向濟水挺進。齊閔王急派觸子為將,達子為副將,率齊軍主力出動,欲拒聯軍於濟水之西。雙方相持期間,齊閔王因觸子畏懼不前,派人斥責觸子;又以不戰即斬首並掘其祖墳相逼,致使齊軍將士離心,軍中恐懼。樂毅指揮聯軍猛攻,齊軍一觸即潰。觸子逃亡,齊殘兵被迫退守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北)近處的秦周(今山東淄博雍門西)。
濟水之戰後,樂毅主動遣還遠道參戰的秦、韓兩軍,派魏軍前去攻取宋國故地,使趙軍奪取河間(今河北獻縣東南),自率燕軍主力長驅直入,企圖直搗臨淄,一舉滅齊。謀士劇辛認為燕軍戰敗齊國,主要靠其他四國援助,擔心燕不能獨立滅齊,反對深入齊地,主張攻取齊國邊城而還。樂毅則認為齊軍主力已失,齊閔王不得民心,國內紛亂,齊強燕弱的狀況已發生根本變化,決心不失時機,向齊發起追擊。齊將達子請閔王犒賞將士,以勵死戰,反遭申斥,齊軍士氣更加低落。秦周一戰,齊軍再敗,達子戰死,燕軍攻入臨淄,「齊人果大亂失度」(《資治通鑒,周赧王三十年》)。閔王逃至莒(今山東莒縣),後被以救齊為名的楚將淖齒殺掉。
樂毅入臨淄後,將齊國的珠玉財寶和貴重祭器全部運回。燕昭王聞齊都已破,親到濟水慰勞軍士,封樂毅為昌國君。為減少齊人敵對情緒,以利奪取全部齊地,樂毅在攻佔臨淄後,申明軍紀,禁止虜掠,採取兵撫交用的策略。減輕齊民賦稅,用官爵和封地籠絡齊吏,以爭取人心。然後,兵分五路攻取齊地。左軍渡過膠水(今膠萊河)攻取樂萊(今山東黃縣、牟平至榮城一帶);前軍沿泰山東麓至黃海邊,攻取琅琊 (今山東沂南至日照一帶);右軍沿黃河、濟水進占阿(今山東陽谷東北)、鄄(今山東鄄城北),與魏地相接應;後軍沿北海(今山東淄博東北沿海一帶)攻干乘 (今山東高青東北),樂毅親率中軍鎮守齊都指揮。燕軍僅用6個月,就攻下齊國70餘城,並按燕制設置郡縣。只有莒和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3年未被攻下,反給齊以行間之機。燕昭王死後,其子惠王即位,聽信讒言,中齊將田單反問計,派騎劫代替樂毅為將。田單用火牛陣擊破圍攻即墨的燕軍主力,隨即將燕軍逐出齊境,70餘城復歸於齊。點評:此戰樂毅利用齊滅宋後與各諸侯國的矛盾,促成各國合縱攻齊局面,爾後實行連續進攻,給齊以沉重打擊。齊國因內外矛盾交加,過早集中主力與強大聯軍決戰,幾致亡國,為後世用兵留下寶貴的經驗教訓。
即墨之戰
周赧王三十一年至三十六年(公元前284--·前279年),在燕攻齊之戰中,齊將田單率領齊軍憑借孤城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進行堅守防禦並反擊燕軍圍攻的重要作戰。
三十一年,燕將樂毅率五國聯軍破齊,連克70餘城,隨即集中兵力圍攻僅存的莒(今山東莒縣)和即墨,齊國危在旦夕。這時,齊滑王被以救齊為名的楚將淖齒殺掉,其子法章被立為王,占莒。即墨軍民在即墨大夫戰死後,共推臨淄市掾田單為將,堅守抗燕。樂毅圍即墨城一年不克,遂令燕軍後撤9里設營築壘,欲攻心取勝,致使齊國獲得喘息機會。即墨,地處富庶的膠東,是齊國較大城邑。靠山近海,有充裕的人力、物力用於防守。田單遂集結所帶族兵及殘兵7000餘人,加以整頓、擴充。連其妻妾也編入軍營參加守城,和士卒伺甘共苦,「坐則織蕢(草器),立則仗鍤(鍬)」(《資治通鑒·周赧王三十六年》)。並增修城壘,加強防務,從而提高了即墨的防守能力,使燕軍屯兵城下,為組織反攻贏得了時間。又利用新立的燕惠王與樂毅不和這一矛盾,派人入燕行反間計。詐稱昌國君樂毅與燕惠王有仇怨,害怕被殺而不敢歸國,故意緩攻即墨,實際想在齊國稱王;如果另派主將,即墨指日可下。燕惠王信以為真,派騎劫取代樂毅為將。樂毅投奔趙國。燕軍人心渙散,內部不和。騎劫到齊後,一反樂毅戰法,改用強攻,仍不能克。又改用恐怖手段威懾齊軍。田單將計就計,誘使燕軍行暴,聲稱齊軍最怕燕軍割掉降卒的鼻子,如果看見,即墨就會不攻自破。騎劫果然中計而行。即墨軍民見狀,更決心守城,唯恐落到燕軍手中。田單又聲稱守軍害怕城外祖墳被掘,那樣魂靈無依,做子孫的就會屈膝投降。騎劫立即挖墳、焚屍,即墨人無不痛心疾首,誓與燕軍決一死戰。為隱蔽齊軍反攻意圖,使燕軍喪失警惕,田單命精壯甲士隱伏城內,令老弱、婦女登城守望。又讓即墨富豪持重金賄賂燕將,假稱即墨將要降燕,請求燕將保全妻小。燕軍圍城已愈三載,急欲停戰回鄉,見大功即將告成,一心坐待受降,守備更加鬆懈麻痹。三十六年,田單見反擊時機成熟,便集中干余頭牛,繪五彩龍紋,束兵刃於其角,尾扎浸油蘆葦。夜間點燃牛尾蘆葦,牛負痛從預鑿城牆的通道沖出,狂奔燕營,5000名精壯勇士隨後砍殺,城內軍民鑼鼓聲動,吶喊助威。一時火光沖天,殺聲震耳。燕軍將士從夢中驚醒,倉皇失措,四散潰逃,死傷無數,騎劫在混亂中被殺。齊軍乘勝大舉反攻,很快將燕軍逐出齊境,收復被燕軍佔領的70餘城。隨後迎法章回臨淄,為齊襄王。田單為相國,受封安平君。
點評:此戰,田單智謀超群,在國破城圍、雙方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堅守孤城,麻痹燕軍,積極創造反攻條件。在時機成熟時,充分運用機動性、突然性、殺傷力和心理威懾諸因素,以「火牛陣」進行夜間突襲,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是戰勝燕軍的主要原因。此外,由於即墨有一定的防禦條件;燕軍分兵多路攻齊,發展過快,攻城克堅的准備和力量不充分;田單巧施反間計,借敵之手除去最難對付的樂毅,也是原因之一。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
閼與之戰
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趙國名將趙奢率軍於閼與(今山西和順西),擊敗秦軍的一次奔襲作戰。
秦穰侯魏冉,為擴大定陶封地,派客卿灶越韓魏兩國攻佔齊國的剛、壽地區,由魏入秦的謀士范睢向秦昭襄王提出,攻齊剛、壽是戰略錯誤,因中隔韓、魏,難以固守。建議採用「遠交近攻」戰略,使攻佔土地盡為秦有。又認為地處中原的韓、魏系天下樞紐,欲兼並天下,應先用兵韓、魏以「斷山東之脊」(《戰國策· 魏策四》)。秦昭襄王欣賞范雎的見解,任其為客卿,參與軍事謀劃。但北方強趙的存在,使秦對兼並韓、魏有所顧忌,遂尋機打擊趙國。三十四年(前281 年),秦攻取趙地3城後,趙以公子部為質於秦,並與秦簽訂以焦、魏、牛狐交換3城的協議。後又反悔。四十六年,秦昭襄王以趙不履行協義為由。派中更胡陽率大軍攻趙閼與。趙惠文王急召名將廉頗、樂乘等,詢問是否可救。兩人均認為閼與距邯鄲(今河北境)甚遠,道路崎嶇險阻,難以救援。唯趙奢認為,兩軍相逢勇者勝。於是,趙惠文王命趙奢率軍救援閼與。趙奢軍出邯鄲30里即築壘扎營,按兵不動。為隱蔽作戰企圖,傳令軍中:「有敢於談及軍事者,一律斬首」。秦軍一部進屯武安(今湖北武安西南)西面,擊鼓吶喊,欲誘趙軍援救武安,鉗制趙軍。趙奢立斬一名要求救援武安的士兵,不為秦軍所動。駐屯28天之久,繼續增強營壘防禦,造成趙軍怯弱,唯保邯鄲假象。秦派間諜潛入趙營探聽虛實,趙奢佯作不知,令屬下讓其任意活動,並放歸秦營,以麻痹秦軍。秦間諜把趙軍情況告於胡陽。胡陽大喜,認為閼與即可攻取,放鬆了對趙援軍的戒備。趙奢遂率全軍偃旗息鼓,疾馳兩天一夜,趕到距閼與城50里處築壘設營。秦軍攻閼與不克,突聞趙援兵到來,倉卒分兵迎擊。趙奢採納軍士許歷建議,發兵萬人搶占閼與北山高地。秦軍後到,攻山不下。趙奢乘勢,居高臨下,猛擊秦軍。閼與守軍也出城配合。秦軍不支,死傷逃散過半,大敗而歸,閼與之圍遂解。趙奢因功被封為馬服君。
點評:此戰,趙奢隱蔽作戰企圖,麻痹敵人,促其驕傲輕敵,爾後出其不意,突然發動攻擊,以及搶先佔領要地,使己方處於有利地位的作戰指導,是此戰獲勝的主要原因。秦國向東兼並的兵鋒也因之受到一次挫折。
陘城之戰
周赧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64年),秦武安君白起率軍攻佔韓國陘城(今山西曲沃東北)等9座城邑的作戰。
四十五年(前270年),魏人范睢針對秦國過去「越人之國」進攻,勞多獲少的弊端,向秦昭襄王提出著名的「遠交近攻」戰略。即先交好與秦為鄰,處中原地帶的韓、魏兩國,以威服楚、趙;楚國強,則與趙友好,以威服楚;趙國強,則與楚通和,以威服趙;楚趙親附後,東面臨海的齊國必定恐懼,會自動親附秦國。那時,再向近處的韓、魏兩國進攻。這樣,得寸土則為秦國之寸土;得尺土則秦國的尺土。秦昭襄王表示贊許,任命范雎為客卿,參與秦國大事。當時,韓國與秦國疆界相錯如織綉,「天下有變,為秦害者莫大於韓」(《史記·范雎蔡澤列傳》)。韓國經白起幾次攻伐,國力日弱,但還有一定力量。秦昭襄王將攻韓重任再交武安君白起。五十一年,白起率秦軍大舉進攻韓國,韓軍難以抵擋。秦軍進展順利,不久,奪占韓國陘城等9座城邑,斬殺韓國生力軍5萬餘人。韓朝廷陷入混亂,開始謀求防守,但為時已晚,不久又失南陽(今河南西南部一帶)、上黨(今山西東南部地區)等地。
番吾之戰
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名將李牧指揮趙軍在番吾(今河北平山南)擊敗秦軍的作戰。
十四年,桓齮率秦軍在肥之戰中被趙軍全殲。十五年,秦王嬴政再次派軍兵分兩路攻趙,一路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上,准備渡漳水向邯鄲(今屬河北) 進迫;一路由太原取狼孟(今山西陽曲)後東進番吾,拊邯鄲之背。趙將李牧率軍抗擊。邯鄲之南有漳水及趙長城為依託,秦軍難以迅速突破。李牧遂決心採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他部署司馬尚在邯鄲南據守長城一線,自率主力北進,反擊遠程來犯的秦軍。兩軍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軍猛攻,秦軍大敗。李牧即回師邯鄲,與司馬尚合軍攻擊南路秦軍。秦軍知北路軍已被擊退後,料難獲勝,稍一接觸,即撤軍退走。此戰,為趙國贏得喘息時間,獲得短暫的穩定。但由於在肥之戰及此戰中損失慘重,軍事實力喪失殆盡,已無力組織遠程追擊及反攻,僅能退守邯鄲,暫時自保。
點評:此戰,是秦、趙兩國交戰中,趙國最後一次取得重大勝利。李牧在戰前准確判斷敵情,是此戰獲勝的主要原因,但趙國已無力再戰,所以此戰僅為擊潰戰,未能圍攻殲秦軍。
趙破匈奴之戰
趙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趙邊將李牧率軍大規模反擊奴匈(今河北、山西北部,內蒙古中部、東部)的重要圍殲戰。
趙惠文王末年,北方匈奴部落逐漸強大起來,時常南下趙境騷擾,成為趙國大患。趙孝成王即位後任命李牧駐守代(今河北蔚縣東北)和雁門(今山西右玉南),防備匈奴入侵。李牧到任後,按邊防需要調整官吏,使適於戰備;將地方收入用為軍費,改善官兵生活;加強訓練,「日習騎射」,提高部隊戰鬥力;加強烽火報警、通訊聯絡設施,提高快速反應能力;並派出大批諜報人員,深入邊外,以及時掌握匈奴動態。在作戰上,改變以往敵軍來犯即出軍迎擊戰法,採用堅壁自守,示弱避戰,養精蓄銳,伺機反擊的作戰方針。發現匈奴軍隊,即退入營寨城堡,堅壁清野避免接戰。匈奴騎兵既無攻堅兵器及手段,又難掠到牲畜食糧,每次均毫無所獲,被迫退去。如此數年邊境地區損失極少。
但李牧的措施,被匈奴及趙王認為是怯戰。趙王召回李牧,另選將軍駐守。此後一年多時間里,匈奴每次來犯,趙軍即出城交戰。由於趙軍分散戍守,倉促集中出戰,對機動性極強的匈奴軍,多陷於被動。屢次失利,傷亡很多,邊境地帶變成了戰場,百姓無法耕作放牧,舉目一片荒涼,民不聊生。趙王只好再命李牧出任原職。李牧託病推辭,趙王再三下令。李牧提出如果用我,請允許用以前的作戰方針。趙王應允。
按以往的方針施行,邊境局勢又得到控制,相對穩定下來。又經過幾年的經營、訓練,趙軍戰鬥力大為提高,求戰願望日趨強烈,而匈奴則誤認為李牧怯戰,益發輕敵。李牧認為殲滅匈奴機會已經成熟,便於趙悼襄王元年,進行戰斗編組,選拔人員,組建一支由各兵種編成的出擊兵團。精選戰車1300輛,騎兵1.3萬人,驍勇步兵5萬人,弓弩兵10萬人,總兵力約 20萬人,將其控制於待機地域,並加緊臨戰前的戰斗訓練及准備。
就緒之後,放出牛羊和牧人,布滿山野。匈奴部落小隊侵入。李牧即佯裝失敗,故意丟棄人畜讓匈奴搶掠。匈奴單於得到趙軍「潰逃」的消息,親率騎兵約l0萬人深入趙境。李牧開始採取守勢作戰,以車陣從正面迎戰,利用戰車限制、阻礙和遲滯敵騎行動;以弓弩兵輪番發射;而將騎兵及精銳步兵控制於軍陣側後。當匈奴軍沖擊受挫時,李牧乘勢將控制的機動精銳部隊由兩翼加入戰斗,發動鉗形攻勢,包圍匈奴軍於戰場。經激烈格鬥戰後,除單於率少量親衛部隊突圍逃走外,進犯的10萬騎兵全部被殲。李牧在殲滅匈奴主力後,又乘勝前進,滅?襤(今河北蔚縣北),破東胡(今內蒙古東部)、降林胡(今山西北部),聲威大振。此後10多年,匈奴不敢進擾趙國邊境。點評:此戰,李牧針對匈奴軍騎兵機動性、戰鬥力強及以掠奪為主要作戰目的的特點,實施堅壁清野,使敵優勢無從發揮,軍需無法補充,同時採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戰鬥力;俟雙方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後,集中力量,充分發揮各兵種協同作戰的威力,進行包圍,是獲得勝利的主要原因。此戰,是先秦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對後世以步制騎的戰術有著深遠的影響。
蕞之戰
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在合縱攻秦之戰,秦丞相呂不韋率軍在蕞(今陝西臨潼東北)擊敗趙、燕、魏、韓、楚五國聯軍進攻的作戰。
魏國在秦國連續進攻之下,喪失大片土地。魏景閔王感到單憑魏國,難以抵擋秦軍。接受大臣建議,遣人出使趙國,與其結盟,並提出再建抗秦合縱。通過外交活動,得到各國響應。六年,除齊附秦外,趙、韓、魏、楚、燕組成聯軍,共推趙將龐暖為帥。龐暖認為,攻秦之師屢向西進攻,均在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北)被阻,不如繞道蒲阪(今山西永濟西南),南渡河水(今黃河),迂迴至函谷關後,可以出其不意。五國聯軍分路出蒲阪,進展順利,至蕞時與呂不韋所率迎擊秦軍相遇。呂不韋分析聯軍情況,楚軍遠來,軍士疲憊,戰鬥力不強,但楚為大國,影響較大,如楚軍戰敗,則聯軍必不戰自潰。遂決定先以精銳部隊,乘聯軍夜間疏於防範之機,突襲楚營。楚軍偵知,自行東撤。四國軍隊聞楚軍先退,軍心動搖。諸將皆請退軍,龐暖只好應允。於是,韓、魏、燕之軍先回國。龐暖怒齊獨附秦,率軍攻取齊國饒安(今河北鹽山東南)後,才回趙國。
點評:蕞之戰是戰國時期最後一次合縱攻秦行動。盡管龐暖富智謀,善縱橫,但聯軍同床異夢,協同不力,終於無功而返。從此,六國更無法抵禦秦國兼並。
肥之戰
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名將李牧率趙軍在肥(今河北晉州西)全殲秦軍的截擊戰。
十三年,秦軍在平陽大敗趙軍。十四年初,秦將桓齮又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深入趙國後方,攻佔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葶城西南),對趙都邯鄲構成嚴重威脅。趙王遷急命北部邊防名將李牧為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抗擊秦軍。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他認為秦軍連續獲勝,士氣甚高,如倉促迎戰,勢難取勝。遂採取築壘固守,避免決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的方針,拒不出戰。桓齮認為,過去廉頗以堅壘拒王齕,今天李牧亦用此計;秦軍遠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誘使趙軍往援,俟其脫離營壘後,將其擊殲於運動之中。李牧洞悉敵情,不為所動。當趙將趙蔥建議救援肥下時,他說「敵攻而我救,是致於人」,乃「兵家所忌」。秦軍主力去肥後,營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於多日來趙軍採取守勢,拒不出戰,秦軍習以為常,疏於戒備。李牧遂乘機一舉襲占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李牧判斷桓齮必將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敵人,將主力配置於兩翼。當正面趙軍與撤回秦軍接觸時,立即指揮兩翼趙軍實施鉗攻。經激烈戰斗,10萬余秦軍,全部被殲。桓齮僅率少量親兵沖出重圍,畏罪逃奔燕國。李牧被封為武安君。
點評:此戰,李牧在戰略上採取避其精銳、擊其惰歸之策。當得知敵軍識其意圖,誘其出戰,全殲於野時,遂將計就計,用圍魏救趙之策,攻其必救。在交戰時,又採取正面阻敵,兩翼包抄的戰術,全殲秦軍。這是一個圍魏救趙的典型戰例
邯鄲之戰
周赧王五十六年至五十八年(公元前259—前257年),秦軍與趙、魏、楚聯軍在邯鄲(今河北境)進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戰。秦軍分多路進攻趙都邯鄲。因秦壬聽信范雎言,准趙割六城求和而退兵。當趙孝成正准備按和約割讓六城時,虞卿認為割地與秦,秦勢更強,趙「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如此趙將滅亡;建議以六城賂齊國,聯齊抗秦。趙王用其謀,派虞卿東見齊王,商討合縱抗秦計劃;並借魏國使者來趙連絡合縱之機,與魏訂立盟約;同時將靈丘(今山西境)送楚相黃歇,結好楚國,對韓、燕亦極力交好。在國內則積極發展生產,重整軍備,進行抗秦准備。
秦昭襄王見趙既違約不割六城,反而與東方諸國合縱對付秦國,遂於五十六年九月,令五大夫王陵率軍攻趙。秦軍長驅直入,於次年正月進抵趙都邯鄲城下。趙上卿廉頗率軍頑強抵抗,趙相平原君散家財於士卒,編妻妾入行伍,鼓勵軍民共赴國難;並選3000精兵,不斷出擊,疲憊秦軍。王陵戰至第二年,秦軍五校(每「校」領軍800人)陣亡,仍不能取勝。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為帥。白起認為,趙自長平之戰後結親於燕,連好於齊、楚,合縱之勢業已形成,其元氣恢復,國庫充實,而秦軍雖然勝於長平,但將士死亡大半,國內空虛。現在,卻要隔著千山萬水,爭奪別人的國都,如果趙與諸侯盟國內外夾擊,則秦軍必敗。白起推說舊疾復發,不肯應命。昭襄王無奈,只好令王齕接替王陵為主將,繼續圍攻邯鄲。秦軍死傷過半,仍不能下。魏王派晉鄙率軍10萬救趙。秦王派人威脅魏王說:「諸侯中有敢於救趙者,敗趙後首先攻先救趙者」。魏王恐懼,命晉鄙大軍暫停於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觀望。魏相信陵君決定救趙。他依靠魏王寵妃如姬盜得虎符,帶勇士椎殺晉鄙,奪其兵權。並下令說,父子都在軍中,父回國;兄弟都在軍中的,兄回國;沒有兄弟的獨子,回家奉養父母。最後,挑選8萬精兵,於五十八年進擊秦軍。當時楚春申君黃歇亦率軍救趙到達安陽(今河南境)。秦軍作戰失利,秦昭襄王又令白起領兵攻趙。白起始終託病不出。秦昭襄王罷其官爵,迫使白起在杜郵(今陝西西安西北)自殺。十二月,魏、楚兩國軍隊先後進抵邯鄲城郊,屢敗秦軍。趙國守軍配合城外魏、楚兩軍出城反擊。在三國軍隊內外夾擊之下,秦軍大敗,損失慘重。王齕率殘部逃回汾城(今山西侯馬北);秦將鄭安平所部 2萬餘人被聯軍團團包圍,只好降趙,邯鄲之圍遂解。聯軍乘勝進至河東(今山西西南地區)。秦軍復敗,退回河西(今山西、陝西間黃河南段)。秦國和趙、魏、楚三國簽約息兵,把以前佔領的河東郡還於魏;太原郡(今太原西南)還於趙;上黨郡(今山西長治北)還於韓。
點評:此戰,是秦國獨強的戰略格局形成後,關東諸侯合縱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勝。秦昭襄王在趙國內部團結、外部合縱抗秦形勢已成的情況下,單純從兵力對比出發,認為秦強趙弱,堅持攻趙,在戰略上已屬失策;而在初戰失利、頓兵堅城時,仍一再增兵繼續強攻,置魏、楚援軍於不顧,在作戰指導上亦欠穩妥,因而導致失敗,推遲了滅亡六國的進程。此戰表明,客觀條件是否具備和主觀指導的正確與否,對於戰爭勝負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樓主,太多了,超字數限值了!後面只寫名稱!請原諒!
長平之戰
鄗代之戰
河外之戰
楚巴與鄧鄾之戰
雞父之戰
柏舉之戰
越滅吳之戰
濁澤之戰
鄢郢之戰
秦收復河西之戰
合縱攻秦之戰
馬陵之戰
函谷關之戰
宜陽之戰
秦楚丹陽、蘭田之戰
秦滅巴蜀之戰
垂沙之戰
吳越爭霸戰爭
晉陽之戰
魏滅中山之戰
趙攻中山之戰
魏攻秦河西之戰
陰晉之戰
晉「三分四軍」與楚爭鄭之戰
晉、秦崤之戰
晉、秦麻隧之戰
晉、齊鞍之戰
巨鹿之戰
楚漢戰爭
馬邑之謀
昆陽之戰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淝水之戰
靖康之變
黃天盪之戰
九江口之役
靖難之役
土木之變
戚繼光抗倭
薩爾滸之役
寧遠之役
山海關之役
鄭成功收復台灣
平定葛爾丹叛亂
雅克薩戰役
鴉片戰爭
虎門之戰
三元里抗英斗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左宗棠出兵新疆
鎮南關大捷
甲午戰爭
黃海海戰
廊坊之戰
武昌起義
樓主,本人才疏淺學,孤陋寡聞,恕難從命,根據資料,
寫了中國有史可查一部分戰役,還有很多戰役沒寫。
希望樓主追加些分數!!!!!!!!!!!!!!!!
Ⅹ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戰役
1、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早期的一場經典戰役,雖然沒有武王伐紂的氣勢,也沒有宣王南征的規模,是一次諸侯之間規模不大的戰爭。但它卻在政略、戰略和策略上體現了古代一些可貴的軍事辨證思想,給人以啟迪。
5、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