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有名的教育家

中國歷史有名的教育家

發布時間:2021-03-02 00:39:47

① 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教育家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專籍宋國栗邑(屬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② 中國古代十大教育家有那些

1、老子。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據說曾指導過孔子。道家學派創始人,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者,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著有《道德經》(又稱《老子》)。主要思想是「道生萬物」,方法論是樸素的辯證法,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老子的思想對中國哲學產生巨大影響。

③ 中國當代十大教育家

魏書生、李吉林、李鎮西、顧泠沅、張思明、張華萬、劉彭芝、廖文勝、楊瑞清、李希貴。

教育家是指通過親力親為的教育實踐創造出重大教育業績,對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的教育思想和實踐產生重要影響的優秀教育工作者,是一個用於描述高層次傑出教育人才的概念。[1]

教育家可分為從事廣義教育活動的「廣義的教育家」和從事學校教育的「狹義的教育家」;從個人貢獻領域可分為教育思想家、教育理論家、教育實踐家、教育事業家等。

我國著名教育家古代有孔子、孟子、老子、關尹、楊朱、墨子、列子、田駢、莊子、荀子、朱熹、陳獻章、王守仁、湛若水、王夫之等;近代有鄭觀應、梁啟超、何子淵、丘逢甲、唐國安等;現代有蔡元培、陶行知、厲麟似、吳大猷、蕭友梅、陳垣、竺可楨、徐特立等;當代有李吉林、厲聲教、錢夢龍、魏書生等;古希臘的著名教育家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近代西方的著名教育家有約翰·杜威、蘇霍姆林斯基等。

近代中國教育家還有夏丏尊、蔣夢麟、易作霖、竺可楨、羅家倫、徐特立、成仿吾、屈伯川、匡亞明、馬君武、郭秉文、鄧之誠、歐元懷、陳垣、黃質夫、許壽裳、嚴范孫、胡雨人、胡敦復、梁漱溟、吳稚暉、黃現璠、唐國安、湯有祥、柳貽征、杜亞泉、武訓、黃乃裳、包煜文、容閎、江學珠等。

④ 中國歷代教育名家有哪些

紹興在建城2500年甚至更久遠的歷史中,有難以勝數的文化名人在中國文化史冊上留下了光輝的身影,一些國人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也深深地影響了紹興乃至中國的發展進程。為隆重紀念建城2500年,充分展現紹興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激發廣大幹部群眾愛國愛鄉熱情,加快推進紹興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融為一體的「特色產業城市、文化休閑城市、生態宜居城市」建設,中共紹興市委宣傳部、中共紹興市委黨史研究室(市志辦)、紹興日報社、紹興廣電總台特組織開展「影響中國的十大紹興文化名人」和「影響紹興歷史的十大事件」的評選活動。
王充(27~約97),字仲任,上虞人。東漢傑出唯物主義哲學家,無神論的集大成者。出身「細族孤門」,少游洛陽太學,師事班彪。因生性耿介,不容於官場,罷職家居,用畢生精力著成《論衡》。該書開創了元氣自然論的樸素唯物主義,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建立了完整的無神論理論體系,奠定了此後整個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的理論基礎。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山東臨沂人,西晉末遷居會稽山陰。晉朝著名書法家,官至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他酷愛悠遊山水名勝,後來辭官歸隱嵊州金庭。353年,王羲之與謝安等41位好友聚會於蘭亭,寫下世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蘭亭集序》被譽為法帖之冠,是中華書藝創造的「盡善盡美」之象徵。由此,蘭亭成為歷代書法家心目中的書法聖地;王羲之被後世奉為「書聖」。北京中華世紀壇40尊中華文化名人塑像中就有王羲之。

謝靈運(385~433),上虞人,東晉名將謝玄之孫。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力摹寫山水的作家,被譽為中國山水詩派的鼻祖。他的詩歌大部分描繪永嘉、會稽等地的山水名勝,極大地豐富和開拓了詩的境界,使對山水的描寫從玄言詩中獨立出來,驅散了彌漫於詩界的玄學陰影,擴大了詩歌創作的領域。從此,優美的山水詩成為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流派,在我國文學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唐朝在浙東形成了一條唐詩之路,也跟謝靈運有直接的關系。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會稽永興(蕭山)人,早年遷居山陰(紹興)。唐著名詩人兼書法家。他詩文精佳,且書法品位頗高,尤擅草隸,被列於「吳中四士」。賀知章為人曠達豪放,常與李白、張旭等人飲酒賦詩,時稱「飲中八仙」,並得到唐玄宗的賞識和贊譽。在他告老還鄉那天,玄宗親率太子及文武百官到長安東門外設宴送行,成為中國文壇的千古盛事。其代表作《回鄉偶書》膾炙人口,千古傳誦,在我國眾多「回鄉」詩詞中,要數《回鄉偶書》流傳最為久遠和廣泛。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人。南宋著名愛國詩人。他是中國詩歌史上創作最豐富的詩人,現存詩共9300餘首。陸游的詩歌深刻地反映了他所處時代的社會現實,始終貫穿著熾熱的愛國主義精神,最突出、最重要的主題是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願望和請纓無路、壯志未酬的悲憤。他把這一主題通過優美的藝術手段,最鮮明、最深刻、最強烈地作了具體表現,顯示了巨大的藝術力量,奠定了他在中國詩壇上的崇高地位,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王冕(1287~1359),字元章,諸暨人。元代著名畫家、詩人和篆刻家。他是元末詩壇最具寫實傾向的代表作家,以自己的詩文來反抗封建貴族的統治,深刻地揭露當時的社會黑暗面。他一生愛好梅花,種梅、詠梅,又工畫梅,亦善寫竹石。他畫的梅簡練灑脫,可謂「神韻秀逸」。他開創了畫梅構圖不疏不密之法。作品《墨梅圖卷》詩情畫意交相輝映,成為不朽的傳世名作。他的畫,對明清畫壇影響深遠,為水墨畫打下了穩固基礎。他能治印,文人刻印,以漢印為歸,他首屈一指。

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諸暨人。元代著名書法家、文學家。他志行高潔,被稱為「元末三高士」之一。他在書法上融章草和狂草於一體,形成與風靡一時的趙孟頫書法迥異的奇詭清勁風格,對後世狂放派書家影響很大,後人尊之為「復興章草的一代宗匠」;在文學上以其縱橫奇詭的詩風獨步一時,是元末明初當之無愧的文壇領袖,其詩諸體皆備,獨自成家,被稱為「鐵崖體」,其中又以古樂府成就最高,史稱「鐵崖樂府」。

馬歡(生卒年不詳),字宗道,信奉回教,會稽人。明代著名航海家、翻譯家,中外文明交流的傑出使者,也是世界航海史上功垂千古的先驅者之一。他通曉波斯語和阿拉伯語,曾作為船隊翻譯三次隨鄭和下西洋,輔佐鄭和代表明朝政府與伊斯蘭國家開展廣泛友好交流,並完成中國歷史上首次官方性質的麥加朝覲。他用40年心血著成《瀛涯勝覽》一書,記載了亞非20個國家和地區的情況,成為研究鄭和下西洋、亞非地區歷史和中外交往史的珍貴文獻,極具學術價值。為紀念馬歡卓越貢獻,中國南沙群島中一小島被命名為馬歡島。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出生於餘姚(時屬紹興府),後遷回本籍山陰。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心學的傑出代表。其學說以構建新的行之有效的統治學說為旨歸,以主觀唯心主義為特色,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為基本范疇,史稱「陽明心學」。陽明心學集中國心學之大成,成為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儒學流派。數百年來,其影響已滲透到政治、教育、文藝等諸多學術領域,並影響到周邊許多國家的歷史發展,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的顯學之一,廣受關注。

徐渭(1521~1593),字文長,別號青藤等,山陰人。明代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曾投身抗倭戰爭。他多才多藝,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獨樹一幟。他是我國潑墨大寫意畫派創始人、青藤畫派之鼻祖,他的畫能吸取前人精華而脫胎換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無所不工,以花卉最為出色,開創了一代畫風,對後世畫壇影響極大,被列為中國古代十大名畫家之一。書善行草,寫過大量詩文,被譽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諳音律,愛戲曲,他寫的《南詞敘錄》是我國第一部關於南戲的理論專著。

劉宗周(1578~1645),字啟東,號念台,山陰人。明代著名的儒學大師。曾講學於蕺山書院,提倡「慎獨」之說。他認為,明代中葉以後,以陽明為統領的心學弊陋日顯,甚至走入歧途。於是,他竭盡全力對王學末流之缺陷進行補偏救弊,形成了以「誠意」、「慎獨」為宗旨的儒學思想體系。劉宗周是宋明道學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堪稱理學(心學)的最後大師。他開創的蕺山學派,在中國思想史特別是儒學史上影響很大,對明末清初實學風潮的高漲和早期啟蒙思想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陳洪綬(1598~1652),字章侯,號老蓮,諸暨人。明末清初的傑出畫家。他是一位擅長人物、精工花鳥、兼能山水的繪畫大師,與北方崔子忠齊名,號稱「南陳北崔」。他的人物畫對後世影響最大,他用誇張變形的手法描繪人物,被列為「變形主義」畫家。他一生筆墨四變,出神入化,被當代國際學者推為「十七世紀許多有徹底個人獨特風格的藝術家中的第一人」。 陳洪綬繪畫的藝術成就,充分體現在他的版畫中,在中國版畫史上具有卓越貢獻,人稱「三百年來無此筆墨」。

張岱(1597~1689),字宗子,號陶庵,山陰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藝術批評家和「絕代散文家」。他的散文藝術開拓了明代後葉由士大夫抒發性靈的閑適轉型為平民感懷時世的憂患的道路。他歷20餘年編寫紀傳體明史《石匱書》220卷,後續編《石匱書後集》63卷。《石匱書》繼承和發展了《史記》等正史紀傳體的體例,人物列傳既簡煉,又細致入微。同時,史傳語言大膽引進口語、俗語,把通俗化推向史著領域。這一體大思精的史學巨著為明清之際的學術文化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化史樹起了一座巨大的豐碑。

章學誠(1738~1801),字實齋,號少岩,會稽人。清代史學家、思想家、方誌學家,被梁啟超稱為「清代唯一之史學大師」。27歲就主持編纂《天門縣志》。此後,由他主纂或協纂的地方誌多達12部,著名的有《天門縣志》、《和州志》、《湖北通志》等。他在總結前人修志得失、結合自己修志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一整套系統、完備的方誌學理論。其代表作《文史通義》被視作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的雙璧之一,被譽為中國方誌學的奠基之作。

趙之謙(1829~1884),字益甫,號悲庵,會稽人。清末著名書畫家、篆刻家。他書法初師顏真卿,後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書,筆致婉轉圓通,人稱「魏底顏面」;繪畫筆墨放縱,筆力雄健,灑脫自如,色彩濃艷,富有新意,開海派畫風之先河;篆刻熔古開今,兼取浙皖,創立獨樹一幟的「趙體」。在晚清藝壇上,他是一位「詩、書、畫、印」四絕的多面手,是堪稱一代宗師的中國19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

李慈銘(1829~1894),字法長,號蒓客,會稽人。晚清著名學者、文史大家。少年時就以才氣橫溢而聞名遐邇,甲午戰爭失敗後,憂憤咯血而卒。一生讀書、著述之勤少有人能比,已匯集成書的集子將近50種,總字數在七八百萬字以上。尤以《越縵堂日記》最受推崇,內容涵蓋咸豐至光緒40年間的朝野見聞、文物變遷、風土民情及治學心得等,是研究清代歷史和學術思想不可多得的典籍,有「日記之大觀、掌故之淵藪」美譽。

劉大白(1880~1932),原名金慶棪,後改姓劉,名靖裔,字大白,紹興人。著名詩人。1912年主編《紹興公報》,1914年在東京加入同盟會。五四運動中,他與經亨頤、陳望道、夏丏尊等合稱「五四浙江四傑」。五四運動前就開始寫作白話詩,是中國新詩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詩具有強烈的現實性,被稱為是「五四以來中國用新詩寫出農民疾苦的第一個詩人」。他創作的《賣布謠》經著名音樂家趙元任譜曲後流傳全國。創作的早期白話詩,開創了中國新詩的先河,極大地沖擊了封建思想和僵化文言文的束縛。

杜亞泉(1873~1933),字秋帆,號亞泉,山陰人。著名思想家和科學啟蒙者。1900年赴滬創辦亞泉學館和《亞泉雜志》,開國人自辦私立大學和自辦科學雜志的先河。擔任商務編譯所理化部主任期間,編寫或主持編寫了上百種中小學教科書和科學讀物,影響了一代知識分子。他曾主編中國首部《植物學大辭典》和《動物學大辭典》;編寫中國最早的理科課本《最新格致教科書》、《最新筆算教科書》和國文教科書《文學初階》;首次翻譯了門捷列夫的《化學元素周期表》,又譯了《蓋氏對數表》。他一生致力於傳播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科學界先驅」、「中國啟蒙時期典型學者」。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第一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小說、散文、雜文、詩歌等作品,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他以筆為武器戰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現代文學的旗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寫照。塑像於中華世紀壇的40位中華文化名人之一。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山陰人。中國近現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戊戌變法失敗後萌發教育救國思想,棄官歸里,主持紹郡中西學堂,宣揚新學。1904年與陶成章等成立革命團體光復會並任會長。1912年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對當時的教育體制進行漸進式改革。1917年至1923年任北大校長,提出「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支持新文化運動,使北大由傳統的「官僚養成所」轉變成思想活躍、學術興盛的中國最高學府。1927年後,歷任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監察院院長等職。1932年與宋慶齡等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並任副主席。毛澤東譽其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聯合國授以「世界文化偉人」稱號。塑像於中華世紀壇的40位中華文化名人之一。

任光(1900~1941),筆名前發,嵊縣人。中國無產階級音樂運動先驅,著名革命音樂家,被譽為「民族號手」。1917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學。1928年任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樂部主任。1935年2月,由他配曲的電影《漁光曲》在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獲「榮譽獎」,成為中國首部獲國際獎影片。1940年參加新四軍,後在「皖南事變」中犧牲。他短暫的一生創作上百首歌曲,用音樂激勵了無數國人投身救亡運動,尤以《中國進行曲》、《打回老家去》、《新四軍進行曲》等經典歌曲經久不衰。

馬一浮(1883~1967),字一浮,號湛翁,上虞人。現代國學大師、理學家、佛學家、翻譯家、詩人、書法家。精通數門外語,是第一個把德文版《資本論》帶到中國來的人。研究古代哲學、佛學、文學無不造詣精深。又精研書法,合章草、漢隸於一體,自成一家,豐子愷稱之為「中國書法界之泰斗」。還工詩詞,喜吟哦,人稱他是「我國當今第一流詩人」。抗日戰爭爆發後,任浙江大學教授,創作「大不自多」的浙江大學校歌。在四川籌設復性書院任院長兼主講,是最後一個在中國設書院、講義理之學之人。一生著述宏富,有「儒釋哲一代宗師」之稱,周恩來總理曾稱他是當代「我國唯一的理學家」。

範文瀾(1893~1969),字仲雲,紹興人。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他精通文學、經學、史學。在北京大學、輔仁大學等10餘所學校任教時,出版著作多本。著《文心雕龍注》,學界公認有關《文心雕龍》的輯注中「以范注最為詳備」。1940年2月到延安,受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委託,主持編寫中國通史。由他編寫的《中國通史簡編》上、中兩冊,是中國第一部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系統論述中國歷史的通史著作。1946年,又完成《中國近代史》上編第一分冊的撰寫並出版。此書是一部研究中國近代歷史的開創性著作,是歷史研究領域的一座里程碑。他畢生從事歷史研究,是現代中國史學界為數不多的大師之一。

董希文(1914~1973),紹興縣人。現代著名藝術家、美術教育家。青年時先後在蘇州美專、上海美專等校學習。畢業後赴越南河內美專深造。1943年到國立敦煌研究所研究壁畫。1946年受徐悲鴻之邀任教北平藝專。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央美院教授、中國美協創作委員會繪畫組副組長、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由他創作的主要作品有《武昌起義》、《開國大典》、《春到西藏》等,尤以《開國大典》最負盛名。他創造了一種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中國油畫新貌,在繪畫界掀起一陣「油畫中國風」。董希文是受毛主席贊譽的油畫大家,國家文物局規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十位當代大師之一。

竺可楨(1890~1974), 字藕舫,又名紹榮、兆熊,上虞人。著名地理學家、氣象學家、教育家。他為中國培養了第一代地理和氣象工作者,所編寫的《地學通論》是中國第一本現代地理學著作。1928年,出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開展各類氣象研究工作,中國氣象事業由此初具規模,並徹底結束中國領土和海域全部由外國人發布氣象預報的歷史。1936年,出任浙江大學校長,立「求是」為校訓。抗戰開始,帶領浙大師生西遷,被譽為「文軍的長征」。在任13年間,以其卓越的治校才能使浙江大學不斷發展壯大,被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譽為「東方劍橋」。新中國成立後,他為中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建立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為中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馬寅初(1882~1982),字元善,嵊縣人。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人口學家。他是中國第一位留學美國研究經濟學並獲博士學位的學者。抗戰期間,他第一個站出來公開揭露、嚴厲抨擊國民黨的經濟政策,被國民黨監禁。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浙大、北大等校校長。1955年和1957年,在全國人大會議上發言,闡述以「節制生育、提高人口質量」為中心的人口控制理論,並被《人民日報》以《新人口論》為標題刊登。但遭到錯誤批判,後被迫辭去北大校長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的職務。1979年7月,恢復名譽,任北大名譽校長、中國人口學會名譽會長。一生著述宏富,主要有《馬寅初經濟論文集》、《經濟學概論》和《通貨新論》等。塑像於中華世紀壇的40位中華文化名人之一。

胡愈之(1896~1986),字子如,上虞人。一生集記者、編輯、作家、翻譯家、出版家於一身,是中國當代新聞出版界少有的「全才」。1915在上海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後又與鄭振鐸等7人聯名在《商報》上發表由其執筆給國民黨當局的抗議書,被周恩來譽為「中國正直知識分子的大無畏壯舉」。曾先後策劃創辦《文學》和主編《世界知識》等進步刊物,宣傳抗日救亡。1940年,受黨指示,赴新加坡任《南洋商報》編輯主任,開辟海外抗日宣傳陣地,是著名的宣傳活動家。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光明日報》總編、國家出版總署署長等職,為新中國的新聞出版、文字改革、外交事業、統一戰線等工作,做出卓越貢獻。

潘念之(1902~1988),又名楓塗,新昌人。我國當代著名法學家。早年長期從事革命活動。抗戰時期,在重慶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負責抗日宣傳工作,被稱為「抗宣之母」。抗戰勝利後,到上海從事統戰和情報工作,並在上海法學院等校任教。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華東行政委員會參事室副主任、中共華東局統戰部處長、華東政法學院副院長等職。他長期致力於法學與政治學基本理論建設與普及工作,一生著述頗富,貢獻卓著,被譽為法學、政治學領域的開拓者,有「北張(友漁)南潘(念之)」之稱。

吳覺農(1897~1989),上虞人。著名農學家、茶葉專家。曾留學日本,撰寫了《茶樹原產地考》,論證了茶樹原產於中國。在上海商品檢驗局工作期間,擬訂了一整套檢驗茶葉的方法,創辦了《茶報》。1940年,在復旦大學創立中國第一個高等院校的茶葉專業科系。次年,在福建武夷山創辦中國第一個茶葉研究所,任所長。新中國成立後,他曾任中國茶葉公司總經理等職。他一生從事茶葉研究,為振興中國茶葉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1987年,集他一生學術、實踐及經驗編著的茶學集大成之作《茶經述評》問世。這是一部當代茶學「博大精深」的經典巨著。陸定一在該書的序言中稱他為「當代中國的茶聖」。

謝晉(1923~2008),上虞人。著名電影藝術家。他一生拍攝了《紅色娘子軍》、《舞台姐妹》、《芙蓉鎮》、《高山下的花環》、《鴉片戰爭》等20多部優秀影片。他的作品緊貼時代、生活和人民大眾,贏得廣大觀眾的盛譽,為中國電影,尤其是現實主義電影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撰寫的《我對導演藝術的追求》一書,對許多電影導演和演員產生了巨大影響。他長期致力於中外電影文化交流,為推廣傳播中國文化傾注了滿腔熱情,作出了重要貢獻。曾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國家有突出貢獻藝術家等榮譽,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終生成就獎。2009年,他入圍「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

⑤ 中國古代現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分別是誰,及其成就

東周「諸子百家」將中國古代教育推向了最高峰。
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是孔子、內孟子及「七十二閑人」容等,代表作有《論語》《孟子》等。
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代表作有《道德經》《莊子》。
墨家學派代表人是墨子,代表作是《墨子》。

⑥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英文譯名:Confucius.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征在移居闕里,並受其教。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少時家境貧寒,15歲立志於學。及長,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30歲時,已博學多才,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並在闕里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范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嚮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歲時,因魯國內亂而奔齊。為了接近齊景公,做了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極為贊賞,欲起用孔子,因齊相晏嬰從中阻撓,於是作罷。欲起用不久返魯,繼續鑽研學問,培養弟子。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於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則之」 52歲時由中都宰提升為魯國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魯、齊夾谷之會,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齊景公欲威脅魯君就範,孔子以禮斥責景公,保全了國格,使齊侯不得不答應定盟和好,並將鄆、龜陰三地歸還魯國。孔子54歲時,受季桓子委託,攝行相事。他為了提高國君的權威,提出「墮三都」、抑三桓(魯三家大夫)的主張,結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對,未能成功。55歲時,魯國君臣接受了齊國所贈的文馬美女,終日迷戀聲色。孔子則大失所望,遂棄官離魯,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另尋施展才能的機會,此間「干七十餘君」,終無所遇。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魯國季康子聽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勸說,才派人把他從衛國迎接回來。

孔子回到魯國,雖被尊為「國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繼續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弟子三千餘人,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七十二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為後人所稱道。他先後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

69歲時,獨子孔鯉去世。71歲時,得意門生顏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哀嘆道:「天喪予!天喪予!」這一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了一隻叫麟的怪獸,不久死去。他認為象徵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又死去,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書的編撰。72歲時,突然得知子仲由在衛死於國難,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歷二月,孔子寢疾7日,齎志而歿。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論語》全文 http://www.cnread.net/cnread1/gdwx/k/kongzi/001/001.htm
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弟子:子貢、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華 曾參 、子夏、子張.........

【政治生涯】

孔子和李白一樣,有著不順暢的政治經歷,孔子終生熱衷於從事政治,有一腔報國之熱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見解,但最高統治者對於他始終是採取一種若即若離、敬而遠之的態度。他真正參與政治的時間只有四年多, 在這四年多的時間里,他幹了不少事,職務提升也很快。但終究因為與當權者政見不同而分道揚鑣了。此時他已50多歲,迫於形勢,他離開了魯國,開始了被後人稱之為周遊列國的政治游說,14年中,東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險,險些喪命。後雖被魯國迎回,但魯終不用孔子。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 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 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准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 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准發給孔子俸粟6 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做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卒。

【孔子其人】

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孔子家世】

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母親叫顏征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又娶顏征在。當時叔梁紇已66歲,顏征在還不到20歲。

孔子生了孔鯉,字伯魚,活了50歲。

孔鯉生了孔及,字子思,活了62歲,著作有中庸,成為儒家經典之一。

依次下傳是:

孔白,字子上,活了47歲。

孔求,字子家,活了45歲

孔箕,字子京,活了46歲

孔穿,字子高,活了51歲

孔慎,活了57歲,曾當過魏相

孔鮒,活了57歲,曾當過陳涉博士

侄兒孔襄,活了57歲,曾當過漢孝惠帝的博士

孔忠,活了57歲

孔忠生了孔武

孔武生了孔延年和孔安國

孔安國是漢武帝的博士

孔安國的兒子叫孔昂

孔昂的兒子叫孔驩

【曲阜「三孔」】

孔廟、孔府、孔林舉世聞名。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初建於公元前478年,當年規模很小,僅就孔子故居為廟,「歲時奉祀」。西漢後,隨著歷代帝王對孔子的不斷加封,孔廟規模也隨之擴大。孔府是個龐大的院落,其實並非孔子之家,而是其子孫後人的居所。孔林是孔子和他的家族的墓地,佔地200公頃。

孔府:是孔子世襲「衍聖公」的世代嫡裔子孫居住的地方,是我國僅次於明、清皇帝宮室的最大府第。現在,孔府佔地240多畝,有廳、堂、樓、軒等各式建築463間,分為中、東、西三路。東路為家廟,西路為學院,中路為主體建築。中路以內宅為界,前為官衙,設三堂六廳(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廳、百戶廳、知印廳、掌書廳、典籍廳、司樂廳);後為內宅,設前上房、前堂樓、後堂樓、後五間。最後是孔府的花園,是歷代衍聖公及其家屬游賞之所。

孔廟:建築規模宏大、雄偉壯麗、金碧輝煌,為我國最大的祭孔要地。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為廟。此後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到清代,雍正下令大修,擴建成現代規模。廟內共有九進院落,以南北為中軸,分左、中、右三路,縱長630米,橫寬140米,有殿、堂、壇、閣460多間,門坊54座,「御碑亭」13座。孔廟內的聖跡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大量碑碣石刻,特別是這里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

大成殿是孔廟的正殿,也是孔廟的核心。唐代時稱文宣王殿,共有五間。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年)大修時,移今址並擴為七間。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趙佶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義,下詔更名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黃瓦覆頂,雕梁畫棟,八斗藻井飾以金龍和璽彩圖,雙重飛檐正中豎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書「大成殿」三個貼金大字。殿高 24.8米,長45.69米,寬24.85米,座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為全廟最高建築,也是中國三大古殿之一。

杏壇位於大成殿前甬道正中,傳為孔子講學之處,壇旁有一株古檜,稱「先師手植檜」。杏壇周圍朱欄,四面歇山,十字結脊,二層黃瓦飛檐,雙重半拱。亭內細雕藻井,彩繪金色盤龍,其中還有清乾隆「杏壇贊」御碑。亭前的石香爐,高約1米,形制古樸,為金代遺物。

孔林:位於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時最久,面積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魯城北泗上。其後代從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從子貢為孔子廬墓植樹起,孔林內古樹已達萬余株。自漢代以後,歷代統治者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以至開成現在規模,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周圍林牆 5.6公里,牆高3米多,厚1米。郭沫若曾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自然博物館,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編年史」。

曲阜孔廟、孔林、孔府(英文名稱:T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 Mansion in Qufu)於1994年12月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V)(V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編號: 200-012)。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孔子是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中國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廟宇、墓地和府邸位於山東的曲阜。孔廟是公元前478年為紀念孔夫子而興建的,千百年來屢毀屢建,到今天已經發展成超過100座殿堂的建築群。孔林里不僅容納了孔夫子的墳墓,而且他的後裔中,有超過10萬人也葬在這里。當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經擴建成一個龐大顯赫的府邸,整個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築群之所以具有獨特的藝術和歷史特色,應歸功於2000多年來中國歷代帝王對孔夫子的大力推崇。孔廟, 孔府, 孔林,世界遺產

孔子年譜

1歲: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

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

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關於孔子出生年月有兩種記載,相差一年,今從《史記·孔子世家》說。

3歲:公元前549年(魯襄公二十四年)

其父叔梁紇卒,葬於防山(今曲阜東25里處)。孔母顏征在攜子移居曲阜

闕里,生活艱難。

5歲:公元前547年(魯襄公二十六年)

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魯國人。

6歲:公元前546年(魯襄公二十七年)

弟子曾點生,點字皙,曾參之父。

7歲:公元前545年(魯襄公二十八年)

弟子顏繇生,繇又名無繇,字季路,顏淵之父。

8歲:公元前544年(魯襄公二十九年)

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魯國人。

10歲:公元前542年(魯襄公三十一年〕

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是年魯襄公死,其子躌繼位,是為昭公。

12歲:公元前540年(魯昭公二年)

弟子漆雕開生,字子若,蔡人。

15歲:公元前537年(魯昭公五年〕

孔子日見其長,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故曰:「吾十

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

16歲,公元前536年(魯昭公六年)

鄭鑄刑鼎。

弟子閩損生,字子騫,魯國人。

17歲:公元前535年(魯昭公六年〕

孔母顏征在卒。

是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19歲:公元前533年(魯昭公九年)

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

20歲:公元前532年(魯昭公十年)

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

鯉,字伯魚。

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21歲:公元前531年(魯昭公十一年)

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論語·子罕》) 此「鄙事」當包括「委吏」、」乘田」。

27歲,公元前525年(魯昭公十七年〕

郯子朝魯,孔子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制。

孔子開辦私人學校,當在此前後。

30歲:公元前522年(魯昭公二十年〕

自十五歲有志於學至此時已逾15年,孔子經過努力在社會上已站住腳,

故雲」三十而立」。(《論語·為政》)

是年齊景公與晏嬰來魯國訪問。齊景公會見孔子,與孔子討論秦穆公

何以稱霸的問題。

弟子顏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回字淵,雍字仲弓,求字子有,

瞿字子木,皆魯國人;鴷字叔魚,齊國人。

31歲:公元前521年(魯昭公二十一年)

弟子巫馬施、高柴、宓不齊生。施字子期,陳國人;柴字子高,齊國人;

不齊字子賤,魯國人。

32歲:公元前520年(魯昭公二十二年)

弟子端木賜生,賜字子貢,衛國人。

34歲:公元前518年(魯昭公二十四年)

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於孔子。

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於老聘,問樂於萇弘。

35歲:公元前517年(魯昭公二十五年)

魯國發生內亂。《史記·孔子世家》雲:「昭公率師擊(季)平子,平子

與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齊。」孔子在這一年也到

了齊國。

36歲,公元前516年(魯昭公二十六年)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

齊景公的賞識,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於,被晏子阻止。

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37歲:公元前515年(魯昭公二十七年)

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齊返魯。

吳公子季札聘齊,其子死,葬於瀛、博之間。孔子往,觀其葬禮。

弟於樊須、原憲生。須字子遲,魯國入;憲字子思,宋國人。

38歲:公元前514年(魯昭公二十八年)

晉魏獻子(名舒)執政,舉賢才不論親疏。孔子認為這是義舉,

雲:「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義矣。」

39歲,公元前513年(魯昭公二十九年)

是年冬天晉鑄刑鼎,孔子曰「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40歲:公元前512年(魯昭公三十年)

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故自雲

「四十而不惑」。

弟子澹臺滅明生。滅明字子羽,魯國人。

41歲:公元前511年(魯昭公三十一年)

弟子陳亢生。亢字子禽,陳國人。

42歲:公元前510年(魯昭公三十二年)

昭公卒,定公立。

43歲:公元前509年(魯定公元年)

弟公西赤生。赤字華,魯國人。

45歲:公元前507年(魯定公三年)

弟子卜商生。商字子夏,衛國人。

46歲:公元前506年(魯定公四年)

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吳國人。

47歲:公元前505年(魯定公五年)

弟子曾參、顏幸生。參字子輿,魯國人。幸字子柳,魯國人。

48歲:公元前504年(魯定公六年〕

季氏家臣陽虎擅權日重。孔子稱之為「陪臣執國命」。(《論語·季氏》)

《史記·孔子世家》雲:「陪臣執國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

《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陽虎欲見孔子,孔子不想見陽虎、後二人在路上相遇。陽虎勸孔子出仕,

孔子沒有明確表態。此事當在魯定公五年或魯定公六年。

49歲:公元前503年(魯定公七年)

弟子顓孫師生。師字子張,陳國人。

50歲:公元前502年(魯定公八年)

自謂」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

公山不狃以費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攔。

51歲: 公元前501年(魯定公九年)

孔子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四方則之。

弟子冉魯、曹坅、伯虔、顏高,叔仲會生。魯字子魯,魯國人:坅字子循,

蔡國人:虔字子析,魯國人;高字子驕,魯國人:會字子期。魯國人。

52歲: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後升大司寇,攝相事。夏天隨定公與齊侯相會於

夾谷。孔子事先對齊國邀魯君會於夾谷有所警惕和准備,故不僅使齊國劫

持定公的陰謀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齊國答應歸還侵佔魯國的鄆、鄵、龜陰

等土地。

53歲:公元前499年(魯定公十一年)

孔子為魯司寇,魯國大治。

54歲:公元前498年(魯定公十二年)

孔子為魯司寇。為削弱三桓,採取墮三都的措施。叔孫氏與季孫氏為削弱家

臣的勢力,支持孔子的這一主張,但此一行動受孟孫氏家臣公斂處父的抵制,

孟孫氏暗中支持公斂處父。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

弟子公孫龍生。龍字子石,楚國人。

55歲:公元前497年(魯定公十三年)

春,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

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到了衛國。

十月,孔子受讒言之害,離開衛國前往陳國。路經匡地,被圍困。後經蒲

地,遇公叔氏叛衛, 孔子與弟子又被圍困。後又返回衛都。

56歲,公元前496年(魯定公十四年)

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

子路對孔子見南子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

鄭國子產去世孔子聽到消息後,十分難過,稱贊子產是「古之遺愛」。

57歲:公元前495年(魯定公十五年)

孔子去衛居魯。夏五月魯定公卒,魯哀公立。

58歲:公元前494年(魯哀公元年〕

孔子居魯,吳國使人聘魯,就「骨節專車」一事問於孔子。

59歲:公元前493年(魯哀公二年)

孔子由魯至衛。衛靈公問陳(陣)於孔子,孔子婉言拒絕了衛靈公。孔子

在衛國住不下去,去衛西行。經過曹國到宋國。宋司馬桓

⑦ 中國古代都有哪些教育家

1、生命的大來智者老子
2、永遠的自」至聖先師」孔子
3、積極而瀟灑的退守者莊子
4、民本思想的先驅者孟子
5、不是「醇儒」的荀子
6、「大一統」的設計者董仲舒
7、理學集大成者朱熹
8、「致良知」說的宣導者王守仁
9、民主思想的啟蒙者黃宗羲
10、被遺忘的隱居思想家王夫之

⑧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誰

孔子
孔子(抄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⑨ 中國有什麼著名的近代教育家

1.蔡元培

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漢族,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

2.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

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3.吳玉章(1878年12月30日-1966年12月12日)

原名永珊,字樹人,四川榮縣人;是我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歷史學家和語言文字學家、新中國高等教育的開拓者。他於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正式命名組建時擔任校長長達17年,直至1966年逝世,為人民大學的誕生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4.竺可楨(1890.3.7-1974.2.7)

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今屬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

5.黃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

號楚南,字任之,筆名抱一。江蘇川沙縣(今屬上海市)人。曾字楚南(一作號),改字韌之(辛亥年在上海趙鳳昌惜陰堂討論國事會議記錄簽署。

後見1915年《學生會會報》、1917年杭州《教育周報》),一作訒之,又改任之(署見《學生會會報》),別號觀我生,筆名抱一(見《小說月報》)、同父(見解放前《展望》)影射名王培芝(見龍公《江左十年目睹記》),人稱琺琅博士(早年欲以抵制舶來品的搪瓷器皿,曾在中華職業學校設置琺琅科,附設琺琅工場,提出「勞工神聖,雙手萬能」口號,以致遭到少數人的譏刺為「琺琅博士」)。

(9)中國歷史有名的教育家擴展閱讀

教育家們

20世紀以來, 以何子淵、蔡元培、陶行知、厲麟似、晏陽初、黃炎培、陳鶴琴、梅貽琦、張伯苓等為傑出代表,教育界名家薈萃,大師雲集。

新中國的第一代教育家如黃炎培、陳鶴琴、吳玉章等從舊中國走來,跨越了兩個時代。作為優秀的中國知識分子,他們在教育的不同領域有開辟之功,晚年大多沉潛治學、扶掖後人。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霍懋征、斯霞、敢峰這批教育家,如春風化雨一般,提供了教育作為人學和「愛的藝術」最初的本土化營養。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有名的教育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