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世界歷史上的重要會議

世界歷史上的重要會議

發布時間:2021-02-05 04:43:46

世界歷史上最長的會議

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這是世界歷史上開的最長的會議,從開幕到最後閉幕用了9年時間。各國之間矛盾重重,針鋒相對,所以這場會議時間不斷延長,最終成為一場「馬拉松式會議」。

㈡ 世界現代史上有什麼重要會議

又找到幾個,你看下
(三)慕尼黑會議

時間地點:1938年9月,德國慕尼黑。

參加者回:英(張答伯倫)、法(達拉第)、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

主要內容:英法德意背著捷克斯洛伐克簽訂了《慕尼黑協定》,強割蘇台德區給德國。

影響:助長了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氣焰,加速了二戰的全面爆發。

(四)雅爾塔會議

時間地點:1945年,蘇聯雅爾塔。

主要參加者:美(羅斯福)、蘇(斯大林)、英(丘吉爾)。

目的:為了進一步協調盟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行動,盡快打敗法西斯。

主要內容:決定打敗德國後,要對德國實行軍事佔領,徹底消滅德國的法西斯主義;決定成立聯合國;蘇聯承諾在德國投降後三個月內,參加對日本法西斯的作戰。

影響:加速了德國滅亡;為雅爾塔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但也體現了大國強權意志,為美蘇劃分世界奠定了基礎。

㈢ 世界近現代史上的重大的國際會議

1919.1-6巴黎和會抄
1921.11-1922。2華盛頓會議
1925.10洛迦諾會議
1935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
1938.9慕尼黑會議
1943.11-12蘇美英舉行德黑蘭會議
1945.2蘇美英舉行雅爾塔會議
1955亞非國家召開的萬隆會議

㈣ 中共歷史上的重要會議

⑴年中共一大:奮斗目標(用無產階級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實現共產主義)和中心任務(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⑵1922年中共二大的中心任務(制定民主革命綱領);
⑶1923年中共三大的方針(以「黨內合作」方式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
⑷1927年中共八七會議的總方針(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⑸1935年遵義會議的意義(結束左傾統治,確立正確領導;獨立解決問題,走向成熟標志;實現三個挽救,生死攸關轉折);
⑹1935年瓦窯堡會議的方針(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⑺1937年洛川會議的路線(全面抗戰路線);
⑻1945年七大的任務(建立新民民主義國家)及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
⑼1949七屆二中全會的工作重心(鄉村轉移到城市)、總任務(農業變工業、新民變社會);
⑽1956年八大分析的社會主要矛盾(表面上是農業國與工業國、需要和現狀之間的矛盾,實質上先進社會制度與落後生產力的矛盾)和確定的經濟建設方針(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
⑾1958八大二次會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八屆十一中全會(發動文革的標志)、八屆十二中全會(對劉少奇的錯誤批判)和中共九大(把林彪作為毛澤東的接班人寫進黨章)的錯誤決定;
⑿1978年屆三中全會的工作重心轉移(由階級斗爭轉到經濟建設)、偉大決策(改革開放)、第二代領導集體形成(鄧小平為核心);
⒀1982年二大(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1987年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三步走)、1992年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第三代領導核心)、1997年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綱領;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2002年個代表;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第四代領導核心)、2007年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

中國歷史上黨的幾次重大會議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

①內容:確立黨的奮斗目標是用無產階級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實現共產主義。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②意義: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之後出現了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

2、中共二大(1922年7月)

①內容:制定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 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②意義: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3、中共三大(1923年)

①內容:決定國共合作,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改組國民黨

②結果:與國民黨進行了合作,國民大革命興起,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但由於中共放棄領導權及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而失敗

4、八七會議(1927年8月)

①內容: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決定秋收時發動武裝起義,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思想

②意義:給正處在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的中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5、遵義會議(1935年1月)

①內容:

a、糾正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左傾」錯誤,取消其軍事最高指揮權。

b、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②意義: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6、瓦窯堡會議(1935年底)

①內容:確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

②影響: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礎,推動了全民族的抗戰

7、洛川會議(1937年秋):

①內容:制定了全面抗戰路線

②影響: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廣泛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建立抗日根據地,把敵人的後方變為抗日的前線

8、中共七大(1945年春)

①內容:毛澤東作《論聯合政府》的報告,指出當前形勢下黨的任務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領導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民主主義國家。確立毛澤東思想為我黨的指導思想

②意義:為爭取抗日的最後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作了重要准備

9、中共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春)

①背景:人民解放戰爭取得戰略決戰的勝利,全國即將解放

②內容:

a、黨今後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為一切工作的中心

b、提出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方針

c、規定了革命勝利後黨的基本政策和總任務: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

d、告誡全黨要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

③意義:解決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問題

10、中共八大(1956年秋)

①內容:

a、正確分析了國內形勢和主要矛盾的變化,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國內的主要主要矛盾是人民建立先進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現實之間的矛盾。

b、確定當前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盡快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c、確定今後的總任務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中國而奮斗

d、確定經濟建設方針是既反冒進又反保守,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

意義:八大路線是正確的,提出的方針和設想富有創造性,是對我國對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11、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

①內容:a、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

b、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c、決定撥亂反正,審查和解決黨內一批重大冤假錯案,以及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

②意義: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思想是在這次會上開始形成的

12、十二大(1982年)

內容: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為整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13、十三大(1987年)

內容:a、闡明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b、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14、十四大(1992年)

①內容:a、提出90年代改革和建設的主要任務: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加快改革開放,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b、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②意義:為我國規劃了本世紀前進航程,確立了邁向21世紀的行動綱領,大會形成了以江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15、十五大(1997年)

內容:

a、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

b、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

c、對我國經濟、政治、文化領域改革和發展作出跨世紀的戰略部署

16、十六大(2002年)

主題: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

主要內容:

把三個代表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

①三個代表進一步回答了怎麼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建設怎麼樣的黨。

②當前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三個代表」

17、十七大(2007年)

十七大提出了三個基礎、三個重點和二個補充的發展新思路。

它們是:「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18.十八大(2012年)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最新成果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對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科學發展觀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18.十九大(2017年)

主要考點(點擊右側題目進入新的文章查看):十九大報告期中考怎樣命題? 歷史、思品老師"鎖定"了這些考點!

會議總結性考點

1、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現和原因

(1)表現:①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②1923年中共三大,提出了統一革命戰線,並在大革命中得到了實踐。

③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及時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向農村進軍,開展土地革命,創立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為中國革命開辟了一條正確道路。

④1935年遵義會議上,糾正了王明的「左」傾錯誤,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則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問題,是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⑤1936年,中共又根據國情和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調整政策,由「反蔣抗日」改為「逼蔣抗日」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為實現全民族抗戰奠定了基礎。

(2)逐漸走向成熟的原因:

①中共能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明確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

②中共經過長期革命斗爭實踐,總結了正反兩方面經驗。

③中共排除了共產國際「左」傾錯誤的干擾,獨立自主地解決自己的問題

2、中共三次工作重心轉移

①第一次:由城市轉向農村 (八七會議)

原因:

a、由於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敵我力量的懸殊

b、三次武裝起義受挫表明城市暴動的革命方式不符合中國當時的實際情況

c、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因此,只有開展土地革命,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才是革命取得勝利的基礎和保證

d、文家市會議決定進軍井岡山,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從此,黨的工作重心逐漸由城市轉向農村

②由農村轉向城市(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原因:a、1949年,解放戰爭即將勝利、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已成定局

b、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提出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了城市,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為一切工作的中心,開始了城市領導農村的革命時期。

③由階級斗爭轉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十一屆三中全會)

原因:「文革」十年動亂給黨和人民造成極大損失。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地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3.中共三次轉折點

第一次:、八七會議(1927年8月)

①內容: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決定秋收時發動武裝起義,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思想

②意義:給正處在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的中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第二次:遵義會議(1935年1月)

①內容:a、糾正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左傾」錯誤,取消其軍事最高指揮權。b、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②意義: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第三次: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

①內容:a、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

b、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c、決定撥亂反正,審查和解決黨內一批重大冤假錯案,以及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

②意義: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思想是在這次會上開始形成的

㈥ 在歷史上比較有名的會議有哪些

開羅會議 德黑蘭會議 雅爾塔會議 波茨坦會議
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 1943年10月19~30日在莫斯科舉行蘇、美、英3國外交部長會議(見莫斯科會議),為即將召開的首腦會議進行准備。經與中國政府磋商發表美、英、蘇、中4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1943年11月22~26日,美、英、中3國政府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開羅會議簽署的《開羅宣言》是戰後處理日本問題的主要國際文件。 (見彩圖蔣介石、F.D.羅斯福和W.L.S.丘吉爾(左起第1、2、3人)出席開羅會議(1943年11月))
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蘇、美、英3國首腦在德黑蘭舉行會議。簽署《德黑蘭宣言》和《德黑蘭總協定》。會議決定1944年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部署,緩解了蘇、美、英 3國在對德作戰方針上的尖銳分歧,對1944年在歐洲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決定性勝利起了良好作用。會議對戰後重建世界和平的設想,為聯合國的誕生進一步奠定了基礎。
波茨坦會議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美、英3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決定戰後德國應非軍國主義化,實行民主化,肅清納粹主義。這次會議對戰後處置德國和歐洲和平問題確立了基本原則,達成某些協議,並預示了德國將出現分裂的局面。會議就結束對日作戰的條件和戰後處置日本的問題達成協議,協議以中、美、英三國共同宣言的形式發表,即《波茨坦公告》(見波茨坦會議)。

㈦ 國際近代史上重要的會議有哪些

1,威斯特伐利亞會議。1648年10月日簽定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和約最終結束了歐洲的三十年戰爭,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受到了削弱,加深了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改變了歐洲政治力量對比。法國實力大增,為後來稱霸歐洲打下基礎;瑞典獲得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重要港口,成為北歐強國。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最終確立起來。此外,該和約創立了以國際會議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確定了國際關系中應遵守的國家主權、國家領土與國家獨立等原則,對近代國際法的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2,維也納會議。維也納會議是從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間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的一次歐洲列強的外交會議。會議的主要目的是:恢復拿破崙戰爭時期被推翻的各國舊王朝及歐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國東山再起,戰勝國重新分割歐洲的領土和領地。維也納體系得以確立。

3,凡爾賽——華盛頓會議(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1919~1920年,協約國同德國的盟國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亞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同《凡爾賽和約》一起確立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列強之間經過激烈的外交斗爭,終於在歐洲、西亞和非洲建立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新秩序。凡爾賽體系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世界特別是歐洲的影響是巨大的。華盛頓會議是凡爾賽會議的繼續,通過華盛頓會議簽訂了一系列條約。1921~1922年美、英、日、法、意、荷、比、葡、中九國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會議,簽定《四國條約》、《五國條約》、《九國公約》,所形成的華盛頓體系,確立了戰後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特別是通過華盛頓會議,美國取得了外交上的極大勝利,這對戰後美國在全球勢力的迅速膨脹具有重大影響。經過華盛頓會議,資本主義世界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秩序得到了安排。它同凡爾賽體系一起,構成了戰後資本主義國際新秩序,即通常所說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4.雅爾塔會議。為加強相互信賴,協調戰略計劃,盡快結束戰爭,安排戰後國際事務,維護戰後和平,三國首腦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和約瑟夫·維薩里昂諾維奇·斯大林於1945年2月4—11日在雅爾塔舉行會議。會議的主要內容有:①戰後處置德國問題,決定由美、英、法、蘇四國分區佔領德國和德國必須交付戰爭賠償以及徹底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納粹主義的一般原則。②波蘭問題,三國決定波蘭東部邊界大體上以寇松線為准,在若干區域作出對波蘭有利的5—8公里的逸出,同意波蘭在北部和西部應獲得新的領土,其最後定界留待和會解決;關於波蘭政府的組成經過激烈爭論,同意以盧布林的波蘭臨時政府為基礎進行改組,容納國內外其他民主人士。③遠東問題,蘇聯承諾在歐洲戰爭結束後2—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其條件是:維持外蒙古的現狀,庫頁島南部及鄰近島嶼交還蘇聯,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蘇、中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千島群島交予蘇聯;④聯合國問題,同意蘇聯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加盟共和國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決定美、英、法、蘇、中五國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規定實質性問題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的原則。此外,會議還討論了希臘、南斯拉夫、義大利等歐洲國家的有關問題。會議簽署了《雅爾塔協定》,通過了《被解放的歐洲的宣言》和《克里米亞宣言》等文件。此次會議鞏固和維護了三國戰時聯盟,對協調盟國對德、日作戰,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程和促進戰後和平穩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積極作用,為聯合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但會議的某些協議未經有關國家同意,具有明顯的大國強權政治和綏靖政策的傾向,嚴重損害了中國等國的主權、利益和領土行政完整。三大國在會議上作出的戰後世界秩序的安排被稱為雅爾塔體系,對戰後世界影響巨大。

㈧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會議

1927年八七會議,1929年古田會議,1935瓦窯堡會議,遵義會議。1947年中國共產回黨全國土地會議,1953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答會議,1959廬山會議 ,1962七千人大會,1978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㈨ 按時間排序的世界歷史大事

1、梭倫改革

公元前年,梭倫以其威望和功績當選為雅典城邦的「執政兼仲裁」(「首席執政官」),開始進行具有憲政意義的一系列經濟、政治和社會改革運動。

梭倫改革是雅典城邦乃至整個古希臘歷史上最重要的社會政治改革之一,它為雅典城邦的振興與富強開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礎。

梭倫改革一方面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會基礎,另一方面完善了國家制度,促進了雅典社會生活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創立了適合民主制發展的社會管理機制,為普通公民參與國家政治活動提供了制度保證。

梭倫的價值觀以及改革中創造的有利於公民行使職權的各種制度,對雅典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意義。梭倫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礎。

2、薩拉米斯海戰

薩拉米斯海戰(希臘語:Ναυμαχία τῆς Σαλαμῖνος,波斯語:نبرد سالامیس)是希波戰爭中雙方艦隊在薩拉米斯海灣進行的一次決定性戰斗。

公元前480年,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率100個民族組成的10萬大軍、戰艦800艘,渡過赫勒斯滂海峽,分水陸兩路遠征希臘。希臘聯軍只有陸軍數萬,戰艦400艘,且被封在薩拉米斯海灣內。

希臘艦隊成兩線隊形突然發起攻擊,發揮其船小靈活、在狹窄海灣運轉自如的優勢,以接舷戰和撞擊戰反復突擊波斯艦隊。經過一天激戰,波斯艦隊遭到重創,被迫撤退。

薩拉米斯海戰奠定了雅典海上帝國的基礎,強大無比的波斯帝國卻從此走向衰落。

3、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年—1204年)由教皇英諾森三世發動,法蘭西王國香檳伯爵提奧波德三世率領。

目的本是要通過進攻穆斯林阿尤布王朝的埃及,作日後行動的基地,來解救被穆斯林控制的耶路撒冷。

十字軍主要由法國和北義大利城邦組成,在沒有足夠的金錢付給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況下,十字軍按威尼斯共和國貴族將領的建議轉去攻打扎拉城(現克羅埃西亞的扎達爾)。

當時,威尼斯的總督名為恩里科·丹多洛,為一名失明的人,根據史學家記載那時他已逾八十,但丹多洛精明的頭腦和統帥的能力是十字軍無法想像的,他帶著威尼斯的商船隊跟著十字軍一起前進,他向十字軍保證可以幫忙解決錢糧的問題。

但另一方面,他也利用十字軍佔領匈牙利的扎拉,此時,一個轉機徹底改變了這次十字軍東征的命運,一位名為小阿列克修斯的東羅馬王子要求丹多洛總督幫他奪回東羅馬帝國王位。

並換取幫忙付給十字軍欠威尼斯商人的糧錢的承諾,於是,丹多洛利用這東羅馬國內的糾紛轉而進攻君士坦丁堡,最終在1204年4月13日攻陷君士坦丁堡後對城中居民搶劫和破壞後血腥屠殺三天。

大戰過後,威尼斯共和國佔去原東羅馬帝國八分之三的領土(包括愛琴海,亞得里亞海沿岸許多港口和克里特島)。

而十字軍則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國和兩個附庸於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的國家,分別是雅典公國和亞該亞侯國。1261年,拉丁帝國被推翻,東羅馬帝國復國。

4、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

「文藝復興」的概念在14-16世紀時已被義大利的人文主義作家和學者所使用。當時的人們認為,文藝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世紀「黑暗時代」卻衰敗湮沒,直到14世紀後才獲得「再生」與「復興」,因此稱為「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最先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達到頂峰,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藝復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一。

11世紀後,隨著經濟的復甦與發展、城市的興起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改變了以往對現實生活的悲觀絕望態度,開始追求世俗人生的樂趣,而這些傾向是與天主教的主張相違背的。

在14世紀城市經濟繁榮的義大利,最先出現了對天主教文化的反抗。當時義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識分子,一方面極度厭惡天主教的神權地位及其虛偽的禁慾主義。

另一方面由於沒有成熟的文化體系取代天主教文化,於是他們藉助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文化主張。

因此,文藝復興著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為師的一面,而並非單純的古典復興,實際上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

5、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法文: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英文:The French Revolution)又稱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國爆發的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波旁王朝及其統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瓦解。

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了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

關於法國大革命結束的時間,世界史學界看法眾多,難成共識。在法國,普遍將熱月政變作為大革命結束的標志,熱月政變推翻了雅各賓派的激進集權統治。

1794年7月27日,法國大革命中的市民革命宣告結束。1830年7月,巴黎人民發動七月革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國大革命才徹底結束。政變中建立了以熱月黨人為代表的政權。法國歷史進入維護大革命成果時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梭倫改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薩拉米斯海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藝復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國大革命

㈩ 世界歷史大事件和詳細介紹

世界歷史大事件和詳細介紹:

1.公元前3000年左右 兩河流域出現奴隸制城市國家

兩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北部阿卡德,南部蘇美爾。

公元前3000年——2500年蘇美爾形成最早的國家,由幾個地區圍繞一個中心聯合而成。以灌溉農業為主,牧業也很重要。寺廟監管奴隸,為奪取奴隸、土地和對河流灌溉的控制,各國家、城市之間長期混戰,你方唱吧我來唱。頻繁的戰爭、宮殿、寺廟和灌溉工程的修建加重奴隸們的負擔,此時期蘇路帕爾、烏魯克、烏爾、啟什先後稱霸,但人民的處境沒有任何改善。

(10)世界歷史上的重要會議擴展閱讀:

《影響世界歷史的100件大事》 是2009年07月華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鍾華。該書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詳細介紹了100件世界歷史大事件。

同時,簡約大方的版式、美輪美奐的圖片、准確到位的圖解等多種要素的有機結合,為讀者展開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使讀者在輕松的閱讀氛圍中了解歷史大事、把握歷史大勢的同時,獲得更為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愉悅的審美感受。

事件有:古埃及文明的創建、古印度文明的源頭:哈拉巴文化、《漢謨拉比法典》的頒布

大流士改革、佛教的創立與傳播、古希臘文明的象徵:愛琴文明、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

古希臘奧林匹亞賽會:現代奧運會的起源、羅馬共和國的建立、亞歷山大帝國的興亡

羅馬帝國的興起與崩潰等等。

閱讀全文

與世界歷史上的重要會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