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揭秘:中國歷史上十大門閥世族:哪個家族最輝煌
隴西李氏,是中國古代以隴西郡為郡望的一個李氏家族。秦漢時期設置隴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隴西李氏在秦代與漢代是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這個家族涌現過西漢飛將軍李廣、秦國名將李信等著名將軍。
❷ 中國歷史上的10大門閥士族:哪個家族最輝煌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來有名望的貴源族,那麼哪個家族是最輝煌的家族呢。沛縣的劉氏是歷史上最為顯赫的皇族,西漢皇族,東漢皇族,蜀漢皇族,劉宋皇族。漢朝的光武帝是漢景帝的孩子,長沙定王劉發的後代,這個確實是真的,確實不是假的。那麼劉備是漢景帝的孩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嗎?
劉邦大家都很熟悉了,他從一個平民出身,做了亭長,慢慢的,經過自己的一番努力,一番奮斗,推翻了秦朝,拉攏了自己的兄弟,身邊的朋友,以及路上見到的英雄好漢,接著打下了整個天下,成立了大漢王朝。統一了整個全國,他的家族也算是非常強勢,非常輝煌了。
❸ 中國的歷史上所謂的門閥,士族到底在當時是怎麼的一個盛況
有學者認為,中國的經濟形態,從先秦到漢初是貴族經濟,演進到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成回為世族經濟,答進入隋唐後,日漸呈現出「士商合流」的趨勢,到宋代,終於定型為士紳經濟。
先秦到漢初是貴族經濟,井田制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瓦解;
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是世族經濟,聯系東漢的庄園地主豪強勢力,再聯系魏晉時期的門閥政治,一定的經濟基礎才能產生相應的上層建築,門閥政治依賴於世族經濟;
隋唐時期沒有放棄重農抑商,只是有所松動;
宋代士紳經濟以後,租佃制逐漸普及,人身依附關系減弱。
❹ 中國歷史上十大功臣是哪十位
呂尚(姜子牙)
渭水垂釣=願者上鉤.釣來文王,幫助武王伐紂,推翻商朝.姜子牙無論在民間還是上層都享有盛譽.宋人出版的 武經七書 其中有一本叫 六韜 傳說就是呂尚所著.
管仲
這個打仗怕死,愛占朋友小便宜,棄公子糾而投公子白(齊桓公)的管仲,卻幫助齊桓公九匡天下.而且中國第一個妓院,就是在他主持國務院工作期間,由他下令開設的.那時的齊國就有點市場經濟的味道了!!!
范蠡(陶朱公)
輔佐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功成身退,挾西施泛遊天下,三次致億萬富翁,三次散盡家才.只留一部 計然曰.
呂不韋
一個商人,居然玩出一個第一個大一統的大秦帝國.而且弄得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的身分不明不白,至今還是個迷!!!前無古人,後無來著.
張良
幫助平民劉邦推翻大秦帝國.被已成為國家主席的劉主席稱為漢初三傑.
諸葛亮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在中國就是智慧的化身.
郭嘉
被曹操稱為 吾之子房 的郭嘉不但多謀而且善斷,是三國時期足以比肩諸葛亮的人物.只可惜英年早逝,否則赤壁之戰會有另一個版本留傳.
王猛
扣虱談天下,一代名相==王猛.他若不死,符堅就不會在淝水之戰中慘敗.
李泌
素有山中宰相之稱的李泌,是個神秘人物.他是唐代亦仕亦隱四代帝王的師友.
劉基
幫助窮和尚朱元璋推翻異族統治,建立大明王朝的劉伯溫,在民間與諸葛亮齊名.
其實歷史上這樣的謀臣很多:伍子婿.文種.范睢.陳平.賈詡.劉秉忠.姚廣孝(道衍).範文程
❺ 中國歷史上十大門閥世族:哪個家族最輝煌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在春秋時乃齊國公卿之一,至西漢時居住在清河郡,東漢以後成為山東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門下。西晉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
❻ 中國古代十大名門望族,有你的祖輩嗎
一、隴西李氏
隴西李氏,是李姓中最顯要的一支。古時隴西亦稱隴右,泛指隴山以西今甘肅省東部地區。秦漢時期設置隴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秦代隴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後人尊他為隴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為隴西郡的名門望族是由李崇祖孫三代人創基的:李崇之次子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李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漢朝時,隴西李氏出了兩位重要人物:飛將軍李廣及其從弟李蔡。李廣孫李陵戰敗被俘降於匈奴,使隴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
溫喬
太原祁縣溫氏望族,人才輩出,數世昌盛,從漢代到宋,代代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名吏賢士或才華橫溢的詩畫巨匠。如此興旺之族,中華文明史上寥寥可數。溫氏家族是皇家最寵幸,百姓百官爭相攀附的門第之一。連唐文宗都感嘆:「李氏君臨天下二百年,但想和皇家聯姻的人竟然比想和王、溫等望族聯姻的人還少。」由此可見溫氏的社會地位,絲毫不遜色於皇族李氏。
魏晉南北朝的門閥士族是在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不斷發展,奴隸制殘余又頑固地存在的情況下,由於當時農民革命尚處於初級階段,地方上豪強割據,戰亂頻繁,中央政權衰弱,這一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而產生的,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與奴隸制殘余的有機結合。隋唐以後隨著這些歷史條件的消失,門閥士族也隨之消亡。隋唐時期,為了鞏固國家政權,統治者大力打擊門閥士族,提拔寒門之士,門閥制度徹底推出了歷史舞台,上述名門望族也風光不再,成為了歷史的陳跡。(來源:趣歷史)
❼ 歷史上知名的門閥大族
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士族、勢族、世家、巨室等。門閥制度是中國歷史上從兩漢到隋唐最為顯著的選拔官員的系統,其實際影響造成朝廷國家重要的官職往往被少數氏族所壟斷,個人的出身背景對於其仕途的影響,遠大於其本身的才能與專長。直到唐代,門閥制度才逐漸被以個人文化水平考試為依據的科舉制度所取代。
由於論者所持角度互異,史書對這種特殊階級的稱謂頗不一致。例如:指家門貴盛者,稱為「高門」、「門第」;強調世代做官者,稱「士族」、「世家」。至於「世族」一詞,兼指政治、社會、文化地位而言,意含較廣。直至現代,門閥等詞彙,仍被用作對有名、有錢、有權有勢之家族的別稱。
典故
「第」,指直接面向大街開的院門,這是古代身份地位高尚的標志。門第指家族背景、地位貴賤。
而閥閱一詞則最早見於《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勛,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積日曰閱」。這些有功的大臣以及他們的後裔為了彰顯自己的業績,所以在大門兩側豎立兩根柱子,左邊的叫「閥」,右邊的叫「閱」。閥閱指家族功績、官歷等。
這些身份地高位顯的功臣,其權勢往往不止一代,他們的後世子孫也在這種庇蔭之下,通過各種途徑,擔任朝廷的要職,形成家族、姓氏勢力。於是,人們稱呼這樣的家族為門閥。一些朝代甚至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規定了門閥所享有的特權,這就成為了門閥制度。
世族和貴族的定義和標准有分別的,雖然有重復之處,但貴族是以正式的爵位等頭銜固定,由國家政權所冊立的,可以因為政權迭更或受封者犯罪或不得勢而被褫奪,而且有些貴族的定義,只限於受勛者本人(如終身貴族),所以不能以某個人是貴族家庭出身,本人就自動成為貴族。
而世族是社會上以人物的背景而接受和承認,故在君主制中,一些王朝敗亡後,舊有的王室和貴族只要沒有被屠殺殆盡,並未被新政權冊封,但受到民眾的尊敬且不須隱姓埋名的話,便可以視為非貴族的世族,而在共和政體中連續超過一代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實權的家族也常被視為世族。所以世族的繁盛與否,有時會被視為一個地方公民社會的發達程度指標。
雖然世界史上各國各地都有世族,為免本條目過分復雜,以下專指中國歷史上的世族發展,外國的世族則涉及該國本身的歷史與文化,可參見各國本身的歷史。
門閥的發展
先秦時已有所謂的巨室,也就是公卿之家,《孟子·離婁上》:「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周王室的世卿巨室大多是周初隨周武王或周公東征的貴胄,王室世襲,子孫繼承余蔭,世世接替,「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舉不失德,賞不失勢」[1]。
漢代
世族階級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漢代。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無論是朝廷的徵辟,或是郡國的察舉,大多以贍富經學者為上選;但由於經學教授不易,經學大師常將其獨特見解傳與子弟,經由歷代傳授,累世經學往往造成累世公卿,世族的雛形已逐漸浮現。
門閥觀念於東漢時期萌芽,公家以經學取士,學者皆以經學傳授子孫,以便入朝為官,隨著經學這門學問代代相傳,也逐漸形成了名門望族,如汝南袁氏的袁紹袁術兄弟,兩人祖先四代中,竟有六人位居三公職位。
東漢末期,戰爭不斷,許多豪強、士紳家族,也逐漸崛起,成為地方上重要的勢力,也是門閥的來源之一。
董卓之亂後,擁兵自重的州郡脫離朝廷中央獨立,士族豪強亦紛紛聚眾起事自保,形成地方上的割據勢力,甚至自命為「諸侯」。
三國
董卓亂後,地方割據。雖然曹操因自己出身宦官家族,與唯才是舉的政略需要,曾試圖大大削弱門第的影響力,不以人才的出身決定其職務;但曹操之子曹丕繼位後,接受了九品中正制的提議,反而大大加強了士族對於官職的壟斷。而東吳之所以能夠與曹魏長期抗衡,亦與獲得江東地區的世族的合作有關。相反蜀漢政權由於長期得不到巴蜀地區士族的支持,後期出現人才匱乏,成為三國中最早滅亡的國家。
漢末以來的社會動盪,使人才流徙,無法進行察舉,所以曹丕採用陳群等的建議,創制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以選拔官吏,擴大政權基礎。其辦法是,在朝廷選擇賢能與有識鑒的官員,擔任其本及州、郡的中正官,由中正官負責查訪散居各地的同籍貫的人事。
中正官是依據是人的譜牒家世、德性、才能評定人才優劣,定為九品,據以作任官的標准。九品中政治初行時,尚能秉持曹操用人「唯才是舉」的原則,不分門第高卑。但逐漸因中正官多由高門子弟擔任,他們在評選時不免偏私,所以制度到後來,中正官被門閥把持,只推選門閥子弟,加速世族階級發展,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遂形成嚴格的姓氏等級制度,許多名家大族因而產生。
晉朝
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田余慶論述:所謂門閥政治,「是指士族與皇權的共治,是一種在特定條件下出現的皇權政治的變態。它的存在是暫時的;它來自皇權政治,又逐步回歸於皇權政治。」「嚴格意義的門閥政治只存在於江左的東晉時期。」[
兩晉政權與門閥的結合
司馬懿家族乃世族,故常維護世族之利益。門第愈高,官職愈高。永嘉之亂五胡亂華後,東晉司馬氏定鼎金陵,在江南立國時,有賴於世族門閥之支持,更受朝廷之重視。
永嘉之亂後的世族階級
南方世族
僑姓世族:永嘉之亂後的江南,從華北南遷的士族,多居朝廷要職,勢力龐大,他們自視甚高,仍以中原望族自相標榜,號稱僑姓。僑姓當中最顯赫者為琅琊王氏、陳郡謝氏、汝南袁氏、蘭陵蕭氏等。 吳姓世族:自孫吳以來,原先在江南當地的名族,稱為吳姓,以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的顧姓、陸姓、朱姓、張姓等門閥(號稱「吳四姓」)為首。
一開始,江南最具權威的是,義興周氏及吳興沈氏,號稱江東二豪,甚至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但後來,周氏、沈氏與東晉官方關系交惡,涉入了政治風波,逐漸被朱姓、張姓、顧姓、陸姓等門閥超過。
大體來說,吳姓地位被僑姓壓抑,略次一等,且兩者之間的芥蒂甚深。即使同為僑姓世族又有渡江早晚之分。例如:東晉之初,吳郡的人以上國自居,常稱南下的北方人為「荒傖」、「傖父」等,意為出於邊鄙地區的粗野之人。而劉宋以後,渡江較早的華北人反而以「荒傖」來稱呼晚到的華北人。
梁武帝末年,侯景曾請婚於琅琊王氏、陳郡謝氏兩家遭辱而生怨隙,當他南下攻陷建康之後,旋即大肆殺掠門閥士族。江南門閥,在侯景之亂後,已經不再興盛。
北方世族
晉室南遷以後,中原為胡族所統治。
國姓: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命令鮮卑人說漢語、改漢姓,以元姓、長孫姓、宇文姓、於姓、陸姓等貴族為首,號稱「國姓」,由鮮卑姓貴族,搖身一變為漢姓世族,人稱孝文漢化。
郡姓:留在北方的世族雖然是被征服者,卻不願與改為漢姓的胡族相混。他們為區別胡漢,往往在姓氏前冠以當地郡名,稱為「郡姓」,如:太原王氏,即為居於太原郡的王姓世族。
隨著北魏政權的分裂,郡姓又分裂成兩支:一支為經東魏到北齊,仍然保持漢代重經學儒術的傳統,叫做山東郡姓,以崔、盧、王、鄭為大姓。
另一支是經西魏到北周,再由隋而唐,在宇文氏的以關中文化為本位政策下,漸趨胡化的士族,就是所謂關中郡姓,以韋、裴、柳、薛為大姓。
宇文泰在西魏,為了與高歡抗衡,在蘇綽等人的幫助下,更改西遷關、隴地區的山東士族的籍貫為關內郡望,以府兵制為基礎,建立起一個較為胡人化的,兼容鮮卑貴族、漢人豪族的統治集團,也就是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提出的關隴集團。
紛亂的華北,在唐朝有七姓十家之說,如:清河崔氏、范陽盧氏等。
隋唐
自魏晉以來的中國政權,幾乎都為世族所操控。由於隋唐政權有賴關中世族支持擁載,且山東世族仍保有數百年的重閥閱、講經學之傳統,所以依舊享有優越政治及社會地位。
隋唐以來都有君主致力於摧毀門閥,這些長存數百年的山東世族的社會、經濟地位仍十分優越。但是他們對朝代的建立有功勞,所以君主是用溫和的政策改革削弱世族,將其逐漸排除。
在隋文帝任內,廢除九品官人法,改行科舉取士,目的是擇取人才,摧毀門閥任官系統。可惜隋朝國祚甚短,到唐初,科舉並不發達。
唐太宗指示大臣以當時大臣品位高低訂定等級,重新判定《世族志》。結果改定皇族宗室為第一等,其次是皇後外戚長孫氏,民間聲望最高的山東世族崔氏被降為第三等。
武後為對抗掌握政權的唐宗室、大臣,在科舉制度中提升進士科的地位,使科舉制度更加完備。因進士科難考,而有「五十老明經,六十少進士」的說法,所以進士科逐漸受到重視。
這意謂著世族在歷代所享有的優勢,也就是對於經學的優渥學識,隨著科舉制度中進士科的流行,受到挑戰,而主攻明經科的世族影響逐漸衰微。所以唐代出現了由明經科的李黨,也就是山東世族官員,與牛黨進士科新銳形成的牛李黨爭。
華北門閥,在經過了長期的門第觀念影響下,民間仍存有「門當戶對」這種不同門第,不互相通婚的風氣。例如《新唐書杜兼傳》記載,唐文宗欲以公主下嫁世族時,猶感慨地說:「民間脩婚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我家兩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這種風氣一直持續整個唐朝,到了黃巢之亂才因破壞而快速消滅。
在唐末的黃巢之亂中,造成大量世族人士的傷亡,富饒的家園與產業也慘遭破壞,而華北世族引以為傲的貫冊祖譜也流失,世族衰落,最終與庶民再無區別,世族的地位由地主紳士階級取代。
和世族發展、限制、沒落有關的制度
九品官人法 占田制 土斷 北府兵 均田制 科舉 進士科
世族興衰的重要歷史事件
五胡亂華 衣冠南渡 肥水之戰 孝文漢化 侯景之亂 牛李黨爭 黃巢之亂
著名的世族
七姓十家 北魏四姓 琅琊王氏 陳郡謝氏
❽ 古代那些著名的世家門閥有哪些
隴西李氏、 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等。
1、隴西李氏
隴西李氏,是中國古代以隴西郡為郡望的一個李氏家族。秦漢時期設置隴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隴西李氏始祖是秦國的司徒李曇長子隴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李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李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其子孫「飛將軍」李廣是漢朝時的重要人物。
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國君。
南北朝時隴西李氏蟬聯圭組,世為顯著,門第高華,與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中原五姓高門士族,到了唐高宗時頒布法令禁止這五姓七望自行婚娶。
隴西李氏李淵滅隋,建立唐朝,李氏成為皇族,唐朝時還連續出現了10位出自隴西李氏的宰相。
2、 趙郡李氏
趙郡李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古代著名大族。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的次子李牧,李璣是隴西李氏始祖李崇之弟。李牧是戰國時名將,為趙國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趙國柏人(今邢台隆堯),為趙郡李氏的始祖。
是東漢以來山東望族,歷經魏晉南北朝,南北朝時講究士族門第,趙郡李氏史載人物尤多,各盛家風,世言高華,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李鄭王,為第一等的高門大族。
至唐代又有五姓七望之說。唐朝初年,全國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七宗五姓中,李姓佔了兩家,即趙郡李氏與隴西李氏。李氏「出趙郡、隴西二望」。
3、博陵崔氏
博陵崔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大族。秦漢時,季子後裔崔意如任秦國(都今陝西咸陽)大夫,封東萊侯。到了漢朝,崔業襲爵,居於清河。
崔業的弟弟崔仲牟,則另居於博陵安平,後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此即為博陵崔氏之始。
東漢以後,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俱為山東望族,北朝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李鄭王」。
南北朝時,博陵崔氏為第一等的高門大族。至唐朝初年,全國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崔姓佔了兩家,即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
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稱「崔、盧、李、鄭、王」均為一流士族。
博陵崔氏自漢至宋,高官顯宦不斷。其中最有名的是唐代的崔玄暐,曾參與「神龍政變」,逼迫周皇武則天退位,迎立中宗李顯復位,恢復唐國號。崔玄暐後被封為博陵郡王、與張柬之、桓彥范、袁恕己、敬暉一起被時人稱為「五王」。
4、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大族。清河崔氏在春秋時乃齊國公卿之一,至西漢時居住在清河郡,東武城(今河北故城縣),東漢以後成為山東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門下。
南北朝時講究士族門第,在北方後魏把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王崔盧李鄭。至唐代開國有五姓七望之說崔氏仍立其中。
5、范陽盧氏
范陽盧氏出自姜姓,齊國後裔,因封地盧邑而受姓盧氏,世祖盧敖(約公元前275-前195),號雍熙,秦始皇召為五經博士,徙居范陽(今河北省定興縣固城鎮),子孫遷居至涿水(今河北涿州)一帶之後,定居涿地,以范陽為郡望,後世遂稱范陽人(即范陽盧氏由來)。
始祖盧植以儒學顯名東漢,肇其基業,三國盧毓位至曹魏司空,其後盧欽、盧珽、盧志、盧諶累居高官,至北魏太武帝時盧玄「首應旌命」,入局朝廷,盧氏成為北方一流高門。
北魏定一等大姓「王崔盧李鄭」(這五姓只指北方,不指全國),經西魏到北周,再由隋而唐,經唐代已衰,至五代基本消亡。
北魏分裂後,戰亂頻仍,政局動盪,范陽盧氏受到打擊,官位不顯,部分成員入仕北齊、北周。唐初,李唐政權打擊山東士族,范陽盧氏暫時沉寂,直至唐代中期復又崛起,先後有八位范陽盧氏成員官至宰相,進入政事堂議事。
在婚姻上,范陽盧氏注重門第婚姻,婚姻圈子大致穩定在清河崔氏、滎陽鄭氏、趙郡李氏、隴西李氏幾個大族,唐代又增加了太原王氏、博陵崔氏兩家,北魏和北齊時期與皇室通婚頻繁,而隋唐時期未有與皇室通婚現象。在文化方面,范陽盧氏以儒學傳家,尤以盧植一脈為代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姓七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