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上著名的有哪幾場戰役
涿鹿之戰抄
鳴條之戰
牧野之戰
繻葛之戰
長勺之戰
泓水之戰
假途滅虢之戰
城濮之戰
邲之戰
鄢陵之戰
雞父之戰
柏舉之戰
晉陽之戰
桂陵、馬陵之戰
濟西、即墨之戰
長平之戰
鉅鹿之戰
成皋之戰
井陘之戰
昆陽之戰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夷陵之戰
淝水之戰
宗澤東京保衛戰
和尚原之戰
順昌之戰
郾城、潁昌之戰
柘皋之戰
唐島之戰
採石之戰
宋蒙釣魚城之戰
襄樊之戰
鄱陽湖之戰
漠北之戰
明京師保衛戰
薩爾滸之戰
雅克薩之戰
清平定準噶爾叛亂之戰
2. 世界歷史上的著名戰爭 越多越好
埃及與赫梯的戰爭(公元前十四世紀)
亞述帝國的征服(公元前十世紀至公元前七世紀)
希波戰爭(公元前492年~公元前449年)
伯羅奔尼撒戰爭(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04年)
亞歷山大東征(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4年)
第一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41年)
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01年)
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9年~公元前146年)
馬其頓戰爭(公元前215年~公元前168年)
斯巴達克斯起義(公元前73年~公元前71年)
羅馬內戰(公元前88年~公元前31年)
阿拉伯帝國的西擴(633年至718年)
阿拉伯帝國東擴和北擴(637年至751年)
諾曼征服(1066年)
十字軍東征(1096年~1291年)
源平合戰(1180年~1185年)
成吉思汗西征(1219年~1231年)
長子西征(1235年~1242年)
旭烈兀西征(1253年~1260年)
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
奧斯曼土耳其的擴張(1360年~1571年)
帖木爾的擴張(1380年~1405年)
胡斯戰爭(1419年~1434年)
義大利戰爭(1494年~1559年)
尼德蘭革命(1566年~1609年)
英西戰爭(1587年~1588年)
豐臣秀吉的侵朝戰爭(1592年~1598年)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2年~1649年)
英荷戰爭(1652~1674年)
波俄戰爭(1654年~1667年)
北方戰爭(1700年~1721年)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年~1714年)
西里西亞戰爭(1740年~1748年)
七年戰爭(1756年~1763年)
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1782年)
俄土戰爭(1787年~1792年)
法國革命戰爭(1789年~1799年)
拿破崙戰爭(1799年~1815年)
(滑鐵盧戰役)
拉美獨立戰爭(1810年~1826年)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1812~1815年)
卡洛斯戰爭(1833年~1840年,1873年~1876年)
鴉片戰爭(1840年~1842年)
美墨戰爭(1846年~1848年)
義大利獨立戰爭(1848年~1870年)
克里米亞戰爭(1853年~1856年)
美國內戰(1861年~1865年)
普法戰爭(1870年~1871年)
俄土戰爭(1877年~1878年)
中曰甲午戰爭(1894年~1895年)
美西戰爭(1898年)
布爾戰爭(1899年~1902年)
曰俄戰爭(1904年~1905年)
巴爾干戰爭(1912年~191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
波俄戰爭(1920年)
蘇芬戰爭(1939年~194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
中國抗曰戰爭(1937年~1945年)
3. 世界十大戰役
十字軍東征,百年戰爭,蒙古西征,中途島戰爭,斯大林格勒戰役,
4. 歷史上所有著名的戰役
世界著名戰爭:
消失的迦太基——布匿戰爭
奴隸覺醒的詩篇——斯巴達克起義
伊斯蘭的首次聖戰——阿拉伯半島統一戰爭
宗教旗幟下的掠奪——十字軍東征
一代天驕的壯志雄心——成吉思汗西征
貞德的頌歌——英法百年戰爭
「宗教聖戰」——三十年戰爭
奴役與自由的決戰——美國獨立戰爭
輝煌帝國的沉浮——拿破崙戰爭
德法恩怨的繼續——第一次世界大戰
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戰
美國的「三錯」戰爭——朝鮮戰爭
沒有勝利者的戰爭——兩伊戰爭
現代裝備登台亮相——海灣戰爭
邁向單極世界的試金石——科索沃戰爭
中國著名戰爭:
三皇五帝至三代戰爭:
黃帝蚩尤涿鹿之戰
共工與顓頊之戰
三帝伐三苗之戰
少康復國之戰
鳴條之戰
牧野之戰
周公東征之戰
周厲王攻噩之戰
犬戎滅西周鎬京之戰
春秋戰國:
鄭衛北制之戰
鄭擊北戎之戰
齊魯長勺之戰
晉假途滅虢之戰
秦晉韓之戰
宋楚泓水之戰
吳越夫椒之戰
越吳姑蘇之戰
越吳笠澤之戰
晉國貴族內爭之晉陽之戰
齊魏桂陵之戰
齊魏馬陵之戰
秦伐韓魏伊闕之戰
五國攻秦之戰
秦趙長平之戰
秦趙邯鄲之戰
五國與秦河外之戰
秦滅六國戰爭
巨鹿之戰
楚漢之爭
楚漢彭城之戰
韓信破魏之戰
楚漢垓下之戰
周亞夫平七國之亂
漢匈河西之戰
漢匈漠北之戰
李廣利攻大宛之戰
李陵攻匈奴之戰
李廣利攻匈奴之戰
綠林起義
赤眉起義
劉秀攻邯鄲之戰
劉秀奪關中之戰
劉秀統一全國的戰爭
劉秀與赤眉軍崤底之戰
劉秀攻劉永之戰
耿弁攻張步之戰
竇固攻北匈奴之戰
東漢攻西域之戰
袁紹公孫瓚界橋之戰
曹操與黃巾軍兗州之戰
孫策攻取江東之戰
袁紹公孫瓚易京之戰
曹操袁紹官渡之戰
曹操攻鄴城之戰
曹操攻烏桓之戰
赤壁之戰
劉備攻取漢中之戰
盛世反鋒——隋唐五代戰爭
多極鏖兵——宋遼夏金元戰爭
落日余暉——明清戰爭
救亡圖存——近代戰爭
戰爭的終結——民國戰爭到解放戰爭
5. 世界歷史上 有哪些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馬祖里湖戰役
1914年8月17日—9月15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期,俄軍西北方面軍(司令官為日林斯基將軍)在東普魯士對德軍第8集團軍實施的一次進攻戰役,又稱馬祖里湖戰役。
1914年8月上旬,應英法軍指揮部的再三請求,俄軍沒有完成動員和集結就開始了進攻,以粉碎德軍主力對法國的進攻。戰役的直接目的是殲滅德國第8集團軍(14.5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近1000門火炮;司令官為普里特維茨將軍,自8月23日起為興登堡將軍)和攻佔東普魯士,為爾後進攻西里西亞創造條件,以減輕德軍對西線的壓力。
根據方面軍指揮部的企圖,連年坎普夫將軍的俄國第1集團軍(6.5個步兵師、5.5個騎兵師、火炮492門)應當從北面向馬祖里湖地區實施迂迴突擊,以吸引德軍主力;薩姆索諾夫將軍指揮的第2集團軍(11.5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火炮720門)應當從西面對該區實施迂迴突擊。切斷其向維斯瓦河的退路並殲滅之。,當面德軍企圖依託堅固工事並利用鐵路運輸系統,實施機動防禦,遲滯俄軍進攻。
8月17日,第1集團軍的3個步兵軍襲擊東普魯士,揭開了進攻的序幕。8月19日德國第1軍在施塔盧珀嫩的戰斗中被擊退。次日,在貢賓嫩—戈烏達普一線俄國第1集團軍遭德第8集團軍主力反擊,俄軍右翼一度被擊退,但中路粉碎德第17軍的正面攻擊,德軍遭到失敗,開始向西撤退。這就造成了追擊和徹底殲滅德國第8集團軍的有利條件,但是8月21—22日第1集團軍按兵不動,坐失戰機。該集團軍後來的進攻又相當緩慢,而且沒有與第2集團軍會師,而是向柯尼斯堡方向推進,致使德軍擺脫了打擊,第2集團軍開始孤軍作戰。
德軍指揮部利用了俄軍兩個集團軍之間的缺口,並從截獲的俄軍明碼電報中得知他們的行動計劃,於是在8月21日命令部隊停止退卻,24—26日,新任德第8集團軍司令興登堡和參謀長魯登道夫利用發達的鐵路網,重新部署部隊,留下由2個師組成的屏護隊牽制俄第1集團軍,調遣第8集團軍的幾乎全部兵力去攻打8月20日越過邊界的俄國第2集團軍。其具體計劃是:以第20軍另2個師正面牽制俄軍中路第13、第15、第23軍,而以主力實施兩翼夾擊,由第1軍對烏茲達烏實施主要突擊,攻殲俄軍左翼第1軍後,向俄軍中央3個軍的後方發展進攻;由第17軍、第1預備軍對俄軍右翼第6軍實施輔助突擊,得手後向俄中央3個軍側後發展進攻。26—27日,德第17、第1預備軍在比紹夫斯堡以南地區與俄第6軍遭遇並將其擊退;第1軍遭俄軍頑強抵抗,遂假借俄第1軍軍長名義命令俄軍撤退;第20軍誘敵深入,且戰且退,撤至坦嫩貝格設防固守。第2集團軍喪失了第1集團軍的支援和配合,經兩天激戰,德軍擊退俄第2集團軍兩翼部隊,而對其中路3個軍形成包圍態勢。28—29日,俄第13、第15軍和第23軍第2師在坦嫩貝格以東科穆辛森林地區被圍殲,被俘9.5萬人,傷亡3萬人,損失火炮500門,薩姆索諾夫自殺。
此後,德第8集團軍迅速北調,得到來自西線的近衛預備軍、第11軍和第8騎兵師的加強後,企圖以第1預備軍、第11、第20和第17軍發動正面進攻,以第1軍和近衛預備軍分別從兩翼實施迂迴突擊,圍殲俄第1集團軍。俄軍大本營決定在第1和第2集團軍之間的中間地帶組建第10集團軍,用於保障第1集團軍左翼,並命令第1集團軍堅守馬祖里湖以北地區,以牽制德第8集團軍,使其無力支援奧軍。9月6日,德軍發起進攻,遭俄軍抵抗,正面進攻受挫;9~10日,右翼第1軍頑強作戰,突破俄軍左翼防線,迫使俄第2軍撤退,打開通向貢賓嫩的道路。連年坎普夫擔心退路被切斷,命令所部撤退,同時以2個師的兵力從正面實施反突擊,掩護主力撤退。德軍包圍俄國第1集團軍的企圖未能得逞。至15日,俄軍全部撤至涅曼河東岸。德軍擔心俄軍有詐,未迅速實施追擊。俄第1集團軍被俘4.5萬人,傷亡約10萬人,損失火炮150門。
點評:此戰,俄軍西北方面軍在東普魯士的進攻戰役以失敗而告終。俄國人損失了近25萬士兵和大量武器裝備。失敗的原因是日林斯基的無能指揮和連年坎卡普夫實際上的背叛行為。加上對敵情不明並嚴重泄密,兩個集團軍未能協同作戰。德軍則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以損失2.5萬人的代價取得以少勝多的重大勝利。盡管如此,此役仍具有重要戰略成果:迫使德軍指揮部將2個軍和1個騎兵師從法國戰場調到東普魯士。此外,在梅斯地區的1個軍也准備調離。這就削弱了在西部的德軍突擊集團的力量,並且成了1914年9月初在馬恩河戰役中德軍失敗的原因之一,戰爭初期俄軍的積極行動粉碎了德軍指揮部各個擊破同盟國的計劃。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統治,點燃起我國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的烈火。一時間,"天下從者如流水"。項梁、項羽起兵於江東,立楚懷王的孫子心為帝,也稱作楚懷王,定都於盱眙。張耳、陳余參加了起義,立趙歇為王,在信都(即邢台市附近)定都,建趙國。秦朝統治者對農民起義進行殘酷鎮壓。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率軍北上擊趙,軍於邯鄲。趙軍不支,退保巨鹿,為秦將王離部所圍困。當時,在河北攻趙的秦軍,不下三十萬之眾。而這時在巨鹿城中的兵力不多,糧草將盡。趙將陳余雖領兵數萬屯巨鹿之北,但不敢出兵,築營壁自保。其它援趙的齊、燕諸軍,也震懾於秦兵的聲勢,皆築壘固守,不敢出戰。
巨鹿被圍之際,趙使求救於楚。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軍北上救趙。但宋義為秦軍的氣焰所嚇倒,在妄陽(今山東曹縣)逗留四十六天而不敢前進。項羽憤而殺宋義,楚懷王便命項羽為上將軍。
項羽先遣英布和蒲將軍率兵二萬渡漳攻秦。繼而親率主力渡河,為了表示與秦決一死戰的決心,他命令士兵把船隻沉沒,把飯鍋砸破,燒掉營舍,只帶三天的干糧。項羽先以雷霆之勢包圍王離,經過往返九次沖殺,切斷秦軍通道,獲得巨大戰果。秦將蘇角被打死,王離作了俘虜,涉聞自焚而死。在交戰中,楚軍"以一當十"、"呼聲震天"。而援趙的其它諸軍則在營壁上觀看,驚恐而不敢出戰。之後,項羽又不斷擊敗秦軍,章邯不得不豎起降旗,項羽聲威從而大振。
巨鹿之戰,全殲了秦軍主力三十萬人。這對最後推翻暴秦統治起了決定性作用。大文學家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詳細地描述和記裁了這一巨大戰役,成為名傳千古的不朽之筆。"破釜沉舟"、"作壁上觀",漸漸成為流傳極廣的兩個成語。
6. 人類歷史上的著名戰役
赤壁大戰
原因:曹操為了消滅孫權,統一中國,結束分裂的混亂局面。
交戰雙方分別為:曹操和孫權、劉備(孫劉聯盟)。
地點:赤壁(今湖北赤壁市,即武赤壁)。
結果:曹軍大敗,致使二十多萬大軍只剩三萬余眾。
7. 誰知道世界史上最有名的戰役
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登陸戰役
日期:1944年6月6日 - 1944年8月25日
地點: 法國諾曼底
參戰方:
美國、英國、加拿大、自由法國、波蘭
納粹德國
指揮官
盟軍: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威爾 (總司令)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 (陸軍)
伯特倫•拉姆齊 (海軍)
特拉福德•雷-馬洛里 (空軍)
奧馬爾•布拉德利 (美國第1集團軍)
米利•鄧普賽 (英國第2集團軍)
鄧肯•格雷尼姆 (加拿大第1集團軍)
德軍:
格特•馮•龍德施泰特 (西線總司令)
埃爾溫•隆美爾 (B集團軍)
弗雷德里希•多爾曼 (第7集團軍)
雙方兵力:
盟軍:1,452,000 (7月25日)
德軍:380,000(7月23日)
傷亡
美國: 29,000 陣亡, 106,000 受傷或失蹤;
英國: 11,000 陣亡, 54,000 受傷或失蹤;
加拿大: 5,000 陣亡, 13,000 受傷或失蹤;
法國: 12,200 平民死亡或失蹤
德國:23,019 陣亡, 67,060 受傷,198,616 失蹤或被俘
諾曼底戰役發生在194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這次作戰行動的代號Operation Overlord。這場戰役盟軍計劃在1944年6月6日展開,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雖然這場戰役離現在差不多六十年,但諾曼底戰役仍然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牽涉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諾曼底。
在諾曼底戰役中作戰的盟軍主要由加拿大、英國及美國組成,但在搶灘完成後,基本上自由法軍及波蘭軍也有參與這場戰役,而當中的士兵也有來自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希臘、荷蘭和挪威。
入侵諾曼底在登陸的前一天晚上展開,空降兵空降作戰、大規模的空中轟炸。而兩棲登陸戰則在6月6日早上開始。在登陸前,「D-Day」的軍隊主要部署在英格蘭南部沿海地區,尤其在朴茨茅斯。諾曼底戰役持續了超過2個月,最終,盟軍成功建立灘頭堡,並在8月25日 解放巴黎,宣告結束諾曼底戰役。
盟軍的准備
自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後(巴巴洛薩作戰),蘇聯紅軍便一直單獨地在廣大的歐洲大陸上與德軍作戰,斯大林就向丘吉爾提出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對德國實施戰略夾擊的要求,但當時美國尚未參戰,英國根本無力組織這樣大規模的戰略登陸作戰。對於蘇聯的建議,英國的響應只是派出小部隊對歐洲大陸實施偷襲騷擾(迪耶普戰役)。
1943年5月,英美華盛頓會議,決定於1944年5月在歐洲大陸實施登陸,開辟第二戰場。盟軍立即開始制定登陸計劃,首先確定登陸地點,根據歷次登陸作戰的經驗教訓,登陸地點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要在從英國機場起飛的戰斗機半徑內,二航渡距離要盡可能短,三附近要有大港口。那麼從荷蘭符利辛根到法國瑟堡長達480千米的海岸線上,以此條件衡量,有三處地區較為合適:康坦丁半島、加萊和諾曼底。再進一步比較,康坦丁半島地形狹窄,不便於展開大部隊,最先被否決。加萊和諾曼底各有利弊,加萊的優點是距英國最近,僅33千米,而且靠近德國本土;缺點是德軍在此防禦力量最強,守軍是精銳部隊,工事完備堅固,並且附近無大港口,也缺乏內陸交通線,不利於登陸後向縱深發展。諾曼底雖然距離英國較遠,但優點一是德軍防禦較弱,二是地形開闊,可同時展開30個師,三是距法國北部最大港口瑟堡僅80公里。幾經權衡比較,盟軍選擇了諾曼底,於1943年6月26日起制定具體計劃,以君主為作戰方案的代號,以海王為相關海軍行動的代號。
為實施這一大規模的戰役,盟軍共集結了多達288萬人的部隊。陸軍共36個師,其中23個步兵師,10個裝甲師,3個傘兵師,約153萬人。海軍投入作戰的軍艦約5300艘,其中戰斗艦只包括13艘戰列艦,47艘巡洋艦,134艘驅逐艦在內約1200艘,登陸艦艇4126艘,還有5000餘艘運輸船。空軍作戰飛機13700架,其中轟炸機5800架,戰斗機4900架,運輸機滑翔機3000架。
欺騙
戰略欺騙,使得德軍統帥部判斷錯誤,不僅保障了登陸作戰的突然性,還保證了戰役順利進行,對整個戰役具有重大影響。盟軍通過海空軍的卓有成效的佯動,成功運用了雙重特工、電子干擾,以及在英國東南部地區偽裝部隊及船隻的集結等一系列措施,再加上嚴格的保密措施,使德軍統帥部在很長時間里對盟軍登陸地點、時間都作出了錯誤判斷,甚至在盟軍諾曼底登陸後仍認為是牽制性的佯攻,這就導致了德軍在西線的大部分兵力、兵器被浪費在加萊地區,而在諾曼底則因兵力單薄無法抵禦盟軍的登陸。
演習及防備
逼真的戰前訓練,由於登陸作戰是一種極為復雜的作戰樣式,盟軍在登陸前對參戰部隊的組織和行動進行了反復多次近似實戰的模擬演練,以使部隊盡快掌握相關的作戰技能,提高了部隊戰鬥力。戰後參戰人員對戰前訓練及訓練基地給予了高度評價。
盟軍的入侵計劃
戰役目的是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北部奪取一個戰略性登陸場,為開辟歐洲第二戰場最終擊敗德國創造條件。戰役企圖是在諾曼底登陸,奪取登陸場,在登陸的第12天,把登陸場擴展到寬100公里,縱深100公里。計劃首先在登陸場右翼空降2個美國傘兵師,切斷德軍從瑟堡出發的增援,並協同登陸部隊奪取猶他灘頭;在左翼空降1個英國傘兵師,奪取康恩運河的渡河點。然後首批登陸部隊8個加強營在5個灘頭登陸,建立登陸場,在鞏固和擴大登陸場後,後續部隊上岸,右翼先攻佔瑟堡,左翼向康恩河至聖羅一線發展,掩護右翼部隊的攻擊;第二階段攻佔岡城、貝葉、伊濟尼、卡朗坦,第三階段攻佔布勒塔尼,向塞納-馬恩省河推進,直取巴黎。
英軍戰區(第二軍團)
•第6空降師空投到登陸地區的左翼地區,奪取附近的橋梁,以防止德軍的裝甲部隊前往海岸支持。
•第3步兵師及第27裝甲旅進攻寶劍海灘。
•第50步兵師第8裝甲旅登陸黃金灘頭。
•加拿大第3步兵師及加拿大第2裝甲旅登陸朱諾海灘。
美軍戰區(第一軍團)
•第1步兵師及第29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
•游騎兵部隊負責進攻奧克角。
•第4步兵師及第90步兵師在猶他海灘登陸。
•第101空降師在猶他海灘後方空降,支持登陸部隊。
•第82空降師負責攻擊小鎮聖-梅爾-艾格里斯。
海軍的參與
海軍編為兩個特種混合艦隊:
西部艦隊,主要由美國軍艦組成,共3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280艘其它軍艦,1700多艘登陸艦艇,司令為美國海軍少將柯克,在貝爾法斯特集結,由美國戰術空軍第9航空隊提供空中掩護。下轄3個編隊:U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4步兵師在猶他灘頭登陸,O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1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B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29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
東部艦隊,主要由英國軍艦組成,共3艘戰列艦,13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302艘其它軍艦,2426艘登陸艦艇,司令為英國海軍少將維安,在格里諾克集結,由英國戰術空軍第2航空隊提供空中掩護。下轄4個編隊:G編隊負責運送英國第50步兵師在黃金灘頭登陸,J編隊負責運送加拿大第3步兵師在朱諾灘頭登陸,S編隊負責運送英國第3步兵師在寶劍灘頭登陸,L編隊負責運送第二梯隊英國第7裝甲師在黃金灘頭登陸。
海軍還以7艘戰列艦,2艘淺水炮艦,24艘巡洋艦,74艘驅逐艦組成五個艦炮火力支持大隊,為五個灘頭提供艦炮火力支持。
1944年5月,德軍在東線蘇聯戰場有179個師又5個旅,約佔德軍總兵力的65%。在西線的法國、比利時、荷蘭,只有歸西線總司令陸軍元帥倫德施泰特指揮的58個師,其中33個海防師,15個步兵師,8個裝甲師,2個傘兵師。即使再加上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戰略預備隊2個裝甲師,總共才60個師,約76萬人。西線司令部所屬的58個師,編為兩個集團軍群,共四個集團軍。B集團軍群由陸軍元帥隆美爾指揮,駐守法國北部,共39個師是西線德軍的主力。下轄第15集團軍,司令是薩爾穆特上將,駐加萊,擁有包括14個海防師,4個步兵師,5個裝甲師在內共23個師;第7集團軍,司令是多爾曼上將,駐布列塔尼半島,擁有包括8個海防師,5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在內共14個師。G集團軍群,由布拉斯科維茲上將指揮,駐守法國盧瓦河以西地區,共有19個師。下轄第1集團軍,司令為謝瓦萊里中將,駐比利時,共10個師;第19集團軍,司令為松德施泰因中將,駐法國南部,共9個師。
西線德軍裝甲部隊總共有10個裝甲師和3個重型坦克營,其中6個裝甲師是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而且德軍統帥部認為坦克不適宜於在海灘使用,所以部署在海灘附近地區的裝甲部隊僅有駐卡昂的第21裝甲師,只有127輛四號坦克和40輛III型自行坦克突擊炮。
海軍兵力為驅逐艦5艘,潛艇49艘,遠洋掃雷艦6艘,巡邏艦116艘,掃雷艇309艘,魚雷艇34艘,炮艇42艘,總共才561艘中小軍艦,實力非常弱小。
空軍為第3航空隊,作戰飛機約450架,其中戰斗機160架。與盟軍作戰飛機數目相比,處於1:30的絕對劣勢。
在諾曼底地區守軍為第7集團軍所屬的6個師又3個團,其中3個海防師,戰鬥力較弱;2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戰鬥力稍強;3個團是2個獨立步兵團和1個傘兵團,總兵力約9萬人。防禦工事也比較薄弱,只構築了若干鋼筋混凝土的獨立支撐點,大部分工事都是野戰工事,縱深也只設置了少量防空降障礙物。1944年3月德軍部署在法國的裝甲部隊只有一個滿員的裝甲師,即第21裝甲師。希特勒1944年4月判斷諾曼底將是盟軍的登陸地點,要求加派兵力,隆美爾根據這一指示,將原駐聖洛的第352步兵師調到諾曼底,正是這個新調來的精銳師給在"奧馬哈"灘頭的美軍帶來滅頂之災。
德軍的准備工作
德國為抗擊盟軍的登陸,早在1941年12月起就開始構築沿海永久性防禦工事。
1942年7月20日,希特勒下令從挪威北部至西班牙海岸構築由1.5萬個堅固支撐點組成的防線,也就是所謂的大西洋壁壘,希特勒要求在1943年5月1日之前完成,實際上直到1944年5月,除加萊地區外,在960公里廣闊海岸線上,只修築了少數相距遙遠的零星支撐點,在塞納-馬恩省河以東地區完成了68%,塞納-馬恩省河以西地區僅完成了18%。海岸 炮兵方面,德軍部署在法國西部沿海地區的大口徑火炮主要有:格里角地區有4門280毫米和3門381毫米岸炮、維梅納地區有3門305毫米岸炮、桑卡特西部地區有3門406毫米岸炮。而由於盟軍情報機關的卓越努力,使德軍最高統帥部認為挪威將是盟軍優先奪取的地區,反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挪威沿海修建了350座可部署88毫米到381毫米火炮的炮台。此外,德國還有一項優先建設的工程是海峽群島設防工程,至1944年共建成11座配備38門210毫米至305毫米火炮的炮台,這一工程在戰略上毫無意義,只是浪費了大量寶貴的人力物力。
因此被德國宣傳部門大肆渲染的大西洋壁壘,實際只是徒有虛名而已。倒是隆美爾元帥就任B集團軍群司令後,非常重視對沿海地區的防禦建設,親自率領特派代表團實地視察了從丹麥、荷蘭、法國的沿海防禦情況,並特別要求前沿防禦要前推至海中,從高潮線開始,在深海中布設水雷,在淺海中設置障礙物,這些斜插入海的木樁被盟軍稱為"隆美爾蘆筍",海灘上則是鋸齒狀的混凝土角錐、坦克陷阱,其間還布設大量地雷,在能俯視海灘的制高點構築隱蔽火力點,海灘後面的開闊地區,則布設了大量防機降的木樁,布置這些爆炸物和障礙物,工程浩大,直到盟軍發起登陸時,僅僅完成了一部分,即使這樣也給盟軍登陸造成了不小損失。
空降
在諾曼底登陸中,盟軍空降兵的任務是在登陸灘頭兩側距海岸10至15千米的淺近縱深空降,阻止敵預備隊的增援,並從側後攻擊德軍海岸防禦陣地,配合海上登陸。由於在最初的1~2天里,盟軍只登陸6~8個步兵師,只有在建立起可供裝甲師展開的大登陸場後,才將裝甲師投入作戰。如果在裝甲部隊上陸前德軍突破了登陸部隊的防線,將會給登陸帶來滅頂之災。所以空降兵的行動在登陸初期對於登陸勝利是至關重要的。
英國第6空降師是最早投入戰斗行動(湯加行動)的部隊。早在午夜00:16,他們就被空投到登陸地區的左翼地區,他們的目標是奪取佩加索斯橋(Pegasus Bridge)附近的橋梁,以防止德軍的裝甲部隊前往海岸支持。傘兵們迅速佔領了這些橋梁並成功地控制了他們直到那天稍後的登陸的突擊隊員趕來。此行動的目標還包括奪取在梅爾維勒的地堡。雖然地堡沒有被摧毀,但是在戰斗過後,地堡中除了6人以外,其餘全部傷亡。
相比之下,美軍第82和 第101空降師就沒那麼幸運了。由於沒有經驗的領航員和地面情況復雜,部隊被散落在各處。有些傘兵很不幸地降落在了海中或內陸中那些被德軍故意淹沒的低窪地區,很多人由於裝備沉重,而被淹死在僅及膝深的水中。在24小時後,101師只集合起約3000人。很多人在D日後的很多天仍在敵後獨自戰斗。82師在6日早上佔領了聖-梅爾-艾格里斯,這個小鎮也就成了整個法國第一個被解放的城鎮。
盡管盟軍的空降存在不少問題,但仍取得了很大成功,說明艾森豪威爾威爾的觀點是正確的。盟軍的空降,在登陸的最初時間里奪取了至關重要的交通樞紐、橋梁、海灘通路,摧毀了德軍的炮兵陣地,破壞了德軍防禦的穩定性,牽制了德軍的預備隊,使德軍處於被動局面。為登陸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登陸作戰
寶劍海灘
寶劍海灘(Sword Beach)緊鄰奧恩河口(Orne)的兀斯特罕港(Ouistreham),是「大君主作戰」(Operation Overlord) 五個搶灘地中,最東邊的一個海灘,而法國北部的航運中心康城(Caen),便位於海灘南邊9英哩處。
從寶劍灘東邊登陸的英軍部隊在搶灘後,很快地便擊潰德軍輕裝步兵的火力,並於午後與先前空降內陸的傘兵部隊會合。但從寶劍灘西邊登陸的英軍,則遭到德軍第21師坦克部隊的頑強抵抗,無法順利與從朱諾海灘(Juno Beach)登陸的加拿大部隊會師。
雙方一直激戰至黃昏後,盟軍才成功擊退德軍的裝甲部隊。當天登陸的29,000名英軍中,傷亡人數僅有630人。
朱諾海灘
以庫賽葉栩美(Courseulles-sur-Mer)港為中心向兩側伸展的朱諾海灘(Juno Beach)登陸區,寬約6英哩,德軍的輕裝步兵便布署於海灘沙丘後方的村落中,這樣的地形優勢對必須穿越沙丘進攻的盟軍部隊而言,是極大的威脅。
登陸作戰一開始便極為慘烈,有三分之一的盟軍登陸艇慘遭德軍的水雷和障礙物摧毀。加拿大的攻擊部隊雖然很輕易地越過沙灘,卻在沙丘前遭到德軍火力無情的攻擊,使得首波進攻部隊的傷亡率高達50%。
接近中午時分,加拿大部隊才佔領了沿岸的城鎮,向內陸挺進,並與來自黃金海灘的英軍會師。參與裘諾登陸戰的官兵共21,400名,傷亡人數則為1,200人。
黃金海灘
黃金海灘(Gold Beach)是整個登陸行動的中心點,登陸的時間則比猶他和奧馬哈海灘的登陸行動晚了一個小時。
由於漲潮和海相不佳的緣故,盟軍無法徹底清除海域中布雷和障礙物,這也使得想迅速搶上灘頭的英軍陷入苦戰。
德軍在濱海小城利維拉(La Riviere)和阿梅爾(Le Hamel)部署重兵防守,還在離海岸500公尺的內陸設置了四門155公釐的重炮,直接瞄準海岸。
英軍在皇家海軍艾傑克斯號(HMS Ajax)的強力炮火轟擊下,終於摧毀這四門重炮,壓制了德軍的防衛火力。在入夜之前,已有25,000名盟軍順利登陸,並迫使防守的納粹部隊往內陸撤退6英哩。英軍僅有400名官兵傷亡。
奧馬哈海灘
6英哩寬的奧馬哈灘,是所有登陸地點中面積最大的搶灘地點,也是德軍防守最嚴密的據點。此灘不但海中和岸上滿布地雷,有高30公尺的峭壁盤踞,更由作戰經驗豐富的德軍第352步兵師把守。
負責搶攻這個灘頭的美軍第1步兵師,可說是諾曼底登陸中戰況最為慘烈的一旅,29輛水陸戰車中竟有27輛遭擊沈,而當資深官兵踏上這片沙灘時,不是當場陣亡就是身負重傷。雖然傷亡率高達50%,盟軍倖存的殘余部隊仍然在重新集結後繼續奮戰。
在海軍艦艇的重炮火力掩護下,步兵終於得以穿越灘頭開始攀登峭壁,加上空降敵後的傘兵部隊從後方包夾德軍,盟軍終於在當天中午時分攻破德軍的防線。
美軍於6月6日在奧馬哈登陸時已有2,400名官兵傷亡,但在入夜時,盟軍登陸人數也已達到34,000之多。
猶他海灘
猶他海灘(Utah Beach)位於卡倫坦(Carentan)灣的西側,是一處寬約3英哩、被覆著低矮沙丘的沙灘。盟軍實際登陸的地點,雖然比預定地往東偏了一英哩,不過還好德軍在登陸點部署的兵力並不多。
攻擊行動展開後,僅僅三小時內,盟軍部隊就跨越了灘頭,掌控了沿海的公路;當天中午之前,登陸部隊便與五小時前空降於敵後的空降部隊碰頭;而到了當天午夜,盟軍不但已成功達成此次登陸預訂的作戰目標,更向內陸推進了四英哩。
在所有登陸作戰中,猶他灘登陸是傷亡人數最少的一場戰役,23,000名官兵中,僅有197名傷亡人員。
德軍反應
在D日組織反擊只有第21裝甲師,可是師長不在指揮崗位,參謀長無權調動集結部隊,他只好將手上僅有的24輛四號坦克派去攻擊卡昂以東的英軍。因為倉促出動,准備不足,加上沒有步兵伴隨支持,被英軍輕而易舉擊退。當天下午,師長費希丁格趕回師部,集結所屬部隊向朱諾海灘和劍海灘之間的盧克鎮發動攻擊,當時盟軍在這兩海灘之間尚有數千米的空隙,德軍的這一反擊正打在盟軍的要害,將會給盟軍帶來不小困難。正當第21裝甲師在行進間,盟軍的500架運輸機正從頭頂飛過,為英軍第6空降師運送後續部隊和補給,而費希丁格誤認為盟軍空降傘兵正是要前後夾擊己部,驚慌失措不戰自亂,放棄反擊匆忙後撤。除此之外德軍在D日就再沒什麼反擊了。
6月6日,也就是被隆美爾預言為決定性的二十四小時,被艾森豪威爾威爾稱作歷史上最長的一天,就這樣平靜地渡過了。
6月7日,希特勒將西線裝甲集群的5個裝甲師的指揮權交給隆美爾,隆美爾決心憑借這支精銳部隊大舉反擊,但面對嚴峻局勢,他不得不把反擊的第一個目標定為先阻止盟軍將五個登陸灘頭連成完整的大登陸場,其次再確保卡昂和瑟堡。可惜這支裝甲部隊從100~200公里外趕來,一路上在盟軍猛烈空襲下,根本無法成建制投入作戰,即使零星部隊到達海灘,也在盟軍軍艦炮火的轟擊下傷亡慘重,再沒了往日的威風。就這樣6月7日整個白天在盟軍海空軍絕對優勢火力下,德軍無力發動決定性的大規模反擊。
登陸之後
在盟軍登陸後,在七天里共登陸士兵32.6萬,物資10.4萬噸,並繼續向歐洲大陸運送更多的人員、物資、裝備和補給。
時間表
•6月5日/6日 - 美國第82空降師(迪特律行動)和第101空降師(芝加哥行動)以及英國第6空降師(湯加行動)空降
•6月6日 - D日搶灘登陸
•6月25日至29日 - 埃普索姆行動,進攻卡昂西部,被德軍擊退
•7月7日 - 佔領卡昂
•7月17日 - 加拿大皇家空軍噴火式戰斗機掃射擊中隆美爾的汽車,令他受重傷
•7月18日至20日 - 古德伍德行動開始
•8月3日至9日 - 總計行動,一個俘獲德軍裝甲部隊的陷阱,開始
•8月16日 - 龍騎兵行動,一個登陸法國里維埃拉的美法聯軍行動,開始
•8月25日 - 盟軍攻佔巴黎
影響
諾曼底登陸的勝利,宣告了盟軍在歐洲大陸第二戰場的開辟,意味著納粹德國陷入兩面作戰、腹背受敵的困境,徹底粉碎了德軍企圖以西線部隊挫敗美英登陸後再抽出50個師轉用於蘇聯戰場的如意算盤。到了1944年8月,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清楚,德國的最後失敗已不可避免。而諾曼底的勝利,就是敲響了納粹德國的喪鍾。
8. 世界著名古代七大戰役
(2)「大戰中的大戰」———凡爾登—索姆河戰役
塹壕前的大廝殺。雙方共傷亡130多萬人。「陸戰之王」初顯神威。
1916年,德軍對通往巴黎的門戶和法軍陣地的樞紐———凡爾登進行重點進攻。英法聯軍為減輕凡爾登所受壓力,在索姆河發動支援性進攻戰役。2月21日,德第5集團軍擔任凡爾登主攻。德法兩軍前線兵力3∶1,火炮對比7∶1。為求勝利,雙方不斷加大兵力投入。在正面15~30公里、縱深7~10公里戰場上,雙方共150萬人的軍隊進行了激烈廝殺。戰役第一天,德軍就發射了200萬發炮彈。7月1日,英法軍隊向駐守索姆河地區的德第2集團軍發起進攻。雙方共投入了153個師,約一萬門火炮、1000架飛機。英軍在作戰中首次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在由塹壕和支撐點配系的3道防禦陣地上,德軍進行了頑強抵抗。英法聯軍以傷亡61.5萬人的代價僅推進了5~12公里。德軍損失65萬人,失去240平方公里陣地,但打破了英法聯軍的計劃。此役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陣地消耗戰成為主要的作戰形式。此戰德國大傷元氣。戰爭向有利於協約國的方向發展。
(3)「霸王行動」———諾曼底登陸戰役
計劃周密,規模宏大。陸海空聯合登陸作戰。聲東擊西,巧妙運用電子欺騙。
代號「霸王行動」的諾曼底登陸戰役是二戰期間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登陸戰役。戰役從1944年6月6日至7月24日歷時49天。
為這次登陸作戰,盟軍集中了近300萬人、5000餘艘艦船(其中登陸運輸艦艇4000餘艘、作戰艦艇1000餘艘)和一萬余架飛機。戰前盟軍聲東擊西,巧妙運用電子欺騙。6月6日凌晨,美英聯軍第1梯隊5個師在法國海岸82公里寬的正面突擊登陸。德軍未能組織起強有力的反擊。兩天內,盟軍上陸部隊達17.6萬人、車輛兩萬輛。德軍只進行了幾次談不上協同的局部反沖擊。6月30日,盟軍奪取瑟堡港。至7月初,盟軍已上陸100萬人、車輛17萬輛。7月24日,諾曼底登陸戰役勝利結束,轉入陸上突破戰役。此役,盟軍傷亡12.2萬人,德軍傷亡和被俘11.4萬人。
諾曼底登陸戰役加速了納粹德國的崩潰,是現代戰爭史上光輝的一頁。斯大林曾稱贊說:「這次行動按其計劃的周密、規模的宏大和行動的巧妙來說,在戰爭史上還未有過類似的先例。」 (4)決定性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
驚心動魄大決戰。逐條街道逐間房屋反復爭奪。德軍150萬人被殲。
莫斯科戰役失敗後,德軍企圖攻佔斯大林格勒,切斷蘇軍戰略補給線。1942年7月17日,蘇德戰場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決戰開始。蘇軍的頑強抵抗使德軍傷亡慘重。9月13日,德軍攻入市區。市區防禦戰斗極為激烈。雙方對每一塊土地都進行了反復爭奪,對火車站的爭奪竟達13次之多。盡管德軍佔領了市區,但其攻勢已是強弩之末。11月19日,蘇軍拉開了反攻帷幕。裝備著當時最先進的喀秋莎火箭炮的蘇西南方面軍、頓河方面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110.6萬人對德軍及其仆從國軍隊101.1萬人發起反攻,對德第6集團軍全部和第4裝甲集團軍一部22個師33萬人構成了「鉗形攻勢」。經過兩個月的相持,德第6集團軍投降,司令官保盧斯元帥被俘。斯大林格勒戰役打破了德國法西斯滅亡蘇聯、稱霸世界的狂妄企圖,消滅了德軍近150萬人,成為二戰的歷史性轉折點。
(5)逐鹿中原———淮海戰役
兩個主力,3個階段。「吃一個,挾一個,看一個」。解放軍一役殲敵55萬人。
淮海戰役作為戰爭史上極為罕見的一個戰例———60萬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成功圍殲80萬人的國民黨軍,被寫進了許多國家的軍事教材。
1948年秋,蔣介石為防備解放軍進攻南京,在黃淮地區展開了60萬重兵。中央軍委令華野和中野配合組織淮海戰役。11月6日,華野向敵戰區發動強大攻勢。11月8日,國民黨第3「綏靖」區副司令官、中共地下黨員何基灃、張克俠率部起義。黃伯韜兵團被包圍在碾庄附近。國民黨軍第6、第8兵團全力北援,被華野一部阻在蚌埠附近。此時,國民黨軍加入會戰兵力已達80萬人。
11月22日,黃伯韜兵團悉數被殲,黃伯韜被擊斃。黃維兵團孤軍冒進,被包圍在雙堆集附近。杜聿明指揮的3個兵團西撤時又於陳官莊附近落入包圍。這樣,整個淮海戰場,華野與中野兩大主力「吃一個,挾一個,看一個」(劉伯承語),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12月15日,黃維兵團被全殲。第二年1月10日,杜聿明集團被全殲。兩人均被生俘。至此,這個以少勝多、被毛澤東稱為「吃夾生飯」的淮海戰役以人民解放軍全勝而結束。國民黨軍5個兵團55萬餘人被殲滅。
(6)巨鹿之戰
項羽破釜沉舟,以三萬之眾帶三天的口糧打敗秦將章酣率領的三十萬大軍.此一役消滅了秦主力軍隊,為漢朝的統一奠定基礎,也成就了「霸王」之赫赫威名.
9. 求世界上著名的戰役及其介紹。
那多的是你小氣的出10分才不告訴你
10. 世界最著名的戰役
⑴「大戰中的大戰」———凡爾登—索姆河戰役
塹壕前的大廝殺。雙方共傷亡130多萬人。「陸戰之王」初顯神威。
1916年,德軍對通往巴黎的門戶和法軍陣地的樞紐———凡爾登進行重點進攻。英法聯軍為減輕凡爾登所受壓力,在索姆河發動支援性進攻戰役。2月21日,德第5集團軍擔任凡爾登主攻。德法兩軍前線兵力3∶1,火炮對比7∶1。為求勝利,雙方不斷加大兵力投入。在正面15~30公里、縱深7~10公里戰場上,雙方共150萬人的軍隊進行了激烈廝殺。戰役第一天,德軍就發射了200萬發炮彈。7月1日,英法軍隊向駐守索姆河地區的德第2集團軍發起進攻。雙方共投入了153個師,約一萬門火炮、1000架飛機。英軍在作戰中首次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在由塹壕和支撐點配系的3道防禦陣地上,德軍進行了頑強抵抗。英法聯軍以傷亡61.5萬人的代價僅推進了5~12公里。德軍損失65萬人,失去240平方公里陣地,但打破了英法聯軍的計劃。此役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陣地消耗戰成為主要的作戰形式。此戰德國大傷元氣。戰爭向有利於協約國的方向發展。
⑵激戰英倫———不列顛空戰
飛機問世後最大規模空戰。「千里眼」幫忙。德國損失飛機1700餘架。
為對抗希特勒發動的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英德之間爆發了空軍誕生以來最大的空戰。德空軍此戰嚴重受挫。丘吉爾評價說:「戰爭史上,從來不曾有過如此眾多的人(英國民眾)從如此少的人(皇家飛行員)那裡獲得如此多的好處。」
此役德空軍出動了約1300架轟炸機、900架單引擎攻擊機和120架雙引擎殲擊機。英國空軍參戰飛機最多時約650架,但掌握了先進的雷達技術,藉助雷達幫助,使德軍始終未能奪取制空權。
1940年7~10月「不列顛之戰」最緊張激烈的4個月,英國共損失作戰飛機915架。納粹德國損失飛機1733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以來第一次嚴重受挫。其入侵英國的企圖被挫敗。
⑶大漠「獵狐」———阿拉曼戰役
非洲戰場轉折點。德軍作戰密碼被破譯。希特勒非洲軍團殘部被迫開始大撤退。
阿拉曼戰役是二戰時非洲戰場轉折點。由蒙哥馬利統率的英第8集團軍迎戰號稱「沙漠之狐」的隆美爾率領的德意軍隊組成的非洲軍團。此後,盟軍完全掌握了非洲戰場的主動權。
1941年6月,非洲軍團連敗英軍,進抵阿拉曼防線。整個北非幾乎垂手可得。但連續作戰使非洲軍團成了強弩之末。英軍速調8個旅在阿拉曼一線嚴陣以待。1942年6月30日,隆美爾發動進攻。到7月3日,4次大規模進攻均告失敗。雙方形成僵持狀態。8月中旬,蒙哥馬利接任英國第8集團軍司令。此時,英空軍對德空軍比例達5∶1,坦克數量超德軍一倍。8月30日,孤注一擲的隆美爾發動第二階段攻擊。但英國人已破譯德軍密碼電報,知其進攻計劃的每一個細節。結果,隆美爾的這場豪賭變成了德、意軍隊的自殺性攻擊。1942年10月23日夜,第8集團軍展開反攻,對德軍形成圍殲之勢。11月4日,隆美爾不顧希特勒的死守命令,帶著僅剩5萬餘人的非洲軍團,從阿拉曼開始了大撤退。
⑷航母時代的號角———中途島海戰
雙方海上編隊在炮火射程外以艦載機實施突擊。日本損失航母4艘、飛機285架。以戰列艦為主力的巨艦「大炮主義」成為歷史。
1942年4月18日美軍空襲東京後,日本決心奪取中途島,誘殲美國太平洋艦隊,以保障本土安全。此役,日動用了包括8艘航母(艦載機400多架)在內的艦船200餘艘,由山本五十六海軍上將指揮,分南、北兩個編隊對中途島發起攻擊。由於美軍破譯了日海軍密碼電報,掌握了日進攻意圖,美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指揮特混艦隊在中途島附近,隱蔽待機。6月4日,日海軍中將南雲忠一率隊進至中途島西北海域,派出飛機108架轟炸中途島。美岸基機升空迎戰。南雲下令已掛上魚雷准備攻擊美艦的第2波飛機改裝炸彈攻擊中途島。此時,美特混艦隊接近。南雲急忙命令第2波飛機卸下炸彈重掛魚雷。此時美艦載魚雷機和俯沖轟炸機連續攻擊南雲的航母。日機未能迎戰,擺在甲板上未及入庫的炸彈和魚雷機接連爆炸。日損失航母4艘、飛機285架。中途島海戰改變了太平洋地區日美航空母艦的實力對比。雙方海上戰斗編隊在炮火射程之外以航空兵實施突擊,宣告以戰列艦為主力的巨艦「大炮主義」已成歷史。空海一體戰開始主導海上戰場。
⑸決定性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
驚心動魄大決戰。逐條街道逐間房屋反復爭奪。德軍150萬人被殲。
莫斯科戰役失敗後,德軍企圖攻佔斯大林格勒,切斷蘇軍戰略補給線。1942年7月17日,蘇德戰場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決戰開始。蘇軍的頑強抵抗使德軍傷亡慘重。9月13日,德軍攻入市區。市區防禦戰斗極為激烈。雙方對每一塊土地都進行了反復爭奪,對火車站的爭奪竟達13次之多。盡管德軍佔領了市區,但其攻勢已是強弩之末。11月19日,蘇軍拉開了反攻帷幕。裝備著當時最先進的喀秋莎火箭炮的蘇西南方面軍、頓河方面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110.6萬人對德軍及其仆從國軍隊101.1萬人發起反攻,對德第6集團軍全部和第4裝甲集團軍一部22個師33萬人構成了「鉗形攻勢」。經過兩個月的相持,德第6集團軍投降,司令官保盧斯元帥被俘。斯大林格勒戰役打破了德國法西斯滅亡蘇聯、稱霸世界的狂妄企圖,消滅了德軍近150萬人,成為二戰的歷史性轉折點。
⑹「霸王行動」———諾曼底登陸戰役
計劃周密,規模宏大。陸海空聯合登陸作戰。聲東擊西,巧妙運用電子欺騙。
代號「霸王行動」的諾曼底登陸戰役是二戰期間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登陸戰役。戰役從1944年6月6日至7月24日歷時49天。
為這次登陸作戰,盟軍集中了近300萬人、5000餘艘艦船(其中登陸運輸艦艇4000餘艘、作戰艦艇1000餘艘)和一萬余架飛機。戰前盟軍聲東擊西,巧妙運用電子欺騙。6月6日凌晨,美英聯軍第1梯隊5個師在法國海岸82公里寬的正面突擊登陸。德軍未能組織起強有力的反擊。兩天內,盟軍上陸部隊達17.6萬人、車輛兩萬輛。德軍只進行了幾次談不上協同的局部反沖擊。6月30日,盟軍奪取瑟堡港。至7月初,盟軍已上陸100萬人、車輛17萬輛。7月24日,諾曼底登陸戰役勝利結束,轉入陸上突破戰役。此役,盟軍傷亡12.2萬人,德軍傷亡和被俘11.4萬人。
諾曼底登陸戰役加速了納粹德國的崩潰,是現代戰爭史上光輝的一頁。斯大林曾稱贊說:「這次行動按其計劃的周密、規模的宏大和行動的巧妙來說,在戰爭史上還未有過類似的先例。」
⑺逐鹿中原———淮海戰役
兩個主力,3個階段。「吃一個,挾一個,看一個」。解放軍一役殲敵55萬人。
淮海戰役作為戰爭史上極為罕見的一個戰例———60萬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成功圍殲80萬人的國民黨軍,被寫進了許多國家的軍事教材。
1948年秋,蔣介石為防備解放軍進攻南京,在黃淮地區展開了60萬重兵。中央軍委令華野和中野配合組織淮海戰役。11月6日,華野向敵戰區發動強大攻勢。11月8日,國民黨第3「綏靖」區副司令官、中共地下黨員何基灃、張克俠率部起義。黃伯韜兵團被包圍在碾庄附近。國民黨軍第6、第8兵團全力北援,被華野一部阻在蚌埠附近。此時,國民黨軍加入會戰兵力已達80萬人。
11月22日,黃伯韜兵團悉數被殲,黃伯韜被擊斃。黃維兵團孤軍冒進,被包圍在雙堆集附近。杜聿明指揮的3個兵團西撤時又於陳官莊附近落入包圍。這樣,整個淮海戰場,華野與中野兩大主力「吃一個,挾一個,看一個」(劉伯承語),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12月15日,黃維兵團被全殲。第二年1月10日,杜聿明集團被全殲。兩人均被生俘。至此,這個以少勝多、被毛澤東稱為「吃夾生飯」的淮海戰役以人民解放軍全勝而結束。國民黨軍5個兵團55萬餘人被殲滅。
⑻扭轉戰局———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
誘敵深入,迂迴包圍,斷敵退路。一場賽戰斗意志、賽指揮藝術的較量。一舉殲敵3.6萬餘人。
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結束後,「聯合國軍」誤認為中國只是「象徵性出兵」,狂妄叫囂要在聖誕節前結束朝鮮戰爭,分東西兩線發動總攻勢。志願軍示弱於敵,誘敵深入。西線志願軍於1950年11月25日黃昏發起進攻,殲滅李承晚軍第7師、第8師主力,並迫使美軍一個建制工兵連共115人投降。敵軍紛紛向南逃竄,遭到我38軍截擊。12月3日,「聯合國軍」向「三八線」以南全線敗退。12月6日,志願軍收復平壤。東線9兵團在長津湖地區發起進攻,至12月24日,志願軍收復元山、興南。至此,第二次戰役以志願軍大獲全勝而結束。
這次戰役,志願軍共殲「聯合國軍」3.6萬餘人(其中美軍2.4萬人),收復了「三八線」以北(除襄陽外)的全部敵占區,並解放了「三八線」以南的延安、瓮津兩半島,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氣焰。這次戰役的勝利大大超出了志願軍預定的計劃,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半島的戰局。
⑼風卷殘雲———海灣戰爭中的地面作戰
陸、海、空、天、電全方位協同。大縱深迂迴包圍重點打擊。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地面戰役。
經38天空中打擊,伊拉克的核設施和生化武器製造廠、指揮通訊、交通設施和機場、導彈陣地等被毀壞殆盡。1991年2月24日凌晨「多國部隊」向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內的伊軍發動了地面進攻。交戰雙方在200公里長的戰線上投入120餘萬人。「多國部隊」採取「聲東擊西、正面進攻、側翼迂迴」戰法,讓美第18空降軍和第7軍空中機動到伊軍側後,利用裝甲突擊力優勢,在海空軍支援下實施「左勾拳」計劃,經鉗形攻擊和戰略迂迴,將伊軍合圍於巴士拉以南地區。到26日,伊軍基本失去抵抗力。薩達姆接受停火。此戰是二戰結束後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地面戰役,系統使用了20世紀先進的高技術武器裝備,成功實施了戰役欺騙、海陸空協同、大縱深迂迴包圍,重點打擊了對方重兵集團,是現代化條件下高技術局部戰爭之典型戰例。
⑽瘋狂的天火———科索沃空襲戰
以遠程和高空打擊為主要作戰樣式。78天投擲炸彈、發射導彈約2.3萬枚。空襲成為達到戰爭目的的惟一手段。
為將巴爾乾地區納入西方戰略體系,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發動了一場代號為「聯盟力量」、歷時78天的大規模空襲戰。戰役第一階段,北約B-52、F-117、B-2轟炸機對南軍70個目標發動了90次大規模攻擊,平均每天50~70架次,摧毀了南50%的空防能力;第二個階段北約每天出動近300~600架次,打擊包括南總統府、塞軍和內務部隊總部、電台、電視台、鐵路和公路橋梁等在內的各種目標。北約方面是零戰斗傷亡,南斯拉夫損失慘重。整個空襲北約共出動飛機3.8萬架次,投擲和發射了約2.3萬枚炸彈和導彈,其中精確制導武器佔35%。是一場典型的航空兵與導彈戰役,是高技術對中低技術的「非對稱作戰」。整個戰役遠程和高空打擊成為主要作戰樣式,並主導了戰爭進程,空襲是達到戰爭目的的惟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