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新中國以後有趣的歷史知識

新中國以後有趣的歷史知識

發布時間:2021-03-01 22:25:27

① 新中國成立後的有關歷史 300到500字

怎麼想起來吃豆沙的包子了呢?

② 新中國成立後的歷史小故事

1、和平解放西藏

經過許多斗爭和工作,挫敗了美英等阻撓談判的陰謀。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團,終於在1951年4月下旬抵京談判,並於5月23日簽署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

2、抗美援朝

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抗美援朝運動自此開始。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得到了解放軍全軍和中國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配合。

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回中國。10月25日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3、大躍進

1957年9月,在中共八屆三中全會上,毛澤東認為1956年對經濟工作中過急情況的糾正是「反冒進」。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修正草案)》,這實際是農業「大躍進」的綱領。

會後,全國大部分省、自治區召開黨的各級幹部會議,傳達貫徹三中全會精神,積極准備掀起工農業生產的高潮。

4、四五運動

四五運動源於全國人民對周總理的悼念。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全國各族人民無限悲痛。但是,「四人幫」壓制廣大人民群眾悼念周恩來,誣陷鄧小平,加緊篡黨奪權的陰謀活動,激起人民群眾的強烈義憤。

5、許海峰獲得第一塊奧運金牌

許海峰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奪得男子手槍60發慢射冠軍,成為本屆奧運會首金得主,同時也是中國首位奧運冠軍,實現了中國奧運會歷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③ 我想了解新中國成立後的那段歷史,有沒有一些比較客觀的書可以閱讀

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中宣版部領導必讀權書。對整個中國近代現代都有詳細論述。就是篇幅很長。

劉日新:《新中國前三十年的經濟:1950-1980年的國民經濟計劃》,中國經濟出版社,2016。可以通過中國的經濟側面了解整個新中國的概況,史料比較新。

④ 新中國成立後的歷史

多,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中印藏南之戰,保衛珍寶島,對越自衛還擊戰,回中越南海之答戰,印度入侵我洞朗地區無理退出。中國原子彈試爆成功,氫彈試爆成功,導彈,發射衛星成功,在太空歌唱東方紅,一箭多星發射,嫦娥登月,載人飛船數次成功,遼寧艦,國造航母下水,核動力潛艇,無人機,高鐵,青藏公路,……。發明了胰島素,青蒿素,…袁隆平發明了雜交水稻。…中國發起絲綢之路,一帶一路……

⑤ 歷史自新中國成立以後的重大事件 越詳細越好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舉行,新中國成立。

1950年,中蘇兩國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1950年夏,《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保家衛國。

1951年-在國家機關和企業中開展「三反」「五反」運動;西藏實現和平解放,百萬貧苦農奴獲得自由。

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滿足了農民對土地的要求。

1952年底,國家財政經濟取得基本好轉。

1953年,中共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開始了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953年夏,《朝鮮停戰協定》簽訂,中朝軍民取得勝利。

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國家開始實施「一五」計劃。

1954年4月,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並發揮積極作用。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實行,規定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1955年,萬龍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亞非國家的團結與合作。

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956年4月,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開,指出了國內的主要矛盾。

1957年春,毛澤東就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發表講話;全黨開展整風運動;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1958年,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興起,「左」傾錯誤嚴重泛濫。

1959-1961,三年自然災害。

1960年冬,開始糾正「左」傾錯誤,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未完)
更多追問追答
追答
(接1960年冬)

1962年,國民經濟形式開始好轉,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

1965年,姚文元《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發表,成為「文化大革命」的導火線。

1966年,中共中央發出「五一六通知」和《中共中央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發動。

1967年,以王洪文為首的造反派組織奪取上海市黨、政各級領導權,即所謂的「一月革命」。

1967年2月,老一輩革命家力圖抵制「文革」的「左」傾錯誤,被江青一夥誣之為「二月逆流」;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未完)

⑥ 關於南京有趣的歷史知識

民國時候,簡稱京的是南京,所謂的京滬鐵路指的是南京到上海的這一段,現在不僅改成滬寧鐵路,而且寧還只能排在滬的後面,難怪南京人對此不爽呢。
民國時候,北京簡稱平,因為連北京這個名字都被改成了「北平」,平津戰役、平綏鐵路、平漢鐵路的平都是北京。
南京的簡稱寧來源於南京的一個古代稱謂「江寧」。江寧現在只是南京一個郊區的名字,但寧卻被用來代指整個南京。
公元937年,南唐以金陵府為江寧府。北宋與清亦為江寧府。江寧又為縣名,或在城區,或在郊區。清與上元縣同為江蘇省城。民國廢府及上元,以江寧縣為省會。國民黨政府建都南京,又移江寧於市郊。
南京與北京的稱謂轉換的歷史著實有趣。
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曾經的元大都被改為北平,意為北方平定,降為一般州府;到了永樂朝,朱棣遷都北平,改北平為北京,但南邊的京城又不敢輕易廢棄,於是制定了兩京,北京又稱順天府,南京稱為應天府。這是繼唐代的東西二京之後,中國再次出現兩京制局面。不過,兩京只是在理論上同等重要,而人們通常更願意叫北京為京師。
清朝定都北京,南京被改為江寧,意為江南安寧。江寧雖為兩江總督駐地,但政治地位與明朝相比,自然是相去甚遠,不可同日而語。北京作為唯一的都城,連「北」字也去掉了,直接稱為京城、京師。(沈陽只是陪都,所以清朝不是兩京制)(另外,《南京條約》其實是《江寧條約》,後來才改為現在的名字)
接下來到了民國。孫中山先生於1912年元旦從上海乘專車來南京就職,臨時大總統府就設在清代的兩江總督署內,今遺址猶存。其後,在經過了十餘年的軍閥統治以後,1927年至1949年期間,中華民國政府又再度建都於南京。北京(京師)改為北平。
南京的民國首都沒作幾年,就被日本鬼子蹂躪和佔領;八年之後「中國捷克日本,南京重慶成都」;又三年之後,南京被解放,從首都變成直轄市,再變成江蘇省省會。
北平在日本侵華時期,曾經被日本人定為未來的支那的首都,這個使命由偉大的GCD完成。1949年,北平改為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
應該感謝新中國,南京沒有被改為江寧,仍然保留了「京」字。雖然現在南京的地位連清朝時期的江寧都不如,雖然現在北京的「京」字已經完全遮蓋住了「北」字的含義。

⑦ 通過觀看建國大業整理出新中國成立前後的歷史高一知識點

1.人民解放戰爭背景、進程、影響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原因、意義、啟示

⑧ 我想了解新中國成立後的那段歷史,有沒有一些比較客觀

出國方知。

閱讀全文

與新中國以後有趣的歷史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