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歷史上的忠孝仁義代表人物
縱觀古今抄中外,走遍神州大地,廟襲宇文化無處不有。廟宇中供奉的人,頌揚的事無不包含著美的傳承,與我國古代道德規范推崇「仁、義、禮、愛、忠、孝、誠」是相一致的。從神話中的如來佛祖、觀音菩薩到傳說中的女媧馬祖,從歷史名人孔子、司馬遷到民族英雄岳飛,那一位不是普救眾生,功澤千秋,德操仁義,忠孝誠信的代表人物,人們供奉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們的豐功偉績,德操情尚流芳百世,光照千秋,這是廟宇文化起源的根本精神,其精神實質與我們以德治國的方略是一種承傳和被承傳的關系。只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廟宇文化派生出了封建迷信的色彩。所以在發展旅遊產業中對廟宇文化應採取不提倡,也不限制的策略。
Ⅱ 中國歷史幾大孝子是哪些人
13.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14.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15.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16.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17.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18.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19.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20.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
21.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22.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23.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24.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Ⅲ 中國歷史上孝敬父母的動人故事
1、卧冰求鯉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養他,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總是讓他打掃牛棚。父母生病,他忙著照顧父母,連衣帶都來不及解。
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冰上,忽然間冰化開,從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繼母又想吃烤黃雀,但是黃雀很難抓,在王祥擔心之時,忽然有數十隻黃雀飛進他捕鳥的網中,他大喜,旋即又用來供奉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2、子路負米
仲由是周朝春秋時候魯國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從小家境貧寒,非常節儉。經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系,但怕父母營養不夠,身體不好,很是擔心。
家裡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他必須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買到米,再背著米趕回家裡,奉養雙親。百里之外是非常遠的路程,也許現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兩次。可是一年四季經常如此,就極其不易。然而仲由卻甘之如飴。為了能讓父母吃到米,不論寒風烈日,都不辭辛勞地跑到百里之外買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氣非常寒冷,仲由頂著鵝毛大雪,踏著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腳被凍僵了。抱著米袋的雙手實在凍得不行,便停下來,放在嘴邊暖暖,然後繼續趕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浹背,仲由都不停下來歇息一會,只為了能早點回家給父母做可口的飯菜;遇到大雨時,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寧願淋濕自己也不讓大雨淋到米袋;刮風就更不在話下。
如此的艱辛,持之以恆,實在是不容易。
後來仲由的父母雙雙過世,他南下到了楚國。楚王聘他當官,給他很優厚的待遇。一出門就有上百輛的馬車跟隨,每年給的俸祿非常多。所吃的飯菜很豐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斷。過著富足的生活。
但他並沒有因為物質條件好而感到歡喜,反而時常的感嘆。因為他的父母已經不在了。他是多麼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過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經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負米百里之外奉養雙親,都永遠不可能了。
3、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4、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
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5、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
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Ⅳ 歷史上有孝心的名人事跡
樓上的24孝啊 全都行
Ⅳ 中國歷史上的忠孝人物
縱觀古今中外,走遍神州大地,廟宇文化無處不有。廟宇中供奉的人,頌版揚的事無不包含權著美的傳承,與我國古代道德規范推崇「仁、義、禮、愛、忠、孝、誠」是相一致的。從神話中的如來佛祖、觀音菩薩到傳說中的女媧馬祖,從歷史名人孔子、司馬遷到民族英雄岳飛,那一位不是普救眾生,功澤千秋,德操仁義,忠孝誠信的代表人物,人們供奉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們的豐功偉績,德操情尚流芳百世,光照千秋,這是廟宇文化起源的根本精神,其精神實質與我們以德治國的方略是一種承傳和被承傳的關系。只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廟宇文化派生出了封建迷信的色彩。所以在發展旅遊產業中對廟宇文化應採取不提倡,也不限制的策略。
Ⅵ 歷史上孝順的人有誰
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
Ⅶ 歷史上最孝順的一位大人物是誰
中國古代二十四孝圖之一
劉恆大孝之名並非空穴來風,他扎扎實實做了幾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孝事。 劉恆的母親薄氏本是南方的吳國人,少時有一位叫許負的看相人曾說過她是大貴之命。她的命貴在哪呢?就貴在她與劉邦曾相識後來又生了劉恆,從此雖不受劉邦的寵愛,但所謂「福兮禍兮」,因不受劉邦的寵愛而躲過了嫉妒成狂呂後的迫害。劉恆母子遠離皇城來到被封的領地,踏踏實實過起了雖貧寒但非常安穩的日子。薄氏是一位有如孟母的賢德之人,教子有方,劉恆的學識修養大多受其母的影響。劉恆登基為帝後,薄氏卧病三年,劉恆不顧自己帝王的身份,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親自侍奉母親。母親所服的湯葯,他總要親口嘗過後,冷熱相宜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作為一個皇帝,他只要發一道聖旨,不知有多少太監、宮女前來伺候,但他不,唯有如此,才顯示出他的真心。 大孝天下惠蒼生。劉恆的孝,並非只針對自己的母親,作為一個皇帝,他對普天之下的老人都心存孝道。他登基時第一道聖旨是「大赦天下」,這和其他皇帝沒什麼兩樣。但他登基的第二道聖旨「定振窮、養老」、「令四方毋來獻」則是很多皇帝做不來的。這道聖旨表達了劉恆愛護百姓、體恤民情、關心老人的意願,「對8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賜給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賜帛二匹,絮三斤。賜給90歲以上老人之物,必須由縣丞或者縣尉送達;其他由嗇夫來送達。」代表國家向老人行孝,劉恆可說是首開先河。這么仁德的皇帝,人民怎麼會不擁護呢? 成全孝道廢酷刑。劉恆本身是大孝之人,對孝子賢孫自然是惺惺相惜。著名的「緹縈救父」的故事,說的就是劉恆的事。漢文帝時,有個讀書人叫淳於意,此人剛直不阿,不願與腐敗的官僚為伍,辭去太倉令的官職做起了普濟天下的醫生。在一次治病時,他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被告誤診害死人命。按當時的法律,淳於意當判「肉刑」,這是一種非常殘酷的刑罰,或臉上刺字,或割去鼻子,或砍去左足或右足。淳於意愁得了不得,這時他的小女兒淳於緹縈自告奮勇要解救父難。她隨父到長安受刑,託人寫了一封奏章,到宮門口遞給守門的人。漢文帝聽說奏章系一個小姑娘所寫,也非常重視,最後被勇敢的小姑娘的孝道所感動,召集大臣發布命令,廢除了殘忍的肉刑。緹縈救父美名揚,劉恆的仁德也隨之傳於四海。 中華歷史上有著名的「二十四孝」,漢文帝劉恆以皇帝的身份入選,是很不容易的。作為一國之君,他以孝治天下,提倡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節儉敦樸、厚養薄葬,靠仁孝的表率作用開創了中國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孝順的皇帝,彪炳史冊也就成了必然
Ⅷ 中國古代十大孝子的事例有那些
呵呵,我只記得我們湖北有個姓董的賣身喪父的
Ⅸ 關於中國古代十大孝的故事!
中國古代十大孝的故事有大孝感天、聞雷泣墓、親嘗湯葯、丁蘭刻木、鹿乳奉親、江革背母、百里負米、賣身葬父、卧冰求鯉、以身喂蚊。
1、大孝感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聞雷泣墓
王裒是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9、以身喂蚊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10、 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9)中國歷史上的孝順人物擴展閱讀:
「孝」是古代中國,乃至現代中國一項極其重要的倫理關系准則。長期以來,國人對「孝」涵義的理解,存在著較嚴重的偏頗,甚至是誤解。按照《禮記》等文獻的記載,「孝」是一個錯綜復雜的概念體系。它包涵了「孝」、「敬」、「諫」、「全身」、「繼志」等內容。
古人認為,最低等級的「孝」,是指向父母長輩提供衣服、食物等物質生活資料,「以其飲食忠養之」,滿足父母的基本物質需求。
Ⅹ 歷史人物中的孝敬故事
1、孝感動天舜
孝感動天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
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賣身葬父董永
漢朝時,有一個聞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裡非常貧困。他的父親去世後,董永無錢辦喪事,只好以身作價向地主借錢,埋葬父親。喪事辦完後,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還錢,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攔住董永要董永娶她為妻。
董永想起家貧如洗,還欠地主的錢,就死活不答應。那女子左攔右阻,說她不愛錢財.只愛他人品好。董永無奈,只好帶她去地主家幫忙。那女子心靈手巧,織布如飛。
她晝夜不停地幹活,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織了三百尺的細絹,還清了地主的債務、在他們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樹下時,那女子便辭別了董永。相傳該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動,遂下凡幫助他。 有詩頌曰: 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線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3、卧冰求鯉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養他,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總是讓他打掃牛棚。父母生病,他忙著照顧父母,連衣帶都來不及解。
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冰上,忽然間冰化開,從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繼母又想吃烤黃雀,但是黃雀很難抓,在王祥擔心之時,忽然有數十隻黃雀飛進他捕鳥的網中。
他大喜,旋即又用來供奉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4、劉恆親嘗湯葯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三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皇太後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
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葯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恆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
5、魯迅孝敬父母
魯迅一生剛正不阿,他從來都是心口如一,從不違心地屈從別人,唯有在家庭中他對母親妥協過。魯迅二十多歲時,母親做主給他定了親,並於1906年夏把他從日本召回來,逼他結婚。
魯迅對這樁包辦婚姻雖極為不滿,但又不願刺痛母親屢遭創傷的心,只好屈從了。魯迅曾說:「當時正處在革命時代,以為自己死無定期,母親願意有個人陪伴,也就隨她了。」
魯迅工作以後,首先在生活上給母親以關心和照顧,盡量使母親過得舒適、安樂一些。他在北京與母親同住期間,雖然工作忙,時間緊,但為了不讓母親感到寂寞,每天晚飯後都要到房間與她聊天。
平時,魯迅在出門之前,總要先到母親屋裡說聲:「阿娘,我出去哉!」回來後,也一定去母親處說聲:「阿娘,我回來哉!」還時常帶回些母親喜歡吃的小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