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語音學

中國古代歷史語音學

發布時間:2021-03-01 21:53:26

① 中國古代最早的一本跟語言學有關的著作是什麼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成書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回《說文解字》是答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說文解字》開創了部首檢字的先河,後世的字典大多採用這個方式。
作者許慎(約58年—約147年),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現河南郾城縣)人,是漢代有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語言學家,是中國文字學的開拓者。

② 中國古代語言學史的特點有什麼那些

關於中國古代語言學的特點, 許寶華先生在《我國傳統語言學的特點和批判繼承問題》專 一文中談屬了四點:第一、 同經學的關系特別密切, 第二、 偏重於古代文獻的研究,第三、特別重視文字的研究,第四、在方法論上注重形、音、義之間的研究。
胡奇光先生在《中國小學史· 緒論》中認為「 小學」 傳統的特點主要有三條:第一、小學研究的核心是形音義三者的關系, 第二、小學的根本方向是解決古代文字上的實際問題,第三、小學發展的基本途徑是攝取本土語言文字上的創過與借鑒外國語言學的新知
這兩個人的觀點都是比較學術的,可以自己選擇、概括一下

中國歷史語言

1、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華夏語言是以現在的「吳語」為根基的,因為吳文化是周泰伯從中原帶來的,比較正統,叫做「雅音」,而且由於長江天塹,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較少受外來影響,所以比較的純正,當然古吳語也是從楚語演變過來的。

另外古吳語和現在的吳語區別同樣很大(現在的蘇州、上海一帶人很可能是聽不懂古吳語的),有研究說,古吳語可能跟現在浙南閩北一帶的方言比較相似。

(「雅」和「夏」相通,所謂雅言即是指夏朝人流傳下來的,廣泛使用於今天的黃河、洛水一帶的河洛古語,由於從夏朝、商朝到周朝都定都於河洛一帶,到了東周遷都洛邑後,作為各個諸侯國與天下共主東周交流的共同語,雅言此時開始向洛陽音傾斜,這也就是後世漢人廣泛使用的「洛陽讀書音」的古老源頭。)

2、秦漢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

這一時期是南北大融合時期,由於胡人和漢人戰爭、聯姻、通商日益頻繁,所以中原的華夏正統語言已經開始不純正了,出現了大量的捲舌音,兒化音(正統中華語言是沒有捲舌的),但長江沿岸和以南的廣大地區依然是保持古老的華夏語言,雖然也開始發生變化。

3、隋唐時期

北方的語言已經基本為胡族同化了,大量的古漢語所特有的音韻消失了,不過這時候的官方語言依然是南方吳音,這個可以從大量的唐詩韻腳中得以驗證,在隋唐時期,現在的長江中下游的北岸一帶(南京、揚州、鎮江)還是在講吳語的,這一塊區域是北方話和吳音的分界。

4、宋明時期

江淮一帶的吳語也為北方話所侵蝕,成為了江淮官話,而在明代,由於朱元璋首先定都南京,所以江淮官話是中國當時的官方語言。

5、清朝時期

以北京話為基礎的語言成為了中國的強勢方言,繼而奠定了現在的普通話為國語的基礎。

但是從語言學角度講,北京話是非常不純正的一種語言,是古漢語和胡語大量融合同化的結果,她失去了漢語本身的韻味,只保留了四個音韻,但由於自從明代以來中國政治中心長期在北京,所以北京方言為基礎的普通話成為了現在的國語。

6、新中國成立後至今

建國後,國語改革運動繼續推進,1955年,就採取什麼方言作為國語的基礎,教育部主持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當時,各地代表通過投票方式,以決定從全國15種主要方言中,選出一個作為新國語的基礎。

最終,排名第一的北京官話被選定為新國語的標准語。考慮到民族共通融合問題,大會還決定將「國語」改名為「普通話」。

至此,歷經數十年從清朝末年延宕至民國,乃至新中國的多番討論和改革,作為漢民族共同語的「普通話」終於正式成型,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出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並將普通話正式定義為「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3)中國古代歷史語音學擴展閱讀:

漢語歷史悠久,使用人數最多,世界上使用漢語的人數至少15億,超過世界總人口的20%,是中國的官方語言,是新加坡的四種官方語言之一,亦是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主要流通於中國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以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等國的華人社區。

漢語是分析語,一般有三到十五種聲調。漢語的文字系統漢字是一種意音文字,兼具表意和表音功能。漢語包含口語和書面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漢語被稱為文言文,現代書面漢語被稱為白話文,以現代標准漢語為規范。

漢語有標准語和方言之分。現代標准漢語即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語音採集地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以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現代標准漢語中,除輕聲外共有四個聲調。

④ 古代的「七音」 用現代語音學的知識分析,它們的發音部位各是什麼

我的入門素材一:

中國古代律學(成就)述略 節選

律、律學

「律」,是一個很古老的字,甲骨文中有之,《易經》和《尚書》中亦有之。《說文解
字》曰:「律,均布也。」按前人的解釋,「均」是一種木製的工具,長八尺,上面有
弦,用以調聲。「布」是分布之義。用「均」將十二種音調和諧地分布在樂器上,即為
「均布」 。從古人對「律」的釋義中可以看出,「律」的本義為音律。古樂中有以六律
較五聲(宮、商、角、徵、羽)之說。以律較聲,律由是得出「范天下之不而歸於一」
的引申義 。律在師旅中又引申為紀律、約束之意(如《周易》中就有「師出以律」的說
法),這一用法在先秦的軍隊中已得到廣泛使用。

-----------------------------------------------------------------------------
---

-- 作者: 不離
-- 發布時間: 2004/09/19 03:16pm

我的入門素材之二

中國古代在聲學上的貢獻

在中國古代物理學中,聲學的成就可以說是一技獨秀,有特別加以記述的必要。

(1)樂器製作與樂律理論

中國古代音樂是世界文明中的一個寶庫。河南舞陽縣賈湖村的骨笛,是公元前5000
~前6000年新石器時代的遺物,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樂器。西周時期,見於
《詩經》記載的樂器就有29種,其中頻率固定的打擊樂器有鼓、馨、鍾、鈴、(革兆)
(搖鼓)等,調頻彈撥樂器有琴、瑟,管類樂器有簫、管、塤、笙等。《漢書·律歷
志》已將當時的樂器品種按質料分為八種:「土曰塤,鮑(木瓜)曰笙,皮日鼓,竹曰
管,石日馨,金日鍾,木日祝,絲曰瑟。」從眾多出土的古樂器中,引人注目的是編馨
和編鍾。編馨是用特殊石頭(如玉石)製成的具有若干固定音列的組合馨。 1950年在安
陽武官村出土的殷代大理石馨,82 厘米×42厘米× 2.5厘米,音色渾厚如銅; 1970年
在湖北江陵出土的楚國編馨25 只,其形狀已頗為規則,音域達三個八度。編鍾是由一系
列銅制的鍾掛在木架上的組合鍾。1978年在陝西扶風曾出土了西周的青銅編鍾,1979年
在湖北隋縣的戰國曾侯乙墓出土了公元前443年的編鍾,一套共65件,總重2500餘斤,總
音域跨五個八度, 12個半音齊全,音色優美,效果極佳,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音樂、冶
金和樂器製造水平之高超。

由於重視「禮、樂、術、數」,我國古代研究樂音數學規律的律學相當發達,《二
十四史》有許多律歷志的記載。最晚到殷商時期已產生了宮、商、角、徵、羽五聲,西
周編鍾已刻有十二律(由於對樂音成組的認識,而產生十二律,其名稱為:黃鍾、大
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鍾、夷則、南呂、無射和應鍾,黃鍾為十二律
中的第一律)中的一些銘文。以黃鍾為標准音高之首,逐次按半音降低,就形成了十二
律。最早的樂律計演算法見於《管子·地員篇》中的「三分損益法」,約產生於公元前7~
3世紀間,即將主音律的弦(或管)長三等分,取其兩份(全管長的2/3,為損一),或
增加一份(全管長的4/3,為益一),依次確定十二律中其他各律的方法。這種以弦長為
準的方法,與歐洲當時以頻率為準的「五度相生法」是成倒數關系的。16世紀末,朱載
堉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論和演算法。十二平均律是我國對音樂聲學的重大貢獻。

(2)聲的傳播與發聲原理的探討

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三十四《江水》記載:陳遵在造江陵金堤(公元512~
518)時,曾利用鼓聲推算高地的高度,可能是利用鼓聲的傳播速度推算的。這一記載很
有意義。

對於發聲原理,東漢王充在《論衡·論死篇》中先說明人的語言是由於「氣括口喉
之中,動搖其舌,張合其口」而生的,然後推廣到「簫笙之管,猶人之口喉也,手弄其
孔,猶人之動舌也」。宋代張載(1020~1077)及明代王夫之(1619~1692)進一步形
成「形」(物體)與「氣」相沖突而發聲的觀點:「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可以是
「兩氣」相碰,如「谷響雷聲之類」,「兩形」相碰,「桴鼓所擊之類」,「形軋氣,
羽扇敲矢(指羽扇生風、飛矢鳴鏑)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簫之類」(《張子正蒙
注》)。明宋應星具體考察了聲的發生的幾種情況:「沖」(「飛矢」),「界」
(「躍鞭」),「振」(「彈弦」),「辟」(「裂繒」,即撕絲織品),「合」(鼓
掌),「擊」(揮椎)。他認為發聲第一必須有氣:「氣而後有聲」,「氣本渾淪之
物,分寸之間,亦具生聲之理,然而不能自生」;第二必須是「以形破氣」,「氣之一
動」,「急沖急破,其聲方起」,例如「擊物」就是「氣隨所持之物而逼及於所擊之物
有聲焉」(《論氣·氣聲》)。

關於聲音發生與傳播更為深刻的見解是王充和宋應星指出的。王充在《論衡·變虛
篇》中將魚「動於水中,振旁側之水」與人的「操行」(行動)引起「氣應而變」加以
對比。宋應星則明確提出「物之沖氣也,如其激水然。氣與水,同一易動之物。以石投
水,水面迎石之位,一拳而止,而其文浪以次而開,至縱橫尋丈而猶未歇。其盪氣也亦
猶是焉,特微渺而不得聞耳。」(《論氣·氣聲七》)。他們明確指出:「氣」被
「沖」如同「水」被「激」,「盪氣」與水的「文浪」相似,可從「一拳」依次「開」
至「縱橫尋(古8尺)丈」猶未止,只是「盪氣」微小到聽不見而已,這就是「氣聲」。
對聲波的發生與傳播從物理上分析如此精闢,在我國古代物理學中是很突出的。

關於共鳴現象的趣聞,莊子調瑟時發現共振現象,沈括在弦共振時作紙人試驗,噴
水魚洗的研究等,文獻記載相當豐富。

(3)古代建築中的聲學效應

利用聲學效應的建築在我國已發現不少。古典籍中關於空穴傳聲類的記載與建築有
關的也有「地聽」、「牆聽」(《墨子·備穴篇》)等,用陶瓮口向內砌牆可以隔音,
在琴室及戲台下埋大缸可增加混聲回響效果。著名的北京天壇中的迴音壁、三音石與圜
丘都巧妙地利用了聲的反射效應。還有河南郟縣蛤蟆音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的石琴
等。

近年來深入研究了山西永濟縣普救寺鶯鶯塔的蛙聲。《西廂記》中「日午當庭塔影
圓」,就是指此塔。該塔初建於隋唐,現存的塔重修於1564年明嘉靖年間,是一座方形
空筒式十三層密檐式磚塔,高36.7米,建於陡坡的高處,周圍空曠,整個塔身和塔檐由
塗釉青磚建成,這些青磚的聲反射系數達0.95~0.98,是聲音的良反射體。塔身成空筒
形,對聲波起著諧振腔作用。由於十三層塔檐各層砌磚所成曲線的巧妙配合,對來自塔
前距離約24米處的擊石聲產生良好的反射及會聚作用,因而「於地擊石,有聲如吠
蛙」。同樣,遠處的聲音通過十三層塔檐反射就會聚在檐前附近,使人耳接收到的聲波
能量大增。五里外的蒲州鎮的演唱聲,猶如塔內有戲台。

我國古代建築是利用聲學效應的科學寶庫,還有待於進一步發掘。上述成就體現了
聲學與音樂、聲學與哲學和聲學與建築、軍事等的結合,這也是我國古代物理學發展的
根本特點之一。

-----------------------------------------------------------------------------
---

-- 作者: 不離
-- 發布時間: 2004/09/19 03:18pm

我的入門素材之三

音樂中的數學



音樂中的 1,2,3 並不是數字而是專門的記號,唱出來是 do, re, mi,它來源於
中世紀義大利一首贊美詩中前七句每一句句首的第一個音節。而音樂的歷史像語言的歷
史一樣悠久,其淵源已不可考證。但令人驚異的是我們可以運用數學知識來解釋音樂的
許多規則其中包括音樂基本元素——樂音的構成原理,也就是說 1,2,3……這些記號
確實有著數字或數學的背景。

學習音樂總是從音階開始,我們常見的音階由 7 個基本的音組成:

1,2,3,4,5,6,7

或用唱名表示即

do, re, mi, fa, so, la, si

用 7 個音以及比它們高一個或幾個八度的音、低一個或幾個八度的音做成各種組合
就是「曲調」。

美國著名音樂理論家珀西·該丘斯(Percy Goetschius,1853-1943)說「對於求知
心切的音樂學習者與音樂愛好者,再沒有像『音階』似的音樂要素,即刻而又持久地引
起他們的好奇心與驚異的了」。

7 音音階按「高度」自低向高排列,要搞清音階的原理,首先須知道什麼是音的
「高度」?音與音之間的「高度」差是多少?

物體發生振動時產生聲音,振動的強弱(能量的大小)體現為聲音的大小,不同物
體的振動體現為聲音音色的不同,而振動的快慢就體現為聲音的高低。

振動的快慢在物理學上用頻率表示,頻率定義為每秒鍾物體振動的次數,用每秒振
動 1 次作為頻率的單位稱為赫茲。頻率為 261.63 赫茲的音在音樂里用字母 c1 表示。
相應地音階表示為

c, d, e, f, g, a, b

在將 C 音唱成「do」時稱為 C 調。

頻率過高或過低的聲音人耳不能感知或感覺不舒服,音樂中常使用的頻率范圍大約
是 16~4000 赫茲,而人聲及器樂中最富於表現力的頻率范圍大約是 60~1000 赫茲。

在弦樂器上撥動一根空弦,它發出某個頻率的聲音,如果要求你唱出這個音你怎能
知道你的聲帶振動頻率與空弦振動頻率完全相等呢?這就需要「共鳴原理」:當兩種振
動的頻率相等時合成的效果得到最大的加強而沒有絲毫的減弱。因此你應當通過體驗與
感悟去調整你的聲帶振動頻率使聲帶振動與空弦振動發生共鳴,此時聲帶振動頻率等於
空弦振動頻率。

人們很早就發現,一根空弦所發出的聲音與同一根空弦但長度減半後發出的聲音有
非常和諧的效果,或者說接近於「共鳴」,後來這兩個音被稱為具有八度音的關系。我
們可以用「如影隨形」來形容一對八度音,除非兩音頻率完全相等的情形,八度音是在
聽覺和諧方面關系最密切的音。

18 世紀初英國數學家泰勒(Taylor,1685-1731)獲得弦振動頻率f的計算公式:

l 表示弦的長度、T 表示弦的張緊程度、ρ 表示弦的密度。

這表明對於同一根弦(材質、粗細相同)頻率與弦的長度成反比,一對八度音的頻
率之比等於 2∶1。

現在我們可以描述音與音之間的高度差了:假定一根空弦發出的音是do,則二分之
一長度的弦發出高八度的 do;8/9 長度的弦發出 re,64/81 長度的弦發出 mi,3/4 長
度的弦發出 fa,2/3 長度的弦發出 so,16/27 長度的弦發出 la,128/243 長度的弦發
出 si 等等類推。例如高八度的 so 應由 2/3 長度的弦的一半就是 1/3 長度的弦發
出。

為了方便將 c 音的頻率算作一個單位,高八度的 c 音的頻率就是兩個單位,而
re 音的頻率是 9/8 個單位,將音名與各自的頻率列成下表:

表一:
音名 C D E F G A B C
頻率 1 9/8 81/64 4/3 3/2 27/16 243/128 2



知道了 do, re, mi, fa, so, la, si 的數字關系之後,新的問題是為什麼要用具
有這些頻率的音來構成音階?實際上首先更應回答的問題是為什麼要用 7 個音來構成音
階?

這可是一個千古之謎,由於無法從逝去的歷史進行考證,古今中外便有形形色色的
推斷、臆測,例如西方文化的一種說法基於「7」這個數字的神秘色彩,認為運行於天穹
的 7 大行星(這是在只知道有 7 個行星的年代)發出不同的聲音組成音階。我們將從
數學上揭開謎底。

我們用不同的音組合成曲調,當然要考慮這些音放在一起是不是很和諧,前面已談
到八度音是在聽覺和諧效果上關系最密切的音,但是僅用八度音不能構成動聽的曲調—
—至少它們太少了,例如在音樂頻率范圍內 c1 與 c1 的八度音只有如下的 8 個:C2
(16.35赫茲)、C1(32.7赫茲)、C(65.4赫茲)、c(130.8赫茲)、c1(261.6赫
茲)、c2(523.2赫茲)、c3(1046.4赫茲)、c4(2092.8赫茲),對於人聲就只有C、
c、c1、c2這 4 個音了。

為了產生新的和諧音,回顧一下前面說的一對八度音和諧的理由是近似於共鳴。數
學理論告訴我們:每個音都可分解為由一次諧波與一系列整數倍頻率諧波的疊加。仍然
假定 c 的頻率是 1 ,那麼它分解為頻率為 1,2,4,8,…的諧波的疊加,高八度的
c 音的頻率是 2,它分解為頻率為 2,4,8,16,…的諧波的疊加,這兩列諧波的頻率
幾乎相同,這是一對八度音近似於共鳴的數學解釋。由此可推出一個原理:兩音的頻率
比若是簡單的整數關系則兩音具有和諧的關系,因為每個音都可分解為由一次諧波與一
系列整數倍諧波的疊加,兩音的頻率比愈是簡單的整數關系意味著對應的兩個諧波列含
有相同頻率的諧波愈多。

次於 2∶1 的簡單整數比是 3∶2。試一試,一根空弦發出的音(假定是表 1 的
C,且作為 do)與 2/3 長度的弦發出的音無論先後奏出或同時奏出其效果都很和諧。可
以推想當古人發現這一現象時一定非常興奮,事實上我們比古人更有理由興奮,因為我
們明白了其中的數學道理。接下來,奏出 3/2 長度弦發出的音也是和諧的。它的頻率
是 C 頻率的 2/3,已經低於 C 音的頻率,為了便於在八度內考察,用它的高八度音即
頻率是 C 的 4/3 的音代替。很顯然我們已經得到了表 1 中的 G(so)與 F(fa)。

問題是我們並不能這樣一直做下去,否則得到的將是無數多音而不是 7 個音!

如果從 C 開始依次用頻率比 3∶2 制出新的音,在某一次新的音恰好是 C 的高若
干個八度音,那麼再往後就不會產生新的音了。很可惜,數學可以證明這是不可能的,
因為沒有自然數m、n會使下式成立:

(3/2)m = 2n

此時,理性思維的自然發展是可不可以成立近似等式?經過計算有 (3/2)5 =
7.594 ≈23 = 8,因此認為與 1 之比是 23 即高三個八度關系算作是同一音,而
(3/2 )6 與 (3/2)1 之比也是 23 即高三個八度關系等等也算作是同一音。在「八度相
同」的意義上說,總共只有 5 個音,他們的頻率是:

1, (3/2), (3/2)2, (3/2)3, (3/2)4 (1)

摺合到八度之內就是:

1, 9/8, 81/64, 3/2, 27/16

對照表 1 知道這 5 個音是 C(do)、D(re)、E(mi)、G(so)、A(la),這
是所謂五聲音階,它在世界各民族的音樂文化中用得不是很廣,不過我們熟悉的「賣報
歌」就是用五聲音階作成。

接下來根據 (3/2)7 = 17.09 ≈ 24 = 16,總共應由 7 個音組成音階,我們在
(1) 的基礎上用 3∶2 的頻率比上行一次、下行一次得到由 7 個音組成的音列,其頻率


(2/3), 1, (3/2), (3/2)2, (3/2)3, (3/2)4, (3/2)5

摺合到八度之內就是:

1, 9/8, 81/64, 4/3, 3/2, 27/16, 243/128

得到常見的五度律七聲音階大調式如表一。

考察一下音階中相鄰兩音的頻率之比,通過計算知道只有兩種情況:do-re、re-
mi、fa-so、so-la、la-si 頻率之比是 9∶8,稱為全音關系;mi-fa、si-do 頻率之比
是 256∶243,稱為半音關系。

以 2∶1與3∶2的頻率比關系產生和諧音的法則稱為五度律。在中國,五度律最早的
文字記載見於典籍《管子》的《地員篇》,由於《管子》的成書時間跨度很大,學術界
一般認為五度律產生於公元前 7 世紀至公元前 3 世紀。西方學者認為是公元前 6 世紀
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最早提出了五度律。

根據近似等式 (3/2)12 = 129.7 ≈ 27 = 128 並仿照以上方法又可制出五度律十二
聲音階如下:

表二:
音名 C #C D #D E F #F
頻率 1 (37)/(211) (32)/(23) (39)/(214) (34)/(26) (22)/(3) (36)/(29)

音名 G #G A #A B C
頻率 3/2 (38)/(212) (33)/(24) (310)/(215) (35)/(27) 2

五度律十二聲音階相鄰兩音的頻率之比有兩種:256∶243與 2187∶2048,分別稱為
自然半音與變化半音。從表中可看到,音名不同的兩音例如 #C-D 的關系是自然半音,
音名相同的兩音例如 C-#C 的關系是變化半音。

人類歷史進程中,某種音樂文化的發生不可能限於一時或一地,但五度律幾乎同時
在東西方出現,畢竟表明了人類藝術稟賦的貫通。



五度律以外的形形色色的樂律中應用最廣的是十二平均律與純律。

十二平均律—— 人們注意到五度律十二聲音階中的兩種半音相差不大,如果消除這
種差別對於鍵盤樂器的轉調將是十分方便的,因為鍵盤樂器的每個鍵的音高是固定的,
而不象撥弦或拉弦樂器的音高由手指位置決定。消除兩種半音差別的辦法是使相鄰各音
頻率之比相等,這是一道中學生的數學題——在 1 與 2 之間插入 11 個數使它們組成
等比數列,顯然其公比就是,並且有如下的不等式

1.05350 = 256 / 243 < = 1.05946 < 2187 / 2048 = 1.06787

這樣獲得的是十二平均律,它的任何相鄰兩音頻率之比都是,沒有自然半音與變化
半音之分。

用十二平均律構成的七聲音階如下:

表三:
音名 C D E F G A B C
頻率 1 ()2 ()4 ()5 ()7 ()9 ()11 2

同五度律七聲音階一樣,C-D、D-E、F-G、G-A、A-B是全音關系,E-F、B-C是半音關
系,但它的全音恰好等於兩個半音。

十二平均律既是對五度律的借鑒又是對五度律的反叛。

十二平均律的出現表明無理數進入了音樂,這是一件令人驚異的事。無理數是數學
中一大怪物,當今一個非數學專業的大學生在學完大學數學之後仍然不明白無理數是什
么,數學家使用無理數已有2500多年也直到19世紀末才真正認識無理數。音樂家似乎不
在乎無理數的艱深,輕易地將高雅音樂貼上了無理數的標簽。

十二平均律的出現還使得我們在前面推出的和諧性原理——兩音的頻率比愈是簡單
的整數關系則兩音愈具有和諧的關系——不再成立。不過不必為此而沮喪,因為本質上
說藝術行為不是一定要服從科學道理的。正如符合黃金分割原理的繪畫是藝術,反其道
而行之的繪畫也是藝術。

歷史資料記載中的十二平均律發明者在歐洲是荷蘭人斯特芬(Stevin約1548 - 約
1620),他於1600年前後用兩音頻率比 嚴格地確立了十二平均律;在中國是明代科學
家、音樂家朱載堉(1536 - 1612),他表述的十二平均律甚至將及各次冪均計算到小數
點後24位(約完成於1581年前)。十二平均律的確立是人類藝術稟賦的貫通性在音樂文
化方面的又一驚人表現。

純律——五度律七聲音階的 1、3、5(do、mi、so)三音的頻率之比是 1∶81/64∶
3/2,即 64∶81∶96,純律將這修改為 1∶ 5/4∶ 3/2,即64∶80∶96或4∶5∶6,使大
三和弦 1-3-5 三音間的頻率之比更顯簡單。然後按1∶ 5/ 4∶3/2的頻率比從 5(so) 音
上行復制兩音 7、,從1(do)音下行復制兩音、,即、、1、3、5、7、的頻率之比是

(2/3) ∶(5/4)(2/3)∶1∶(5/4)∶3/2∶(5/4)(3/2)∶(3/2)2

共得7個音摺合到八度之內構成純律七聲音階:

表四:
音名 C D E F G A B C
頻率 1 9/8 5/4 4/3 3/2 5/3 15/8 2

它與五度律七聲音階比較(表一),有4個音C、D、F、G使相同的,有3個音E、A、B
不同。

在相鄰兩音的頻率比方面,純律七聲音階有 3 種關系:9∶8、10∶9、16∶15。從
數字看,它比五度律七聲音階簡單,然而種類卻比五度律七聲音階多(五度律七聲音階
只有2種相鄰兩音的頻率比)。在藝術上孰好孰壞,已不是數學所能判斷的了。

純律發軔於古希臘時期,13世紀末葉由英國人奧丁湯(Odington,1248 - 1316)正
式確立

-----------------------------------------------------------------------------
---

-- 作者: 不離
-- 發布時間: 2004/09/19 03:20pm

我的入門素材之四

聲學平話(節選)

(二) 音調與律制

人耳對聲音音調的感覺主要與聲音的頻率有關,但不成正比,具有對數關系。事實上,
人耳的聽覺是復雜的,人對聲音音調的感覺還與聲音的聲壓級有關。

音調的高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音準,由聲音振動的基頻頻率決定的音高,稱為「絕對
音高」。大家在聽音樂會時可以見到,演出開始前,所有的樂手都要校一下音,為的就
是使整個樂隊的所有樂器都使用相同的音高標准。

在音樂戲曲等聽覺藝術中,人們並不注重頻率,卻十分看重頻率的比值,即音高間的關
系,這在音樂中稱為音程關系,又稱之為「相對音高」。我們常聽人說某人唱歌老跑
調,其實就是他對音程關系掌握得不好。

關於音樂的音高與音程的關系,已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稱為「律學」。目前,世界各
國存在著好幾種律制,但最常用的有三中,即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純律。。律制
不同,音程關系也有很大的不同。

關於音樂律制,從黃帝時代就有了標准。《千字文》里有這么一句「閏餘成歲,律呂調
陽」,是說律呂始於黃帝,黃帝命其臣伶倫取山解谷之竹,截以為簡,陰陽各六。六陽
管為律,六陰管為呂;六陽管之首為黃鍾,六陰管之首為大呂。

人們現在經常用「黃鍾大呂」一詞去形容音樂、文辭的正大、高妙、庄嚴,其實這「黃
鍾」和「大呂」正是我國古代的音樂律制中的音律,這種律制稱為三分益損律,即取9寸
長內徑3分的管子,以其筒音為第一律,稱為黃鍾;從黃種開始,縮短它的1/3,稱為三
分損一,是黃鍾的上五度音,為第二律林鍾···五度相生律是希臘的畢德哥拉斯通過
計算求得的,它是以弦長來計算的,其實與中國的三分益損律是一種律制。但五度相生
律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即不能構成一個完整實用的音階。

樂音聲音是由基音和泛音構成的,稱為自然泛音列,人們發現自然泛音列中的1、2、3、
5分音(即基音與二次、三次、五次諧波)之間的關系最和諧。事實上,2與3的關系是純
五度,2與5的關系是大三度,1與2關系是八度。通過這三種音程相加減,可得到其他各
律。因為其頻率在轉調時比較麻煩,不適合樂器的製造與演奏。但最近一些國家又對純
律熱心起來,極力主張在無伴奏合唱中使用純律。據說中世紀一些教堂的唱詩班是用純
律演唱的,只可惜我們現在無法聽到這種極和諧純凈的合唱了。

十二平均律解決了轉調的問題,對樂器的製造與演奏也提供了方便,但它的一些音的和
諧性較差,如大六度、三度等等。

彈過吉他的朋友在校弦時大都採用這樣的方法,按住第二弦的第5品,使它與第一弦空弦
同音高,現在樂器多是以十二平均律來製造的,那麼這種方法校出的音程是十二平均律
的;另外還有一種泛音校弦法,即第一弦7品上的泛音與第二弦5品上的泛音同音高,這
是一種純律校弦法,可是吉他的品格是按十二平均律制定的,所以當你彈第二弦5品時,
會發現比第一弦空弦的高音略高一點,這就是兩種律制的區別。

在我國一些少數民族及印度等國家的民族音樂里,還有更多復雜的音程音階,所以很難
用十二平均律的鍵盤樂器去演奏這種音階的音樂。做MIDI的人也時常為此事發愁,要想
用MIDI鍵盤表現這些民族樂器,真是太困難了,要不沒感情沒人味兒,要不根本就彈不
出那樣的民族音階來。

⑤ 中國古代語言學史是怎樣分期的

中國古代語言學史,按照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來分期。共回有六個階段。
中國語言答學史是屬於學術史性質的一門學科。它的任務是要研究中國語言學史的淵源、流派,探索中國語言學的發展規律,對中國歷史上產生的語言學著作進行科學的、客觀的評價,從而促進我國語言學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⑥ 中國古代語言學與西方有何不同

中國古代語言學的研究重點放在三個方面:
(1)先秦諸子散文研究。(2)古代史傳文專學研究。(屬3)駢文和辭賦的研究。
中國古代語言學特點:
(1)注重書面語的死的語言的研究,輕視活的口語。
(2)注重語言內部要素的研究,對語音詞彙語法很有建樹,忽視語言的外部因素研究。
(3)有專門研究語義的訓詁學,有記錄整理語義的傳統,有數不勝數的詞典。
(4)研究的風格是很扎實很仔細,不浮躁,朴實無華,是正宗的朴學。
(5)從朴學,可看出中國傳統語言學重視語言材料的統計,而輕視語言規則的探索。

西方古代語言學請參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7dc3140102dsn6.html

⑦ 求中國古代語言學史的特點

樓主這個問題,寫上一本書,也說不清楚啊

正好是我的專業呢
只是,我畢業以後,就再也沒有接觸過了!1

不知樓主提問的動機的目的,
只能大體上說上幾句!!

詩歌和散文都是我國古代文學的重要藝術形式。詩文創作影響了古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對於鍛造中華民族的靈魂起到過特殊的作用。千百年來,詩文創作取得了偉大的成就,是中國文學研究的重點所在。古代詩文研究是本專業的重要研究方向。

古代詩歌研究包羅萬象。詩詞發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詩詞的藝術規律,詩詞的傳播和接受,詩人,詞人的生活和創作,詩詞與中國文化其他方面的相互關系等,都是本方向的研究課題。

古代散文既包括古代奇句單行的散體文,也包括辭賦和駢文。從先秦到清末所有的文章創作,都是本方向的研究對象。目前研究重點放在三個方面:
(1)先秦諸子散文研究。先秦諸子散文,是中國文化的原典,在全部中國文化研究中,具有基礎的性質。作為文學研究,本方向側重對先秦諸子散文的藝術規律及其與後世文學創作相互關系的研究。
(2)古代史傳文學研究。我國有源遠流長的史官文化傳統,具有豐富的歷史散文創作。史傳文學研究既包括對史傳文學發生、發展的研究,也包括對史傳文學內部藝術規律和相關文化背景的研究。

(3)駢文和辭賦的研究。辭賦和駢文是我國特有文體,充分地顯示了中國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魅力。駢文和辭賦的研究,將著重研究其藝術形式,發掘這兩種文體的藝術魅力,關注其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以上有的文字是復制以前的筆記,,呵呵,,原創是我們的教授,,樓主,你就感謝他老人家吧

⑧ 中國古代語言學的發展歷史

中古時期語言學發展簡史
語言學的發展史是語言學的一部分。語言學作為一個寬泛的概念,包括語言學的起源及書寫系統的發明。人類不斷地認識自己和客觀世界的過程中,他們也嘗試著了解語言這一交流的媒介。關於語言的傳說並不罕見。最早的關於語言的神話出現在《聖經》里。在古希臘,哲學家們對語言十分感興趣,他們就語言的起源,詞和意義的關系進行辯論。這一辯論將他們分成兩派:自然派和規約派。語言學同其他學科一樣,有自己的發展史。對語言學歷史的學習和研究對我們了解語言理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很大幫助作用。整個語言學的發展史共分為五個部分:上古語言學、中世紀語言學、文藝復興時期語言學、十八世紀語言學和十九世紀語言學。本文將對古代語言學的發展進行簡要的介紹,全文共分為四個部分,包括古代語言學發展過程中印度語言學、中國語言學、希臘語言學及羅馬語言學的發展簡史。
一、早在公元前1500年,印度就有了吠陀經和佛經,那是最早的語法
公元八世紀,這兩種經被以梵文形式口頭傳送。印度人十分尊重語言,因此他們對語言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此後由於語言研究的需要,印度人開始編纂字典,這種字典里的字與印歐語系所使用的語言大不相同。公元四世紀,印度語法學家帕尼尼編纂了第一本梵文語法書叫做八書。印度人對語言的研究注重語言理論、語用、語音、音位及語法。他們發現語言形式與語言的意思之間並沒有內在的直接聯系,由此得出結論:語言具有任意性。印度學者還研究人們實際使用的語言與語言系統之間的關系。他們的這一研究同語言學家索緒爾後來提出的語言和言語的關系這一理論有異曲同工之秒。印度學者在語言學的研究中貢獻最大的領域是語言學和音位學,他們觀察和描述人們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式。直到十九世紀,語言學的各種理論才開始如雨後春筍脫穎而出。印度在語言學理論與實踐領域均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其研究成果對世界語言學的發展都有重大影響。
二、公元前十四世紀,中國出現了最早的書寫系統,甲骨文
從周朝開始,寫字課被納入課堂教學當中。當時中國沒有哲學,也沒有語法,只有對古代文獻的評價,叫做訓古。由於中文缺乏形態系統,中文並不適合用於語法學習。公元二世紀開始,中國開始出現了字典。但字典中的字都是一些廢詞,而有些詞的意義也被歪曲了,這無疑是國人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習變得更加困難。中國第一本解釋漢字的書出現於公元前十一世紀,其中包括十九個章節,是重要的引領性書籍。中國的字典編纂啟示與公元後二世紀後期。在秦朝和漢朝,語言學則注重語篇的組成及詞語意義的解釋。公元後一百年,徐申撰寫了第一本解釋中國文化的書叫做《說文解字》。從十六世紀開始,中國的漢字開始為整個世界所熟知,並在語言研究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第一本被譯為歐洲語言的中文語法書發表於十八世紀早期。
三、古希臘對語言的研究始於公元前五世紀
古希臘的語言研究者多為哲學家,因此他們更關注語言與自然,與人類思想,以及語言形式與邏輯形式的和關系。古希臘出現了很多有名的語言學家,包括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及後期的斯多葛學派哲學家。
蘇格拉底並沒有留下任何書寫形式的理論,而是通過蘇格拉底語錄記載下來的。百拉圖的貢獻主要在語法方面。亞里士多德是百拉圖的學生,它在百拉圖理論的而基礎上發展了自己的思想。亞里士多德知識面十分廣闊,因此在語言學方面的造詣也只是碎片化的研究,因此我們不好對他在語言學方面的造詣進行評價。亞里士多德認為語言是人腦中經歷的一種代表,而書寫形式則是語言的代表。書寫出來的文字是人們要表達的詞語的書寫形式。雖然語言同書寫形式一樣,隨著不同的種族而改變,而人腦中情感卻是相同的。雖然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中存在一些不妥之處,但卻在希臘語的描述和分析中建立了一種元語言模型。亞里士多德後,變出現了斯多葛學派哲學家,他們對語言的研究卻來越趨於准確性。他們最大的貢獻語法方面。公元前100年,狄俄尼索斯編纂了第一本現存的希臘語法書,他認為語法是詩人和散文作者在語言應用中的實際知識。在希臘語言學研究中另一位偉大的人是阿布羅尼,他寫了很多本書,但現存的只有幾本。他是第一個解釋希臘語言中,句法使用理論的人。直到三個世紀後,他才被希臘著名的語言學家普里西安認為是語法的權威。古希臘對世界語言學的貢獻主要是在語法描述和語法理論上。
四、羅馬的書寫系統來自於希臘,在西羅馬帝國中,拉丁文已經成為了官方語言
從公元前二世紀開始,希臘文明開始廣泛向羅馬傳播。多納圖斯和普里西安是羅馬語言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兩個人。普利思安建立了詞以及以詞為標尺的語法模型,是一種對詞的形態的研究。普利思安系統的研究了拉丁古代文學,他認為語言的語音和音節是語言的最小單位,而他對拉丁語的描述中他所定義的語法都沒有任何意義。我們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拉丁語言研究者,我們才有了一套可接受的語法描述系統,也正是由於他們,語言在後期才得以完整。他們為語法及語言哲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前語言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正在飛速發展。各個學科之間相互關聯,相互支撐。當前,語言學社會學、心理學、神經學、人類學等學科廣泛交叉,形成了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等跨學科研究。語言學不僅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語言本身,而且在其他各個領域得到了延伸和應用,為我們解決其他領域的問題提供了依據。可以說,語言學的研究不僅具有理論意義,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是解決現實問題的新手段。

⑨ 舉例說明中國古代語言學的內容和成果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語言學(linguistics)是以人類語言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探索范圍包括語言的性質、功能版、結構、運用和歷史發展,權以及其他與語言有關的問題。語言學被普遍定義為對語言的一種科學化、系統化的理論研究。並且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1]
,是思想的直接現實[2]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歷史語音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