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歷史上中國的國旗國徽

歷史上中國的國旗國徽

發布時間:2021-03-01 21:50:30

『壹』 中國國旗國徽上的圖按都是什麼含義

1、中國國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旗面為紅色,長寬比例為3:2。左上方內綴黃容色五角星五顆,四顆小星環拱在一顆大星的右面,並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點。1、4顆黃星對齊,2、3顆黃星對齊。

國旗中的大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產黨,四顆小五角星代表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旗面為紅色,象徵鮮血換來的新生活,星呈黃色,表示中華民族為黃色人種。五顆五角星互相聯綴、疏密相間,象徵中國人民大團結。每顆小星各有一個尖角正對大星中心點,表示人民對黨的向心之意。

『貳』 中國歷史上的國旗有幾種

以下是我國歷史上出現過幾面國旗,現分別介紹如下:

鮮為人知的大清國旗:黃龍旗

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與西方列強交往日益頻繁。談判簽約,兵船活動,通商貿易,互派使節等外交活動中,西方國家高懸國旗,而大清國無國旗可掛。官員深感不便,有失「天朝威儀」。鑒於此,1866年,當時的總理衙門仿照外製確定了中國第一面國旗。該旗式樣為三角形,底色為正黃色,四周以藍色鑲邊,中間繪有一青色飛龍,左上角有一顆赤色玉珠。黃色及龍都是大清皇帝的象徵,以黃龍旗作為國旗有「朕即國家」的意思。當時人們習慣稱之為大清黃龍旗。

當時清政府並未明定該旗為不可變動之國旗,主要是為雇船緝盜,兵、商船活動使用。但1868年,美國人蒲安臣代表清政府出使西方各國,就是打著此旗周遊歐美。1881年,駐英公使曾紀澤從英國為北洋水師購得「揚威」、「超勇」兩艘巡航艦,亦懸掛黃龍旗途經大西洋、印度洋駛回祖國。自此外國人熟知此旗,公認為中國國旗。

龍旗雖有高貴的意義,卻也有一些缺點。中國第一位駐外使節郭嵩燾在《使西紀程》里說:各國國旗多為長方形,且豎起黃旗是有危重病人希望別船醫生救助的信號,中國國旗用尖角、黃色「太為失考」。

1881年,洋務大臣李鴻章奏請把三角旗改為縱高三尺、橫寬四尺的長方形旗幟。他曾在19世紀60年代上奏過慈禧太後,請求頒制國旗。1888年10月3日,慈禧太後批准《北洋海軍章程》,規定大清國國旗為長方形黃龍旗。自此,清政府的國旗才算最終確定。

被人遺忘的中華民國國旗:五色旗

1911年8月,武昌起義爆發。經徹夜激戰,一舉攻佔了武昌城,城樓上的清朝黃龍旗降落塵埃,湖北軍政府宣告成立,十八星旗在武昌城頭高高飄揚。十八星旗式是:紅底與黑色九角星象徵「鐵」和「血」,置於黑色九角星內外兩圈各有九顆共十八顆圓星,代表關內十八個行省,星呈黃色,意喻光明與炎黃子孫。

1912年1月,中華民國建立。臨時參議院開始審議各項提案,其中一項是關於確定中華民國國旗。會議決定以五色旗為國旗,象徵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

2月,大總統孫中山咨復參議院,明確反對以五色旗為國旗,理由有三:清國舊例,海軍以五色旗為一品大官之旗,今廢黜清朝國旗而用其官旗,未免失體;五色旗用意為五大民族,然其分配代色取義不確,如以黃代滿之類;既重五族平等,而上下排列仍有階級。

同時,孫中山提出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作為國旗的主張。主要基於三個方面考慮:即旗之歷史、旗之取義、旗之美觀。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用於南方起義十餘年,先後有無數革命志士為之流血犧牲。南洋、美洲各埠華僑亦已多年升用,外人都以此為民國之旗。且青天白日,取義宏美,中國為遠東大國,日出東方,為恆星之最者,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義。

衡量參議院中形勢,孫中山判斷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一時難以通過,所以並不要求復議,而是建議關於國旗暫不進行表決。同時,他要求同盟會會員的參議員說服其他議員,採納他「暫勿頒定施行」的意見。

孫中山讓位於袁世凱後,參議院在4月下旬隨政府遷往北京,重又討論國旗問題。經過一場激烈爭論,最後再次決議,以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

會上,還採納了折衷派的意見,同時決議以十八星旗為陸軍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海軍旗。

倒行逆施的中華帝國國旗與復辟黃龍旗

袁世凱當了民國總統之後,中國再度陷入了兵荒馬亂之中。

1915年春,袁世凱陰謀恢復帝制。擬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年號洪憲,廢棄五色國旗,另制中華帝國國旗。

中華帝國國旗的旗面上是兩條交叉的對角線,呈紅色,把旗面劃成四隻三角形,上、下、左、右三角形分別是白色、黃色、黑色、藍色。當年12月,袁世凱宣布恢復帝制,改1916年為洪憲元年,廢除民國紀元,新華宮等處升起了中華帝國國旗。然其倒行逆施激起了舉國共憤,討伐聲中,袁世凱只做了83天皇帝夢,就在1916年3月宣布取消帝制,不久即憂懼而死。中華帝國國旗也隨著他一道被掃進了歷史垃圾箱,成了國旗史上的一出鬧劇。

關於中華帝國國旗式樣的取義,有關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史料中,不見確切記載。據載,袁世凱無奈取消帝制後,將有關帝制的文書信札800餘件悉數焚毀,以免丑聞傳世,致使後人難以查考。

此外,民國年間還曾出現過另一出醜惡的歷史鬧劇。

l917年6月中,辮帥張勛趁著調停黎元洪與段祺瑞矛盾之機,帶兵入京逼黎下台,潛入清宮召集「御前會議」。7月1日,擁戴己下台的末代皇帝溥儀「重登金殿」,宣布改民國六年為宣統九年,恢復清朝官制,自封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他以原清廷的黃龍旗替代五色旗,令北京警察挨家挨戶通知懸掛黃龍旗。一些居民害怕招禍,只得以紙糊的黃龍旗掛起來應付。

12天後,張勛復辟失敗,黃龍旗再落塵埃,從此就徹底銷聲匿跡了。

歷盡曲折的中華民國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創建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後,就把設計革命旗幟的任務交給了他的同鄉同學陸皓東。陸皓東欣然應命,征詢孫中山的意見,經反復修改後定稿。旗式為長方形,藍底色,旗中有一輪白日,周圍光叉四射,稱之為青天白日旗,簡稱「二色旗」。

1907年2月,中國同盟會討論中華民國國旗方案。孫中山展示了青天白日旗二色旗,黃興對青天白日旗作為國旗頗有異議,認為樣式不美觀,且與日本太陽旗相近,有日本並華之意。

孫中山認真考慮了黃興等人的意見,決定在青天白日旗上增加紅色,改作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即「三色旗」,圖案是:旗之左上方四分之一為藍色,中有帶十二叉光之白日,其餘四分之三旗面為紅色。以表示自由、平等、博愛之真義。但孫中山的意見未被大家接受。

同盟會雖沒有統一的國旗,但孫中山卻執著地鍾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1907年潮州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欽州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都以此旗為標幟。黃興雖與孫中山在國旗上持不同意見,但行動上還是堅持孫中山的主張。1908年的欽州上思起義、間口起義、1911年的黃花崗起義,黃興打的都是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辛亥革命爆發前,孫中山通過舊金山《大同日報》向海外華僑說明三色之意義:紅者血之色,言必流血而自由可求;青者天空之色,即公正之義,言公正即平等;白者清潔之色,言人心清潔乃能博愛。

辛亥革命成功,在參議院討論國旗方案會上,同盟會提出採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但不少議員是投機革命的舊派人物,聲稱這是同盟會黨派旗幟,不能代表全國,最後決議以五色旗為國旗。

1920年l1月,孫中山在廣州重組軍政府,被推為非常大總統。上任伊始宣布廢止五色旗,頒定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

1922年6月,陳炯明發動武裝政變,孫中山脫險後北去上海,組織討賊軍。陳炯明盤踞廣東之後,廢棄了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次年2月,陳炯明被逐出廣州,孫中山回粵再建陸海軍大元帥府,就任陸海軍大元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重新飄揚南粵大地。

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所向披靡,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上海等地的五色旗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所取代。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法律形式頒定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中華民國國旗。

1928年12月,張學良擁護統一,通電宣布東北易幟,改懸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經過不懈斗爭,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終於成為中華民國國旗。

團結奮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五星紅旗

1949年9月25日晚,毛主席和周恩來在中南海豐澤園主持召開關於國旗、國歌的座談會。在毛主席主持這次座談會之前,張治中來到毛主席的住處。張治中問毛主席:「現在大家都在議論國旗圖案,你的意見呢?」毛澤東表示:「我同意一顆大五角星加一條黃河的那種,你覺得怎樣?」張治中明確回答說:「我反對用這種國旗圖案,中間加一條橫杠,把紅旗劈為兩半,不成了分裂國家了嗎?而且杠子不能代表河流,在中國人的傳統意識中,杠子是『金箍棒』,國旗中間擺上一根『金箍棒』幹嘛?」毛主席聽了之後,感到有道理。他對張治中說:「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不過,有不少人主張用這幅,也有其理由。這樣吧,我再找幾個人商量一下。」

在座談會上,毛主席在一些代表發言後說:「過去我們的腦子老想在國旗上劃上中國的特點,因此劃上一條橫杠代表黃河。其實,不少國家的國旗也不一定有那個國家的特點,蘇聯的斧頭鐮刀也不一定代表蘇聯特徵,哪一國也都可以有同樣的斧頭鐮刀。美、英等國的國旗也沒有什麼該國的特點。代表國家特徵的東西可以在國徽上表現出來。」說到這里,他拿起一張放大了的五星紅旗的圖案式樣說:「大家都說這個圖案好,中國革命的勝利是在共產黨領導下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團結了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共同斗爭取得的,這是中國革命的歷史事實。今後還要共同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我看這個圖案反映了中國革命的實際,表現我們革命人民大團結。現在要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因此,現在也好,將來也好,又是團結,又是革命。」毛主席的話音剛落,會場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9月26日,馬敘倫在北京飯店又一次主持會議,會上最後確定復字32號圖案作為提交政協大會審議的國旗樣式。當然,對復字32號圖案也作了一點修改。原設計圖中,大五星中有斧頭鐮刀,經過籌委會第六小組討論刪去,認為五星紅旗中大可不必出現鐮刀、斧頭,一顆大星就代表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秘書彭光涵在原稿上寫有「去鐮刀斧頭」五個字。圖案其他部分未作修改。鑒於有的代表對圖案的不同理解,這次根據毛主席的講話對五星紅旗作了如下說明:紅色象徵革命,星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

『叄』 中國國旗的來歷

五星紅旗由上海人曾聯松所設計,一顆大星就代表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四顆小星表示工、農、士、商的平等。在全國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上,五星紅旗獲得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會議代表一致通過,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的國旗。

國旗的寓意是:一顆大星引導在前,幾顆小星環繞其後,形成眾星拱北斗之勢,大星即為中國共產黨,小星代表中國人民,黨和人民團結戰斗,從勝利走向勝利。

在確定小星的數目時,他聯想到毛主席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說:「人民包括四個階級,即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所以他決定以四顆小星代表廣大人民。

(3)歷史上中國的國旗國徽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1、由來

1950年6月20日,第一屆全國政協國徽審查會議對兩設計組提供的候選方案進行審議,多數代表贊同清華大學小組的設計,並決定以該方案為基礎製成國徽。清華大學設計組後將此方案放大,提交第一屆全國政協第二次會議審議。

1950年6月23日,第一屆全國政協第二次會議通過決議,同意國徽審查組報送的清華大學設計組國徽方案。

2、含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上的圖案均有其象徵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象徵著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四顆小五角星環繞一個大五角星,象徵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國人民的大團結;齒輪和麥稻穗象徵著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工農聯盟。

天安門則體現了中國人民的革命傳統和民族精神,同時也是我們偉大祖國首都北京的象徵。國徽在顏色上用正紅色和金黃色互為襯托對比,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吉壽喜慶的民族色彩和傳統,既庄嚴又富麗。

『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國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旗面為紅色,長寬比例為3:2。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四顆小星環拱在一顆大星的右面,並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內容為五星、天安門、齒輪和谷穗,象徵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1950年6月18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對該圖案的說明。同年9月20日,毛澤東主席命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4)歷史上中國的國旗國徽擴展閱讀:

一、國旗的規定

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中,第四點規定:「全體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紅底五星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和政協主席團通過的制旗辦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五星紅旗,長方形,紅色象徵革命,

其長與高為三與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大團結,星用黃色象徵紅色大地上呈現光明。一星較大,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3/10,居左;

四星較小,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1/10,環拱於大星之右側,並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點,表達億萬人民心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如似眾星拱北辰。旗桿套為白色,以與旗面的紅色相區別。

二、國徽的含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上的圖案均有其象徵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象徵著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四顆小五角星環繞一個大五角星,象徵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國人民的大團結;齒輪和麥稻穗象徵著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工農聯盟;天安門則體現了中國人民的革命傳統和民族精神,同時也是我們偉大祖國首都北京的象徵。

國徽在顏色上用正紅色和金黃色互為襯托對比,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吉壽喜慶的民族色彩和傳統,既庄嚴又富麗。

『伍』 中國:國旗,國歌,國徽

中國國旗圖案的含義:
旗面為紅色,長方形,其長與高為三與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一星較大,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四星較小,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十分之一,環拱於大星之右。旗桿套為白色。
旗面的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相互關系象徵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星用黃色是
為著在紅底上顯出光明,黃色較白色明亮美麗;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表示圍繞著一個
中心而團結,在形式上也顯得緊湊美觀。

五星紅旗的歷史
1949年7月14日至8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新華日報》等國內各大報刊刊登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委員會徵集國旗圖案的啟事。一個月後,籌備委員會共徵集到來自全國各地,港澳及海外地區寄來的應征圖案 3012 幅。後於9月開議時,審核通過的共有38幅,最後敲定8幅(?)國旗樣式作為備選國旗。當時最受歡迎的是草案一的設計。該設計以紅底配上黃星,以及一條代表黃河的黃條而成。紅底與黃星為徵求新國旗設計稿的必備基本要素,黃星代表共產黨或中國人民。但部分人士認為,中國並非只有黃河一條大河而已,於是衍生出另外兩個草案,草案二是二黃條代表黃河,長江,草案三則是三黃條代表黃河,長江,珠江。但張治中向毛澤東表示,黃條分割紅地,如同國家被分裂,應另選作品。接下來選中了五星紅旗。五星紅旗是由上海市民曾聯松所設計,原本的圖樣如草案四,構想主要是表現出中國四個主要社會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團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另一方面,也隱喻以漢族為中心,其他滿、蒙、回、藏等四族共同統一在中國內的含意。但由於五顆星自上而下排列,似乎隱含階級地位之分,於是改為環繞大星的設計,並在大星中加入了鐮刀鐵鎚的標志,後來毛澤東將鐮刀鐵鎚標志刪除,因為考慮既已用四顆小星表示工、農、士、商平等,若再加入工人與農民的象徵物,似乎又變得不平等了。國旗就此定案。在全國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上,五星紅旗獲得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會議代表一致通過,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的國旗。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升起,標志著五星紅旗成為新的中國國旗。

中國國徽圖案的含義:
紅色和金色融合在一起,體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和庄嚴。

國徽圖案象徵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 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尊嚴。

中國國徽的歷史由來: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發布命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政務院邀請有關人士開會討論國徽設計問題。按中央規定,組成國徽的素材為國旗、天安門、齒輪、谷穗與紅綬帶,而完美的組合則需要依靠藝術家們的政治和藝術修養。會上,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高庄的發言語驚四座、擲地有聲:「在塑造國徽模型時,我有一個願望,就是想使我們的國徽更庄嚴、更明朗、更健康、更堅強、更程式化、更統一;並賦予更高的民族氣魄和時代精神,以冀我們國徽的藝術性提到國際水平,永放光芒。」當時,由清華大學梁思成教授等人設計的國徽平面圖案,已由政協代表大會審議通過。

「華夏,原為族名,它由黃炎聯盟擴大繁衍而來。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後來,華夏又成了中國的別稱。『華夏』二字的含義,主要有兩種說法:一些人認為是美好盛大的意思;一些人認為是華山和夏水的合稱。中國,長期作為地域概念使用,與中原、中土同義。在古代,華夏族、漢族主要居住在中原(黃河流域),並在這里建立國家,而少數民族多分布在周邊,並在那裡建立政權,因此,一些華夏族、漢族也稱本族建立的國家為『中國』。16世紀、17世紀,西方人開始稱明、清王朝為『中國』。此時,『中國』不僅包括漢族,還包括兩個王朝境內的其他民族。鴉片戰爭後,『中國』一詞出現在外交文書上。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國內外通常將其簡稱為『中國』,』中國』正式作為國名。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這一概念的含義更加豐富完整,56個民族生活在遼闊的疆域里。」

中國國歌含義
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1931年"9·18"事變之後,它表現了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必勝信心。詩人田漢在國民黨獄中寫成歌詞後,輾轉傳給聶耳譜曲。此歌最初作為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廣為流傳,影響極大。
毛主席就說過選這首做國歌的理由:要不忘國恥,居安思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1935年,由劇作家田漢作詞,中國新音樂運動的創始人聶耳作曲。這首歌原為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影片《風雲兒女》描寫的是「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侵佔了中國的東北三省,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一些知識分子從苦悶、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線。歌曲隨電影的放映,更由於救亡運動的開展,流傳於全國每一個角落,被稱為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2004年3月14日,中國第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

『陸』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和國旗的來歷

國 旗 由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是五星紅旗,旗面為紅色,長方形,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四顆小星環拱在一顆大星的右面。大星象徵中國共產黨,小星象徵廣大人民,表示億萬人民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

我國的國旗的在廣泛發動群眾的基礎上設計而成的。1949年7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委會向全國以及海外僑胞徵求國旗設計方案,一共收到2992個方案。經過反復討論、挑選,最後選種現在使用的這個方案。他的設計者是當時上海「現代經濟通訊社」的曾聯松。

國旗、國歌都是祖國的象徵,熱愛、尊重國旗和國歌,是愛國主義的具體表現中共中央宣傳部擬定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升掛的暫行辦法》,在這個辦法中除規定什麼地方什麼場合應該掛國旗外,還對國旗的掛法做出了具體的規定,要求在國旗和其他旗幟並掛時,國旗的位置比其他旗幟高。升國旗必須到桿頂,降國旗時不得落地。在慶祝集會上升旗時,應由一人持旗,二人護旗,參加者行注目禮。國旗和國旗圖案不得做工商業品的標記、裝飾、廣告、圖案,不得做機關、團體、學校的證章、紀念章、及徽章。

國 徽 由來

中國的國徽圖案內容包括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象徵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地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1950年6月18 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對圖案的說明。同年9月20日,毛澤東主席命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根據黨中央的指示,清華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成立了國徽設計小組。著名教授張仃、周令釗都參加這個小組,在全國范圍內徵集了數白幅國徽方案,經過反復比較,並由美院的教授加工,設計成現在的國徽圖案。在國徽中,天安門圖案作為民族精神的象徵,齒輪、麥稻穗象徵工人、農民階級。國旗上的五星,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國人民大團結。

『柒』 中國國旗,國徽,國歌的來歷是什麼

中國古代雖然也有過各種各樣的戰旗,卻從來沒有正式的國旗。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入侵,中國開始和西方近代國家打交道。後來,洋務大臣李鴻章在同西方國家交往的過程中,發現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國旗,而大清帝國卻沒有一面自己的國旗,便奏請朝廷制定一面代表大清帝國的國旗。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制定了中國的第一面國旗,也稱黃龍旗。旗面為黃色,是皇權的象徵,旗面上繪飛龍戲珠的圖案,龍為青色,珠為紅色,龍頭向左上方昂起。
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需要制定一面自己的國旗,1895年第一次廣州起義前,孫中山的好友陸皓東製作了青天白日旗,後來,孫中山在青天白日旗上加上紅底色,成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在他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中,便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作為起義軍的旗幟。但是孫中山使用的這面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並沒有得到革命黨人的一致贊同,黃興就反對使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作為未來的中國國旗,他認為青天白日旗有類似日本太陽旗之嫌,他自己設計製作了一面「井」字旗,象徵古代中國的井田制度。孫中山則堅持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作為未來的中華民國國旗,為此,他和黃興發生了激烈的爭執,甚至一度為此而不和。
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後,急需制定國旗,當時的革命黨人設計了各種各樣的國旗,主要的有十八星旗和五色旗。十八星旗象徵漢族聚居的十八行省,含有狹隘的大漢族主義思想,而五色旗象徵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的意思,故最後決定以五色旗為國旗,十八星旗為陸軍旗,青天白日旗為海軍旗。武昌起義時孫中山尚在美國,等他回到國內,國旗之議已定,他雖然表示反對,但也無可奈何。
1927年蔣介石北伐定都南京後,決定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作為中華民國的國旗。
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年6月16日,全國政協籌備會議首次會議上,決定成立擬定國旗、國徽、國歌方案小組,並向全國發出徵稿啟事。一個月內就收到國內外應徵稿件1920件,圖案1992幅。
應征的國旗方案也各具特色,如陳嘉庚設計的國旗是鐮刀斧頭旗;郭沫若設計的國旗是兩個長條,象徵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長江和黃河;朱德設計的國旗左上角為藍色長方形,嵌有紅五角星,象徵晴朗的天空。這些圖案經過認真挑選,選出38幅圖案印發給政協代表,讓大家評議。最後確定其中的復字第32號圖案,經毛澤東審查通過並在9月27日的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正式通過作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這面國旗的設計者曾聯松,是上海一名普通的經濟工作者。國旗的寓意是:一顆大星引導在前,幾顆小星環繞其後,形成眾星拱北斗之勢,大星即為中國共產黨,小星代表中國人民,黨和人民團結戰斗,從勝利走向勝利。在確定小星的數目時,他聯想到毛主席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說:「人民包括四個階級,即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所以他決定以四顆小星代表廣大人民。
從此,五星紅旗正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國徽的誕生

我們都知道,國徽是國家的象徵,《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對國徽也專門作了規定。那麼你知道國徽是怎麼誕生的嗎?1949年7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委員會向全國公布徵求國旗、國徽及國歌詞譜的方案。由於種種原因,均未採用。因此,在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沒有公布國徽方案。1950年初,受黨中央的委託,清華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分別成立了國徽設計小組。兩組同志在查閱國內外大量資料的基礎上設計了自己的方案。1950年6月20日晚,周總理親自主持全國政協國徽審查組會議,最後一次討論國徽方案。大家通過反復比較、討論,最後決定採用清華大學設計的方案。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簽發了向全國頒布國徽的命令。從此,國徽就誕生了。

國歌是國家主權和尊嚴的標志,能反映民族的心聲和意志,除我們所唱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外,中國歷史上還另外產生過6首國歌。
一。1896年,我國清朝政府派遺北洋大慮、直隸總督李鴻章作為外交特使赴西歐和俄羅斯作禮節性訪問,在歡迎儀式上要演奏來濱的國歌,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當時根本不知道國歌的意義和作用,哪有什麼國歌。於是臨時找了一首適合清政府口味的七絕詩加以改編,配以古曲,作為國歌臨時使用。歌詞為:
"金殿當頭紫閣重(chóng), (抬頭看見重重疊疊的輝煌王宮)
仙人掌上玉芙蓉, (就象神仙手中玉蓮花綻放)
太平天子朝天日, (在這太平盛世天子出宮祭祀蒼天)
五色雲車駕六龍。" (坐著五彩的雲車要六條神龍來拉)
(註解:這是唐朝王建的詩歌《宮詞》中的一首)
因為李鴻章最早使用此曲,後改稱《李中堂樂》。這就是舊中國最早的一首國歌。
二。1900年以前,我國還未正式使用過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的國歌。外國殖民者入侵中國後,打著自己的國旗,唱著自己的國歌,在中國領土上橫行霸道。中國人深感氣憤屈辱。出於外交需要,1911年清政府效仿西方諸國宣稱"立憲",以法律條文頒布了國歌,歌名叫《鞏金甌》,歌詞是:
"鞏金甌 (鞏固偉大的河山)
承天幬(dào覆蓋) (承受上天的恩寵)
民物鐵鳧藻 (人民堅定不移歡欣鼓舞地支持王朝)
喜同胞 (為同胞而欣喜)
清時興遭 (大清盛世恰逢)
真熙嗥(háo 呼告) (天下太平吉祥)
帝國蒼穹保 (國家疆土永保完整)
天高高 (就象蒼天不改)
海滔滔。" (碧海永存!)
這首歌因不合國情民意,一天也沒傳唱,頒布了僅一個月,辛亥革命爆發,《鞏金甌》成了清王朝的葬歌。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二首國歌。
三。1912年1月1日,以孫中山為首的中華臨時革命政府頒布了中華民國國歌,由沈恩孕作詞,沈彭年作曲,歌詞是:
"東亞開化中華早 (中國開創東亞革新之風氣)
揖美追歐舊邦新造 (學習美國歐洲建造新強國)
飄揚五色旗國榮光 (飄揚著光榮的五色國旗)
錦秀山河普照 (照耀著錦綉的萬里河山)
我同胞鼓舞文明 (同胞們齊來振興中華文化)
世界和平永保。" (共同捍衛世界的美好和平)
曲調昂揚流暢,歌詞通俗凝煉。這是我國第三首國歌。
四。1915年,袁世凱篡奪了中華革命臨時政權,廢棄了孫中山頒布的國歌,啟用《中華雄踞天地間》為國歌,歌詞是:
"中華雄踞天地間 (中華傲立在天地間)
廊八埏(shān) (八方長城是走廊)
華胄從來昆化巔 (中華精神自古是登峰造極)
江湖浩盪山錦連 (遼闊的疆土上群山如錦綉綿延)
勛華(對堯、舜二帝的尊稱)捐開堯天(英明的君王奉獻自我,開創了繁榮的 國家)
億萬年。" (永遠,永遠)
這首歌曲雖短小精煉,但宗旨是為袁世凱復辟帝制搖旗吶喊,剛露面即被民主革命的滾滾浪潮淹沒。
五。1916年袁世凱下台。1920年段祺瑞政府教育部徵集國歌,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的作曲家肖友梅將《尚書》中的《卿雲歌》選作歌詞並作曲,全歌僅四句16字,歌詞是:
"卿雲燦兮 (吉祥的雲彩多燦爛啊!)
纖縵縵兮 (鋪展在空中變化多姿啊!)
日月光華 (太陽和月亮的光輝)
旦復旦兮。" (一天又一天照耀人間)
(以上四句均出典自《尚書大傳 虞夏傳》,末句即復旦大學得名由來)
並由教育部下令於1921年7月在全國傳唱。這首歌為軍閥混戰的舊中國歌功頌德,塗脂抹粉,遭到國民的唾棄。

PS這碰巧是復旦大學校名的來歷
復旦校歌前兩句就是:復旦復旦旦復旦,日月光華同燦爛
六。中國歷史上第六首國歌是1930年國民黨政府根據孫中山1924年在黃雨軍校的訓詞為歌詞,由程懋銘作曲的《國民黨黨歌》。歌詞是:
"三民主義 (三民主義)
吾黨所宗 (我黨宗旨)
以建民國 (憑此建國)
以建大同 (構建樂土)
咨爾多士 (依靠大家的英勇)
為民前鋒 (擔當人民的先驅)
夙夜匪懈 (朝夕永不鬆懈)
主義是從 (遵從三民主義)
矢勤矢勇 (發誓勤奮勇敢)
必信必忠 (堅決誠信忠誠)
一心一德 (大家同心同德)
貫徹始終。 (始終堅定執行)
由於歌詞主題突出,內容厚重,故廣為流傳。
七。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才有了真正代表勞動人民心聲和意志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它是電影《風雲兒女》中的主題歌,由著名詩人、劇作家田漢1935年在上海監獄中揮筆疾書而成,人民音樂家聶耳飽醮激情譜曲。每當唱起這首歌,就銘記國家、民族創來的艱辛,就想起蘆溝橋、平型關、延河水、沂蒙山
其實二十多年前《義勇軍進行曲》曾改過一次詞,最後一句改為「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前進前進前進進!」文革結束後恢復原詞~~

中國國旗圖案的含義:
旗面為紅色,長方形,其長與高為三與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一星較大,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四星較小,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十分之一,環拱於大星之右。旗桿套為白色。
旗面的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相互關系象徵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星用黃色是
為著在紅底上顯出光明,黃色較白色明亮美麗;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表示圍繞著一個
中心而團結,在形式上也顯得緊湊美觀。

五星紅旗的歷史
1949年7月14日至8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新華日報》等國內各大報刊刊登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委員會徵集國旗圖案的啟事。一個月後,籌備委員會共徵集到來自全國各地,港澳及海外地區寄來的應征圖案 3012 幅。後於9月開議時,審核通過的共有38幅,最後敲定8幅(?)國旗樣式作為備選國旗。當時最受歡迎的是草案一的設計。該設計以紅底配上黃星,以及一條代表黃河的黃條而成。紅底與黃星為徵求新國旗設計稿的必備基本要素,黃星代表共產黨或中國人民。但部分人士認為,中國並非只有黃河一條大河而已,於是衍生出另外兩個草案,草案二是二黃條代表黃河,長江,草案三則是三黃條代表黃河,長江,珠江。但張治中向毛澤東表示,黃條分割紅地,如同國家被分裂,應另選作品。接下來選中了五星紅旗。五星紅旗是由上海市民曾聯松所設計,原本的圖樣如草案四,構想主要是表現出中國四個主要社會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團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另一方面,也隱喻以漢族為中心,其他滿、蒙、回、藏等四族共同統一在中國內的含意。但由於五顆星自上而下排列,似乎隱含階級地位之分,於是改為環繞大星的設計,並在大星中加入了鐮刀鐵鎚的標志,後來毛澤東將鐮刀鐵鎚標志刪除,因為考慮既已用四顆小星表示工、農、士、商平等,若再加入工人與農民的象徵物,似乎又變得不平等了。國旗就此定案。在全國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上,五星紅旗獲得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會議代表一致通過,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的國旗。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升起,標志著五星紅旗成為新的中國國旗。

中國國徽圖案的含義:
紅色和金色融合在一起,體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和庄嚴。

國徽圖案象徵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 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尊嚴。

中國國徽的歷史由來: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發布命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政務院邀請有關人士開會討論國徽設計問題。按中央規定,組成國徽的素材為國旗、天安門、齒輪、谷穗與紅綬帶,而完美的組合則需要依靠藝術家們的政治和藝術修養。會上,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高庄的發言語驚四座、擲地有聲:「在塑造國徽模型時,我有一個願望,就是想使我們的國徽更庄嚴、更明朗、更健康、更堅強、更程式化、更統一;並賦予更高的民族氣魄和時代精神,以冀我們國徽的藝術性提到國際水平,永放光芒。」當時,由清華大學梁思成教授等人設計的國徽平面圖案,已由政協代表大會審議通過。

「華夏,原為族名,它由黃炎聯盟擴大繁衍而來。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後來,華夏又成了中國的別稱。『華夏』二字的含義,主要有兩種說法:一些人認為是美好盛大的意思;一些人認為是華山和夏水的合稱。中國,長期作為地域概念使用,與中原、中土同義。在古代,華夏族、漢族主要居住在中原(黃河流域),並在這里建立國家,而少數民族多分布在周邊,並在那裡建立政權,因此,一些華夏族、漢族也稱本族建立的國家為『中國』。16世紀、17世紀,西方人開始稱明、清王朝為『中國』。此時,『中國』不僅包括漢族,還包括兩個王朝境內的其他民族。鴉片戰爭後,『中國』一詞出現在外交文書上。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國內外通常將其簡稱為『中國』,』中國』正式作為國名。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這一概念的含義更加豐富完整,56個民族生活在遼闊的疆域里。」

中國國歌含義
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1931年"9·18"事變之後,它表現了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必勝信心。詩人田漢在國民黨獄中寫成歌詞後,輾轉傳給聶耳譜曲。此歌最初作為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廣為流傳,影響極大。
毛主席就說過選這首做國歌的理由:要不忘國恥,居安思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1935年,由劇作家田漢作詞,中國新音樂運動的創始人聶耳作曲。這首歌原為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影片《風雲兒女》描寫的是「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侵佔了中國的東北三省,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一些知識分子從苦悶、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線。歌曲隨電影的放映,更由於救亡運動的開展,流傳於全國每一個角落,被稱為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2004年3月14日,中國第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

『捌』 國旗國徽的來歷

國旗來歷:我國的國旗的在廣泛發動群眾的基礎上設計而成的。1949年7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委會向全國以及海外僑胞徵求國旗設計方案,一共收到2992個方案。經過反復討論、挑選,最後選種現在使用的這個方案。他的設計者是當時上海「現代經濟通訊社」的曾聯松。
國旗樣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是五星紅旗,旗面為紅色,長方形,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四顆小星環拱在一顆大星的右面。大星象徵中國共產黨,小星象徵廣大人民,表示億萬人民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

國徽來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根據黨中央的指示,清華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成立了國徽設計小組。著名教授張仃、周令釗都參加這個小組,在全國范圍內徵集了數白幅國徽方案,經過反復比較,並由美院的教授加工,設計成現在的國徽圖案。在國徽中,天安門圖案作為民族精神的象徵,齒輪、麥稻穗象徵工人、農民階級。國旗上的五星,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國人民大團結。
1950年6月18 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對圖案的說明。同年9月20日,毛澤東主席命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國徽樣式:中國的國徽圖案內容包括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象徵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地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相關知識點:
國旗、國徽都是祖國的象徵,熱愛、尊重國旗和國徽,是愛國主義的具體表現中共中央宣傳部擬定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升掛的暫行辦法》,在這個辦法中除規定什麼地方什麼場合應該掛國旗外,還對國旗的掛法做出了具體的規定,要求在國旗和其他旗幟並掛時,國旗的位置比其他旗幟高。升國旗必須到桿頂,降國旗時不得落地。在慶祝集會上升旗時,應由一人持旗,二人護旗,參加者行注目禮。國旗和國旗圖案不得做工商業品的標記、裝飾、廣告、圖案,不得做機關、團體、學校的證章、紀念章、及徽章。

『玖』 中國歷朝國歌 國旗 國徽

中國只有從1949年10月,對全世界才宣稱是中國,也只有從那時起才有國歌,國旗 國徽,三件齊全,以前歷代都沒有這么齊,或只能說從某種象徵意義上也曾有過.但也沒有這么齊,沒有對外或國人正式公開過.

『拾』 國旗 國歌 國徽的來歷

最佳答案-網友投票選出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五日召開的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決定在常委會下設立六個小組,而其中由馬敘倫任組長,由葉劍英、沈雁冰任副組長的第六組,負責擬訂有關國旗、國歌等方案。
自一九四九年七月十四日至八月十五日,《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新華日報》等報紙同時刊登了新政協籌備會徵求國旗圖案的通知。在一個月的時間里,四面八方的人們踴躍投稿,國旗審查小組平均每天收到一百張圖案,其中還包括從印尼、馬來亞、朝鮮、美加寄來的二十三張。國旗審查小組從近三千張國旗圖案中篩選出三十八幅編為一本《國旗圖案參考資料》,印發給每一位與會代表。
國旗應徵圖案要符合三個條件,即一要有中國特徵;二要含有中國的地理、歷史、民族、文化等因素;三要有政權特徵,要體現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的統一戰線,並且國旗設計要求庄嚴簡潔,一目瞭然。應徵稿件中,設計構思符合三項條件的主要有以下四種情況:一是豎條旗左上方為鐮刀、錘子、五角星或齒輪;二是鐮刀錘子交叉加五角星;三是齒輪加五角星;四是旗面為紅色或三分之二紅色,加黃色五角星。經過反覆討論,上海曾聯松設計的五星紅旗圖案被籌備會一致通過作為國旗圖案。按照曾聯松的設想,一顆大星象徵領導革命和國家建設的中國共產黨,四顆小星象徵廣大人民,包括當時四個階段: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他把五角星設計為黃色,不僅與象徵革命的紅旗顏色相協調,也表達了中華兒女黃色人種的民族特徵。毛澤東在談到五星紅旗的含義時指出:這個圖案表現了中國人民的大團結。現在要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因此,現在也好,將來也好,又是團結,又是革命。
在國歌問題上,新政協籌備會向全國發出了公開徵求國歌詞譜的通知,社會上反響非常強烈。截止到一九四九年九月下旬,共收到國歌稿件六百三十二件,歌詞六百九十四首。投稿者來自社會各界,有學生、中小學教師、大學教授、工人、農民、機關幹部、作家和解放軍戰士等。經過國歌詞譜評選委員會慎重研討,認為徵集稿件足以應選者尚少。因此,著名畫家徐悲鴻建議用《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代國歌。此建議得到周恩來、梁思成等代表的一致贊成。當有人提出歌詞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的句子是否過時時,周恩來說:「這首歌在歷史上起過巨大的作用,盡管現在新中國成立了,但今後還可能有戰爭,還要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因此還要居安思危,還是用原詞。」最後,這首在抗日戰爭中田漢倉促寫在香煙襯紙上的歌詞和聶耳嘔心瀝血譜的曲,受到了代表們的一致同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

1949年9月27日召開的新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討論並通過了國旗、國都、紀年、國歌4個決議案。大會主席團決定,邀請專家另行設計國徽圖案。
清華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收到了政協的邀請,分別組成了由梁思成、林徽因領導的清華大學營建系設計組和以張仃為首的中央美術學院設計組,展開設計競賽。
在新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之前,清華大學營建系和中央美術學院的一些專家就已著手進行國徽設計。
1949年9月25日,張仃、鍾靈提出5個與政協會徽相似的國徽圖案。
也大約在這個時候,清華大學教授林徽因、莫宗江提出了一個國徽圖案,被要求修改並參加復選。經過清華大學教授鄧以蟄、王遜、高庄、梁思成的協助,10月23日提出修改方案。
中央美術學院的專家後來又提出一個仿政協會徽形式而以天安門為主要內容的一個國徽圖案。這個方案與上述兩個方案於1950年6月10日送到第一屆全國政協第五次常務委員會討論。政協常委會對這三個方案均不滿意,但對國徽圖案中採用天安門表示肯定,決定以天安門為主要內容之一,設計國徽。
馬敘倫、沈雁冰在1950年6月21日寫出的《國徽審查組報告》中,對6月10日的這次會議有明確記載:「計得有仿政協會徽擬制的五個圖案亦仿會徽形式而以天安門為主要內容的一個圖案,另有以民族形式擬制的兩個圖案(林徽因、莫宗江方案--筆者注),一並送請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審定。經常委會認為均未恰當,指示以第二種方式為主,加以修正,另制圖案。」
6月11日國徽組召開會議,對中央美術學院的專家提出的「仿會徽形式而以天安門為主要內容」的圖案進行討論。最後,這次會議原則上通過國徽採用天安門圖形。此後,清華大學營建系與中央美術學院的專家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設計競賽。
6月15日,張仃拿出其新設計的國徽圖案(張光宇、周令釗提供技術意見,曹肇基助理繪圖)。
6月15日晚8時國徽組召開會議,討論清華大學新繪制的3幅圖案和中央美術學院張仃方案。
這次會議決定將清華大學設計的國徽圖案中的兩幅進行合並:「將梁先生設計的國徽第一式與第三式合並,用第一式的外圈,用第三式的內容,請梁先生再整理繪制。」
6月16日,梁思成拿出新修訂的圖案,國徽審查小組再次開會,將這一方案與張仃方案進行比較。
或言張圖美麗,或言梁圖完整,而覺得兩圖都不理想。
由於一些評委又提出修改意見,梁思成再次組織人員修訂圖稿,這次的設計是以全國委員會國徽小組討論所決定採用天安門為國徽主要內容之一,而設計的。
1950年6月20日,國徽審查小組召開會議,最後一次評審清華大學營建系與中央美術學院分別提出的方案,最終確定清華大學營建系梁思成、林徽因等8位教師設計的國徽方案中選,並送政協大會表決。
在這次會議的記錄上,鄭振鐸、張奚若、沈雁冰認為清華大學方案「在藝術上非常成熟,結構完整而統一。」周恩來對清華大學方案評論道:「圖下面帶子聯結一起,象徵著工農團結。」周恩來與馬敘倫提出,清華大學方案「金色和紅色表現了中國特點」,中央美術學院方案「紅紅綠綠,雖然明朗,但不夠庄嚴。」
這次會議還討論了國旗、國歌、國徽中選方案的褒獎問題。馬敘倫認為清華大學中選方案(二圖)是由中央美術學院最初繪有天安門的方案(六圖)改造而來的,提出褒獎時要重視這一因素:「二圖與六圖盡管體系性質不同,但二圖的圖樣是由六圖改造而成的,所以最初造意與描仿畫下來的都不能不獎,給獎章紀念冊都不成問題,獎金多少,望大家考慮。」
清華大學營建系獲得了國徽設計一等獎,並領到了一千萬元(舊幣)的獎金,又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意見,改進了國徽的稻穗細部形象。1950年6月23日,全國政協一屆二次全體會議上,毛澤東主席親自主持通過決議,同意國徽審查組的報告和所擬定的國徽圖案。
國徽圖案通過之後,梁思成向中央推薦清華大學營建系雕塑教授高庄來完成國徽立體浮雕模型的設計塑造任務。生性耿介的高庄在塑造模型時,認為國徽方案中尚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就上書毛澤東:「主席,你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但不是一個藝術家……」。毛澤東主席同意了高庄的意見。
從7月初到8月中旬,高庄經過一個半月的辛勤勞動,終於完成了國徽模型的設計塑造工作,中央同意了高庄所作的國徽浮雕模型。1950年9月20日,毛澤東主席簽署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說明:「國徽的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象徵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在新中國成立一周年前夕,國徽終於誕生了。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中國的國旗國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