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中的春秋五國有哪些

中國古代歷史中的春秋五國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2-02 06:44:23

A. 春秋戰國時期春秋五國是哪五國啊!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還有人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

B. 春秋戰國有那幾個國家

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大大小小一百多個。不過國家都是諸侯國,和現在的國家區別較大。春秋時期比較強大的國家有「春秋五霸」,戰國時期比較強大的有「戰國七雄」。

春秋五霸

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 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這些君主在位時期,國家也是非常強盛的。以《荀子·王霸》簡介如下:

1、齊國:在今山東北部,盛產魚鹽,經濟富裕,地近渤海,有山海漁田之利,是東方的一個大國。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

2、晉國:因為晉文公而強大,成就百年霸業,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3、楚國:楚莊王是在楚國大力推行華夏文明的第一人。楚國是當時能夠與晉國南北分庭抗禮的大國。

4、吳國:吳王闔閭執政時期,以楚國舊臣伍子胥為相,以齊人孫武為將軍,使國勢日益強盛。

5、越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滅吳後成就一帶霸業,雄踞東南,並向北擴張。

(2)中國古代歷史中的春秋五國有哪些擴展閱讀:

史記中記錄的諸侯國

大國:齊、晉、秦、陳、吳、楚、越、韓、趙、魏、宋、魯、衛、鄭,以上算是比較大一些的國家

小國:曹、鉅、邾、杞、楊、蔡、剡、任、滕、費、倪、曾、繒、邳、巢、隨、鍾吾、劉、六、召、周、道、房、沈、申、蘇、溫、廖、舒、舒鳩、舒庸、舒廖、燕、南燕、許、徐、虞、虢、黎、無終等。

以上總共105國,另有義渠、大荔、孤竹、山戎,共計一百零九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春秋戰國

C. 春秋戰國的五國是哪五國

春秋時期出名的五國是:齊國、宋國、晉國、秦國和楚國。

1、宋國

宋國(公元前1114年—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國都商丘。周初被周天子封為公爵,國君子姓宋氏。

周公輔佐周成王平定武庚叛亂,遵循「興滅繼絕」的傳統,封殷紂王的庶兄微子啟於商朝故地,建立宋國。宋國地位特殊,與周為客,被周天子尊為「三恪」之一。以奉商朝祖先的宗祀,繼承商文化。
春秋時期,宋襄公在齊國內亂時,幫助齊公子復國,代齊作為盟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2、齊國

齊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姜姓呂氏齊國和田齊兩個時代。疆域為今山東。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

齊國是周代重要的封國,自太公望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傳至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瀕臨大海的大國,齊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資源,迅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國被當時的人稱為海王之國。

3、楚國

楚國(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周朝時期華夏族建立的諸侯國, 國君為羋姓熊氏,出土材料中,羋的原字為嬭(nai),熊的原字為酓(yan)。

《史記·楚世家》 「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 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4、晉國

晉國(前11世紀—前349年),周朝分封的諸侯國,侯爵,姬姓晉氏 ,首任國君唐叔虞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 國號初為唐,唐叔虞之子燮繼位後改為晉。

晉國在晉獻公時期崛起,「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 晉文公繼位後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國,一戰而霸。晉襄公時期先後在餚之戰和彭衙之戰中大敗秦國,繼其父為中原霸主。

晉景公時,晉國在邲之戰中敗給老對手楚國,轉而經略北方,在鞌之戰中大敗齊國後,又在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中攻入楚國本土。晉厲公繼位後連敗秦、狄,並在鄢陵之戰再敗楚國,復霸天下。晉悼公時國勢鼎盛,軍治萬乘,達到晉國霸業的巔峰。

5、秦國

秦國是周朝時華夏族在中國西北建立的一個諸侯國,建立者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其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為商朝貴族並遂為諸侯。

周孝王時,秦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王封為附庸。 公元前821年,秦庄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再次賜以秦(天水),連同原大駱之族所居的犬丘(咸陽)之地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歧山以西之地。 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D. 春秋五國是那五個

關於春秋五霸的問題,原創者孟子並未說明五霸具體是說哪五人,因此後人諸多猜測,單就戰國及漢代至少已有四種不同的排列:

墨子、荀子稱齊桓、晉文、楚庄、吳闔閭、越勾踐為五霸;
《左傳》、《史記》、應劭、趙岐以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庄為五霸;
《白虎通義》以齊桓、晉文、秦穆、楚庄、吳闔閭為五霸;
《漢書》顏師古注引江以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吳夫差為五霸。

在討論春秋五霸之前,大家必須先搞清楚一個前提:在歷史上是孟子最先提出「五霸」這個概念。而當時他的原話是「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孟子·告子下》),五霸的強權政治是不符合儒家的「仁義」主張的。故有儒者論「春秋五霸,一霸不如一霸」之說。和後世不同,孟子當時提出這五霸來,是准備給他們來個大批判而不是為了給他們表功。所以大家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宋襄公會在五霸之列——如果要在春秋的眾多盟主中選出5個來批判,這個將遲到的鄫國國君烹了去祭次睢之神的宋大腦袋絕對是首選。

但是對於後世來說,春秋五霸已經不是一種批判而是一種推崇。孟子如果有靈怕是會氣的吐血。因為立論的不同,荀子解釋孟子所稱的五霸,和後世所推崇的五霸本就不應該是相同的五個人。

想平王東遷之初,存千二百國,見於春秋經傳者,百有餘國,會盟爭伐者約十四國,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如果按照會盟諸侯者稱霸,那稱霸者大大不止五個。而如果是要周天子冊封才算的話,則只有齊桓公、晉文公、勾踐夠格。桓公九合諸侯,文公有踐土之盟,勾踐有徐州之會,受過周天子冊封為「伯」的也就這三個,湊不夠五霸之數。

E. 春秋戰國時期,五霸指哪五國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此說見之於《白虎通·內號篇》。 另一容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hé lǘ),越王勾踐。此說見之於王褒的《四子講德文》。 另有人認為,所謂「五霸」,應是一種虛指,並非實指五位國君。 春秋五霸」的八種說法.「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庄」——《史記》 2.「齊桓、晉文、楚庄、闔閭、勾踐」——《荀子·王霸》 3.「齊桓、晉文、秦穆、楚庄、闔閭」——《白虎通·號篇》 4.「齊桓、晉文、秦穆、楚庄、勾踐」——《四子講德論》 5.「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夫差」——《漢書·諸王侯表序》 6.「齊桓、晉文、晉襄、晉景、晉悼」——《鮚崎亭集外編》 7.「鄭庄、齊桓、晉文、秦穆、楚庄」——《辭通》 8.「齊桓、晉文、楚庄、夫差、勾踐」——部分中學課本

F. 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歷史簡介有哪些

1.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東周在戰國後期(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版以春秋戰權國時代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並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
2.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G. 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別史有哪些

國別史是分國記載史事的史書,中國第一部國別史為《國語》,《國語》共二十一篇:《周語》三篇、《魯語》二篇、《齊語》一篇、《晉語》九篇、《鄭語》一篇、《楚語》二篇、《吳語》一篇、《越語》二篇,共七萬余字。另一部國別史為《戰國策》共三十三卷。

分國記載史事的史書叫國別體史書,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國語》。

《國語》


《國語》
國語》共二十一篇,即:《周語》三篇、《魯語》二篇、《齊語》一篇、《晉語》九篇、《鄭語》一篇、《楚語》二篇、《吳語》一篇、《越語》二篇,共七萬余字。它記載了八個國家的史事,時間上起西周的周穆王,下迄戰國初期的魯悼公(約公元前967年至公元前453年),共五百多年。過去人們認為,《國語》的作者是春秋末期的魯國人左丘明,實際上它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後人根據當時各國史官的記載整理加工而成的,它大概成書於戰國初期。

《國語》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以記言為主,它往往通過一些人物的言論(如對話和辯論等)來反映歷史事件。像周厲王的暴虐無道和越王勾踐發憤雪恥、最後打敗吳國等史實,都是通過談話方式表達出來的,說理充分,人物性格也很鮮明。《國語》和以《春秋》為綱而記載春秋時期歷史的編年體史書《左傳》,在內容上可以互相補充,故後人將《國語》和《左傳》看作姐妹篇,稱《左傳》為《春秋內傳》,《國語》為《春秋外傳》。

《國語》首創了國別史的體例,保存了比較豐富的資料,是研究春秋時期歷史和上古史的重要書籍。

《戰國策》

戰國時
《戰國策》
游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初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宋時已有缺佚,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吳原師道作《校注》,近人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記述戰國時事,定名《戰國縱橫家書》,與本書內容相似。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卷,約12萬字。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斗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游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在在國古典文學史上亦佔有重要地位。

H.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總共有多少個國家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建立的國家特別多,由於這一時期屬於全國性的大分裂,在這個大分裂的時期,全國都比較的亂,因為亂,所以很多有勢力的有兵權的人都開始建立自己的國都,建立自己的國家,所以春秋時期建立的國家特別多,而這個時期也是最為混亂的時期。

第5個是秦國,但是剛開始秦國是為商朝助手國土,到後來才建立了自己的諸侯國,建立了自己的領土。

I. 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都有哪些

1、鄭國(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是中國歷史上西周、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內諸侯國,以商業發達容、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詩樂文化聞名於世,是中國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國君為姬姓,伯爵。

2、燕國(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於燕地,是為燕召公。

3、滕國,中國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國君為姬姓,侯爵。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之後分封自己的十四弟姬綉於滕(今山東滕州),是為滕叔綉。

4、虞國,也稱北虞,春秋時期諸侯國,位於山西晉南,國君為姬姓,都城遺址坐落在中條山脈最低平最開闊之處的平陸縣古城村。後為晉獻公「假道伐虢」所滅。

5、西晉(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是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之後的大一統王朝之一,另與東晉合稱晉朝。傳四帝,國祚五十一年。若以滅東吳始,則僅立朝37年。為了區別於東晉,史稱西晉,兩晉又被稱為司馬晉。

J. 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歷史簡介有哪些

春秋五霸,一般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齊桓公與葵丘之會: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今河南民權東北)大會諸侯,參加會盟的有齊、魯、宋、衛、鄭、許、曹等國的國君,周天子也派代表參加。會上訂立盟約,規定同盟之國要言歸於好,還不要亂築堤防,不要囤積糧食,不要擅自封邑給卿大夫而不報告天子,史稱「葵丘之會」。從此,齊桓公成為中原諸侯的霸主,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史稱「齊桓公始霸」。
城濮之戰與踐土之盟:公元前632年,楚圍宋,宋向晉告急。晉文公率軍救宋。晉軍為避開楚軍的鋒芒,主動退軍「三舍」,至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晉文公會晉、宋、齊、秦軍,大破楚軍,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後,晉文公大會諸侯於踐土(今河南原陽),與會的有魯、齊、宋、蔡、鄭、衛、莒等國,天子派代表參加了會盟。盟約規定:「皆獎王室,無相害也。」史稱「踐土之盟」。
楚莊王問鼎:楚莊王時,孫叔敖為宰,整飭內政,興修水利,國勢強大。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率軍至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舉行慰勞歡迎之禮。庄王「問鼎小大輕重」,鼎是王權的象徵,說明他有代周的野心。
郩之戰:公元前627年,秦襲鄭,在回軍至餚(今陝西潼關東)時,為晉軍截擊,秦軍的三個將軍被俘,全軍覆滅,史稱「餚之戰」。
弭兵之會:春秋中期,晉、楚爭霸,禍及鄭、宋等小國,小國普遍厭戰,而晉、楚也疲於攻戰,也想暫時休戰,這是「弭兵」運動的背景。弭兵之會是由宋大夫向戎倡議的。公元前546年,晉、楚、齊、秦、魯、宋、鄭、衛、曹、許、陳、蔡、滕、邾共十四諸侯會於宋,決定以晉、楚兩大國為盟主,除齊、秦不作為從屬國看待外,其他從屬於晉、楚的國家要互朝晉、楚,承擔晉、楚兩國給予的義務,史稱「弭兵之會」。弭兵之會是在晉、楚勢均力敵的情況下產生的,會盟後,晉、楚四十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這對於發展經濟、安定生活有很大好處。
2? 戰國七雄
經過春秋時期的長期戰爭,到戰國時形成了齊、魏、趙、韓、秦、楚、燕七國爭雄的局面,七個諸侯國國勢加強,兼並戰爭加劇,被稱為戰國七雄。
3? 春秋與戰國時期兼並戰爭的區別
武器的進步: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與春秋時期的大國爭霸相比,軍隊使用的武器有所進步。春秋時期的兵器多是銅制的,主要有矛、劍、戈、弓矢等,戰國時期隨著冶鐵技術的進步,矛、戟、劍等武器逐漸由銅制改為鐵制,比以前更加鋒利和堅韌。同時,一些大型兵器如用機械力量放射的弩機等比以前更加廣泛。
兵種的變化:西周春秋時期的主要兵種是戰車部隊,作戰方式主要是列陣作戰。戰國時期的兵種則有步兵、騎兵和車兵,步兵、騎兵較之車兵輕捷靈活,作戰方式也由列陣而戰改變為爭奪戰和運動戰。由於武器的先進和軍隊數量的增加,攻城戰和大規模野外作戰已是很普遍的現象。
兼並戰爭的性質: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各霸主以擴大勢力范圍及掠奪土地、人口、財富為目的。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具有統一戰爭的性質。
4? 魏國經略中原
魏國是變法最早的國家,封建政權建立較早,社會改革進行較快,所以魏國的經濟力量日益雄厚,成為戰國初期實力最強的國家。
桂陵之戰:魏國自恃強大,不斷進攻韓、趙,三國聯盟破裂。公元前354年,魏攻趙,齊國出兵相救,齊以田忌為將,孫臏為師,孫臏是著名的軍事家,他與田忌謀略,西攻魏國,魏軍在桂陵遭到齊軍阻截,大敗,主將龐涓被擒。這就是以「圍魏救趙」的戰法著稱於世的「桂陵之戰」。
馬陵之戰:公元前342年,魏攻韓,齊國又出兵相救,以田忌、田嬰為將,孫臏為師,魏以太子申為上將軍,與龐涓迎擊齊軍,齊軍用孫臏之計,詐敗,魏軍緊追,追至馬陵(今山東范縣西南),中齊軍埋伏。魏軍大亂,死者無數。龐涓自殺,太子申被虜,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
「徐州相王」: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後,魏國元氣大傷,逐漸失去了雄居東方的地位,公元前361年魏國將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縣)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積極尋求同盟者共同對付秦國。在此種情況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與齊威王會於徐州(今山東滕州市東南),相互尊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
5? 「合縱」與「連橫」
所謂「合縱」,就是關東各國為了抗拒秦國,組成軍事聯盟;秦為了拆散各國的聯合,破壞「合縱」,以便於各個擊破,就在關東積極爭取與國,稱為「連橫」。由於各國的矛盾錯綜復雜,合縱和連橫並不十分穩固。公元前298年,齊與韓、魏合縱攻秦,一直攻入函谷關,相持三年,迫使秦國割地求和,韓、魏收回了被秦侵佔的一部分領土,齊在東方聲威大震。
6? 樂毅伐齊
公元前284年,秦、韓、趙、魏、燕五國聯軍在燕將樂毅的指揮下,在濟西大敗齊軍,樂毅指揮燕軍攻入齊都臨淄,連下七十餘城,史稱「樂毅伐齊」。後來齊人田單用「火牛陣」大破燕軍,才使齊國轉危為安,但齊國已無力與秦國相抗衡。
7? 秦「遠交近攻」
趙國經過武靈王的改革,成為北方大國,由於齊、楚等國的衰弱,趙國成為唯一能夠勉強與秦相抗衡的國家。秦昭王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一方面拉攏東方的齊、楚,一方面積極地對外用兵,不斷侵佔鄰國的土地。
8? 長平之戰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韓國,韓向趙求救,趙派大將廉頗率兵進駐長平,廉頗採取堅壁固守、以逸待勞的策略,秦軍久攻不下,兩軍相持一年多。公元前260年,趙王中了秦的反間計,改用趙括代替廉頗。趙括只知紙上談兵,缺乏實戰經驗,他一到長平,就改守為攻,向秦全面出擊。秦將白起佯敗後退,另設兩支奇兵包抄趙軍後路,趙括被亂箭射死,趙軍40餘萬被俘,白起將其全部坑殺,趙國從此一蹶不振。這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
9? 秦統一六國的兼並戰爭
公元前238年,秦王親政後,幽禁太後,罷免呂不韋,以尉繚、李斯為輔,秦國為之一振。公元前230年,秦王政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統一六國的兼並戰爭。公元前230年,秦派內史騰攻韓,俘韓王安,韓亡。公元前229年,秦將王翦率軍攻趙,次年趙王被俘,趙公子嘉自立為王。公元前222年,代王嘉為秦將王賁所俘,趙亡。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行刺秦王未遂,秦遂起兵攻燕。次年下燕都薊城,燕王喜逃到遼東,殺太子丹求和。公元前222年與代王嘉同時被俘,燕亡。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攻魏,引河水灌大梁,魏王嘉出降,魏亡。公元前224年,秦王派王翦率軍60萬伐楚,次年,俘楚王負芻,平定楚地。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攻齊,俘齊王建,齊亡。至此,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統一了六國,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
秦統一的歷史必然性:
①從經濟上講,秦統一是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割據的狀態下,各國關卡林立,強征勒索,給交通和商業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戰國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不斷加強,強烈要求政治上的統一,以為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②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自西周滅亡以後,中國一直處於戰亂之中,長期的割據混戰,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人們強烈要求結束分裂割據的局面,嚮往「四海之內若一家」的前景,統一已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③從民族關繫上講,經過春秋、戰國長期的民族融合,華夏族在中國境內形成一個相當鞏固的民族共同體,且有較高的經濟、文化水平。
④秦國的強大決定了由秦國來完成統一全國的歷史使命。秦國的商鞅變法比較徹底,「軍功爵」制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獎勵農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嚴密的吏治和法制提高了工作效率。與秦相反,東方六國變法不徹底,內部又紛爭不已,國力一再削弱,由秦國完成統一也就成為必然。
⑤秦王嬴政在統一過程中表現了他的雄才大略。他除掉了呂不韋、嫪毐、太後集團,有利於政令的統一,注重網羅人才,任用尉繚、李斯、王翦、王綰、蒙恬等人,各盡其用;在軍事上,採取了「遠交近攻」的政策,逐步瓦解六國。秦王政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歷史中的春秋五國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