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國家間的故事,求出處
我聽說的是匈奴的冒頓大單於,他剛當上單於的時候,匈奴還很弱小,零國向他索要駿馬美女,他多給了,然後零國又向他索要土地,他說,駿馬,美女多可以舍棄,唯獨國土不可以舍棄,然後發兵,打敗了零國,統一了北方草原。
至於南北朝或者五代十六國間我沒聽說有這樣的故事。
2.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大一統分別依次是那些朝代
.秦:統一六國。
2.漢:結束秦末的混亂局面。
3.曹孟德在東漢末年將北方統一。
4.晉:統專一魏、蜀屬漢、吳三國。
5.隋:統一南北朝中的南朝。
6.唐:大一統,也是西藏第一次與中原統一。
7.元:元帝國的擴張最北到北冰洋,南到東南亞,東有庫頁島,西至今日的巴格達,這960萬平方千米的地更不用說了。
8.明:推翻元朝,本土仍是統一狀態,但失去了大部分成吉思汗擴張得來的地,不過也夠大,向北也能延伸到北冰洋。
9.清:本土統一,但版圖進一步縮小,失去明朝擁有的今日的俄羅斯東部。為我們現在的版圖奠定雛形,盛世時期比現在版圖略大,超過1000萬平方千米,衰世時期主要丟掉東北、西北、西南約20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外蒙古獨立後剩餘的領土大約是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
P.S.宋朝從來未統一中國,只統一了南方,當時宋+遼+金+西夏才是統一的版圖。因為它在唐的統一後又不是大一統,故不算統一。我上面說的曹孟德、晉和隋,雖沒有全部統一,但相對於東漢末年、三國和南北朝統一了很多,故算統一。
3. 世界上哪些國家是從中國歷史中分化出去的
日本在政權上從來抄與中國沒襲有關聯,文化上多受漢唐影響。而人種上,無論有無徐福之說,自戰國後期便開始有大量齊、燕國人自朝鮮半島輾轉流亡日本。
韓國,或者說朝鮮半島的高麗,由來已久。最初,周代商後,箕子受封於此,史稱「箕子朝鮮」;秦滅六國,大量燕、齊難民逃亡至此;漢初,燕王盧綰謀反,其大將衛滿逃至朝鮮,建立「衛滿朝鮮」。但朝鮮高麗民族,據說是西部游牧民族遷徙至此,想必也是民族融合的產物。直到唐太宗李世民征服高麗,朝鮮半島成為中國附屬國,先後臣服於蒙元與滿清,直至清末。
玩過三國的朋友還記得一個南方的地名「交趾」。在漢代,交趾就是越南,越南也就是所謂「百越之南」,中國曾今設立地方政府,直接管轄。後魏晉以來,五胡亂華,南方控制不足,交趾就漸漸與中原漸行漸遠。直至明成祖永樂年間,越南國內發生政變,請援於大明,張用領兵平叛。加之,大明國勢如日中天,越南再次並入中國國土,但只作為附屬國,與朝鮮一樣
4. 中國古代史上曾經有三次大的分裂,分別是在什麼時候又是什麼朝代結束了分裂重新實現了統一
【1】、東周時期(秦統一);
【2】、魏晉南北朝時期(隋統一);
【3】、五代十國時期(北宋統一)。
5. 中國古代16個國家分別是什麼
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
1、成漢
成漢(304——349)是十六國之一。西晉末年,天災人禍橫行,益州蜀郡的巴氐族領袖李特率領難民起兵反晉。297年,李特率領關中流民團南下漢中。
302年,自稱為使持節、大都督、鎮北大將軍。第二年定年號建初,率軍攻打成都,益州刺史羅尚拒守,李特敗亡。其弟李流繼續統領流民作戰,次年病死。
之後李特之子李雄成為首領,於304年攻下成都,稱成都王,306年稱帝,國號成,史稱成漢。
334年,李雄病死,遺命其兄之子李班繼位,數月後李雄之子李期殺李班自立。338年,李驤之子李壽又殺了李期自立為帝。
李壽生活奢侈荒淫,人民受到嚴酷的徭役壓迫。李壽死後,其子李勢繼位,大肆殺伐,國勢更加衰弱。
347年,東晉的執政桓溫率兵攻打成漢,李勢投降,成漢的殘余勢力在2年後也被東晉徹底消滅。
2、前趙
前趙(304-329),亦稱漢趙,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十六國」之一,是西晉晚期由匈奴人建立的政權。
公元319年趙國分裂為二趙:關中的劉氏「趙帝」和關東的石氏「趙王」兩個獨立政權。史家為加以區分,將關中的劉氏趙國連同劉淵所建的漢國,即將稍前的(屠各)劉姓政權統稱為前趙,而將隨後的石姓趙國稱為後趙。
304年十一月,劉淵以復漢為名,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縣北)即漢王位,改元元熙,定國號為漢。正式建立漢國(匈奴漢國)。
308年十月,劉淵正式稱帝,改元永鳳。309年遷都平陽。310年病卒。長子劉和即位,後庶弟劉聰弒篡。316年晉愍帝降漢,西晉亡。
318年七月,劉聰(漢昭武帝)死,其太子劉粲繼立,八月靳准發動平陽政變殺粲。鎮守長安的漢中山王劉曜發兵攻靳准。十月劉曜軍行至赤壁(今山西河津市西北的赤石川),即位稱帝,改元光初,次年改國號為趙(前趙)。
之後石勒反劉而自稱趙王(後趙),前趙喪失東土,趙帝劉曜獨存西境。此後劉曜、石勒常相攻伐。
由於劉曜在關中地區對各民族採取高壓政策,加上治國無方,一味征戰,國勢日頹,石勒則控制了河北廣大地區。公元328年,二趙大戰於洛陽城西,劉曜飲酒過量,兵敗被擒,前趙主力被消滅。
329年,後趙軍乘勝西進,前趙太子劉熙棄長安而奔於上邽[guī](今甘肅天水)。九月,後趙石虎攻克上邽,殺劉熙及其文武百官,前趙亡。前趙5主15年,後趙2主11年。一說漢趙傳3世5主,凡二十六年。
3、後趙
後趙(公元319——352)是十六國時期羯族首領石勒建立的政權,後期改國號為「衛」。歷經七帝,享國三十二年。
319年,石勒在襄國(今河北邢台)自立,稱趙王,史稱後趙。329年石勒滅前趙,次年(330年)稱大趙天王,行皇帝事,旋稱帝。
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卒。次年其從子石虎篡位,稱居攝天王。335年,遷都鄴(今河南安陽北至河北臨漳南)。337年稱大趙天王,349年復稱帝。石虎非常殘暴,征役無時,大興土木,荒淫無度,社會矛盾尖銳。
太寧元年(349年),石虎卒,其諸子為爭帝位互相殘殺,石虎養孫冉閔坐大把權,並於350年改國號為「衛」,不久殺皇帝石鑒,並屠殺石氏子孫及羯胡,同時石祗也在襄國稱帝,內戰全面爆發。351年,石祗被手下大將劉顯所殺,之後劉顯也被冉閔攻殺,後趙最終覆滅。
石勒開拓疆土,滅漢趙,佔有除遼東、河西以外的北方地區。後趙前期仍採取胡漢分治政策,但注意籠絡漢族士人,減輕租賦,發展農業生產,推行儒家教育。
統治地區包括冀州、並州、豫州、兗州、青州、司州、雍州、秦州、徐州、涼州及荊州和幽州部分地區。
4、前涼
前涼(公元318-376),是東晉十六國中的北方大國,公元301年,涼州大姓漢人張軌被晉朝封為涼州刺史,公元313年封西平公、涼州牧,課農桑、立學校,多所建樹。又鑄五銖錢,全境通行,前涼是對北魏產生深遠影響的北方大國。
西晉覆滅後,張氏仍據守涼州,使用司馬鄴的建興年號,成為割據政權,史稱前涼。320年,張茂改元永元,徹底成為獨立政權。
324年,漢趙封茂為涼王。345年,張駿稱假涼王。349年,張重華稱涼王。公元353年,張祚即位稱涼公,次年復稱涼王,並給前任諸王追加謚號。359年,張玄靚去王號。
張駿、張重華父子統治時期,前涼極盛,統治范圍包括甘肅、寧夏西部以及新疆大部。史載「南逾河、湟,東至秦、隴,西包蔥嶺,北暨居延」。
但自353年張重華病死後前涼就內亂不止,國勢大衰。張天錫時已失去甘肅南部。 376年前秦天王苻堅對前涼發動全面進攻,張天錫投降,前涼覆滅。
386年,張天錫世子張大豫自稱涼王,欲復國,旋被前秦攻滅。
5、北涼
北涼(397年——439年或460年)是十六國之一。由匈奴支系盧水胡族的首領沮渠蒙遜所建立;另有一種看法認為建立者為段業,此說是以蒙遜堂兄沮渠男成擁立段業稱涼州牧,並改元神璽為立國之始(397年)。
401年蒙遜誣男成謀反,段業斬男成,蒙遜以此為借口攻滅段業,仍稱涼州牧,改元永安,因此亦有人以此為北涼立國之時。
北涼都城先為張掖,蒙遜自稱張掖公。412年遷都武威,稱河西王,涼州牧。最強盛的時候控制今甘肅西部、寧夏、新疆、青海的一部分,是河西一帶最強大的勢力。421年滅西涼。433年蒙遜去世,其子沮渠牧犍繼位。439年北魏大軍圍攻姑臧,沮渠牧犍出降。
之後牧犍弟沮渠無諱西行至高昌重新建國,444年沮渠無諱病故,弟弟沮渠安周繼任。460年柔然攻破高昌,沮渠安周被殺,北涼遂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前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後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前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成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十六國
6. 中國歷史上同時存在三個國家的時期都有哪
1:三國時期,魏蜀吳
2:北宋時期,宋遼夏
3:南宋時期,宋金夏
7. 列舉中國歷史上的所有國家
遠古神化時期 約10000年前-4000年前 伏羲 約8000年前 女媧 約6000年前 燧人 約5500年前 有巢 約5300年前 神農 約5000年前 誇父 約4800年前 蚩尤 約4500年前 五帝時期 約4300年前-4000年前 黃帝 約4300年前 顓頊 約4200年前 帝嚳 約4150年前 唐堯 約4060年前 虞舜 約4000年前 奴隸制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5世紀 夏 約公元前2000年(前21世紀) 商 公元前1562-前1066 周 公元前1066-前770(周實際已滅亡) 春秋(先後霸主:齊,宋,楚,晉,秦。春秋五霸)公元前770 戰國(齊,楚,偃,韓,趙,魏,秦)公元前476 原始理想化封建制度時期 約公元前5世紀-公元6世紀 秦 公元前221-前206 西楚 公元前206-前202 漢 公元前202-公元8年 新(王莽)公元8-23 後漢 公元25-183(後漢實際已滅亡) 三國(魏,蜀,吳)公元220-263(三足鼎立已破) 晉 公元265-316(晉淪為地方政權) 五胡十六國 公元304年-439年 成漢 公元304-347 漢趙 公元304-329 東晉 公元317-420 後趙 公元319-351 前涼 公元320-376 前燕 公元337-370 冉魏 公元350-352 前秦 公元351-394 後燕 公元384-407 西燕 公元384-394 後秦 公元384-431 西秦 公元385-431 後涼 公元386-403 南涼 公元397-414 北涼 公元397-439 南燕 公元398-410 西涼 公元400-421 西蜀 公元405-413 夏 公元407-431 北燕 公元407-439 南北朝 公元439年-公元581年 北魏 公元386-534 東魏 公元534-550 西魏 公元535-551(實際西魏已亡) 北齊 公元550-576 北周 公元557-581 宋 公元420-472(宋實際已亡) 齊 公元479-498(陳實際已亡) 梁 公元502-550(梁實際已亡) 陳 公元557-582(陳實際已亡) 封建制度巔峰時期 約公元6世紀-公元10世紀 隋 公元581-617(隋實際已亡) 唐 公元618-907 五代十國 公元907年-979年 後梁 公元907-923 後唐 公元923-936 後晉 公元936-946 後漢 公元947-979 後周 公元951-960 (十國:歧,南楚,吳越,前蜀,南吳,桀燕,南漢,南平,閩,後蜀,南唐) 封建制度成熟時期 公元11世紀-公元14世紀 宋(遼)公元960-1127(宋淪為地方政權,遼 公元916-1125) 金(西夏)公元1115-1234(西夏 公元1032-1227) 元 公元1206-1370 封建制度完善時期 公元14世紀-公元18世紀 明(鮮卑,瓦剌,韃靼)公元1368-1644(明淪為地方政權,先輩瓦剌既蒙古 公元1206-1630) 順 公元1644-1645 清 公元1644-1912 封建制度崩潰時期 公元18世紀-公元20世紀 義和團(拳)約公元1887-公元1900年農歷5月 民國(偽)公元1911年10月10日-公元1928年 袁世凱稱帝 公元1915年-公元1916年 軍閥混戰 公元1916年-公元1928年 張勛復辟 公元1917年7月1日-7月12日 共和制度成型時期 公元20世紀初-公元20世紀末 民國(真)公元1928年-公元1949年(民國淪為地方政權) 日本(侵)公元1931年-公元1944年(實際大部分日佔區已經收回) 解放戰爭 公元1947年-公元1951年(全國性全面解放) 理想共和制崩潰時期,理性共和制完善時期 公元20世紀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公元1949年- 以上全部是按歷史時間的先後順序來寫的。
滿意請採納
8. 中國古代16個國家分別是什麼
五胡十六國,簡稱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該時期自304年李雄和劉淵分別在蜀地建立成國(成漢)、在中原建立漢趙(後稱前趙)時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滅北涼為止。這一期間,中國江南、荊湘地區有東晉控制,而北方和西南則先後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其中的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十六個國家實力強勁,被統稱為十六國。匈奴、鮮卑、羯胡、氐、羌被稱為五胡。
9. 中國古代國家分裂與統一分別都有哪些原因
1.歷代疆域類型: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政權形式、行政制度、管理辦法的具體情況非常復雜,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差別也很大,疆域的定義很難確定,也很難一概而論.疆域主要類型則可分為以下幾種:
①正式行政區:一般置農業區,或半農業牧區.有正式的、分級的行政機構.
②特殊行政區:歷代在邊遠地區新設置的行政單位,多數是新控制或佔領的地區,在非漢族(或本民族)聚居地區所設置的行政區,統治者給予一定的優待,實行比較鬆散的管理.這種特殊行政區往往是一種過渡形式,當條件成熟後,就會改為正式行政區.
③軍事駐防、屯墾區:在邊疆地區設置的以軍事機構控制、監護、管理當地行政事務的區域.
④民族或地方自治地區:在非漢民族聚居區或新控制的地方政權范圍內設的行政區.它們對內部事務享有一定的自治權.
⑤實際統治區:一個政權或政治實體實際上控制的,並得到相鄰政權實際承認或沒有受到干預的區域.2.中國古代王朝的更替.
(1)原因:
中國古代王朝頻繁更替的根源在於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具有分散性;統治集團的腐敗和爭權奪利的斗爭是導致王朝更替的內在原因;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是導致王朝更替的重要原因;少數民族的倔起,民族之間的利益沖突.
(2)認識:
從王朝更替的結果與影響看,統一王朝和分裂割據政權的更替出現,但國家統一始終是主流,是歷史發展的趨勢.王朝更替雖然暫時破壞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新建立的王朝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又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優質解答
、國家統一的原因與影響
1)、國家統一的原因:
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及時調整是封建國家統一的根本原因.
②民族融合的不斷加強使民族矛盾逐漸緩和,中華民族內部凝聚力的日益加強是封建國家統一的基本原因.
③中央集權制的建立和不斷的完善發展.
④中原漢族先進文化的吸引]力,使少數民族的統一向心力不斷增強.
⑤統治者注意採取維護國家統一的政策.
⑥長期戰亂後,人民渴望統一.
⑦卓越歷史人物致力於統一的偉大作用.
2)、國家統一的影響:
①保持了社會相對安定的政治環境. ②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③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於各民族之間相互學習. ④有利於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
⑤有利於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⑥有利於邊疆的鞏固和開發.
⑦有利於建設大型社會工程,如水利設施、長城等.⑧有利於抵禦少數民族政權的掠奪.
⑨有利於抵禦外國的侵略等.
2、國家分裂的原因與影響
1)、國家分裂的因素有:
①由於政治黑暗腐敗,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及階級矛盾激化,導致中央集權統治力量的衰弱而無力控制地方.
②地方割據勢力膨脹而最終壓過中央集權力量.
③或由民族矛盾尖銳所導致.但是封建經濟的分散性是造成分裂的根本原因.
2)、國家分裂的影響:
長期的分裂割據必然影響到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影響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影響到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由於分裂中孕育著統一的因素,因而長期分裂之後建立起來的統一王朝,其內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大加強.
3、綜合評價封建國家的分裂與統一
①從直觀上看,中國封建社會是在國家分裂與統一的交替發展中最終走上統一的.但應當看到每一次分與合的交替並不是歷史簡單的重復,而是一種歷史的進步.因為每一次交替過程,都使國家統一的基礎更加牢固,條件更加充分,因此從分裂走向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②縱觀歷史上的統一,實施統一的統治者往往採取綜合準備和切實可行的方法.
這對我們今天最終實現國家的統一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發展經濟實力,為統一奠定堅實基礎;爭取政治優勢,為統一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增強軍事實力,為統一提供可靠的保證.縱觀中國古代歷史,統一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這是不以少數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③中國古代統一之所以能成為歷史發展的主流,主要原因:
第一,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有效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第二,儒家的「大一統」思想占統治地位,對維護國家統一起有利作用;
第三,一批傑出人物如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為國家的統一奠基、鞏固、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第四,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融合,歷史文化認同不斷強化,從而形成統一的歷史潮流;
第五,中國獨特的相對獨立的自然地理條件,造成兩方面的影響:一是歷史上多數重大政治活動都具有明顯內向性;二是如馬克思所說的,亞洲的大河流域需要有中央集權的機構來執行公共工程的職能,中國地理條件之整體的統一性具有促進和維護國家統一的作用.
④要辯證地認識封建國家分裂的作用和影響:
一方面要看到國家分裂給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如社會動盪不安,經濟發展遲滯,人民生活貧困等;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國家分裂過程中歷史的客觀發展,如多民族的融合,人民渴望統一,經濟文化的交流等因素.
⑸對國家分裂和統一的認識:
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和必然結果,它使中華民族歷史前後相接,綿延至今.歷史發展是螺旋式的上升運動.「離」、「合」、「治」、「亂」雖然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正是在「離」、「合」、「治「、「亂」中,我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得到了發展和鞏固.從歷史的長遠發展看,國家的統一,為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為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實現各民族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條件.從分裂走向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願.統一是國家發展的主流,分裂是暫時的、次要的.
10. 中國歷史上有幾個朝代分別叫什麼
夏朝約前2146-1675禹 商朝約前1675-1029湯 周 西周約前1029-771周文王姬發 東周前770-256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476 戰國前475-221 秦朝前221-207始皇帝嬴政 漢 西漢前206-公元8漢高祖劉邦 新朝9-23王莽 東漢25-220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 魏220-265魏文帝曹丕 蜀漢221-263漢昭烈帝劉備 吳222-280吳大帝孫權 晉 西晉265-316晉武帝司馬炎 東晉317-420晉元帝司馬睿 十六國304-439 南朝 宋420-479宋武帝劉裕 齊479-502齊高帝蕭道成 梁502-557梁武帝蕭衍 陳557-589陳武帝陳霸先 北朝 北386-534魏道武帝拓跋珪 魏 東魏534-550魏孝靜帝元善見 西魏535-556魏文帝元寶炬 北齊550-577齊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581周孝閔帝宇文覺 隋朝581-618隋文帝楊堅 唐朝618-907唐高祖李淵 五代十國 後梁907-923梁太祖朱晃 後唐923-936唐庄宗李存勖 後晉936-947晉高祖石敬瑭 後漢947-950漢高祖劉暠 後周951-960周太祖郭威 宋 北宋960-1127宋太祖趙匡胤 南宋1127-1279宋高宗趙構 遼國907-1125遼國耶律阿保機 大理937-1254 西夏1032-1227 金1115-1234金太祖阿骨打 元朝1206-1368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1368-1644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1616-1911皇太極 中華民國1912-1949。 望採納謝謝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