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8位文官排行,為何劉伯溫只能排第四
因為除了他之外,還有好幾個能力在他之上的,就像跟劉伯溫齊名的諸葛亮,就排在他前面,主要是前面幾個人的實力和成就比他高,所以他只能排第四。
一,霍光排在劉伯溫的前面,是因為他獨攬大權。
在八位文官里,霍光排在第一名。他是西漢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同時也是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霍光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對於西漢昭宣中興貢獻非常大。霍光曾經在漢武帝快死的時候位列四大輔臣之首,昭宗年間他獨攬大權,真真切切的做到了什麼叫“政由己出”。他的權力大到連帝王都可以廢黜,影響力極大,從他死後漢宣帝曾親赴弔唁就可以看出來。
所以他們都排在劉伯溫的前面,因為他們在自己年代的影響力都大過劉伯溫,權利和成就也比劉伯溫高。
2. 劉伯溫是何人
中國明初大臣,文學家。字伯溫。浙江青田人。元至順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回,尤精象緯之學答,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18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大封功臣,封為誠意伯,歲祿240石。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朱元璋比之為張良。劉基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四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尋以舊憾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訐而奪祿。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八年,遣使護歸,居一月而卒。後塗節謂其死實為胡惟庸投葯所致。劉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3. 歷史人物劉伯溫是什麼朝代的
劉伯溫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從小就好學深思,喜歡讀書,對儒家經典、諸子百家之書,都非常熟悉。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潛心研究,頗有心得。他的記憶力非常好,讀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而且文筆精彩,所寫文章非同凡俗。他14歲時入處州郡學讀《春秋》,17歲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習宋明理學,同時積極准備科舉考試。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努力,使年輕的劉伯溫很快在當地脫穎而出,成為江浙一帶的大才子、大名士,開始受到世人的矚目。他的老師鄭復初就曾對劉伯溫祖父說:"他日這個孩子必定會光大你家門楣,振興劉氏家族!"西蜀名士趙天澤在品評江左人物時,將劉伯溫列為第一,將他與諸葛孔明相比也可以與我象比了,說劉伯溫他日一定會成為濟時大器。 劉伯溫果然是人中之傑。他於元統元年(1339年)考取進士,從此進入仕途,開始他在中國歷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劉伯溫希望為元朝政府效力,通過做官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他在中進士後不久,被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後又任元帥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議往往得不到朝廷的採納,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壓制。劉伯溫非常失望,先後3次憤然辭職,回故鄉青田隱居。 劉伯溫隱居青田期間,潛心著述。他將自己的思想和對社會、人生的見解進行了一番總結,創作了著名的《郁離子》一書。而當此之時,全國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全國各地反元起義風起雲涌,元王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但各支反元義軍又互相紛爭,各不相讓。劉伯溫靜觀天下形勢,經過一番分析,認為在眾多的起義軍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龍天子之氣,他領導的一支紅巾軍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隊伍。 公元1360年,義軍統帥明太祖兩次向隱居青田的劉伯溫發出邀請,劉伯溫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終於決定出山輔助明太祖,希望通過助朱氏打江山來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宏偉大志。與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相似,劉伯溫初次與朱氏相見,就提出了"時務十八策"。明太祖一見劉伯溫之後,更是大喜不已,從此將劉伯溫視為自己的心腹和軍師。 劉伯溫出山之後,忠心耿耿地為朱氏政權效力,積極為明太祖出謀劃策。他為朱氏制訂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然後北向中原,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而明太祖得到劉伯溫的輔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劉伯溫為他定下的戰略、戰術行事,先用誘敵之計大敗陳友諒,挫其銳氣,再於公元1363年在鄱陽湖與陳氏決戰,將其勢力徹底消滅。第二年,又依計將張士誠的勢力消滅。然後,明太祖派部隊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時准備在南方稱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稱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為朱氏最後平定天下、開創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基,作為開國元勛之一,被任命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為了表彰劉伯溫的特殊貢獻和巨大功勛,明太祖還下詔免加劉伯溫家鄉青田縣的租稅。這是處州地區惟一不加稅的一個縣。不久又追封劉伯溫的祖父、父親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劉伯溫被任命為弘文館學士,受"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稱號,賜封誠意伯,食祿241石。至此,劉伯溫本人的事業和青田劉氏家族的發展,都如日中天,達到了最輝煌的鼎盛時期。 作為一代軍師和智者,劉伯溫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時疾惡如仇,得罪了許多同僚和權貴,同時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後,毅然選擇激流勇退,於洪武四年(1371年)主動辭去一切職務,告老還鄉,回青田隱居起來。 劉伯溫在青田過了2年的隱居生活,本來希望遠離世間是非爭奪。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實在太高,他的名聲實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間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這就無法避免政敵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劉伯溫的政敵胡惟庸當了左丞相,指使別人誣告劉伯溫,說他想霸佔一塊名叫"茗洋"的"有王氣"的土地做自己的墳墓,圖謀不軌。早就對劉伯溫放心不下的明太祖,聽到誣告後果然剝奪了劉伯溫的封祿。劉伯溫非常惶恐,於是親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謝罪,並留在南京不敢回來。後來,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與秦燴相提並論,劉伯溫更加憂慮,終於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劉伯溫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護送回家,不久在家憂憤而死,終年65歲。 劉伯溫在南京時,胡惟庸曾派太醫為劉伯溫診病送葯,但劉伯溫吃了他的葯後,病情加劇。因此,當時人們懷疑劉伯溫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後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因而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縣是1948年析置的新縣,縣名就是為了紀念劉基。 劉伯溫不但是一位謀略大師,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傳於世的有《郁離子》10卷和《誠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離子》一書在中國思想上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劉伯溫死後,葬於青田武陽夏山。據說,劉伯溫死前曾預言胡惟庸必敗,到時明太祖會為自己平反昭雪,他還特留下一封密奏給兒子,要他在日後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時候再上奏。5年後,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後,劉伯溫果然被平反。明太祖還賜給劉氏家族金書鐵券,特批劉氏成員可憑此免一次死罪。
4. 關於劉伯溫的歷史資料
劉伯溫畫像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文成,漢族,溫州文成縣南田人(舊屬青田縣)。元末明初軍事謀略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使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亮。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目錄[隱藏]早年生活 仕途生涯 輔佐朱元璋 晚年生活 著作 作品選摘 詩 詞 名言家族 子女悲劇性結局——《明朝那些事兒》 劉伯溫傳說早年生活仕途生涯輔佐朱元璋晚年生活著作作品選摘 詩 詞 名言家族 子女悲劇性結局——《明朝那些事兒》劉伯溫傳說
[編輯本段]早年生活劉伯溫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從小就好學深思,喜歡讀書,對儒家經典、諸子百家之書,都非常熟悉。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 更是潛心研究,頗有心得。他的記憶力非常好,讀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而且文筆精彩,所寫文章非同凡俗。他14歲時入處州郡學讀《春秋》,17歲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習宋明理學,同時積極准備科舉考試。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努力,使年輕的劉伯溫很快在當地脫穎而出,成為江浙一帶的大才子、大名士,開始受到世人的矚目。他的老師鄭復初就曾對劉伯溫祖父說:「他日這個孩子必定會光大你家門楣,振興劉氏家族!」西蜀名士趙天澤在品評江左人物時,將劉伯溫列為第一,將他與諸葛孔明相比,說劉伯溫他日一定會成為濟時大器。劉伯溫果然是人中之傑。他於元統元年(1339年)考取進士,從此進入仕途,開始他在中國歷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編輯本段]仕途生涯 劉伯溫廟前劉伯溫的塑像最初,劉伯溫希望為元朝政府效力,通過做官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他在中進士後不久,被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後又任元帥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議往往得不到朝廷的採納,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壓制。劉伯溫非常失望,先後3次憤然辭職,回故鄉青田隱居。劉伯溫隱居青田期間,潛心著述。他將自己的思想和對社會、人生的見解進行了一番總結,創作了著名的《郁離子》一書。而當此之時,全國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全國各地反元起義風起雲涌,元王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但各支反元義軍又互相紛爭,各不相讓。劉伯溫靜觀天下形勢,經過一番分析,認為在眾多的起義軍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龍天子之氣,他領導的一支紅巾軍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隊伍。 [編輯本段]輔佐朱元璋 朱元璋公元1360年,義軍統帥明太祖兩次向隱居青田的劉伯溫發出邀請,劉伯溫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終於決定出山輔助明太祖,希望通過助朱氏打江山來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宏偉大志。與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相似,劉伯溫初次與朱氏相見,就提出了「時務十八策」。明太祖一見劉伯溫之後,更是大喜不已,從此將劉伯溫視為自己的心腹和軍師。
劉伯溫出山之後,忠心耿耿地為朱氏政權效力,積極為明太祖出謀劃策。他為朱氏制訂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然後北向中原,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而明太祖得到劉伯溫的輔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劉伯溫為他定下的戰略、戰術行事,先用誘敵之計大敗陳友諒,挫其銳氣,再於公元1363年在鄱陽湖與陳氏決戰,將其勢力徹底消滅。第二年,又依計將張士誠的勢力消滅。然後,明太祖派部隊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時准備在南方稱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稱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為朱氏最後平定天下、開創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基,作為開國元勛之一,被任命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為了表彰劉伯溫的特殊貢獻和巨大功勛,明太祖還下詔免加劉伯溫家鄉青田縣的租稅。這是處州地區惟一不加稅的一個縣。不久又追封劉伯溫的祖父、父親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劉伯溫被任命為弘文館學士,受「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稱號,賜封誠意伯,食祿241石。至此,劉伯溫本人的事業和青田劉氏家族的發展,都如日中天,達到了最輝煌的鼎盛時期。 [編輯本段]晚年生活作為一代軍師和智者,劉伯溫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時疾惡如仇,得罪了許多同僚和權貴,同時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後,毅然選擇激流勇退,於洪武四年(1371年)主動辭去一切職務,告老還鄉,回青田隱居起來。
劉伯溫在青田過了2年的隱居生活,本來希望遠離世間是非爭奪。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實在太高,他的名聲實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間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這就無法避免政敵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劉伯溫的政敵胡惟庸當了左丞相,指使別人誣告劉伯溫,說他想霸佔一塊名叫「茗洋」的「有王氣」的土地做自己的墳墓,圖謀不軌。早就對劉伯溫放心不下的明太祖,聽到誣告後果然剝奪了劉伯溫的封祿。劉伯溫非常惶恐,於是親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謝罪,並留在南京不敢回來。後來,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乃是天下第一大奸臣,可與秦檜相提並論。劉伯溫更加憂慮,終於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劉基雖然不良於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員一樣,參加元旦的早朝,隨後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歲早朝》,這雖屬於歌功頒德的應酬文字,但詩中仍可以看見劉基的心情。正月中旬,宋濂的門人劉剛來到劉基的住處,商請劉伯溫將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擇取精華部分編輯成書,以便誦讀,也請劉基為新書寫一篇序文。他毫不猶豫的答應了。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葯方,他照單抓葯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葯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回家後,拒絕親人和鄉里為他找來的一切葯石,只是盡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幾天之後,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後事。交代完後事時,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對他說:「我死後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一點都不耽誤;從此以後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習這門學問。」又對次子劉璟說:「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循環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盡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盡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著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盡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良形象,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後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最後於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歲。六月,葬於青田武陽夏山。
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贈他為太師,諡號文成,因而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縣是1948年析置的新縣,縣名就是為了紀念劉基。。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討論劉基的功績,並決議劉伯溫應該和徐達等開國功臣一樣,配享太廟。
據說,劉伯溫死前曾預言胡惟庸必敗,到時明太祖會為自己平反昭雪,他還特留下一封密奏給兒子,要他在日後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時候再上奏。5年後,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後,劉伯溫果然被平反。明太祖還賜給劉氏家族金書鐵券,特批劉氏成員可憑此免一次死罪。 [編輯本段]著作劉基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在政治、軍事、天文、地理、文學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著有《郁離子》、《覆瓿集》、《寫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經》、 郁離子《百戰奇略》、《時務十八策》、《火龍神器陣法》、《滴天髓》等。
其中的郁離子,郁,有文採的樣子;離,八卦之一,代表火;郁離,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謂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郁離子」是劉伯溫的托稱,劉寫作《郁離子》的時候,是在他47—50歲,一生中最鼎盛之際,此前的半生他鬱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負,後來被奪去兵權,遂棄官歸隱家鄉青田山中,發憤而著《郁離子》。書成不久,他即出山離家,成為朱元璋的親信謀士,協助朱元璋建立了統一的明王朝。
《郁離子》不僅集中反應了作為政治家的劉伯溫治國安民的主張,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觀、哲學思想、經濟思想、文學成就、道德為人以及淵博學識。在寫作《郁離子》的過程中,劉伯溫的整個思想體系,尤其是對社會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張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統。
此外,民間亦有多部與劉伯溫有關的小說。當中,有說他經常微服出巡,體察民情。亦有說他很會占卜,並著有《燒餅歌》,向朱元璋暗示大明日後所發生的事,甚至明亡之後數百年的事。不過,由於劉伯溫早在洪武八年就已離世,使這些故事和預言的真確性存疑。
《列朝詩集小傳》評道:「竊窺其所為歌詩,悲惋衰颯,先後異致。其深衷托寄,有非國史家狀所能表其微者、每盡然傷之。」
5. 劉伯溫生平事跡
劉伯溫生平事跡
劉伯溫(1311-1375年)
劉伯溫(1311-1375年),名劉基,字伯溫,以字行。劉伯溫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從小就好學深思,喜歡讀書,對儒家經典、諸子百家之書,都非常熟悉。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潛心研究,頗有心得。他的記憶力非常好,讀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而且文筆精彩,所寫文章非同凡俗。他14歲時入處州郡學讀《春秋》,17歲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習宋明理學,同時積極准備科舉考試。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努力,使年輕的劉伯溫很快在當地脫穎而出,成為江浙一帶的大才子、大名士,開始受到世人的矚目。他的老師鄭復初就曾對劉伯溫祖父說:"他日這個孩子必定會光大你家門楣,振興劉氏家族!"西蜀名士趙天澤在品評江左人物時,將劉伯溫列為第一,將他與諸葛孔明相比,說劉伯溫他日一定會成為濟時大器。
劉伯溫果然是人中之傑。他於元統元年(1339年)考取進士,從此進入仕途,開始他在中國歷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劉伯溫希望為元朝政府效力,通過做官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他在中進士後不久,被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後又任元帥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議往往得不到朝廷的採納,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壓制。劉伯溫非常失望,先後3次憤然辭職,回故鄉青田隱居。
劉伯溫隱居青田期間,潛心著述。他將自己的思想和對社會、人生的見解進行了一番總結,創作了著名的《郁離子》一書。而當此之時,全國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全國各地反元起義風起雲涌,元王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但各支反元義軍又互相紛爭,各不相讓。劉伯溫靜觀天下形勢,經過一番分析,認為在眾多的起義軍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龍天子之氣,他領導的一支紅巾軍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隊伍。
公元1360年,義軍統帥明太祖兩次向隱居青田的劉伯溫發出邀請,劉伯溫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終於決定出山輔助明太祖,希望通過助朱氏打江山來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宏偉大志。與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相似,劉伯溫初次與朱氏相見,就提出了"時務十八策"。明太祖一見劉伯溫之後,更是大喜不已,從此將劉伯溫視為自己的心腹和軍師。
劉伯溫出山之後,忠心耿耿地為朱氏政權效力,積極為明太祖出謀劃策。他為朱氏制訂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然後北向中原,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而明太祖得到劉伯溫的輔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劉伯溫為他定下的戰略、戰術行事,先用誘敵之計大敗陳友諒,挫其銳氣,再於公元1363年在鄱陽湖與陳氏決戰,將其勢力徹底消滅。第二年,又依計將張士誠的勢力消滅。然後,明太祖派部隊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時准備在南方稱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稱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為朱氏最後平定天下、開創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基,作為開國元勛之一,被任命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為了表彰劉伯溫的特殊貢獻和巨大功勛,明太祖還下詔免加劉伯溫家鄉青田縣的租稅。這是處州地區惟一不加稅的一個縣。不久又追封劉伯溫的祖父、父親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劉伯溫被任命為弘文館學士,受"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稱號,賜封誠意伯,食祿241石。至此,劉伯溫本人的事業和青田劉氏家族的發展,都如日中天,達到了最輝煌的鼎盛時期。
作為一代軍師和智者,劉伯溫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時疾惡如仇,得罪了許多同僚和權貴,同時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後,毅然選擇激流勇退,於洪武四年(1371年)主動辭去一切職務,告老還鄉,回青田隱居起來。
劉伯溫在青田過了2年的隱居生活,本來希望遠離世間是非爭奪。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實在太高,他的名聲實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間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這就無法避免政敵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劉伯溫的政敵胡惟庸當了左丞相,指使別人誣告劉伯溫,說他想霸佔一塊名叫"茗洋"的"有王氣"的土地做自己的墳墓,圖謀不軌。早就對劉伯溫放心不下的明太祖,聽到誣告後果然剝奪了劉伯溫的封祿。劉伯溫非常惶恐,於是親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謝罪,並留在南京不敢回來。後來,胡惟庸升任右丞相,劉伯溫更加憂慮,終於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劉伯溫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護送回家,不久在家憂憤而死,終年65歲。後來被謚為"文成"。劉伯溫在南京時,胡惟庸曾派太醫為劉伯溫診病送葯,但劉伯溫吃了他的葯後,病情加劇。因此,當時人們懷疑劉伯溫是胡惟庸下毒致死。
劉伯溫不但是一位謀略大師,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傳於世的有《郁離子》10卷和《誠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離子》一書在中國思想上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劉伯溫死後,葬於青田武陽夏山。據說,劉伯溫死前曾預言胡惟庸必敗,到時明太祖會為自己平反昭雪,他還特留下一封密奏給兒子,要他在日後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時候再上奏。5年後,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後,劉伯溫果然被平反。明太祖還賜給劉氏家族金書鐵券,特批劉氏成員可憑此免一次死罪。
6. 中國有劉伯溫這個人嗎 有歷史上那麼有名嗎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漢族,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稱內劉青田,容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與宋濂、葉琛、章溢合稱浙東四大名士。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7. 劉伯溫的歷史資料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回,故稱劉答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劉基在輔助朱元璋消滅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歷史活動中發揮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7)劉伯溫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擴展閱讀:
主要成就:
1、政治思想
得民心是劉基治國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業的思想理論依據。民本思想是劉基德政的出發點,不僅具有政治性,而且還有經濟性,是統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針,並通過生產實踐和一生的親民行動為表率。
2、學術思想
劉基的儒學思想對明初的學風產生了直接影響,其融會理學諸派,又以儒道互補,體現了明初思想的特徵,影響了明初學術思想的走向。
3、建國謀略
對於消滅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先後問題上,劉基正確分析了當時的軍事形勢提出先滅陳友諒再取張士誠的正確建議,為朱元璋殲滅群雄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4、法治思想
明朝建立後,劉基建議實行的衛所制度,加強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對於鞏固中央集權起到了重要作用。
網路-劉伯溫
8. 劉伯溫是怎樣的歷史人物
劉伯溫(1311-1375年) 劉伯溫(1311-1375年),名劉基,字伯溫,以字行。劉伯溫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從小就好學深思,喜歡讀書,對儒家經典、諸子百家之書,都非常熟悉。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潛心研究,頗有心得。他的記憶力非常好,讀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而且文筆精彩,所寫文章非同凡俗。他14歲時入處州郡學讀《春秋》,17歲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習宋明理學,同時積極准備科舉考試。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努力,使年輕的劉伯溫很快在當地脫穎而出,成為江浙一帶的大才子、大名士,開始受到世人的矚目。他的老師鄭復初就曾對劉伯溫祖父說:"他日這個孩子必定會光大你家門楣,振興劉氏家族!"西蜀名士趙天澤在品評江左人物時,將劉伯溫列為第一,將他與諸葛孔明相比,說劉伯溫他日一定會成為濟時大器。 劉伯溫果然是人中之傑。他於元統元年(1339年)考取進士,從此進入仕途,開始他在中國歷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劉伯溫希望為元朝政府效力,通過做官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他在中進士後不久,被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後又任元帥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議往往得不到朝廷的採納,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壓制。劉伯溫非常失望,先後3次憤然辭職,回故鄉青田隱居。 劉伯溫隱居青田期間,潛心著述。他將自己的思想和對社會、人生的見解進行了一番總結,創作了著名的《郁離子》一書。而當此之時,全國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全國各地反元起義風起雲涌,元王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但各支反元義軍又互相紛爭,各不相讓。劉伯溫靜觀天下形勢,經過一番分析,認為在眾多的起義軍中,以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最有真龍天子之氣,他領導的一支紅巾軍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隊伍。 公元1360年,義軍統帥朱元璋兩次向隱居青田的劉伯溫發出邀請,劉伯溫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終於決定出山輔助朱元璋,希望通過助朱氏打江山來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宏偉大志。與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相似,劉伯溫初次與朱氏相見,就提出了"時務十八策"。朱元璋一見劉伯溫之後,更是大喜不已,從此將劉伯溫視為自己的心腹和軍師。 劉伯溫出山之後,忠心耿耿地為朱氏政權效力,積極為朱元璋出謀劃策。他為朱氏制訂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然後北向中原,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而朱元璋得到劉伯溫的輔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劉伯溫為他定下的戰略、戰術行事,先用誘敵之計大敗陳友諒,挫其銳氣,再於公元1363年在鄱陽湖與陳氏決戰,將其勢力徹底消滅。第二年,又依計將張士誠的勢力消滅。然後,朱元璋派部隊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時准備在南方稱帝。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為朱氏最後平定天下、開創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基,作為開國元勛之一,被任命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為了表彰劉伯溫的特殊貢獻和巨大功勛,朱元璋還下詔免加劉伯溫家鄉青田縣的租稅。這是處州地區惟一不加稅的一個縣。不久又追封劉伯溫的祖父、父親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劉伯溫被任命為弘文館學士,受"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稱號,賜封誠意伯,食祿241石。至此,劉伯溫本人的事業和青田劉氏家族的發展,都如日中天,達到了最輝煌的鼎盛時期。 作為一代軍師和智者,劉伯溫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時疾惡如仇,得罪了許多同僚和權貴,同時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後,毅然選擇激流勇退,於洪武四年(1371年)主動辭去一切職務,告老還鄉,回青田隱居起來。 劉伯溫在青田過了2年的隱居生活,本來希望遠離世間是非爭奪。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實在太高,他的名聲實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間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這就無法避免政敵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劉伯溫的政敵胡惟庸當了左丞相,指使別人誣告劉伯溫,說他想霸佔一塊名叫"茗洋"的"有王氣"的土地做自己的墳墓,圖謀不軌。早就對劉伯溫放心不下的朱元璋,聽到誣告後果然剝奪了劉伯溫的封祿。劉伯溫非常惶恐,於是親自上南京向朱元璋謝罪,並留在南京不敢回來。後來,胡惟庸升任右丞相,劉伯溫更加憂慮,終於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劉伯溫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護送回家,不久在家憂憤而死,終年65歲。後來被謚為"文成"。劉伯溫在南京時,胡惟庸曾派太醫為劉伯溫診病送葯,但劉伯溫吃了他的葯後,病情加劇。因此,當時人們懷疑劉伯溫是胡惟庸下毒致死。 劉伯溫不但是一位謀略大師,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傳於世的有《郁離子》10卷和《誠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離子》一書在中國思想上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劉伯溫死後,葬於青田武陽夏山。據說,劉伯溫死前曾預言胡惟庸必敗,到時朱元璋會為自己平反昭雪,他還特留下一封密奏給兒子,要他在日後朱元璋想起自己的時候再上奏。5年後,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後,劉伯溫果然被平反。朱元璋還賜給劉氏家族金書鐵券,特批劉氏成員可憑此免一次死罪。
9. 劉伯溫是什麼人物
人物簡介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漢族,字伯溫,謚文成,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於江浙行省處州路青田縣南田山武陽村(今南田山武陽村於1948年劃歸溫州文成縣)。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使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亮。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劉伯溫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從小就好學深思,喜歡讀書,對儒家經典、諸子百家之書,都非常熟悉。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潛心研究,頗有心得。他的記憶力非常好,讀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而且文筆精彩,所寫文章非同凡俗。他14歲時入處州郡學讀《春秋》,17歲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習宋明理學,同時積極准備科舉考試。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努力,使年輕的劉伯溫很快在當地脫穎而出,成為江浙一帶的大才子、大名士,開始受到世人的矚目。他的老師鄭復初就曾對劉伯溫祖父說:"他日這個孩子必定會光大你家門楣,振興劉氏家族!"西蜀名士趙天澤在品評江左人物時,將劉伯溫列為第一,將他與諸葛孔明相比,說劉伯溫他日一定會成為濟時大器。 劉伯溫果然是人中之傑。他於元統元年(1339年)考取進士,從此進入仕途,開始他在中國歷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劉伯溫希望為元朝政府效力,通過做官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他在中進士後不久,被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後又任元帥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議往往得不到朝廷的採納,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壓制。劉伯溫非常失望,先後3次憤然辭職,回故鄉青田隱居。 劉伯溫隱居青田期間,潛心著述。他將自己的思想和對社會、人生的見解進行了一番總結,創作了著名的《郁離子》一書。而當此之時,全國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全國各地反元起義風起雲涌,元王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但各支反元義軍又互相紛爭,各不相讓。劉伯溫靜觀天下形勢,經過一番分析,認為在眾多的起義軍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龍天子之氣,他領導的一支紅巾軍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隊伍。 公元1360年,義軍統帥明太祖兩次向隱居青田的劉伯溫發出邀請,劉伯溫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終於決定出山輔助明太祖,希望通過助朱氏打江山來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宏偉大志。與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相似,劉伯溫初次與朱氏相見,就提出了"時務十八策"。明太祖一見劉伯溫之後,更是大喜不已,從此將劉伯溫視為自己的心腹和軍師。 劉伯溫出山之後,忠心耿耿地為朱氏政權效力,積極為明太祖出謀劃策。他為朱氏制訂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然後北向中原,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而明太祖得到劉伯溫的輔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劉伯溫為他定下的戰略、戰術行事,先用誘敵之計大敗陳友諒,挫其銳氣,再於公元1363年在鄱陽湖與陳氏決戰,將其勢力徹底消滅。第二年,又依計將張士誠的勢力消滅。然後,明太祖派部隊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時准備在南方稱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稱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為朱氏最後平定天下、開創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基,作為開國元勛之一,被任命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為了表彰劉伯溫的特殊貢獻和巨大功勛,明太祖還下詔免加劉伯溫家鄉青田縣的租稅。這是處州地區惟一不加稅的一個縣。不久又追封劉伯溫的祖父、父親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劉伯溫被任命為弘文館學士,受"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稱號,賜封誠意伯,食祿241石。至此,劉伯溫本人的事業和青田劉氏家族的發展,都如日中天,達到了最輝煌的鼎盛時期。 作為一代軍師和智者,劉伯溫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時疾惡如仇,得罪了許多同僚和權貴,同時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後,毅然選擇激流勇退,於洪武四年(1371年)主動辭去一切職務,告老還鄉,回青田隱居起來。 劉伯溫在青田過了2年的隱居生活,本來希望遠離世間是非爭奪。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實在太高,他的名聲實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間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這就無法避免政敵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劉伯溫的政敵胡惟庸當了左丞相,指使別人誣告劉伯溫,說他想霸佔一塊名叫"茗洋"的"有王氣"的土地做自己的墳墓,圖謀不軌。早就對劉伯溫放心不下的明太祖,聽到誣告後果然剝奪了劉伯溫的封祿。劉伯溫非常惶恐,於是親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謝罪,並留在南京不敢回來。後來,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乃是天下第一大奸臣,可與秦檜相提並論。劉伯溫更加憂慮,終於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劉伯溫由皇帝朱元璋所派使者護送回家,不久在家憂憤而死,終年65歲。 劉伯溫在南京時,胡惟庸曾派太醫為劉伯溫診病送葯,但劉伯溫吃了他的葯後,病情加劇。因此,當時人們懷疑劉伯溫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後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因而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縣是1948年析置的新縣,縣名就是為了紀念劉基。 劉伯溫不但是一位謀略大師,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傳於世的有《郁離子》10卷和《誠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離子》一書在中國思想上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劉伯溫死後,葬於青田武陽夏山。據說,劉伯溫死前曾預言胡惟庸必敗,到時明太祖會為自己平反昭雪,他還特留下一封密奏給兒子,要他在日後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時候再上奏。5年後,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後,劉伯溫果然被平反。明太祖還賜給劉氏家族金書鐵券,特批劉氏成員可憑此免一次死罪。 悲劇性結局編輯本段 劉伯溫在與淮西派首領李善長的爭斗中佔了上風,最終卻被李善長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 劉基,號伯溫,足智多謀,思維縝密,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奪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謀士,朱元璋曾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然而,明朝開國後,劉基只被封了個次一等的爵位――誠意伯。雖然他執法如山,並且在與淮西派首領李善長的爭斗中佔了上風,最終卻被李善長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而在這一切的背後,總有一隻無形的手在主宰他的命運,直至生命的終結。 1、淮西派與浙東派拉開爭斗序幕 朱元璋在解決了北元後,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復生產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時,朝廷內部的矛盾又激烈起來,大臣分成兩派,以地域為區分,開始了新的爭斗。 這些所謂派別,實際上就是老鄉會,大家都說一樣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鄉會就是淮西集團,會長本來應該是朱元璋,但考慮到他還兼任皇帝一職,所以當時是由李善長代理。這一集團人多勢眾,主要成員有李善長、郭興、郭英、湯和、周德興,還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說這些人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當時的人們見面都以會說淮西話為榮。 李善長何許人也,為什麼是第一功臣?此人主要負責後勤和政務,如果把劉基比作張良,那麼李善長就是蕭何。他一直跟隨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馬後的勞頓,後勤工作不好搞,勞心勞力又不討好。朱元璋是個明白人,所以在建國後,便以李善長為第一功臣,任命他為丞相。 李善長這個人的特點是外表寬厚,卻心胸狹窄,誰敢和他過不去,就一定要解決對方。 俗話說惡人自有惡人磨。淮西集團很快遇到了對手,那就是浙東集團,首領就是劉基。 兩個集團就在朱元璋眼皮底下開始了斗爭,朱元璋似乎很有興趣,他准備看一場好戲。 2、劉基處死李彬,與李善長結怨 李善長被朱元璋引為第一功臣,於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為韓國公,這是很了不得的,因為當時朱元璋一共只封了六個公爵,其他五個人分別是徐達、常茂(常遇春兒子、李文忠、馮勝、鄧愈,他們都是血里火里拼殺出來的一代名將,而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長排位居然還在這些人之上,名列第一。他也是公爵里唯一的文臣。 相比之下,劉基也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卻只被封誠意伯(伯爵。耐人尋味的是,他的俸祿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石,而李善長是4000石,多出劉基十幾倍。 劉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在許多重要決策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什麼只得到這樣的待遇?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那麼難以解釋。朱元璋是一個鄉土觀念很重的人,李善長是他的老鄉,而且多年來只在幕後工作,從不搶風頭,埋頭幹活,這樣一個人朱元璋是很放心的。相對的,劉基是一個外鄉人,更重要的是,劉基對事情的判斷常常比他還要准確! 從龍灣之戰到救援安豐,朱元璋想到的,他也想到了,朱元璋沒有想到的,他還是想到了。換了你是皇帝,會容許這樣的一個人在身邊嗎?而且這些決策並非安民之策,而是權謀之策,搞陰謀政變十分有用,外加劉基厚黑學的根底也很深,朱元璋時不時就會想起他勸自己不要去救韓林兒這件事。誰知他將來會不會對自己也來這么一手。 不殺他已經不錯了,難道還想要封賞嗎? 劉基一生聰明,但也疏忽了這一點。這也就決定了他在這場斗爭中很難成為勝利者。 洪武元年,雙方第一次交鋒。當時的監察機構是仿照元朝建立的御史台,劉基是御史中丞,也就是說,他是言官的首領,此時的優勢在劉基一邊。 引發矛盾的導火線是一個叫李彬的人,是李善長的親信,他由於犯法被劉基抓了起來,查清罪行後,劉基決定要殺掉他。此時正好朱元璋外出,李善長連忙去找劉基說情,劉基卻軟硬不吃,還將這件事向朱元璋報告。朱元璋大怒,命令立刻處死李彬。不巧,這份回復恰巧落在了李善長手裡,他不敢隱瞞,但也怒不可遏。為了救自己的親信一命,他想了一個借口,他相信只要講出這個借口,劉基是不會拒絕他的求情要求的。 他找到劉基,對他說:「京城有很久不下雨了,先生熟知天文,此時不應妄殺人吧。」 李善長可謂老奸巨猾,他明知劉基深通天文之道,以此為借口,如劉基堅持要殺李彬,大可將天不下雨的責任推到劉基的身上,當時又沒有天氣預報,鬼知道什麼時候下雨。 然而劉基的回答是:「殺李彬,天必雨!」 李彬就這樣被殺掉了。李善長被激怒了,他開始准備自己的第一次反擊。 劉基敢說這樣的話,應該說他是有一定把握的,他確實懂得天文氣象,可問題在於即使是今天的天氣預報也有不準的時候。 這一次劉基的運氣不好,過了很久也不下雨,等到朱元璋一回來,李善長積聚已久的能量爆發了出來,他煽動很多人攻擊劉基。朱元璋是個明白人,並沒有難為劉基。但劉基自己知道,這里是呆不下去了,於是在當年八月,他請假回了老家。 臨走前,正值當時朱元璋頭腦發熱,想把首都建在老家安徽鳳陽,同時還積極准備遠征北元。劉基給了朱元璋最後的建議,建都鳳陽是絕對不行的,而北元還有很強的實力,輕易出兵是不妥當的。後來的事實證明,他又對了。應該說,當時的朱元璋是很理解劉基的,他對劉基的兒子說過,現在滿朝文武都結黨,只有劉基不和他們搞在一起,我是明白人,不會虧待他的。 朱元璋這次可真是被劉基給蒙了,劉基並不是什麼善男信女,他在臨走之前已經布下了自己的棋子―――楊憲。楊憲是劉基的死黨,他得到了劉基的指示,接任御史中丞,准備對淮西集團的反攻。 3、胡惟庸從幕後走到台前 這位楊憲也不簡單,他韜光養晦,扶植高見賢等人,並利用言官的力量,不斷收集李善長的黑材料,並經常在朱元璋面前打小報告,說李善長無才無德,不能委以重任。朱元璋不是蠢人,知道楊憲說這些話的目的何在,開始並未為之所動,對李善長依然十分信任,但時間長了,他也慢慢對李善長有了看法,對李善長多有指責。十一月,他召回了劉基,並委以重任。淮西集團全面被打壓,浙東集團開始占上風。 浙東集團眼看就要成為勝利者,李善長十分憂慮,他明白自己已成靶子,淮西集團岌岌可危,而自己又不便親自上陣,與淮西集團公開叫板;他左思右想,為何不學學劉基呢?找一個代言人,但這個人又不能太有威望,要容易控制。於是他看中了胡惟庸,但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個選擇最終讓他踏上了不歸之路。 胡惟庸是李善長的老鄉,他很早就追隨朱元璋,卻一直不得意,總是幹些知縣之類的小官。但他確是個有能力的人。在得到李善長的首肯後,他成了淮西集團新的領袖。這場斗爭最終將在他手中結束。 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浙東集團春風得意、准備一鼓作氣打敗淮西的時候,事情又發生了變化。由於劉基言語過於直接,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沒有溝通技巧,很多人開始在朱元璋面前說他的壞話,朱元璋對這個足智多謀的第一謀臣也起了疑心,於是就有了後來那次決定劉基命運的談話。 4、朱元璋與劉伯溫談話玄機四伏 這一天,朱元璋單獨找劉基談話。雙方以拉家常開始了談話,就在氣氛漸趨融洽時,朱元璋突然變換了臉色,以嚴肅的口氣問劉基,如果換掉李善長,誰可以做丞相? 劉基十分警覺,馬上說道:「這要陛下決定。」 朱元璋的臉色這才好看了點,他接著問:「你覺得楊憲如何?」 這又是一個陷阱,朱元璋明知楊憲是劉基的人,所以先提出此人來試探劉基。 劉基現在才明白,這是一次異常凶險的談話,如果稍有不慎,就會人頭落地!他馬上回答:「楊憲有丞相的才能,但沒有丞相的器量,不可以。」 但考驗還遠遠沒有結束,朱元璋接著問:「汪廣洋如何?」 這是第二個陷阱,汪廣洋並不是淮西集團的成員,朱元璋懷疑他和劉基勾結,所以第二個提出他。 劉基見招拆招,回答道:「此人很淺薄,不可以。」 朱元璋很佩服地看了劉基一眼,這是個精明的人啊! 他說出了第三個人選:「胡惟庸如何?」 劉基鬆了口氣,說出了他一生中最准確的判斷:「胡惟庸現在是一頭小牛,但將來他一定會擺脫牛犁的束縛!」 說完這句話,劉基知道考驗已經過去了,但他錯了,下一個問題才是致命的。 朱元璋終於亮出了殺著,他用意味深長的口氣說道:「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擔當了。」 大凡在極度緊張後,人們的思想會放鬆下來,劉基也不例外,他終於犯了一次錯誤,這次錯誤卻是致命的。 他回答朱元璋:「我並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這個人嫉惡如仇,皇上慢慢挑選吧。」 這句話說得非常不合適,自居丞相之才不說,還說出所謂嫉惡如仇的話,如劉基所說,誰是惡呢? 劉基的昏勁還沒有過去,又加上了一句話:「現在的這些人,在我看來並沒有合適的。」朱元璋就此與劉基決裂。 5、第一謀士之死誰之罪? 至此之後,劉基不再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他雖明白自己地位不如前,但仍然堅持在朝中為官,為浙東集團撐台。但朱元璋不是那麼好打發的。 洪武三年,朱元璋親自下書給劉基,對他說了這樣一番話:「你年紀這么老了,應該在家陪老婆孩子,何苦在這里陪著我呢。」 這意思就是,我要炒你魷魚,走人吧。劉基只好回到了鄉下。 這時,浙東集團的另一干將楊憲失去了劉基的幫助,很快被淮西派排擠,本人也性命不保,被胡惟庸找個借口殺掉了。在這場斗爭中,淮西集團最終大獲全勝。 劉基明白,自己失敗了,他現在唯一的願望就是好好在家養老,度此一生。可是在這場斗爭中,失敗的人是要付出代價的。 胡惟庸成了丞相,他沒有放過劉基,指使手下狀告劉基,此時劉基已經沒有官位,還能告他什麼呢?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實在是至理名言。劉基的罪狀是占據了一塊有王氣的地。所謂王氣實在是個說不清的東西,說有就有,說沒有也沒有,只看你的目的是什麼。 於是朱元璋再次下詔處罰劉基,官都沒了,還罰什麼呢?朱元璋有辦法,他扣除了劉基的退休金。 劉基陷入了絕望,但他的智慧又一次發揮了作用,他沒有在原地等死,而是出人意料地回到了京城。 這實在是很絕的一招,他明白,胡惟庸對付他的根本原因在於朱元璋,只要自己回到京城,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讓他放心,自己的性命就有保證。 但這次,他又錯了。 洪武八年正月,劉基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注意這點探視劉基,胡惟庸隨身的醫生給劉基開了葯方。劉基吃了葯後,病情越來越重,過了不久就死去了。 關於劉基的死因,後來胡惟庸案發後,醫生供認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劉基的。這也成為了胡惟庸的罪狀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胡惟庸和劉基有仇,朱元璋也知道,卻派他去探望劉基。而劉基這樣有影響的人,胡惟庸是不敢隨便動手的,不然也不會讓劉基在他眼皮底下逍遙五年,他很有可能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許。無論此事是否朱元璋指使,但毫無疑問,劉基之死朱元璋是負有責任的。 劉基一生足智多謀,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他對形勢判斷准確,思維縝密,能預測事情的發展方向。雖然他本人並非真如民間傳說那樣,有呼風喚雨的本事,但從他的判斷和預測能力來看,料事如神並非過分的評語。他和諸葛亮一樣,已經作為智慧的象徵被老百姓所銘記。 胡惟庸勝利了,他在朱元璋的幫助下打敗了浙東集團,除掉了天下第一謀士劉基。現在他大權在握,李善長也要給他幾分面子。 但他真的是最後的勝利者嗎?歷史的回答是否定的。
10. 劉伯溫是誰啊
劉伯溫是元末明初軍事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在回政治、軍事、天文、地理、文學等答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著有《郁離子》、《覆瓿集》、《寫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經》、 郁離子《百戰奇略》、《時務十八策》、《火龍神器陣法》、《滴天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