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代科學家有哪些
中國古代科學家有:
1、魯班。魯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時期魯國人,姬姓,公輸氏,名班,人稱公輸盤、公輸般、班輸,尊稱公輸子,又稱魯盤或者魯般,慣稱「魯班」 。魯班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
2、張衡。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3、蔡倫。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 。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4、畢升。畢升(約971-1051)湖北蘄州蘄水縣直河鄉(今湖北黃岡市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人,北宋布衣。我國古代偉大的發明家。其發明活字印刷術,比德國人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5、李時珍。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葯學家。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6、沈括。沈括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北宋科學家畢升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
畢升的活字印刷術方法是這樣的: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像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復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
活字製版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復使用,且活字比雕版佔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這樣活字的優越性就表現出來了。
Ⅱ 中國近百年來有名的歷史學家有哪些
近代以來開山歷史學家,首推梁啟超,引進了西方史學。隨後較有貢獻的則是回何炳松,其人是名家答何炳棣族兄。
清華四大導師中的王國維、陳寅恪以及陳垣、錢穆,稱四大歷史學家。
同時期的呂思勉,自學成材,隱為一大重鎮。
張蔭麟,時人目為天才。
胡適的弟子傅斯年、顧頡剛、羅爾綱,各成一家。
蔣廷黻,由政治學家而歷史學家,亦為當時所中。與蔣類似的還有此後旅居海外的蕭公權、何炳棣。
黎東方,則可謂當時的大眾歷史學家,頗受一般民眾歡迎。
馮友蘭,雖然一般被認為是新儒家之一,不過亦可稱為歷史學家。
接下來自然是馬克思主義史學家,開山人物是郭沫若、陶希聖,此後的名家則有翦伯贊、周谷城、範文瀾、胡繩、呂振羽、白壽彝、陳旭麓等。
晚近以來,優秀學者甚多,目前年紀較大、資望較高者如楊寬、劉桂生、戴逸、李侃、李時岳、林華國、劉大年等,年輕者更是人才輩出但要稱為大師,似乎還需要時間檢驗。
同時期流落海外學者中,可稱為大家似有殷海光、林毓生、余英時、郭廷以、劉廣京等。
Ⅲ 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有哪些
陳寅恪(1860——1969)江蘇義寧(今修水縣)人,是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代表作是《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倡導為人治學當有「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
郭沫若(1892—1978),四川樂山人,原名開貞,我國著名文學家、戲劇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主張用科學的歷史觀點研究和解釋歷史,是中國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開創者,造就了一個唯物史觀的中國古代文化體系。
範文瀾(1893—1969),浙江紹興人,我國著名歷史學家。著有《文心雕龍講疏》《中國通史簡編》《中國近代史》《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漢奸劊子手曾國藩》等,帶有黨性政治色彩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顧頡剛(1893—1980),原名誦坤,字銘堅,江蘇蘇州人。著名史學研究家,在《詩經》《尚書》以及史前史階段頗有研究,曾發表論文《戰國秦漢間人的造偽與辨偽》、《漢代學術史略》、《王肅的五帝說及其對於鄭玄的感生說與六天說的掃除工作》、《三統說的演變》、《漢代以前中國人的世界觀念與域外交通的故事》、《禪讓傳說起於墨家考》、《夏史三論》、《九州之戎與戎禹》、《鯀禹的傳說》等篇。是現代古史辨學派的創始人,也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創者,是中國近代學術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一位學者。
錢穆 (1895~1990)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江蘇省無錫人。中國現代歷史學家,代表作有《先秦諸於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和《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等。是中國近現代史學史上儒家人文主義史學家的代表,他從歷史的人文性和人文科學認識的獨特性對歷史認識問題作了闡述。錢穆力圖把傳統史家從事考據所揭示的個別事實的真實構成一個前後連貫、有因有果的時間序列,力求從時間上把歷史綜合為一個發展的整體,著眼於從歷史發展的連續性、統一性上去考察。
傅斯年(1896——1950)初字夢簪,字孟真,山東聊城人。中國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語言學家。主要著作有:《東北史綱》《性命古訓辨證》《古代中國與民族》《古代文學史》發表論文百餘篇,主要有:《夷夏東西說》、《論孔子學說所以適應於秦漢以來的社會的緣故》、《評秦漢統一之由來和戰國人對於世界之想像》等。「史學本是史料學」是傅氏史學思想的最基本點,應建設絕對客觀的歷史學。
翦伯贊(1898—1968),湖南桃源人,維吾爾族,著名歷史學家。著有《歷史哲學教程》《中國史綱》先秦、秦漢部分,唯物史觀派的代表人物。
呂振羽(1900—1980),湖南邵陽人,著名歷史學家。著有《簡明中國通史》、《中國民族簡史》等,唯物史觀派的代表人物。
雷海宗 (1902~1962)字伯倫,河北省永清縣人。中國歷史學家,著有《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西洋文化史綱要》等。雷海宗認為真正的史學不是繁瑣的考證或事實的堆砌,於事實之外須求道理,要以哲學的眼光,對歷史作深刻透徹的了解。
侯外廬(1903—1987),山西平遙人,著名歷史學家。著有《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中國思想通史》(與杜國庠、趙紀彬、邱漢生合著,五卷)等,著重對歷史做整體研究,在思想史領域取得突出成果,唯物史觀派的代表人物。
吳晗(1909~1969) 原名吳春晗,字辰伯浙江省義烏人。 中國歷史學家,著有《歷史的鏡子》、《史實與人物》、《朱元璋傳》、《胡惟庸黨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時代及其社會背景》、《明代之農民》等文,頗受當時史界名流青睞,帶有實用史學的觀念。
黃仁宇(1918——2000)美籍華裔,祖籍湖南長沙,《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赫遜河畔談歷史》《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放寬歷史的眼界》《十九世紀明代之財政與稅收》。他的「將宏觀及放寬視野這一觀念導引到中國歷史研究里去」從而高瞻遠矚地考察中國歷史的「大歷史」觀,在史學界影響深遠。
Ⅳ 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有哪些
中國近現代歷史學家王韜(1828~1897年),《法國志略》、《普法戰紀》、《法蘭西志》、《美利堅志》、《日本通中國考》、《琉球朝貢考》、《法越交兵記》、《西古史》、《西事凡》
夏曾佑(1863年~1924年),《中國古代史》
梁啟超(1873年~1929年),《新史學》《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
王國維(1877年~1927年)
柳詒徵(1880年~1956年) 《國史要義》
陳垣(1880年~1971年),《元也里可溫考》《元西域人華化考》《校勘學釋例》《通鑒胡注表微》
陶希聖(1899~1988),《八十自序》《中國社會現象拾零》
黃現璠(1899年~1982年)《廣西壯族簡史》《唐代社會概略》《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壯族通史》
馮承鈞(1887年~1946年),《成吉思汗傳》《中國南洋交通史》《高昌城鎮與唐代蒲昌》《景教碑考》
陳寅恪(1890年~1969年) 《柳如是別傳》《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元白詩箋證稿》
胡適(1891年~1962年)
郭沫若(1892年~1978年)
呂思勉(1884年-1957年),錢穆之師。著作《白話本國史》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
錢穆(1895年~1990年),《國史大綱》
傅斯年(1896年~1950年)
郭廷以(1904年~1975年),《近代中國史綱》《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太平天國史事日誌》
張蔭麟(1906年~1942年)
勞干(1907年~2003年)
譚其驤(1911年~1992年),《中國歷史地圖集(8卷)》
全漢升(1912年~2001年)
Ⅳ 全國比較知名的歷史學家有哪些
錢穆抄(1895年7月襲30日—1990年8月30日 ),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 。江蘇無錫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 。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 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 ,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Ⅵ 中國有哪些歷史學家
陳寅恪 呂思勉 顧頡剛
章學誠 劉知幾
司馬遷 司馬光
等等..
Ⅶ 中國當代的歷史學家有哪些
您好。
夏曾佑(抄1863年—1924年)襲,《中國古代史》
梁啟超(1873年—1929年),《新史學》《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
王國維(1877年—1927年)
柳詒征(1880年—1956年)
陳垣(1880年—1971年)
陳寅恪(1890年—1969年)
Ⅷ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學家
(1)張衡(78-139):東漢科學家,字平子,南陽人,畫出我國首張星圖,創造了渾天儀和地動儀。
(2)祖沖之(429-500):南朝宋齊間科學家,字文遠,范陽道人,擅長歷數,首次把圓周率准確推算到小數點後六位,比歐洲早一千多年,製成《大明歷》,造出指南車,千里船。
(3)葛洪(284-363):西晉醫葯學家,煉丹術家。字稚川,句容人;對化學、醫學的發展有一定貢獻,《抱朴子·內篇》為現存較早的煉丹術著作,《金匱葯方》有對天花等病世界最早的記載。
(4)一行(683-727):唐朝高僧,天文學家,俗名張遂,昌樂人,在世界第一次發現恆星位置變動的現象,還製成《大衍歷》。
(5)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學家,字存中,杭州人,在天文、數學、醫葯、生物、物理學上的成就,都極其卓越,著作40種。
(6)黃道婆:元初女紡織家,松江人,引進黎族紡織工具並加以改進,對我國古代紡織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7)郭守敬(1231-1316):元朝天文學家、水利家和數學家,字若思,邢台人。
(8)李時珍(1518-1579):明朝醫學家,究搜博採,歷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綱目》,為國我醫學史上一大巨著。
(9)徐光啟(1562-1633):時朝科學家,字子先,無錫人,譯著《幾何原本》,著《農政全書》,是我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科學的先驅。
(10)宋應星(1587-?):明末科學家,字長庚,奉新人,著《天工開物》,為我國古代科技名著。
Ⅸ 全世界比較知名的歷史學家有哪些
、特奧多爾·蒙森克里斯蒂安·蒙森(德語: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1817年11月30日-1903年11月1日),德國古典學者、法學家、歷史學家、記者、政治家、考古學家、作家,190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關於羅馬歷史的作品對當代的研究仍十分重要。他也是一個突出的政治家,曾是普魯士和德國的國會會員。他對羅馬法和債法的研究對德國民法典有著重大的影響。
2、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英國著名歷史學家,他曾被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湯因比對歷史有其獨到的眼光,他的12冊巨著《歷史研究》講述了世界各個主要民族的興起與衰落,被譽為「現代學者最偉大的成就」。由於他的伯父也是一位歷史學家,專門研究經濟發展史,也叫阿諾德·湯因比,為了區分兩者,人們通常都稱呼二人的全名,以免混淆。
3、詹姆斯·哈威·魯濱遜詹姆斯·哈威·魯濱遜(JamesHarvey Robinson,1863.6.29-1936.2.16)美國歷史學家,20世紀初美國「新史學派」的奠基人和倡導者。他曾兼任美國歷史協會主辦的「美國歷史評論」副主編,1929年他當選為美國歷史學協會主席,1936年在紐約去世。
4、克羅齊克羅齊(Benedetto Croce, 1866—1952)又譯柯羅齊。義大利哲學家、歷史學家,新黑格爾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1883年在羅馬上大學。20世紀20年代形成自己的新黑格爾哲學體系。1903年起主編《評論》雜志。1920—1921年任教育大臣。政治思想上一直是義大利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領袖人物。哲學上深受黑格爾影響,但認為黑格爾的唯心主義不夠徹底。他把精神作為現實的全部內容,認為除精神之外單純的自然是不存在的,哲學就是關於精神(全部存在著的現實)的科學,即純粹的精神哲學。他的美學思想主要體現在《美學原理》中。
5、津田左右吉津田左右吉,歷史學家。日本古代史研究第一人。岐阜縣出身。1891年東京專門學校畢業。畢業後,成為滿鐵研究員,接受白鳥庫吉的指導。1945年後他開始享譽日本學術界,1947年成為日本學術院院士,1949年被天皇授予文化勛章,1951年獲文化功勞獎,1960年被美濃加茂市授予名譽市民。他的否定神話的「津田史觀」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歷史學的主流。日本史學家對津田左右吉推崇備至,奉他為歷史學的巨匠。
6、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著名哲學家、文學家,斯賓格勒於1880年出生於一個郵政官員的家庭,先後在慕尼黑、柏林、哈雷等地求學,最後以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德文:Der metaphysische Grundgedanke der Heraklitischen Philosophie, The Metaphysical Fundamental Thought in Heraclitean Philosophy)為博士論題於1904年4月6日在哈雷-維滕貝格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畢業後先是在中學任教,後專事學術研究和私人寫作。主要著作除了前面提到的《西方的沒落》之外,還有《普魯士的精神與社會主義》、《人與技術》等。
7、費爾南·布羅代爾費爾南·布羅代爾(1902 —1985 ),法國歷史學家,年鑒學派的的第二代代表人。提出了著名的長時段理論。主要著作有《菲利普二世時期的地中海和地中海地區》、《法國經濟社會史》、《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及《資本主義論叢》。
8、勒芬·斯塔夫羅斯·斯塔夫里阿諾斯勒芬·斯塔夫羅斯·斯塔夫里阿諾斯,希臘族,美國男學者、教授、歷史學家,出生於加拿大溫哥華,畢業於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在克拉克大學獲文科碩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歷史教授、西北大學的榮譽教授和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的研究員。斯塔夫里阿諾斯博士曾因傑出的學術成就而榮獲古根海姆獎、福特天賦獎和洛克菲勒基金獎。斯塔夫里阿諾斯教授於2004年3月23日在美國加州荷亞去世。
9、錢穆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江蘇無錫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是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10、赫伊津哈赫伊津哈,荷蘭文化史學家。1891年考入格羅寧根大學學習文學和梵文,1915年起任萊頓大學教授,1932年任校長。1942年被德國納粹逮捕囚禁,1945年荷蘭解放前夕病逝。通過描述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強調指出世界文化的相互關聯。主要著作有《我的歷史之路》、《中世紀的衰落》、《明天即將來臨》、《游戲的人》等。
11、伊曼紐爾·莫里斯·沃勒斯坦伊曼紐爾·莫里斯·沃勒斯坦(1930年9月28日—),美國學者。出生於美國紐約。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任教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厄姆頓分校社會學系。著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國際政治經濟學家,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界體系理論的主要創始人。主要著作有《現代世界體系》、《歷史資本主義》、《知識的不確定性》等。
12、費正清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美國籍,盎格魯-撒克遜人,1907年5月24日出生於美國南達科他州,1991年9月14日逝世於美國劍橋,享年84歲。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著名歷史學家,美國最負盛名的中國問題觀察家,美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領域的泰斗,「頭號中國通」,哈佛東亞研究中心創始人。生前歷任美國遠東協會副主席、亞洲協會主席、歷史學會主席、東亞研究理事會主席等重要職務,還曾是美國政府雇員、社會活動家、政策顧問。費正清致力於中國問題研究長達50年,從他進入牛津直到他1991年去世,他的著作絕大部分都是論述中國問題的。
13、陳寅恪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
14、陳垣陳垣(1880.11.12-1971.6.21),漢族,廣東新會人。字援庵,又字圓庵,出身葯商家庭。中國歷史學家、宗教史學家、教育家。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華化考》《校勘學釋例》《史諱舉例》及《通鑒胡注表微》等,另有《陳垣學術論文集》行世。與陳寅恪並稱為「史學二陳」,二陳又與呂思勉、錢穆並稱為「史學四大家」。他的許多著作成為史學領域的經典,有些被翻譯為英、日文,在美國、德國、日本出版,毛澤東主席稱他是「國寶」。
15、呂思勉呂思勉(1884.2.27—1957.10.9),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漢族,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嚴耕望語)。畢生致力於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先後在常州府中學堂、南通國文專修科、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沈陽高等師范學校、蘇州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滬江大學、光華大學等校任教,曾擔任光華大學歷史系主任、代校長。1951年入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任教,被評為歷史學一級教授。代表作品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先秦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思勉讀史札記》《宋代文學》《先秦學術概論》《中國民族史》《中國制度史》等。
Ⅹ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史學家
1、左丘明(約前502年—約前422年),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史學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2、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
3、班彪(公元3年―54年),字叔皮,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出身於漢代顯貴和儒學之家,受家學影響很大。從小好古敏求,與其兄班嗣游學不輟,才名漸顯。
西漢末年,為避戰亂至天水,依附於隗囂,欲勸說隗囂歸依漢室,作《王命論》感化之,結果未能如願。
4、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於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過世,班固從京城洛陽遷回老家居住,開始在班彪《史記後傳》的基礎上,與其弟班超一同撰寫《漢書》,後班超投筆從戎,班固繼續撰寫,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中基本修成。
5、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 ,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