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件回顧
絕對權威\絕對准內確容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0/19/content_2108282.htm
❷ 中國共產黨的歷程500字左右的簡介
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組織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參加者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俞秀松等,陳獨秀任書記。
1920年秋,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秘密召開會議,正式成立武漢共產黨早期組織,推選包惠僧為書記。
1920年秋冬之際,毛澤東、何叔衡等在長沙,以新民學會骨幹為核心秘密組建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1年春,在與無政府主義者組織的「共產黨」分道揚鑣後,陳獨秀等重新組建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有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等,陳獨秀、譚平山先後任書記。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開。因突遭法國巡捕搜查,會議被迫休會。
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從此,中國誕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產主義為目的、以馬列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統一的工人階級政黨。
(2)中國共產黨歷史回顧概括擴展閱讀:
名稱由來
1920年8月,陳獨秀在上海發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早期組織。1920年9月1日,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的《對於時局之我見》一文中,曾稱「吾黨」為「社會黨」,後來才改稱為「共產黨」。
最早提出「中國共產黨」這一名稱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儉學的他,在給毛澤東寫的兩封信中,詳細地研討了共產黨問題,提出:「先要組織黨——共產黨,因為它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
他在對西歐各國共產黨特別是俄國共產黨考察的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建黨步驟,其中包括「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產黨」。
在此前後,陳獨秀在上海,李大釗、張申府在北京也通過信函討論了黨的名稱問題,決定採用「共產黨」作為中國無產階級政黨的名稱。
❸ 回顧近百年的中國共產黨建黨歷史談談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哪
回顧近百年的中國共產黨建黨歷史,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帶領中國人民取得的成就:
1、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打敗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推翻了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從此開啟了新的歷史紀元。
2、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創造性地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全面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使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東方大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這是中國社會變革和歷史進步的巨大飛躍,也極大地支持和推進了世界社會主義事業。
3、開創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開創了正確道路。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黨總結了國內國際的歷史經驗,經過艱辛探索,實行了改革開放的新政策,確立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在世界社會主義發生嚴重曲折、國內外風雲急劇變幻的局面中,黨砥柱中流、巋然不動,社會主義在中國展現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4、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中國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運。中國是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但人民當家作主,真正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只是在黨執政以後才成為事實,這是中國人民社會政治地位的根本變化。中國實現了從幾千年的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偉大跨越。
5、建立了獨立的和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僅僅用了半個多世紀時間,不僅改變了舊中國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而且建立起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五十六倍。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科技實力明顯增強,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領域的許多方面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十二多億中國人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
❹ 中國共產黨光輝歷程
中國共產黨在艱難曲折中走過了80年,跨入了新世紀。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實踐史、探索史、發展史;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不斷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並在中國得到極大豐富和發展的歷史。在這段歷史中,毛澤東思想作為歷史的源頭,佔有極其重要的一頁。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起點。但這並不是說,適合中國情況、指導中國革命實踐的理論就由此產生了。從這時起,中國的一批馬克思主義者就在探索中國革命的特殊規律,並試圖從理論上闡發遇到的問題。這些問題,都不是書本上的,也不是理論推導出來的,而是從中國革命的現實實踐中提出來的。
中國革命遇到的第一個問題,便是統一戰線問題。中國共產黨成立後,致力於工人運動,興起了1922-1923年的中國工人運動高潮。這場運動的失敗,使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中國革命只靠工人階級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於是有了第一次國共合作。這次合作,顯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特殊的力量,並且同國民黨左派一度掌握了統一戰線的主導權。然而,處於幼年時期的中國共產黨人,既不懂得抓領導權,也不懂得抓軍權,而是一味地埋頭發動民眾,結果在強大的右派勢力舉起殺人屠刀的時候,無力挽回大革命的失敗。這個血的教訓,中國共產黨人刻骨銘心。
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遇到的又一個問題。首先提出的是舉什麼旗幟、走什麼道路的問題。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但打的是國民黨的旗子。八七會議後,毛澤東響亮地提出要打共產黨的旗子[1],並在攻打瀏陽失利後,開創了向井岡山進軍、建立中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偉大道路。從此,毛澤東始終站在了對中國革命特殊規律的偉大探索的最前列,站在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最前列。
到農村實行武裝割據,是一種臨時的退卻行為,還是一條新的革命發展道路?中國革命到底以城市為中心,還是以農村為中心?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武裝斗爭中遇到的一個突出問題。毛澤東開辟的道路,一開始並沒有被中央所承認,他還為此受到過處分。但他沒有氣餒,而是認真總結井岡山斗爭的經驗。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先後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從理論上初步闡明了中國革命必須實行「工農武裝割據」,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❺ 三百字簡單回顧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
回顧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的內容要積極向上,客觀闡述事實,主觀突出個人感受,要寫到黨建立之初的艱苦還有黨所經歷的困難,感嘆黨的偉大,最後展望一下對中國共產黨未來的美好願景。
正文:
尊敬的各位領導,親愛的同志們:
大家下午好,很榮幸能夠站在這里,與大家分享我的喜悅與自豪。其實,我還沒滿月,還是個嗷嗷待哺的嬰兒,確切地說, 我才一周大。就在上周,2011年6月21日,支部大會同意接納我加入黨組織,我光榮地成為了一名中共預備黨員,在黨孕育了近30年之後,我終於出生了!
黨孕育我的這三十年,是改革春風吹滿地、高樓大廈遍地起的三十年,是昂首闊步向前走、齊心協力奔小康的三十年。這三十年,經濟特區從小漁村變成了大都市,這三十年,港澳遊子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這三十年,中國加入世貿大家庭,這三十年,神七飛天、嫦娥奔月、北斗衛星導航連成一片。
還是這三十年,火車提速變高鐵,三峽大壩攬明月,上海世博展風采,北京奧運驚世界!在黨的領導下,我經歷了這三十年的不平凡,見證了中國的崛起,生活的改變!但是,黨走過的,不只是三十年,而是整整九十年。九十年前,飄盪在南湖上的一艘紅船,迎著疾風驟雨,送來了革命的曙光一一中國共產黨。一唱雄雞天下白,從此春風滿人間。
革命有了正確的方向,黨振臂高呼,應者雲集,於是,秋收起義紅纓動,八一南昌槍聲響,井岡山上燃起的點點星火,照亮了整個中華大地。還記得,紅軍長征兩萬五,立足延安佑中華,還記得,太行山上烽火烈,抗日救國灑熱血,還記得,微山湖畔歌嘹亮,鐵道線上抗日忙。
黨領導著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抗日寇、戰老蔣,反封建、反剝削,用鮮血和生命,締造了一個嶄新的中國。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_上宣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一聲,振聾發聵,這一聲,揚眉吐氣,這一聲,響徹寰宇。還記得那句話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建國以後,面對經歷百年洗劫的中國,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國家需重建,民族要復興。
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始了建設家園的歷史征程。這段路,有辛酸,有苦澀,有無奈,有坎坷,但是,結果卻是充滿了幸福甜蜜,政通人和!因為,我們的黨是一個以世界_上最先進的理論為指導,以實踐不斷檢驗自已,不斷發展、不斷完善自我的政黨。
親愛的朋友們,無論前進的道路多麼漫長,讓我們始終不要忘記共產黨員的責任和理想,因為我們已經選擇了紅色,因為我們已經選擇了方向,因為我們曾經在黨旗了庄嚴宣誓,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 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隨時准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
我的演講結束,謝謝大家!
❻ 簡單回顧中國共產黨歷史發展
(1919—1927)
中國共產黨創建於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破天荒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為中國人民指明了斗爭的目標;採取資產階級民主派沒有採取的依靠廣大群眾的革命方法,推動中國工人運動出現了第一個高潮,中國革命的面目為之一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影響和推動下,在國共合作的條件下,中國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1925年的五卅運動標志著全國范圍的革命高潮的到來,為舉行討伐北洋軍閥的革命戰爭奠定了群眾基礎。北伐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號下進行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同國民黨中的先進人士一起,在北伐軍中發揮了骨幹作用。隨著北伐的勝利進軍,黨領導的工農運動迅猛發展,動搖了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在中國的統治基礎。在斗爭的關鍵時刻,由於大資產階級的叛變和共產黨內發生陳獨秀投降主義的錯誤,這次革命遭到了失敗。
(1927—1937)
1927年革命失敗後,面對國民黨新軍閥的殘暴統治,中國共產黨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總方針。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步把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到農村,建立根據地,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黨領導根據地人民建立革命武裝和工農政權,連續多次擊敗國民黨的軍事「圍剿」.
在革命走向復興的時刻,黨內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使黨再次受到嚴重損失。由於第五次反「圍剿」斗爭的失敗,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長征。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糾正了黨內的「左」傾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路線的領導地位,成為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標志著黨從幼年走向成熟。隨後,黨領導紅軍以異乎尋常的堅強毅力,戰勝敵人的圍追堵截和各種艱難險阻,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
抗日戰爭(1937-1945)
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中國共產黨制定抗日救國的綱領,提出全面抗戰的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方針,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指明了道路。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裝深入敵人後方,發動人民群眾,開辟敵後抗日根據地,建設抗日民主政權。根據地軍民逐步成為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黨領導敵後軍民堅決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並同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妥協逆流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中國人民經過八年的艱苦奮斗,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並為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解放戰爭(1945-1949)
1946年6月底,國民黨統治集團,悍然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挫敗國民黨的軍事進攻,並轉入戰略進攻。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運動,廣大農民踴躍支援前線。國民黨統治區掀起的以學生運動為先導的人民運動,成為配合人民解放戰爭的第二條路線。「中間路線」遭到破產,人民民主統一陣線更加鞏固和擴大。國民黨政府陷入了全民的包圍中。黨領導人民解放軍進行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消滅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為奪取全國勝利和建立新中國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備。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解放南京,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全面建設(1949-1956)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站立起來了,中國歷史從此開始了新的紀元。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治癒戰爭創傷,調整舊中國的經濟結構,使整個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迅速發展。在黨的總路線指引下,我國大規模地開展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消滅了剝削階級,建立了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勝利。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為我國爾後的一切進步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各方面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
❼ 中國共產黨歷史概述
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成立於1921年7月,1949年10月至今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在中國大陸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執政黨。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最終目的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
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組織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參加者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俞秀松等,陳獨秀任書記。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實際上成為各地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起著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重要作用。
1920年10月,由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3人發起成立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李大釗為負責人。羅章龍、劉仁靜、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繆伯英、范鴻劼、張太雷等先後加入,成員大多為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骨幹。
1920年秋,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秘密召開會議,正式成立武漢共產黨早期組織,推選包惠僧為書記。
1920年秋,施存統、周佛海等在日本東京建立旅日共產黨早期組織,施存統為負責人。
1920年秋冬之際,毛澤東、何叔衡等在長沙,以新民學會骨幹為核心秘密組建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0年底至1921年初,王盡美、鄧恩銘等在濟南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1年春,在與無政府主義者組織的「共產黨」分道揚鑣後,陳獨秀等重新組建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有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等,陳獨秀、譚平山先後任書記。
1921年,張申府、周恩來、趙世炎、劉清揚等在法國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學生中先進分子組成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張申府為負責人。
920年初,李大釗、陳獨秀等開始了建黨的探索和醞釀。4月,俄共(布)西伯利亞局派維經斯基等一行來華,了解中國情況,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他們先在北京會見了李大釗,後由李大釗介紹到上海會見陳獨秀,共同商談討論了建黨問題,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從5月開始,陳獨秀邀約李漢俊、李達、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談建黨的問題。8月,陳獨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10月,李大釗在北京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接著,在湖南、湖北、山東、廣東等地相繼建立了黨的早期組織,同時在法國和日本也由留學生中的先進分子組成了黨的早期組織。這些組織當時叫法不一,有的叫共產黨,有的則稱共產黨小組或支部,由於它們性質相同,因此,後來統稱它們為各地共產主義小組。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建立以後,開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動。為了廣泛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建黨思想,1920年9月,上海發起組把《新青年》雜志(從八卷一號開始)改為黨的公開刊物;同年11月,又創辦了《共產黨》月刊,在全國主要城市秘密發行,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刊。新青年出版社還翻譯出版了《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著作,以及多種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小冊子。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又創辦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勞動界》,北京有《勞動音》和《工人月刊》,濟南有《濟南勞動月刊》,廣州有《勞動者》等,對工人進行階級意識的啟蒙教育。在此基礎上,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積極深入工人群眾,舉辦工人夜校,建立工會組織。各地還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發展了一批團員,青年團成為黨的有力助手和後備軍。
1921年3月,在俄共遠東局和共產國際的建議和支持下,召開了各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會議,發表了關於黨的宗旨和原則的宣言,並制定了臨時性的綱領,確立了黨的工作機構和工作計劃,表明了黨組織對社會主義青年團、工會、行會、文化教育團體和軍隊的態度。這次會議為黨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備。維經斯基回國不久,1921年6月,共產國際派馬林等到上海。他們建議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上海黨的發起組在李達的主持下進行了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並向各地黨的組織寫信發出通知,要求各地選派兩名代表出席大會。來自北京、漢口、廣州、長沙、濟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達上海。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綱領規定:黨的名稱是「中國共產黨」;黨的性質是無產階級政黨;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廢除資本所有制,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黨的基本任務是從事工人運動的各項活動,加強對工會和工人運動的研究與領導。大會選舉產生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張國燾負責組織,李達負責宣傳。
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從此,中國誕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產主義為目的、以馬列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統一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給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正如毛澤東所說的那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個開天闢地的大事變。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為之一新了。
由於黨的「一大」召開於7月,而在戰爭年代檔案資料難尋,具體開幕日期無法查證,因此,1941年6月在黨成立2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發文正式規定,7月1日為黨的誕生紀念日。
❽ 中國共產黨歷史90周年回顧與評價(形勢與政策作業)
90年前的今天,中國正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帝國主義的入侵,北洋政府的腐敗,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一個代表社會底層的政黨--共產黨孕育而生了。它的出現給中國人民帶來新的希望,給中國人民指引了光明的道路。
90年的風風雨雨,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東亞病夫」到世界經濟強國,都要感謝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雖然這中間中國也曾經歷挫折,但不能否認,中國共產黨仍然是中國最理想的政黨。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時刻,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即將向著共產主義方向發展,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沿著布爾什維克主義道路走下去。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為中國革命繼續前進奠定了基礎。
土地革命的勝利。土地革命使廣大貧雇家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證。減輕了地主的封建剝削,改善了農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有利於聯合地主一致抗日。
第二次國共合作以及抗日戰爭的勝利。經過第一次的國共合作,中國共產黨有了經驗和教訓。盧溝橋事件的發生,促使了國共進行第二次的合作。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共產黨成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流砥柱,黨所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戰爭中得到了空前壯大,成為決定中國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抗日戰爭的勝利,改變了中國共產黨的命運,也改變了中國的命運。
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的召開及新中國的成立。這是中國向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從此中國站起來了。沉睡的東方睡獅已經蘇醒,新中國的成立是它向世界發出的第一聲怒吼!
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完成。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內容和基本方向是正確的,它指導我國順利地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指導了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勝利建立。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歷史性的轉折。在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中開創了黨的事業新局面,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並在這個過程中加強和改善了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使黨贏得人民群眾衷心擁護,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一國兩制的構想和香港、澳門的回歸。一國兩制的提出,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香港和澳門的回歸,是中國領土和主權完整的體現。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集中概括了我們黨和國家全部理論活動、實踐活動,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則、根本依據,是指引我們黨和國家新世紀偉大進軍的行動指南。
樹立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集成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指導方針,起著明確指導思想、統一意志、增強凝聚力、打牢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的重要作用。
但是,任何社會的發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中國共產黨也是在曲折中前進。第一次國共合作中的一些錯誤,左傾錯誤,解放後的「大躍進」運動,文化大革命,這些都是中國共產黨在探索過程中的一些錯誤。
從整體上來說,中國共產黨是深得民心的政黨。90年的風風雨雨,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有了今天這樣的成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
❾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
1917年,十月革命的曙光照亮了世界。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中國以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了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活動。於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當中,逐步傳播開來。
1918年4月,毛澤東同蔡和森、何叔衡在湖南發起成立了「新民學會」。1919年7月,李大釗組織了「少年中國學會」。不久,周恩來和郭隆真等人組織了「覺悟社」。當時,在宣傳馬克思主義方面最突出的是李大釗和陳獨秀。
1920年4月,共產國際派代表維金斯基等來華,先後會見了李大釗、陳獨秀等人,開始醞釀成立共產黨。之後,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的基礎上,於1921年7月下旬,在上海舉行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代表有: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陳公博、周佛海十二人,還有陳獨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以及共產國際的代表馬林和尼柯爾斯基。
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制訂了我黨的第一個綱領。規定了黨支的奮斗目標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資本家私有制」,「達到共產主義」。大會選舉了中央領導機構,由陳獨秀擔任中央局書記。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為新民主主義而斗爭的過程中,經歷了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這四個階段,其間經受了1927年和1934年兩次嚴重失敗的痛苦考驗。經過長期武裝斗爭和各年方面、各種形式斗爭的密切配合,終於在1949年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國工人運動出現了第一次高潮。同時,建立了以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為核心的國共兩黨和各界人民的革命統一戰線,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迅速地掀起了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高潮,勝利地舉行了北伐戰爭,基本上摧毀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等領導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8月7日,黨中央召開緊急會議,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9月,毛澤東同湖南省委領導了湖南、江西邊界的秋收起義。隨後,湘鄂贛粵各地的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和其他許多地區的起義先後爆發。自1927年大革命失敗到1928年,黨在全國各地領導武裝起義100多次,開始進入創建紅軍和發動土地革命的新時期。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針對當時實際情況,毛澤東同志多次重申黨的二大提出的關於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規化,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光輝思想,指出了中國的出路在於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並進而轉入社會主義。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勝利充分說明:
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不謀任何私利的政黨雖敢於並善於領導人民百折不撓地向敵人作斗爭的政黨。中國各族人民從親身經歷中看到了這個事實,人而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實現了我國歷史上空前的民族統一和團結。
1957年,毛澤東同志也曾提出了必須正確區分和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的問題。但是,毛澤東現場在此之後的一個時期內,逐步誇大了確實存在的階級斗爭的嚴重程度,提出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隨後發展為「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錯誤理論,致使在不少場合混淆了敵我,造成了階級斗爭擴大化,終於釀成了「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長時間的嚴重錯誤。
1976年10月,黨中央政治局代表人民的意志,粉碎了「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化大革命」這場災難。
1978年12月,黨中央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其中包括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這個不適用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口號,作出了把全國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提出了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意義,就在於它真正開始了全面的、堅決的、依靠群眾和深思熟慮的撥亂反正,開始了認真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的「左」傾錯誤,使用權黨重新加到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軌道上來。
❿ 1000字概括中國共產黨歷史
在中國工人運動與馬克思列寧主義初步結合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街舉行,大會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綱領是:以無產階級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採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斗爭的目的。大會選舉產生了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組成的黨的領導機構。黨的一大正式宣布了中國薪水的成立。1922年7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對中國經濟社會狀況的分析,明確指出,加給中國人民「最大痛苦的是資本帝國主義和軍閥官僚的封建勢力」,因此,「反對這兩種的民主主義的革命運動是極有意義的」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1922年1月香港海員罷工到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罷工,中國掀起了第一個工人運動高潮。1921年年月,經過共產黨人的努力,浙江蕭山縣衙前村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民協會,開展反抗地主壓迫的斗爭。1922年6月,彭湃來到海豐縣赤山約,經過艱苦的工作,成立了農會。1923年6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就國共合作的方針和辦法作出了正式的決定。國共合作創立了黃埔軍校,為未來的革命戰爭准備了軍事力量的骨幹。大革命失敗後,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及時轉移到井岡山地區。1928年6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1930年10月到1931年7月,紅一軍在毛澤東、朱德的指揮下,連續粉碎了國民黨軍的三次圍剿。1932年底,又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巢戰爭的勝利。1928年12月,毛澤東在井岡山主持制定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廣大農民以革命的手段獲得土地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