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的鞋靴歷史

中國的鞋靴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1 14:52:55

『壹』 鞋子的發展史

鞋有著悠久的發展史。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新疆樓蘭出土的一雙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雙鞋由靴筒和靴底兩大部分組成,堪稱世界第一靴。在3000多年前編寫的《周易》上已出現了代表鞋的「履」字。戰國時的孫臏因為被寵涓敲碎了膝蓋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幫」,發明了高皮絢,即後來的靴子,中國歷史博物館里就珍藏著一雙2000多年前的皮絢。

後來,由於鞋的製作材料、式樣、用途越來越多,鞋的種類也開始豐富起來。根據製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將鞋分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種。

其中布帛鞋是指以大麻絲、綾、綢、錦等織物布縫合成的鞋。漢代多呈分叉狀,底用麻線編織,又稱雙尖翹頭方履;魏晉時期,則流行在鞋的前端綉上雙獸紋飾。

背棄時,屐成為一種時尚,它是有木齒的鞋,由扁、系、齒三部分組成。
皮革、棉氈等製成的皮鞋、皮靴又稱「馬靴」或「高統靴」,原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氈靴、單靴、棉靴、雲頭靴、鵝頂靴等之分。相傳孫臏是靴的始祖,南北朝時期在北方廣泛流行,並傳至江南,到了唐代已官庶咸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才可穿靴)。

宋代亦普遍流行皮製的皮鞋,男性多穿小頭皮鞋,女性多為圓頭、平頭或翹頭,上面也飾各式花鳥圖紋。元朝末年開始出現鞋頭高聳、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這種鞋使人顯得格外修長。

到了明清,鞋的製作方法與式樣逐漸融合,越發考究起來。明代的鞋多以厚實為主,北方多穿菱紋綺履,江南多著棕麻鞋。

清代滿足統治時期,男鞋以尖頭鞋為主,夏秋用緞制,冬用建絨,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單梁或雙梁,鞋幫有刺花或鞋頭作如意頭卷雲式。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為木質,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為上寬而下圓,被稱之為「馬蹄底」,又稱「花盆底」。鞋面常以綢緞所制,上施五彩刺綉,貴族婦女有的在鞋面上還鑲嵌各種珠寶,穿起來顯得身材尤為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婦女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多穿木製平底鞋。

『貳』 中國古代鞋和靴的介紹

鞋本為服裝中的足衣。

上古時常以獸皮製鞋,因此鞋的稱呼多以革字為邊旁。古代的鞋有許多名稱,如履、屐、靴、屣、屨等字均為鞋的別稱。最早的鞋子式樣是很簡陋的。人們推測古人將獸皮切割成大致的足形後,用細皮條將其連綴起來即成為最原始的鞋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紡織業的進步,布料、絲綢等物亦用來製作鞋子,並與皮革、麻草組合應用,出現大量的鞋製品。到了殷商時期,鞋的式樣、做工和裝飾已十分考究,用材、施色、圖案也根據服飾制度有了嚴格的制度。每個朝代鞋的造型、色彩都隨著制服形式而變化。

周朝末期靴的使用來自北方胡人的鞋式。胡人游牧騎乘多穿有筒之靴,而趙武靈王主張習騎射,以利於戰事。

漢代的鞋靴在造型上已有很多變化,如絲織的靴有色彩和圖案上的變化,造型也很簡練,較符合足部的形狀。鞋靴使用的材料也很廣泛,有牛皮、絲織物、麻編物等。

南朝時期盛行木屐,上至天子,下至文人、士庶都可穿著。與此同時,草鞋是一般士人或百姓所著之鞋,由南方多產的蒲草類植物編結而成。唐代靴制襲唐代的六合靴,後改為長靿靴為短靿靴,並加以氈。婦女鞋子的形狀,前為鳳頭式。其他的鞋,有高頭、平頭、翹圓頭等式樣,有的綉出虎頭紋樣或鞋身飾有錦文。

宋代的鞋式初期沿襲前代制度,在朝會時穿靴,後改成履。用黑革做成靴筒,內襯以氈,各官職穿著不同的顏色依服色而定。一般人士所穿的鞋有草鞋、布鞋等,按所用的材料取名。南方人多著木屐。如宋詩人「山靜聞響屐」,形容著木屐在山中行走的情形。

女子的鞋常用紅色為鞋面,鞋頭為尖形上翹,有的做成鳳頭,鞋邊上加以刺綉。勞動婦女亦有穿平頭、圓頭鞋或蒲草編的鞋。

明代的服制中,對鞋式的規定很嚴格,無論官職大小,都必須遵守服制。在何種場合得穿著何種鞋式,如儒士生員等准許穿靴;校尉力士在上值時准許穿靴,外出時不許穿;其他人如庶民、商賈等都不許穿靴。

清朝鞋制沿明代制式,文武各官及士庶可著靴,而平民、伶人、仆從等不能穿靴。清代的靴多為尖頭式。靴底均厚,因嫌底重,採用通草做底。後改為薄底,成為「軍機跑」。一般人士的鞋有緞、絨、布料製作,鞋面淺而窄,有作鷹嘴式尖頭狀鞋,也有如意挖雲式。百姓有草鞋、棕鞋、蘆花鞋等,拖鞋也在各等人士中流行開來。南方雨天穿著釘鞋,北方冬天則出現冰鞋。

近代鞋式的變化根據服裝款式的變化而形成了新的格局。造型簡潔、精美,尤其是由手工操作慢慢過渡到機器加工,製作愈加精緻。各種材料都被合理地應用於鞋靴的設計與製作,各種高新技術使材料的質地、質量更加完美。如果說歷史上鞋靴的產生主要以實用為目的,逐漸過渡到使用與審美相結合的形式,當今鞋靴的發展變化則被賦予了更多因素。人們不但追求鞋靴的適用與審美,還不斷研究鞋靴的各種功能,如透氣性、保暖性、舒適性,並從衛生科學的角度加以追求。

『叄』 鞋子的發展歷史

鞋子是大家生活中的必需品,自古以來,鞋有履、靴、屐、鞳等稱謂。鞋發展到今天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中國不僅是文明大國,鞋服等也有這源遠流長的文化!
上古時期的人類是沒有鞋子的,長期赤腳,腳底長出厚厚的繭子,痛覺自然沒有那麼敏感,後來隨著人類遷徙,生存環境改變,加上經常外出狩獵,腳部難免會有磕磕碰碰。聰明的古人為了保護雙腳,學會用動物的皮毛和植物根莖裹腳,既堅韌耐磨又可以禦寒保暖。
到了奴隸社會,草鞋慢慢流行起來。草鞋又被稱為「不借」鞋,因為草遍地都是,家家戶戶都可以采來編織,人人都有,用不著向別人去借,因此得名。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革,獸皮加工處理後做成革靴,長靴高到腳踝以上,不僅保暖性強,而且便於行走,騎馬也很方便,成為軍用鞋的最佳選擇。
漢代布錦鞋慢慢流行起來,鞋底鞋幫分明,鞋尖上翹,魏晉時期的布錦鞋開始出現花紋,更具觀賞性。
魏晉時期木屐開始流行,木屐輕巧方便,無論是在家還是外出都可以穿,最原始的木屐是有五個洞,方便穿繩,後來謝玄發明了一種木屐有活動的齒輪,可以拆卸,無論是爬山還是走泥地都很方便,這種鞋後被稱為「謝公屐」。
隋唐時期出現了麻鞋,用粗麻繩編製鞋底,可以編織成各種形狀,通風耐磨,屬於涼鞋的一種。
宋遼時期皮鞋流行起來,女真族等入侵中原,所以鞋服都滲透著游牧民族草原文化,鞋頭高蹺,鞋底扁平,不少女性穿起來還有增高的作用,顯得更加苗條。
明清時期靴子普及,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的關系,普通老百姓是不可以穿靴子的,奴隸和平民百姓多穿草鞋和麻線鞋,再稍微大點的官吏可以穿布錦鞋,而靴子則是官家獨有的標志!
清朝的鞋子可以說是變化無窮,鞋子有了薄底厚底和四季之分,夏用鍛錦冬用建絨,鞋面也有精美的圖案裝飾。男子穿的鞋比較單調,主要以黑藍青等暗色為主,女子的鞋就比較精美了,有的鞋底使用木頭製作從一寸到五寸高度不等,有點像現在的高跟鞋,很多富家小姐還會在鞋子上鑲上寶石,氣質瞬間提了一個等級。
漢人近千年一直有纏足的習慣,以腳小為美,南唐時期,李後主令宮女纏足成弓狀在蓮花台上跳舞,所以稱之為「三寸金蓮」,後來延續的民間,婦女為了所謂的「美」,不惜代價,忍著疼痛掰折自己的腳骨,由於手段殘忍一直被稱為「陋習」。
後來滿族入關後,接受不了纏足的習俗,滿族女人又喜歡穿旗袍,行走不方便。於是就在鞋底加了一層高底,猶如花瓶一般,所以就叫「花瓶底鞋」又稱為「馬蹄鞋」。這種鞋走起路來會發出咯噔咯噔的響聲,蛇蟲聞聲便會躲開,所以又稱為「驅蟲鞋」。厚厚的鞋底使女子身高大增,鞋子的造型使穿鞋者走路幅度大增,走起路來婀娜多姿,甚是美妙!

『肆』 靴子的歷史由來

靴子是幫子略呈筒狀高到踝子骨以上的鞋。靴,原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又稱馬靴版和高筒靴。
相傳靴的發明者為權戰國時代著名軍事家孫臏,為紀念孫臏,舊時鞋匠們便奉他為製鞋業的始祖,設牌位,掛畫像供奉。
現存最早的靴,是新疆孔雀河古墓出土靿至脛的牛皮靴,可見3800餘年前的新疆已出現了靴子,靴的樣式有旱靴、花靴、皮靴、氈靴、單靴、棉靴、雲頭靴、鵝頂靴等等。

基本保養
1、新買的真皮靴子由於在出廠、銷售的過程比較長,在它剛下生產線時保養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購買的新靴子後不應立即穿上,應薄薄地打一層鞋油,放置1天後再穿。
2、靴子每周都要保養一次,如果你覺得自己打油太費勁,不妨試試商場中的皮鞋美容中心。
3、白色的靴子打理起來比較費勁,如果臟了就特別明顯,這時候橡皮就發揮作用了,它可像去除鉛筆字一樣將污漬除得一干二凈。
4、不要連續3天以上穿著同一雙,因為穿著一天後的靴子需要呼吸、休息,才能有更長的壽命。
5、收納靴子前要把靴子清理干凈,最好放在通風的地方晾曬1-2天,這樣就不容易成為細菌、蟎蟲的溫床了。給靴子打好鞋油後,別忘了用紙團塞在靴子里,讓靴子保持最佳體態。

『伍』 大家了不了解鞋子的發展歷史呢

鞋的發展
新石器時代( 約1萬年前-約4千年前 )中國的先民用草、麻、葛編織成履。鞋的稱謂很多,有屨、履、舄等。其中以舄最為顯貴。
古鞋的種類以對材料來分,有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種。布帛鞋是指以大麻絲、綾、綢、錦等織物布鞋成的鞋。
漢代(前206年-公元23年)布帛鞋的鞋頭多呈分叉狀,底用麻線編織,稱之為雙尖翹頭方履; 魏晉時期( 公元220年-公元316年),一般鞋的前端織有雙獸紋飾,配色和諧,鞋式優美; 北齊(公元550年-公元577年 )時,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流行穿屐,所謖屐,指有木齒的鞋,它由扁、系、齒三部分組成。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男性多小頭皮鞋,女性所穿鞋多為圓頭、平頭或翹頭,上面也飾各式花鳥圖紋。
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男鞋多以厚實為主,質料樣式多樣,一般北方多穿菱紋綺履,江南多著棕麻鞋;此外,元末明初還流行鞋頭高聳,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使人顯得格外修長。
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男鞋以尖頭鞋為主,其材料夏秋用緞,冬則用建絨;其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單梁或雙梁,鞋幫有刺花或鞋頭作如意頭卷雲式;清代的女鞋頗具特色,鞋底多為木質,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為上寬而下圓,被稱之為"馬蹄底",此鞋鞋面常以綢緞所制,上施五彩刺綉,貴族婦女有的在鞋面上還鑲嵌各種珠寶。老年婦女則多穿木製平底鞋。
高跟鞋的來歷眾說紛紜,也有人說高跟鞋源於中國。六朝時已有高跟木屐。滿族婦女古時所穿旗鞋,有的跟部中央高達五寸以上。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時期,靴在北方廣泛流行,且波及到江南;唐時(公元 618年-公元907年 )靴已官庶咸宜;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始出現女靴;元代(公元 1279年-公元1368年)盛行高麗式靴。
在中國,涼鞋最早是由拖鞋演變而來。拖鞋,古稱鞋,始於漢代(前206年-公元23年)。隨後,相繼出現了麻涼鞋、布涼鞋、皮涼鞋。古人在涼鞋上綉以龍鳳等吉祥圖案,有的甚至飾以珠寶。

『陸』 中國鞋業的發展史

鞋有著悠久的發展史。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新疆樓蘭出土的一雙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雙鞋由靴筒和靴底兩大部分組成,堪稱世界第一靴。在3000多年前編寫的《周易》上已出現了代表鞋的「履」字。戰國時的孫臏因為被龐涓敲碎了膝蓋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幫」,發明了高皮絢,即後來的靴子,中國歷史博物館里就珍藏著一雙2000多年前的皮絢。
後來,由於鞋的製作材料、式樣、用途越來越多,鞋的種類也開始豐富起來。根據製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將鞋分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種。
其中布帛鞋是指以大麻絲、綾、綢、錦等織物布縫合成的鞋。漢代多呈分叉狀,底用麻線編織,又稱雙尖翹頭方履;魏晉時期,則流行在鞋的前端綉上雙獸紋飾。
背棄時,屐成為一種時尚,它是有木齒的鞋,由扁、系、齒三部分組成。
皮革、棉氈等製成的皮鞋、皮靴又稱「馬靴」或「高筒靴」,原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氈靴、單靴、棉靴、雲頭靴、鵝頂靴等之分。相傳孫臏是靴的始祖,南北朝時期在北方廣泛流行,並傳至江南,到了唐代已官庶咸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才可穿靴)。
宋代亦普遍流行皮製的皮鞋,男性多穿小頭皮鞋,女性多為圓頭、平頭或翹頭,上面也飾各式花鳥圖紋。元朝末年開始出現鞋頭高聳、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這種鞋使人顯得格外修長。
到了明清,鞋的製作方法與式樣逐漸融合,越發考究起來。明代的鞋多以厚實為主,北方多穿菱紋綺履,江南多著棕麻鞋。
清代滿足統治時期,男鞋以尖頭鞋為主,夏秋用緞制,冬用建絨,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單梁或雙梁,鞋幫有刺花或鞋頭作如意頭卷雲式。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為木質,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為上寬而下圓,被稱之為「馬蹄底」,又稱「花盆底」。鞋面常以綢緞所制,上施五彩刺綉,貴族婦女有的在鞋面上還鑲嵌各種珠寶,穿起來顯得身材尤為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婦女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多穿木製平底鞋。
就像所有的服飾一樣,鞋子在某些時候,也代表了某種你想讓別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身份地位;但是,除了對一雙罕見的鞋子嘖嘖稱奇之外,我們最關心的,其實是鞋子究竟合不合腳的問題。因此,當你夢見鞋子,往往表示著,在你生活中的某個層面也許浮現出「到底適不適合」的疑慮。夢中的鞋子,也可能就是反映你在現實生活中採取的行動方式,特別是你穿著它四處走動的時候。注意在夢中,鞋子的式樣與類型,觀察你和鞋子的關系是如何建立起來,你如何使用它,以及你對它的感覺;也許你就能明白,為什麼灰姑娘的玻璃鞋不在你的腳上的原因了。
選擇一雙合適自己的鞋會使每天都感覺腳無比的舒服,城市特首鞋業的每一款鞋都是經過對東方人的腳型的研究而設計出來的,選用特殊處理的皮料,鞋底軟而舒服,既便是高跟也不例外。
時尚,個性,舒適這是我們的宗旨.

『柒』 中國鞋都的歷史沿革

一、 溫州製鞋業的發展及樹立中國鞋都形象工作浸透著各級領導的關懷和支持
一個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各級領導的關懷和支持,溫州製鞋業也同樣時時處處受到中央和部委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八十年代中期,溫州鞋業進入聲譽危機的時候,中央派出6個部委的負責人到溫州來,直接指導溫州鞋業的和發展,為溫州鞋業重現輝煌指明了方向。
中央首長多次到溫州鞋類企業進行實地視察指導,主要有李瑞懷、尉健行、喬石、宋平、李鐵映、遲浩田、費孝通、曹志、王漢斌、宋健、陳俊生、李貴鮮等二十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
1999年元月,國家輕工局全國輕工業系統在溫州如開廳局長會議,與會全體領導視察了溫州鹿城區的製鞋企業,並給予了高度評價。在廳局長會議上,溫州市市長錢興中把自己寫的溫州要樹立中國鞋都的字條遞給國家輕工業局陳士能局長時,陳局長當即在紙條上寫下了支持!支持!!支持!!!
1996年10月,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欄目向十四屆中全會獻禮片世紀的呼喚中,連續報導了溫州鹿城溫州長城鞋業公司,長達10多分鍾,充分肯定了鹿城鞋業的創業成績。
1997年在北京舉辦的十四大以來輝煌成就展,溫州鹿城康奈皮鞋被錄取參展。1999年9月20日開幕的共和國50年成就展,中國皮鞋行業僅鹿城康奈皮鞋一家被錄取參展,反映了國家輕工業局對溫州皮鞋的高度重視。
溫州市各級黨委和政府領導也始終以極大的熱情為樹立中國鞋都形象上下奔走。市長錢興中在鹿城鞋協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上指出,樹立溫州中國鞋都形象是溫州鞋革產業進一步發展的戰略需要,是實現鞋革業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選擇,是中國鞋業拓展國際市場的有益嘗試。錢市長並實地察看州中國鞋都產業園區選址情況,現場協調解決有關事宜。 二、 樹立溫州中國鞋都形象有其全國獨一無二的深厚的歷史底蘊
溫州鞋革業源遠流長。南宋溫州九山書會編的溫州戲文《張協狀元》中,就有曲牌名趙皮鞋。據此有人推定,至遲在南宋,溫州城區(今鹿城區)已有皮鞋生產專業戶。500多年前的明朝成化年間,溫州生產的靴鞋就已成為朝廷有貢品。
成鞋業的發展,也帶動了製鞋業的發展。據《溫州市志》載:清嘉慶初,平陽北港水頭即有王聚源皮坊,採用熏法或明礬鞣皮。清末,甌海三溪(瞿溪、郭溪、雄溪)一帶農民也常在農閑季節從事士法鞣製牛皮。民國初,在溫州城區出現製革作坊,集中於西效一帶,現在位於百里西路的皮坊巷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到了本世紀二十年代,溫州皮革業已相當發達。溫州城區出現了製革街、皮鞋街、皮件街,在這三條街上各種牌號的製鞋、皮鞋、皮箱、皮件商店作坊鱗次櫛比,蔚為壯觀,形成了手工製鞋和製革的完體系。三十年代初,一位旅日歸僑在溫州開設了皮革廠,聘用製革高手,採用先進技術,精製出一種色似油桂、光堅韌、彈性良好的優質栲膠帶,很快揚名國內。接著,浙江皮革廠在溫州開業,一時間,製革技師好手如雲集,溫州製革業因此迅速發展,聲譽也越來越高,產品進入福建、台灣、上海、四等省市,又擴展到了東北、西北、華北和港澳地區,遍及大半壁江山,並同新加坡、菲律賓、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建立了製革業貿易關系。
五十年代以後,溫州皮鞋業迅發展。1957年市區皮鞋產量16.3萬雙,到1978年,市區有國營、集體皮鞋廠10餘家,年產皮鞋49.68萬雙。八十年代,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溫州皮鞋業得到發展。溫州鞋革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高潮。
溫州鞋革業在新中國建立後曾獲取過眾多的全國第一,如第一雙豬皮革皮鞋、第一雙硫化皮鞋、第一雙壓模皮鞋、第一雙膠粘皮鞋等都誕生在溫州。溫州是中國鞋革業的發祥地之一,同時也是綿延不斷的中國鞋革業發展歷史的一個縮影和代表。

『捌』 靴子的歷史

我只知道中國的,希望有點用...
上古時常以獸皮製鞋,因此鞋的稱呼多以革字為邊旁。古代的鞋有許多名稱,如履、屐、靴、屣、屨等字均為鞋的別稱。人們推測古人將獸皮切割成大致的足形後,用細皮條將其連綴起來即成為最原始的鞋子。
每個朝代鞋的造型、色彩都隨著制服形式而變化。
周朝末期靴的使用來自北方胡人的鞋式。胡人游牧騎乘多穿有筒之靴。
漢代的鞋靴在造型上已有很多變化,如絲織的靴有色彩和圖案上的變化,造型也很簡練,較符合足部的形狀。鞋靴使用的材料也很廣泛,有牛皮、絲織物、麻編物等。
南朝時期盛行木屐,上至天子,下至文人、士庶都可穿著。與此同時,草鞋是一般士人或百姓所著之鞋,由南方多產的蒲草類植物編結而成。唐代靴制襲唐代的六合靴,後改為長靿靴為短靿靴,並加以氈。婦女鞋子的形狀,前為鳳頭式。其他的鞋,有高頭、平頭、翹圓頭等式樣,有的綉出虎頭紋樣或鞋身飾有錦文。
宋代的鞋式初期沿襲前代制度,在朝會時穿靴,後改成履。用黑革做成靴筒,內襯以氈,各官職穿著不同的顏色依服色而定。一般人士所穿的鞋有草鞋、布鞋等,按所用的材料取名。南方人多著木屐。如宋詩人「山靜聞響屐」,形容著木屐在山中行走的情形。
女子的鞋常用紅色為鞋面,鞋頭為尖形上翹,有的做成鳳頭,鞋邊上加以刺綉。勞動婦女亦有穿平頭、圓頭鞋或蒲草編的鞋。
明代的服制中,對鞋式的規定很嚴格,無論官職大小,都必須遵守服制。在何種場合得穿著何種鞋式,如儒士生員等准許穿靴;校尉力士在上值時准許穿靴,外出時不許穿;其他人如庶民、商賈等都不許穿靴。
清朝鞋制沿明代制式,文武各官及士庶可著靴,而平民、伶人、仆從等不能穿靴。清代的靴多為尖頭式。靴底均厚,因嫌底重,採用通草做底。後改為薄底,成為「軍機跑」。一般人士的鞋有緞、絨、布料製作,鞋面淺而窄,有作鷹嘴式尖頭狀鞋,也有如意挖雲式。百姓有草鞋、棕鞋、蘆花鞋等,拖鞋也在各等人士中流行開來。南方雨天穿著釘鞋,北方冬天則出現冰鞋。
近代鞋式的變化根據服裝款式的變化而形成了新的格局。造型簡潔、精美,尤其是由手工操作慢慢過渡到機器加工。各種材料都被合理地應用於鞋靴的設計與製作。人們不但追求鞋靴的適用與審美,還不斷研究鞋靴的各種功能,如透氣性、保暖性、舒適性,並從衛生科學的角度加以追求。
我可是很仔細幫你找的呢...

『玖』 中國鞋的相關歷史故事

鞋的歷史,已相當久遠。古稱鞋為 (音榻)、 (音灑)或履。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專時期,就出現屬了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3000多年前的《周易》已有履字。《詩經》上「糾糾葛屨,可以履霜」里的「屨,就是一種比較簡陋的用麻、葛編成的鞋。

在外國,人們常用脫鞋子的方式來表示對上帝的尊敬。據 《聖經》載,上帝出現在摩西面前時,摩西就脫下鞋子,赤足走路,表示自己在上帝面前的廉卑和虔誠的心。後來,信徒們必須脫下鞋子進聖殿朝拜。尼泊爾人有種奇特的「鞋子告別」。每當送親友上路遠行時,都要贈送一雙精製的鞋子,表示前程似錦。在古代西方的一些國家,鞋子代表權力。結婚那天,新娘的父親要把他的鞋子向新婚女丟過去,表示父權已轉移為夫權。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的鞋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