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歷史全部有哪些國家
中國皇帝順序(全:
炎帝 神農氏
黃帝 軒轅氏
少昊 金天氏
顓頊 高陽氏
帝嚳 高辛氏
帝摯 高辛氏
唐堯 放勛
虞舜 重華
夏:(啟以後)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姓,共傳十四世,
十七王,建都:安 (今山西雯縣)。
1、宗神夏禹 ??年 2、帝啟 9年 3、太康 29年 4、仲康 l3年
5、帝相 28年 --(羿-寒浞) 40年 6、少康 22年 7、帝抒 17年
8、帝槐 26年 9、帝芒 l8年 lO、帝泄 l6年 l1、不降 59年
l2、帝扃 2l年 l3、胤甲 2l年 l4、帝孔甲 3l年 l5、帝皋 l1年
l6、帝發 l9年 17、履癸 53年。
周;分西周、東周,姬姓,建都:鎬京(西安)、洛陽。
西周:公元前l122--770 共353年。歷十二帝。建都:鎬京。
l、武王發 7年 2、成王誦 37年 3、康王釗 26年 4、昭王瑖 5l年 5、穆王滿 55年
6、共王緊扈 l2年 7、懿王囏 25年 8、孝王辟方 15年 9、夷王變 16年
l0、厲王胡 37年 -共和時代 l4年- ll、宣王靖 46年 12、幽王宮湼 ll年。
武王之前還有:古公亶父(太王)、季歷、文王,雖有強大的勢力,但在名義上
仍是商朝屬下的一個諸候國。
東周:公元前77O--225 共545年,歷二十六帝。建都:洛陽。
l、本王宜臼 5l年 2、桓王林 23年 3、庄王鉈 15年 4、厘王胡齊 5年 5、惠王閬
25年 6、襄王鄭 33年 7、頃王壬臣 6年 8、匡王班 6年 9、定王瑜 2l年
1O、簡王夷 14年 11、靈王泄心 27年 l2、景王貴 25年 13、悼王猛 1年
l4、敬王匈 44年 15、元王仁 7年 l6、貞定王介 28年 17、哀王去疾 1年
18、思王叔 1年 19、考王嵬 15年 20、威烈王午 44年 2l、安王驕 26年
22、烈王喜 7年 23、顯王扁 48年 24、慎靚王定 6年 25、赧王延 59年
26、東周君傑 7年。
春秋戰國:
春秩,公元前77O--475,戰國,公元前475--22l年。周東遷後,實力大為削弱,全國
處於四分五裂割據的狀態,大小國家約有一百二十多個。經過不斷兼並,到戰國初年,
也有十幾個國家,大國有秦、楚、韓、趙、魏、齊、燕七國,即有名的「戰國七雄」。
因為太多,各王室姓氏一下難以查找,敬請原諒。
秦:(統一後)公元前22l--2Ol 共15年,歷三帝,嬴姓,建都:咸陽。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嬰 l年。
漢: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漢和東漢(也和前漢和後漢)。在兩漢之際,還有
王莽、劉玄兩個短暫的統治時期。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長安。
l、高祖幫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呂後專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啟 l6年。
6、武帝徹 年號: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l3年。
8、宣帝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lO、成帝驁 建始,26年。
ll、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l3、孺子嬰 居攝,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長安。
l、王莽,始建國,l5年。
2、淮陽王劉玄 更始,3年。
東漢:公元25--220,共195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洛陽。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l8年。
3、章帝炟 建初 l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殤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順帝保 永建 l9年。
8、沖帝炳 永加 l年。
9、質帝鑽 本初 l年。
lO、桓帝志 建和 2l年。
ll、靈帝宏 建寧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獻帝協 初平 32年。
三國:三國始於22O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挾漢獻
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O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歷五帝,建都:許昌。
l、文帝丕 黃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齊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貴鄉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鄉公奐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為魏公,建魏國,雖已是皇帝,但名義上還為漢臣。
後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劉姓,歷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備 章武 3年。
2、後主 禪 建興 4l年。
吳:公元222--28O 共59年,孫姓,歷四帝,建都:建業。
l、大帝 權 黃武 31年。
2、會稽王亮 建興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烏程候皓 元興 l7年。
晉:
西晉:265--316 共5l年,歷四帝,先都洛陽,後遷長安。
1、武帝司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馬衷 永熙 17年
3、懷帝司馬熾 永加 5年。
4、憨帝司馬業 建興 4年。
東晉:317--4O2 共1O4年。歷十一帝,建都:金陵
l、元帝司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馬紹 太寧 3年。
3、成帝司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馬聃 永和 l7年。
6、哀帝司馬丕 隆和 4年。
7、廢帝司馬奕 太和 6年。
8、簡文帝司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馬曜 寧康 24年。
l0、安帝司馬德宗 隆安 22年。
ll、恭帝司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國:304--439 十六國建立可分前後二期:前期的政權有:蜀(成漢)、漢和前趙、
後趙、前燕、前秦、前涼。還有鮮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閔的『魏』不在十六國
內。後期的政權有:後秦、後燕、南燕、北燕、後涼、南涼、西涼、北涼、西秦、
夏。此外還有『西燕』不在十六國內。
蜀: 303--347 共七個皇帝 建都:成都。
l、李 特 2年 2、李 流 l年。3、李 雄 30年 4、李 班 l年 5、李 期 3年
6、李 壽 5年 7、李 勢 5年。
前趙:304--329 匈奴 建都:平陽(山西臨汾) 歷五帝
l、劉 淵 6年 2、劉 和 l年 3、劉 聰 8年 4、劉l 傑 l年 5、劉 曜 l3年
後趙:319--352 歷7帝,羯族人,建都:襄國(河北邢台)。
l、石 勒 l5年 2、石 弘 l年 3、石 虎 l5年 4、石 世 l年 5、石 遵 l年
6、石 祗 ?年 7、冉 閔 3年。
前燕:357--37O 歷三帝,鮮卑族,建都:鄴(河北臨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l年。
前秦:351--394 歷六帝,氐族,建都:長安
l、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堅 27年 4、符 丕 2年 5、苻 登 9年
6、符 榮 l年
前涼:313--376 漢族,歷7帝,建都:姑臧。
l、張 茂 5年 2、張 駿 22年 3、張重華 9年 4、張耀靈 l年 5、張 祚 3年
6、張玄靚 9年 7、張天鍚 l2年。
後秦:384--4l7 羌族,歷3帝,建都:長安。
l、姚 萇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後燕:384--409 鮮卑族,歷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 l3年 2、慕容寶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 雲 3年。
南燕:398--4lO 鮮卑族,歷二帝,建都:廣固(山東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漢族,歷二帝,建都:昌黎。
l、馮 跋 22年 2、馮 弘 6年。
後涼:386--4O3 氐族,歷四帝,建都:姑臧。
1、呂 光 13年 2、呂 紹 l年 3、呂 篡 1年 4、呂 隆 1年。
南涼:397--4l4 鮮卑族,歷三帝,建都:樂都。
l、禿發烏狐 3年 2、禿發利鹿狐 3年 3、禿廢傉檀 13年。
西涼:4O0--42O 漢族,歷二帝,建都:敦煌。
l、李 暠 17年 2、李 歆 4年。
北涼:397--439 匈奴,歷三帝,建都:張掖。
1、段 業 4年 2、沮渠蒙遜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鮮卑族,歷四帝,建都:金城(皋蘭)。
1、乞伏國仁 3年 2、乞伏乾歸 24年 3、乞伏熾磐 l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l 匈奴,歷三帝,建都:統葛(陝西橫山)。
l、赫連勃勃 19年 2、赫連 昌 4年 3、赫連 定 4年。
南北朝:
南朝為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O--479年。共6O年八個皇帝。
一、武帝劉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劉義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劉義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劉駿 孝建 11年。
五、廢帝劉予業 永元 l年。
六、明帝劉 彧 秦始 8年。
七、後廢帝劉昱 元徴 5年。
八、順帝劉 准 升明 3年。
齊:479--5Ol,共23年,七個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賾 永明 ll年。
三、廢帝肖昭業 隆昌 l年。
四、廢帝肖昭文 延興 l年。
五、明帝肖 鸞 建武 5年。
六、東昏侯寶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寶融 中興 l年。
梁:502--557,共56年,四個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監 48年。
二、簡文帝肖綱 大寶 2年。
三、元帝肖 繹 承聖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紹泰 3年。
陳:557--589,共33年,五個皇帝。
一、武帝陳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陳 倩 天加 7年。
三、廢帝陳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陳 頊 太建 l4年。
五、後主陳叔寶 至德 7年。
北朝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王朝。
北魏:386--534,共l49年,ll個皇帝。鮮卑拓跋氏,建都: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
l、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壽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獻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l6年 8、孝明帝詡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O、節閔帝恭 1年 l1、安定王朝 l年。
東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個皇帝:孝靜帝善見,建都:鄴。
西魏:535--557,共23年,四個皇帝,建都:長安。
l、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寶炬 17年 3、廢帝欽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齊:55O--577,共28年,五i個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l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後主緯 11年
5、幼主恆 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五個皇帝,宇文氏,建都:長安
1、孝愍帝覺 l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l8年 4、宣帝贇 l年
5、靜帝闡 2年。
隋朝:58l--6l8 楊姓 建都:長安(西安)
一、文帝楊堅 開皇 24年。(文帝有二個年號:開皇58l--60O、仁壽60l--6O4)
二、煬帝楊廣 大業 12年。
三、恭帝楊侑 義寧 l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O7 李姓 建都:長安
一、高祖 淵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貞觀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顯 嗣聖 1年。
五、武則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復辟) 神龍 5年。
七、睿宗 旦 景雲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肅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寶應 17年。
十一、德宗 適 建中 26年。
十二、順宗 誦 永貞 l年。
十三、憲宗 純 元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恆 長慶 4年。
十五、敬宗 湛 寶歷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會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l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l5年。
二十一、昭宗 曄 龍紀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記載二十位,武周政權不計在內),統治唐朝29O年。
五代十國 9O7--96O
五代:
後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開平 6年。
二、末帝友貞 乾化 11年。
後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陽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三、愍帝從厚 應順 l年。
四、廢帝從珂 清泰 2年。
後晉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貴 開運 4年。
後漢 947--95O 共4年 劉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遠 天福 2年。
二、隱帝承佑 乾佑 2年。
後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廣順 3年。
二、世宗 榮 顯德 6年。
三、恭德宗訓 l年。
十國:
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
一、王 建 12年。
二、王 衍 8年。
吳: 892--937 建都:楊卅
一、楊行密 15年。
二、楊 渥 3年。
三、楊隆演 lO年。
四、楊 溥 l7年。
楚: 896--95l 建都:長沙
一、馬 殷 35年。
二、馬希聲 2年。
三、馬希范 l5年。
四、馬希廣 3年。
五、馬希萼 2年。
六、馬希崇 l年。
閩: 897--946 建都:福州
一、王審知 4O年。
二、王延均 3年。
三、王 昶 4年。
四、王延義 4年。
五、王延政 3年。
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
一、李 升 7年。
二、李 璟 l9年。
三、李 煜 l6年。
荊南:9O7--96建都:荊州
一、高季興 22年。
二、高從海 20年。
三、高保融 l2年。
四、高保勗 l年。
五、高繼沖 l年。
南漢:9O5--97l 建都:廣州
一、劉 隱 12年。
二、劉 䶮 32年。
三、劉 玢 1年。
四、劉 晟 l6年。
五、劉 鋹 l3年。
吳越:893--978 建都:錢塘
一、錢 鏐 41年。
二、錢元瓘 lO年。
三、錢 佐 6年。
四、錢 倧 l年。
五、錢 俶 40年。
北漢:951--979 建都:太原
一、劉 崇 4年。
二、劉 鈞 l4年。
三、劉繼恩 l年。
四、劉繼元 1l年。
後蜀:933--965 建都:成都
一、孟知祥 l年。
二、盈 昶 3O年。
宋朝(分北宋與南宋)
北宋 960--1127,共l68年。趙姓,歷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義,太平興國,在位22年。
三、真宗 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 禎,天聖,在位41年。
五、英宗 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 頊,熙寧,在位18年。
七、哲宗 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 佶,建中靖國,在位25年。
九、欽宗 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l279,共152年。歷九帝,趙姓。建都:臨安(杭州)。
一、高宗構,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隆興,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紹熙,在位 5年。
四、寧宗擴,慶元,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寶慶,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顯,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 昺,祥興,在位 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歷十一帝.奇渥溫氏,建都:燕京(北京)。
一、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鐵木耳,元貞,在位13年。
三、武宗 海山,至大,在位 4年。
四、仁宗愛育萬拔力八達,皇慶,在位 9年。
五、英宗碩德八刺,至治,在位 3年。
六、泰定帝也孫鐵木耳,泰定,在位 5年。
七、大順帝阿速吉八,大順,在位 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歷,在位 2年。
九、文宗圖鐵木耳,至順,在位 5年。
十、寧宗懿璘質班,至順,在位 l年。
十一、順帝托權鐵木耳,元統,在位36年。
明朝皇帝有的記載十位,天順未列入。
據明初官修《元史》記載,自成吉思汗建國迄元順帝出亡(l206--l368),通稱元朝。
明朝:1368--l644,共277年,歷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一、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l年。
二、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
三、成祖 棣,永樂,在位22年。
四、仁宗高熾,洪熙,在位 1年。
五、宣宗瞻基,宣德,在位l0年。
六、英宗祁鎮,正統,在位14年。
七、景帝祁鈺,景泰,在位 7年。
英宗祁鎮,天順,在位 8年。(復辟)
八、憲宗見深,成化,在位23年。
九、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十、武宗厚照,正德,在位l6年。
十一、世宗厚熜,嘉清,在位l6年。
十二、穆宗載垕,隆慶,在位 6年。
十三、神宗翊鈞,萬曆,在位47年。
十四、光宗常洛,泰昌,在位 l年。
十五、熹宗由校,天啟,在位 7年。
十六、思宗由檢,崇禎,在位17年。
順
李自成
大西
張獻忠,年號大順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號弘光 Z}(n
唐王 朱聿鍵,年號隆武 g
桂王 朱由榔,年號永曆
清朝:l644--l9ll 共268年,歷十帝(入關前兩個皇帝:清太祖,年號天命和清太宗,
年號天聰不計在內)。滿族,愛新覺羅氏。建都:北京。
一、世祖福臨,為順治,在位l8年。
二、聖祖玄燁,為康熙,在位61年。
三、世宗胤禛,為雍正,在位13年。
四、高宗弘歷,為乾隆,在位6O年。
五、仁宗顒琰,為嘉慶,在位25年。
六、宣宗旻寧,為道光,在位30年。
七、文宗奕詝,為咸豐,在位1l年。
八、穆宗載淳,為同治,在位l3年。
九、德宗載湉,為光緒,在位34年。
十、溥 儀,為宣統,在位 3年。
中華民國
中華帝國
中華帝國皇帝 袁世凱,年號洪憲~~
⑵ 中國的歷史有多少是真的
魯迅說過:「《頌》詩早已拍馬,春秋已經隱瞞」。連孔子的都靠不住,其實真的也沒多少
許多關於歷史的記載,有許多是偏頗的或不真實的。考察它們之所以會失實的原因,無非出在執筆者和刪改者的身上,大體上有下列九種情況:
1、忌諱。為尊者諱,為長者諱,隱惡揚善,不言人之過,這類觀念使他們故意隱去了許多本來不應該避而不提的事實。
2、害怕。如果秉公直書,得罪了什麼權貴,會招
致文字獄之類的災禍。只好哪一壺開提哪一壺,哪壺不開絕不敢提。
3、篡改。為了某種私利,對事實進行黑白顛倒式的記述和描繪。真正的事實被歪曲了,失去了本來的面貌。
4、誇大。對正面的和反面的東西都肆無忌憚地加以放大,添油加醋,以求通過量變使其達到質變。
5、輕信。或輕信權威的話,或輕信道聽途說,不做調查研究,不加考證,把演義、衍義和稗官野史、街談巷議都當作真實的東西,人雲亦雲地記了下來。
6、馬虎。憑大概的記憶,不核對原話原文;憑感覺措辭,按需要擇取。
7、偏見。將明擺著的事實,根據自己的好惡進行拼接、剪裁。
8、隱瞞。只有極少數人知道事實真相,當時蓄意保密,過後死無對證,成為千古之謎。
9、杜撰。公然編造歷史,虛構故事情節;或故意張冠李戴,或乾脆無中生有。誤人百代,貽害千秋。
可見自古以來「直書」之不易,又可知歷史中會產生多少不實!
⑶ 中國的歷史有哪些
中國復悠久的歷史最顯而易見的體現就是制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
從遠古的神話傳說時代、堯舜禹的禪讓、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秦漢一統、三國戰亂、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隋唐五代光輝燦爛的文化直到宋元明清帝制結束。
五千年的歷史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財富,四大發明,浩如煙海的估計,隨處可見的文化遺產,代代相傳的優秀的民族精神和思想,象形文字的漢字等等。
中國的歷史博大而又厚重,綿延五千而不絕,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⑷ 中國歷史有多少
中國歷代皇帝到底有幾位?各說不一,如果只從秦始皇開始算起,秦朝2位,漢朝31位,三國11位,晉朝16位,五代十六國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國55位,宋朝18位,金遼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還有南明、北元,其它諸如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太平天國洪秀全父子、甚至稱洪憲帝僅兩個月的袁世凱,加起來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歷時840年的東、西周朝和春秋、戰國時代之王、公、侯加進去,就更多了,這些君王總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進去,中國帝王應該有829位。
嘗試從廿五史等工具書中搜集大量帝王資料,編制一覽表,包括朝代、稱號、生歿年代、在位年代、登基歲數、年號等,並在備注中列出死因。試將這四百多位帝王之資料濃縮在此文中。
中國皇帝雖然自命天子,被稱萬歲,但長壽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歲以下的佔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內。其餘約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過八十歲的只有五位,即最長壽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蕭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81)、宋高宗趙構(80)和五代吳越武肅王錢□(80)。
超過七十歲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國吳大帝孫權(70)等。
超過六十歲的有38位,包括漢武帝劉徹(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楊堅(63)和漢高祖劉邦(61)等。
超過五十歲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歲到49歲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贏政(49)、宋太祖趙匡胤(49)、南唐後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極(41)等。
30歲到39歲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緒皇帝(37)、咸豐皇帝(30)等。
20歲到29歲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贏胡亥(23)、順治皇帝(23)等。
10歲到19歲的有28位。
而十歲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歲的漢質帝劉纘,六歲的元寧宗、兩歲的漢沖帝劉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滿周歲就死去的漢殤帝劉隆。
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為。然而,有些皇帝才幾歲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幾十年,而且影響相當深遠。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漢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
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過40年的有11位,
包括遼聖宗(49年)、明神宗萬曆帝(48年)、梁武帝(47年)、遼道宗(46年)、元順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劉備的兒子阿斗、蜀後主劉禪(40年)。
在位超過30年的有19位,
包括:秦始皇(36年)、宋高宗(35年)、宋徽宗(35年)、唐高宗(34年)、光緒皇帝(33年)、道光皇帝(30年)和明太祖朱元璋(30年)等。
在位超過20年的有31位,
包括宋孝宗(27年)、唐太宗(23年)和元太祖成吉思汗(21年)等。
在位10至20年的有103位,
包括遼太宗(20年)、順治皇帝(18年)、明思宗崇禎帝(17年)、宋太祖(16年)、武則天(15年)、同治皇帝(14年)、南唐李後主(13年)、雍正皇帝(13年)、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13年)和咸豐皇帝(10年)等。
在位不滿十年的皇帝超過240位,
⑸ 中國的歷史到底有多少年
國際上說中國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所以是3700年。而如果算上五帝時候的話是五千多年。 因為夏600年,堯舜165年,三皇並不是傳國,所以大約有500年。 這樣算就是差不多五千年。
另三個文明古國分別是大約在前3500、前3000和公元前2500年開始,中國為什麼會在書上比他們晚是因為歷史學家發現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商朝的。如果按建造城市,中國應該不會很晚,可能使因為夏朝賀以前的文字記載沒有流傳下來,所以是公元前1700年。
(5)中國歷史有很多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
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
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
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⑹ 中國歷史有哪些
中國歷史朝代簡介
朝代 起訖年代 統治民族 開國首都
夏朝 約前2146-1675年 華夏族 陽城
商朝(也稱殷) 約前1675-1029年 華夏族 毫(後來遷都殷)
西周 約前1029-771年 華夏族 豐鎬(既豐京和鎬京)
東周 前770-256年 華夏族 洛邑
春秋 前770年~前476年 華夏族 首都很多
戰國 前475-221年 華夏族 首都很多
秦朝 前221-207年 華夏族 咸陽
西漢 前206-公元8年 漢族 長安
新朝 9-23年 漢族 長安
東漢 25-220年 漢族 洛陽
三國(魏.蜀漢.吳) 220-280年 漢族 洛陽(魏) 成都(蜀漢) 建業(吳)
西晉 265-316 漢族 洛陽
東晉 317-420 漢族 建康
十六國 304-439 漢族和五胡 首都很多
宋 420-479 漢族 建康
齊 479-502 漢族 建康
梁 502-557 漢族 建康
陳 557-589 漢族 建康
北魏386-534 鮮卑(後來和漢族融合為漢族) 平城
東魏 534-550 漢族 鄴城
西魏 535-556 漢族 長安
北齊 550-577 漢族 鄴城
北周 557-581 漢族 長安
隋朝 581-618 漢族 長安
唐朝 618-907 漢族 長安
後梁 907-923 漢族 開封
後唐 923-936 漢族 洛陽
後晉 936-947 漢族 開封
後漢 947-950 漢族 開封
後周 951-960 漢族 開封
十國 907-979 漢族 首都很多
北宋 960-1127 漢族 開封
南宋 1127-1279 漢族 臨安
遼國 (契丹)907-1125 契丹 大理
大理(南詔國)937-1254 白族 上京
西夏 1032-1227 黨項族 興慶
金 1115-1234 女真族 會寧(後遷都燕京)
元朝(前期是蒙古帝國) 1206-1368 蒙古族 北京
明朝 1368-1644 漢族 南京(後來遷都北京)
清朝 1616-1911 滿族 北京
中華民國 1912-1949 漢族 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 中華民族 北京
⑺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人
孔子既好學,也善學,即注意把「學」與「思」結合起來,掌握學問的真諦。他向音樂家師襄子學彈琴,先學了一支曲子,練了十多天,還在不停地練。
師襄子對他說:「差不多了,再學支新的吧!」他答道:「我僅僅學會了譜子,還沒有掌握技法呀!」過了幾天,師襄子說:「你已經掌握技法了,可以另學一支曲子了。」
他答道:「我還沒有體會出這支曲子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呢!」又過了幾天,師襄子對他說:「你已經彈出思想感情,可以學新的了。」他說:「我還不知道作曲家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哩!」他繼續彈著。
師襄子在一旁聽了一陣後說:「像有個人在嚴肅地思考,愉快地抬頭遙望而關注著遠方。」孔子頓時興奮地說:「我已經了解作者的為人:黑黑的面孔,高高的身材,兩眼仰望,一心想著以德行感化四方。除了文王,還有誰能是這樣的人呢?」師襄子聽了十分高興,說道:「對了!老師曾對我說過,這支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告誡他的學生的這句話,道出了他所主張的讀書方法———學習與思考相結合。隨後,一些古代的學問家根據親身實踐和體會,對孔夫子的讀書方法作了補充和完善,提出了「熟讀精思」、「好學深思」的觀點。這種觀點在今天看來,仍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熟讀,就是說要把所讀的書翻來覆去地讀,直到讀得爛熟於心,能夠全面地掌握其精神、實質。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經驗證明,有許多書讀一遍兩遍還讀不懂,讀四遍五遍就讀懂了;有的書昨天讀不懂,過些日子再讀才讀懂;也有的書似乎已經讀懂了,其實不大懂,後來在實踐中積累了一些實際知識,再去讀,才真正讀懂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書特別是經典著作,必須常常反復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 讀書還必須伴隨著思考。這是因為有些書特別是經典名著的內容不是一目瞭然的,需要讀者通過一番聯系實際以及聯想、查詢、思索的功夫,才能打通關節,對書中的觀點心領神會,弄懂弄通。另外,書有優劣高下、好壞真偽之分,所以書上的話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孟子說:「吾於《武成》,取二、三軍而已矣」。那些沒有「取」的,自然是孟子不信或存疑的。因此,我們讀書應開動腦筋,多問幾個為什麼。有時有的作者為了說服讀者,往往會杜撰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拈來一些對己有利甚至以假亂真的材料,力圖證明自己論點的正確。如果我們讀書時不思考,就難以辨別真偽是非,那就難免上當受騙。可見,讀書少不了思考。思考的過程就是分析的過程,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去偽存真的過程。思之越深,析之越透。多思、精思,可以使我們明辨是非,對書中的知識真正做到「棄其蹄毛,汲其精華」。 讀書思考,不是胡思亂想,而是要有歷史唯物觀點、辯證的方法,要理論聯系實際,要設身處地地思考問題。歷史上許多學者在這方面都是深有體會的。有位學者說:讀歷史書的大毛病,在於「記憶事實,而不深究其所以(不深究各個朝代的治、亂、興、廢的緣故)。」他很贊賞古代名儒程伊川、王夫之的做法:他們「每讀史到一半,便掩卷思其成敗,然後再看;有不合處,又更思之。」這是訓練獨立思考的一種方法。在讀書的過程中多思、精思、善思,就會有所發現、有所前進,這樣的讀書才會大有收獲。兩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這樣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在學習中,倘若只知死記硬背,而不知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將毫無收獲。孔子的話是很有道理的。
一個人從接受知識到運用知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記與識、學與思的過程。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補充,這二者是緊扣的兩環,缺一不可。正如人體對事物的消化過程那樣,只學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圇吞棗;舉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經消化、吸收,所學知識無法化為「己有」。只有學而思之,才能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學與思相結合,是掌握知識過程中是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無不證明了這一點。在馬列主義傳播到中國大地是時候,以毛澤東、周恩來等為領導的共產主義者,在汲取馬列主義精髓的同時,結合中國實情,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戰爭道路,最終締造了社會主義新中國。試想,革命先輩們如果不是學而思、思而再實踐,而是一味生搬硬套,教條主義,那麼中國革命豈不是要斷送在王明之流的左傾教條主義者手中?文藝復興時期的大科學家伽利略,倘若不是在學習中獨立思考,「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能在當時產生嗎?人類能夠及早掙脫亞里士多德的錯誤理論的束縛嗎?學而思,思而學,正是這些偉人成功的經驗,同樣也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之源。
今天正是「知識激增」的時代,知識的領域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內,不知擴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面對如此浩瀚的知識海洋,光靠死記硬背是不可能到達光明的彼岸的。因此美國教育界正在努力改革原有教育體制,力求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以適應明天的科學;歐洲、日本紛紛步其後塵,我們中國的教育體制改革也已經迫在眉睫、勢在必行。明天的創造型人才,正是要從今天學生中培養起來。所以我們更應該做到,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獨到的見解,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來等候明天的選擇。
在學習中獨立思考,是學者、大師們成功的經驗,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源泉,而培養學生這一能力,是今天的中國在明天得以崛起的希望。
趙括的父親趙奢是一名武將,作為武將之後,他對打仗很趕興趣,每日在地圖上空談兵法,結果在實戰中,帶領40萬趙兵與秦軍作戰,中了秦將白起的計,被秦軍包圍,全軍覆沒,後來,人們便用紙上談兵諷刺趙括這種只會空講,沒有實際行動的人.
⑻ 為什麼中國歷史有很多改朝換代
一個社會發展,歷史變遷,必然會產生很多問題,積極改革一般可以解決回,消極應對,當這些答矛盾嚴重到不可調和時,必然社會動盪,改朝換代的過程中客觀上破壞了原有的一些不合理的制度,釋放出不穩定的能量,使整個系統趨於穩定,這是從大一統的角度下思考的,宋朝這類半壁江山稱不上大一統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