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八年級《中國歷史》上冊 怎樣開展學生自評互評
拍等學生的自評互評的話就聽取一下同學的建議,對你的評價。
B. 八年級上冊歷史第三、四課分析 列出提綱 越詳細越好
第3課 收復新疆
【課標要求】
了解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基本史實。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敗阿古柏,收復新疆的史實。
能力目標 正確評價左宗棠。
情感目標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抗擊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都會得到人民的支持。
【學習重點】
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基本史實。
【學習難點】
左宗棠收復新疆的策略、取勝的原因以及對左宗棠的評價。
提綱
事件 描述 內容
阿古柏侵佔新疆 背景
過程
企圖
左宗棠收復新疆 原因 1、
2、
經過 1、
2、
結果
第4課 甲午中日戰爭
【課標要求】
1、講述甲午中日戰爭中鄧世昌的主要事跡,體會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民族氣節和斗爭精神;
2、簡述《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說明《馬關條約》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等。
能力目標 具體分析說明《馬關條約》的影響,培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學習鄧世昌等英勇反擊侵略的精神,維護國家統一。
【學習重點】
黃海大戰、《馬關條約》的內容。
【學習難點】
甲午中日戰爭的性質、中國失敗的原因和《馬關條約》的影響。
提綱
事件 描述 內容
甲午中日戰爭 原因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
經過 1、爆發:
2、主要戰役:
(1)
(2)
(3)
結果:清政府戰敗,簽訂了《 》 1、割地:
2、賠款:
3、開埠:
4、設廠:
嚴重影響:
C. 高中歷史課標和初中歷史課標的區別
一、特點不同
1、高中歷史課標:構建了「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選修課程」三類課程所組成的課程體系,並採用通史與專題史相結合的方式呈現。
2、初中歷史課標:從基本問題出發,選用合適的案例。所選案例經典而簡練,且與前面的理論闡述互相照應,既有正例,又有反例(或者說是不完善的案例);以場景式實踐,提出可行的、符合新課程標准理念的改進建議,使教師能夠豁然開朗。
案例與評析,將新課程標準的解讀與教育教學實踐有機結合,與廣大一線教師的話語習慣、思維習慣融會貫通,從而實現場景式的路徑引領。
二、出版社不同
1、高中歷史課標: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
2、初中歷史課標: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
三、內容上不同
1、高中歷史課標:注重展現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和歷史發展大勢,精選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識,以利於學生獲得更多的歷史啟示。
2、初中歷史課標:集中提煉、破解新課程實施中的核心問題和突出問題,讓問題「露」出來。然後,對這些基本問題進行理論解讀,力求彰顯前沿視野、理論深度和實踐路徑,從而讓理念「立」起來,讓教師對理解新課程標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獲得明朗而切實的答案。
D. 八年級上歷史與社會(課標人教版)第三單元的問題
1.典型的就是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和威尼斯。特點有:紡織業基地;國際性的商內品集散地;城市市民自容治;資本主義萌芽。
2.這句話體現了阿拉伯人謙虛好學、勇於求知探索、熱愛真理的精神。
阿拉伯人當時處於東西方的中間地帶,在國際貿易、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橋梁作用,有力的促進了東西方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但是到了近代後期,奧斯曼土耳其人阻斷了這條重要的商路,嚴重阻礙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才有了後來的迪亞士、哥倫布等人從海上尋找到達東方的途徑。
3.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佛教:涅槃節;伊斯蘭教:開齋節;基督教:聖誕節。
巴以沖突、印巴沖突。
E. 怎樣理解《歷史課程標准》
很高興告訴你!
在新課程體系下,歷史教師如何應對挑戰
九年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稿)已於 2001 年 7 月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並終究要取代傳統的《歷史教學大綱》。那麼在新時期里,中學歷史教學如何開展,才能更好地貫徹新《歷史課程標准》中提出的新理念,符合新歷史課程改革的精神和主旨,無疑是我們教學第一線的歷史教師值得探討的一個話題,也是我們的歷史教師不能迴避的問題。我們力圖結合此次歷史課程改革,分析《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提出的諸多先進教學理念,並從歷史教師的角度和立場出發,以「中國古代史」內容為例,探討新時期的歷史教師應如何面對挑戰。
第一 ,歷史教師要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尤其是課程理論,提高自身理論素質,增強課程改革意識,要在行動上支持課程改革,在教學中研究課程改革。
眾所周知,目前正方興未艾進行的歷史課程改革,是建國以來歷史教育改革力度最大最深的一次改革。嚴格說來,歷次的歷史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歷史教育在「教學」層面上的一種改革,而很少涉及「課程」層面上的改革。
探討歷史教育的本質問題,就不能僅僅從教學的角度來看待歷史教育,離開和放棄從課程的層面來解決歷史教育中的問題,是長期以來歷史教育研究的不足。沒有一個科學的課程目標,自然就沒有科學的教學目標。歷史教育的本質和目的到底是什麼歷史教育中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和值觀的問題,是「歷史教學」研究的范疇,還是「歷史課程」的探討范圍我認為這是歷史課程所應著力研究的問題。因而必須首先解決好歷史課程的目的和目標,然後我們才能在此基礎上再來探討歷史教學的目標。只有很好地解決了歷史教育在「課程」層面上的問題之後,我們再來認真反思歷史教育在「教學」層面上的現狀、問題和探討解決對策。
歷史教學的多年來的實踐也已經證明,歷史教學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可是歷史課程研究的滯後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僅僅依靠「教學」層面的改革,其成效是極其有限的。我們認為,在當代,課程的重要性已遠遠地超過了教學方法的重要性。所以,在目前歷史教學改革的基礎上,必須大力推進歷史課程改革,即一手抓「課程」,一手抓「教學」,通過「全面治理」的辦法,推動歷史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
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與教師對課程改革的態度有很密切的關系。實際上,如果新課程不被教師在心理上認同和接受,他們就會產生抵抗反映,新課程實施的結果就更令人擔憂了。一般來說,新課程所產生的新的教育理念的變革,往往會和教師的傳統固有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發生矛盾,短期內使得教師的教學過程出現不適應情況,這是經常出現的現象。但是從教育的前瞻性考慮,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考慮,我們的教師必須在心態上、在行動上支持目前推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無論有多麼大的困難,也應該想辦法去克服。
《歷史課程標准》作為當前歷史教育改革中的一個初步成果,自然存在著一些還值得繼續討論和探索的地方。比如《歷史課程標准》中提到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標志歷史教育在探索一條「返璞歸真」之路,那麼,人文素養的內涵是什麼人文素養的養成與知識能力的形成有何關系呢歷史課程目標的制定是否恰當如何處理歷史課程目標的繼承性和前瞻性的關系如何評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值觀」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歷史教師在教學研究中不容迴避和並要著力探討研究的重要問題。
第二:《歷史課程標准》與《歷史教學大綱》相比,滲透了史學界許多研究新成果,但仍有滯後之處,為適應歷史課程改革,歷史教師要不斷了解史學界研究的新成果,更新知識結構,適當地把這些研究新成果引入課堂教學。
如《歷史教學大綱》指出:「大約公前 21 世紀,我國歷史進入奴隸社會。」、「公前 475 年至公前 221 年為戰國時期,從戰國開始,我國進入封建社會」。而《歷史課程標准》的「中國古代史」內容標准中則籠統地指出:「中國古代史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個發展階段」,其中關於中國古代史上奴隸社會的下限與封建社會的上限問題實際上採取了淡化與削弱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兩個歷史階段之間的分界的態度,應該說,這是一個極其恰當的處理,也是吸取史學界研究新成果的重要表現。
歷史研究處在發展之中,在不斷吸取歷史學界研究的新成果的同時,《歷史課程標准》也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歷史教育在某些方面的落後性和滯後性。因而《歷史課程標准》的這種局限與不足是永遠也不能克服的,也只有通過歷史教師積極關注史學界的研究新動態和新成果,才能予以有效地彌補。
比如關於「中華文明的起源」內容。我們認為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中應該了解:中國古代人類文化遺址南北皆有,中華文明的起源不僅限於黃河流域,而是起源於多處,並
F. 結合八年級上冊的歷史知識,分析京師同文館作為新式學堂不同於舊式學堂的特點,並指出其歷史意義
京師同文館是最早培養譯員的洋務學堂和 從事翻譯出版的機構,舊式學堂就傳授四 書五經 清政府自鴉片戰爭後,屢次與帝國主義列 強交涉,深感語言不通、文字隔閡,也是 受欺矇遭失敗的原因之一。左宗棠、李鴻 章等堅持學習西方,於是在同治元年(1 862)設立了京師同文館,學生為十三、 四歲的八旗子弟十人。次年增設法文館、 俄文館。再後又增設德文、日文。館中教 習均聘外國人。1866年底改為入館學習 者皆取正途人員,如舉人、優等貢生及由 此出身的五品以下的京外各官,且年齡的 30歲以下的人。1867年增天文算學館。1 869年聘美國傳教士丁韙良任總教習。18 72年擬訂了八年課程計劃,計為:第一 年認字、寫字,講解淺書;第二年練習句 法,翻譯條子;第三年講讀各國地理及史 略,翻譯選編;第四年講求數理啟蒙及代 數學,翻譯公文;第五年講求格物、幾何 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練習譯書;第六 年講求機器、微分積分、航海測算,練習 譯書;第七年講求化學、天文、驗算、萬 國公法,練習譯書;第八年講求天文、測 算、地理、金石、富國策,練習譯書。考 試嚴格,有月課、季考、歲考三種。每三 年舉行大考一次,列入優等者陞官階,次 等者記優留館,劣等者除名。館內待遇較 優,除 膳食、書籍、紙筆由官家供給外 ,每月尚有薪水銀10兩。京師同文館有 統一的課程設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學「 四書五經」之類的傳統科目,被人視為中 國近代新式學校的發端。1901年並入189 8年創建的中國第一所具有現代意義的大 學——京師大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