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近代世界歷史階段特徵

近代世界歷史階段特徵

發布時間:2021-03-01 11:42:01

Ⅰ 世界近代史的三個發展階段是什麼

世界近代史的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手工業時代(16世紀——19世紀初)

資本主義經濟:資本主義形態在16世紀成為一股顯見的潮流,這個世紀出現的宗教改革,德國的農民戰爭,新航路的開辟、尼德蘭革命、英圈地運動的擴大、文藝復興運動的擴展、重商主義的興起等現象,無一不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影響和後果。

在工場手工業時期,資本主義還處在童年時期,工業資本和商業資本還沒有明顯分開,基本上商業資本控制工業,兩種類型的手工工場,即分散的手工工場和集中的手工工場都是由商人開辦的(分散的手工工場是多數,集中的為數甚少)。商人作為早期的資產者,不僅控制著工業,而且其上層即大富翁還逐漸成為金融家,這就是金融資產階級,也被稱為大資產階級(金融資產階級主要是通過包稅和放國債發跡並形成為一個階層的)。他們是整個資產階級當中的最富有、經濟實力最雄厚的階層。商業資本控制工業,金融資產階級在資產階級中雄踞首位,並不意味著工商業發展平平,少有起色;當時工商業的發展水平已相當可觀,進出口貿易也相當發達,17、18世紀的商人們,尤其是組成海外貿易的商人們,奔波於世界各地擴張殖民,謀求霸佔市場和原料場地。三次英荷戰爭,英法十年戰爭等國際戰爭,本質都是商業戰爭,爭奪市場,達到如此激烈的地步,反過來也可證明工商業的發展已達到了前所沒有的高度,國內市場的容量已難以滿足其需要了。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封建自然經濟走向瓦解是當時經濟領域的大趨勢,以圈地運動為例,說明英國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瓦解過程。

土地所有制的變化:封建土地所有制被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所取代。

經營方式的改變: 建立資產階級農場和牧場,僱傭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進行生產。

階級結構的變化: 新貴族的形成,在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中起了領導作用。

勞動力條件: 造就了大批的資本主義發展所需要的自由勞動力。

政治: 那時的資本主義力量也同樣處在童年時期,已建立起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才四個,其餘國家和地區都還處在封建主義或封建主義之前的發展階段,從力量對比來看,資本主義所佔的分量實在是微乎其微,不過,作為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新生事物,它的生命力是強勁的,它終將取代前資本主義制度的大趨勢是無法阻擋的.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轉變,基本上不外乎革命與改革兩種方式,英、法等國是通過革命的方式進入資本主義時代的,但是多數國家走的是改革的道路,革命常常能顯示出將封建統治一舉擊潰的威力,這是改革的方式難以比擬的,因為改革基本上是由具有明智頭腦和長遠眼光的原封建統治者進行的,由於不發生政權易手的斗爭,就使得改革的方式有著演進、溫和的特色,而且其措施都是首先從經濟方面著手進行,一時間極少涉及政治方面。因此以改革方式向資本主義過渡,必定是個較長的過程,不會一蹴而就,還會留下較濃厚的封建殘余,但改革很少引發大的動盪,有利於保護生產力,這一階段還沒有通過改革完成向資本主義過渡的事例。

民族解放運動:當時的殖民主義者實行的統治政策並不完全相同,一種是偏重於把殖民地當作自己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場地;一種是以搶劫掠奪財富為主。前者是資本主義經濟較發達的殖民者,如英、荷;後者是封建國家,以西、葡為代表,兩者都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財富,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只是目的、手段有所不同.由於這種不同,就使殖民經濟的後果有了區別.在英荷的殖民地出現了某些資本主義性質的工商企業,而在西葡的殖民地,這種情況極為罕見。這就使得美國獨立戰爭和拉美獨立運動的結局顯而不同,在美國建立了資本主義合眾國,而拉美各國建立的是獨裁性質的有濃厚特點的專制政權(考迪羅制)。盡管如此,推翻殖民統治,爭取國家獨立,仍然是進步現象,是民族運動的勝利。

意識形態:這一時期的主潮流同樣體現了封建制度的衰亡和資本主義興盛的客觀規律,17世紀時啟蒙運動從英荷興起。18世紀更是被稱為「啟蒙時代」或「理性時代」,一大批法國的偉大思想家將啟蒙運動推向頂峰。

國際關系:這一階段之中,發生了一場震撼全歐洲的國際戰爭——拿破崙戰爭。不管對拿破崙及其政權作出什麼樣的評價,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拿破崙代表的是資本主義勢力,他的對手反映的是各國封建王朝的意願,至於英國,只要是將法國視為競爭對手。拿破崙的失敗表明:即使是在資本主義力量最為強勁的歐洲,也還是封建勢力更強大些,更不用說世界其他地區了。從資本主義本身的情況來看,工場手工業階段的生產力水平還無力將封建制度徹底消除,資產階級要成為主宰世界的力量,只有到工業革命後的工業資本主義時期才能夠實現。

第二階段:蒸汽機時代(19世紀初——19世紀70年代)

19世紀的歷史實際是在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開始的,這兩大事件的影響,從經濟和政治上極大的加強了資本主義力量。尤其是工業革命,使有關國家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階級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對世界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力量的加強,推動了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和革命,自由主義運動日趨強大;工業革命造成的新階級——無產階級從誕生後不久便開始了爭取自身利益的斗爭,工人運動使商品輸出成為資本主義的生命線。資產階級掀起了殖民擴張的狂潮,引發了民族運動的高漲。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成為19世紀三股交錯存在的歷史潮流。其中自由主義潮流是主流。也就是說世界上的主要矛盾是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以及工業革命前老式資本主義體制的矛盾。

自由主義:即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運動.在還處於封建統治下的國家裡,其根本任務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在已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裡,主要是工業資產階級勢力與工業革命前的舊體製作斗爭;從國際范圍看,則是推翻1815年維也納會議炮製的反動秩序。

史實:19世紀20年代的西班牙革命,義大利革命和希臘獨立革命,30年代法國的七月革命和七月革命影響下的比利時革命。

1848年歐洲革命,英國則進行了一系列適應工業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如1832年第一次國會改革,1846年廢除「穀物法」,40年代開始的自由貿易政策以及1867年第二次國會改革。

19世紀60——70年代俄國廢好,德、意統一,法蘭西第二帝國推行的新型經濟政策,(這是工業革命得以完成的重要原因),1867年奧匈二元制帝國建立,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等,這一切都是蒸汽時代資本主義取得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勝利,即資本主義在全世界范圍內最終得以確立。資本主義確立,既包括上述一系列國家進入資本主義時代,還包括世界上的大片領土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不少政治上獨立、卻在經濟上被資本主義列強所左右的國家(如拉美),這樣,19世紀60、7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社會主義:工人運動是工業革命的直接後果,真正的工人運動是從三大工人運動開始的。

史實:三大工人運動即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義,1864年第一國際的成立及其活動,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這一階段的工人運動大體有如下的特點:

(1)自發性;(2)暴力多;(3)政治斗爭為主。

出現這樣一些特點,是當時的社會條件造成的.在19世紀70年代之前,除最早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之外,其餘開展工業革命並出現了工人運動的國家。在政治上並未進行大的順應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變革,依然保持著以往傳統的統治方式,有的國家(如德國)還是封建性質的.這些國家基本上沒有什麼社會立法,處理社會反抗運動時,以高壓政策為主,即使是新型的工業資產階級,也受到壓制。資產階級當然更不被當權者放在眼裡,政治上沒有權利,公民的選舉權也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包括財產資格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廣大工人很自然的認定,自己的悲慘遭遇是由於沒有社會地位、缺乏政治權利造成的,一旦起來斗爭,便將爭取政治權利和選舉權利的口號喊了出來,甚至要求對政治體制進行改革,或者直接去爭取政權.所以這一時期的工人運動多半是政治斗爭。

同時,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資產階級仍然保留著以榨取絕對剩餘價值為主的剝削方式,如延長工時、壓低工資、增加勞動強度,僱傭童工、女工等手段,這也是勞動生產率相對不高的反映。這種非人的待遇,使工人胸中充滿憤怒,一旦起來斗爭,滿腔怒火便爆發出來。這是工人運動多採取暴力斗爭的原因。(巴黎公社革命典型的體現了上述特點)。

民族起義:最為突出的地區是在亞洲,即亞洲革命風暴。

工業革命開始以後,尋求和擴大海外市場成了資本主義的當務之急,列強的殖民擴張基本上是將商品輸出放在首位。在西方列強使被侵略國簽訂的各種不平等條約中,都把開辟通商口岸放在首位,正表明了這一時期殖民主義的特點。

亞洲革命風暴有其時代局限性所造成的特點。這些特點往往就是造成其失敗結局的原因。總的來說,這些斗爭都是傳統的中世紀反抗斗爭的繼續,缺乏近代的內容。

①有些運動仍帶著改朝換代的封建性傳統;

②一些起義打著宗教的旗號;

③所有的運動都沒有提出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綱領;

④運動的領導者都是農民領袖或王公貴族。

指出這些特點,決不是貶低亞洲革命風暴的意義,那些反抗者及其領袖們,仍是名垂史冊的英雄.這些特點是時代的局限性造成的,其根源是那時亞洲各國除日本之外還沒有自己的民族資本主義,這說明民族運動有一個從舊類型向新類型演變的過程,並不因為發生在近代史時期便都是一個模式。

意識形態:第一階段的啟蒙運動將「天賦人權」當作主題,幾乎完全是針對封建專制與特權的,突出反封建的主題。進入蒸汽時代以後,機器生產將商品輸出提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自由競爭的學說隨之興盛起來。同時要求進行政治上的改革,以適應工業資本主義發展也提上了歷史日程.反映到意識形態上,自由主義思潮也就增添了新內容,即不僅要反對特權和封建傳統,而且要將自由主義當作管理經濟和治理國家的導向性理論。

還有一股是社會主義思潮,工人運動興起後,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科學共產主義理論,此外還有空想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各類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等.科學共產主義誕生後,也只是眾多社會主義流派中的一個,並未能取得在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指導地位,只有一些先進分子接受了馬克思學說,如威廉,李卜克內西,倍倍爾等,他們建立了第一個工人階級政黨——德國社會民主工黨。《共產黨宣言》所闡述的基本原理是正確的,但是在對資本主義制度生命力的估計上有誤差,未能預計到大工業的發展,生命力的迅猛提高,使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調節能力大為增強。所以在半個世紀以後,恩格斯非常實事求是地宣告,原來的估計是不對的,「當時歐洲大陸經濟發展的狀況,還遠沒有成熟到可以鏟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程度,歷史用經濟革命證明了這一點。「巴黎公社的失敗證明了這一點。巴黎公社的失敗早已註定。即便不犯任何錯誤,也必然要失敗,其根本原因在於:法國當時處在兩次工業革命之間,小生產還占絕對優勢,法國的資本主義制度還處在向上發展時期,遠沒有進入成熟階段,無產階級奪權的時機並不成熟,這次革命並不是由於生產關系阻擊了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築阻擊了經濟基礎的演變而爆發的。而是由於第二帝國晚期的腐敗和普法戰爭的失敗,以及「國防政府」的無能,激發了巴黎人民的義憤而引起的。

國際關系:為爭奪殖民地和歐洲霸權,列強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角逐,甚至爆發了一些局部性的國際戰爭。克里米亞戰爭就是典型代表。

第三階段:電氣化時代(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資本主義:壟斷組織的形成,標志著資本主義已演變到了帝國主義階段。經濟上以科學技術為先導,以壟斷組織作為組織經營的手段,政治上以民主代議制為主要政治體制,實行政黨政治,公民參與,自由競選,可以說現代意義的資本主義基本定型.資本主義的對外侵略擴張變本加厲,將整個世界瓜分完畢。隨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也最終確立。

社會主義: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在特點上出現了新的變化,首先是有組織的斗爭增多了,其次是合法性斗爭成為主要形式,暴力性武裝斗爭幾乎不現,最後是經濟斗爭已多過政治斗爭。(八小時工作制,提高工資,勞動保護,工傷賠償等)這主要是西歐、北美的情況.東歐的俄國另當別論,那裡盛行專制主義,既沒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的自由,也不允許隨意罷工,更不用說抗議和反對政府了,因而那裡的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只能以秘密的地下斗爭方式開展,走武裝起義道路。西歐、北美工人運動出現這些特點,是社會環境與條件的變化造成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經濟大大發展,工人的生活狀況也大為改善,工資提高的速度明顯超過了物價上漲的速度。根據人之常情,人們生活上能夠維持溫飽,必需的方面還差強人意,那麼誰還肯甘冒死亡、坐牢的危險去進行斗爭呢?歷史上的武裝起義、暴動,都是「逼上樑山」的結果.政治上,各國的政治改革使男公民基本上獲得了普選權,集會結社和出版報刊的權利也已獲得.第二國際曾在法、德、英、瑞士等國開過多次代表大會,從未受到官方的禁止和侵擾,既然當年奮力爭取的政治權利已基本獲得,且以成為工人運動正在運用的工具和手段,那麼斗爭目標自然就更多地集中到了經濟要求方面。

民族主義:這一階段民族解放運動的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由過去的舊式民族運動演變為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與革命。同時19世紀末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使得民族資本主義和無產階級在殖民地、半殖民地誕生,通常是無產階級誕生在資產階級之前,因為先行設廠的外資企業所僱傭的工人都是當地人。

民族資本主義是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及落後國家中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新生事物。民族資產階級成為民族運動的旗手,提出了資本主義性質的奮斗綱領和口號,這就改變了民族運動的性質,其突出事件是亞洲的覺醒和古巴、墨西哥的資產階級革命。

體現新型特點的民族運動,常常有個從改良到革命的發展過程,印度國大黨溫和派19世紀末領導的運動,以及20世紀初國大黨激進派以提拉克為首進行的斗爭,就體現了這種發展趨勢。中國近代史上19世紀末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維新變法運動和20世紀初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更是由改良轉變為革命的典型表現。

意識形態:同樣,由於環境與條件的改變,社會主義思潮也有了一些變化,主張以漸進的、和平的方式實現社會主義的學說興起並流傳開來,這就是修正主義學說。另外還有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誕生(哲學領域中的民眾的權力意志哲學和超人哲學,體現帝國主義爭霸的背景)。

國際關系: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和影響下,帝國主義國家圍繞著爭奪霸權和殖民地,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形成了三對基本矛盾,矛盾沖突愈演愈烈,導致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兩大軍事集團瘋狂擴軍備戰,終於導致了一戰的爆發。

Ⅱ 各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徵

1、先秦

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生產力不斷進步,精耕細作的農耕經濟模式確立;百家爭鳴奠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2、秦漢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大一統的時代,開創並鞏固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農耕經濟進一步發展;

3、魏晉南北朝

是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中央集權遭到嚴重削弱,封建國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現融合的局面。江南地區經濟得到開發,中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4、隋唐

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完善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封建經濟空前繁榮,對外交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頻繁局面。文化輝煌燦爛,以中國為中心形成了中華文化圈,對當時的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5、宋元

是我國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時期。中國由分裂逐步走向統一,以漢族為主的兩宋政權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戰爭一度頻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進一步走向融合。全國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超過了前代,中國的封建經濟高度發展。宋元文化成就突出,達到我國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國繼續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6、明清

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時期。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加強。農耕經濟高度繁榮,手工業、商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與此相適應,明清文化異彩紛呈,但與世界相比,由於封建專制制度的束縛,中國未能與時俱進、與世界同步發展,中國封建社會由盛而衰,逐漸落伍了。

Ⅲ 世界近現代史四個時期的階段特徵和主要內容

世界近現代史階段特徵:
一、工場手工業時期(16-19世紀初)
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徵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封建自然經濟走向瓦解,資本主義制度在一些國家內開始確立。具體表現:
1、經濟上: (1)14-15世紀,歐洲生產技術的提高,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形成直接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貨幣地租的出現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農村中發展起來。 (2)新航路開辟,引起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商業革命」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歐洲貿易中心轉移,「價格革命」促進了歐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成長。
2、政治上: 在荷、英、法、美等國,新的階級力量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要求當權發展資本主義,這樣,這些國家先後爆發革命或戰爭,這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充分,還未對封建自然經濟形成優勢,反映在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上,就是革命過程的曲折與反復,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較少。
3、思想上:在資本主義萌芽階段,出現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矛頭指向封建社會,在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出現了啟蒙思想,在反動教權主義的同時,還批判專制主義,啟蒙運動不僅解放了思想,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且為資產階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設想。

二、蒸汽機時代(19世紀初-70年代)
基本特徵:
在工業革命推動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許多國家和亞洲的日本確立,資本主義世界 體系初步形成。資本主義經濟戰勝封建自然經濟。確立了世界經濟的統治地位。 具體表現:
1、經濟上: 18世紀60年代開始於英國的工業革命,標志著資本主義工業開始從手工工場階段向大機器生產過渡,1840 年前後機器製造業的建立,標志著英國工業革命的完成,19世紀初期工業革命已在世界范圍內展開。19世紀中期,法、美完成工業革命。19世紀中期以後,俄、日也開始了工業革命。
2、政治上: (1)歐洲封建君主們在聯合打敗拿破崙後,瘋狂進行反攻打算,殘酷鎮壓各種革命活動,歐洲大陸一片 黑暗。隨著工業革命在世界范圍內擴展,為工業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的確良848年革命摧毀了維也納會議確立的反動秩序,並為新的資產階級政治運動的到來打下了基礎。 (2)19世紀60、70年代,隨著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和工業資產階級的壯大,它們希望進一步清除 發展道路上的障礙,促進資本主義更快發展。因此,歐美各國分別通過不同的方式為資本主義發展進一步障礙,亞洲的日本也經過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至此,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起來。
3、思想上: (1)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亞當`斯密的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理論,因為適合了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逐漸流行起來。自由主義取代重商主義成為主要的經濟思想。 (2)工業革命的深入,也使得資本主義制度制度的各種弊端暴露,工人運動興起,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類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革命實踐,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4、鎮壓工人運動: 資產階級在繼續反封建的同時,其階級的反動性日益增長。
5、殖民擴張: 對原料和市場的強烈需求,促使資本主義國家更加積極地對外擴張。其中,英國和俄國表現最為突出。擴 張加劇了列強之間的矛盾,克里米亞戰爭是這一矛盾的突出表現。資本主義列強的擴張,一方面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沖擊了這些落後地區的社會體制。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三、電氣化時代(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這一時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擴展和深化的過程。具體分為兩個階段。
1.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階段特徵: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世界歷史進入電氣時代,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飛躍式的發展,壟斷資本主義形成,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壟斷對資本主義國家的內政外交產生巨大影響,對內壟斷組織干涉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對外要求從經濟上瓜分世界,加緊侵略擴張。 具體表現:
1、經濟上: (1)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到19世紀晚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壟斷組織。以科學技術為先導,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手段,以壟斷為生產組織形式,從此成為一種經濟模式。 (2)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美國和德國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們更多地採用新技術、新設備,壟斷經濟發達,再加上其它有利的條件,經濟發展步伐最快,超過英國和法國。英國和法國由於技術設備落後,資本大量輸出,過早地偏離發展工業經濟為主的道路,走向資本輸出為主的道路,因而經濟發展緩下來,日本通過對內大力發展工商業,扶植壟斷經濟,對外竭力進行侵略擴張,使經濟迅速崛起,成為亞洲強國。俄國在1861年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之後,資本主義經濟雖然有較大的發展,但由於封建殘余勢力的束縛,仍遠遠落後於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2、政治上: (1)壟斷資產階級越來越多地干涉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成為壟斷組織利益的代表者。 (2)由於國情不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出現了兩種類型: 第一類是走政治民主道路國家,以英、美、法三國為典型;第二類是走專制主義道路的國家,以俄、日、德三國為典型,這是帝國主義政治發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現。
3、思想上: 政治、經濟領域里的巨大變化,反映在思想領域,原來支配資產階級思想界的自由主義思潮日漸衰微:社會主義思潮中出現了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的分裂,在雙方的斗爭中,馬克思主義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並在斗爭中得到豐富和發展,形成了列寧主義。
4、殖民擴張上: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乃到壟斷的形成,資本輸出和瓜分世界成為這一時期帝國主義的共同要求。20世紀初,整個世界被帝國主義在經濟上、領土上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也最終形成了)。這表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在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的斗爭中,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加劇,最終導致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2.兩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45)
基本特徵: 一戰後初期,歐洲各國普遍出現經濟衰退、政局動盪的現象。到了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相對和平發展的局面,各國經濟開始復甦、繁榮。但好景不長,30年代經濟大危機的出現,使各國開始面臨更嚴重的政治危機,紛紛尋找出路,原有的國際體系開始崩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具體表現:
1、經濟上: (1)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戰爭破壞嚴重,英、法經濟凋敝、衰退,德、意經濟處於崩潰邊緣,但美、日兩國從一戰中受益拓寬了海外市場,由戰前的債務國變為債權國,實力大增,國際經濟力量結構發生變化。英國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鎊的地位發生動搖,美國逐漸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紐約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2)在美國「金元「幫助下,西歐經濟在戰後迅速恢復。資本主義國家在1924年後,進入一個相對穩定和短暫的經濟繁榮時期。(3)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一場空前規模的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為了克服危機,美、英、法等國採取的方法是在維護自由資本主義制度前提下的國家干預,其中尤以美國的羅斯福新政為典型。德、日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走上法西斯道路,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及相關的民用工業,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同時發動對外戰爭,轉嫁危機。
2、政治上: (1)戰後初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革命運動一度高漲,到20年代中期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相對穩定的局面。 (2)經濟大危機後,英、美、法堅持走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道路;德、日則建立法西斯專政,形成了歐亞戰爭策源地。在法西斯侵略面前,英、美、法推行了縱容侵略的「綏靖」政策,導致了二戰的爆發。 (3)法西斯的侵略擴張嚴重威脅了世界和平,也損害了英、美等國的利益,它們對法西斯的態度由縱容到反擊,世界反法西斯聰明建立,反法西斯力量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四、電子信息時代(1945- )
基本特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普遍經歷了「恢復-繁榮-滯脹-穩定發展」等四個時期,西歐和日本的崛起,動搖了美國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出現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正式形成與發展,帝國主義推行霸權政策和新殖民政策,是二戰以來資本主義政治發展的主要表現。 具體表現:
1、經濟上: (1)二戰結束到50年代初,西方各國依靠美國的援助,迅速恢復生產。50年代初到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新成果,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使經濟經歷了一段高速發展時期,被稱為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其中,日本和聯邦德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尤為突出。但是,由於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並未解決,70至80年代,西方國家發生嚴重的世界性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經濟陷入生產停滯和通貨膨脹交織的「滯脹」狀態。 (2)1944年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1947年在美國的倡導下又成立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這既是戰後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開端,也成為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權地位確立的標志。60年代末,美國的經濟地位由於日本、歐共體的崛起而發生嚴重動搖。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國的經濟霸權地位喪失,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呈現多極化趨勢。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區域集團化和世界經濟的全球一體化趨勢在迅速增強。(3)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殖民體系全面崩潰之後,依然在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的基礎上,利用科技和資本優勢,變相掠奪剝削第三世界國家,加強經濟的滲透和控制。
2、政治上: (1)「二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起來,國家和政府的職能進一步加強,它的本質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發展,它為適應生產力而產生,又進一步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但是它沒有也不可能根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2)「二戰」後初期,歐洲力量嚴重削弱,美國經濟軍事實力增強,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地位,西歐、日本惟美國馬首是瞻。70年代以來,美國霸主地位嚴重動搖,形成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 (3)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全面對抗,形成了「冷戰」局面。隨著蘇東劇變,冷戰局面結束,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

Ⅳ 世界古代史 近代史 現代史的階段特徵(從政治 經濟 文化 思想 科技方面答)

第一部分 史前人類 ★
1.人類的進化過程要了解,各個階段發現的典型化石代表要知道。
2.農業革命的意義與新石器時代的文明成果要知道。
3.史前文化的特點、內容和意義要知道。
第二部分 古代西亞諸文明 ★★
1.蘇美爾城邦的產生、發展及經濟制度要熟悉,有可能以名詞解釋和選擇題的形式來考查。

2.古巴比倫王國的興起、漢謨拉比的統治和古巴比倫的社會經濟制度都是比較重點的知識,要注意理解並識記。

3.亞述帝國時代的一些重要措施要掌握;

4.新巴比倫王國的擴張與衰亡要掌握。

5.腓尼基的海外殖民和文字的發明,猶太、以色列統一王國的形成及其分裂要掌握。

6.猶太教的形成與發展。

7.波斯帝國的建立與大流士一世的改革。

8.波斯帝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要熟悉。

9.波斯帝國的歷史地位要了解並掌握。

第三部分 古代埃及文明 ★★★

1.古代埃及帝國形成的過程和採取的措施。

2.對金字塔的評價。

3.宗教崇拜與墓葬習俗要了解。

4.古代埃及的文化成就包括的內容比較多,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要注意名詞解釋和選擇題的出現。

第四部分 古代印度文明 ★★

1.哈拉巴文明、吠陀文明作為名詞解釋往往會被考到。

2.早期佛教產生的社會背景、基本教義及其進步性和實質。

3.新興宗教與思想要知道。

4.孔雀王朝的政治經濟制度。

5.佛教的傳播過程和范圍要清楚。

第五部分 古代希臘文明 ★★★

1.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是非常重要的知識,無論是簡答還是名詞解釋、選擇題,出的可能性都比較大,以及希臘城邦制度的特點和內容。

2.希波戰爭與伯羅本尼撒戰爭的原因及其影響要熟記,這是很重要的知識。要注意比較希波戰爭與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原因和歷史影響。

3.雅典民主政治繁榮的原因和表現。

4.馬其頓帝國與希臘化時代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要了解。

世界近代現代史階段特徵
1、14——16世紀:資本主義在歐洲興起時期
經濟: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資本主義萌芽產生;資本原始積累;工業生產組織的基本模式是手工工場;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雛形出現。
國際關系:早期殖民擴張。
思想:文藝復興。
2、16——18世紀:資本主義手工工場時期
經濟: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以手工勞動為主,生產模式依然是手工工場。
政治:資產階級革命展開,資本主義的議會民主制度開始確立;資本主義制度只是在少數國家確立,大多數國家仍處於封建制度統治之下。
國際關系:爭奪殖民霸權和歐洲霸權。
民族解放運動:中心在美洲(北美獨立運動和拉美獨立運動)
思想:啟蒙運動,為資本主義社會確立政治構想。
3、18世紀中期——19世紀中期:工業化初期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經濟: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向其他地區擴展;生產方式由手工向機器轉變;生產組織形式由手工工場向工廠轉變;資本主義市場體系初步形成。
政治: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確立統治地位。
國際關系: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初步形成。
民族解放運動:亞洲革命風暴。
思想:自由主義(亞當斯密)、民族主義、馬克思主義。
4、19世紀後半期——20世紀前期: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經濟:第二次工業革命;生產關系的變化,壟斷組織產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世界市場最終形成;經濟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
政治: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政治發展不平衡,呈現兩種基本類型。
國際關系: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形成三對基本矛盾和兩大軍事侵略集團;一戰。
民族解放運動:亞洲覺醒;
思想:列寧主義誕生。
5、1917——1929年:十月革命到二十年代的東西方世界
經濟: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恢復和發展;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經濟霸主,日本崛起為東亞霸主;蘇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政治:資本主義世界進入相對穩定時期;第一個社會主要國家蘇聯的建立和鞏固;
國際關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峙與斗爭。
6、1929——1945年:大危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經濟: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開始發展;蘇聯從1928年起實施了三個五年計劃。
政治:政治發展不平衡,英法美等國家保存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德日等國建立法西斯專政。
國際關系:歐亞戰爭策源地形成;凡——華體系解體;法西斯國家的局部侵略戰爭發展為世界大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民族解放運動:與反法西斯斗爭緊密結合。
7、1945年——20世紀70年代初: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冷戰共處和激烈競爭時期
經濟:資本主義經濟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高速發展時期,日德發展尤為突出;戰後亞洲經濟的發展;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建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資本主義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
政治: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繼續完善發展,民主化和科學化趨勢加強,但社會危機和精神危機日益加深;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
國際關系:雅爾塔體系為基礎的美蘇兩極格局形成;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冷戰」;美蘇爭霸。
8、20世紀70年代初——現在:新舊世界格局的交替時期
經濟:1973年,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70年代,西方經濟陷入「滯脹」狀態;布雷頓體系崩潰,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70年代,形成美日歐三足鼎立的經濟發展格局;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化成為9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
國際關系:美蘇爭霸,互有攻守;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解體,當前世界替時期。

Ⅳ 世界近代歷史的基本特點

世界近代現代史階段特徵
1、14——16世紀:資本主義在歐洲興起時期
經濟: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資本主義萌芽產生;資本原始積累;工業生產組織的基本模式是手工工場;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雛形出現。
國際關系:早期殖民擴張。
思想:文藝復興。
2、16——18世紀:資本主義手工工場時期
經濟: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以手工勞動為主,生產模式依然是手工工場。
政治:資產階級革命展開,資本主義的議會民主制度開始確立;資本主義制度只是在少數國家確立,大多數國家仍處於封建制度統治之下。
國際關系:爭奪殖民霸權和歐洲霸權。
民族解放運動:中心在美洲(北美獨立運動和拉美獨立運動)
思想:啟蒙運動,為資本主義社會確立政治構想。
3、18世紀中期——19世紀中期:工業化初期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經濟: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向其他地區擴展;生產方式由手工向機器轉變;生產組織形式由手工工場向工廠轉變;資本主義市場體系初步形成。
政治: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確立統治地位。
國際關系: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初步形成。
民族解放運動:亞洲革命風暴。
思想:自由主義(亞當斯密)、民族主義、馬克思主義。
4、19世紀後半期——20世紀前期: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經濟:第二次工業革命;生產關系的變化,壟斷組織產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世界市場最終形成;經濟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
政治: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政治發展不平衡,呈現兩種基本類型。
國際關系: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形成三對基本矛盾和兩大軍事侵略集團;一戰。
民族解放運動:亞洲覺醒;
思想:列寧主義誕生。
5、1917——1929年:十月革命到二十年代的東西方世界
經濟: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恢復和發展;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經濟霸主,日本崛起為東亞霸主;蘇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政治:資本主義世界進入相對穩定時期;第一個社會主要國家蘇聯的建立和鞏固;
國際關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峙與斗爭。
6、1929——1945年:大危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經濟: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開始發展;蘇聯從1928年起實施了三個五年計劃。
政治:政治發展不平衡,英法美等國家保存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德日等國建立法西斯專政。
國際關系:歐亞戰爭策源地形成;凡——華體系解體;法西斯國家的局部侵略戰爭發展為世界大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民族解放運動:與反法西斯斗爭緊密結合。
7、1945年——20世紀70年代初: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冷戰共處和激烈競爭時期
經濟:資本主義經濟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高速發展時期,日德發展尤為突出;戰後亞洲經濟的發展;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建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資本主義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
政治: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繼續完善發展,民主化和科學化趨勢加強,但社會危機和精神危機日益加深;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
國際關系:雅爾塔體系為基礎的美蘇兩極格局形成;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冷戰」;美蘇爭霸。
8、20世紀70年代初——現在:新舊世界格局的交替時期
經濟:1973年,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70年代,西方經濟陷入「滯脹」狀態;布雷頓體系崩潰,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70年代,形成美日歐三足鼎立的經濟發展格局;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化成為9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
國際關系:美蘇爭霸,互有攻守;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解體,當前世界替時期。

Ⅵ 17.18世紀世界歷史發展的主要特徵

本階段世界歷史發展的特徵仍然應從以下四條線索去分析,即1、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在政治上戰勝封建主義進而形成世界體系。2、被壓迫民族和人民反抗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3、工人運動與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和發展。4、意識形態的變化。其中第一條線索最為復雜,是主線索,對另幾條線索起到了制約作用。它還包含殖民侵略、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和國際關系等。這四大內容也可看成近代四大進步的歷史潮流。17到18世紀世界歷史發展的總特徵是,世界處在工場手工業時期和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總趨勢是,封建制度進一步解體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開始確立。
根據以上線索分析如下:
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1)經濟。工場手工業時期是資本主義的童年時期,繼14、15世資本主義萌芽在義大利等地首先出現後,16至18世紀,資本主義發展到手工工場時代,如16世紀的英國、法國、尼德蘭、乃至中國,17世紀的俄國等。主要原因在於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歐洲封建國家重商主義政策的推動。英、法等國利用新航路開辟後處於大西洋航線的中心地位,採取積極開展國內外商業貿易、剝削本國勞動人民(如英國圈地運動)、進行殖民掠奪、販賣黑奴四大手段,不斷增加資本的原始積累。這些不僅促進了手工工場的發展,也為下階段工業革命的產生和資本主義在政治上戰勝封建主義提供了物質條件。同時,也意味著封建的自然經濟、封建農奴制的不斷瓦解。
(2)政治。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決定了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反映在政治領域的特點是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一些先進國家的。16世紀的尼德蘭革命,17世紀的英國革命,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開了以革命方式推翻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先河。它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確立開辟了道路,也為工業革命和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初步形成創造條件。本階段,在世界范圍內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只有荷蘭、英國、美 國和法國,封建勢力還占絕對優勢。雖然資本主義的力量弱小,但作為新生事物,它的發展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它終將取代舊制度的歷史趨勢是不可阻擋的。17、18世紀,歐洲的法、俄、普、奧四國的封建改革,不得不推行重商主義的政策採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與成果來強化封建制度,從反面也說明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已成為歷史發展的主要趨勢。
(3)殖民侵略及其矛盾。本階段殖民擴張的特點是,16世紀葡萄牙、西班牙對美、亞、非三洲的侵略及其衰落,17世紀荷蘭、英、法的崛起及對美洲、亞洲的侵略。由於社會性質的不同,殖民侵略的目的也有所不同。西、葡、法等在16—18世紀屬於封建社會,殖民擴張的目的是掠奪財富、用於消費和享樂,故而國力不強只有衰弱下去荷、英兩國是資本主義國家,殖民擴張的目的是尋求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掠奪財富化為資本)故而強大起來。它們擴張的手段有異同,評價也有別、值得認真分析。殖民擴張必然導致為爭奪歐洲及世界市場、爭奪世界霸權的矛盾,由此,17世紀出現了三次英荷戰爭,18世紀英法戰爭,最終,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法國的戰敗說明,落後的封建國家無力戰勝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
二、民族解放運動。封建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侵略必然導致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斗爭也隨之開始。本階段,民族解放運動的重點在美洲,最早為美國的獨立戰爭,海地獨立革命揭開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序幕,震撼了全世界。 這同新航路開辟後西班牙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擴張有關。而更早的民族解放運動則發生在歐洲,尼德蘭革命不僅使荷蘭獨立,與美國獨立戰爭一樣,更體現了資本主義的崛起。民族解放運動是本階段三大進步歷史潮流之一。
三、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本階段,處在工場手工業時期的無產階級力量弱小,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尚未激化,還不能獨立地登上政治舞台與國際舞台。尚未形成一股強大的歷史潮流。
四、思想解放潮流。17至18世紀的啟蒙運動,
實質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興起和發展。這兩次近代史上的思想解放運動有著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其脈絡是「人文主義」和「人本主義」思想。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首先要求人的自由。所以,文藝復興首先興起於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義大利。啟蒙運動於17世紀興起於資本主義發展最前列的荷蘭和英國,18世紀啟蒙運動的中心轉到了法國 。代表人物有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以及最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家—盧梭。啟蒙運動猛烈地沖擊著封建的意識形態和封建制度,為後來全世界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作了輿論上的准備。

你的認可是我解答的動力,請採納。

Ⅶ 世界各階段歷史特徵

世界近代史階段特徵

一、前資本主義時代(14、15世紀--17世紀中葉)
14、15世紀到17世紀早期,歐洲正處在封建社會解體和資本主義興起的階段。
經濟方面,農業、手工業的技術進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歐一些地區,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初期階段――工場手工業興起。商品貨幣關系也改變了農村的自然經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農村發展起來,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國際關系方面,以西班牙、葡萄牙為首的殖民主義國家開辟新航路,搶奪殖民地,開始用殖民主義的鎖鏈,把原來彼此孤立、隔絕的大陸連接起來。這也成為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海外殖民掠奪,為即將到來的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物質基礎。
思想文化方面,經濟和政治關系的變動引起意識形態領域的變化,新興資產階級掀起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體現了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資本主義發展進一步解除了封建神學的精神枷鎖。
政治方面,一方面是下層人民群眾反封建斗爭高漲,另一方面是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要求取得政權,兩者結合為革命奠定了階級基礎。16世紀後期,世界上爆發了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尼德蘭革命。獨立後的荷蘭迅速發展成為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

二、世界近代史(1640年——1917年)
世界近代史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制度,從而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和發展、逐步形成世界體系和向帝國主義過渡的歷史。因此,世界近代史是一個人類社會的轉型時期。其轉變的基本特徵有三:一為經濟方面,由閉塞的、分散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向開放的、充滿活力的商品經濟轉化;二是法治取代了人治,建立以法律為標志的國家權力,以取代以君主為代表的貴族特權;三是公民取代臣民,人民得以參與國事,擁有法定的權利與義務,人的價值和尊嚴得到前所未有的體現。

第一階段:工場手工業時期(17、18世紀)

本階段是資本主義的童年時期,亦稱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資本主義的成長和封建制度的衰亡,是這一歷史階段的中心內容。

1、資本主義發展:
①經濟:封建自然經濟走向解體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是本階段經濟領域中的主要發展趨勢。這種變化是西歐封建社會內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也受到了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地理大發現的有力推動。正是在新航路開辟以後,西歐各國出現了一個血腥的資本原始積累過程。通過圈地運動、殖民掠奪和奴隸貿易等野蠻手段,西歐各國迅速積累起大量資本,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是歷史的進步,它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同時帶動了政治和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反封建斗爭,並使世界各地區的聯系加強。但此時的資本主義從經濟發展上看仍處於初期階段,水平較低。此時占統治地位的生產組織形式是手工工場,分為分散的手工工場和集中的手工工場兩類,均由商人開辦,因此工業資本和商業資本並未截然分開,反而由商業資本控制著工業資本。由於受工場手工業生產能力的限制,這時資本主義的發展並不充分,盡管代表著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但遠未對封建自然經濟形成優勢。而此時發展不充分的資本主義生產力水平,就決定了此時一些政治現象的特點:如,由於商業資本較工業資本為雄厚活躍,故商人、大金融家的力量較強,被稱為大資產階級。他們一般在本國的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中處於領導地位。又如,由於資本主義經濟還未對封建經濟形成優勢,從而直接限制了資產階級的力量,故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一般都呈現曲折復雜的特點,往往遭到占優勢地位的封建力量的反撲。而革命成功後,充其量只能確立起資本主義社會的若干基本原則,而不可能建立起完整健全的資本主義社會。而當本階段接近終結時,世界上僅有四個資本主義國家(荷蘭、英國、美國、法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仍處於封建制度甚至更落後的社會形態中,資本主義遠未形成世界體系。這歸根結蒂是由於工場手工業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不足以將封建制度徹底廢除,不足以改造社會,更談不上改造全世界。
盡管處於初步發展階段,但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性已明顯暴露出來,各國發展各具特徵。西班牙、葡萄牙兩國最早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但殖民掠奪的財富並未轉化為資本,而大多用於統治階段奢侈生活的揮霍,因而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緩慢。荷蘭在16世紀晚期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17世紀成為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其資本主義發展的特點是其對外貿易、運輸等行業遠較工場手工業占優勢。這一特點不久就成為它在經濟發展中的弱點。17世紀的英國資本主義發展也較為迅速。荷蘭的經濟地位和海上霸權很快就被擁有強大工場手工業的英國所代替。馬克思曾指出:「荷蘭作為一個優勢商業國走向衰落的歷史,就是商業資本在產業資本面前屈服的歷史。」這預示著資本主義在經濟上的發展走向。法國本階段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也較快,18世紀成為歐洲大陸最發達的國家,其采礦和冶金業在全歐洲居於領先地位,絲織業和奢侈品生產也蜚聲國際市場。而俄國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均較為遲緩。17世紀在莫斯科、圖拉等地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但水平較低,並帶有很深的農奴制烙印。
②思想:商品經濟的突出特徵即為自由。因其只能通過市場運轉,而自由是進行市場活動的先決條件。商品市場上的買賣雙方、金融市場上的借貸雙方、勞動力市場上的僱傭雙方都要有選擇的自由、談判的自由、成交的自由和簽訂合同的自由。而取得這些自由的前提即人要有自由。由於商品經濟的這個基本要求,在本階段意識形態領域就出現了強調人的價值、尊嚴和權利的思潮,形成了以宣傳理性為中心的啟蒙運動。理性就是人的思考和判斷,它以人的自然權利(天賦人權)來和封建主義的王權、神權和特權對抗,提倡自由平等、法治、社會契約和三權分立等主張。它極大地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為歐美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最充分的思想動員。同時,啟蒙思想家還為新的資本主義社會提出了各種國家的政治構想,為日後資本主義國家政治制度的確立提供了理論基礎。如美國1787年憲法就集中體現了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思想。
③政治:上述經濟發展和意識形態演變的趨勢可充分說明,此時的人類社會正處在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的進程中。這一過渡有共同的規律,但其經過的道路各不相同。歸納起來可分為革命和改革兩種方式。但在本階段,成功完成過渡的例子只有走革命道路的極少數國家,改革尚處於萌芽狀態。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僅爆發在少數資本主義發展較快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革命的成功創造了物質前提。舊的社會體制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這是造成爆發的根本原因。因為資產階級的力量並未強大到使革命一蹴而就的程度,加之國際環境的原因,這就決定了資產階級革命的進程曲折多變。例如:英國革命有過幾次反復,法國革命則更為明顯,美國獨立戰爭也經歷了先挫折後勝利的轉變,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一般說來,在革命的第一階段,資產階級在革命前所追求的目標大體均已實現,這便是革命的基本成果。但由於封建勢力的反撲以及外來勢力的干涉,使革命必須繼續向前發展,必須大大突破預定的革命目標,才有可能鞏固既得的成果。當此任務完成時,這些超出革命預期目的的步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就必須在退回到成熟的起點上——即革命初期取得的那些革命成果。從階級關系角度分析,革命最初的領導者多是大資產階級及資產階級化的貴族(如新貴族、自由派貴族),人民群眾是資產階級的同盟軍,資產階級與人民群眾有一致的斗爭目標,但卻有不同的斗爭目的。當革命需要向前發展時,掌權的大資產階級就開始不能適應要求。此時主要的推動力量是下層群眾和革命陣營中更激進的派別。而最終革命成果得以鞏固和維護時,大資產階級又會重新執政。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主要表現在革命推翻了舊制度,使國家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資產階級掌握政權建立起資產階級專政,但政權組織形式有所區別。同時,這一時期的資產階級革命雖從時空觀念上講相去甚遠,但相互間卻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為美、法兩國的革命樹立了榜樣,而美、法兩國革命的聯系則更為緊密。
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另一條道路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其推行者均為具有明智頭腦和長遠眼光的封建統治者。當國外已開始出現資本主義國家並明顯地顯示出先進性,而國內資本主義因素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這些統治者為維護封建統治,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而拋棄成法,採取一些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措施。這種改革不存在政權易手,有緩進、溫和的特點,其措施首先從經濟方面入手,極少涉及政治。對封建制度改革的力度相對較弱,封建殘余濃厚。因此,以改革的方式向資本主義過渡必定是個長期的過程。本階段並沒有以改革方式走完過渡全過程的事件。但這些改革均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條件,從改革的背景和結果上看,反映了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的必然性。
④殖民活動:在本階段,資產階級盡管只在個別國家掌握了統治權,但已經開始了征服世界的活動。這是商品經濟特徵所決定的。在本階段,歐洲各國普遍推行重商主義經濟政策,一方面鼓勵本國發展工場手工業,刺激出口,另一方面在海外大肆推行殖民擴張的政策,掠奪財富,賺取商業利潤。17-18世紀,荷蘭、英、法等國極力進行殖民擴張,成為繼西班牙、葡萄牙之後的新殖民強國。此時的殖民活動,以公開的殺人越貨式的殖民掠奪為主要方式,充滿暴力色彩,如公開掠奪貴重金屬、屠殺當地居民、黑奴貿易等。其基本動因即為資本原始積累。它在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同時,給被侵略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造成亞洲廣大地區的貧窮落後。

2、民族解放運動:
本階段民族解放運動的重心在美洲。由於在亞洲殖民勢力尚未充分滲透,只集中於南亞次大陸一帶和太平洋地區。而在非洲,殖民活動主要限於沿海地區,以進行奴隸貿易為主要形式。因此在亞非兩地,殖民勢力有限,民族解放運動尚未興起。而美洲是最早遭到西方殖民入侵的地區,此時已被瓜分完畢,受殖民活動的危害最大,殖民國家在這一地區的爭奪也較為激烈,所以該地區最早興起民族解放運動。在北美,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快,而受到英國殖民統治的阻礙,因此爆發了帶有資產階級革命性質的民族解放運動,它的勝利為本國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

3.國際關系:
在本階段,西歐各國在對外進行殖民擴張過程中產生了尖銳矛盾,為爭奪殖民霸權而展開了激烈的斗爭。17世紀,英、荷兩國成為爭霸的主要對手;18世紀英法矛盾又逐漸突出。互相之間發生了多次大規模的戰爭。這些戰爭從本質上說都是爭霸的商業戰爭。結果是英國先後戰敗對手,在18世紀後半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
自18世紀90年代開始,歐洲各國對法國進行了連綿不斷的干涉戰爭。它帶有爭霸性質,是英法兩國爭奪殖民霸權的延續,也是法俄兩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的表現。但它更是歐洲資本主義力量和封建主義力量之間的一次斗爭。從結果上看,當時即使在資本主義力量最強的歐洲,封建勢力也要更為強大一些。

這上面也有:http://tieba..com/f?kz=107734400

Ⅷ 總結世界古代史歷史階段特徵 總結世界近代史歷史階段特徵

第一部分 史前人類 ★

1.人類的進化過程要了解,各個階段發現的典型化石代表要知道。

2.農業革命的意義與新石器時代的文明成果要知道。

3.史前文化的特點、內容和意義要知道。

第二部分 古代西亞諸文明 ★★

1.蘇美爾城邦的產生、發展及經濟制度要熟悉,有可能以名詞解釋和選擇題的形式來考查。

2.古巴比倫王國的興起、漢謨拉比的統治和古巴比倫的社會經濟制度都是比較重點的知識,要注意理解並識記。

3.亞述帝國時代的一些重要措施要掌握;

4.新巴比倫王國的擴張與衰亡要掌握。

5.腓尼基的海外殖民和文字的發明,猶太、以色列統一王國的形成及其分裂要掌握。

6.猶太教的形成與發展。

7.波斯帝國的建立與大流士一世的改革。

8.波斯帝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要熟悉。

9.波斯帝國的歷史地位要了解並掌握。

第三部分 古代埃及文明 ★★★

1.古代埃及帝國形成的過程和採取的措施。

2.對金字塔的評價。

3.宗教崇拜與墓葬習俗要了解。

4.古代埃及的文化成就包括的內容比較多,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要注意名詞解釋和選擇題的出現。

第四部分 古代印度文明 ★★

1.哈拉巴文明、吠陀文明作為名詞解釋往往會被考到。

2.早期佛教產生的社會背景、基本教義及其進步性和實質。

3.新興宗教與思想要知道。

4.孔雀王朝的政治經濟制度。

5.佛教的傳播過程和范圍要清楚。

第五部分 古代希臘文明 ★★★

1.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是非常重要的知識,無論是簡答還是名詞解釋、選擇題,出的可能性都比較大,以及希臘城邦制度的特點和內容。

2.希波戰爭與伯羅本尼撒戰爭的原因及其影響要熟記,這是很重要的知識。要注意比較希波戰爭與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原因和歷史影響。

3.雅典民主政治繁榮的原因和表現。

4.馬其頓帝國與希臘化時代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要了解。

世界近代現代史階段特徵
1、14——16世紀:資本主義在歐洲興起時期
經濟: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資本主義萌芽產生;資本原始積累;工業生產組織的基本模式是手工工場;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雛形出現。
國際關系:早期殖民擴張。
思想:文藝復興。
2、16——18世紀:資本主義手工工場時期
經濟: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以手工勞動為主,生產模式依然是手工工場。
政治:資產階級革命展開,資本主義的議會民主制度開始確立;資本主義制度只是在少數國家確立,大多數國家仍處於封建制度統治之下。
國際關系:爭奪殖民霸權和歐洲霸權。
民族解放運動:中心在美洲(北美獨立運動和拉美獨立運動)
思想:啟蒙運動,為資本主義社會確立政治構想。
3、18世紀中期——19世紀中期:工業化初期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經濟: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向其他地區擴展;生產方式由手工向機器轉變;生產組織形式由手工工場向工廠轉變;資本主義市場體系初步形成。
政治: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確立統治地位。
國際關系: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初步形成。
民族解放運動:亞洲革命風暴。
思想:自由主義(亞當斯密)、民族主義、馬克思主義。
4、19世紀後半期——20世紀前期: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經濟:第二次工業革命;生產關系的變化,壟斷組織產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世界市場最終形成;經濟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
政治: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政治發展不平衡,呈現兩種基本類型。
國際關系: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形成三對基本矛盾和兩大軍事侵略集團;一戰。
民族解放運動:亞洲覺醒;
思想:列寧主義誕生。
5、1917——1929年:十月革命到二十年代的東西方世界
經濟: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恢復和發展;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經濟霸主,日本崛起為東亞霸主;蘇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政治:資本主義世界進入相對穩定時期;第一個社會主要國家蘇聯的建立和鞏固;
國際關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峙與斗爭。
6、1929——1945年:大危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經濟: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開始發展;蘇聯從1928年起實施了三個五年計劃。
政治:政治發展不平衡,英法美等國家保存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德日等國建立法西斯專政。
國際關系:歐亞戰爭策源地形成;凡——華體系解體;法西斯國家的局部侵略戰爭發展為世界大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民族解放運動:與反法西斯斗爭緊密結合。
7、1945年——20世紀70年代初: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冷戰共處和激烈競爭時期
經濟:資本主義經濟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高速發展時期,日德發展尤為突出;戰後亞洲經濟的發展;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建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資本主義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
政治: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繼續完善發展,民主化和科學化趨勢加強,但社會危機和精神危機日益加深;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
國際關系:雅爾塔體系為基礎的美蘇兩極格局形成;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冷戰」;美蘇爭霸。
8、20世紀70年代初——現在:新舊世界格局的交替時期
經濟:1973年,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70年代,西方經濟陷入「滯脹」狀態;布雷頓體系崩潰,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70年代,形成美日歐三足鼎立的經濟發展格局;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化成為9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
國際關系:美蘇爭霸,互有攻守;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解體,當前世界替時期。

Ⅸ 1991-2016世界歷史階段特徵

這一時間段的階段特徵就是亞洲經濟崛起
然後伴隨的是經濟的世界化
然後地球村逐漸展現
科技迅速發展

閱讀全文

與近代世界歷史階段特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