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東直門附近有什麼旅遊的地方啊
東直門附近的景點有中國醫史博物館、保利藝術博物館、南館公園、國子監街、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1、中國醫史博物館
中國醫史博物館一家專業博物館,建成開放於1982年。該館在普及大眾知識、總結醫療經驗、哺育科技人才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醫史博物館展出有豐富的祖國醫葯文物珍品:著名的醫學圖書、御制稿本、書畫拓片、陶瓷玉器等藏品3000多件。展覽系統、全面的展現了中國醫葯學起源、形成、發展的歷程與輝煌的成就。
2、保利藝術博物館
保利藝術博物館位於北京東四十條立交橋西南角,從屬於中國保利集團。1998年12月經國家和北京市文物主管部門批准成立,1999年12月正式對外開放。為我國首家國有大型企業興辦的藝術類博物館。館藏以100餘件青銅器為主。
3、南館公園
南館公園,1956年市規劃局批准此地為綠化用地,根據當地居民的俗稱命名為南館公園。南館公園北與俄羅斯大使館相對,西與著名的通教寺毗鄰,東與北中街相接,南是西羊管胡同。全園面積2.62公頃,始建於是1956年,1992年10月1日正式開放,是一座環境優美、景色怡人位於東直門的現代園林。
4、國子監街
國子監街,在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內,是一條東西向的胡同。清代名「成賢街」,因孔廟和國子監在此而得名,又稱國子監胡同。2008年6月14日,有著700多年歷史的國子監古街重新以「舊面容」示人,經過修繕後的孔廟和國子監已經恢復了歷史上的格局與規制,正式對外開放。
5、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始建於元代,合於「左廟右學」的古制,分別作為皇帝祭祀孔子的場所和中央最高學府。兩組建築群都採取沿中軸線而建、左右對稱的中國傳統建築方式,組成了一套完整、宏偉、壯麗的古代建築群。
B. 求一編600字的江門地區的歷史遺物或者文物的簡介!!600字,速度
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位於江門市五邑華僑廣場。館內藏品之豐富、文物之價值、史跡之系統在全國首屈一指。館藏實物達2萬多件,其數量在全國的華僑博物館中是最大的。館內還有不少館藏實物精品,如華僑「賣子救國」的文物,支援抗日戰爭時由宋美齡親筆簽收的匯票,一代僑領司徒美堂的物品,新寧鐵路的股份、會員等憑證,甚至還有保存非常完整的旅外華僑一家四代的家譜等,無一不展示出獨特的僑鄉文化。 5月5日下午,我們「西江歷史文化之旅」聯合報道組一行,來到了地處江門市五邑華僑廣場的華僑華人博物館(以下簡稱華博館)。設計古典華博館我們看到,華博館的整體設計風格著重突出古典性,顏色以深色為主,建築立面以玻璃為主,同時糅合了五邑傳統建築騎樓中廊道的元素,看起來玲瓏、晶瑩、通透,外形線條流暢、簡潔。據同行的中國華僑歷史學會理事、五邑大學副教授梅偉強介紹,目前華博館裝修好並投入使用的是台山館的全部和鶴山館的一、二層,台山館主要用於陳列與五邑華僑華人相關的文物與資料,鶴山館目前則主要用於展示與開平碉樓相關的文物和文藝作品。走進華博館一樓展廳,在開闊的主體牆面上的大幅世界地圖上,遍布著的閃閃發光的小紅燈告訴我們,五邑華僑的生命力有多麼頑強。中心展館在深藍色背景的長堤風貌圖的映襯下,擺放著一件件早期華僑「闖盪『金山』,頑強生存」的文物和資料,長至幾米的口供紙、巨幅的「豬仔」船照片、剃頭刀、菜刀……無不告訴我們那時華僑生存的艱難。走進台山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巨大的照片,照片的內容反映的是2 0世紀初,華工在美國西部修建鐵路的情況,而真正引人注意的則是照片下面擺放的一截鐵軌,這是一截新寧鐵路的鐵軌,它和上面的照片組合在一起,象徵海外華僑把鐵路從大洋彼岸修到了自己的家鄉,反映了漂泊在外的華僑華人永遠沒有忘記家鄉的建設,他們把技術、資金從海外帶到了祖國,使家鄉富強。曠世義舉「賣子救國」梅偉強告訴我們,華博館館藏實物除了量大的特點外,精品率亦達30%。如抗戰時期,宋美齡到海外籌款收到捐款之後寫有其簽名印鑒的收據以及「孫中山鐵路計劃圖」等。還有多本清末年間華僑從海外寄錢回五邑的賬本等屬於國家銀行博物館的鎮館級文物。此外,華博館還徵集到了清朝後期華僑的出國護照,是迄今為止最早的華僑護照。但在所有的文物中,華博館的鎮館之寶還是「賣子救國」,即一個棕色的舊布袋和一件中山裝。梅偉強告訴我們,這兩件並非普通的物品,而是國家博物館需要收藏的國家級文物,它的寶貴之處正在於它背後隱藏著的曠世義舉。1937年爆發的全面抗日戰爭牽動了全世界華僑華人的心,五邑華僑為了支援中國抗戰,紛紛以不同的方式參與抗日救亡運動。南洋地區有一個窮小販叫鄭潮炯,他拿出自己當小販的看家本領,背著兒子鄭社心,穿著如今捐給華博館的那件中山裝和肩搭布袋,從1937年起,隻身在北婆羅州及砂勞越各埠義賣瓜子籌款。後來,他遠渡茫茫的南中國海,到了新加坡,再轉到馬來西亞半島,穿州過府、跋山涉水,五年間,他籌得義款達18萬余元,全部交給了以陳嘉庚先生為主席的南洋華僑籌賑總會。到這里,「賣子救國」的故事並沒有結束。1939年,在鄭潮炯的妻子鍾彩合懷上了第4個兒子鄭社義時,他把孩子賣掉了,得款80元,並全數捐給了籌賑會,這
一義舉震動了南洋,各地華僑紛紛投身於祖國抗日救亡運動,掀起一股新的抗日救國熱潮。我們看到,布袋雖然十分陳舊,但是干凈且完好無損,袋面上用黑色墨水筆寫的詩句依然清晰可見:「鄭君愛國實堂皇,義賣瓜子千百餘場。遠走天涯不怕苦,長奔海角無閑忙。籌來義粟與仁漿,竭盡心靈並肚腸。願我同胞須協盡力,完成抗建(戰)永傳揚。」落款是:沙勞越南丹容里旺全體華僑同敬贈。梅偉強說,「賣子救國」是鄭潮炯的兒子、旅居新加坡的鄭社心先生珍藏了幾十年的寶貝,在獲悉江門市籌建「華博館」後,鄭社心立即與母親商量捐贈事宜,最後決定將這些物品捐給江門市華博館,以此表達他們對家鄉建設華博館的支持和一點心意。支持抗戰「航空救國」「航空救國」是五邑華僑對祖國抗戰做出的最大貢獻之一,華博館展廳的第三部分「抗戰文物」所展示的「美洲華僑航空救國文物」雖然不多,但卻是精品。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套畢業證書,這是開平人司徒鈞的軍校畢業證、1937年畢業於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空軍司令部航空學校的畢業證和委任為空軍少尉的任官狀;我們還看到,展櫃里還擺放著面值不一的航空救國券,有5美元的,8美元的,還有10美元的。這些救國券,有的是江門市副市長李崴帶領華博館籌建辦負責人遠赴美加搜集到的,有的是熱心收藏者捐出來的;還有當年空軍的衣服、勛章、廣東空軍飛行表演的照片等等,件件惹人深思。司徒美堂的遺物展廳最後一部分展示的是司徒美堂的遺物。司徒美堂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是深受海內外人士尊敬的著名華僑領袖。據介紹,司徒美堂的遺物絕大部分都是司徒美堂的原秘書司徒丙鶴捐出來的。在華博館籌建辦搜集司徒美堂遺物的時候,司徒丙鶴一直非常關心,不斷詢問收集情況。他總共兩次共捐出司徒美堂100多件(冊、份)文物、圖書和史料,有許多是極為珍貴的,有的是司徒丙鶴在「文革」期間冒著生命危險收藏下來的,如司徒美堂著的《祖國與華僑》(下冊),此書在國內外已很難找到,已成為國內外各大圖書館收藏之書;還有司徒美堂先生於1955年出席全國「五一」國際勞動節的出席證,證中還貼有司徒美堂先生的照片,並有蓋著國徽鋼印的司徒美堂20世紀30年代在美國致公總堂的合影。
C. 華僑博物館的詳細資料
《華僑華人》以院藏僑史文物資料和僑史研究新成果為基礎,藉助新的展示手段,形象、系統地向人們回顧了華僑華人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足跡;再現了他們在居住國的生存狀態和傑出表現;介紹了他們從僑民到公民認同轉變的過程;謳歌了他們為人類進步事業創下的不可磨滅的功績;展示了華僑對祖國的拳拳赤子心和殷殷報國情。該陳列所涉及的僑鄉、僑居國均不受地域限制,展示面廣,時間跨度大,於2005年5月榮獲國家文物局、中國博物館學會、中國文物報社頒發的第六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最佳新技術、新材料運用獎。
《陳嘉庚珍藏文物展》展示了從陳嘉庚先生於耄耋之年親往北京等地徵集的文物中選取的部分青銅器、陶瓷器、字畫等,讓觀眾通過品賞神秘的青銅器、精美的陶瓷器、風格迥異的字畫等飽含先民智慧和心血結晶的藝術珍品,從而了解博大精深、悠久燦爛的中華歷史文化,感受創辦這座文化殿堂的陳嘉庚先生的博大的胸襟和偉大的教育思想。
四十多年來, 華僑博物院接待了海內外觀眾160多萬人次,在傳播歷史和科學知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進中外人民的了解和友誼,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現為全國、省、市和全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D. 北京24路公交車路線到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嗎
可以到,乘24路公交,在東內小街站下車,
向西走50米,到簋街和東直門北小街交叉口,向北(右手邊)拐,走不到200米,馬路對面就是
E.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怎麼樣
簡介: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於2014年10月21日開放。博物館位於北京東直門內北小街,征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設規模12700平方米,館舍建設計劃投資2.2億元人民幣,主要由國家投資建設。
注冊資本:349萬人民幣
F. 廈門市副市長和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館長是同級別嗎
廈門市副市長和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館長不是同級別的。副市長是副廳級,博物館館長是正處級。
G. 中國世界遺產資料
文化景觀——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築的景觀:包括出於美學原因建造的園林和公園景觀,它們經常(但並不總是)與宗教或其它紀念性建築物或建築群有聯系;有機進化的景觀:它產生於最初始的一種社會、經濟、行政以及宗教需要,並通過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相聯系或相適應而發展到目前的形式;關聯性文化景觀:這類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與自然因素、強烈的宗教、藝術或文化相聯系為特徵,而不是以文化物證為特徵。廬山風景名勝區是我國「世界遺產」中的唯一文化景觀。
中國於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99 年10月29日,中國當選為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中國於1986年開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產項目。自1987年至2009年6月,中國先後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遺產已達38處。
1、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1987.12 文化遺產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因本世紀二十年代出土了較為完整的北京猿人化石而聞名於世,尤其是1929年發現了第一具北京人頭蓋骨,從而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成為古人類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到目前為止,出土的人類化石包括6件頭蓋骨、15件下頜骨、157枚牙齒及大量骨骼碎塊,代表約40個北京猿人個體。為研究人類早期的生物學演化及早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實物依據。
根據對文化沉積物的研究,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萬年至20萬年之間。北京人的平均腦量達1088毫升(現代人腦量為1400),據推算北京人身高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北京人屬石器時代,加工石器的方法主要為錘擊法,其次為砸擊法,偶見砧擊法。北京人還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類,並能捕獵大型動物。北京人的壽命較短,據統計,68.2%死於14歲前,超過50歲的不足4.5%。
在龍骨山頂部於1930年發掘出生活於2萬年前後的古人類化石,並命名為「山頂洞人」。1973年又發現介於二者年代之間的「新洞人」,表明北京人的延續和發展。
2、甘肅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遺產
俗稱千佛洞。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於366年,後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飛天4000餘身,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本世紀初又發現了藏經洞(莫高窟第17洞),洞內藏有從4—10世紀的寫經、文書和文物五、六萬件。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學。
3、山東泰山 1987.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泰山,古名岱山,又稱岱宗。自然景觀雄偉絕奇,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渲染和人文景觀的烘托,被譽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縮影。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專家在泰山考察時發現,泰山既有突出普遍的自然科學價值,又有突出普遍的美學和歷史文化價值,是一座融自然科學與歷史文化價值於一體的神奇大山。
4、長城 1987.12 文化遺產
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聯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跡。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於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造歷史的大智大勇。
2002年11月中國唯一的水上長城遼寧九門口長城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驗收,作為長城的一部分正式掛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5、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1987.12 文化遺產
位於陝西臨潼縣城東5公里,距西安36公里,是秦始皇嬴政的皇陵。 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佔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頂部略平,高55米,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皇帝陵,也是最大的皇帝陵。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注,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現已在一、二、三號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對外開放。
6、明清皇宮:北京故宮(北京)1987.12 、沈陽故宮(遼寧) 2004.7 文化遺產
又稱紫禁城,位於北京市區中心,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有24位皇帝相繼在此登基執政。始建於1406年,至今已近600年。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 最完整的古代木構建築群,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擁有殿宇9000多間,其中太和殿(又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即位、誕辰節日慶典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故宮黃瓦紅牆,金扉朱楹,白玉雕欄,宮闕重疊, 巍峨壯觀,是中國古建築的精華。宮內現收藏珍貴歷代文物和藝術品約100萬件。
2004年7月,沈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7、安徽黃山 1990.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黃山雄踞風景秀麗的安徽南部,是我國最著名的山嶽風景區之一。山體偉特,玲瓏巧石,萬姿千態。主峰蓮花峰海拔1860米。黃山美在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自古以來,歷游名山者多以為黃山之美不亞於五嶽。「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任他五嶽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歷代遊客盛贊「天下名景集黃山」,謂泰岱的雄偉,華山的峻峭,衡岳的煙雲,匡廬的飛瀑,雁盪的怪石,峨嵋的清涼,黃山兼而有之。黃山勝景,以峰為體。這里峰林如海,闢地摩天,危崖突兀,幽壑縱橫,美不勝收。
8、四川黃龍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黃龍風景名勝區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境內。面積700平方公里。主要景觀集中於長約3.6公里的黃龍溝,溝內遍布碳酸鈣華沉積,並呈梯田狀排列,彷彿是一條金色巨龍,並伴有雪山、瀑布、原始森林、峽谷等景觀。黃龍風景名勝區既以獨特的岩溶景觀著稱於世,也以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享譽人間。從黃龍溝底部(海拔2000米)到山頂(海拔3800米)依次出現亞熱帶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針葉闊葉混交林、亞高山針葉林、高山灌叢草甸等。包括大熊貓、金絲猴在內的10餘種珍貴動物徜徉其間,使黃龍景區的特殊岩溶地貌與珍稀動植物資源相互交織,渾然天成。以其雄、峻、奇、野風景特色,享有「世界奇觀」、「人間瑤池」的美譽。
9、湖南武陵源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武凌源風景名勝區位於湖南省張家界市。總面積264平方公里,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索溪峪和天子山等三大景區組成。主要景觀為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境內共有3103座奇峰,姿態萬千,蔚為壯觀。加之溝壑縱橫,溪澗密布,森林茂密,人跡罕至,森林覆蓋率85%,植被覆蓋率99%,中、高等植物3000餘種,喬木樹種700餘種,可供觀賞園林花卉多達450種。陸生脊椎動物50科116種。區內地下溶洞串珠貫玉,已開發的黃龍洞初探長度達11公里。武凌源以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五絕」而聞名於世。
10、四川九寨溝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以「童話世界」、「人間仙境」而著稱的九寨溝位於東經103 ° 46 ′ ——104° 4′,北緯 32 ° 51 ′——-33° 19′,在四川省西北部阿壩州九寨溝縣境內,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的尕爾納山峰北麓,海拔在 2000 米 至 3000 米 之間,距四川省省會成都市 435 公里 。
11、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群 1994.12 文化遺產
武當山,雄峰峻嶺,標奇孕秀,聳立於中國西部山區城市--十堰市境內,東經1100,北緯320附近。景區「綿亘八百里」。在古代,武當山以「亘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的顯赫地位成為千百年來人們頂禮膜拜的「神峰寶地」;在當代,國務院稱譽武當山古建築群與自然環境巧妙結合,達到了「仙山瓊閣」的意境,成為我國著名的游覽勝地和宗教活動場所。
12、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及孔林 1994.12 文化遺產
曲阜孔廟、孔府、孔林位於山東省曲阜市,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淀、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
13、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1994.12 文化遺產
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避暑山莊位於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距離北京230公里。它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約90年建成。 與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14、西藏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 1994.12 文化遺產
在拉薩西北的瑪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宮堡式建築群,藏族古建築藝術的精華。
始建於公元7世紀,是藏王松贊干布為遠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現佔地41 公頃,宮體主樓13層,高115米,全部為石木結構,5座宮頂覆蓋鎦金銅瓦,金光燦爛,氣勢雄偉。布達拉宮分為兩大部分:紅宮和白宮。居中央是紅宮,主要用於宗教事務;兩翼刷白粉的是白宮,是達賴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動的場所。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V)(VI),布達拉宮於1994年12月入選《世界遺產名錄》。2000年11月又加入了拉薩的大昭寺。2001年12月,拉薩的羅布林卡也被補充加入此項世界文化遺產。
15、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峨眉山,位於中國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內,景區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名山;是一個集自然風光與佛教文化為一體的中國國家級山嶽型風景名勝區。
16、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景觀
廬山位於中國第一大河長江中游南岸、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濱,是座地壘式斷塊山。大山、大江、大湖渾然一體,險峻與柔麗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富有獨特的廬山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與美學價值。廬山風景名勝區面積302平方千米,外圍保護地帶500平方千米。廬山有獨特的第四紀冰川遺跡,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種地貌類型,有地質公園之稱。
17、蘇州古典園林 1997.12 文化遺產
蘇州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重點風景旅遊城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古以來被人們譽為「園林之城」,其盛名享譽海內外。蘇州古典園林歷史綿延2000餘年,在世界造園史上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她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蘊含濃厚的傳統思想文化內涵,展示東方文明的造園藝術典範。實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2000年11月蘇州藝圃、藕園、滄浪亭、獅子林和退思園5座園林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項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8、山西平遙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古城始建於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城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延續至今。平遙古城歷盡滄桑、幾經變遷,成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迄今為止,古城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原來的形式和格局大體未動,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存歷史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
19、雲南麗江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麗江古城是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中心城鎮,位於雲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0°14′,北緯26°52′。古城位於縣境的中部,海拔2400餘米。是一座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和文化燦爛的名城,也是中國罕見的保存相當完好的少數民族古城。
20、北京天壇 1998.11 文化遺產
天壇位於北京的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它的嚴謹的建築布局,奇特的建築結構,瑰麗的建築裝飾,被認為是我國現存的一組最精緻,最美麗的古建築群,在世界上享有極大的聲譽。
天壇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與故宮同時修建,面積約270萬平方米,分為內壇和外壇兩部分,主要建築物都在內壇。南有圓丘壇,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座高2米半,寬28米,長360米的甬道,把這兩組建築連接起來。天壇的總體設計,從它的建築布局到每一個細部處理,都強調了「天」。它那300多米長的高出地面的甬道,人們登臨其上,環顧四周,首先看到的是那廣闊的天空和那象徵天的祈年殿,一種與天接近的感覺就油然而生。這條甬道又叫海漫大道,這是因為古人認為到天壇去拜天等於上天 ,而由人間到天上去的路途非常遙遠、漫長。
21、北京頤和園 1998.11 文化遺產
北京西郊的西山腳下海淀一帶,泉澤遍野,群峰疊翠,山光水色,風景如畫。從公元11世紀起,這里就開始營建皇家園林,到800年後清朝結束時,園林總面積達到了1000多公頃,如此大面積的皇家園林世所罕見。
22、福建省武夷山 1999.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武夷山市位於福建省北部,屬中亞熱帶地區。境內東、西、北部群山環抱,峰巒疊嶂,中南部較平坦,為山地丘陵區。市區海拔210米。地貌層次分明,呈梯狀分布。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最高處黃崗山海拔2158米,在我國大陸稱為「華東屋脊」,最低處興田鎮,海拔165米(河床標高海拔160米)。最高與最低點高差1993米,地勢高低相差之大,為全省之最。聞名中外的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及武夷山自然保護區主要部分位於境內,使武夷山市自然條件具備諸多特異性。
23、重慶大足石刻 1999.12 文化遺產
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縣是重慶市所轄郊縣,始建於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豐大足」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石刻之鄉」、「五金之鄉」,全國首批甲級開放縣,國家確定的長江三峽旅遊縣的起點,全國生態農業先進縣,重慶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大足縣歷史悠久,人文景觀、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縣境內石刻造像星羅棋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余身,銘文10萬余字。
大足石刻其規模宏大,刻藝精湛,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在我國古代石窟藝術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國內外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明珠,是天才的藝術,是一座獨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
24、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 2000.11 文化遺產
西遞:西遞是黃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遊景點,坐落於黃山南麓。 據史料記載,西遞始祖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因遭變亂,逃匿民間,改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風昌盛,到明清年間,一部分讀書人棄儒從賈,他們經商成功,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將故里建設得非常舒適、氣派、堂皇。歷經數百年社會的動盪,風雨的侵襲,雖半數以上的古民居、祠堂、書院、牌坊已毀,但仍保留下數百幢古民居,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徵。
宏村:宏村位於黟縣城西北角。村內鱗次櫛比的層樓疊院與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動靜相宜,空靈蘊藉,處處是景,步步入畫。從村外自然環境到村內的水系、街道、建築,甚至室內布置都完整地保存著古村落的原始狀態,沒有絲毫現代文明的跡象。造型獨特並擁有絕妙田園風光的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鄉村」。
25、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鍾祥市)、清東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縣) 2000.11 文化遺產
明孝陵(江蘇)、十三陵(北京) 2003.7、盛京三陵(遼寧)2004.7
明顯陵:明顯陵位於湖北省鍾祥市城東7.5公里純德山的明顯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睿皇帝和母親章聖皇太後的合葬墓,始建於明正德十四年(1519),圓陵墓面積1.83平方公里,是我國中南地區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我國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單體陵墓。其「一陵兩冢」的陵寢結構,為歷代帝王陵墓中絕無僅有。
清東陵: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三十公里處的馬蘭峪,界於京津、唐山、承德之中。西距北京一百五十公里,南距唐山一百公里,北距承德一百公里。陵園大小建築580座。清東陵是葬有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和同治五個清朝皇帝,再加上孝庄、慈禧和香妃等 161人的大陵園。清東陵堪稱是清朝遺留的中國文化瑰寶。
清西陵: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寧山下,在北京西南方120公里,是清代帝王陵寢之一,與河北省遵化縣東陵東西相對而稱西陵。這里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位皇帝及他們的後妃、王爺、公主、阿哥等七十六人。共有陵寢十四座,還在配屬建築行宮、永福寺,這里風景秀麗,環境幽雅,規模宏大,體系完整,是一處典型的清代古建築群。
2003年7月北京市的十三陵和江蘇省南京市的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收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4年7月,盛京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6、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2000.11 文化遺產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東南,分布於伊水兩岸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年間,先後營造400多年。現存窟龕2300多個,雕像10萬余尊,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典範之作。
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 文化遺產
青城山,位於四川成都的都江堰風景區,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山內古木參天,群峰環抱,四季如春,故名青城山。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後山。前山景色優美,文物古跡眾多;後山自然景物原始而華美,如世桃園,綺麗而又神秘。
都江堰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於公元三世紀,是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至今仍發揮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傑作,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
28、雲岡石窟 2001.12 文化遺產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的雲岡石窟,有窟龕252個,造像51000餘尊,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29、雲南「三江並流」自然景觀 2003.7 自然遺產
「三江並流」自然景觀位於中國西南部雲南省青藏高原南部橫斷山脈的縱谷地區,由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內的山脈組成,整個區域面積達4.1萬平方公里。它地處東亞、南亞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區域的交匯處,是世界上罕見的高山地貌及反映其演化的代表地區,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種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該地區跨越麗江地區、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三個地州,區內匯集了高山峽谷、雪峰冰川、高原濕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動物、珍貴植物等奇異景觀。
同時,該地區還是16個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見的多民族、多語言、多種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並存的地區。長期以來,「三江並流」自然景觀一直是科學家、探險家和旅遊者的嚮往之地,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美學意義和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
30、吉林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2004.7.1 文化遺產
2004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傳來消息,主體坐落於吉林省集安市的「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我國的世界遺產名錄增加到30個。該處入選理由是:建築技藝精湛,堪稱同時代工藝的典範;藝術成就突出,特別是墓葬中的壁畫,體現了高超的藝術水準;文明內涵富有特色,眾多珍貴文物都反映了高句麗時期獨具特色的文明。高句麗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存續於漢唐期間,前後歷經約705年,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在吉林、遼寧等地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跡和文物。
31、澳門歷史城區 2005 文化遺產
「澳門歷史城區」是連結相鄰的眾多廣場空間及二十多處歷史建築,以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覆蓋范圍包括媽閣廟前地、亞婆井前地、崗頂前地、議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白鴿巢前地等多個廣場空間,以及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聖老楞佐教堂、聖若瑟修院及聖堂、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聖奧斯定教堂、民政總署大樓、三街會館(關帝廟)、仁慈堂大樓、大堂(主教座堂)、盧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廟、舊城牆遺址、大炮台、聖安多尼教堂、東方基金會會址、基督教墳場、東望洋炮台(含東望洋燈塔及聖母雪地殿聖堂)等二十多處歷史建築。
32、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2006.7.12 自然遺產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包括卧龍、四姑娘山、夾金山脈,面積9245平方公里,涵蓋成都、阿壩、雅安、甘孜4個市州12個縣。這里生活著全世界3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貓棲息地,也是全球除熱帶雨林以外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它曾被自然保護國際選定為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被全球環境保護組織確定為全球200個生態區之一。
33、中國安陽殷墟 2006.7.13 文化遺產
中國安陽商代遺址又名殷墟,佔地約24平方公里,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小屯村一帶,距今已有3300多年歷史。殷墟是聞名中外的中國商代晚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
34、中國南方喀斯特 2007.6.27 自然遺產
由雲南石林的劍狀、柱狀和塔狀喀斯特、貴州荔波的森林喀斯特、重慶武隆的以天生橋、地縫、天洞為代表的立體喀斯特共同組成,形成於50萬年至3億年間,總面積達1460平方公里,其中提名地(核心區)面積480平方公里,緩沖區面積980平方公里。
35、開平碉樓與古村落 2007.6.28 文化遺產
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開平市,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一種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根據現存實證,開平碉樓最遲在明代後期(16世紀)已經產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展成為表現中國華僑歷史、社會形態與文化傳統的一種獨具特色的群體建築形象。
36.福建土樓 2008.7.7 文化遺產
福建永定土樓位於龍岩地區,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奇的山區民居建築,是中國古建築的一朵奇葩。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土樓分方形和圓形兩種。「福建土樓」造型獨特,規模宏大,結構奇巧。土樓文化根植於東方血緣倫理關系,是聚族而居傳統文化的歷史見證,體現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生土夯築的建築藝術成就,具有「普遍而傑出的價值」。
37.江西三清山 2008.7.8 自然遺產
三清山位於江西上饒東北部,古有「天下無雙福地」、「江南第一仙峰」之稱,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座山峰高聳入雲,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個最高境界而得名。三清山東險西奇、北秀南絕,四季景色綺麗秀美,三清山有著其獨特花崗岩石柱與山峰,豐富的花崗岩造型石與多種植被、遠近變化的景觀及震撼人心的氣候奇觀相結合,創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景觀美學效果,呈現了引人入勝的自然美。景區邊界合理,有效地保護了景觀的自然性和維護景觀品質所必需區域。
38 山西五台山 2009.6.26 文化景觀遺產
台山是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對外推出的35張旅遊王牌產品之一,也是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國家首批5A級旅遊區。
五台山地處山西省五台縣東北部,由東、南、西、北、中五座山峰環繞而成,五峰聳峙,高出雲表,頂無林木,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台,故名五台山。盛夏時節,綠草紅花與台頂千年不化的堅冰為伴,景色秀美,氣候涼爽,又名清涼山。
北台也稱葉斗峰,海拔3061米,素有華北屋脊之稱。西台也稱掛月峰,中台也稱翠岩峰,東台也稱望海峰,南台也稱錦綉峰。五座台山各有特色,各具風韻。每到盛夏,五座台山山花爛漫,香氣四溢,遊人至此,猶如置身花海,令人陶醉。
五台山自東漢永平11年(公元68年)開始建廟,至今歷時近2000年,形成了國內唯一的一處由青廟(漢傳佛教)、黃廟(藏傳佛教)並居一山共同講經說法的道場,被譽為中國佛教的縮影、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
五台山迄今仍保存著北魏、唐、宋、元、明、清等7個朝代的寺廟建築47處,薈萃了7個朝代的彩塑、5個朝代的壁畫,以及堪稱典範的古建藝術。南禪寺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被譽為中華瑰寶。佛光寺被世人譽為東方古建明珠、亞洲佛光。五台山的標志建築塔院寺大白塔,為我國現存元代覆缽式塔最高建築。
中國山西五台山於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維利亞舉行的第3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H. 北京北新橋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附近的租房價錢
你可以去博物館對面的小區看看,應該是有不少的。往北走是和平里街區。
總之,推薦你上快有家租房網看看,畢竟都是房東房源,免中介費!
I. 北京市東城區北新橋三條的華僑歷史博物館前身是那個單位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由中國僑聯首任主席陳嘉庚先生於年提出倡議,2005年7月,經國家發改委批准立項建設。自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將要建設的消息傳出後,6年來,海內外僑界反應熱烈。據統計,截至2011年9月,海內外僑界主動捐款捐物者已達到近5000人,無償捐贈文物已超過萬件。所捐文物多有較高的人文歷史價值,亦有屬國內首見的華僑文物。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2011年9月6日奠基,2014年10月21日建成開放,免費接待國內外觀眾參觀交流,為社會各界提供相關服務。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館舍選址在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內北小街,主體建築地下2層,地上3層,建築總高度18米,總建築面積12765平方米。展覽廳、報告廳、會議廳等接待服務設施面積約7000平方米,藏品庫房和停車位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業務辦公和附屬用房面積約2000平方米。博物館主體建築結構已於2013年1月10日正式封頂,2014年竣工。 [2] 館內設有四個基本展廳,三個臨時展廳,一個報告廳。常設的華僑華人歷史文化展,分為中國人移民海外歷史、華僑華人海外生活篇和貢獻篇、華僑華人與中國發展、中國僑務等四部分,展出文物千餘件(套),圖片千餘張。展覽以歷史傳統與現代觀念相結合、莊重大方與生動活潑相結合的理念,使用圖文結合、場景復原、藝術品創作、多媒體展示等手法輔助文物展示,幫助觀眾了解中國海外移民的歷史變遷和社會生活、華僑華人在世界各地開拓、創業和所作貢獻的歷史,展示近代以來華僑華人對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支持以及中國僑務機構的沿革發展。
J. 有關泉州愛國僑鄉的事跡!
鄭炳山:與僑史結情緣
--------------------------------------------------------------------------------
2006年02月28日 14:28
在泉州僑鄉,有一位被稱為「泉州僑史通」和「活字典」的離休幹部,他五十多年如一日,為泉州華僑歷史研究作出很大貢獻。他就是年逾七旬的原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鄭炳山。
鄭炳山從1952年擔任晉江縣委統戰部長兼縣政府僑務科長開始,就把研究華僑歷史作為自己工作的職責范圍。他不惜花費時間和精力,深入進行僑情調查和研究,經過多年的努力,僑史研究獲得了可喜的收獲。
1958年間,鄭炳山在國內外史書中發現,在菲律賓推翻西班牙統治期間,有一位外文叫何塞·伊格納西奧·寶華(譯音)的,曾擔任菲律賓起義軍副總指揮兼南路總指揮,被譽為「菲律賓革命中惟一的華僑將軍」,但史書對其原來的中國姓名、籍貫等情況的記載不一,眾說紛紜。為破解這一謎團,還其真實面目,鄭炳山先後走遍廈門、同安、晉江、泉州、南安等縣市,通過多種渠道,不厭其煩地四處查訪,至1962年才在南安縣劉林鄉的《劉林劉氏族譜》中查到那位「惟一的華僑將軍」就是南安劉林的劉亨賻,並經專家鑒定無疑。
功夫不負有心人,鄭炳山歷經5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茫茫「大海」中摸到了「針」,從而澄清和糾正了歷來對這位英雄人物的誤傳,為僑史界立下汗馬功勞。消息傳開後,中國新聞社曾發專稿向世界介紹這一重大發現;菲律賓《世界日報》也用整版篇幅作了報道,菲律賓僑胞還集資在菲律賓為劉亨賻鑄造兩尊銅像,作為中菲友好象徵加以紀念。
鄭炳山數十年如一日熱心僑史研究,不僅搜集整理了很多頗具價值的資料而成為泉州僑史的「活字典」,還經常撰寫僑史論文在報刊上發表,同僑史界進行學術交流,受到好評。他先後被選為全國華僑歷史學會理事,福建省僑史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1992年6月,鄭炳山離休後,沒有因此而在家安享清福,而是繼續發揮余熱,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對華僑歷史的繼續研究,做的工作更多,更具體,更全面,收效也更為顯著。
1994年初,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開始興建時,鄭炳山主動承擔了負責僑史資料徵集和展館陳列方案的編寫工作。除親自帶領徵集小組深入僑鄉各地開展僑史資料的徵集活動外,1995年8月又帶隊前往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進行為期40天的海外僑史資料的徵集工作。
第一次到新、馬的鄭炳山,在國外期間,從沒休息過一天,也未進過一次商場。白天堅持走訪僑親,夜間整理已徵集的資料,有時甚至是通宵達旦,廢寢忘食。特別是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為弄清泉州人旅居新、馬始於哪個年代,鄭炳山曾獨自一人到郊外荒無人煙的三寶山上,在那裡踏遍埋葬許多華僑屍骨的墓地,逐一辨認鐫刻在墓碑上的籍貫和生卒年月,這種認真負責的精神深得僑親的贊譽。回國後,他又先後三次帶隊深入到新、馬華僑居多的南安芙蓉僑村和緬甸華僑居多的洛江區霞井僑村進行為期32天的僑村典型調查和徵集史料,隨後撰寫的調查報告和論文為多家媒體所刊用。在鄭炳山的直接帶領下,先後共徵集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僑史資料和文物達1500多件,其中有部分十分珍貴而又不可多得的史料和文物是由鄭炳山發現和出面徵集的。
為弘揚泉州華僑的愛國主義精神,拓寬學術視野,在他的積極倡議和努力下,泉州華僑歷史研究學會先後參與舉辦了愛國華僑李清泉、李光前、顏子俊和「泉州華僑與抗日戰爭」等專題學術研討會;為主編纂出版了《泉州華僑史》3~8輯;撰著一部長達17萬字以系統介紹南安籍的新加坡著名華人實業家、教育家、慈善家李光前先生生平事跡的長篇專著《李光前傳》;參與邀請美國、菲律賓、澳大利亞、法國、荷蘭、馬來西亞、加拿大以及北京的僑史專家、學者前來進行學術交流和專題講座。鄭炳山還多次應邀出席華僑華人國際學術研討活動,並發表論文數十篇。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初,為填補泉州有關緬甸華僑史料的短缺,鄭炳山不顧年邁體弱,帶隊專程赴緬甸作為期20天的采訪活動,並同旅緬泉籍同鄉社團合作、由鄭炳山擔任主編、共同編纂出版一部系統反映旅緬泉籍華僑華人各個方面情況,多達15萬字、圖文並茂的史書《在緬甸的泉州鄉親》,充實和豐富了泉州的緬甸華僑史料。
2005年6月15日,泉州華僑歷史學會舉行換屆選舉,大會同意鄭炳山提出不再擔任副會長職務,聘任他為新一屆理事會顧問。卸任後的鄭炳山,仍然十分關心僑史事業,其精神不減當年。(來源/泉州晚報海外版,作者/吳燦輝、吳遠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