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現有疆域裡面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大概多少萬年
元謀人,距今大約170萬年。
元謀人,是目前我國已知最早的遠古居民,因發現地點在專雲南元謀縣上那蚌屬村西北小山崗上,定名為「元謀直立人」,英文稱:Homo erectus yuan mouensis,俗稱「元謀人」。
關於元謀人化石的地質時代和絕對年代,學術界存在不同看法。
主流觀點認為屬早更新世晚期,在距今170萬年左右。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用古地磁方法測定距今170萬±10萬年。電子自旋共振法測定為距今160~110萬年。根據與元謀人伴生的哺乳動物的研究和與北京人牙齒的比較,似乎更為原始。
經過對所發現的石器的研究,表明元謀人所處時期為舊石器時代早期。
如果將元謀人的年代定位為170萬年前,那麼元謀人就是目前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古人類。
Ⅱ 古人對中國疆域觀念的反映是怎麼樣的
秦漢以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逐步發展與鞏固,國家對邊疆的開發也逐步深入。在這個過程中,邊疆少數民族先後以不同方式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成員,中原王朝與邊疆各少數民族及地方政權之間的關系,完全不是今天意義上的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在秦漢以降歷代歷史學家筆下,「外國傳」或「四夷傳」中,有相當一部分指的就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而並不是今天意義上「外國」的含義,所以在古人的心目中,邊疆民族建立的政權是包含在中國史之內的,一部「二十四史」,都曾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包括於其中。如《新唐書》的作者就認為中原之外有「八蕃」(高麗、真臘、波斯、吐蕃、堅昆、突厥、革未革曷),其外才是不屬中華帝國的「絕域」:「其外謂之絕域」。又如,歷史上,安西、西域等地,一經漢、唐開拓,此後雖與中原王朝時離時合,但一直被視為中國版圖,即南宋偏安江南一隅,人們仍將這些邊疆地區視為中國固有的疆域,比如陸游就寫過「梁州四月晚鶯啼,共憶扁舟罨畫溪,莫作世間兒女態,明年萬里駐安西」的詩句山,並勉勵大將們「遠規復燕趙」、「屯玉關之西、天山之北」。這些話雖是文人寄託之詞,但不能說不是古人疆域觀念的反映。
歷史上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王國、汗國,通常也並不自外於中國,而恰恰自居為「中國」,或自認為是中國的一部分。同時,歷史上中華帝國的中心與邊緣又經常處於互動關系之中。中心區域之外的各民族都曾以各種方式參與了中華歷史的創造過程,從各方面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反映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上,則是一個復雜的演進過程。所以,中原之外非漢族政權的存在,既是客觀的歷史存在,又有其合理性、重要性。而中國的歷史邊界,應該是譚其驤先生反復強調的,即中國的邊界決不能僅僅指中原王朝的邊界,而應該包括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的邊界,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也是中國的一部分。歷史上某一時期中國的邊界,並不等於這一時期中原王朝的邊界,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可混為一談。譚先生曾舉例說「漢朝時候,中國的北界在哪裡呢?就是匈奴的北界,一直到達貝加爾湖一帶。唐朝時候中國的北界在哪裡呢?應該就是突厥、回紇的北界,同樣,其他方向也是如此,唐朝時候(中國)西南的邊界在哪裡呢?應該就是吐蕃的邊界、南詔的邊界;東北的邊界在哪裡呢?應該是室韋的邊界,革未革曷的邊界。」據此,中華歷史疆域,就應是歷史上中原王朝及各分立的民族政權或共同體疆域范圍的總和,包括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各個部分,即不僅應包括中原王朝的中心地帶,而且還應包括歷史上各分立的邊疆政權、少數民族政權或共同體的疆域。
Ⅲ 中國歷史上疆域的空間分布特徵
古代中原地區的王朝,從先秦時期開始,疆域大概范圍是現在除新疆西藏地區外的以東區域,都是統治疆域。
秦朝以後的漢朝及其他朝代,打通河西走廊,疆域擴展到現在的新疆全境一直到西邊的哈沙克斯坦大部分疆界。
隋唐時期,西藏收歸中原王朝的統治。
Ⅳ 誰能簡述中國歷史上疆域的變遷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葛劍雄教授學術研究精華的總結,該書本著「面
向大眾,要讓普通讀者能夠讀懂專,感興趣」這一原屬則,深入淺出,用一種
通俗的方式介紹中國疆域的變遷以及關於疆域的歷史掌故.閱讀本書,它
帶你了解歷史上中國疆域的沿革,體會人口遷移、民族融合的內涵,感受
歷朝歷代疆域掌故的驚心動魄.作者嚴謹的學風,睿智的眼光,廣闊視野
以及生動鮮活的撰述方式,一定會帶給你一個全新的中國疆域文化讀本.
Ⅳ 中國現有疆域裡面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大概多長
二里頭遺跡發現前,學術界對於夏朝作為一個王朝是否真的存在還有相當的爭議。
二里頭遺跡基本上確認了夏朝確實存在,但是該遺跡處於夏朝後期,更早的時間目前還有沒遺跡等證據可以確鑿的證明。
但是即便如此,我們可以認為夏朝早期應該還是部落結構,並且逐漸像城邦過度,再有城邦發展為真正的國家。
因此可以確鑿的說明,至少在夏朝後期也就是公元前20世紀,我們的祖先已經建立了真正的國家。
但是文明的歷史比起國家的歷史往往要長一些。
此外還有一些方法可以推斷出我們的文明到底有多久。
例如漢字,河南的簡稱是豫,歷史上的豫州大體上也就是河南這一片。豫 就是予+象,予,可以引申為有,豫就是有大象。也就說在倉頡造字時代,河南一帶是有大象的。
(當然那個時代的漢字和現代簡體字有很大區別,但是豫這個字則變化不大,此外,現代漢字和古代漢字在基本構造方面並無差別。其實很多漢字都能表述一段歷史情況。這里就不舉例了。)
而大象一般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地區。而大約五六千年前,地球要比現在溫暖的多,大體上黃河南岸是亞熱帶氣候。
因此上下五千年絕對不是個虛數,我們的文明多半要長於五千年。
人類一些古老的民族往往都有關於大洪水的神話傳說,我個人的理解應該是冰川期結束,氣溫上升,洪水在全球蔓延。
這樣我們的文明完全可以延伸在公元前一萬年。因為這個時候正式最後一次冰川期結束。
我個人認為這個推斷和合理,一萬二千年前左右,最後一次冰川期結束,導致全球性的大洪水,我們的祖先將之記錄下來,但是由於那個時代缺乏文字,故而以口頭記述,久而久之演變為神話。
冰川期結束後往往是全球溫度較高的時期,這個時候已經開始掌握文字的祖先,將中原一帶有大象出沒的事情作為漢字本身保留下來。
總之 我的看法是應該是華夏上下一萬年。當然這里指的是文明,文化。國家的出現應該在五千年前。
Ⅵ 4 為什麼要了解中國疆域變遷的歷史
中國疆域變遷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了解中國疆域變遷的歷史,就不可能正確理解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任何歷史事實都發生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之內,歷史時期的中國疆域就是中國歷史發展特定的空間范圍。因此,了解這個范圍有多大,什麼時候發生了什麼變化,對於我們掌握歷史的基本事實和概念是必不可少的。
在現代國際關系沒有建立起來以前,疆域的大小、鞏固程度就集中體現了一個政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發達的水平和國力的盛衰。像清朝前期,由於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又執行了現實的民族政策,在18世紀中葉實現了空前的統一,中國的疆域達到了極盛。但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一次次喪失了領土。這當然是外部帝國主義入侵的結果,但也是中國國力衰弱、政權腐敗的具體表現。
了解中國疆域變遷的歷史,能使我們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祖先的光輝業績。世界上多少文明古國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多少曾經威震四方的國家只留下了一堆堆廢墟,多少曾經繁榮發達的土地早已無數次地變換了主人。只有中國,從秦朝建立起統一王朝以來,盡管經歷了無數次戰爭動亂、改朝換代、民族沖突、外敵入侵、自然災害,疆域也時有盈縮,卻頑強地生存下來,並且在18世紀終於發展成了擁有上千萬平方公里領土、幾十個民族、幾億人口的大國。
中國疆域變遷的歷史充分顯示了漢族的主體作用。從秦朝到清朝,中國的基本疆域——以漢族人口為主的農業區始終是穩定的、鞏固的。這就為統一國家和民族大家庭的建立提供了可靠的基礎。中國疆域變遷的歷史也體現了兄弟民族的偉大貢獻。今天中國邊疆地區的開發,以及這些地區最終成為中國的一部分,都離不開當地民族的努力奮斗。了解了這些,無疑會激發起我們的愛國熱情,使我們努力維護祖國的統一,珍視各民族間的團結,為完成祖國統一和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而貢獻力量。
Ⅶ 中華疆域變遷史的歷史沿革
遠古 迄今為止,中國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有六、七千處,遍及全國。反映了中國原始社會後期人類活動的范圍。這些分散的原始氏族和部落,經過長期的戰爭和融合,形成了2個主要的部落聯盟:一是活動於黃河中游的夏人,一是活動於黃河下游的夷人。以後夏人部落不斷擴展,與東部夷族相融合,成為最大的華夏部落聯盟。 夏朝 傳說中的大禹時代,約公元前21世紀,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王國──夏朝。據考古和文獻資料,夏朝的中心地區在今豫西嵩山附近的潁河上游伊洛河流域和黃河北岸的古濟水流域,晉西南也是其重要統治區。夏朝東面疆土還擴展到了豫東黃河下游地區,夏朝後期都城斟灌、帝丘、老丘、西河等都在這一地區。其勢所及南至江漢北,東近淮泗。中國的主體民族華夏族就是在這一地區發展起來的。 商朝 繼夏朝興起的是商朝,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商族相傳是東方的古老部落,始祖是契。傳十四世至湯,才滅了夏朝。大體在今黃河中下游地區,不出今河南省北、中部和河北省西南部范圍。近年有人認為鄭州商城、偃師商城都可能是湯都西亳。成湯滅夏至盤庚五遷,始居於殷。盤庚(第二十商王)遷殷後,國勢強大。武丁(第二十三商王)以前,商朝的疆域北面擴展到了易水,南抵淮河,西至太行、伏牛山脈,東至海。武丁以後疆域更為擴大,東北可能到達了遼寧,南抵江淮(湖北黃陂盤龍城即為歸附商朝的一個方國),西北越過太行山進入山西,成為古代東方的強大奴隸制國家。
商朝的周圍還有許多部族和方國(即已歸屬的部落國家)。在今東北的有肅慎,灤河下游有孤竹,內蒙古東南部和山西境內有鬼方、方、土方,陝西北部有羌方、犬戎、熏育(葷粥),西部有周、氐,西南為巴、蜀,長江中游為濮、楚人,淮河流域為淮夷等等。 西周 公元前11到前8世紀建立周朝的周人,起源於今陝西武功一帶,原為商朝西部的一個方國。後遷居豳(今陝西彬縣、旬邑一帶),以後又南梁山,至於岐山下的周原。
從周文王開始沿渭河向東發展,翦除了商朝在關中的勢力,遷都於豐(今西安市西南灃河西岸)。武王即位,為經營東方,又將國都東遷於灃河東岸的鎬(今西安市西南斗門鎮一帶)。數年後滅殷,控制了商朝統治區。武王死後,周公東征,相繼征服了商朝殘余勢力和東方諸小國。周朝的疆土大於商朝,為了控制新取得的領土,即推行分封制,即將周朝王畿之外的地區分封給宗室、勛戚功臣、先聖後裔,建立統治據點,以拱衛周室。據記載,周初分封71國,以後仍陸續有所分封,多至數百國。其中主要的有東方的齊、魯,北方的燕、晉等大國,此外,還,黃河下游的衛、管、陳、曹、蔡,漢江流域的「漢陽諸姬」,長江下游的宜和太湖流域的吳。總之,當時疆土北方封國燕,已到達了今遼寧喀左、朝陽一帶,西面至今甘蕭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帶,東面的封國齊魯到了山東半島,南至漢水中游,東南抵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勢力所及還可能到達了巴蜀一帶。周公在今洛陽附近營建雒邑,作為控制東方的政治中心。 春秋時期 春秋初年,四周夷狄入侵,華夏區域縮小。「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如線。」西方關中地區為犬戎所佔,東方的山戎、北戎曾侵擾燕、齊、鄭等國,南方的淮夷勢力也伸入中原地區。 最強大的是狄, 居於晉中以北、狹北及太行山兩麓,地域廣大,並四齣侵擾,向南向東發展。中葉以後,五霸迭興,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相繼和戎狄展開斗爭。齊並山東半島諸夷,晉並太行東西大河南北諸戎狄,秦並關中自隴以東諸戎。中原地區的戎狄、東夷浙與諸夏融合,南方的楚越「蠻夷」之地也多諸夏化。故至春秋末年諸夏范圍又有所擴展。
春秋戰爭之際,中原地區諸國逐漸合並,疆界屢易。到戰國時形成了韓、趙、魏、齊、楚、燕、秦七大強國,即所謂戰國七雄。夾在七雄之間還有十幾個小國。這時七國強大,紛紛向四邊開疆拓土,置郡縣,修長城。秦國在惠文王時南攻楚漢中,取地600里,置漢中郡。昭襄王時滅義渠等戎而置隴西、 北地2郡(在今甘肅東部),疆界擴展至今的涇、 渭上游和洮河流域。 於是築長城,西端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北沿北地、上郡北界,至今陝北黃河西岸。今仍有遺址存在。 公元前316年滅巴、蜀,置巴、蜀二郡,將四川盆地也劃入秦國版圖。 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華夏諸國的周圍分布有許多蠻夷戎狄。靠近中原地區的戎狄,先後被韓、趙、魏、秦並合,遂與華夏族融合。東夷、淮夷也為齊、魯等所融合。南方越族的許多地方成為楚國領地。較遠的如北邊的林胡、樓煩,原居晉、陝、冀北部和內蒙古地區,先曾為晉、秦、燕大敵。戰國時受趙、燕攻擊,漸次退出長城以外,為匈奴所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從秦到兩漢(公元前221—公元220)共400年,以漢族為中心的中原王朝疆域規模基本奠定。因此,這一時期的疆域在中國歷史上有開創性意義。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即統一六國前一年,東南並閩越和東甌,置閩中郡,有今福建全省及浙江東南部。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南五嶺並南越,置桂林、南海、象3郡,相當今廣東、廣西2省;北逐匈奴,拓地至陰山, 將河套地區開置九原郡。 於是將戰國的燕、趙、秦長城重加修築和連接,形成了「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的秦長城。史載其時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響戶(北回歸線以南),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此外,秦始皇還開了通往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一線,控制了當地的部族國家邛、冉等等,將政治勢力伸入了雲貴高原。
漢武帝繼位後,在其前四十年(公元前140—前100)內(斷向外擴展疆土。 北方疆域的開拓。 公元前127年漢將衛青出擊匈奴,收復了隴西、北地、上郡的北部,還收復了河南地。北邊疆界達陰山以北。 置河西四郡。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擊河西,匈奴休屠王降,設置酒泉郡。以後至公元前67年間陸續分置了張掖、敦煌、武威3郡,合稱河西4部,連同公元前81年在湟水流域設置的金城郡,又稱河西5郡。 南方的擴展。公元前111年又平南越,以其地置南海、鬱林、蒼梧、合浦、交趾、 九真、日南、象8郡。次年又跨海於海南島上置珠崖、儋耳2郡。 以上10郡包括今兩廣地區和越南北部,較秦時更為擴展。 公元前138年東甌王迫於閩越的威脅,舉國內遷至江淮之間。公元前110年漢朝滅閩越,又遷其民於江淮之間,後來又在今福建全省和浙江南部設置冶(今福建福州市)、回浦(今浙江臨海東南)2縣(屬會稽郡。 西南7郡的設置。 公元前135—前109年開西南夷,在夜郎、且蘭、邛、、冉、白馬氐、勞浸、靡莫滇、昆明等部族地置犍為、柯、越、沈黎、汶山、武都、益州7郡,除了武都郡在今陝甘2省的嘉陵江上游外,其餘6郡在今雲貴和川邊地區,西南界達到了今四川邛崍山和雲南高黎貢山和哀牢山一帶。 東北樂浪4郡的設置。公元前108年滅了由燕人衛滿在朝鮮半島上建立的衛氏朝鮮,以朝鮮及其附屬國地置樂浪、玄菟、真番、臨屯4郡,把東北疆界推至朝鮮半島中、北部,東至日本海,南抵漢城以北一帶。 西域都護府的設置。西域一詞有廣狹二義:狹義的西域指今甘肅敦煌古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今帕米爾)以東的今新疆地區;廣義的西域還包括蔥嶺以西遠至中亞或更遠至歐洲東部和北非地區。 公元前2世紀初,匈奴的勢力已到了西域地區,控制了當地許多分散的小國。漢武帝時曾於公元前138、公元前119年二次派張騫出使西域,企圖聯合烏孫、大月氏,以抗擊匈奴。公元前102年又遠征在費爾干納盆地的大宛獲勝。 自此西域震恐,多遣使來貢。於是在敦煌至羅布泊之間設立交通亭站,在輪台(今新疆輪台東南)、渠犁(今庫爾勒)等處屯田。這時漢朝只控制到天山南路。北路自烏孫以東猶在匈奴控制之下。至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漢,天山南北才完全擺脫匈奴的統治。漢朝置西域都護府於烏壘城(今輪台東)。都護轄區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南的烏孫、帕米爾地區的無雷和費爾干納盆地的大宛等。 漢武帝時漢朝疆域空前遼闊: 東抵日本海、 黃海、東海暨朝鮮半島中北部,北逾陰山,西至中亞,西南至高黎貢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 北方地區,自三國至西晉,南匈奴大量遷入邊郡;原居於邊郡的烏桓叛服不常,公元207年為曹操所擊破,再遷內地。
十六國時期,「五胡」在中原紛紛建立政權,北方疆域有所擴展。如後趙控制了河套以南,前燕滅了宇文部擴展到老哈河流域,前秦控制了河套地區的大黑河流域。所以北魏統一北方後,北面疆域到了陰山、河套,與柔然為界。
5世紀初,柔然向漠北挺進,佔有了鄂爾渾河、土拉河流域。此後勢力漸強,其版圖東至大興安嶺,南鄰大漠與北魏對峙,西逾阿爾泰山,包有準噶爾盆地,北至貝加爾湖。為北魏政權北面的勁敵。5世紀中葉,其勢力還伸至今新疆地區。 隋朝 6世紀中葉在中國北方蒙古高原上興起的突厥人,552年滅柔然汗國,建立了突厥汗國。583年前極盛時期的疆域:東至遼河下游,西至裏海,南至大漠北,北至貝加爾湖。建牙於郁督軍山(今鄂爾渾河上游)。後南到陰山,逼臨周齊,成為中原王朝北邊的強大鄰邦。
隋朝初建,突厥就侵擾東北、北、西北三邊。583年東西突厥分裂為2個汗國後,東突厥居阿爾泰山以東的蒙古高原,西突厥居阿爾泰山以西至雷翥海(裏海,一說鹹海),包括准噶爾盆地、伊犁河流域和楚河流域。隋朝即乘機取得河套地,不過勢力未超過陰山。自西漢元帝時棄珠崖後,經7個半世紀,又復為中原王朝的疆土。至隋末,吐谷渾復國,收復了隋朝所佔故地,又脫離了中原王朝。 唐朝 唐朝在太宗、高宗時期(647—683)是疆域擴展期。630年唐朝滅東突厥,北面疆域推至陰山以北600里,將漠南收入版圖。646年又滅了漢北的薛延陀(鐵勒諸部之一),北至貝加爾湖的大漠南北全入唐版圖。於是在漠北設安北都護府(627年置燕然都護府於烏加河北,663年移治回紇本部土拉河畔,改稱瀚海都護府,669年改名安北,仍治漠北),統轄漠北鐵勒諸部都督府州;在漠南置單於都護府(663年置雲中都護府治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土城子,664年改稱單於),統轄漠南突厥諸部都督府州。這是唐朝北方疆域的極盛時期。不久。679年在單於都護府境內突厥叛唐,682年突厥復國。唐朝勢力退出漠北,單於都護府並入安北都護府,移治陰山以南。7世紀初興起於薛延陀北面的回紇,原臣屬突厥。東突厥亡後,與薛延陀平分漠北。744年建國,745年滅東突厥,斥地愈廣,「東極室韋,西金山,南控大漠,盡得古匈奴地」。建都鄂爾渾河,為漠北一大強國。
安史亂後,唐帝國削弱,疆土收縮。周邊各族因長期受到隋唐經濟文化發展的影響,在這過程中加強自己政權的建設。
西面吐蕃的崛起。吐蕃居住今西藏雅魯藏布江一帶。6世紀末與吐谷渾、 勞毗同為青藏高原上三大勢力。至7世紀下半葉吐蕃統一了青藏高原,後多次與唐朝爭奪安西4鎮。 宋朝 公元10世紀下半葉—13世紀下半葉,中國分裂為好幾個政權,在中原的有宋、遼、金、夏,在邊區的有大理、吐蕃和西州回鶻、哈汗國、西遼。
北宋因五代梁晉漢周之舊建都開封,太祖時先後消滅了割據南方的荊南、馬楚、後蜀、 南漢、南唐諸國。至太宗初,吳越、漳泉獻地,太平興國四年(979)滅北漢,建成了中原地區的統一王朝,疆域基本上沿襲了五代十國後期的范圍。
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市),其疆域僅限於秦嶺、淮河以南,東南沿海的澎湖列島。 遼朝 遼朝南以雁門山關、大茂山和白溝河下游(今白溝鎮、霸縣、信安鎮一線)與北宋分界。北為西北路招討司、烏古敵烈統軍司統轄漠北諸部族,北界在今蒙古國和俄羅斯邊界之北,東循外興安嶺至海,東面據有渤海國故地,南面跨越鴨綠江、圖們江有今朝鮮東北部。黑龍江下游的室韋諸部和松花江流域的女真諸部,均為其羈縻地區。西境轄有阿爾泰山地區的粘八葛部。 西夏 西夏初據夏州,旋遷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1020年遷都懷遠鎮(今寧夏銀川市),築城居之,升為興州。1033年升為興慶府。其疆域盛時西至古玉門關,北至今額濟納旗和後套地區,南至祁連山,東有河套至陝北的橫山,先後與宋、金分界。 金朝 1115年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崛起於松花江支流阿什河(金時稱按出虎河)。1125年滅遼,1126年滅北宋,1142年與南宋罷兵議和,成為北中國一大強國。其疆域南以淮水、秦嶺與南宋為界,東至日本海,東南與高麗接壤,西鄰西夏、吐蕃、略如北宋舊界,北邊東段抵外興安嶺。 元朝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疆域又一次擴展時期。其與漢唐不同者,是由邊區少數民族佔有了全部漢族地區的統一帝國。正因為將廣大邊區加入了統一大家庭,故其所建帝國的疆域十分遼闊。本文述及的元朝疆域是指元朝皇帝直接統治的版圖,不是指整個蒙古帝國。
1206年蒙古貴族在斡難河源奉鐵木真為大汗,尊號成吉思汗。此後至1279年蒙古先後征服西遼、西夏、金、吐蕃、大理,最後滅南宋。
元朝在東北置遼陽行省,其南界抵達遼東半島南端,東南與高麗接壤。東至於海,在黑龍江口奴兒乾地置征東元帥府。1286年前還征服了今庫頁島上的骨嵬。在北方設置了嶺北行省,轄有今蒙古人民共和國、蘇聯西伯利亞中部和中國內蒙古東部、北部和黑龍江部分地區。西南方面統一吐蕃地區,置宣政院轄地,使青藏高原第一次成為中原王朝的直屬版圖。1254年滅大理國,建立雲南行省,南界還到了緬甸、泰國境內。脫離了中原王朝數百年之久的雲貴高原又加入了統一的大家庭。在海疆方面第一次在澎湖列島設立行政機構巡檢司。 明朝 1368年元順帝北遁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 明兵進入大都(今北京市),元作為中原的統治王朝至此結束(殘余勢力保據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後改稱韃靼)。繼之而起的明朝直接統治了原來的南宋、大理和西夏、金的大部分地區,對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和吐蕃地區則採用羈縻統治的方式,漠北仍為蒙古後裔靼韃、瓦所有。今新疆地區為察合台後裔亦力把里的領土,而介於亦力把里和甘肅之間的嘉峪關以外哈密等衛,則也在明朝的羈縻統治之下,其版圖遠比元朝為小。
明朝在今藏、 青、 川西置烏斯藏都司和朵甘都司,並分封闡教、闡化、輔教、贊善、護教五王;在今阿里和拉達克設有俄力思軍民元帥府,封建古格等三王。明朝前期滇省轄境很大,在今國境外的有緬甸、木邦、孟養、大古刺、底馬撒等宣慰司在今緬甸境內,有寮國宣慰司在今寮國境內,有八百大甸宣慰司在今泰國境內。但明朝對這些地區的控制力比較幾乎沒有,不同於內地土司。萬曆以後基本上都脫離了與明朝的羈縻關系此外,1407年(永樂五年)又將宋元以來安南地(今越南北、中部)收入版圖,設置府州縣200多個,統以交趾布政使司,推行與內地完全相同的統治。當地於1427年(宣德二年)撤兵棄守。明統治越南北、中部前後凡20年。 清朝 清朝疆域的形成是秦漢以來中華各兄弟民族長期交往、融洽的結果。清朝的統一不僅是依靠軍事力量的強大,主要是各地區經濟發展中相互依賴,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帝國,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清朝合並蒙古諸部及其統治下的回部、西藏、青海等地,歷時達130餘年之久。17世紀20—30年代,漠南蒙古諸部先後歸附後金。
17世紀下半葉,活動在天山北路的准噶爾強大,1688年襲擊漠北的喀爾喀蒙古。喀爾喀部眾降清,移牧漠南。
1690年准噶爾又進擾漠南,清兵開始反擊,准噶爾敗退。
1696年破准噶爾於漠北,次年喀爾喀蒙古還牧漠北,漠北遂入版圖。套西、青海和碩特蒙古於1688、1698年先後降清。
1717年准噶爾奪和碩特部所據西藏,1720年清軍護送達賴入藏,准部敗退,西藏入清。
1755年平定天山北路准噶爾本部, 未幾又叛,1757年再次平定。
1759年又平定本在准噶爾統治下乘准部覆滅、圖謀獨立的天山南路的回部(維吾爾)。於是天山南北路全入版圖。至是,17世紀以前的明朝、女真諸部和東西蒙古組成了一個統一的帝國。
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即乾隆中葉至道光初期是清朝疆域極盛時期。道光以後,外來帝國主義勢力的入侵,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訂立,遂使疆土日蹙,這是近代中國疆域變遷的一大特點。 中華民國
1911年中華民國建立之後,因國家動盪,中央政府對邊疆控制力甚微。對外蒙,西藏均無實際控制,外蒙西藏屬於實際上的獨立狀態。 1931年九一八事變,由於張學良誤判形勢採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整個東北成了日本控制下的「滿洲國」。中華民國政府雖從未承認,但也無可奈何。外蒙古在1921年曾試圖獨立,當時的北洋政府未予承認。唐努烏梁海地區在蘇聯的策動下於1924年宣布成立烏梁海共和國,1926年又改名為圖瓦人民共和國,1944年正式加入蘇聯。1945年,根據《雅爾塔協定》,當時中華民國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中華民國政府因為蘇聯違反雅爾塔協議為由宣布《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失效,不承認外蒙古的獨立,聯合國對此予以承認,並通過聯合國大會505號決議譴責蘇聯。2002年才與蒙古國互設代表處。2012年5月21日,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表新聞稿,表示「民國35年我國憲法制定公布時,蒙古(俗稱外蒙古)獨立已為我政府所承認,因此,當時蒙古已非我國憲法第4條所稱的『固有之疆域』。」否定外蒙古為中華民國法定領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根據《開羅宣言》,台灣、澎湖、滿洲光復。大連、旅順、威海衛、廣州灣等租界也先後收回。1947年中華民國派人員軍艦接收南海諸島。但今日,南海諸島為多國所有。目前兩岸政府均認為南海諸島全部和釣魚台列島主權歸屬自己。總體上說,民國疆域與清朝末年最大的不同是在1946年的外蒙古獨立與1945年的「台灣光復」。而藏南、江心坡、帕米爾等地的實際控制權在清末民初時已不屬於中國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的領土范圍是:東起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匯處,西至帕米爾高原,南到曾母暗沙,北到漠河。但在東北和西南仍一直存在著領土爭議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大陸的東部、太平洋西岸。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是世界上第三大國。中國領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龍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島南端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約5500公里;東起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西到帕米爾高原,東西相距約5200公里。
中國陸地邊界長達2.28萬公里,東鄰朝鮮,北鄰蒙古,東北鄰俄羅斯,西北鄰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西和西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接壤,南與緬甸、寮國、越南相連。東部和東南部同韓國、日本、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
中國大陸海岸線長約1.8萬公里。海岸地勢平坦,多優良港灣,且大部分為終年不凍港。中國大陸的東部與南部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海域面積473萬平方公里。渤海為中國的內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是太平洋的邊緣海。
在中國海域上,分布著5400個島嶼。其中最大為台灣島,面積3.6萬平方公里;其次是海南島,面積3.4萬平方公里。位於台灣島東北海面上的釣魚島、赤尾嶼,是中國最東的島嶼。散布在南海上的島嶼、礁、灘總稱南海諸島,為中國最南的島嶼群,依照位置不同稱為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
Ⅷ 簡述中國歷史上疆域的變遷
歷史上的中國(中國疆域的變遷)
【內容介紹】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葛劍雄教授學術研究精華的總結,該書本著「面
向大眾,要讓普通讀者能夠讀懂,感興趣」這一原則,深入淺出,用一種
通俗的方式介紹中國疆域的變遷以及關於疆域的歷史掌故。閱讀本書,它
帶你了解歷史上中國疆域的沿革,體會人口遷移、民族融合的內涵,感受
歷朝歷代疆域掌故的驚心動魄。作者嚴謹的學風,睿智的眼光,廣闊視野
以及生動鮮活的撰述方式,一定會帶給你一個全新的中國疆域文化讀本。
【本書目錄】
序言:中國的歷史、疆域與歷史地圖
「疆域」與「領土」
了解歷代疆域變遷與學習歷史的關系
秋海棠與雄雞
疆域變遷和歷史地圖
歷史地圖的編制:裴秀、杜預、賈耽和稅安禮
清代楊守敬集古代地圖研究之大成
中國歷史地圖的里程碑??《中國歷史地圖集》
「中國」的來歷和變化
中國古代疆域的類型
1.走向統一國家的漫長歷程:先秦
從部落聯盟到王朝??三皂五帝到夏
盤庚遷殷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的疆域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弦高犒軍和春秋戰國諸侯兼並
2.中原王朝疆域的擴大和穩定:秦漢時期
第一個統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
郡縣制的形成和鞏固
西漢初的困境
漢武帝的開疆拓土
匈奴和其他邊疆政權
東漢的疆域
邊疆諸族的內遷和擴張
3.長期的分裂與短暫的統一:三國至南北朝
三國鼎立的形成
亂世群雄的角逐:十六國的興衰
對峙中的穩定:北方的統一和再分裂
北方的局部擴張的南方的退縮
4.從大統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時期
隋朝行政區域的擴大
空前的開拓:唐朝前期的疆域
強盛後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後的疆域
邊疆政權的消長
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
5.分裂的延續和結束:宋、遼、金、元時期
「黃袍加體」不再重演
北宋和南宋的疆域
遼、金和其他政權的疆域
牧業民族一統天下:元帝國的建立
6.退縮中的中原王朝:明時期
奴爾干都司的設置和撤銷
北方和西北諸衛所的內遷
南方和西南的退卻
對西藏主權的延續
其他政權的疆域
7.統一中國疆域的最終形成:清朝時期
東北地區的統一
從人關到平定台灣
擊敗噶爾丹,蒙古歸一統
對西藏主權的確立
天山南北路歸入版圖,極盛疆域最終形成
帝國主義入侵使疆域變形
侵奪中國領土最多的是沙皇俄國
結語:統一的中國疆域的形成是歷史的必然
各族人民的共同奮斗
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統一
順應歷史潮流的政策鞏固了中國疆域
落後腐敗導致國土淪喪
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而奮斗
Ⅸ 中國現在的疆域在歷史排第幾
第三.
笫一來:元朝.這個誰都無疑.
第二自:清朝.東起現日本上方的庫野島,西至哈薩克境內巴爾喀什湖,北至現俄境內(地名忘了),南至同現在.
第三:現共和國.疆域都知道。
第四:明朝。
第五:唐朝.
笫六:漢朝武帝時.兵力己達到現新疆.
http://club.yule.sohu.com/read_art_sub.new.php?b=tcpainting&a=59044
這個網址有中國歷代疆域圖。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