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菊花在中國的歷史起源

菊花在中國的歷史起源

發布時間:2021-03-01 11:13:12

⑴ 菊花的歷史

菊花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____《禮記·月令》《楚辭·離騷》<<本草經》中論述.

自晉代起,人們將菊花作為觀賞對象,以陶淵明為最.至唐代(公元618~907年),如白居易、劉禹錫在詩中詠白菊,李商隱在詩中詠紫菊。在杜甫、韋庄和肖穎士的詩文中,不僅反映了唐代菊花花色品種漸多,而且說明栽培已較為普遍。
到了宋代,菊花由室外露地栽培發展到盆栽,並能用其他植物作砧木嫁接菊花,品種有了較大的發展。藝菊專著也相繼問世。劉蒙的《菊譜》(1104年)問世,這是我國第一部菊花專著。該譜記菊36品。分為黃色(17品)、白色(15品)與雜色(4品)等。書中還闡明菊花大朵、重瓣等變異之遺傳與育種的基本原理和途徑。此後藝菊專著漸多:有史正志的《菊譜》(1175年),記菊27品;范成大的《范村菊譜》(1186年),記菊35品。此外,還有沈競的《菊譜》(1213年),記菊58品,史鑄的《百菊集譜》(1242年),記菊品160個以上。

元代,菊花專著較少。楊維楨在《黃華傳》中記菊136品。

明代菊花又有發展,重要的菊花專著有:黃省曾的《菊譜》,記菊220品;王象晉的《群芳譜》(1630年),記菊270種,分為黃、白、紅、粉紅、異品等類,內有『五月』菊、『五九』菊與『七月』菊等品種出現;還有高濂的《遵生八踐》,記菊185種,並總結出種菊八法(分苗法。扶植法、和土法、澆灌法,捕蟲法、摘苗法、雨暘法、接菊法),很有參考價值。

明末清初,日本菊花已經輸入,乾隆時鄒小山繪有洋菊圖,品種類型甚多。

清代藝菊之風更甚,專著有陳淏子的《花鏡》(1688年),記菊153品;汪灝的《廣群芳譜》(1708年),記菊192種。此後,還有陸廷粲的《藝菊說》(1718年)等,菊書、菊譜如雨後春筍,不一而足。民國時期(1912~1948年),專著甚少,僅有黃藝錫的《菊鑒》(1932年)與繆甫孫的《由里山人菊譜》等。但解放前夕,南京金陵大學園藝系為國家保存了良菊630品,是值得慶幸的。

⑵ 菊花的來歷

菊花為多年生草本菊科植物菊的頭狀花序。別名節華、金精、甘菊、家菊專、黃華、簪頭菊屬、金蕊。白菊主產安徽亳州及河南、河北;川菊、滁菊主產安徽滁縣;貢菊主產安徽歙縣;杭菊主產浙江。
菊花具有豐富各異的色彩,姿態奇特的花序,傲霜耐寒,凌風留香的風格,自古以來就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歷代詩人常以菊花為題詠詩。唐代李商隱寫有「暗暗淡淡紫,融融洽洽黃,陶令籬笆色,羅舍宅且香」的佳句;宋代韓琦留下了「莫嫌老蒲秋容淡,猶看黃花分外香」的名詩,借菊觸景,依菊觸景,不一而足。

⑶ 菊花有多少年的歷史(中國)

菊花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在2,500年前的古籍中,就有關於回菊花的記載。《禮答記·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黃華」(黃華即黃花)的記載。戰國時,愛國詩人屈原的《楚辭·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至漢代,菊花又發展到作為葯用植物。《本草經》中有「菊花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的論述。以上所指的菊花,都是以野黃菊(D.indicum)為主的野生菊種。
自晉代起,人們將菊花作為觀賞對象。陶淵明(公元365~427年)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及「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的賞菊詩句,表明菊花已開始在田園栽種。至唐代(公元618~907年),有幾個不同花色的品種先後出現。如白居易、劉禹錫在詩中詠白菊,李商隱在詩中詠紫菊。在杜甫、韋庄和肖穎士的詩文中,不僅反映了唐代菊花花色品種漸多,而且說明栽培已較為普遍。

⑷ 菊花的歷史是什麼

學名 Dendranthema morifolium
別名抄 鞠、壽客、傅延年、節華、更生、金 蕊、黃花、陰成、女莖、女華、帝女花、九華等
科屬 菊科、菊屬

栽培歷史 菊花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在2,500年前的古籍中,就有關於菊花的記載。《禮記·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黃華」(黃華即黃花)的記載。戰國時,愛國詩人屈原的《楚辭·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至漢代,菊花又發展到作為葯用植物。《本草經》中有「菊花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的論述。以上所指的菊花,都是以野黃菊(D.indicum)為主的野生菊種。

自晉代起,人們將菊花作為觀賞對象。陶淵明(公元365~427年)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及「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的賞菊詩句,表明菊花已開始在田園栽種。至唐代(公元618~907年),有幾個不同花色的品種先後出現。如白居易、劉禹錫在詩中詠白菊,李商隱在詩中詠紫菊。在杜甫、韋庄和肖穎士的詩文中,不僅反映了唐代菊花花色品種漸多,而且說明栽培已較為普遍。

⑸ 菊花的由來

深秋,是菊花盛開的季節.秋天,由於有了種類繁多\五彩紛呈的菊花而更加絢麗多姿.
我國是菊花的王國,哪裡都有他的蹤影.
菊花是我國傳統的十大名花之一。古人將梅、蘭、竹、菊合稱為花中「四君子」,賦予它們很深的文化內涵:梅花獨步早春,不染世塵;蘭花清心似水,高雅脫俗;青竹挺拔剛健,有節有氣;菊花凌霜不凋,氣韻高潔,菊花被譽為「花中君子」當之無愧。在人們心目中,菊花又是吉祥、健康和長壽的象徵。
目前我國菊花分類比較趨於統一的有,可按菊花的花形大小進行分類,花莖6公分以下的稱為小菊;6公分到10公分稱為中型菊;10公分以上的可以稱為型菊。根據花期可以分為早、中、晚期。早期的菊花在十月上旬可以開放;中期的菊花在十月下旬可以開放;晚期的菊花在十一月的上旬可以開放。可以根據花型進行分類,它有平瓣型,荷花型、芍葯型、卷散型、園盤型、托桂型、絲發型等等,這些都是中國的傳統名種。菊花可以通過顏色進行分類,例如紅色系,像這種「義大利小紅」;紫色系,這種叫「紫十八」;還有粉色系,叫「西施圖」;這種黃色系叫「金牡丹」;這種是復色系列,是「金背大紅」;葉背葉面是兩種顏色,一個是紅色,一個是金黃色;再一個是白色系,「白蓮」;這種是是紫色,「紫綉球」;還有綠色系列。菊花根據花心可分為露心的,不露心的和半露心的。為了使菊花得到更好的應用,對菊花進行了園林應用的分類,它分為優秀菊花品種,切花品種,花壇菊品種,大立菊品種和懸崖菊品種,案頭菊品種,造型菊品種和傳統菊花品種。
」高山流水」的莖粗壯挺直,葉子肥大稠密,而且下垂,一片一片的,緊緊地抱在一起,看上去象綠色的山崖.花朵並不大,但花瓣特別長.白白的\細細的\長長的花瓣,稀稀拉拉的從綠葉上垂下來,恰似懸崖上掛著涓涓細流;快拖到花盆的花瓣頂端,向上一翹,彎成一個個圓圈圈,又象濺起一朵朵浪花.
「綠牡丹」,枝條綠色粗壯,葉形不規則深裂。花,綠色、平 瓣,多輪不露心,屬芍葯花型。花開時,外部花瓣淺綠,中部花 瓣翠綠向上捲曲。心瓣濃綠正抱,整個花冠嚴謹、呈扁球狀。初 開時,花色碧綠如玉,晶瑩欲滴;日曬後綠中透黃,光彩奪目。 是著名的菊花品種,菊花家族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名取「綠牡丹」,花是芍葯型,讓人們賞菊憶名,可以回想牡丹、芍葯的嬌艷容姿。牡丹、芍葯自古稱為花王、花相,有花 中二絕的美譽。
「綠雲」,枝條綠色,葉中等偏大,深裂,為生長中庸的中花期品種。花色老綠,中細管瓣,花屬舞環型。外部花瓣直伸,開敞後 稍下垂,瓣端有勾環捲曲。似朵朵彩雲』,花色變淡,綠中透白。 內部花瓣正抱,花色濃綠晶瑩,不露花心。整個花形豐滿大輪, 漫舞瀟灑、優美動人。命名「綠雲:可使人們聯想綠波仙子飄游 太空的美好情景。「綠雲」實不愧為深受人們歡迎的一類名菊品種。
最奇特的菊花莫過於紫矛了.紫矛底部的葉子都枯萎了,可上面的葉子卻鬱郁蔥蔥,不僅如此,紫矛的莖也很粗壯,這大概就是紫矛枝繁葉茂的原因吧.紫矛它看上去十分有趣,好象一根根長矛,讓人看了十分膽寒再仔細一看紫矛它很與眾不同,一般的菊花花瓣都是實心的,而紫矛的花瓣卻是空心的.遠遠望去,彷彿有個個既精緻又美麗的小口袋.不僅如此,紫矛它的花尖有一些嚇人.它有些像鷹嘴,可又不像鷹嘴那樣令人膽寒,說它像龍爪,可它沒有龍爪的威猛,取而代之的嬌柔和美麗.

不僅它的樣子很特別,連顏色也十分美麗,不仔細看的話,你也許會以為是一個紫絨球,走進一看,它可是復雜多了.它外面是紫的,越往裡顏色越淺,於是,便分層次地展現出白.紅.紫.黃等顏色,而中心是乳白色的幼年花瓣和金黃色的花蕊,讓人們更只接感受到紫矛的生機勃勃.
紫矛,你永遠是菊花中的公主.
花海如潮,如潮的花海,歡樂與友情,交流與合作,期盼與夢想,一起在花海中奔騰澎湃。年年歲歲花如此,歲歲年年人不同。十月花潮照人影,百里飄香動菊城。今朝並肩登高處,明日同舞七彩虹。讓我們真誠相約吧!待到秋天時,還來看菊花。

⑹ 菊花在中國栽培歷史悠久,主要分成哪幾個階段

根據經典的記載,中國栽培菊花歷史已有3000多年。最早的記載見之於《周官》、《埠雅》。《禮記·月令篇》:「季秋之月,鞠有黃華」,說明菊花是秋月開花,當時都是野生種,花是黃色的。從周朝至春秋戰國時代的《詩經》和屈原的《離騷》中都有菊花的記載。《離騷》有「朝飲木蘭之墮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說明菊花與中華民族的文化,早就結下不解之緣,在秦朝的首都咸陽,曾出現過菊花展銷的盛大市場,可見當時栽培菊花之盛了。
漢朝《神農本草經》記載:「菊花久服能輕身延年」。《西京雜記》:「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當時帝宮後妃皆稱之為「長壽酒」,把它當作滋補葯品,相互饋贈。這種習俗一直流行到三國時代。「蜀人多種菊,以苗可入萊,花可入葯,園圃悉植之,郊野火采野菊供葯肆」。從這些記載看來,中國栽培菊花最初是以食用和葯用為目的的。
晉朝陶淵明(355-417年)愛菊成癖,曾廣為為流傳。他寫過不少詠菊詩句,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秋菊有佳色,更露攝其英」等名句,至今仍燴炙人口。當時上大夫慕其高風亮節,亦多種菊自賞,並誇贊菊花是「芳熏百草,色艷群英」。
南北朝的陶弘景(452-536年)將菊花分為「真菊」和「苦薏」兩種。莖紫、氣香而味甘,葉可作羹食者為真菊;青紫而大,作蒿艾氣,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菊也。這對菊花的認識又進了一步。
唐朝(618-907年)菊花的栽培已很普遍,栽培技術也進一步提高,採用嫁接法繁殖菊花;並且出現了紫色和白色的品種。如李商隱詩:「暗暗淡淡紫,融融冶治黃」。白居易詩:「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等就是明證。這時,菊花從中國傳到日本,得到日本人民的贊賞。之後他們將菊花與日本若干野菊進行雜交,而形成了日本栽培菊系統。
宋朝栽培菊花更盛,隨著培養及選擇技術的提高,菊花品種也大量增加,這是從葯用而轉為園林觀賞的重要時期。在此期間的菊譜,對所栽的品種即以花色歸類,並對花形也有較詳細的記載。劉蒙的《菊譜》(1104年)是最早記載觀賞菊花的一本專著,記有菊花品種26個。范成大菊譜(1018)記載有35個品種,其中的「合蟬」、「紅二色」是管瓣出現的最早記載。其後,花色又出現了綠色的「綠芙蓉」和黑色的「墨菊」。在栽培上對菊花的整形摘心、養護管理和利用種子繁殖獲得新品種等都有了進一步的經驗。《致富廣集五記》記載:「臨安園子,每至重九,各出奇花比勝,謂之開菊會」。《杭州府志》中記載:「臨安有花市,菊花時制為花塔」。可見南宋時的首都臨安有了花市、花會。流傳至今的菊花會是在南宋時杭州開始的。宋未史鑄的《百菊集譜》記載有131個菊花品種。
明朝栽菊技術又進一步提高,菊花品種又有所增加,菊譜也多了起來。如黃省曾、馬伯州、周履臣、高濂、樂休園等人都著,有《菊話》。在黃省曾的《菊譜》中記載了220個菊花品種。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80年)和王象晉的《群芳譜》(1630年)對菊花都有較多記載。《群芳譜》對菊花品種作了綜合性研究,記有黃色92個品種,白色73個品種,紫色32個品種,紅色35個品種,粉紅22個品種,異品17個品種,共6類、271個品種;至少有16種花型。
清朝的菊花專著更多,有陳昊子《花鏡》、劉灝《廣群芳譜》、許兆熊《東籬中正》、陸延燦《藝菊志》、閩延楷《養菊法》、徐京《藝菊簡易》、顏祿《藝菊須知》、計楠《菊說》、陳謀善《藝菊瑣言》、吳儀一《徐園秋花譜》等等。《花鏡》一書記載當時菊花有黃色的54種,白色的32種,紅色的41種,紫色27種,共計154個品種。計楠的《菊說》載有菊花品種233個,其中新培育的品種有100多個,並提出了菊花育種的方法。清朝菊花品種日益增多,在乾隆年間還有人向清帝獻各色奇菊,乾隆曾召集當時花卉畫家鄒一注進宮作畫,並裝訂成冊。在文人中畫菊題詩,也蔚然成風。中國菊花傳入歐洲,約在明未清初開始,1688年荷蘭商人從中國引種菊花到歐洲栽培,1689年荷蘭作家白里尼曾有《偉大的東方名花——菊花》一書。18世紀中葉,法國路易·比爾塔又將中國的大花菊花品種帶到法國。19世紀英國植物學家福窮(Fortune)曾先後在中國浙江省舟山群島和日本引入菊種,並進行雜交育種,而形成英國菊花各色類型。不久,又由英國傳至美國。從此,這一名花遍植於世界各地。中國的栽培菊花也就成為今天西洋菊花的重要親本。
民國以來,菊花品種大批失散,已無正式文獻可查。解放後,隨著園藝事業的發展,菊花也經歷了曲折歷程而日益發展壯大。菊花的栽培歷史,是中國花卉園藝發展的一部分。近年來,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高栽培技術,採用雜交育種、輻射誘變、組織培養等新技術,不僅提高了菊花的生產質量,並使品種數量劇增,據不完全統計已經達7000個品種以上。大立菊一株可開花5000朵以上,案頭菊、盆景菊的發展。

⑺ 菊花是誰發明的

菊花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在2,500年前的古籍中,就有關於菊花的記載。《禮記·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黃華」(黃華即黃花)的記載。戰國時,愛國詩人屈原的《楚辭·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至漢代,菊花又發展到作為葯用植物。《本草經》中有「菊花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的論述。以上所指的菊花,都是以野黃菊(D.indicum)為主的野生菊種。

自晉代起,人們將菊花作為觀賞對象。陶淵明(公元365~427年)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及「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的賞菊詩句,表明菊花已開始在田園栽種。至唐代(公元618~907年),有幾個不同花色的品種先後出現。如白居易、劉禹錫在詩中詠白菊,李商隱在詩中詠紫菊。在杜甫、韋庄和肖穎士的詩文中,不僅反映了唐代菊花花色品種漸多,而且說明栽培已較為普遍。

到了宋代,菊花由室外露地栽培發展到盆栽,並能用其他植物作砧木嫁接菊花,品種有了較大的發展。藝菊專著也相繼問世。劉蒙的《菊譜》(1104年)問世,這是我國第一部菊花專著。該譜記菊36品。分為黃色(17品)、白色(15品)與雜色(4品)等。書中還闡明菊花大朵、重瓣等變異之遺傳與育種的基本原理和途徑。此後藝菊專著漸多:有史正志的《菊譜》(1175年),記菊27品;范成大的《范村菊譜》(1186年),記菊35品。此外,還有沈競的《菊譜》(1213年),記菊58品,史鑄的《百菊集譜》(1242年),記菊品160個以上。

元代,菊花專著較少。楊維楨在《黃華傳》中記菊136品。

明代菊花又有發展,重要的菊花專著有:黃省曾的《菊譜》,記菊220品;王象晉的《群芳譜》(1630年),記菊270種,分為黃、白、紅、粉紅、異品等類,內有『五月』菊、『五九』菊與『七月』菊等品種出現;還有高濂的《遵生八踐》,記菊185種,並總結出種菊八法(分苗法。扶植法、和土法、澆灌法,捕蟲法、摘苗法、雨暘法、接菊法),很有參考價值。

明末清初,日本菊花已經輸入,乾隆時鄒小山繪有洋菊圖,品種類型甚多。

清代藝菊之風更甚,專著有陳淏子的《花鏡》(1688年),記菊153品;汪灝的《廣群芳譜》(1708年),記菊192種。此後,還有陸廷粲的《藝菊說》(1718年)等,菊書、菊譜如雨後春筍,不一而足。民國時期(1912~1948年),專著甚少,僅有黃藝錫的《菊鑒》(1932年)與繆甫孫的《由里山人菊譜》等。但解放前夕,南京金陵大學園藝系為國家保存了良菊630品,是值得慶幸的。

1949年前後菊花品種散失很多,如當時杭州的菊花只存下70多種。1953年上海的菊花也只存下150多種。但後來藝菊事業迅速得到恢復,至1963年上海龍華苗圃菊花達1,200種,北京北海公園的菊花則達到1,381種。「文革」期間菊花又受到二次摧殘。但近年來菊花有了很大的發展。南京農業大學對中國菊花品種資源進行了調查研究,整理出3,000多個品種。藝菊專著自1950年起又不斷出版,近年更向大型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在國外雜志,學報上也常發表有關菊花的文章和報告。如自1957年陳封懷等開始研究以來,陳俊愉等從1962年起通過野生種之間的大量雜交試驗,對現代菊花的起源問題有所突破。

8世紀前後,作為觀賞的菊花由我國傳至日本,被推崇為日本國徽的圖樣。17世紀末葉荷蘭商人將我國菊花引入歐洲,18世紀傳入法國,19世紀中期引入北美。此後我國菊花遍及全球。

⑻ 關於菊花(種類 起源等等)

菊花種類這概念太過寬泛,以下資料僅供參考:

一、依色分類。這是我國最早的分類法。宋代劉蒙《菊譜》就是依色將36個品種分為黃17品、白15品與雜色4品。

二、依植株高矮分類。按菊株高矮分為高(1米以上)、中(0.5~1米)、矮(0.2~0.5米)3類。

三、依花期分類。按開花季節不同,分為春菊、夏菊、秋菊、冬菊及「五九」菊等。秋菊按花期又分為早、中、晚3類。
四、1982年全國園藝學會在上海召開的全國菊花品種分類學術討論會,將秋菊中的大菊分為5個瓣類,30個花型和13個亞型。現列舉如下(亞型從略):

(一)平瓣類:寬頻型、荷花型、芍葯型、平盤型、翻卷型、疊球型。

(二)匙瓣類:匙荷型,雀舌型、蜂窩型、蓮座型、卷散型、匙球型。

(三)管瓣類:單管型、翎管型、管盤型、松針型,疏管型,管球型、絲發型、飛舞型、鉤環型、瓔珞型、貫珠型。

(四)桂瓣類:平桂型、匙桂型、管桂型、全桂型。

(五)畸瓣類:龍爪型、毛刺型、剪絨型。

五、依種型、品種演化次序和栽培、應用進行分類。具體分法如下:

(一)小菊系(在正常栽培狀況下花徑小於6厘米):

(1)小輪型、(2)小球型、(3)小星型、(4)小桂型。

(二)中、大菊系(在自然栽培狀況下花徑大於6厘米):

1.瓣子花類(舌狀花以平瓣為主):

(5)單瓣型、(6)復瓣型、(7)蓮座型、(8)翻卷型、(9)球型、(10)卷散型、(11)垂帶型。

2.管子花類(舌狀花為管瓣):

(12)管球型、(13)管盤型、(14)披散型、(15)松針型、(16)舞環型、(17)珠管型。

3.桂瓣花類(筒狀花呈托桂狀):

(18)托桂型。

4.畸形花類(小花密生毛刺及先端開裂若龍爪等):

(19)毛刺型、(20)龍爪型。

六、依菊花品種對短日照的不同反應分類。將菊花品種分為極敏感品種(遮光到現蕾為15~19天)。較敏感品種(遮光到現蕾為20~24天)、敏感品種(需25~29天)、不敏感品種(需30~34天)和極不敏感品種(需34天以上)。

起源:
菊花原產於我國,中國是世界菊花的起源中心,分布有較多的野生菊花。中國栽培菊花具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早在古籍《禮記》中就有「季秋之月,菊有黃花」的記載。漢代以將菊花作為葯用植物栽培,晉魏時期已大量栽培,以後逐步發展為觀賞花卉。宋代是菊花發展的鼎盛時期,宋代劉蒙泉所著的《菊譜》收有菊花品種163個,這是我國最早的菊花專著。明代王象晉所著的《群芳譜》收錄菊花品種270多個。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菊花都是由中國傳去的。

⑼ 菊花在中國栽培歷史悠久主要分為哪幾個階段/我國的標本菊在栽培過程中摘心剝蕾有哪些作用

菊花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在2,500年前的古籍中,就有關於菊花的記載。《禮記·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黃華」(黃華即黃花)的記載。戰國時,愛國詩人屈原的《楚辭·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至漢代,菊花又發展到作為葯用植物。《本草經》中有「菊花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的論述。以上所指的菊花,都是以野黃菊(D.indicum)為主的野生菊種。

自晉代起,人們將菊花作為觀賞對象。陶淵明(公元365~427年)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及「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的賞菊詩句,表明菊花已開始在田園栽種。至唐代(公元618~907年),有幾個不同花色的品種先後出現。如白居易、劉禹錫在詩中詠白菊,李商隱在詩中詠紫菊。在杜甫、韋庄和肖穎士的詩文中,不僅反映了唐代菊花花色品種漸多,而且說明栽培已較為普遍。

到了宋代,菊花由室外露地栽培發展到盆栽,並能用其他植物作砧木嫁接菊花,品種有了較大的發展。藝菊專著也相繼問世。劉蒙的《菊譜》(1104年)問世,這是我國第一部菊花專著。該譜記菊36品。分為黃色(17品)、白色(15品)與雜色(4品)等。書中還闡明菊花大朵、重瓣等變異之遺傳與育種的基本原理和途徑。此後藝菊專著漸多:有史正志的《菊譜》(1175年),記菊27品;范成大的《范村菊譜》(1186年),記菊35品。此外,還有沈競的《菊譜》(1213年),記菊58品,史鑄的《百菊集譜》(1242年),記菊品160個以上。

元代,菊花專著較少。楊維楨在《黃華傳》中記菊136品。

明代菊花又有發展,重要的菊花專著有:黃省曾的《菊譜》,記菊220品;王象晉的《群芳譜》(1630年),記菊270種,分為黃、白、紅、粉紅、異品等類,內有『五月』菊、『五九』菊與『七月』菊等品種出現;還有高濂的《遵生八踐》,記菊185種,並總結出種菊八法(分苗法。扶植法、和土法、澆灌法,捕蟲法、摘苗法、雨暘法、接菊法),很有參考價值。

明末清初,日本菊花已經輸入,乾隆時鄒小山繪有洋菊圖,品種類型甚多。

清代藝菊之風更甚,專著有陳淏子的《花鏡》(1688年),記菊153品;汪灝的《廣群芳譜》(1708年),記菊192種。此後,還有陸廷粲的《藝菊說》(1718年)等,菊書、菊譜如雨後春筍,不一而足。民國時期(1912~1948年),專著甚少,僅有黃藝錫的《菊鑒》(1932年)與繆甫孫的《由里山人菊譜》等。但解放前夕,南京金陵大學園藝系為國家保存了良菊630品,是值得慶幸的。

1949年前後菊花品種散失很多,如當時杭州的菊花只存下70多種。1953年上海的菊花也只存下150多種。但後來藝菊事業迅速得到恢復,至1963年上海龍華苗圃菊花達1,200種,北京北海公園的菊花則達到1,381種。「文革」期間菊花又受到二次摧殘。但近年來菊花有了很大的發展。南京農業大學對中國菊花品種資源進行了調查研究,整理出3,000多個品種。藝菊專著自1950年起又不斷出版,近年更向大型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在國外雜志,學報上也常發表有關菊花的文章和報告。如自1957年陳封懷等開始研究以來,陳俊愉等從1962年起通過野生種之間的大量雜交試驗,對現代菊花的起源問題有所突破。

心是控制菊花高度,防止其徒長的最好辦法。摘心的時間與次數視扦插時間、栽培方法以及品種特性等情況而定,一般須2~3次。筆者等每年都要指導同學對學校栽培的菊花進行摘心整枝,並留部分不摘心的做對比觀察,通過實踐,大家都能深刻理解和運用頂端優勢促進側芽萌發的原理,從而達到調整花朵數量和質量,並把植株控制在理想酌高度,提高觀賞價值的目的。一般扦插時間早,留花數多。生長勢強的摘心次數可多,反之則少,甚至不摘心。最後一次摘心 (即定頭)應在立秋前進行,如果過早,莖會生長過高。在反復實踐中筆者等又摸索出新的摘心方法,即先摘頂心,以後分批抹去全部腋芽、側枝,養根護葉,促使地下莖萌發腳芽,最後齊土面剪除老莖這樣從上到下逐層摘心除枝,誘導腳芽早出土並茁壯生長,最終開出碩大花朵,培育咸矮壯型菊花,效果更好。嚴格控制肥水並且定期噴施多效唑。澆水宜在上午10∶00前進行,這樣可以使盆土在夜間保持乾燥狀態,從而控制菊花莖桿的生長.

⑽ 菊花名稱的由來

《禮記·月令》篇中這樣記載,「季秋之月,鞠(菊)有黃華」。它的意思是說,菊花開放的時間是每年秋天的秋末,九月份,所以菊花也叫「秋花」。

菊花的「菊」,在古代是作「窮」字講,是說一年之中花事到此結束,菊花的名字就是按照它的花期來確定的。因為九月是陽,所以菊花表示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個意思,後來「重陽節」賞菊這個習慣由此而產生。

「菊」字也寫作「鞠」。「鞠」是「掬」的本字。「掬」就是兩手捧一把米的形象。菊花的頭狀花序生得十分緊湊,活像抱著一個團兒似的。人們發現菊花花瓣緊湊團結一氣的特點,所以叫作「菊」。

(10)菊花在中國的歷史起源擴展閱讀:

生長習性

菊花的適應性很強,喜涼,較耐寒,生長適溫18-21℃,最高32℃,最低10℃,地下根莖耐低溫極限一般為一10℃。花期最低夜溫17℃,開花期(中、後)可降至15-13℃。

喜充足陽光,但也稍耐陰。較耐干,最忌積澇。喜地勢高燥、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輕松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在微酸性到中性的土中均能生長,而以PH6.2-6.7較好。

秋菊為長夜日植物,在每天14.5小時的長日照下進行莖葉營養生長,每天12小時以上的黑暗與100攝氏度的夜溫則適於花芽發育。但品種不同對日照的反應也不同。

閱讀全文

與菊花在中國的歷史起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