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伊朗在中東地區,也信伊斯蘭教,為何被排除在阿拉伯國家之外
伊朗的國家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所以被排除在阿拉伯國家之外。主要是因為伊朗表現得和阿拉伯完全不一樣。本來伊斯蘭教是很團結的,但是伊朗加入之後,就完全不一樣了。伊朗在各種方面都和其他阿拉伯國家有很大差距。
伊朗這個國家作為伊斯蘭教卻不融入伊斯蘭教的習俗,被排擠是很正常的。只能說伊朗要是不做出改變的話,一直會受到阿拉伯國家的排擠。
㈡ 伊斯蘭教的歷史作用
伊斯蘭教由阿拉伯地區性單一民族的宗教發展成世界性的多民族信仰的宗教,是阿拉伯伊斯蘭國家通過不斷對外擴張、經商交往、文化交流、向世界各地派出傳教師等多種途徑而得到廣泛傳播的結果。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教進入「四大哈里發時期」,隨著統一的阿拉伯國家的對外征服,伊斯蘭教向半島以外地區廣泛傳播,史稱「伊斯蘭教的開拓時期」。661年起,伊斯蘭教進入阿拉伯帝國時期,歷經伍麥葉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地跨亞、非、歐三大洲,伊斯蘭教成為帝國占統治地位的宗教,經濟和學術文化得到空前的繁榮和發展,史稱「伊斯蘭教發展的鼎盛時期」。13世紀中期隨著異族的入侵,帝國境內東、西部諸多地方割據王朝的獨立,阿拉伯帝國解體。中世紀晚期,伊斯蘭世界並立著奧斯曼、薩法維、莫卧兒三大帝國,其中奧斯曼帝國版圖和影響最大。史稱「伊斯蘭教第三次大傳播的時期」。18世紀中葉以後,西方殖民主義者相繼侵入伊斯蘭世界,許多國家逐步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伊斯蘭世界各國人民在「聖戰」和教派運動的旗幟下,多次掀起反抗殖民壓迫的民族斗爭,給殖民主義者以沉重打擊。二次世界大戰後,各伊斯蘭國家相繼獨立,大致形成當今伊斯蘭世界的格局。伊斯蘭教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傳播和發展,有著不同的特點。
四大哈里發時期(632—661)。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後,由他的最親近的門弟子艾布·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阿里先後繼承他的事業,稱「哈里發」(意為安拉使者的繼承人)。四大哈里發執政的30年問,對伊斯蘭教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艾布·伯克爾執政期間,平息了葉門南部、葉麻麥、哈達拉毛及巴林東部以偽先知圖萊哈、穆賽利邁、賽賈赫(女)等為首所發動的武裝叛亂,征服了變節者,重新統一了阿拉伯半島,.鞏固了麥地那政權。同時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開始對外征戰和擴張。歐麥爾執政時,乘波斯、拜占廷連年戰爭力量削弱之機,先後征服了敘利亞、巴勒斯坦、伊拉克、波斯、埃及等地,並採取凡歸信伊斯蘭教者免交人丁稅的政策,吸引被征服地的居民多改奉伊斯蘭教,使伊斯蘭教發展成世界多民族信仰的宗教。他初步確立了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司法制度、軍事制度、土地制度和年俸分配製度。他還制定了伊斯蘭教歷,以622年7月16日作為紀年元旦,以紀念穆罕默德由麥加遷徒麥地那這一重要歷史事件。奧斯曼執政時,繼續西進征服北非,攻佔伯爾克、的黎波里、迎太基;在東部征服亞美尼亞,重新平定了波斯和呼羅珊地區的叛亂,遠征軍在中亞到達巴爾赫、喀布爾和伽色尼,並促使這些地區的眾多居民改奉了伊斯蘭教。為統一伊斯蘭教思想、指導宗教活動和立法,在艾布·伯克爾時所輯錄的《古蘭經》原妙本的基礎上,經再次搜集、反復對照、核訂和考證、編纂成奧斯曼定本《古蘭經》,為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向世界的傳播提供了經典依據。阿里執政時,因伊斯蘭教上層領導集團爭奪哈里發權位的斗爭進一步激化,導致了穆斯林之間的內戰,發生了駱駝之戰、隋芬之戰和納赫拉萬戰役,出現了彼此對立的政治派別,此後,伊斯蘭教在政治和宗教思想上陷於分裂。661年,阿里被刺後,四大哈里發時期結束,繼之而起的是以家族掌權的王朝時代。
伍麥葉王朝(66l一750)時期。661年,由伍麥葉家族出身的穆阿維葉(600—680)所創建,定都大馬士革。王朝在穩定局勢並殘酷鎮壓了異己力量的反抗後,從7世紀中葉起,繼續大規模向外擴張。在東部,沿波斯前進,先後佔領了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繼而征服了外高加索,控制了中亞大部分地區,勢力直達帕米爾高原。在西部,首先佔領邊太基,後征服了馬格裡布地區,消滅了拜占廷在北非的殘余勢力,柏柏爾人接受了伊斯蘭教。711年,以柏柏爾人為主力的阿拉伯軍隊,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進攻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國,佔領比利牛斯半島大部分地區,將伊斯蘭教傳入西南歐。732年,阿拉伯軍隊襲擊高盧(今法國)西南部,戰敗後撤回比利牛斯山以南,伊斯蘭教向西方的傳播,遂到此為止。8世紀中葉,其版圖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臨大西洋,北界鹹海,南至尼羅河,成為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在政治上,改哈里發的選舉制為世襲制,使哈里發國家成為一個君主專制的封建國家。在經濟上,游牧的阿拉伯人開始遷徒新征服的地區,由游牧轉入定居,從事農耕和經商。分封土地、統一幣制、完善稅收,封建制度進一步發展。在文化上,王朝法定阿拉伯文為官方和各地通用的語言,促進了阿拉伯語的廣泛傳播。吸收被征服地區,包括希臘、拜占廷、波斯、印度等地的先進科學與文化,開始形成多民族的「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在宗教上,採取減免人丁稅,招募軍隊等政策,鼓勵異教徒改奉伊斯蘭教。在各地興建庄嚴的清真寺,作為宗教活動和教育的中心,著名的有大馬士革伍麥葉清真寺、耶路撒冷的阿格薩清真寺、凱魯萬的歐格白清真寺等,並附設有宗教學校,賜封有大量瓦克夫土地。以《古蘭經》和聖訓立法,向各地派出教法官和傳教師,主持司法和宗教活動。反映政治和宗教思想斗爭的各種派別相繼出現。什葉派等派別形成。王朝末期,統治者橫征暴斂,宮廷生活腐化,各種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哈瓦利吉派和什葉派多次舉兵反抗,各地爆發了大規模的人民起義。750年王朝被呼羅珊艾布·穆斯林領導的起義所推翻。由穆罕默德叔父阿拔斯的後裔艾布·阿拔斯奪取了哈里發地·位,建立了阿拔斯王朝。阿拔斯王朝(750一1258)時期。750年,由艾布·阿拔斯(722—754)所創建,定都巴格達。在政治上,哈里發自詡為「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奉行宗教和世俗並重的政策。承襲波斯的行政管理制度,加強中央集權制,哈里發為最高領袖。由於任用波斯人擔任首相,使波斯人取得了實際的統治地位。以哈里發為首的官僚體制,代替了阿拉伯的貴族統治。王朝在最初的l00年問,因對外大規模征戰的結束,出現了安定的政治局面,生產力有較大的發展,經濟和對外貿易繁榮。國內主要城市商旅雲集,對外壟斷海上貿易,阿拉伯商人的足跡遍及亞、非、歐各地。隨著阿拉伯語的廣泛傳播,各族穆斯林共同創造的伊斯蘭文化蓬勃發展,出現了黃金時代。王朝在各地創辦宗教學校、圖書館、天文台和醫院,促進了學術文化的發展。哈里發馬蒙創辦巴格達「智慧館」掀起集體翻譯運動的高潮。廣羅各族不同信仰的學者,收集、保存、翻譯、研究古希臘、波斯、印度的古典科學文化著作,取得傑出成就。這一時期,在醫學、數學、天文學、化學、哲學、歷史學、地理學、文學、語法學等方面,成就輝煌,穆斯林人材輩出。在宗教上,王朝已經完成了征服地區阿拉伯化和伊斯蘭化的過程,伊斯蘭教成為帝國占統治地位的宗教,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的各個領域,變成穆斯林的社會生活方式。伊斯蘭教的宗教學術如教法學、古蘭經學、聖訓學、凱拉姆學、蘇菲學等都有較大發展。遜尼派、什葉派已由早期的政治派別轉變為宗教派別,形成了各自獨立的教義和學說。穆爾太齊賴派得到很大發展,在馬蒙統治時期其學說被奉為國教。艾什爾里派教義逐漸發展成占統治地位的宗教學說。以安薩里為代表的教義學家將蘇菲派思想引入正統信仰,成為伊斯蘭教宗教哲學的一種形式。9世紀中葉後,由於王朝實行封建分封制,各地總督和封建主割據一方,帝國逐漸四分五裂。lo世紀時,北非、埃及什葉派的法蒂瑪王朝(909—1171)、西班牙的後伍麥葉王朝(756一1031)同阿拔斯王朝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945年什葉派的布韋希王朝入主巴格達,哈里發僅保留宗教領袖的地位。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進入巴格達,哈里發成為塞爾柱素丹手中的傀儡。繼之而來的是十字軍東侵(1096—1291)和蒙古人的西征,阿拔斯王朝終於在1258年被蒙古旭烈冗所滅亡。奧斯曼帝國(1299—1922)時期。13世紀初,奧斯曼土耳其人在中亞細亞興起。1299年,其部落首領奧斯曼一世稱素丹,正式建立奧斯曼國家。1453年,素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滅拜占廷帝國,並遷都於此,更名為伊斯坦布爾。15世紀末,帝國已佔領整個小亞細亞及巴爾干半島,將伊斯蘭教傳入西南歐地區。16世紀是帝國的強盛時期,先後佔領了亞美尼亞、喬治亞、敘利亞、埃及、巴格達、美索不達米亞、的黎波里、阿爾及利亞、希賈茲和葉門等國家和地區。伊斯蘭聖地麥加、麥地那和耶路撤冷也在帝國的控制之下。其疆域已包括以前的拜占廷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大部分領土,成為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伊斯蘭帝國。從素丹賽利姆一世始,素丹自稱哈里發,雄踞伊斯蘭世界的領袖地位。帝國奉遜尼派教義為國教,以哈乃斐學派教法為立法、司法的准則。制定了以伊斯蘭教法為核心的行政、刑法、瓦克夫等實體法規,完善了伊斯蘭立法體系。政府設「伊斯蘭委員會」作為國家管理宗教的權力機構,起維護信仰和監督教法實施的職能和作用。帝國大力倡導和贊助伊斯蘭教育和學術文化,在各地建有大量華麗的清真寺、各類宗教學校、蘇菲道堂、圖書館,並培養宗教學者和官吏。比克塔希教團和毛拉維教團等蘇菲教團得到廣泛傳播和發展。17世紀,帝國隨著統治者內部的腐敗和外部條件的變化而日趨衰落。18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亞非兩大洲展開了掠奪殖民地的斗爭,奧斯曼帝國成為歐洲列強的角逐場。1798年,法國拿破崙一世率領的侵略軍佔領了埃及,歐洲列強掀起了一場「瓜分奧斯曼帝國遺產」的激烈爭斗,導致了奧斯曼帝國的徹底崩潰。1922年凱末爾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帝國,廢除了素丹和哈里發制。
16世紀,伊斯蘭世界出現了與奧斯曼帝國相抗衡的波斯薩法維王朝和印度的莫卧兒王朝。16世紀初在伊朗興起的什葉派的薩法維王朝(1502一1722),其版圖東至阿富汗,西達幼發拉底河,北抵阿姆河,南臨波斯灣,立什葉派為國教,掀起了波斯伊斯蘭文化的復興。16世紀中期帖木兒六世孫巴布爾在印度建立的莫卧兒帝國,其領土達南亞次大陸的整個北半部,確立了伊斯蘭教在該地區的統治地位。
伊斯蘭教早期向世界的傳播,與阿拉伯帝國的向外征服有著密切的聯系。但自l0世紀後,伊斯蘭教在非洲、亞洲和東南亞的廣泛傳播,以及伊斯蘭化的過程,通常是通過商人的貿易活動、文化交流和傳教師的傳教活動而實現的。在東非,通過阿拉伯移民和商人,伊斯蘭教沿蘇丹和尼羅河漸漸向東傳入內地,迄13世紀,索馬里及東非沿海地區和海上許多島嶼的居民接受了伊斯蘭教。在西非和中非,穆斯林商人、學者和蘇菲傳教師穿越撒哈拉沙漠,把伊斯蘭教傳入內地部族。13世紀末,定居中亞的蒙古人後裔改奉了伊斯蘭教。14世紀後,蘇菲派傳教師將伊斯
蘭教傳播到中亞的哈薩克和南亞次大陸的孟加拉等地區。7世紀中期,阿拉伯、波斯和中亞的穆斯林商人及學者,通過海陸的「絲綢之路」將伊斯蘭教傳入中國。13世紀末,西印度古吉拉特的穆斯林商人將伊斯蘭教帶入印度尼西亞群島,17世紀伊斯蘭教在印尼和馬來半島占優勢。14—15世紀,伊斯蘭教通過商人和傳教師傳入菲律賓南部。20世紀以來,通過穆斯林移民、勞工、商人和學者傳入西歐和北美,並取得較大進展。
㈢ 求中東歷史,重點近現代史
(參見詳細的條款在地區的各種各樣的古老文明)
最早期的文明的當中一個BC 建立了在Mesopotamia 在2400 附近。Sumerians 、巴比倫人, 亞述人和其他建立了重要州。更加先進的文明之後不長期以來顯現了出在埃及。
從大約500 BC 前進, 幾個帝國控制了地區, 開始從裁決了Mesopotamia 、敘利亞和波斯的波斯帝國, 直到它由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帝擊敗了, BC 征服了帝國在第4 個世紀。這導致了希臘語言和文化傳播, 並且希臘講的朝代, 譬如Seleucids 在敘利亞和Ptolemies 在埃及, 裁決了地區以後200 年。
在第1 個世紀BC, 擴展羅馬共和國吸收了整體東部地中海區域, 並且在羅馬帝國之下地區與大多數歐洲和北非被團結了在一個唯一政治和經濟單位。這團結促進了基督教傳播, 並且在第5 個世紀以前整體地區是基督徒。羅馬規則在第4 個世紀廣告成功了由那Constantinople, 導致了希臘講話的創作, 基督徒帝國, 對史學家已知作為拜占庭式的帝國, 裁決了從巴爾干對Euphrates 。進一步東部, 然而, 波斯帝國由Parthians 和以後Sassanids 復興了。
阿拉伯中東
由於羅馬和拜占庭式的規則的成一體作用, 沒有真正的分別在什麼現在是歐洲並且什麼之間現在是中東直到AD. Anatolia 、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第7 個世紀是所有基督徒和希臘講話, 與Greco 羅馬世界文化上和政治上被團結在Constantinople 的統治下, 然而Mesopotamia (現代伊拉克) 形成了一個緩沖帶在拜占庭式和波斯帝國之間。
果斷事件在中東的創作作為一個分明文化地區是回教的上升在阿拉伯半島。在634 Mohammed 的追隨者開始了從Medina 。他們佔領了巴勒斯坦在636, Mesopotamia 在637, 敘利亞和埃及在640 和波斯在642 。Byzantines 成功防止阿拉伯人佔領Anatolia, 保留了基督徒直到土耳其人到來400 年後。人口的多數在區域由阿拉伯人征服轉換了成回教在二量之內, 創造一個永久文化邊境在歐洲和回教世界之間。
雖然團結的caliphate 由阿拉伯佔領第一波浪創造破壞一系列的更小的caliphates 和酋長管轄區在末期第9 個世紀以前, 阿拉伯人保留了未受挑戰在區域在尼羅和Tigris 之間(並且在北非和大多數西班牙) 超過400 年。對東部, 然而, 波斯很快再宣稱其獨立, 和此外採取了回教, Shi'ism 的形式, 遜尼派教徒回教阿拉伯人看見了象異端。這創造了一個永久東部疆界對阿拉伯伊斯蘭教的世界, 雖然回教繼續傳播對東部, 進入印度和印度尼西亞。
在這個期間阿拉伯世界, 在Umayyad, Abbasid 和Fatimid caliphates 之下, 是文化和經濟活動的中心在西部一半歐亞大陸。然而歐洲忍受了重覆了入侵和看其人口和經濟壽命尖銳退回從羅馬帝國、大的阿拉伯城市譬如開羅, 亞歷山大、巴士拉、大馬士革和, 高於一切, 巴格達精采大都會的天支持了多人口、興旺的貿易的經濟和富有的文化生活。阿拉伯文學、建築、醫學和科學是遠的在任何東西前生存在西歐。總計基督教, 唯一Constantinople 的退色的力量能與阿拉伯世界競爭。
土耳其人、烈士和Mongols
阿拉伯人的優勢瀕於突然的結束在中間11 世紀以Seljuk 土耳其人的到來, 移居南部自Turkic 家園在中亞, 征服了波斯、1055 伊拉克(奪取的巴格達), 敘利亞、巴勒斯坦和Hejaz, 並且擊敗Byzantines 在Manzikert 爭斗和征服Anatolia 。埃及給予在Fatimid caliphs 之下直到1169 年, 當它太落對土耳其人。Seljuks 裁決了大多數地區以後200 年, 但他們的帝國很快破壞進入一定數量的更小的蘇丹王國。
地區的這破碎允許基督徒西部, 因為其時運最低點在第7 個世紀演出了卓越的經濟和人口統計的補救, 再進入地區。1095 年教皇Urban II 召喚歐洲貴族政府奪回聖地為基督教, 並且在1099 第一運動的騎士奪取了耶路撒冷。他們建立了生存了直到1187 年的一個王國, 當Saladin 再拿了城市。更小的烈士fiefdoms 生存了直到1291 年。烈士無法建立永久存在在區域主要因為他們無法吸引移民從歐洲最初的討伐的沖動曾經被花費了。
在早期的13 世紀阿拉伯人Ayyubid sultans 埃及和敘利亞恢復的控制從土耳其人, 但阿拉伯復興是短命的。新波浪侵略者、金黃群眾的Mongols, 被清掃通過地區, 1258 年sacking 巴格達和推進作為遠南部作為埃及疆界。Mongols, 然而, 不是帝國建造者, 並且在中間14 世紀以前他們離開地區。在他們的蘇醒埃及的土耳其Mameluk sultans 取得了對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控制, 然而其它土耳其sultans 控制了伊拉克和Anatolia 。只在阿拉伯半島做了阿拉伯人規則他們自己的事理。
無背長椅時代
在早期的15 世紀以前新力量出現了在西Anatolia, 無背長椅埃米爾, 在1453 奪取了Constantinople 和做了他們自己sultans 。Mameluks 拿著無背長椅在中東外面一個世紀, 但1514 年Selim 冷麵開始了地區的系統的無背長椅佔領。伊拉克被佔領了在1515 年, 1516 年1517 年敘利亞和埃及, 熄滅Mameluk 線。無背長椅第一次團結了整體地區在一個統治者之下從10 世紀的Abbasid caliphs 的王朝, 並且他們保留了控制它400 年。
無背長椅並且征服了希臘, 巴爾乾和大多數匈牙利, 設置新邊境在東部和西部之間遠對多瑙河的北部。但在西部歐洲迅速地擴展, 人口統計上, 經濟上和文化上, 以美洲的新財富給打了基礎為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增長的景氣加油。在17 世紀以前歐洲追上了回教世界在財富、人口和最重要技術。雖然基督教和回教與資本主義貪婪的天性是相等地敵對的, 新教徒改革打破了天主教教會的力量和允許個人主義茂盛未經檢查在北歐。
被1700 無背長椅驅使了在匈牙利外面並且力量均衡沿邊境果斷地轉移了傾向於西部。雖然無背長椅歐洲一些區域, 譬如阿爾巴尼亞和波斯尼亞, 看了許多轉換向回教, 區域從未文化上被吸收了入回教世界。從1700 年到1918 無背長椅平穩地撤退了, 並且中東進一步落和促進在歐洲之後, 變得越來越內在面貌和防禦。在19 世紀希臘期間, 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斷言了他們的獨立, 並且在巴爾干戰爭中1912-1913 無背長椅一共驅使了在歐洲外面, 除了Constantinople 和其內地城市。
在19 世紀以前無背長椅帝國是歐洲的"病的人", 越來越在歐洲力量的財政控制之下。統治很快被變成對徹底的佔領。1830 年1878 年法語被吞並的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1882 年英國佔領了埃及, 雖然它保留了在名義無背長椅主權之下。英國並且建立了波斯灣的有效的控制, 並且法國人擴大了他們的影響進入黎巴嫩和敘利亞。在1912 義大利人被佔領利比亞和Dodecanese 海島, 在離Anatolia 無背長椅中心區域的沿海的附近。無背長椅轉向德國保護他們免受西方大國, 但結果增加對德國的財政和軍事依賴性。
在第19 晚期和20 世紀初期世紀, 中間東部統治者設法現代化他們的州與歐洲力量更加有效地競爭。改革統治者譬如Muhammad ·阿里在埃及, 無背長椅Sultan Abl ·Hamid II 和1906 的作者革命在波斯所有尋求進口憲政、民法、世俗教育和工業發展西部模型的版本入他們的國家。整個地區鐵路和通信機線被建立了, 學校和大學被打開了, 並且陸軍將校、律師、老師和管理員新類新興了, 質詢伊斯蘭教的學者傳統領導。
不幸地, 在所有這些箱子金錢支付改革從西部被借用了, 並且這需要了導致破產和更大的西部統治, 傾向於給改革者抹黑的致殘的債務。埃及, 例如, 屬於英國的控制因為Muhammad 阿里和他的後繼者雄心勃勃的項目bankrupted 州。另外, 伊斯蘭教的世界的westernisation 創造了更加專業的陸軍, 由願意和能掌握政權為他們自己問題困擾了中東自那以後的官員帶領。有並且影響所有改革的絕對統治者的問題: 他們准備著考慮所有改革除了基於他們自己的力量。Abl ·Hamid, 例如, 增長更加獨裁當他設法強加改革給他的勉強帝國。改革部長在波斯並且設法強加現代化給他們的主題, 挑釁鋒利的抵抗。
最雄心勃勃的改革者是年輕土耳其人(官方地告訴委員會為聯合和進展), 1908 年掌握了政權在無背長椅帝國。由雄心勃勃的對陸軍將校、Ismail ·Enver (Enver Pasha) 並且Ahmed ·Cemal (Cemal Pasha), 和一位根本律師帶領, Mehmed Talat (Talat Pasha), 年輕土耳其人最初地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但很快變成了一個ruling 會議, 與Talat 作為盛大大臣和Enver 當戰爭大臣, 設法施行一個根本現代化項目無背長椅帝國。
計劃有幾個缺點。首先它需要強加土耳其語言和集中了政府在什麼至此是一個多語種和寬松被治理的帝國, 疏遠了帝國的阿拉伯講的地區和造成了高潮在阿拉伯民族主義。它第二驅使了帝國曾經更深入債務。並且第三, 當Enver Bey 形成了與德國的一個聯盟, 他看見了當最先進的軍事力量在歐洲, 它花費了帝國不列顛支持, 保護了無背長椅免受俄國侵犯所有通過19 世紀。
歐洲統治
1914 年這個聯盟被帶領年輕土耳其人入加入德國和奧地利匈牙利致命錯誤在他們的戰爭中反對不列顛和法國。英國看見了無背長椅作為微弱的鏈接在敵對聯盟, 和集中了敲他們在戰爭外面。1915 年當直接攻擊無法在Gallipoli, 他們轉向了挑起的革命在無背長椅領域, 利用阿拉伯民族主義喚醒的軍隊。阿拉伯人愉快地居住或多或少根據無背長椅規則400 年, 直到年輕土耳其人嘗試了"Turkicise" 他們和改變他們的傳統政府系統。英國找到一個盟友在海珊, 麥加的遺傳性統治者和相信由Muslims 是先知Muhammed 的家庭的後裔, 帶領了阿拉伯反叛反對無背長椅規則, 被接受阿拉伯獨立諾言在交換。
但當1918 年無背長椅帝國崩潰了, 阿拉伯人找到他們被背叛了, 的確加倍背叛。為不僅有英國和法國人結束一個秘密條約(Sykes 在協議), 分成中東在他們之間, 但英國許諾了通過Balfour 聲明國際猶太復國主義的運動他們的支持在創造猶太家園在巴勒斯坦, 是以色列古老王國站點但並且有主要阿拉伯人口經過一千年。當無背長椅離去了阿拉伯人宣告了一個獨立國家在大馬士革, 但是太微弱的, 軍事上並且經濟上, 抵抗歐洲力量為長期以來, 和不列顛和法國建立了控制和很快重新整理中東適合自己。
敘利亞變成了法國受保護國(稀薄地假裝如同國家必須同盟), 與基督徒海岸地區被分裂變成黎巴嫩。伊拉克和巴勒斯坦變成了英國的被託管的疆土, 與Sherif 海珊的兒子的當中一個, 費薩爾, 被安裝作為伊拉克的國王。巴勒斯坦被分裂在一半, 以東半變成的Transjordan 為另海珊的兒子, Abllah 提供王位。西部一半巴勒斯坦被安置了在直接英國的管理之下, 並且已經堅固猶太人口被允許增加, 最初地在英國的保護下。大多數阿拉伯半島落對其它英國的盟友, Ibn ·Saud, 1922 年創造了沙烏地阿拉伯王國。
同時, 無背長椅的秋天允許Kemal Atat5urk 掌握政權在土耳其和開始現代化和secularisation 項目。他廢除了caliphate, 解放了婦女、被強制執行的西部禮服和對土耳其語的用途在阿拉伯語位置, 和廢除伊斯蘭教的法院的司法。實際上, 土耳其, 基於規則在阿拉伯世界, 現在被確定脫離從中東和文化上變成一部分的歐洲。自那以後, 土耳其堅持, 這是中東的一歐洲國家和不是部份。
其它轉折點在中東的歷史上來了當石油被發現了, 1908 年(1938) 首先在波斯和以後在沙烏地阿拉伯並且其它波斯灣各國, 和並且在利比亞和阿爾及利亞。中東, 結果是容易地擁有原油, 最重要的商品世界的最大的容易接近的儲備在20 世紀工業界。雖然西部石油公司抽和出口幾乎所有石油給迅速地擴展汽車業和其它西部工業發展加油, 石油州的國王和埃米爾變得巨大地富有, 使他們鞏固他們的舉行在力量和基於他們利益在保持西部霸權在地區。石油財富並且有顯得荒謬任何的作用運動往經濟, 政治或社會改革也許已經新興了在阿拉伯世界在Kemalist 革命的影響之下在土耳其。
在20 年代和30 年代伊拉剋期間, 敘利亞和埃及行動了朝獨立, 雖然英國和法國人正式沒有離去地區直到他們被迫做如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但在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主義和猶太復國主義者殖民化矛盾的軍隊創造了英國能不解決亦不解救他們自己的一個情況。上升對Hitler 的力量在德國創造新緊急在猶太復國主義的搜尋創造猶太州在巴勒斯坦, 並且猶太復國主義者的顯然意圖挑釁了越來越劇烈阿拉伯抵抗。(為這的明細帳, 參見巴勒斯坦的以色列巴勒斯坦沖突和歷史。)
這奮斗達到了高潮在1947 聯合國計劃分成巴勒斯坦創造猶太州和巴勒斯坦國家在狹窄的空間在喬丹河和地中海之間。巴勒斯坦人拒絕了這個計劃, 1948 年猶太復國主義的移居者宣稱以色列, 阿拉伯國家干預了, 並且阿拉伯人被擊敗了在收效的戰爭中。大約800,000 巴勒斯坦人從區域出逃由以色列吞並和變成了難民在鄰國, 如此製造混淆了地區自那以後的"巴勒斯坦問題" 。
沖突區域
以色列, 歐洲力量的離開的創立從直接控制地區, 和石油工業的增長的重要, 標記了現代中東的創作。這些發展導致了美國的增長的出現在中東事理。美國是以色列的主要盟友和保護者, 地區的穩定的最後保人, 和從50 年代主要的軍隊在石油工業。1954 年當共和黨革命帶來了根本反西部政權給力量在埃及, 1963 年在敘利亞, 1968 年1969 年在伊拉克和在利比亞, 蘇聯, 尋求打開冷戰的一個新競技場在中東, 與阿拉伯統治者加盟了譬如埃及和薩達姆·海珊的Gamal Abdel Nasser 伊拉克。這些政權獲得的支持通過他們的諾言毀壞以色列, 擊敗美國和其它"西部帝國主義者," 和帶來繁榮給阿拉伯大量, 通常通過某種社會主義的形式。當他們沒有做任何這些事, 他們變得越來越專制。
以回應這個挑戰對其利息在這個區域, 美國毛氈迫使辯護其殘余的盟友、沙烏地阿拉伯保守的君主制, 喬丹、伊朗和海灣酋長管轄區, 規則方法是幾乎一樣不吸引人的對西部觀點象那些反西部政權。伊朗特別是適合鑰匙美國盟友, 1979 年直到一次革命由Shi'a 僧侶帶領推翻了君主制和建立了比世俗政權是更加反西部的一個神權的政權在伊拉克或敘利亞。這迫使美國入與沙烏地阿拉伯、反動分子、腐敗和壓迫君主制, 和政權的一個緊密聯盟, 而且, 致力以色列的破壞。因而, 美國被捲入在中東政治的矛盾。作為英國和法國人是很快發現了自己正。阿拉伯陸軍的連續失敗由於以色列人的作用1948 年, 1967 年和1973 說服了exiled Palestians, 和許多其它阿拉伯人, 阿拉伯政權不能擊敗這新西部闖入入地區。殘余的巴勒斯坦疆土的以色列佔有(西岸和Gaza) 在1967 結果是永久, 製造一個更加難處理的巴勒斯坦問題, 由系統的以色列解決使更壞在疆土。雖然阿拉伯人經常召回了烈士的他們成功的趕出在第12 和13 世紀、以色列的更加了不起的人口, 和其繼續的支持從美國, 意味, 現代天Saladin 不能希望毀壞它通過常規軍事手段。
1979 年, 而且, 埃及在納賽爾的後繼者, Anwar 薩達特之下, 結束了與以色列的一個和約, 結束阿拉伯軍事聯合戰線的前景。從70 年代巴勒斯坦人, 由Yasser·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帶領, 一般採取恐怖主義一次長時期的競選, 反對以色列和反對美國, 猶太和西部目標, 作為減弱以色列決心和破壞西部支持手段對於以色列。巴勒斯坦人支持了在這中, 對不同程度, 由政權在敘利亞、利比亞、伊朗和伊拉克。高峰這次競選進來1975 個團結的決議譴責猶太復國主義作為種族主義和招待會的形式被測量阿拉法特由聯合國大會。
蘇聯和共產主義的崩潰的秋天在90 年代初期有幾後果為中東。它允許很大數量的猶太人移居從俄國和烏克蘭對以色列, 更加進一步加強猶太州。它切除了最容易的源泉的信用、軍備和外交支持對反西部阿拉伯政權, 減弱他們的主張。它開放了便宜的石油的前景從俄國, 壓低石油的代價和減少對石油的西部依賴性從阿拉伯國家。並且它給發展抹黑Stalinist 模型通過埃及的獨裁州社會主義(在納賽爾之下), 阿爾及利亞、敘利亞和伊拉克是以下從60 年代, 政治上留下這些政權和經濟上擱淺了。統治者譬如薩達姆·海珊在伊拉克越來越轉向了阿拉伯民族主義作為社會主義的一個替補。
它是這帶領了伊拉克入其與伊朗的長時期的戰爭在80 年代, 1990 年並且然後入科威特其重大的入侵。科威特是巴士拉無背長椅省的一部分在1918 年之前, 和實際上因而部分伊拉克, 但伊拉克認可了其獨立在60 年代。美國反應了入侵由形成包括沙烏地阿拉伯, 埃及中間東方國家並且敘利亞, 得到許可從聯合國和然後趕出伊拉克從科威特由軍隊在海灣戰爭總統喬治·布希, 然而, 沒有試圖推翻薩達姆·海珊的政權, 某事美國以後來後悔盟友的聯合。海灣戰爭和其後果達到了永久美國軍事存在在波斯灣地區, 尤其在沙烏地阿拉伯, 某事造成了巨大進攻對許多穆斯林。
當代中東
在90 年代以前, 許多西部評論員(和一些中間東部部分) 看了中東作為不僅沖突 區域, 而且落後 區域。政治民主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迅速傳播在東歐、拉丁美洲、非洲的東亞和部分通過了中東。在整體地區, 唯一以色列和土耳其是民主。其它國家有立法機關, 但這些有一點力量, 並且人口的多數不能在某些情況下投票, 因為他們是外來工人和不是公民。
在多數中間東方國家, 市場經濟增長由政治制約, 腐敗和任人唯親禁止了, 過度花費在胳膊和聲望項目, 和overdependence 在石油收支。成功的經濟在這個區域是那些與低人口結合了石油財富, 譬如卡達、巴林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這些州, ruling 埃米爾允許某一程度政治和社會自由化, 沒有基於任何他們自己的力量。埃米爾被認為了寬宏與他們的鄰居, 但保守性比較與西部比較。黎巴嫩, 在一次長時期的內戰以後在80 年代, 並且重建了相當成功的經濟。
在90 年代以前, 中東整體上落在不僅歐洲之後, 而且在印度、中國大陸和其它迅速地顯現出的市場經濟之後, 就生產、貿易、教育、通信和實際上經濟和社會進展來說其他標准。斷言, 如果石油被減去了, 全阿拉伯世界的總出口是決不那些芬蘭頻繁地被引述了在西方。作者的理論譬如大衛Pryce 瓊斯, 那阿拉伯人被困住在落後的"周期" 從哪些他們的文化不會給他們逃脫, 廣泛被接受了在西部。
在21 世紀的開頭歲月所有這些因素結合提高中東沖突對新高度, 和傳播其後果橫跨地球。2000 年嘗試的失敗由比爾·柯林頓broker 和平成交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之間在大衛營(2000 年大衛營首腦會議) 導致了直接地Ariel Sharon 的競選作為以色列的總理和Al Aqsa Intifada, 為以色列平民目標自殺性投彈描繪。這是暴力第一主要爆發從奧斯陸和平條約1993 年。
同時, 大多的失敗阿拉伯政權和世俗阿拉伯激進主義破產帶領教育的阿拉伯人(和其它穆斯林的) 部分接受Islamism, 由強有力的Wahhabist 學派沙烏地阿拉伯促進由伊朗的Shi'a 神職人員和。許多好戰的Islamists 獲取了軍事訓練然而作戰與蘇聯的軍隊在阿富汗。
這些的當中一個是富裕的沙烏地阿拉伯人, 本·拉登。在作戰與蘇維埃以後在阿富汗, 他形成了al Qaida 組織, 由美國使負責任1998 美國使館轟炸、USS Cole 轟炸和9月11 日, 對美國的2001 次攻擊。一個附屬的小組, Jemaah Islamiya, 履行了2002 年十月巴厘島恐怖分子轟炸在印度尼西亞, 殺害另外200 。2001 年9月11 日攻擊帶領美國喬治·W. 布希的總統管理發射阿富汗入侵推翻Taliban 政權, 被指控懷有Osama 和他的組織。美國和其盟友描述了這次行動作為一次全球性"反恐怖戰爭一部分。"
它基於在海灣戰爭的結尾的布希政府明顯地並且變成了說服, 薩達姆·海珊重新組成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項目, 違反協議, 雖然它以後變得顯然這個威脅大大地被誇大了。在2002 期間"鷹" 在管理, 由國防部長Donald ·Rumsfeld 帶領, 開發一個計劃侵略伊拉克, 從力量去除薩達姆並且把伊拉克變成一個民主州以自由市場經濟, 他們希望, 起一個模型作用對於剩餘中東。
根據多數評論員, 計劃由警報的組合刺激了在薩達姆撤除從力量能帶領中東的完全變革伊拉克顯現出的化學製品、生物甚至核武器、強烈的反感對薩達姆和他的反美國修辭, 1991 年慾望完成喬治·布希未完成的工作, 慾望修改中東力量均衡傾向於以色列和切除來源的反以色列恐怖分子, 和信仰的前景。當美國和其校長盟友, 不列顛和澳洲, 不能獲取對伊拉克入侵的聯合國認同, 他們去向前沒有它, 推翻和最終抓住薩達姆沒有巨大困難, 和佔領巴格達在2003 年4月。新西部佔領軍的出現在一個中間東部首都標記了一個轉折點在地區的歷史上。如果美國成功變換伊拉克成一個興旺和穩定的民主州, 後果為地區也許是大的。失敗的後果並且會是非常廣遠的。在2004 年的早期它仍然不是確切是否美國項目在伊拉克會繼承程度藏品競選那裡, 或對變換中東。
在2004 年, 還, 喬治·W. 布希的路線圖以前為和平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之間失去了作用。反應, 以色列行動了朝一種單邊的辦法, 推擠向前以以色列西岸障礙分離以色列從巴勒斯坦人。障礙如果完成也許共計 西岸的堅固地區的事實上吞並由以色列。從阿爾及利亞和埃及向敘利亞和伊朗, 中東保留了獨裁政權、停滯經濟和民事沖突區域。
運輸
運輸在中東歷史上是更加便宜比在世界的多數其它區域。地區的主要河、尼羅和Tigris Euphrates 系統, 人口的連接的大部分。相等地重要, 然而, 駱駝。這只強壯和高效率的馱獸基於中東比較好處在貿易許多世紀。
一部分因此, 但主要由於地方政府鐵路的貧困本質非常後來了到中東。1883 年仍然有沒有鐵路任何地方外部埃及。在是在歐洲控制, 譬如埃及在1882 年以後, 歐洲之下的那些區域控制了鐵路的財務和建設。在區域仍然在無背長椅帝國的控制之下, 歐洲擁有和被控制多數鐵路。帝國缺乏的熟練的工程師和其努力經常被困擾了以技術問題。這的最震驚的例子是Mudanya 對被建立在太陡峭的一個坡度使它是能用的乘機車的伯薩線, 並且整體項目變成了完全資源浪費。或許更加重要缺乏投資資本在帝國, 並且金錢為鐵路項目因而被籌集了在金融市場上在巴黎、倫敦, 和柏林。
中間東部鐵路大廈的標准樣式將有政府津貼歐洲公司獨佔在某一路線某一時期。經常增加了來這些讓步財政保證許諾, 政府會組成某一部份任何財政丟失, 如果鐵路成功運載有些每年噸位。歐洲公司會引起很多資本需要資助鐵路在金融市場上在西歐首都。有當然許多變異對這個樣式。一些鐵路由Middle Eastern 資本幾乎整個地建立了。
㈣ 伊斯蘭世界的統治對歷史產生什麼影響
聯系了東方和西方經濟,文化,科技的交流。
㈤ 中東史的目錄
緒論:何謂中東史
第一章人類早期文明在中東的生成和聚散
第二章東西方古老專帝屬國文明在中東的沖突和融合
第三章阿拉伯一伊斯蘭文明的形成和傳播
第四章中東伊斯蘭世界的分裂和動盪
第五章中東伊斯蘭文明內外交往的歷史轉折
第六章近代中東和西方的不平等交往
第七章近代中東的經濟結構、社會思潮與生態文明
第八章現代中東文明交往的新曙光
第九章現代中東民族獨立國家的群體出現
箱十章現代中東獨立國家的改革浪潮
第十一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中東的國際交往
第十二章 當代中東民族獨立國家體系的形成
第十三章當代中東的現代化浪潮
第十四章大國政治與中東戰爭及和平交往
第十五章當代文明交往長河中的伊斯蘭潮
第十六章冷戰後的全球化交往與中東的回應
大事年表
譯名對照和索引
參考書目
後記
㈥ 有沒有比較細致的了解伊斯蘭教以及中東歷史的書
國務院宗教事務局編制《伊斯蘭教的歷史及其反動本質》
㈦ 伊斯蘭文明的崛起是在什麼時候
早在7世紀,伊斯蘭文明就崛起了。但環顧當今世界的史學園地,源自西方的敘述體風格和以民族興衰為內容的作品,畢竟已經成了歷史著述的主流。不過,這一現象的出現,並不是一個西方輸出、其他地區接受那麼簡單的過程。
一個有趣且重要的現象就是,盡管歐風美雨十分強勁,但各地區的文明都從自身的傳統出發,在不同程度上與之互動、交流,選擇性地接受,甚至改造了西方史學(因為後者本身就是一個含有不同成分的綜合體),因此世界范圍的史學近代化,既有共性,更有個性。由於各地區發展的差異,這一近代史學走向全球的過程,又有時間上的先後。本章的敘述大致按其順序,依次分析。
與其他地區相比,中東與歐洲在地理上最為接近。但有趣的是,中東史學在18世紀以前,對歐洲史學的傳統幾乎不屑一顧。
這里或許有兩個原因。一是與伊斯蘭文明相比,歐洲中世紀的文明顯得頗為落後,以致對於中東的學者來說,歐洲文化沒有什麼值得羨慕和效仿的地方——因為“信奉基督教的歐洲沒有做出任何貢獻”,並且“顯而易見地低人一等”。二是與強大的波斯和奧斯曼帝國相比,歐洲的神聖羅馬帝國在軍事實力和控制地域上,均未免遜色。
歐洲的崛起帶來了一系列的擴張,而地處近鄰的中東,首當其沖。隨著戰事的失利,奧斯曼帝國的首腦開始尋求改革之路,其中包括教育制度和體系的改造。但這些改造,不但急功近利,而且成效不大,未能挽回帝國實力和地位逐漸下降的趨勢。奧斯曼帝國的衰落,以其失去埃及為一個標志。原是奧斯曼軍官的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1769—1849)乘拿破崙入侵埃及之機,奪取了埃及的統治權,自封為“總督”(Khedive)。
阿里看到了歐洲國家在制度上的優越性,為鞏固自己的政權,銳意改革,在埃及推行近代化,後來被譽為“近代埃及之父”。在阿里統治時期,埃及出現了塔闥維(Rifa’a al-Tahtawi,1801—1873)這樣的傑出學者。他不但是一位史家,同時還為埃及文化事業的近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塔闥維早年在埃及著名的傳統學府——艾資哈爾(Al-Azhar)求學,浸淫於傳統學術,之後又留學法國,成為阿里派出的早期留學生之一。
塔闥維回國以後,既開創新聞事業,又翻譯和寫作了大量作品,包括一些歷史著作。塔闥維是埃及文化走向西化、或者說法國化的主要推動者。但在同時,他所寫作的歷史著作如《埃及的故事》(al-Waquā’i’al-Misriyyah),又用新穎的筆法,歌頌埃及的歷史和文化,成為中東地區最早的民族史學著作之一。
但塔闥維對中東史學的最大貢獻,還在於他提倡研究“前伊斯蘭文明”,也即伊斯蘭教興起之前的歷史。對於埃及而言,這就意味著要研究古代埃及的歷史。塔闥維有此興趣,自然與他的法國教育背景有關,因為埃及學是西方“東方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同時,作為埃及人研究古埃及的歷史,又與塔闥維民族主義史學的實踐有關。如所周知,民族史學的寫作通常都會將一個民族的歷史,延伸到古代,以顯示其文明之源遠流長。
研究前伊斯蘭時期的歷史,更是中東史學走向世俗化的重要一步。如上所述,中東史學的傳統與伊斯蘭文明關系極為密切,幾乎由其催產而生。一旦中東地區的史家走出這一范圍,開始研究穆斯林文明之外、之前的歷史,也就意味著中東的史學,開始邁入新的一頁;
㈧ 伊斯蘭位世界哪個位置
伊斯蘭國家 近現代對以伊斯蘭教為治國指導原則的一些亞、非國家的統稱。
主要有兩種含義:
①泛指以伊斯蘭教為國教(或官方宗教),或大多數居民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主要特徵是國家元首為穆斯林,承認沙里亞為國家立法的主要淵源之一,重視伊斯蘭文化傳統等。在當代,巴基斯坦、伊朗、茅利塔尼亞和葛摩4國,被命名為伊斯蘭共和國。有些國家穆斯林雖不佔人口的多數,但受伊斯蘭教影響較深,亦稱為伊斯蘭國家。亦指伊斯蘭會議組織的成員國。目前全世界共有44個伊斯蘭國家,其中亞洲21個,非洲23個。
②特指各國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所倡導建立的以古代哈里發國家為楷模的政教合一政體,亦稱伊斯蘭社會(即烏瑪)、伊斯蘭秩序、名副其實的伊斯蘭國家等。其主要特徵是:(1)承認一切主權僅屬安拉,安拉為宇宙萬物的絕對主權者。國家、政黨、集團、個人均無立法權,而只能遵循神聖的沙里亞。國家必須以安拉之法治為基礎,任何立法不得有悖於《古蘭經》和安拉的意志。(2)承認先知之權威,先知穆罕默德為安拉在人世間的代理人,有權代表安拉行使政治、法律之權,其言行為立法的主要依據之一。(3)承認國家為安拉賦予穆斯林的權利。國家有權在其國度內代行先知的主權。國家的統治權屬於全體穆斯林,其基本職責是維護民眾的根本利益。(4)國家必須尊重穆斯林大眾的意願,通過廣泛的民主協商處理國務,包括推選國家元首。上述基本原則系宗教學者闡述的一種政治理想,迄今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完全這樣的教權政體。
「伊斯蘭國家」一般指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和多數居民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和地區。(伊斯蘭國家有時又稱穆斯林國家,穆斯林是伊斯蘭教徒之意)不過,有的國家穆斯林雖不佔人口多數,但由於受伊斯蘭教影響,也宣布為伊斯蘭國家,參加了伊斯蘭會議,如亞洲的馬來西亞、非洲的幾內亞比索、布吉納法索、喀麥隆、烏干達、加彭等。除這些國家外,其它伊斯蘭國家和地區還有:汶萊、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馬爾地夫、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阿拉伯葉門共和國、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土耳其、巴勒斯坦、埃及、蘇丹、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甘比亞、幾內亞、獅子山、馬里、查德、吉布地、索馬里、葛摩、尼日和西撒哈拉,一共45個國家和地區。
㈨ 近代西方對中東各國的影響
內容提要 近代中東在東、西方文明交往過程中呈現多重二元對立的現象和特徵。因此,近代中東民族主義運動的發展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伊斯蘭復興類型,以蘇丹、利比亞、沙特為代表;二是現代大眾政治類型,以土耳其和埃及為代表。從文明的內、外部交往的角度分析這兩種類型,無論是從歷史環境、擔綱主體、階級力量、目標任務方面,還是從依靠理念、組織方式、具體路徑乃至對現代民族國家早期現代化的啟動等方面來看,二者都存在很大的差異,但二者之間還存在能夠彼此交織、融合的空間。伊朗近代民族主義就是宗教復興與大眾政治兩種形式的典型結合。
關鍵詞 文明交往 中東 民族主義 伊斯蘭教 大眾政治
18世紀特別是19世紀時,西方殖民主義勢力開始大規模侵入曾經創造了輝煌的古代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中東地區。隨後,中東各國相繼展開了大規模的早期現代化改革運動。就在這種西方以基督教為代表的工業文明與中東以伊斯蘭教為代表的農業文明相互沖突、融合的過程中,作為代表這一時期中東國家民族覺醒的民族主義運動應運而生。對中東民族主義運動的研究自然離不開伊斯蘭教,但中東民族主義作為一種復雜的思潮和運動,其形式也絕不只限於伊斯蘭教。正如法國學者法朗索。艾布,利哲所說:「我們不應忽視這一點:任何一場伊斯蘭運動的基礎絕不只局限於《古蘭經》的經文及其智慧的集冊,該運動的主體是由人構成的。了解那些數以百萬計的伊斯蘭教徒要比搞懂《古蘭經》的條文困難得多。」把諸如埃及、土耳其、沙特、蘇丹、利比亞以及伊朗等國家的民族主義運動籠統地置於同一個關於宗教的分析框架之內,也不利於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中東民族國家形成的多樣性。本文試圖從「文明交往」的角度,對伊斯蘭教與中東近代民族主義運動的兩種類型和道路(伊斯蘭復興與現代大眾政治)進行分析,以期豐富中東民族主義研究在類型學方面的建構。
一、近代中東文明交往中的多重「二元對立」現象
人類文明交往歷史進程的一個突出的特徵,就是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提出的「挑戰一應戰」模式。從15、16世紀開始,在人類文明「由地緣性的區域交往發展為全球化的現代交往」的過程中,西方文明逐漸取得了優勢,並且向全世界擴張。中東作為人類歷史上多種文明的交叉之地,由於地緣因素而最先受到西方文明的沖擊與影響。如前所述,近代中東文明交往主要表現為西方以基督教為代表的工業文明與中東以伊斯蘭教為代表的農業文明相互沖突、融合。然而,在經歷了19世紀的改革之後,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兩種文明交往給中東帶來的是多重「二元對立」的難題和困惑。這些難題主要表現為:為理順伊斯蘭教傳統價值觀及適應現代社會的到來,在價值選擇上所面臨的文明內核的「傳統與現代」的挑戰;為減緩和抵消西方文化的巨大沖擊,被迫在尋求資源依靠方面所面臨的「全球(西方)與本土」的挑戰;為整合文化震盪帶來的影響與後果所必需採取的文明的「內化與外化」的挑戰。究其本質,這些難題最終可以歸結為「宗教與國家」的沖突和對抗。
中東國家之所以面對「傳統與現代」、「內化與外化」、「西方與本土」乃至「宗教與國家」等文明交往的多重「二元對立」,是由於這場東、西方文明的沖突不同於歷史上的歷次文明交往,它導致中東國家出現了空前的民族心理危機、宗教文化危機。「內化與外化」,也可以稱之為「化內與化外」,即在面對外來文化入侵、滲透、傳播的過程中,是本土文化同化外來文化以使之成為本土文化的一部分,還是本土文化被外來文化所同化。當然,其具體過程相當復雜。「全球與本土」所強調的是,在抵抗外來文化入侵的過程中選擇什麼樣的資源依靠,即此種資源或資源理念是來源於本土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還是來自於外部世界(西方)的非本族、非本國、非本土文化。「傳統與現代」是二戰後西方學術界現代化研究的核心概念。盡管人們對於經典現代化理論關於「傳統與現代」的簡單「二元對立」分析模式提出了廣泛的批評,但不可否認的是,對於第三世界的早期現代化研究,它仍然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視角。對中東而言,由於伊斯蘭教的影響和控制如此深、廣,事實上該問題也就是伊斯蘭教與現代化的關系問題。
伊斯蘭教作為在中東與歐、亞文明的廣泛交往中產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世界性宗教,其傳統特點主要有以下四點:一是強烈的政治參與性和人世性傳統。伊斯蘭教在文明交往中形成的政教合一性和教族合一性是其他宗教不可比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伊斯蘭教與其說是一種文化,不如說是一種政治。恰恰是這個特點決定了伊斯蘭社會的種種質的規定性。二是深義性和邊義性兼容的文化傳統。伊斯蘭教不僅是一種信仰、一種文化,還是一種社會實體,這種多重兼容的特性不僅在宗教哲學、教育和藝術方面形成了伊斯蘭的特色,賦予了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技術以伊斯蘭精神,而且成為溝通東、西方的巨大文化紐帶。三是公平的商業性經濟傳統。
㈩ 中東的近代史是怎樣的
一戰時期,英國為了應對奧斯曼帝國,做出了三個互相沖突的承諾,致使中東埋下了大量沖突和戰爭基因。
位於歐亞交匯之地的中東地區一直以來都是大國政治博弈和玩弄權術的重要舞台。從奧斯曼帝國滅亡到伊斯蘭國的興起。這近一百年時間里中東亂局,就從沒有停止過。
有一種觀點認為,正是當年西方殖民列強「人造」中東政治版圖,才埋下了大量沖突和戰爭基因,開啟了一個世紀之久的中東政治版圖裂變進程。這個「西方列強」就是英法兩國。
當今中東的多數國家,原本是奧斯曼帝國的統治疆域或屬國。奧斯曼帝國最鼎盛的時候,疆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從東歐一路綿延到阿拉伯半島南部再環繞地中海地區。
其實,在一戰前,曾經輝煌一時令歐洲人聞之色變的奧斯曼帝國已經淪為「歐洲的附庸」。一戰爆發後,奧斯曼帝國竟然不顧國力衰落,加入德意奧三國同盟。這場席捲歐洲的風暴徹底改變了中東的政治格局。
奧斯曼帝國的加入對英國的利益影響最大。英國當時正稱霸中東,其勢力從印度和埃及進入這塊遼闊的地區。為了保住利益,英國在一戰期間許下了三個諾言,這三個諾言相互抵觸,以至於英國根本無法做到,從而導致今天的中東亂局。
奧斯曼蘇丹以伊斯蘭教領袖的名義,號召世界穆斯林同協約國進行「聖戰」。英國為了消除這一威脅,爭取阿拉伯人的支持,積極鼓勵麥加謝里夫海珊對土作戰。海珊為了擺脫土耳其的統治,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成為全世界穆斯林的領袖,也急需英國的支持,於是雙方進行了旨在結為軍事同盟的談判。
海珊一開始胃口很大,1915年7月14日,他寫信給英國駐埃及高級專員麥克馬洪,提出雙方結盟的基本條件,欲建立起一個涵蓋整個阿拉伯半島、敘利亞、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的龐大帝國,並要求英國同意廢除外國在阿拉伯國家內享有的特權。英國政府拒絕了這些條件。
經過幾次信件討價還價,在局勢的壓迫下英國只好做出模糊的承諾,基本同意海珊所提出的要求,但列出了兩個例外:敘利亞西邊地區(考量法國利益)以及巴格達以南(英國利益)。值得注意的是麥克馬洪隻字不提巴勒斯坦。
1916年,海珊恪守信用,履行了和英國人達成的協議,開始了蓄謀已久的反抗奧斯曼帝國的叛亂活動。此舉對英軍從西奈半島經由耶路撒冷進軍大馬士革有著決定性的幫助。英國派勞倫斯組織阿拉伯反抗者進行奇襲。屢建奇功的他名垂青史,被稱為「阿拉伯的勞倫斯」。
在長達八月的秘密通訊當中,英國做出了第一份領土承諾。這份通訊在當時從未公開,而通訊本身也非正式文件,事後等到英國反悔時,有些評論便指責海珊對於英國人的承諾有過多美好的幻想。
在麥克馬洪爵士與海珊通信的同時,英國政府又派出了賽克斯爵士和法國政府磋商戰後的中東政治安排。法國的代表是曾擔任駐貝魯特領事的皮科,兩人於1916年十月達成秘密協議,大筆一劃地在中東分出兩國的勢力范圍:巴格達以南為英國勢力范圍,敘利亞海岸區域為法國勢力范圍,兩者在此地享有直接控制權。
英法同時又對承諾給海珊建國的地區劃定各自勢力范圍,英國的涵蓋北阿拉伯半島,從今伊拉克的基爾庫克橫跨到迦薩走廊。 法國的從大馬士革延伸到今伊拉克的摩蘇爾。
為獲得俄國贊同,英、法同意俄國吞並安那托利亞的東北部。但是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府公布了這個協定,揭露了英、法的陰謀。讓英、法難堪不已。
賽克斯-皮科協定是英、法兩國劃分勢力范圍的秘密交易。協定中談到的獨立阿拉伯國家,實質上是受英、法控制的殖民地,其版圖比海珊-麥克馬洪信件中規定的更小,而且大部分是荒無人煙的沙漠和貧瘠的地區。
由於海珊並不知道該協定的存在,事後便覺得被狠狠遭到背叛。該協定同時忽略該地區錯綜復雜的宗教種族背景,導致今天伊拉克與敘利亞紛亂不斷。
1917年11月2日,英國人又做出了一份領土承諾,這一次,不要說阿拉伯人,連法國人也被蒙在了鼓裡。英國外交大臣亞瑟·詹姆斯·貝爾福向英國的猶太復國主義者聯盟保證,「在巴勒斯坦地區為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之家」。巴勒斯坦被一許三國。
「民族之家」是「民族國家」嗎?這又成了日後又一個爭議點。如此模糊的承諾卻是符合英國利益,因為英國需要博取猶太人的支持卻又不至於將自己綁死到錫安主義的運動上面。而英國明確表態同情錫安主義的國際支持也正是錫安主義夢寐以求的。
英國能同意被壓迫的猶太人進行民族自決,並大方將奧斯曼帝國的一塊領土送給他們,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為了避免同盟國拉攏猶太人,並因而導致龐大的猶太資金流入同盟國手中;二是隨著一戰的深入,國際上對英國的帝國主義行徑的批評越來越多,特別是來自美國的批評。
三個互相沖突的承諾最終炸開,1917年貝爾福宣言公開發表以尋求猶太人支持,同一年俄國十月革命後新生的蘇維埃政府將賽克斯-皮科協定給公之於世。全世界震驚,各方也知道自己都被賣了。
1939年2月7日,英國政府召開希望猶太人與阿拉伯人達成協議的巴勒斯坦大會。英國頒布了一份白皮書,限制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至75,000人,並且限制猶太人購買土地。這份白皮書被許多猶太人和錫安主義者視為是對猶太人的背叛,並且認為那違背了貝爾福宣言。
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做出的三個互相沖突的承諾以及戰後的沖突大致決定了今天中東的政治格局,中東地區一直無法擺脫一戰的影響。
在非洲、拉丁美洲以及造成慘烈傷亡的二戰後的歐洲,絕大部分國家基本上接受了歷史強加給他們的國境線,但是,中東的各個國家卻不這樣。1914年後中東成立的國家,以及劃分的國境線,至今仍被這些國家的國民以及鄰國視為非法。
美國歷史學家戴維·弗洛姆金的著作《終結所有和平的和平》闡述了現代中東的由來,他認為這一地區國家的合法性只有兩個來源:一為傳統,二為建國者的權力和血緣。除此之外,即被認為非法。
在這一廣闊的區域,只有埃及、伊朗、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這四個國家相對比較穩定,埃及和伊朗因為悠久且未被外族割斷的歷史,即使遇到艱難的危機,領土完整也得以最終實現。土耳其和沙烏地阿拉伯因為開國者的權力和血緣能夠服眾,因此相對穩定。
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奧斯曼帝國不參加一戰,那麼土耳其可以保有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等地。石油資源異常豐富。然後帝國繼續推行奧斯曼主義,弱化民族主義,以伊斯蘭教和奧斯曼國家主義維持帝國。這樣現在中東或許不會像如今這般動亂。
一戰已經結束近一百年,中東地區卻從來沒有停止過殺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