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歷史上有哪幾次北方人南遷
北方人南遷
晉室南渡,西晉滅亡,史稱「永嘉之亂」。中原人民在階級和民族的雙重壓迫下,紛紛越淮渡江,相率南下,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隨著東晉政權在南方的建立,北方人口向南方遷移的規模更大。截至南朝劉宋初年,南渡人口已近30萬戶,達到90多萬,占當時南方總人口的1/6。大量流民湧入巴蜀地區,巴蜀的土著居民又大批流亡到荊、湘地區,「時流人在荊州十萬余戶」,給南方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江南「火耕水耨」的粗放型農業生產方式向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提高了糧食產量和土地利用率。
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二次高潮發生在唐安史之亂以後。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但天寶十四年(755年),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與同夥史思明發動叛亂,黃河流域又一次遭到嚴重破壞,少數民族馳騁中原,並趁唐朝邊備空虛而大量內遷;唐末五代時期,少數民族與地方割據勢力爭權奪利,百姓生靈塗炭,家園被毀,只好背井離鄉,到遠離政治中心、相對安定的南方尋找安居之所。這是我國歷史上又一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時期,根據我國地理學家胡煥庸教授估計,由安史之亂引發的中國第二次人口大遷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地區,中國人口地理分區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1127年北宋的靖康之變及宋室南渡導致了中國第三次人口南遷高潮。北宋重文輕武的政策使社會一直潛伏著「積貧積弱」的危機,遼、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對中原虎視眈眈。欽宗靖康二年(1127),在金軍的強勢攻擊下,徽、欽二宗被俘,北宋覆亡,這就是「靖康之變」。康王趙構逃到臨安(今杭州)宣布即位,建立南宋。北方廣大淪陷區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貴族的統治和民族壓迫,被迫舉族遷移,南方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和大量尚未墾種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樂業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員、士民湧向南方荊湖、兩浙等地,歸於南宋。「中原士民,扶攜南渡,不知幾千萬人」,以至於「建炎(1127-1130)之後,江浙湘湖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到這時,隨著北方大量勞動力和先進墾殖技術的南遷,原先的「蠻荒之地」大都變成了「魚米之鄉」,在風俗習慣上南北方互相融合,經濟上南強於北的局面完全確立。
經濟發展是建立在政治穩定的基礎上的,如果政局動盪,那麼經濟也不可能得到發展。
㈡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人口大遷徙
有七次的人口大遷徙。
1、「永嘉喪亂」時期發生在西晉永嘉年間,腐朽的統治者對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黃河流域廣大人民流離失所,被迫大規模遷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促進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這是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故稱為「衣冠南下」。
大概就是在西晉永嘉年間,匈奴人攻破首都洛陽,西晉政權被迫南遷至江東健康(南京),史稱東晉.這一時期,大量北方漢人中的精英不堪忍受異族的非人統治,紛紛南遷,形成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遷徙. 使得江南與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展。閩南話,閩北話,客家話,甚至南通話,基本上都是在這一歷史時期形成的。
2、「安史之亂」時期
發生在唐代,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我國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達到均衡。
3、「靖康之亂」時期
發生在北宋,1125年金滅遼開始南下攻打北宋,黃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每次大的戰爭都造成黃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長江流域遷移,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北、四川,這是北宋末年人口遷移規模最大的階段。
4、「金完顏亮」時期
1161年金撕毀了與宋的合約,大舉南侵,淮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遷到長江流域,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時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後,於1273年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遷入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闖關東」時期
19世紀後期的舊中國,俄國和日本帝國主義侵入後,兩國競相在東北擴張勢力,修築鐵路、掠奪資源,需大批勞動力,迫使華北破產,農民移入東北,尤以山東、河北兩省農民最多.1923年-1930年間移入東北達300萬人,1937年一年就達到70萬人。此外,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來自河南、陝西等省的農民。
7、「東南沿海下南洋」時期
歐美資本主義侵入東南亞後,為掠奪東南亞資源,招收中國破產農民作為開發殖民地的勞動力資源,並販賣中國勞工,致使東南亞人口激增。
黃河中下游平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從秦漢時期開始,我國人口就由黃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擴散,重點是向南方的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擴散。由「安史之亂」而引發的人口大遷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人口,中國人口地區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引起我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如我國歷史上,每發生一場戰亂或者災荒,就會引起一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2)中國歷史上南方北遷擴展閱讀:
對於那些背井離鄉的人們來說,遷徙的目的其實很簡單:為了更好地生存。而從大的歷史社會背景來看,人口大遷徙主要有以下三種原因:一是為戰亂、天災所迫;二是因為政治原因及人口膨脹的壓力,政府有組織的移民;三是由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逐。
㈢ 中國古代歷史上 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的高潮是哪三次
中國古代都是農業經濟,基本上,人多就經濟就發達,所以人口的南遷也是經濟重心的南移過程。東漢末年開始,到三國時期吳國孫權開發東南夷,中間經過五胡亂華,東西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到南宋完成,至此,中國的南方經濟和人口超過北方。這個過程中,有三次人口南遷的高潮,都是因為北方的三次大的戰亂。
第一次,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永嘉之亂。
西晉內亂加上外敵入侵,時間是公元310年,西晉八王之亂是內部同族兄弟,權利爭奪的內亂,永嘉五年311年,劉淵的兒子帶兵正式攻佔洛陽滅亡了西晉政權,至此,長達16年的動亂開始了,五胡亂華,民族間的仇殺不斷,大量人口,為了躲避戰亂,從中原遷徙到長江中下游,史稱「衣冠南渡」。
中原民戶南渡淮南者超過百萬,時間持續了兩百多年,是中國古代出現第一次人口南遷高潮。
第二次,大唐唐玄宗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天寶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朝發動,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由於發起反唐者乃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中國這時出現了第二個人口南遷的高潮,史稱「四海南奔似永嘉」,之後「天下大計,仰於東南」。
河南,山東,湖北,很多地區方圓百里人煙稀少,甚至洛陽城中「城邑殘破,戶不滿白」郊外「鞠為荒榛」(《新五代史》)。
第三次,宋代靖康之難。
經過五代十國的發展,南方的水田農業已經超過了北方旱地農業。北宋末年靖康元年閏十一月二十六日,金軍攻陷首都汴梁,俘徽、欽二帝。
靖康二年五月,宋高宗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大多官員人心渙散,舉家南遷。之後,高宗先遷往揚州,又一路難逃,定都臨安(今杭州市)。宋朝半壁江山淪陷,民眾南遷浪潮也一浪高過一浪。 以浙江為中心的東南地區的南宋初年接納北方移民最多的遷入地。杭州地位的確立,立即吸引了大批移民蜂擁而來。與以往大遷徙相比,靖康南渡時期的移民遷入地有了較大幅度的擴展,素以「瘴濕」著稱的嶺南地區竟也成為士大夫趨之若鶩的避難重地。「高宗南渡,民從者如歸市。」史稱「靖康南渡」。
㈣ 中國古代歷史上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它所帶來的最重要結果
北方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傳入南方,使南方的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農業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就是很好的證明。
㈤ 中國歷史上的幾次大遷移是什麼
今天就與大家一起簡單回顧中國歷史上的六次人口大遷移,看看當年我們的家族祖先的遷徙軌跡。
第一次:西晉「永嘉之亂」時期
抗戰期間,僅在滇緬公路服務的華僑就多達3000人,其中三分之一犧牲在那裡。
中國歷史上這六次大規模人口遷移,對促進民族融合、調整人口分布、發展文化交流、推動經濟發展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對姓氏源流、譜志文化的發展影響巨大,也為中華民族這一概念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㈥ 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大遷徙
1、永嘉之亂
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主要有林、陳、黃、鄭、詹、邱、何、胡八姓。五胡入據中原後,北方中原人流亡四方,死者不可勝數;晉室南渡建國,中原人士亦隨之南移,他們帶來先進的技術及資金,又使當時尚未得到充分開發的江南地區得到充足的勞動力。
此後,江南地區冶鐵、造紙、紡織、制瓷等技術也得到進一步發展。而建康(今南京)、京口、山陰、江陵、成都、廣州成為當時繁榮的都市。
2、安史之亂
在安史之亂後,北民南遷的狀況越來越明顯,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 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
南方相對較為穩定,北方人口的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南方經濟日益超過北方,南北經濟趨於平衡。
3、靖康之恥
靖康之變客觀上加強了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的融合。隨著金軍的兩次南侵,北方各民族人民的家園被毀,廣大人民不得不背井離鄉,出現了歷史上又一次南遷的浪潮。靖康之變後,北方的經濟重心已然受到很大影響,加之無數難民遷至南方,必然導致經濟中心南移。
在經濟重心南移的同時,北方少數民族也不斷融入漢族的生活區域中,南北方民族的生產技術互相借鑒,生活習慣和民族文化也不斷融合。
總之,大量北方少數民族遷至南地不但補充了南方的勞動力,也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增加了南方的軍事力量,促進了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的融合,完成了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6)中國歷史上南方北遷擴展閱讀:
永嘉以後,胡人盤據中原,他們在武力上是勝利者,但文化上卻被漢人同化。五胡的首領多傾慕中原文化,重用漢人,委以國政。如石勒用張賓,苻堅用王猛,北魏拓跋氏用崔浩、李安世,北周宇文氏用蘇綽等。
其中鮮卑建立的北魏,孝文帝更推行大規模的漢化運動,胡漢相互通婚,泯滅兩族界限。其後,胡化的漢人高歡,與漢化的胡人宇文泰更積極從事民族調和工作。
在南方,晉室定都建康(今南京)後,隨之南遷的中原大族,亦積極剿滅山越盜寇,開發江南,其中以廣州的發展最著名。自永嘉以後,南、北方皆出現民族融和,擴大中華民族的內涵;亦調和胡漢文化,漢族文化既吸納胡族文化的精粹,取長補短,下開隋唐文化。
南北文化調和:五胡入主中原前,因北方發展較早,且為全國政治、經濟重心所在,故北方文化遠高於南方,但南方自孫吳以來,人才輩出,漸進一步成一股具朝氣的新興文化。晉室南渡,中原人仕開始與南方孫吳人接觸,視華夏在江南得到發展繼續,並把中原文化帶到嶺南。
經南朝宋、齊、梁、陳四代的發展,南北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調和,從此,南方文化大幅發展,漸有凌駕北方之勢。然而,南北文化雖得到調和,但仍各自保存特質,如南人靈巧,北人剛直。
㈦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人口從北到南的大遷移
人口大遷移是歷史上的大事件事情,每每人口的大遷移都意味著政局有大的動作調改,百姓的生活發生根本性的動搖。這些導致遷移的原因大多是不良的因素,當然人口經過大規模的遷移往往會帶來經濟上的發展,政治的變動,文化的融合。據我所知,我國古代的中心地段一直位於北方,但到了宋朝以後,南方居然無論是經濟和政治以及文化都遠超於北方,追根揭底這一切主要的原因在於北方人口多次大規模遷移到南方,那問題來了:中國歷史上有幾次人口從北到南的大遷移?其實是有三次人口從北到南的大遷移,分別發生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唐朝安史之亂期間、南宋時期。
三、南宋時期的人口遷移在唐朝時,南方的經濟發展勢頭就很猛烈,到了南宋時,政局動盪,北方土地被外族人侵略,占據北地,導致當時的國都南移。這樣的政治局面更是迫使人口再一次大規模的從北方往南方遷移。
縱觀歷史上的大遷移都不是什麼好的原因造成的,但南方的開發都是得益於多次的人口遷移,它極大的促進了南北兩地的交流,平均了兩地的實力。
㈧ 中國歷史上北民大規模南遷的過程中,與南方土著居民發生了怎樣的沖突和矛盾是何種方式解決的
南方一開來始人煙稀少,後自來北方的移民增加了本地的人口,當然不可避免與土著發生沖突:語言、文化、習俗、土地等等都存在矛盾,總會因為各種原因進行械鬥,不過更多是融合,北方的移民帶來先進的技術、文化等,以前官員調到南方被成為貶,就是因為那裡沒有開化,很多清史留名的官員都對那裡的教化作出貢獻,北方的移民也是如此,當然北方的移民也向土著學習當地的耕種方法和生產經驗,還有很多是融合成為現在我們看到的文化習俗,比如語言、祭祀等
客家人與南方土著民族的融合---網路文庫
㈨ 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次南方統一北方是指哪時候
明朝和中華民國。
1.明朝:1351年,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紅巾軍起義爆發。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參加起義軍,後來逐漸成為一支農民軍的領袖。
1356年,朱元璋率兵佔領集慶,改名為應天府,獲得了一塊立足之地。1364年,朱元璋自稱吳王。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以應天府(南京)為京師,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逐步消滅各地農民起義武裝。
1368年以,朱元璋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命徐達、常遇春等將北伐,攻佔大都(即北京),元順帝北逃 ,徹底結束蒙古在中原的統治,明朝取得了統一全國的統治。
2.中華民國: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成興中會,提出推翻清王朝,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並於於1905年東京合並十幾個會黨成立了同盟會,孫中山當選為總理。各地會黨發動了反對清政府的起義均告失敗。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各省紛紛宣布獨立,脫離清政府的統治。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政府,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但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竊取,孫中山被迫流亡,他先後發起了二次革命、護國運運、護法運動等,以反對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後來,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軍政府,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黃埔軍校,發動北伐戰爭,不幸於1925年在北京逝世。
1926年7月,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從廣東起兵,在連克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以後,將國民政府的首都遷至南京,國民革命軍繼續北伐,並在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加入下,於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張作霖撤往東北並被日本刺殺於皇姑屯,其子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 至此北伐完成,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㈩ 中國近代歷史上三次人口遷徙分別是什麼
走西口(山西省居民遷到今內蒙古西部)、闖關東(山東省河北省居民遷到東北地區)、下南洋(東南沿海居民遷到東南亞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