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歷史的小論文200---300字
出類拔萃的科舉制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有利於選拔人才,那種機會均等,公平競爭,擇優錄用的原則,達到了「學而優則仕」的境界,有利於中國古代的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科技發達,也備受西方人推崇對歐洲文官制度的確立產生積極影響。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中國只有通過嚴格考試的人才能出任官職『中國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經濟繁榮。」
科舉制產生於隋朝,唐朝時得到發展,宋代得以完善。科舉制的推行,打擊了腐朽的士族的勢力,符合庶族地主經濟發展的趨勢,適應了鞏固國家統一的需要。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文化素質,也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局穩定、政治清明廉潔。同時,也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使唐朝學制完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也推動了宋代科技革新,使得宋代科技領先於世界。科舉制度對中國封建社會達到高度繁盛發達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新航路開辟以後,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潛心研究中國的典章制度,不斷向歐洲傳遞東方的信息。16世紀中期來華傳教士克魯茲在他的游記中把中國科舉制介紹到歐洲。歐洲人了解到中國科舉制度以後,都異口同聲的稱贊。16世紀的門多薩認為,中國是世界各國中治理得最好的一個,他把原因歸於中國競爭性的科舉制度,說中國通過競爭開放一切官職,從而利用了所有中國人的聰明才智。牛津大學教授紐曼說:中國行政制度是迄今為止存在於東方的無與倫比的優秀制度。他們認為科舉制是一種出類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法國首先師承中國,在1791年進行了文職人員的考試,德國在1800年。1833年,英國確認了通過考試擇優錄用的原則,但直到1847年,英國某一駐外機構為聘任辦事員,才進行了最早的競爭性的考試。1855年,英國成立第一個文官委員會、主持普通文職人員競爭性考試。1855年,英國頒布法令,使文官的競爭性考試正常化,英國文官考試制度最終確立。英國文官考試面向公眾,定期舉行,強調入選者必須備有良好的品行和確定試用期,與中國科舉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大英網路全書》對英國文官制與中國科舉制的淵源關系也有公允的結論:「在歷史上,最早的考試制度出現在中國,它用考試來選拔行政官員,並對已經進入仕途的官員進行定期考核。」英國文官制吸收中國科舉制的精華,又影響了歐洲其他國家。
可見,中國科舉制對中國乃至於世界都發揮其積極作用。中國的科舉制是一種出類拔萃的制度啊!
❷ 急!中國傳統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歷史小論文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國正在現代化,雖然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中國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但是這種轉換和發展本身就是從傳統開始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 那麼什麼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謂傳統文化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二是兼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條件下,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即強調「天人合一」,這是近代以來西方在引導世界潮流的時候所想不到的。 近代化讓人類對自然充滿激情和干勁;現代化則讓人類對自然極盡瘋狂;中國傳統文化卻會讓人類重新恢復理智,融入、回歸自然。 現代化,只有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理念相結合,才能調理出根治地球資源環境危機的妙葯良方。我國又是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國,我們的祖先曾對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今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中國人民,在文化上無疑也應當對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只有當我們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處理好,真正光大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又勇於吸納世界上的一切先進的文化,並在此基礎上自主創新,這樣才能使我們建成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更多更廣泛地「走出去」,在世界文化多元的格局中發出應有的光輝。我們一定要不懈地為此做出艱巨的努力所以說,傳統並不等於過時,傳統文化也不會如日落西山而光芒不在,關鍵是在於我們如何將它們推陳出新,古為今用並且發揚光大。我們不能只是將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歷史文物「保護」起來,更不能視之如敝履,猶恐扔之不及,我們需要的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想作為每一個從事藝術設計的工作者都應該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去擔負起這一份責任 感覺好也不要給我分,這是抄襲人家的
希望採納
❸ 中國古代史 (五代到元之間的的歷史小論文)
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皇帝」到底是神還是人呢?
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這個民族歷經滄桑,對於它的起源眾說紛紜。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嗎?
「皇帝」就是傳說中的人物嗎?我國古代中有「三皇五帝」的稱發,他們分別是指:「五帝」是指東方太皋、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和中央黃帝。
經過研究之後,人們總結了兩個觀點:1、黃帝是神話傳說中的雷電之神,後來才崛起而為中央黃帝。相傳他長有四張臉,能同時顧及到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無論什麼地方發生了事情,總逃不過他的眼睛。後來,他戰勝了東、西、南、北四個天帝,建立了自己的神國。黃帝和炎帝停戰言和後組成的統一的部落聯盟,成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所以,今天的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
2、黃帝實有其人,他應該是原始社會末期一位部落聯盟的首領。
黃帝在五個天帝中,是管理四方的中央首領,又因專管土地,而中原的土地是黃色的,故名「黃帝」。學者們認為,這反映了上古時期,人們對黃土地的崇拜。古史稱他為「以土德為王」。
後世之人以此而崇尚黃色,把黃色演變成一種權力和尊貴的象徵。歷代帝王穿的「龍袍」、「馬褂」都是黃色,就是由此引發而來的。
❹ 就中國古代史,自擬題目,自選角度,寫1000字小論文
百家爭鳴 璀璨華夏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戰國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
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封建領主制向封建地主制過渡的時期,新舊階級之間,各階級、階層之間的斗爭復雜而又激烈。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於是出現了一個思想領域里「百家爭鳴」的局面。
關於百家爭鳴的學派分類,我取《漢書》的說法。《漢書.藝文志》將戰國主要思想學派分為十家——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雜、兵、小說。關於各學派的觀點,思想及主張很多書籍都有介紹,很多人都知道,在這里我就不在贅敘。但應著重強調一下儒家學派對華夏民族的重要意義。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
1、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2、儒學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
3、現代企業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思想。 本文只著重論述百家爭鳴這一文化運動於華夏民族的重大意義。 總的來說,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細細看來,有以下幾點重要意義。
其一、各家學派互相詰難、批駁,又互相吸收、融合,使得各家學派的思想精華得以提升,終於形成中國的文化體系。
其二、這種文化體系的形成,為後來中國古代人們的思想、行為起到引導、規范作用。提到這一意義,同時就必須提到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一些人--各朝君主。漢代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就是很好的例子。雖在其中有重要的政治意味,但獨尊儒術這一行為對民族思想、行為的發展卻有極大的意義。
其三、以儒家為例,儒學使得中國人中的大部分智者、豪傑都將精力投注於弘揚儒學,結果中國文化呈現出精光凝聚的現象,最終,儒學是越來越精緻,但其衍生的條條框框的束縛也越來越多,這種文化因成熟過度而走向了糜爛,走向了極度保守,所以,聞一多先生說:簡直就是一潭死水。所以,中國的盛世時間一長,就要走向腐敗,必得外來文明的沖擊,才能獲得新鮮血液,才能注入興奮劑,重新容光煥發,光彩照人。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可以說,沒有當時的「百家爭鳴」,中國後來的思想文化就不會五彩繽紛。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也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並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長的過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並在日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後來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百家爭鳴,璀璨華夏!
❺ 中國歷史人物小論文
就總結秦始皇的功過 在對他進行一個評價就可以了
❻ 關於中國古代、近代史論文,不要太長,500字左右就行了
中國古代史從公元前年(夏朝建立)到1840年鴉片戰爭結束。
中國是人類重要的發源地之一。早在約八百萬年以前,在雲南的開遠、祿豐等地已經生活著古猿。此後,經過漫長的進化,產生了不同時期的原始人、氏族部落,如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及半坡人等等,同時經歷了原始人群、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幾個階段。
中國又是一個有著輝煌文明的古老國度。從步入文明的門檻之日起,中國先後經歷了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戰國、秦朝、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遼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等歷史時期。 歷代統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績在歷史舞台上演出了內容不同的劇目,或名垂青史,或遺臭萬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經歷了奴隸社會發展的全部過程。從戰國開始,封建社會孕育形成,秦朝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帝國。此後,兩漢王朝是封建社會迅速成長的階段,唐、宋時期經歷了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時代,至明、清兩代,封建社會盛極而衰,並最終步入多災多難的近代社會。
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上,中華民族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勇於探索的聰明才智,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創造了同期世界歷史上極其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萬里長城、大運河、明清故宮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種出土文物,無不反映出大膽、高超的生產技術;同時在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領域產生了無數傑出的人物,創造出無比博大、深厚的業績;而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葯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在內的無數科技成就,更使全人類受益匪淺。
中國近現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
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 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現代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❼ 我了解的中國古代科舉制寫一篇歷史小論文
出類拔萃的科舉制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有利於選拔人才,那種機會均等,公平競爭,擇優錄用的原則,達到了「學而優則仕」的境界,有利於中國古代的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科技發達,也備受西方人推崇對歐洲文官制度的確立產生積極影響。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中國只有通過嚴格考試的人才能出任官職『中國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經濟繁榮。」
科舉制產生於隋朝,唐朝時得到發展,宋代得以完善。科舉制的推行,打擊了腐朽的士族的勢力,符合庶族地主經濟發展的趨勢,適應了鞏固國家統一的需要。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
文化
素質,也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局穩定、政治清明廉潔。同時,也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使唐朝學制完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也推動了宋代科技革新,使得宋代科技領先於世界。科舉制度對中國封建社會達到高度繁盛發達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新航路開辟以後,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潛心研究中國的典章制度,不斷向歐洲傳遞東方的信息。16世紀中期來華傳教士克魯茲在他的游記中把中國科舉制介紹到歐洲。歐洲人了解到中國科舉制度以後,都異口同聲的稱贊。16世紀的門多薩認為,中國是世界各國中治理得最好的一個,他把原因歸於中國競爭性的科舉制度,說中國通過競爭開放一切官職,從而利用了所有中國人的聰明才智。牛津大學教授紐曼說:中國行政制度是迄今為止存在於東方的無與倫比的優秀制度。他們認為科舉制是一種出類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法國首先師承中國,在1791年進行了文職人員的考試,德國在1800年。1833年,英國確認了通過考試擇優錄用的原則,但直到1847年,英國某一駐外機構為聘任辦事員,才進行了最早的競爭性的考試。1855年,英國成立第一個文官委員會、主持普通文職人員競爭性考試。1855年,英國頒布法令,使文官的競爭性考試正常化,英國文官考試制度最終確立。英國文官考試面向公眾,定期舉行,強調入選者必須備有良好的品行和確定試用期,與中國科舉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大英網路全書》對英國文官制與中國科舉制的淵源關系也有公允的結論:「在歷史上,最早的考試制度出現在中國,它用考試來選拔行政官員,並對已經進入仕途的官員進行定期考核。」英國文官制吸收中國科舉制的精華,又影響了歐洲其他國家。
可見,中國科舉制對中國乃至於世界都發揮其積極作用。中國的科舉制是一種出類拔萃的制度啊!科舉制最大的功,在於給草根平民出人頭地提供了一條通道,為維護封建統治立下大功.剩下都是過了.反觀我們當今社會,平民百姓當官到底從何渠道進入?連個游戲規則都沒有了,老子當官兒子跟著當,老子種地兒子跟著種,這還不如科舉制呢!請諸位注意,我們同學們這些當官當吏的,可還是20年前高考制度的產物,那時還是科舉制的殘余,"學而優則仕"哪!
❽ 歷史小論文
憶改革開放,現中華雄威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祖國母親徹底擺脫了被壓迫的境地,中國這頭東方睡獅開始慢慢覺醒,但卻步履維艱,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華大地再次煥發了活力,中華民族終於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幫」以後,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97年香港回歸,99年澳門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阻擊在腳下!
改革開放的 30年,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108天之後,奧運大幕將在中華大地上拉開,我們將成為奧運的主人!
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將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30年!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將讓世界為我們自豪!
❾ 中國古代史論文
百家爭鳴實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各自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解 釋 百家:原指先秦時代各種思想流派,後指各種政治、學術派別。另一種說法:所謂「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主要分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十家。
鳴:發表見解。指各種學術流派的自由爭論互相批評。
出 處 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凡諸子百家,……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聯合諸侯。
諸子百家:原指先秦時期各種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各個派別,後用來對先秦至漢初各種流派的總稱。
諸子百家來自於:《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戰國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所謂「諸子百家」,其實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等。「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激烈和復雜的政治斗爭,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斗爭。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百家爭鳴的背景
百家爭鳴的階級基礎: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的時期,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對於復雜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有自已的見解和主張。
百家爭鳴的主體:戰國時期,官府文化教育的局面打破了,屬於知識分子階層的「士」大量出現,由於出身、政治見解和思想方法的不同,他們分別依附於不同的階級和社會集團,充當他們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的代言人,士構成了百家爭鳴的主體。
百家爭鳴的社會基礎: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政治上不統一,就無法在文化上實行專制,各國的國君及貴族、官僚為壯大自己的勢力,紛紛招攬人才,養士成風。士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合則留,不合則去」,有相對而言的自由,受政府幹涉較少,使得各學派有發展的機會,有發表自己主張的場所。
百家爭鳴發啟於春秋末年,興盛於戰國。百家爭鳴的出現,是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首先,社會大變革帶來思想大解放。
其次,王室的衰微為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創造了條件。
再次,社會交往的頻繁、促進了思想文化的交流。
最後,講學風氣的盛行,私學的興起,使文化典籍廣為傳播,各種學說廣為流傳,形成了爭鳴氛圍。
意義:在戰國的大變革時期,對打擊奴隸主貴族特權,建立和保護新興地主的中央集權制度,有積極意義。
劉澤華、葛荃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修訂本),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P27-29:
春秋戰國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大變
動時期。「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運動打破了傳統的生活和觀念。過去的一切怎麼看
?需要人們回答。現在應該怎樣生活?需要人們創造。歷史的車輪要向哪裡轉動?需要
人們預測。數不清的問題擺在了人們面前。一句話,社會歷史需要重新認識!百家爭鳴
便是歷史變動在認識上的表現。
促成百家爭鳴的另一個原因是,各國的政治變革與相互競爭需要理論指導。當時每個諸
侯都面臨著如何解決內政與外交兩大課題,都面臨著生存與死亡的抉擇。……斗爭不僅
是物質力的較量,同時也是智力的較量。……所以各國爭著招攬人才,有的下令求賢,
有的重金收買,百家的興起正是適應了智力競爭。他們中的多數目的也很,那就是「干
世主」。
形成百家爭鳴的再一個原因是,當時的政治空隙比較多,知識分子大有用武之地,可以
自由馳騁。這並不是說當時有什麼開明的政治制度,而是指諸侯國林立,便於知識分子
在各國間迂迴。「朝秦暮楚」不只是形容說客,對思想家也是適用的,著名的思想家幾
乎都周遊列國,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於各國搶著招納智囊,知識分子的地位也較
高。「禮賢下士」雖非君主的本意,而是出於需要,士人「分庭抗禮」也常常使君主惱
火,但是君主為了謀求方略而不得不容忍。……他們著書立說雖然是為了「干世主」,
但大多數人是企圖用自己的學說改造君主,而不是一味阿諛奉承,取悅於君。
從平面上看百家相爭,很有點民主氣氛,但是如果分析一下每家的思想實質,就會發現
絕大多數人在政治上都鼓吹君主專制,思想上都要求罷黜他說,獨尊己見,爭著搞自己
設計的君主專制主義。因此,百家爭鳴的實際結果不可能促進政治走向民主、思想走向
自由,只能是匯集成一股強大力量,促進君主專制主義的完善和強化。把握了這一點,
才能把握百家的政治歸宿。
楊幼炯《中國政治思想史》,商務印書館,1937
頁三一至三二:
古代政治思想之興盛,實以先秦時代為最。先秦時代實為中國政治思想之發達時期。蓋
自春秋、戰國以還,學術勃興,百家爭鳴,思想學說,罔不歸宿於政治。晚周戰國時代
正社會經濟組織,根本變動之時,牽連及於社會一切之關系,實為一空前時代。思想家
受此影響,對於學術上乃為空前之建設。其發達之原因,有可得而言者:先秦時代一方
為中國社會變動最劇之時代,上至國土政治,下及人心風俗,皆與前此截然劃一鴻溝。
他方面又為各民族接觸頻繁之時代,原始諸夏民族思想,因政治進化最早,故發展較為
完備。而儒墨兩家之思想即發源於諸夏民族重實踐之民族性。與此相反者,則有道家與
陰陽家兩派,其源則均出於東夷民族之思想,因之各種思想系統彼此競爭雄長;加之,
周室既衰,其所余虛文儀式之陳言,不足以范圍一世之人心,遂有河出伏流一瀉千里之
概。其次,自春秋之末,以至戰國,兼並盛行,列國之競爭最劇,相率以登進人材,擴
張國勢為務。其雄鷙之主,知僅恃貴族不足以豪於天下,故敬禮處士,招致客卿。自是
閥閱之階級一破,前此為貴族世官所壟斷之學問,一舉而散諸民間,言論思想之自由,
至是而極矣。在政治方面,貴族政治之崩壞,實為當時大勢之所趨,周之一代,實貴族
政治之時代也。周制以家為國,而宗法制度,實為其政治之基礎。王室與諸侯之關系,
賴以維系;諸侯與其境內諸侯之關系亦賴之,乃至國中一切大小團體所以相維持相固結
者皆賴之,周代群治,悉以此為中心。逮至戰國而社會風潮大變,上古之政治及社會制
度乃根本上發生變化。因政權之聚散,而影響於學術思想者至巨,各派政治思想乃紛然
並起。又西周學在王官,故貴族中人,即為知識階級;至春秋之際,王官失守,散在四
方。加以孔老講學,平民讀書之機會益多,貴族不能專知識階級之利,思想尤易發展。
錢穆:謝扶雅《中國政治思想史綱》序
自春秋戰國以來,中國思想界初發奇采,而其時已開士人預政之門。自秦以下,中國正
式有士人政府之組織。
肖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
頁五六:故就孔子之行事論,其最大之成就為根據舊聞,樹立一士君子仕進致用之學術
,復以此學術授之平民,而培養一以知識德能為主之新統治階級。然其所以能如此者,
雖由其本人之敏求天縱,半亦由時代之影響。敬非時機成熟,雖有至理名言,其誰能領
悟而接受。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卒於哀公十六年,正當春秋之末葉,由封建天下
轉入專制天下過渡時代之初期。周禮已廢而未泯,階級方壞而猶著。孔子身受舊社會之
薰陶,又於舊制度中發現新意義,即欲以其所發現者為改善及復興舊秩序之具。然當時
之公族世卿既未必能用其言,遂傳其術於平民,使其學成者出仕公卿,取得致用之機會
。當時必有平民之子弟欲自拔於畎畝市進之中而未得其途者,得孔子之施教,自踴躍以
赴之。故孔子學術之主要內容為政理與治術。其行道之方法為教學,其目的則為從政。
頁五七:就盪平階級之功言,孔子不啻陳涉吳廣之發難,而首享其成者反為商、韓、蘇
、張「異端」「邪說」之流亞。
汪大華《中國政治思想史論叢》,帕米爾書店,1969年初版,1982年再版
頁三七:孔子教學以六藝,六藝原是士人從政干祿的本領:知書數可以為冢宰,知禮樂
可以為小相,習射御可以為將士。所以,他所教出來的弟子,多有從政的技能。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都有哪些學派?
派別創始人或者主要人物
儒家孔丘
道家李耳
墨家墨翟
法家李悝
名家惠施
兵家孫臏
陰陽家鄒衍
縱橫家蘇秦
雜家呂不韋
農家許行
小說家屈原
除了這些以外的,就都不太著名,故人們都稱做「九流」,三教九流從此而來
在春秋戰國數百個諸侯國家兵戎相見、弱肉強食之際,卻出現了道家、儒家、兵家、墨家、法家、縱橫家、陰陽家等百家爭鳴的局面,而且《左傳》、《春秋》等詳盡記載當時歷史的著作也相繼誕生。這場「百家爭鳴」的壯觀場面比歐洲的文藝復興早了將近2000年。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年)的百家爭鳴。其內容包括:1、「學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學術下到民間,形成諸子百家;2、百家爭鳴從魯國儒墨顯學之爭,到儒墨楊三家鼎立的局面;3、以儒家向法家轉化為特點的魏的西河之學;4、以屬楚文化的陳、宋為中心的老莊學派為道家的右翼;5、齊稷下學宮的黃老之學則是道家的左翼;兼容並包的稷下之學,使百家爭鳴發展到高潮,其中有田齊法家、陰陽家、兵家、名家等;在爭鳴中各家也相互影響,6、《呂氏春秋》的雜家之學,反映了百家趨於融合;秦帝國的建立,標志著百家爭鳴的結束。
春秋是我國奴隸制瓦解和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戰國是封建社會的開端。春秋戰國經歷著劇烈的社會變革,階級關系有很大的變動。春秋中後期,隨著奴隸制的破壞,新的封建生產關系開始產生,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逐漸形成。到戰國時期,這兩個階級便構成了封建社會的兩個對抗階級。但奴隸主階級還存在,大量官私奴隸也仍然存在。個體手工業者和商人在城鎮有相當大的數量。伴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過去的「官學」變成了私學,有知識有學問的人多起來。他們分屬各階級各階層,以「士」的身份出現,對於天文、地理、數學等各種學術問題爭論不休,對於政治制度,更是各有主張。形成了「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
「諸子」,是指春秋戰國時期思想領域內反映各階級、階層利益的思想家及其著作。《漢書·藝文志》說:「諸子百八十九家」,取其成數叫「諸子百家」。主要的有老子、孔子、墨子、楊朱、許行、商鞅、申不害、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子、惠施、公孫龍、田駢、慎到、宋鈃、尹文、關尹、鄒衍、張儀、蘇秦、呂不韋、孫武、吳起、孫臏、尉繚等。
對「諸子百家」,戰國時期的《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書中都有記載。古代的歷史學家,如西漢初期的司馬談認為,「諸子百家」主要是指「陰陽」、「儒」、「墨」、「法」、「名」、「道」六家。西漢末年的劉歆和東漢的班固則認為主要是指:「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十家。有時又略去「小說家」,認為「其可觀者九家而已」。
傳統百家爭鳴研究對百家的劃分,無論是在標准上還是在對百家的具體說法上,都欠妥。百家爭鳴實質上是我國古代各學派因政治思想上的分岐而展開的學術論爭。百家的劃分應以政治思想為標准。百家應劃為德、禮、法、儒、孝、墨、術、義、絕對平等觀、無君論等十家。百家爭鳴的性質是中國古代封建領主制向統一中央集權制的過渡。百家爭鳴始於春秋後期孔子創辦私學,迄於漢武帝採納田蚡的「絀抑黃老,崇尚儒學」。探索百家爭鳴時不要忽略百家合流。
中國古代的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學術史上一個非常重大的事件。它上承夏、商、周三代學術,下開秦、漢、六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兩千多年的思想先河。科學地認識百家爭鳴,不僅對深入研究百家爭鳴本身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整個傳統文化的反思也有重要意義。但是,傳統至今理論界對百家爭鳴的看法,無論是在對百家爭鳴之百家的劃分上,還是在對百家爭鳴的性質、起迄點等問題上,都存在嚴重問題。本文不想對此談新看法。
百家的科學劃分之我見
即然百家的劃分應以政治思想為標准,那麼從政治思想出發,筆者認為,百家爭鳴之百家大致可劃分為儒、孝、德、禮、法、墨、術、義、絕對平等觀、無君論等十家。
儒家:創始人是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第二個代表人物是孟子,他將孔子的仁正式完善成了「仁政」,「仁政」是孟子的思想核心。二者的代表性文獻分別是《論語》和《孟子》。
孝家:其代表性文獻是無名氏之《孝經》。《孝經》的中心思想是「孝政」,即「以孝治天下」。過去,理論界有人認為《孝經》是一般講究倫理孝道的著作,不確。
德家:原是西周初期的政治思想,後在西周末期至東周其內涵受到了根本性的改造。東周初期,如臧哀伯有著名的《德論》(5)可證;戰國時期問世的《德道經》、《莊子》是其代表性的文獻。
禮家:是萌芽於西周後期並在東周中前期廣為流行的一種政治思想。東周時期的一些著名政治家如管仲、子犯、曹劌、子產、晏子等都崇尚禮治,特別是子產和晏子,還分別有著名的《禮論》(6)。戰國後期,以禮為思想核心的重要代表是荀子。
法家:是春秋中後期出現的一種政治思想。最先萌芽於鄭,創始人是鄧析,第一個「鑄刑書」的是子產(子產前期是禮家,後期轉向了法家),繼之是晉范宣子、趙鞅等的「鑄刑鼎」。戰國時期法家的重要代表是慎到,其代表作是《慎子》;後無名氏之《經法》亦屬法家文獻等。過去,理論界認為《經法》是道家著作,這是從哲學上著眼的,不確。
墨家:創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墨翟,其思想核心是「義」。過去,理論界有人認為墨子的思想核心是「兼愛」,根據不充分。
術家:創始人是申不害,其思想核心是術,其代表作是《申子》。過去,理論界認為申子屬法家,不確。申子自己宣稱其學術思想是「術」,秦漢人一直都說「申子之術」。
義家:創始人是韓非。韓非的「義」與墨子的「義」區別在哪裡?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墨子的「義」包含經濟利益,如《墨子·經上》說:「義者,利也。」韓非的「義」則完全排斥利。義家的代表作有《韓非子》、《公羊春秋》等。(7)
絕對平等觀:創始人是許行。《孟子·滕文公上》載:許行認為,國君要與人民絕對平等,「先耕後食,先織後衣」,並取消商品經濟等。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絕對平等觀。
無君論:創始人是吳慮。《墨子·魯問》載:「魯之南鄙人有吳慮者,冬陶夏耕,自比於舜。」「自比於舜」就是「我即國君」,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無政府主義。但用中國古代的語言表述,應為「無君論」。
以上十家,嚴格說來,可歸為八家。因為「孝」可並入儒家,「義」可並入術家。「以孝治天下」的思想萌芽於孔子,完善於《孝經》,《孝經》以孔子為先師,其基本思想體系又與「仁」極接近,故可認為「孝」是儒家的思想分支。「義」的創始人是韓非,過去理論界認為他是法家,或法、術、勢集大成者。其實,韓非雖有法家思想,但也有術家思想,他本人認為術大於法,所以韓非思想的基本傾向應是「術」,即屬申子術家。而且,韓非的「義」,原則上是對「術」的脫胎換骨的改造,故可認為「義」是術家的思想分支。
過去,理論界認為百家爭鳴迄於秦統一,值得商榷。秦的統一,雖實現了中國古代封建領主制向郡縣制的過渡,但這一過渡是失敗的,未能使中國古代統一中央集權制進入穩定態。秦亡後,項羽、劉邦都先後恢復了分封制。而且,秦的「焚書坑儒」也不是解決思想問題的有效方式。在漢初,思想界又重新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如陸賈著《新書》;賈誼、王臧、趙綰都先後試圖通過「興禮樂」來改制;晁錯以「術」削藩;轅固生以儒反「黃老」;董仲舒則以「春秋大義」來呼喚「大一統」;文帝「廣游學」,置《孝經》、《孟子》、《爾雅》等博士。一時間再次百花齊放,雖未有新思想的提出,但亦屬百家爭鳴性質。漢初百家爭鳴的復起,是中國古代封建領主制再次向統一中央集權制過渡的輿論准備。因此,將百家爭鳴的終點定在秦統一說不過去。
七、百家爭鳴過程中的百家合流
過去,理論界在探討百家爭鳴時,大都眼於百家爭鳴,很少談及百家合流,這種研究方法亦欠妥。
百家合流是百家爭鳴的一個組成部分。百家爭鳴雖原則上是各家發表自已的看法,批評別人的意見,但也包含了對其他學派某些思想的吸收。如荀子,雖以禮為思想核心,但也重法與推崇孔子,以致有人將其當做法家,還有人將其當做儒家。就是說,百家爭鳴的爭鳴是有保留的克服,爭鳴中有吸收,吸收是為了更好地爭鳴。百家爭鳴本身也說明,爭鳴各家在學術上都有片面性,它們只有相互吸收,才能做到互補,並使自己的學說趨於完善。如墨子在回答程子的「非儒,何故稱於孔子也」時,說:「是亦當而不可易者也。今鳥聞熱旱之憂則高,魚聞熱旱之憂則下,當此雖禹湯為之謀,必不能易矣。鳥魚可謂愚矣,禹湯猶雲因焉。今翟曾無稱於孔子乎?」(13)
百家合流是百家爭鳴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百家爭鳴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現為爭鳴,後期則主要表現為合流。如戰國後期兩個官辦學術中心,齊國的「稷下」與秦國的「呂不韋門客集團」,他們的學術活動,搞的基本都是百家合流。稷下學派的代表作是《管子》,其中既有德家思想,也有禮家思想,還有法家思想等,但是以「禮治」為主;呂不韋門客集團的代表作是《呂氏春秋》其中包含的學術思想更雜:德、禮、法、術、孝、義等均有,以致有人將其誤為雜家。其實,這是對其佔主導地位的思想缺乏認識的緣故,雜家根本就不存在。《呂氏春秋》佔主導地位的思想是「德」,其餘均起輔助作用。
百家合流的形式,一是理論上的合流,二是實踐上的合流。理論上的合流,禮、德、術等三家做得比較好。禮家,如前引《荀子》、《管子》;德家,如前引《呂氏春秋》;術家,如前引《公羊春秋》、《春秋繁露》等。儒家做得較差,但儒家將《五經》及各《傳》都納入到了其經典之中,這樣內容也較豐富,基本上也包括了禮、德、術、義等思想。實踐上的合流,主要指當時的統治者們出於自身的需要,同時立幾種思想不同的著作為經,作為治國的主導以及輔助思想。如漢初的「黃老之治」,曾立法家的《經法》、《稱》、《道原》、《十大經》和老子的《德道經》等為經;武帝時期,置《五經》博士,合《論語》、《孝經》為《七經》等,這些都是在實踐上的百家合流。
百家合流在百家爭鳴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爭鳴只是探討問題,合流才是向解決問題邁進,只有百家的有機合流,才是最後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秦之所以沒能最後解決當時社會的主要問題並結束百家爭鳴,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用「焚書坑儒」來拒絕百家合流,絕對以申、商、韓的術家思想治國,致使其走向了滅亡。漢武帝解決這一問題的關健,就是結合實際進行百家合流。如武帝:在政治思想上雖突出儒家的孝,但其餘《六經》均起輔助作用;體制上的雙軌制,既吸收了術家的郡縣制,也未完全拋棄德、儒、禮、法、孝等家的分封制;主父偃的「推恩令」,既有儒家的仁孝思想,也包含了術家的「術」、「義」等理論;經濟上的重農抑商,既有儒、法、德、禮等家的重農重商,也未完全拋棄術家的「詐農滅商」;意識形態上,既有儒、法、德、禮等家的思想自由,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術家的思想禁錮;教育風化上,既有儒家的興學辦校,也有術家的「以吏為師」,如用「舉孝廉」與「選三老」為民做表率等。這和秦代在政治上只以申、商、韓術家思想治國,體制上絕對行郡縣,經濟上詐農滅商,思想上搞專制,教育上「以吏為師」等截然不同。由此可見,要想解決中國當時社會的主要問題,沒有百家的有機合流,無論如何都是不可能的。
❿ 有關歷史的小論文
可以。孔子是中國的思想家(可以談到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影響、漢代的獨尊儒術、對後來的知識分子的思想有一定的禁錮的副作用、明以後八股文的、孔子的貢獻、儒家思想的內容等等)
漢武帝對中國版圖的貢獻,在中國歷史上無人能出其右,他鞏固了河套,向北向西佔領了漠南,河西走廊,青海。向南納入了華南,越南北部,開發了西南。向東佔領了遼東和朝鮮北部。在這些新征服的領土中,除了朝鮮北部和越南北部,都成為了中華版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體內容可以展開去寫,比如:
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漢車騎將軍衛青發動了進攻匈奴的河套戰役。大破匈奴,收復了被匈奴佔領的河套地區,漢武帝在河套建朔方郡,並建重鎮朔方城。再次確認了中國對於河套地區的統治。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在河西走廊地區發動了兩次河西戰役,大破匈奴,一舉佔領匈奴最後的一塊膏腴之地——河西走廊,使匈奴人哀嘆:「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漢武帝在河西置張掖郡,並在今天的敦煌以西沙漠邊緣建長城和玉門關和陽關兩座雄關。從此河西走廊永歸中國,只是在唐中期後被吐蕃占據,明代退縮進了嘉峪關。對河西走廊的征服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征服,從此中國打開了中亞的大門。
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兩路並發,發動了目的在於征服匈奴的漠北戰役。衛青進攻縱深達到今天蒙古的杭愛山,小破匈奴。霍去病一路,覓得匈奴主力,大獲全勝。封狼居胥,並一直追擊匈奴殘部到了翰海(今天俄羅斯貝加爾湖)。這是中國中央政府軍隊空前絕後的大遠征。本次戰役對擴張來說,意義並不顯著,漢無法長久佔領漠北的土地,漢軍退軍後,並沒有在那裡建行政建制,匈奴很快就重占漠北。
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漢伏波將軍路博德在番禺大破南越,滅南越,置南海(治所在今天廣州),交趾(治所在今天河內)等九郡,從此華南和越南北部納入中國版圖。(秦始皇首先開發五嶺之南,並置三郡,但南越很快獨立。)
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漢樓船將軍楊仆、左將軍荀彘分率水陸軍兩路進擊衛氏朝鮮,前108年,衛氏朝鮮降。漢置遼東郡(今天遼東半島),玄菟郡(今遼寧東北,北朝鮮),樂郎郡(今平壤),真番郡(今韓國北部),臨屯郡(今韓國東北)五郡,充分說明了遼東和朝鮮半島北部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
中國制度史:秦朝建立了三公九卿制、郡縣制,這些制度對後世影響極大,後世的官員、地方設置大都與秦朝相似(看得到秦朝的影子),還有,秦朝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
樓主是學歷史的嗎?歷史小論文……好懷念啊!我去年准備高考的時候寫了好多好多小論文呢呵呵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