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歷史上的重大改革有哪些
成功的改革:
A、管仲改革:實現了齊國的富國強兵,使齊國成為春秋五內霸之一。
B、魯國「初稅容畝」:取得了預期效果,魯國財政收入大幅增加,諸侯列國紛紛仿效。從稅制改革的角度看它達到了預期目的,所以可以說是成功的。
C、商鞅變法: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後來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E、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僅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更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F、改革開放:經濟體制改革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推動國民經濟高速發展。政治體制改革……
失敗的改革:
魏文侯改革(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
『貳』 中國歷史上重大變革具體內容
我認為,"辛亥革命" 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變革事件之一
1911年,清末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當年為辛亥年,因此叫辛亥革命。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首先在武昌發動起義,在湖北成立軍政府。各省響應,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
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清皇帝退位。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意義:結束中國二千年封建集權制度。
新文化運動
從文化領域來說的,但其影響已超越文化,直到如今,仍有其隱約的作用
仔細想想,中國現代傳統文化的沒落,多多少少與之有關,既開創了文化的新紀元,又留給後人很大的問題
乾隆年間實行的閉關政策應該也算一個吧!應為它是中國對外貿易的一個轉折點,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一國兩制絕對是個重大變革~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改革開放
八股文,很嚴重地禁錮了人才的思想
大禹建立了家天下;
秦嬴政建立郡縣制;
毛確立黨代表制和禪讓制。
http://www.ourhsk.com/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765
這個網站有更詳細的內容,對你會有很大的幫助的,是你想要的那些。
『叄』 歷史上重大改革給人們的啟示800字
什麼叫改革呢?古人把改革稱為「鼎新革故」,即「布新猷,除舊政」,或者叫做「變法亂常」。古書上是這樣來解釋改革的,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是除舊布新,打破常規。它意味著對原有的權力配置、利益關系、社會秩序乃至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進行新的調整。
改革往往會引發新的矛盾,因而在改革過程中,及時化解這些新出現的矛盾,保持社會穩定,就是保證改革順利進行、促進社會發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礎,是實現長治久安的不可缺少的手段。這也是古人所說的要善於以「小變」來求得「大變」。
古往今來,無數歷史事實都證明,改革、發展和穩定這三者之間互為條件,相輔相成,我們只有找到這三者結合的結合點,穩妥地處理好這三者的關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
中國歷史上的改革,大體上都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激化情況下發生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矛盾。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時候,必然導致各種社會矛盾的凸顯,危機加深。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改革來調整社會生產關系就成為克服社會發展障礙的最常見、最有效的途徑。
中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不勝枚舉的改革和變法,但影響比較大的改革有十幾次,研究這些不同性質、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改革,它的發生條件以及策略和方法是否運用得當是很有價值的,無論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教訓,都是我們的無價之寶。
下面我們就分別介紹幾種不同類型的改革。一是變革型改革,二是修正型改革,三是盲動型改革。我們就分三講,對三種類型的改革做一些粗略的考察和分析。
一、變革型改革
下面,我們先講第一種類型的改革,即變革型改革。所謂變革型改革,它是指在社會形態轉變時期,為了用一種社會制度代替另一種社會制度而進行的改革,從某種意義上講,變革型改革即是革命。我們將這一類改革按照它的時間和性質分成三種情況。
(一)春秋戰國時期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改革
第一種情況,春秋戰國時期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改革。春秋時代,奴隸制的生產關系已經延續了一千多年,由於牛耕和鐵器的發展,逐步地推廣,荒地開墾日益增多,私田急劇地增加,建立在集體勞動之上的井田制的弊端就日益地顯現出來,出現了公田不治,公田沒有人去耕種這樣一種現象。
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發展,「田裡不鬻」,即原來規定的田地不可以買賣的格局就被打破了。當時奴隸主之間爭奪土地的斗爭就層出不窮。上至天子,下至大夫,還有大大小小的奴隸主都在競相的購買土地。
與此相適應的是階級關系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一部分奴隸主轉化為封建的地主,獲得小塊土地私有權的奴隸和平民也轉化為個體的農民,由此封建依附關系和租佃關系就產生並發展起來了,而奴隸制的生產關系就成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各種社會矛盾也日益地尖銳。
當時針對腐朽的奴隸制這樣一種關系,而且針對奴隸主殘暴統治的奴隸起義和平民暴動是此起彼伏,還有工匠斗爭和國人暴動越來越高漲,再有的是「私家」(指當時的大夫)對於「公室」(諸侯國君)之間的斗爭也愈演愈烈。
再有是新興地主階級向奴隸主貴族展開了奪權斗爭,比較有名的是田氏代齊,還有三家分晉這些都相繼出現。被稱為「戰國七雄」的各國國君為了避免在激烈的競爭中遭到宗族滅亡、社稷瓦解的這樣的厄運,因而他們都紛紛地變法圖強,進行了政治與經濟各方面的改革。
著名的改革有這樣幾個,如由齊國的「管仲改革」、鄭國的「子產改革」,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齊國的「鄒忌變法」,燕國的「樂毅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這些變法相繼經過了60、70年的時間。在這些變法當中最有名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
我們今天來看各國變法的性質是由於舊奴隸制度所積累的各種社會矛盾集結所以造成了各國的變法,所以在各國的變法中封建化就逐漸地實現,所以我們可以給它定性為「它是一場封建化的運動」。
各國變法的結果就使奴隸主貴族遭到了沉重的打擊,奴隸制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基本上被廢除,由奴隸制引發出來的各種社會矛盾就逐漸地得到了化解,生產力得到了解放,社會和經濟文化得到發展,中國歷史由此邁入了蓬勃發展的封建時代。
下面,我們就以秦國的商鞅變法為例,來介紹一下改革的內容和措施。春秋時期,秦穆公當政時期的秦國曾經是一個西方的大國,但在秦穆公以後,由於幾代當政者不求進取,所以使得秦國國勢日下,到了戰國初期的時候已經衰落得各國都看不起秦國,不與它會盟這樣一個地步。到了戰國中期以後,秦獻公繼位,奮起圖強,著手進行改革,來挽救秦國衰退的趨勢。秦獻公的改革就使得秦國的政治局面趨於穩定,國力有所恢復,但並沒有從根本上來富強秦國。
秦獻公死了以後,當時年僅21歲的秦孝公即位,秦孝公雖然年輕,但他雄心勃勃,他有志於來統一天下,成就霸業。
他在上台以後就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史書》上記載它是「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用此來籠絡人心,安定內政。同時他還下令求賢,他明確地宣布說:賓客群臣,有才華的人如果能提出奇計,使秦國富強的話,我將要給他很高的官職與他來分享這個國土。所以,這就提出了很優惠的條件來爭取各國的賢才到秦國來,商鞅正是看了秦國招賢的命令以後就來到了秦國。
商鞅他原來名字叫公孫鞅,是魏國陳,原來叫魏鞅,後來他因為帶兵打敗了魏軍,受秦王的封邑,封在了商這個地方,一共有15個億,所以人們就稱他為商鞅。他從小就喜歡「刑名之學」,抱負宏大,嚮往著李悝、吳起的改革事業。
商鞅進入秦國以後就晉見了秦孝公,主張霸道,提出了變法的主張,提出了秦孝公的賞識,雙方一拍即合,最終就確定了變法的根本大計。
秦孝公就任命商鞅為左庶長來主持變法,這個變法一共進行了20多年的時間,其中集中變法有兩次,一次是在公元前359年,一次是在公元前350年。030600.net下面我們就簡要地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兩次變法的內容。
第一次變法的內容主要有這樣幾點:一個,獎勵耕織,發展生產,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商鞅認為:農業是本業,商業是末業,所以他下令:「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如果你努力地耕織,努力搞農業生產,導致你的糧食增產,你家庭富裕了,可以免除你的徭役,如果你從事商業,而導致你懶惰,結果貧窮的話,官府就要收你為奴,連通你的妻子、兒女都淪為奴隸,所以這樣一項政策就是鼓勵農民去從事農業生產。而且商鞅還把獎勵、開墾荒地作為重點,制定了幾十條措施來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同時他還發布了不少抑商的政策,如提高商稅、不準私自販賣糧食、商人要向政府登記他所擁有的各種奴隸的數量和名字,以便官府用來攤派徭役,國家還壟斷了鹽鐵和糧食的購銷,這些政策都是抑商的政策,這個政策是重農抑商的政策,從商鞅變法開始,再往後就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來堅持的一個很重要的國家的政策,這個政策對封建農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增強了封建政權的經濟力量,鞏固了政權的根基。
第一次變法的第二個內容是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限制舊貴族的特權。商鞅他頒布了分為二十等的軍功爵制,確定了這樣一個制度,立功受獎,怎麼受獎?具體到斬獲敵人的一個首級的話,就賞爵位一級,另外還賜給土地和宅院。軍功越大,爵位和田產就越多,同時他又明令規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宗室貴族如果你沒有戰功、軍功的話,你就要被從宗室貴族的簿籍當中除名,除了名以後,你就不能再繼續享受爵祿和特權,這樣一個政策就打擊了舊貴族的腐朽勢力,為中小地主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結果就收到了這樣一個效果,有軍功的就可以享受榮華富貴,如果沒有軍功的,即使你是宗室貴族的話,你家裡可能還有財富,但你不可以鋪張,不可以炫耀,形成了這樣一個局面,這是第二個內容。
下面,變法的第三個內容,頒布了法律,編制戶籍,實行什伍連坐法。商鞅認為,國家要用法制才能夠治理好,所以他就在秦國頒行李悝的《法經》,並且實行輕罪重刑的政策,他的目的是要以刑去刑(我用刑法來去掉刑法),我雖然有刑法,但因為老百姓都不去違反刑法,所以刑法也就沒有必要存在了。
商鞅他還進一步整頓編制了戶籍,他把五家編為一伍,十家編為一什,這樣編完以後就可以使一伍一什互相監督,如果有人犯罪,就必須進行告發。如果你不告發的話,查出來以後,那十家都會受到牽連,所以這個是什伍連坐法,這個政策就使得農民被牢牢地掌握在國家政權的手中,就保證了社會的穩定和新法的順利推行,這是商鞅變法當中第一次變法的三個主要內容。
第二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有這樣幾個方面:第一,改革田制,廢井田,開阡陌。商鞅下令:為田開阡陌封疆,他把田制以240步為一畝,實行一戶給100畝030600.net土地這樣的授田制度,同時,還規定:國家分配給你的土地可以終身使用,這樣就從制度上解決了秦國當時地多人少的矛盾,保障了土地和勞動力穩定地結合,和土地私有的合法化,提高了土地和勞動力利用的效率,激發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商鞅的這項措施是對所有制實行的根本變革,也是秦國得以富強的根本保證。
第二個內容,改革稅制,均平賦稅。為了改變各地農民賦稅負擔不太合理的狀況,商鞅決定「訾粟而稅」,按糧食產量來核算田稅,以粟來交納,這項措施效果是很顯著的,它就達到了上一而民平,上面統一了,老百姓所承擔的賦稅相對地均平了,這樣的效果就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和國家賦稅收入的增加。
第三個內容,統一度量衡。商鞅命令人製造了標注的度量衡器,命令全國都以此為標准。現在上海博物館裡面展示的就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大良造」的是什麼呢?是商鞅督造的銅方升,一升的標准。這個標準是全國統一的,以它唯一的標注。除了升以外,還有丈、尺、權、衡,這些都全國統一。由這些出土文物,當時統一度量衡是非常嚴肅、認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它有利於全國各地的經濟交往,維護了集權統治的經濟基礎。
第四項內容也很重要,廢除了分封制,普遍推行了縣制。縣作為一種行政機構,早在春秋初期,各國當中就有實行縣制的,商鞅在廢除了井田制的同時也廢除了分封制,就在全國設立了31個縣,當然有的史書記載是40餘個縣,這還是有爭議的。每個縣的長官都是由朝廷統一任命的縣長、縣令,縣以下有若干個鄉,在此之前,秦國是自然村落,沒有統一的國家的一個行政區劃,劃分縣以後,這就屬於秦國的一項重大的政治改革,它就確定下行政的體制了。這樣就有對於以後秦國所進行的統一戰爭、統一的調配軍力和物資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是第四項內容。
第五,遷都咸陽。為了便於變法的順利進行,圖謀日後030600.net向東的拓展,商鞅建議秦孝公把國都從岳陽(今陝西臨潼的東北),岳陽這個地方舊貴族的勢力比較強,所以,為了避開強大的守舊勢力,商鞅就勸秦孝公把國都遷到了咸陽,並在那兒修建了宮殿。咸陽那個地方處在秦國的中心,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且水陸交通很便利,農業發達,物產豐富,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有利於秦國未來的發展,所以遷國都的決定是商鞅極具戰略眼光的,對他日後統一六國也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六個內容,革除落後的習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居。商鞅下令:禁止父子兄弟同時居住,一戶如果有兩個以上成年兒子不分開居住的話,結果加倍地徵收戶口稅,這是他定的規定,這樣一來,就使得過去同財共居的大家庭就開始逐漸地瓦解,出現了千百萬個一夫一妻制的小農家庭。這個做法就為的是增值人口,還有便於增發徭役和戶口稅,所以它是適應了當時秦國的農業發展的水平,對於鞏固小農經濟有著重要的意義。
以上,我們講的是商鞅變法的這兩次變法的內容,這些內容大家可以看出來,它是從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對於奴隸制進行了一次掃盪,促進了封建制的發展。秦國經過這20多年的改革就完成了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由原來的落後轉變為富強。
『肆』 如何認識社會主義改造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
社會主義改造的意義: 社會主義改造是中國共產黨在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政權後,進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和平的社會主義革命。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即對個體農業、個體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社會主義改造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徹底的變化。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所謂至少要100年才能完成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從這個時候開始算起。 社會主義制度有著無比的優越性 ,作為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是針對資本主義的弊病而產生的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現實社會主義發展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 第一,社會主義的產生,徹底改變了人民群眾受壓迫受剝削的社會地位,無產階級 和勞動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保證了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一切愛國人士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的權力和他們的民主權利。 第二,社會主義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礎上發展生產 力,從根本上解決了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從而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第三,社會主義提倡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不斷擴大社會福利,實現社會平等,避免兩極分化。 第四,資本主義的發展,建立在對內剝削、對外掠奪的基礎上,並用低價商品摧毀弱小國家的民族企業,用堅船利炮把它們變為自己的附屬,尤其是對第三世界國家實行不等價交換。而我們的社會主義,主要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通過充分利用本土資源,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
『伍』 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歷了哪些重大改革
就比如說商鞅變法,增強了秦國的實力,使秦國一躍成為第一大國。
『陸』 你認為應該如何正確地評價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對改革進行評價時,我們應該堅持的原則是:
1、我們要把各種改革放在版它所屬的特定歷史環境中去加權以評價。應該首先分析當時的歷史條件、歷史要求,再看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適應或者違背了這一歷史要求,它對社會歷史發展到底起了什麼作用。據此,對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場改革的成敗與否,不能看改革者個人的結局如何,而要看這一改革所產生的積極作用是否得到維持。
『柒』 中國古代史上的重大改革(變法)
1、管仲改革
管仲改革又稱管仲變法。在政治方面,管仲特別強調建立一套嚴格考核、任命和提拔各級官吏的辦法。古人雲:「聖人治吏而不治民。」管仲主張,在官吏的任命與管理上,要「以勞受祿」、「受祿不過其功」,「故明主之治也,明分職而課功勞」、「案其功而行賞,案其罪而行罰」。
他還激烈地批評以下三種不良現象:「一曰德不當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他認為這三種現象都是國家的大患、動亂的根源。
2、李悝變法
李悝(kuī)變法是指戰國時期魏國的魏文侯當政時,任用李悝為相,進行變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經濟上主要實行盡地力、平糴法。極大地促進了魏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使魏國因此而富強。
為了進一步實行變法,鞏固變法成果,匯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固定封建法權。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是中國變法之始,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當時便對其他各國震動很大,從而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全國性變法,為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鋪平了道路。後來著名的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等,無不受到李悝變法的影響。
3、吳起變法
吳起變法,指公元前386年—前381年,楚悼王當政時,任命吳起為令尹,對楚國政治、法律、軍事等實行改革的變法運動。
經過變法,楚國國力逐漸強盛,在公元前381年,聯合趙國大敗魏國。但楚悼王去世後,吳起變法遭到楚國舊貴族的強烈反對,以失敗告終。
4、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5、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又稱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採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
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劉嬰)的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作為新朝都城,王莽開中國歷史上通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王莽開始進行的全面社會改革。
『捌』 淺析如何學習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你可以按照背景(包括時間)、主要發起人、改革指導思想、具體內容、影響及意義、和相同時期國際國內的對比啥的,關鍵是要記憶,沒別的
『玖』 中國古代改革你有那些認識
現行中國古代史教材總共敘述了多次改革。按照改革的原因和性質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奴隸社會富國強兵的改革;新舊社會轉型的改革;封建社會內部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少數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一)奴隸社會富國強兵的改革
管仲改革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任命管仲為相,進行改革。在政治和軍事上推行政、軍合一的「國野分治」的制度。在經濟方面,實行「井田疇均」和「相地而衰征」,根據土地多少和田質的好壞徵收賦稅。管仲改革使齊國很快成為春秋時期的東方強國,為齊桓公稱霸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二)新舊社會轉型的改革
1. 魯國的「初稅畝」 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封建制生產方式的產生,井田制趨於瓦解。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規定將公田交給耕者,國家依據田畝征稅。雖然魯國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但實際上通過改變稅收制度公開確認了私田的合法性,也就承認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 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奴隸主的土地國有制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新興地主階級隨著政治和經濟勢力的壯大,與原來奴隸主貴族頑固勢力的矛盾越來越深,紛紛要求在政治上進行改革,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的統治。各國先後出現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變法運動。其中重要的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和秦國的商鞅變法。經過100多年的變法運動,新的封建制度終於在各諸侯國確立起來。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實行兩次變法。第一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有:「令民為什伍」,實行連坐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獎勵軍功,按軍功受爵;「燔詩書而明法令」。第二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有:統一度量衡;廢分封,行縣制;廢井田,開阡陌。商鞅變法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其本質是—場地主階級的政治革命。商鞅變法以後,秦國很快強盛起來,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但其嚴刑酷法和文化高壓政策的消極作用也十分明顯。商鞅變法遭到奴隸主貴族的強烈反對,秦孝公死後,商鞅被施以車裂之刑。商鞅變法適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其雖死,「秦法未敗」,變法的措施在秦國繼續推行下去,其法家思想也成為秦國占據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三)封建社會內部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統治階級內部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很多,主要有:王莽改制;北周武帝改革;楊炎的兩稅法;後周世宗柴榮改革;北宋的「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明朝後期的張居正改革等。
1.王莽改制 公元9年,王莽篡漢以後,為了解決西漢遺留下來的各種社會矛盾,進行了改革。主要內容有:改天下田為「王田」,禁止買賣;將奴婢 改為「私屬」,禁止買賣;改革幣制,鑄大錢,重量相當於五株錢的2.4倍,卻要當五株錢50枚用。王莽改制嚴重違背了社會發展規律,沒有達到預期目的,激化了各種社會矛盾,最終導致王莽政權在農民起義中被推翻。
2.北周武帝改革 北周武帝即位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措施有: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整頓吏治;經濟上,釋放奴婢,嚴懲隱瞞田地、戶口的官僚大族;宗教上,實行滅佛政策,強制大批僧尼還俗從事農業生產;軍事上,實行府兵制,擴大兵源。經過一系列改革,北周很快強大起來,後來滅了北齊,統一了黃河流域。
3. 楊炎的兩稅法 背景: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並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無法推行,國家的財政收入大為減少。目的:為了解決財政困難,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內容:每戶按資產交納戶稅;按田畝交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收稅。積極作用和意義:兩稅法的實行是我國封建社會賦稅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和進步。它統一了稅制,在一定時期內保證了國家稅收,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了為主的賦役制度,「不以人丁為本,惟以資產為宗」,表明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鬆;兩稅法規定貴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稅,擴大了稅源,也相對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局限性:土地兼並不再受限制,越來越嚴重;大地主想方設法隱瞞財聲,並把賦稅轉嫁到農民頭上,政府在兩稅以外又增加許多苛捐雜稅,農民負擔更加沉重。
『拾』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重要改革啊
商鞅變法
1.積極作用:
①沉重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②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壯大了軍事力量;
③是戰國時期最徹底的變法,收富國強兵之效。它不僅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經濟和政治基礎,而且對後世的發展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2.消極影響:
①、輕罪重刑, 輕視了教化;連坐法加重了對人民的壓迫。法律嚴苛,容易造成統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壓政策不利於思想文化發展;
③、重農抑商,造成封建社會對商業和商人長期歧視,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④、對忠孝、誠信、仁義、貞廉等倫理道德的蔑視,導致社會風氣的敗壞,使政權失去了社會道德的支持。
(八)、特點:(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其他改革比較)
(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司法、文化、習俗等方面
(2)措施最徹底:廢除井田制,廢除世卿世祿
(3)歷時最久:先後兩次改革,持續18年
(4)推行力度最大:
(5)成效最明顯:增強秦國實力,為秦統一奠定了基礎
(6)核心內容為「農戰」和「法治」。
(九)、商鞅變法的成功因素:
啟示(結語):
不難看出,改革也是一場革命,改革也應該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為目的的。商鞅變法正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順應了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變革,是對整個生產關系的變革,使封建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得以進一步的確立與發展,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商鞅變法是成功的。然而,商鞅最終遭車裂而死,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他自己制定的刑律——連坐,不得不說商鞅的結局是個歷史的悲劇,由此可見舊勢力的頑固與改革的艱辛。歷史發展的趨勢是不斷向上的,然而在向上發展的道路中會有許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因此,改革者需要更多的決心與勇氣,而商鞅正是具備了這種勇氣與信念,在改革中表現了義無返顧的堅毅精神和大膽而審慎的處事態度。
王莽。
托古改制好生厲害,將一切制度推倒,改得個稀巴爛,還真有勇氣的。凡是不同意他的改革的,全部殺掉,結果天下大亂。就憑這點倔勁,足夠贏個第二了。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與民族融合〕
(1)生活方式農耕化: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2)社會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
(3)生活方式漢族化:緩和民族矛盾,鞏固封建統治,促進民族融合,為統一奠定基礎
孝文帝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經濟發展以及鮮卑族進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結果,但從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進了北魏政治、經濟的發展,體現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鮮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但卻不得不被漢族較高的文化所征服,並從中吸收了漢族文化的精華,更加促進了自身的發展、鞏固了封建統治。同時漢民族也從中吸收了鮮卑族文化中優秀的部分,使自己的發展更為完善。
孝文帝的改革體現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動作用,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就是各個民族不斷交流、融合所產生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我們應該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與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間的尊重與友愛。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鮮卑舊貴族的激烈反對,在孝文帝的堅決鎮壓下才保證了漢化政策的推行,鞏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見孝文帝改革的勇氣與決心以及高瞻遠矚的改革眼光。
隋煬帝。
這傢伙不是好人,但卻發明了一個偉大的制度:科舉制度。這一制度後來被西方國家加以發展,成為現在全球通行的公務員考試制度。就憑這一條,足以占據第五的位置。
宋太祖。
這人有點本事,居然不動聲色地將長期困擾中國的藩鎮問題解決了。靠的就是改革了兵制,廢除府兵制,建立了禁軍和以文官為主壓制武官的行政制度。不過這么做內亂雖平,卻為宋朝留下了貧弱的病根。只能排在第七了。
王安石變法
認識:
(1)變法的不足:(局限性)
①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而進行的改革運動,他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的危機。
②變法是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的改變,負擔依然沉重。
(2)變法的進步意義:(進步性)
①變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加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的進步。
③王安石能夠對北宋的積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這種勇於改革和敢於斗爭的精神,值得肯定。
朱元璋
建立了有史以來最龐大的特務組織,永遠地廢除了宰相一職。
戊戌變法
意義:
1、性質: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具有進步意義。
2、政治:是一場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具有愛國性。
3、思想:是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具有啟蒙性。
4、經濟: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5、文化:有利於西方科技的傳播,推動了近代文化(傳媒)和教育事業(新式學堂)的發展
6、習俗:摒棄陳規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領時代新風
(五)局限性: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只採取改良的辦法;並對封建反動勢力和列強寄予幻想;遠離了民眾,又害怕民眾,只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來進行變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歸於失敗
(六)性質: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是一場愛國救亡運動、一次思想解放潮流。